❶ 伊朗與奧斯曼帝國,伊朗與俄國之間有過哪些戰爭
伊朗與奧斯曼帝國: 在蘇丹塞里姆一世(1512—1520年)統治時期,開始了與伊朗的長期戰爭。但是對伊朗的戰爭並不順利。土耳其人主要是為
了奪取伊朗占據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敗過伊朗,並奪取了查爾蘭高地。此後進展不大。
伊朗與俄國:伊朗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在十九世紀沙皇俄國時期便已開始。1804俄羅斯的版圖已推進至南高加索地區,在拿破崙的鼓動下俄羅斯與當時的波斯爆發了戰爭。戰爭直至1813年,波斯在連連失利的情況下與俄國簽定《古里斯坦和約》才告於結束。波斯承認俄國對已佔土地的主權,其中包括喬治亞、達格斯坦等北部領土。之後的俄羅斯又開始蠶食當時東亞美尼亞,引起波斯的強烈不安,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波斯在1826與俄進行了第二場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再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波斯被迫與俄羅斯簽定《土庫曼切條約》被迫割讓亞美尼亞等地。
二戰時期在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之後伊朗的在蘇聯的地緣戰略上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當時蘇聯在德國的進攻下處境極為困難,急需美英物質的支援。在黑海被當時土耳其政府封鎖之後,盟國發現把波斯灣西北端向高加索和黑海連接起來的橫貫伊朗的鐵路是一條通向蘇聯輸送物質最安全的途徑。但當時的伊朗國王更傾向於藉助德國的力量打敗蘇聯,從而奪回被沙皇俄國所搶占的高加索地區。而如果當時的伊朗國王一旦投入軸心國的懷抱,那麼蘇聯在的高加索與中亞地區將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當時的英國與蘇聯政府派兵直接佔領伊朗。
二戰結束不到一年,蘇聯便因在伊朗的撤軍問題上爆發了蘇聯與西方國家的直接對抗。沖突期間,蘇聯先後支持伊朗北部境內的阿塞拜僵和庫爾德人從事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並直接派兵阻撓伊朗政府軍隊的平叛行動。此次沖突的後果是將伊朗直接推入西方的懷抱。並被視為冷戰爆發的起因之一。
❷ 與伊朗建交的國家有多少
與伊朗建交的國家有100多個國家。根據查詢顯示主要國家有中國,俄羅斯,英國,巴基斯坦等。伊朗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單極世界,願同除以色列以外的所有國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關系。倡導不同文明進行對話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❸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❹ 兩伊戰爭的影響有哪些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兩伊戰爭的影響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歡!
兩伊戰爭的影響
兩伊戰爭是上個世紀末期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爭之一,一直以來兩伊戰爭的影響都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其實兩伊戰爭的影響非常深遠,這場20世紀最大的消耗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日後中東地區的格局,改變了 國際 關系 政治 格局,也改變了俄羅斯美國對於這個地方的態度,使得中東地區成為了世界上名副其實的火葯桶。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零十一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兩伊戰爭的影響中最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兩伊戰爭使得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了50年左右,這場戰爭之前兩個國家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之一,而戰爭直接導致兩個國家經濟急速下滑,甚至變成了世界上有名的窮國,石油出口量還不到戰前的一半。兩伊戰爭的影響還體現在人數的傷亡上,兩個國家一共付出了傷亡270萬人的代價,270萬人相當於四次中東戰爭的死亡人數,占伊朗伊拉克兩個國家總人數的百分之四點五,傷亡人數中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其他國家支援隊和中東其他陸上鄰國的。其實兩伊戰爭也帶給了兩個國家的國際地位的變化,兩伊戰爭之後伊拉克和伊朗兩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急速下降,甚至伊朗還遭受了國際輿論的譴責和聯合國的公開批評,使得兩個國家的外交事業一落千丈,伊朗和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也急劇下降。
兩伊戰爭簡介
兩伊戰爭指的是伊朗入侵伊拉克的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持續了八年時間,從1980年開始到1988年結束,其實兩伊戰爭又被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兩伊戰爭簡介中描述兩伊戰爭是兩個 軍事 強國之間的消耗戰,因為兩伊戰爭消耗太多資源,給後來的世界格局造成很大影響。
兩伊戰爭簡介中曾經提及,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就是兩個缺水的國家為了爭奪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的戰爭,1980年的時候,伊拉克為了這塊有爭議的河流也為了爭奪寶貴的水資源,悍然向伊朗發動了軍事進攻,之後戰局發生演變,伊朗佔領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經過8年的消耗死亡近百萬人,但是最後兩個國家誰也沒有勝利,反而讓美國從中漁翁得利,兩伊戰爭之後,伊朗和伊拉克兩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至少要倒退50年,而且他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從蘇聯地區獲得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1987年的時候在聯合國的斡旋下,兩個國家為了表示誠意暫時停止襲擊行為,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俘虜48萬人,而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兩伊戰爭之後世界格局從此變得沖突不斷,使得中東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最不安全地區之一。
兩伊戰爭誰贏了
一直以來,兩伊戰爭誰贏了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其實根據後來 歷史 學家給出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場戰爭其實是兩敗俱傷的結果,戰爭中不管是伊朗還是伊拉克都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雙方的綜合國力遭到很大的削弱,這個經濟損失至少要使得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倒退50年。
之所以說兩伊戰爭兩個國家兩敗俱傷,是因為在這場戰爭中雙方付出了近百萬人的傷亡,戰爭一共導致270萬的傷亡,這場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耗戰消耗了兩個軍事強國絕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而且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阿拉伯河的控制權,但是兩伊戰爭之後,阿拉伯河的控制權仍然沒有明確的歸屬劃分,兩個國家發動了這場戰爭之後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
其實還有一部分 歷史學 家認為,兩伊戰爭誰贏了這個問題應該由美國人來回答,因為兩伊戰爭的背後主使者就是美國,美國以低價賣給伊朗很多的軍事裝備,然後公開表示支持伊朗,後來伊朗對伊拉克實施的軍事打擊很大程度上藉助了美國的支援。
而美國在這場戰爭之後獲得的好處也是最多的,他們不僅獲得了伊朗地區廉價的石油資源,而且 成功 在中東地區安插進了自己的勢力,借力打力,使得伊拉克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也藉此震撼了俄羅斯和其他中東的小國,提高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猜你喜歡:
1. 美國制裁伊朗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 軍事理論參考期末論文2500字
3. 生命的需要話題作文600字
4. 歷史戰爭與和平知識點
5. 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
❺ 歷史上佔領過現在伊朗的國家有哪些
LZ您好
伊朗歷史上分別屬於【下文圓括弧國家為外族入侵】
埃蘭【第一次建國】
(亞述)【入侵】
米底亞【第一次統一伊朗】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典時期】
(馬其頓)【入侵】
(塞琉古王國)【取代馬其頓統治伊朗】
帕提亞帝國【西域打通時所謂的大秦,安息帝國】
薩珊波斯
(唐朝)【薩珊波斯末代皇帝逃亡中國,請求唐高宗「政治保護」,短暫建立波斯都督府】
(阿拉伯帝國)【擊破唐朝,徹底「綠」化,繼續向北滲透中亞】
薩曼波斯【承認阿拉伯阿里發,有點類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與周朝關系】
(伽色尼王朝)【突厥,後2個國家也是突厥族的】
(塞爾柱帝國)
(花剌子模)
(蒙古帝國)
(伊爾汗國)【蒙古分裂】
(帖木兒帝國)
黑羊王朝
白羊王朝【上述時期伊朗並不統一】
薩菲波斯【統一伊朗,近代開始】
(阿夫沙爾王朝)【突厥】
(愷加王朝)【西方列強進入,英俄法奧美等入侵。雖然政治上獨立,但是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類似我國滿清】
巴列維王朝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❻ 伊朗周邊國家有哪些
與伊朗接壤的國家是巴基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俄羅斯、土庫曼、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阿曼、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卡達、科威特。
.土庫曼: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中亞國家,位於伊朗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石油、天然氣遠景儲量居世界前列。阿富汗:阿富汗的全稱是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中亞的一個內陸國家,西與伊朗接壤。阿富汗礦產資源豐富,但尚未開發。首都喀布爾是一座擁有眾多國家級歷史遺跡的城市,也襲中頃是主要的旅遊城市之一。
巴基斯坦伊朗有不少鄰國,阿富汗、敘利亞、土庫曼、土耳其、伊拉克都與伊朗接壤看到這個問題,拍陸我立刻想到了一個國家,那就是阿富汗。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除了本拉登,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伊朗。伊朗是中東大國,想要控制中東,是不可能繞開的,而與伊朗接壤的國家中,有伊朗的。鄰國不少,阿富汗、敘利亞、土庫曼、土耳其、伊拉克都與伊朗接壤。看到這個問題,我立刻想到了一個國家,那就是阿富汗。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除了本拉登,我認培散為最大的原因是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