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拉克怎麼控制伊朗

伊拉克怎麼控制伊朗

發布時間:2023-07-03 09:26:26

⑴ 第四次中東戰爭,伊拉克對伊朗的攻擊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後在中線和南線多次組織進攻戰役,並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裝配合作戰。為改變戰場態勢,阻止伊朗進攻並削弱其戰爭潛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戰斗中使用化學武器外,還先後於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攻擊對方石油輸出終端和軍事、經濟目標。伊朗針鋒相對予以還擊,在空軍力量不足情況下率先使用地地彈道導彈,引起雙方」導彈戰」。

⑵ 阿爾及爾協定的要點有哪些

石油基地爭奪戰

——伊拉克和伊朗簽訂《阿爾及爾協定》1980年9月22日,大批伊拉克米格—23作戰飛機突然超低空撲向伊朗境內,對伊朗的15個城市和7個空軍基地進行空襲。轟隆的飛機聲和震耳的炸彈聲,揭開了兩伊戰爭的序幕。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試圖以閃電戰的方式,首先摧毀伊朗的空軍力量。空襲過後,伊拉克5個師近10萬大軍的地面部隊,在400多公里的戰線上,分三路向伊朗發動大規模進攻。在坦克和重型裝甲車的引導下,經過精心准備的伊拉克軍隊,攻勢凌厲,一周內深入伊朗境內15到30公里。

伊拉克軍隊進攻的重點是南路,意圖奪取伊朗的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這兩個城市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基地,鄰近波斯灣,伊拉克奪而取之可以保證本國的石油出口通道。但伊拉克在南線的進攻遭到伊朗人頑強的抵抗,伊拉克軍隊經過15天的浴血奮戰,才攻佔霍拉姆沙赫爾,而阿巴丹則久攻不下。

雨季到來後,雙方進入僵持狀態,伊拉克控制了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981年1月,伊朗開始局部反攻,逐步收復失地。9月,伊朗在阿巴丹反擊戰中獲勝,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圍困。進入1982年,伊朗的反擊更加猛烈。5月24日,伊朗收復霍拉姆沙赫爾,殲滅伊拉克軍隊3萬餘人。

戰場上的節節敗退,迫使薩達姆於6月中旬宣布單方面停火,並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呼籲舉行談判。但是,伊朗方面予以斷然拒絕。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國家,兩國有著1000多公里長的陸上邊界,南部100多公里長的阿拉伯河是兩國的界河。這條河流是伊拉克通向波斯灣的惟一水上通道,盛產石油的伊拉克需要這條通道向外出口原油。伊拉克長期主張整條河道都是它的領土,而伊朗則堅持河流的中線才是兩國的邊界線,雙方為此爭執不下。1975年3月,雙方在阿爾及利亞的調解下,簽署《阿爾及爾協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線為兩國的邊界,伊朗則答應將其境內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伊拉克作為補償。

協定簽訂後,伊朗一直沒有履行協定,拒絕交給伊拉克3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極為不滿,1979年公開要求廢除《阿爾及爾協定》。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正式宣布廢除該協定。

除了邊界糾紛,兩國關系惡化還有其他原因。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霍梅尼鼓吹向外國輸出伊斯蘭革命。他公開號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薩達姆遜尼派政權,建立伊斯蘭什葉派國家。為此,霍梅尼不惜向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提供武器和資金。

伊拉克對戰爭做了長期充分的准備,從國外購買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薩達姆對自己的軍事實力頗為自負。而伊朗在1979年發生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台後對原軍隊中的將領進行了清洗,使伊朗的軍事力量有所削弱。薩達姆認為伊朗必定不堪一擊,用武力解決兩國邊界糾紛的時機到來了,於是發動了對伊朗的突然襲擊。但交戰的結果卻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伊朗不但沒有被打垮,反而給伊拉克以沉重的打擊,伊拉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伊朗決心不給伊拉克以任何喘息的機會。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發動代號為「齋月行動」的戰役攻勢,目標是攻佔伊拉克南部的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經濟中心之一,其石油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對伊拉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佔領巴士拉,將給伊拉克以致命的打擊。12萬伊朗大軍於7月14日凌晨越過邊界,突破伊拉克防線,潮水般逼近巴士拉。伊拉克在巴士拉外圍布置了壕溝、鐵絲網、地雷和堅固的地下工事,有10萬大軍、近2000輛裝甲車和300門火炮防守。雙方展開慘烈的廝殺,死傷慘重。戰至7月30日,伊拉克為取得戰場優勢,向伊朗軍隊發射化學炮彈,造成伊朗軍隊的混亂和潰敗,迫使伊朗中止本次進攻。在半個月的戰斗中,雙方約有3萬人喪生。

9月30日和10月10日,伊朗先後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的曼達利發動進攻,兩次均被伊拉克擊敗。

1983年2月6日,伊朗再次向伊拉克發動大規模攻勢。在這場代號「曙光」的進攻中,伊朗出動15萬軍隊,空軍、坦克兵、炮兵與步兵協同作戰。伊拉克也集結了10萬人的兵力,頑強抵抗伊朗的進攻。戰斗持續了11天,結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優勢。

1983年4月和7月,伊朗發動「曙光1號」、「曙光2號」攻勢。7月底,伊朗發動「曙光3號」攻勢,第二次圍攻巴士拉。伊拉克為了保衛巴士拉,再次對伊朗軍隊使用化學武器。

兩伊戰爭在拉鋸狀態中進行著。伊朗的不斷進攻雖然沒能摧毀伊拉克的軍事力量,但是薩達姆還是憂心忡忡。伊拉克只有近2000萬人口,而伊朗則有5700多萬人口,兵源充足。伊拉克經受不起長期的消耗戰。薩達姆決定改變戰略,放棄一年多來的被動防禦戰,採取襲擊伊朗油輪的辦法,打擊伊朗的經濟。

1984年3月,伊拉克襲擊了前往伊朗裝油的巴拿馬油船。伊朗馬上還以顏色,襲擊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輪。到1985年,共有100多艘各國船隻遭到兩伊的襲擊。

同時,伊拉克又發動襲城戰。1985年3月,伊拉克出動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和其他40多座城市及軍事目標進行襲擊。伊朗也毫不示弱,使用飛機和導彈還擊了巴格達。

為了徹底摧毀伊朗的經濟,伊拉克於1985年8月15日出動轟炸機,對伊朗的哈爾克島進行轟炸。該島是伊朗的石油輸出中心,占當時伊朗出口原油90%的份額。伊拉克飛機在島上傾瀉了大量炸葯,島上的油輪碼頭和輸油設備遭到極大破壞。9月初,伊朗派飛機深入伊拉克領空,摧毀了伊拉克的一處石油設施。

1986年2月9日,伊朗出動10萬大軍,對伊拉克南部發動「曙光8號」進攻,攻佔了伊拉克東南端的法奧半島。2月下旬,伊朗繼續發動「曙光9號」攻勢,又攻佔幾百平方公里的伊拉克土地。戰斗中,雙方都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3萬多人的傷亡。

從1986年7月到1987年4月,伊朗連續發起10次代號為「卡巴拉」的攻勢。發動於1987年1月的「卡巴拉5號」攻勢,伊朗出動了20萬大軍進攻巴士拉,伊拉克聚集10萬大軍應戰,這是雙方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雙方的襲船戰和襲城戰也沒有停息,並且愈演愈烈。僅1987年1月份,伊拉克就出動幾千架次飛機,對伊朗的數十個城市進行襲擊。伊朗也毫不客氣,向巴格達發射了大量導彈。雙方的城市、建築物頓時化為廢墟,無數平民流離失所。1987年一年中,100多艘油輪遭到兩伊襲擊。

兩伊的持續戰爭,造成海灣局勢動盪不安,嚴重影響國際原油市場。國際社會一再呼籲兩國結束沖突,聯合國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598號決議,要求雙方停戰談判。美國戰機還曾直接與伊朗艦艇交火。

時間進入1988年,伊朗再也無力發動攻勢,伊拉克趁機於4到6月對境內的伊朗軍隊發動猛攻,收復了被佔領土,使雙方邊界恢復到1980年戰爭爆發前的狀態。

1988年7月18日,伊朗正式宣布接受聯合國598號決議,持續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結束了。

這場戰爭造成兩伊兩敗俱傷,雙方傷亡人數達150萬,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都受到巨大的破壞。

⑶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為何會進行長達8年的戰爭

1980年,中東這個“火葯桶”又一次被點燃,使得海灣地區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熱點中的熱點。9月2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突然向伊朗發起了全面進攻,在一周之內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打得伊朗軍隊措手不及。一些軍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聞記者據此預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軍隊只需幾個星期就能贏得戰爭。但恰恰相反,這場戰爭成了一場拉鋸式的消耗戰,一打就是8年之久。

這場戰爭的爆發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這中間還夾雜著民族糾紛、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個人恩怨等,使得戰爭的原因更加紛繁復雜。伊朗人多數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現代歷史上,兩個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見,相互都有被統治的經歷,都視對方為宿敵,結怨很深。圍繞半條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問題,兩國鬥了70年。

1983年到1998年期間,戰爭同時在陸上和海上展開。陸上戰斗大多是“襲城戰”,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這不僅給兩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也給中立國的油輪帶來嚴重的威脅。美蘇兩國以此為借口,爭相護航,並在海灣地區明爭暗鬥,使海灣局勢進一步復雜。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決議,即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

一年之後,伊朗迫於戰爭形勢非常不利,在國際上形象孤立,國內經濟衰敗、政局不穩,人民厭戰情緒加劇,軍隊損失慘重,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號決議,霍梅尼說:“接受這一現實比喝毒葯還要厲害,為了使真主滿意,我要把它喝下去。”兩伊終於在血戰8年之後實現停火。

戰爭沒有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一場戰爭,兩個輸家。

⑷ 1980年間,伊拉克和伊朗在處理邊界領土爭端時採取了什麼措施其結果如何

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之後,它與領國伊拉克的關系迅速惡化。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
造成兩伊交戰的原因相當復雜。首先是兩國之間的領土糾紛,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阿拉伯河的劃界問題。這一由來已久的爭端可以一直追溯到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帝國爭雄時期,當時雙方曾在阿拉伯河流域長期爭斗。而英、俄殖民勢力的逐步插手使兩國的糾葛變得更加復雜。1913年11月兩大帝國在英俄裁定下,簽訂《君士坦丁堡議定書》。1914年根據上述議定書組成的劃界委員會又達成了會談紀要,規定阿拉伯河除靠近波斯的霍拉姆沙赫爾一段以河道深水線劃界外,其餘部分以伊朗一冊淺水線為界,整個河流的主權屬於奧斯曼帝國。1937年7月,獨立後的兩伊在德黑蘭締結邊界條約,商定伊朗阿巴丹附近約4公里長的阿拉伯河改為以河道深水線劃分,其餘部分仍遵照《君士坦丁堡議定書》之規定。
隨著石油資源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伊朗日益不能容忍阿拉伯河這一重要的油船航道為伊拉克所控制。況且隨著石油出口而帶來的財富增長,兩國統治者多少滋長了擴張地區影響力,進而稱霸波斯灣的野心,並視對方為最強勁的競爭者。1969年,伊朗國王巴列維單方面廢除1937年的邊界條約,兩國一度因此斷交。1975年3月,在石油輸出國組織阿爾及爾首腦會上,巴列維國王和薩達姆總統達成了解決邊界糾紛和發展睦鄰關系的協議,即阿爾及爾協議。雙方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兩國水上邊界,並決定依照1913年議定書和1914年會談紀要勘測陸地邊界。伊拉克當時在邊界問題上做出比較明顯的讓步,是為了換取伊朗停止對伊拉克庫爾德族分離勢力的支持。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以後,伊拉克認為在邊界劃分中讓步的前提已不存在。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總統正式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不久,阿拉伯河兩岸成為兩伊戰爭的主戰場。
兩伊戰爭開始後,各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曾多次進行調停。面對戰爭擴大化的危險,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通過598號決議,再次做出結束戰爭的努力。該決議規定:(1)兩伊立即停火,並將軍隊撤至國際公認的邊界內;(2)在敵對行動停止後,立即釋放和遣返戰俘;(3)由聯合國秘書長和兩伊協商,委託一個公正團體調查沖突責任問題;(4)由聯合國秘書長會同兩伊及其他有關國家審查保持該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措施。該決議得到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致支持,並首次引用聯合國憲章第39條和第40條,規定如有一方拒絕執行,安理會將「開會審議確保決議獲得遵守的進一步措施」,即實施制裁。從而對兩伊構成了強大壓力。
兩伊此時都已戰至精疲力竭。伊拉克立即接受了聯合國決議,而伊朗自恃佔有伊拉克的法奧半島,在討價還價中地位有利,職責聯合國決議沒有明確戰爭責任而拒不接受。1988年4月,伊拉克軍隊發動攻勢收復法奧地區,並趁勢攻入伊朗境內。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再要求安理會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在外交和軍事雙重壓力下,伊朗被迫於7月18日宣布接受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正式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結束。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⑸ 美國為什麼支持伊拉克打擊伊朗

美國支持伊拉克打擊伊朗並非要終止兩伊戰爭。兩伊戰爭初期,美國暗中鼓勵法國向伊拉克輸送大批先進武器,以盡快推翻美國十分害怕的伊朗革命政權。兩伊戰爭進人相持階段,美國一方面向伊拉克提供了60架武裝直升飛機,150輛軍用吉普車等價值4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出資10億美元幫助伊拉克開通經過約早和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運輸管道;另一方面,卻又經過以色列4次向伊朗出售軍火,使伊朗缺乏零配件的美製武器系統能夠運作起來,反擊伊拉克的進攻。美國在向伊朗出售軍火的同時,其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親自批准,向伊拉克提供美國衛星拍攝的伊朗軍事情報,使伊拉克空軍在幾次戰役中得以對伊朗的重要石油設施進行了一系列准確的空襲。凱西本人1986年10月和11月還兩次同伊拉克高級官員秘密會晤,使兩國情報系統並網,確保伊拉克在歷時6年的戰爭中不被打敗並能繼續打下去。美國的海灣護航行動,既是為了以此為借口在海灣這一戰略要地部署海軍,也是為了進一步削弱海灣大國伊朗的實力,使小國伊拉克能夠打下去。

⑹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伊拉克是怎樣組建的共和國衛隊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千米,長約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 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海珊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共和國衛隊成立於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後的1968年,其主要任務是保衛總統及高級領導人的安全。兩伊戰爭前,這支部隊僅有1個師的編制,下轄3個旅。1986年初發展為7個旅,兩年後改編成6個師28個旅。衛隊的主要裝備有500多輛T-72坦克、BMP裝甲戰車、法制自行榴彈炮和GHN-45牽引式榴彈炮,以及蘇制地對空導彈、高射炮和武裝直升機等。 衛隊的成員大多來自薩達姆總統的家鄉提克里特,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絕大多數是復興社會黨黨員,年齡都在30歲以下。衛隊司令是薩達姆的次子庫賽。 這支部隊在兩伊戰爭中經常赴前線執行緊急使命,並在保衛巴士拉等重大戰役中屢建戰功。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伊軍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狂轟濫炸,元氣大傷,衛隊也遭受重大損失。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遭受長期的制裁和武器禁運,軍隊裝備無法更新,但衛隊的裝備與其他部隊相比尚屬精良,目前仍是保衛薩達姆等高級領導人及巴格達安全的主要力量。 編輯本段部隊構成共和國衛隊是伊拉克軍隊中最精銳的王牌部隊,總兵力約14萬人。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編制裝甲師2個,即漢謨拉比裝甲師和麥地那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5個,即塔瓦卡爾那師、尼布查德尼扎爾師、阿德南師、巴格達師和總統警衛師;另編制1個補給師。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先由伊拉克三軍總參謀長尼扎爾·哈茲拉吉擔任。這支部隊駐防在以底格里斯河的總統府為中心的巴格達城內。後由薩達姆的兒子擔任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 在共和國特別衛隊內部,根據職能不同可分成安全部隊、機動防護部隊、特種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四大部分。根據在保衛薩達姆時離薩達姆的距離的遠近又可以分成一線、二線和三線防衛部隊。一線部隊由薩達姆最信任的人組成,他們的保衛任務由薩達姆阿拉伯突擊隊(伊拉克的准軍事部隊)的首領穆薩希姆·薩阿卜·阿·海珊少將負責。在通常情況下,建築物外圍的安全防護工作由共和國特別衛隊負責。特別安全局負責內部保衛工作。但也有少量極受信任的共和國特別衛隊人員被允許進入總統府邸內部或薩達姆出行時擔任貼身保鏢,這些人都是從共和國特別衛隊第1旅第1營中挑選出來的。 該衛隊的官兵大部分來自薩達姆總統的老家提克里特縣,全部都是遜尼派教徒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黨員,許多骨幹成員是薩達姆總統的親信或親戚。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官兵的待遇比正規軍高,他們享有特殊獎金和政府補貼的住房。 編輯本段部隊瓦解美國在二次開戰前,大量地賄賂、收買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所有重要將領,包括巴格達的衛戍司令。使得早已人心渙散的伊拉克號稱30萬人的軍隊,瞬間土崩瓦解。因此美軍可以說是兵不血刃的佔領了伊拉克。並且共和國衛隊的戰鬥力本來就有吹噓的成分,伊拉克經歷了8年的兩伊戰爭,又經歷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打擊,實力已經遠不如前,根本沒有所謂的30萬精銳部隊,美國實際上只用了一個營的先頭部隊就控制了巴格達。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可供參考。這種說法認為:在美國靠近首都巴格達以後,薩達姆宣布解散共和國衛隊,採用「化整為零」的打算,把部隊分散到平民間,這樣以來一可以保證部隊的戰鬥力,二可以與美國長期做斗爭方便東山在起。因此美國在進入巴格達以後並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活動,但是在布希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不斷遭到散落的共和國衛隊的攻擊。但是這種說法不被大多數人採納。

⑺ 1980年,薩達姆是如何打擊伊朗的

1980年9月22日拂曉,按照薩達姆的命令,伊拉克飛機傾巢出動,對伊朗的軍事目標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包括首都德黑蘭機場在內的7個伊朗空軍基地和15個城市。第二天凌晨3時,5萬人組成的伊拉克軍隊在1200輛坦克的轟鳴聲中,兵分3路,向伊朗境內大舉推進。

伊拉克軍隊的北路部隊為3個裝甲師,任務是進攻席林堡;在中路,伊拉克則採用步坦協同的方式,連克伊朗的邊境重鎮梅赫蘭等;在南路,伊拉克軍隊的工兵冒著伊朗軍隊的炮火,以極快的速度在阿拉伯河上架起了浮橋。。

閱讀全文

與伊拉克怎麼控制伊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怎麼催韓國還債的 瀏覽:302
義大利蜂東北怎麼過冬 瀏覽:140
義大利的什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瀏覽:847
中國人的籍貫是什麼 瀏覽:496
防城港過越南的關口叫什麼 瀏覽:545
印度語沒有怎麼表達 瀏覽:490
義大利國現在是什麼季節 瀏覽:442
近代中國主要政治力量是如何探索救國道路的 瀏覽:174
英國世錦賽門票多少錢 瀏覽:114
五十萬伊朗幣換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32
越南留學哪個專業最好 瀏覽:609
英國體檢本地要怎麼預約 瀏覽:831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疫情的 瀏覽:466
如何咨詢人工服務中國移動 瀏覽:968
梅州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941
美國中國哪個市場好 瀏覽:873
印尼產什麼藤 瀏覽:571
印尼金田黃硬度是多少 瀏覽:691
一塊人民幣換多少印尼 瀏覽:211
為什麼說最好的大理石在義大利 瀏覽: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