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為什麼有導火索

伊朗為什麼有導火索

發布時間:2023-07-01 06:19:06

❶ 武裝討薪的典型:2500名官兵進首都索餉,結果直接建立了個新王朝

從 歷史 的角度看,一個政權的建立,往往要依靠軍隊的支持;而一個政權的覆滅,也經常與軍隊兵變脫不了干係。世界 歷史 上,因兵變而造成的朝代更替事件,不計其數。中國有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高麗有李成桂的「威化島回軍」。 而同為亞洲大國的伊朗,在其 歷史 上也有多次兵變事件。 其中距今較近的一次,是以軍人索要軍餉為導火索的,而這次兵變,也促使一個著名王朝在伊朗崛起。

這次兵變,便是由禮薩汗發起的軍事政變。在此之前,禮薩汗是波斯哥薩克師的上校指揮官,其麾下有2500名官兵。說到這里,就需要先闡述一下伊朗近代 歷史 。眾所周知,伊朗曾是亞洲的超級大國,但是自19世紀起便不斷衰落, 繼而逐步淪為英俄兩大列強的棋子,在英俄大博弈中備受宰割。 一戰時期,伊朗雖宣布中立,然由於其國力衰落,且居於四戰之地,故仍遭受兩大參戰陣營的武裝干涉。

一戰時期,英俄為了遏制同盟國集團,遂加強在伊朗境內的代理人培植。 其中,英國建立「南波斯洋槍隊」;而俄國則支持「波斯哥薩克師」。 其實,波斯哥薩克師,本是伊朗沙阿在訪問俄國後自行建立的,但由於其編制和俄國哥薩克接近,其教官也有不少俄國人,遂很容易被沙皇俄國控制。因此,在這種外部列強干涉的情況下,伊朗軍事主權被進一步破壞,許多愛國的伊朗軍人,也對卡扎爾王朝的腐朽軟弱極為不滿。

但 歷史 的轉折,往往在不經意間出現。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兩聲炮響,極大削弱了俄國對亞洲的影響。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進行的國內戰爭,又沉重打擊了波斯哥薩克師中的帝俄勢力,間接促使了這支軍隊的伊朗化。 在此情況下,波斯哥薩克師的控制權,逐漸落到伊朗本國軍官手中,禮薩汗便是其中之一。 1919年,禮薩汗被提拔為陸軍上校,成為波斯哥薩克師的副指揮官,統領著2500名官兵。

沙俄消失了,但英國卻仍然存在。一戰結束時,英國雖元氣大傷,卻並不源於放棄其在伊朗的利益。當時,伊朗政府中的反英傾向已十分強烈,然而英國人又拒不撤走。於是,英國人再次發揮了他們「攪屎棍」專長, 而波斯哥薩克師,也成為他們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1920年11月22日,英國要求這支部隊交由英軍指揮,否則就終止對伊朗的援助。與此同時,英國人開始同這支部隊的指揮官——禮薩汗進行聯絡。

此時,禮薩汗麾下的波斯哥薩克部隊,駐扎在古城哈馬丹,官兵們多次出生入死,卻連續數月沒領到軍餉,無不滿腔怒火。英國正是看出了這一點,而慫恿禮薩汗發動政變。不過,禮薩汗也是位謀略頗深的政壇老手, 他只是想借英國之手改變政局,並不想對英國馬首是瞻,於是便同英國玩起了一場博弈 游戲 。 不久,禮薩汗找到了澤亞丁、穆爾特茲汗等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准備進行兵變。

1921年2月21日拂曉,禮薩汗在盟友的幫助下,率領2500名官兵進軍德黑蘭。出發前,禮薩汗集結隊伍,先是陳述了卡扎爾王朝的喪權辱國,後又痛斥了拖欠軍餉的行徑,在場官兵無不情緒激昂。 由於出其不意,加之官兵們擁有思想加成,所以這支部隊的進軍相當神速。 當天上午十點,部隊就到達德黑蘭郊外。當天下午三點,部隊未經多少抵抗就控制了首都,繼而掌控了政局。

兵變之後,禮薩汗並沒有立即稱王,而是採取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穩定局勢。 禮薩汗首先安定首都和各大城市的秩序,此後對舊軍隊加以整合,繼而以軍隊為後盾,鏟除伊朗各地的割據勢力。而在大權在握之後,禮薩汗隨即對舊政府的官員們進行降級、撤職,以打造以自己的核心的領導班子。1922~1925年間,伊朗各地的反對力量均被禮薩汗鎮壓,伊朗內政得到了鞏固。

而在對外問題上,禮薩汗亦採取謀略,在列強間縱橫捭闔。1921年2月26日,伊朗同蘇維埃國家簽署友好條約,從而使伊朗的北翼獲得了暫時性的安全。與此同時,在禮薩汗等人的不斷交涉下,英國出於利益考量,也逐步收縮其在伊朗的勢力。 1919年,英軍分批撤出伊朗,僅維持其對石油的控制。同時,蘇軍也撤出伊朗北部。 在此情況下,伊朗歷時十二年的外國軍事佔領時期便宣告結束。

在大權穩固後,1925年12月,禮薩汗召開制憲會議,正式加冕為王(沙阿或沙赫),建立巴列維王朝。 對於伊朗而言,巴列維王朝雖遠算不上最強盛的朝代,但卻在伊朗近現代 歷史 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而巴列維王朝的淵源,也離不開禮薩汗的軍事政變。總體來說,正是禮薩汗發動的兵變,才逐步確立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

參考資料:《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伊朗史》

❷ 22歲女子因頭巾被拘死亡,伊朗多地爆發示威!當地對待女性為何如此苛刻

伊朗一名二十幾歲的女子,因為在公眾場合沒有按照當地法律法規帶頭經而被拘留,在拘留期間該女子疑似受到警方的暴力對待而導致死亡,件事情在當地引發了很大的反響,為了給這個無辜死亡的女子討公道,同時也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在許多高校中爆發了遊行示威活動。易老師比較奉行伊斯蘭教的,所以專門有著裝法規定,女性要帶頭紗,而且要用寬松衣服蓋住自己身體。

當地政府對於此次遊行示威所採取的暴力措施是非常不妥的,這會更加積極民眾的抗議。異老女性長期被不公平對待,而且受到很多約束,這種情況在伊朗一直持續至今的當地女性造成很大困擾。

❸ 伊朗朝鮮核問題產生原因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並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國家,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同時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使伊朗不得不考慮保衛國家的安全,美國開始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有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軍常年賴在阿富汗伊拉克不撤軍,美國入侵索馬里、美軍飛機空襲巴基斯坦西部等,而且美軍在伊朗近鄰的中東、中亞國家、南亞島嶼等駐扎有大量軍隊,嚴重威脅了伊朗安全。中東是聯系歐洲和亞洲的重要地區,同時富含石油、天然氣的等礦產資源,中東一直是大國的目標。世界能源輸出的三大咽喉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與亞丁灣的曼德海峽都在中東,美國目前已經大部分控制伊拉克和阿富汗,只剩下伊朗還沒有控制。美國已經在海灣戰爭是趁機大舉駐軍中東,並擴大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控制范圍:它下轄陸、海、空、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5個分支司令部,還有3個綜合性司令部:伊拉克多國武裝力量司令部、阿富汗聯合力量司令部以及非洲之角聯合作戰司令部。美國在這些地區總共部署有25萬軍隊。海軍第五艦隊歸中央司令部所轄,其司令部設在中東的巴林。美國可能再次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雖然在伊拉克戰爭後沒有發現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美軍控制伊朗,則大大提高美軍控制中東和中亞的能力,把美國的實際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連成一片,將使美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和中亞,威脅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並對南亞、西亞、中亞、東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俄羅斯等國家將受到常年的重大不利影響。美國的全球目標和中東戰略和伊朗核問題密切相關: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維護美國及盟國的擴張利益;擴張美國經濟;在國外推進所謂的美式民主,不斷削弱外國的內部力量,為美國的擴張提高便利。 2003年初,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嚴重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 為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3國還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並於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由於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巴黎協議未能得到落實。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去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 6月1日,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舉行外長級會議,提出一項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新方案,並要求伊朗盡快對這一方案作出答復。伊朗認為,六國方案雖包含「積極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處」,有待進一步探討,並多次表示將在8月22日前對六國方案作出答復。 由於伊朗的消極反應,六國外長7月12日在巴黎發表聲明,決定將伊朗核問題重新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盡管聲明隱含制裁的威脅,伊朗依然重申,伊朗尊重國際法和國際准則,但決不放棄獲得核技術的權利。 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696號決議,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呼籲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合作。但伊朗表示,伊朗的鈾濃縮活動只會繼續和擴大,不會中止。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伊朗戰爭的潛在導火索

朝核問題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美國根據衛星資料懷疑朝鮮開發核武器,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則宣布無意也無力開發核武器,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資料,朝鮮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核技術研究。60年代中期,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創建了寧邊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訓了大批核技術人才。當時,朝鮮從蘇聯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應堆,使朝鮮核技術研究初具規模。此後,寧邊成為朝鮮核工業重地。寧邊核設施位於朝鮮首都平壤以北約130公里處,是朝鮮主要的核研究中心。寧邊5兆瓦核反應堆屬於石墨反應堆,於1980年動工,1987年建成。這種核反應堆的廢燃料棒可被用來提取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鈈。 美國從1958年開始,在朝鮮半島南部及其臨近地區部署了大約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導彈、核炮彈等,其針對朝鮮的目的很明確。美國還為韓國提供了核保護傘。 盡管前蘇聯和中國都曾經對朝鮮的安全做出過承諾,但是,這種承諾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護傘;而且,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蘇聯和中國都沒有在朝鮮長期駐軍,因此,在核領域的安全問題上,朝鮮與中國或者蘇聯的關系並不密切。 這種態勢導致以下後果。第一,朝鮮在安全上更傾向於發展戰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賴與蘇聯或中國的軍事同盟關系。其次,由於當時蘇聯和中國在安全上給朝鮮的承諾不包括核領域,因此,兩國對朝鮮核武器發展政策的影響力也極其有限。 1974年,朝鮮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1985年12月,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按照該條約規定,成員國必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其核設施的檢查,但朝鮮卻一直拒絕接受其檢查。 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關注朝鮮的核項目,1988年下半年,美國正式對國際宣稱朝鮮在寧邊的核反應堆已經能生產可製造兩至三枚原子彈的鈈,此舉立刻引起朝鮮的強烈反應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1年9月27日,前任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宣布,撤除美國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戰術核武器。這是當時東西方全球戰略互動的一部分,它在事實上大體滿足了朝鮮要求美國撤出駐韓國核武器的呼籲,客觀上推動了朝鮮核問題的積極轉變。 1991年底,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韓國政府宣布韓國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國已經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韓雙方簽署了《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簽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協議。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6次不定期核檢查。但是,1992年下半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朝鮮就視察問題出現摩擦。 1993年3月12日,朝鮮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朝鮮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國和朝鮮進行了副部長級的談判,並於1993年6月11日達成一個聯合聲明。原則上,這次核危機得以解決,實際上,雙方仍有很多爭執。 1994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朝鮮進行核項目調查並對其進行制裁。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斡旋,與朝鮮政府達成了《朝核問題框架協定》,此一協議是朝鮮核危機的直接淵源。按照《朝核問題框架協定》的要求,朝鮮必須凍結其各種核項目,並在所有核設施上加裝監控系統,禁止一切關閉項目的重啟。 因擔心朝鮮發展核武器,1994年10月21日,美國與朝鮮在日內瓦簽署了一項關於朝核問題的《朝美核框架協議》,朝鮮凍結其核設施,美國牽頭成立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負責為朝鮮建造輕水反應堆並提供重油,以彌補朝鮮停止核能計劃造成的電力損失。此後,寧邊5兆瓦反應堆中8000根廢燃料棒被取出封存。 然而,美、日、韓三國協助朝鮮拆卸石墨反應堆並幫助朝鮮建設兩座輕水反應堆的承諾一拖再拖。這兩座反應堆的發電能力約為2千兆瓦。 2001年,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上台後,美國對朝政策變為強硬,並於2002年初將朝鮮與伊朗、伊拉克一起稱為「邪惡軸心」,媒體披露的美國《核態勢審議報告》也將朝鮮列為使用核武器的對象之一。 2002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後,美國宣布朝鮮「已承認」鈾濃縮計劃,並指控朝鮮正在開發核武器。朝鮮則表示,朝鮮「有權開發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厲害的武器」。同年12月,美國以朝鮮違反《朝美核框架協議》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隨後,朝鮮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其核設施上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於電力生產的核設施。 2003年1月10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再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同時朝鮮表示無意開發核武器。朝鮮核危機正式爆發。 地下核試驗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在北京舉行六方會談。 2005年9月,第四輪六方會談達成共同聲明。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 2005年11月,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最終達成《主席聲明》,各方重申將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一次地下核試驗。 2007年2月8日,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2月13日,六方達成共同文件。 2007年7月14日,在韓國運送的第一批6200噸重油抵達朝鮮先鋒港後,朝方關閉寧邊核設施。同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時隔5年後重返朝鮮,前往寧邊地區監督和驗證關閉核設施。 2007年10月3日,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的共同文件。根據文件,朝鮮應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寧邊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並全面申報核計劃;美國根據朝方行動並行履行其對朝承諾。 2008年1月1日,因雙方就申報問題存在分歧,朝鮮錯過原定申報核計劃期限。 2008年5月8日,朝鮮向當天抵達平壤訪問的美國國務院韓國科科長金成遞交共有1.8萬多頁的朝鮮核計劃文件。美國政府稱此舉為核查朝鮮核計劃的「重要一步」。 2008年8月26日,朝鮮宣布,由於美國拒絕將朝鮮從所謂「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寧邊地區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作業,並「考慮採取按原狀重新恢復寧邊核設施的措施」。 2008年10月11日,美國宣布將朝鮮從所謂「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朝鮮12日宣布,重新開始去功能化進程。國際原子能機構調查人員隨後獲許進入寧邊核設施。 2009年4月5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新聞公報,宣布朝鮮於當地時間4月5日11時20分(北京時間10時20分)成功發射「光明星2號」試驗通信衛星。 2009年4月13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朝鮮發射問題一致通過一份主席聲明。聲明說,發射活動違背安理會2006年通過的第1718號決議,安理會對此表示「譴責」,要求朝鮮不再進行進一步的發射活動。 2009年4月25日,朝鮮外務省宣布,朝鮮已開始對從試驗核反應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進行再處理。 2009年4月29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說,如果聯合國安理會不就侵犯朝鮮自主權的行動「賠禮道歉」,朝鮮將再次進行核試驗和試射洲際彈道導彈。 2009年5月25日,朝鮮宣布成功實施核試驗,稱這次核試驗在爆炸當量和控制技術方面取得進展,進一步提高了核威懾能力。

❹ 伊朗首都發生大爆炸,是否有人員傷亡

伊朗的局勢一直都處於十分嚴峻的狀態,而在7月1日的時候,伊朗的首都出現了重大的爆炸事件。場面一度難以控制,周圍的建築物都被摧毀。而根據記者了解到現場傷亡已經超過了幾十人,這個數據也是讓人感到十分的震驚。同時伊朗此次發生爆炸事件,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現在的伊朗局勢如何?

由於美國對伊朗一直都有制裁的意思,因此現在的伊朗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所以在美國和伊朗的邊境處經常進行摩擦,並且也多次發生了戰斗。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美國實施打壓伊朗,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

❺ 伊朗和美國在核問題方面有什麼爭端或摩擦

伊朗核問題由來已久.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實施秘密的核武器發展計劃.而伊朗始終否認有核武器發展計劃.它的核計劃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是為了自力更生確保核電站的核燃料供應.這次核風波是從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對派組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向媒體揭露伊朗正在秘密建造兩座核設施而開始的.一直延續至今。
高調堅持"和平開發核技術"權利的伊朗,相對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只能算是個中東小國。但它憑借獨特重要的戰略地位、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利用大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博弈所產生的掣肘空隙,多年來在核問題上與美歐等國展開了一場"與虎謀皮"的戰略游戲。10月份,伊朗與美國、俄羅斯和法國三國代表圍繞伊朗核燃料問題又在維也納舉行了3天磋商,雖然此次磋商未能達成最終協議,但與會各方同意就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提出的有關方案繼續進行磋商,以期取得成果。
伊朗是繼伊拉克之後,美國在其全球戰略版圖上亟需"收拾"的下一個戰略目標。然而,天不遂人願,伊拉克戰爭慘重的美軍傷亡和巨額的軍費耗資,使打著"變革"旗號上台的奧巴馬總統,不得不在競選階段就聲言:將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

奧巴馬關於"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的表態,得到了伊朗總統內賈德的積極回應:奧巴馬大選獲勝後,內賈德在第一時間內就給奧巴馬發去了賀電。
對於來自伊朗方面的示好姿態,今年3月伊朗新年前夕,奧巴馬特意錄制了恭賀伊朗新年的錄像講話,奧巴馬在講話中說:"在這個萬象更新的季節,我願與伊朗領導人直言不諱地交談。長期以來,我們之間存在嚴重分歧。我的政府現在致力於採取外交手段,解決擺在我們面前的各種問題,致力於在美國、伊朗和國際社會之間建立建設性的關系。"對此,路透社稱這是奧巴馬向伊朗展現了其上任以來最大的善意。
據歐洲官員透露,俄羅斯和美歐對伊朗核問題的立場發生重大分歧,因為俄羅斯在最後關頭建議,允許伊朗小規模生產核燃料。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不會支持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同時,該問題上,俄羅斯也不會與美國支持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行交換。俄羅斯在對待伊朗核問題上已經確定了自己立場:俄羅斯反對將伊朗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❻ 美英與伊朗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為何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被襲與美國有什麼利害關系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❼ 以色列為什麼要打伊朗

伊朗人是波斯族,歷史上和猶太人並無過節,反倒和阿拉伯人長期敵對,1980年的兩伊戰爭也可以說是伊朗與整個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在1979 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由於有波斯人和猶太人之間古老的文化紐帶和共同的戰略利益的維系,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是緊密盟友。
以色列猶太人的先祖與伊朗人的先祖波斯人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和美國在阿以問題上對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總是與反美反以交織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就決定了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與巴列維時期相比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在新世紀以來的以色列和伊朗雙邊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把伊朗列在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之首,還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
由於阿拉伯世界一致認為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認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伊朗國內逐漸強勢的保守派也一貫指責美國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是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見後「9·11時代」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惡化就絕非雙邊關系層面那麼簡單,復雜的地區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識形態等外部因素導致了後「9·11時代」伊以關系的持續惡化。
新世紀以來的以伊雙邊關系中的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伊朗核問題」。 對伊朗可能擁有核武器的憂慮讓以色列人倍感焦慮,以色列官員和軍事將領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際社會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並且暗示,如果國際社會施壓無法阻止伊朗核武器計劃,以色列可能將單方面動用武力,打擊伊朗的核設施;而伊朗也不甘示弱,對以色列進行口誅筆伐,指責以色列的霸道和蠻橫。

❽ 伊朗有核武器嗎

技術絕對是有的,但是原材料鈾235或鈈239不好弄,下面的材料網路可以自行補腦,原理不是什麼高科技。
40年前,美國人的核壟斷之夢還沒嘗到滋味,蘇英法中相繼成功實驗了原子彈。美國人發愁了,照此以往,一定會有N個國家擁有原子彈!一個問題讓美國坐立不安:一個沒有任何核經驗的國家製造一顆原子彈的難度究竟有多大?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促使五角大樓推出了一項絕密的計劃——「第N國計劃」。

6月24日,英國《衛報》刊出了該報記者對「第N國計劃」參與者的獨家采訪。製造一顆原子彈到底有多難?得到的答案是:頭腦靈光的兩名大學生,一張規模稍大圖書館的閱覽卡,幾本筆記本,外加兩年時間,足以設計出一顆真正能用的原子彈!

三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被選中

美軍當年相中了三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鮑博·謝爾頓、戴維·派普諾姆和戴維·多普遜來進行實驗。美軍相中他們的原因是,他們完全符合「第N國計劃」參予者的條件——掌握物理學知識,沒有任何的核經驗,更不可能接觸到真正的秘密,另外還得年輕。戴維·派普諾姆因私人原因很快就脫離了「第N國計劃」,因此,在整個「N國計劃」中,也就鮑博·謝爾頓和戴維·多普遜兩人參加。當年28歲的謝爾頓回憶那時的情景恍如昨日:「畢業後,我突然得到一條消息:美國的氫彈之父、美軍核計劃最高領導人愛德華·泰勒要見我!我立即趕到華盛頓,與他呆了一個晚上。氫彈之父開始考問我設計製造原子彈的詳細事宜。這我哪知道呀,真可謂是一無所知。隨著他考問越來越專業,我所知道的也就越來越少,因此也越來越覺得失望。

然而,兩天後,一個電話打到我這里告訴我說:命令你立即趕到利弗莫爾。」利弗莫爾其實是利弗莫爾輻射研究實驗室,這是美軍設在加利福尼亞的一處絕密軍事科研設施。和謝爾頓一樣被莫名其妙帶到利弗莫爾的還有第二個年青人,他就是戴維·多普遜。

實驗室下達設計出原子彈的絕密任務

實驗室的負責人最終給他們交待任務了:他們得在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設計出原子彈來!他們設計原子彈的條件是:利弗莫爾實驗室負責為他們提供一個辦公室,但他們不允許進入實驗室其它任何地方,嚴禁向任何有原子彈研發知識的人請教。另一方面,他們倆經手的任何東西——畫有圖表的筆記本,寫在信封背後的小便條全都是「最高機密」!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個年輕的核武器門外漢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一個免費的引路人,它就是艾森豪威爾總統的「核和平利用計劃」公開出版物中的內容。這些公開出版物讓兩位年輕人如同阿里巴巴進了四十大盜的寶庫,他們大量引用公開的信息,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設計計劃。

他們製造了可以再炸廣島的原子彈

他們所做的每一步設計都會被移交給原子彈研發機構的專家們評定。如果設計得到專家們的一致首肯,就說明他們的設計通過了。每隔一段時間,兩位年輕人就把他們的設計通過一個實驗室專門指定的人送往核武器研發專家那裡。幾天後,他們的設計成果是否有效便反饋回來。1966年底,也就是兩位年輕人參加這一絕密行動兩年半之後,他們終於完成的任務就是一份簡明但絕對可操縱性的報告,以十分專業的語言詳細說明製造原子彈要用哪些東西,將如何進行。整份報告如此之詳盡,美國的原子彈軍工廠完全可以拿著它照單抓葯,直接進行原子彈的生產!

在報告遞上去之後的兩個星期里,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吉姆·弗蘭克把兩位年輕人拉到一邊,神秘地告訴他們說:「如果按你們的方案製造原子彈的話,爆炸的強度跟當年投擲到廣島的沒有什麼兩樣!」

今天,當全世界都面臨著恐怖威脅的時候,五角大樓40年前展開的「第N國計劃」又有了現實意義,因為「基地」隨時可能對它相中的目標發動核生化恐怖襲擊,部分「流氓國家」正在加緊研發核武器。因此,盡管有許多人相信個人根本不可能設計製造出真正的原子彈,可40年前「第N國計劃」得到的結論卻實實在在證明,個人或者團體製造原子彈並非不可能。

❾ 什麼仇什麼怨為什麼伊朗總想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

宗教問題、與美國的關系以及中東的局勢使得伊朗與以色列之間敵對關系。

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主要的宗教是伊斯蘭,以色列的主要宗教是猶太教。伊斯蘭客觀上說是一個排斥性很強的宗教,世界上的穆斯林常常因為生活習慣問題和其他人格格不入,那麼伊朗旁邊的以色列就成了最大的「排斥地」。


恢復過來的伊朗可不安靜,積極插手其他國家事務,比如敘利亞內戰、伊拉克內部事務以及拉海灣國家。這就使得美國和以色列極為緊張,恐懼伊朗的軍事實力擴張,尤其是伊朗插手的葉門內戰當中,伊朗扶持的一支非官方民間胡賽武裝部隊竟然戰勝了政府武裝部隊。

這三個因素成了伊朗和以色列關系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要解決的話,花上一個世紀的時間也未可知。

閱讀全文

與伊朗為什麼有導火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印度的貴族指哪些人 瀏覽:479
中國哪個城市有墳 瀏覽:89
湖南離伊朗多少公里 瀏覽:569
英格蘭vs義大利比賽結果為什麼不是21 瀏覽:857
伊朗最大的島是哪個 瀏覽:848
百年英國怎麼發展緩慢 瀏覽:627
中國軍人如何訓練腹肌三個月 瀏覽:254
印度人民怎麼看種姓制度 瀏覽:375
人民幣換印尼盾是多少 瀏覽:671
印尼追海豚穿什麼衣服 瀏覽:672
中國足球和伊朗足球哪個厲害 瀏覽:494
英國短貓怎麼選 瀏覽:915
法拉利義大利文怎麼寫 瀏覽:792
中國銀行的黃金怎麼預約購買 瀏覽:868
沒有黑胡椒醬怎麼做義大利面 瀏覽:395
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建築群在哪裡 瀏覽:36
中國為什麼根域名伺服器 瀏覽:437
印尼的身份證怎麼看 瀏覽:569
中國扁鍬幼蟲期有多久 瀏覽:260
印尼煤出口量多少 瀏覽: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