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朗普警告伊朗/為什麼警告伊朗說了什麼
1、因為伊朗要伊朗要重新啟動其核計劃,給中東及世界帶來不安定的因素。
2、「我強烈地建議伊朗不要重啟其核計劃」,特朗普對媒體表示,「如果你硬要啟動,就等著承擔嚴重的後果吧!」
2. 伊朗為什麼持續推行核計劃
美國對伊朗核計劃前後不一的態度
說起美國對伊朗的核計劃的關注,的確值得回味與警示。伊朗核事業的倡始人是巴列維國王(1941-1979年在位)。巴列維國王時期的伊朗可以說是美國最親密的中東盟友之一了,自從1953年藉助美國的力量再次獲得國家權力後,他在外交上就一頭倒向了美國。巴列維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國王,在他的思想中,恢復古波斯帝國的榮耀與地區霸權占據重要的位置。巴列維本人非常渴望伊朗能在核方面有所建樹,所以他斥資40億美元,在西方的幫助下進行核電站的建設。當時伊朗的這一舉措是得到美國允許的,更是在西方大國的直接幫助下進行的。
1978-1979年的一場伊斯蘭革命把巴列維趕下了台,此後不久伊朗又不得不與薩達姆的伊拉克進行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和高端技術支持的核計劃自然也暫時中斷。直到戰爭結束特別是冷戰終結後,伊朗又重啟核計劃。在冷戰後時代,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由於不能再從美蘇競爭中獲得某一方的支持與保護,它們的不安全感加劇了,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核力量就成為它們自保的選擇之一。伊朗面臨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和中東唯一事實上的核國家以色列的雙重威脅,它的不安全感尤為強烈,這也就不難理解它對「用於和平目的」的核設施的追求,至少,這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縱觀伊朗的核計劃,在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中後期,伊朗的國際發展環境是相當不錯的,不用擔心西方大國的強力打壓,本地區又沒有能對它構成實質性挑戰的國家,伊朗這時的核計劃實際上是在巴列維企圖稱霸海灣的背景下展開的,並且得到美國的支持。霍梅尼之後伊朗外交的最大訴求是擺脫惡劣的國家安全環境,其防務政策的基調是防衛,其核計劃自然也是在此等背景下進行的,不過這時它卻不得不面對美國強烈的抵制和沉重的壓力。
隨著伊斯蘭革命後美伊關系的劇烈變動,美國對伊朗的核計劃也給予了重新考量。遏制伊朗的核事業的發展,就美國而言,這是對自己國家利益的維護;就伊朗而言,這是對自己國家利益的損害。雙方立場的直接對立造就了兩國的激烈沖突。美國著名雜志《大西洋月刊》在2005年11月透露,美國國防部和情報部門已經制定了攻擊伊朗的戰爭計劃。該計劃設想對伊朗的戰爭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對伊朗革命衛隊的基地進行空中打擊;第二階段是對可疑的伊朗非常規武器地點和支援設施進行空中打擊;第三個階段是美軍從五個方向對伊朗發動地面入侵,需要兩周時間。然後,美軍將從伊拉克、波斯灣北部、亞塞拜然、阿富汗和喬治亞進入伊朗。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也在2006年初撰文指出,西方無論是通過外交途徑,還是採取強硬立場都無法緩和同伊朗的矛盾,到2007年,海灣地區將會爆發一場大戰。聯想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理由,這位教授的言論聽起來不僅讓人心悸,更何況,最近兩年來,美國官方也一再重申解決伊朗問題的途徑也包括軍事手段。
盡管很多人認同美國的觀點:如果伊朗不是要威脅其它國家,那它推行核計劃干什麼?但是,同樣,很多伊朗人也有一個問題不得其解:以色列發展核事業美國不幹涉,可為什麼偏要對自己下手?別忘了,在敏感的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是很容易拿美國的以色列政策與美國對自己的政策相對比的。
http://blog.voc.com.cn/sp1/fanhongda/17303420444.shtml
歷史由來
1、美國支持下的伊朗核計劃(20 世紀60 年代末~70 年代末)
美從50年代開始幫助伊朗發展核技術。1957 年3 月,美國和伊朗簽署了關於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協議,美國承諾幫助伊朗發展核能發電技術⑹。1967 年,德黑蘭核研究中心( Tehran Nuclear Research Center) 成立,美國向伊朗提供了用於研究目的第一個5千瓦核反應堆。1974年,巴列維國王設立了「伊朗原子能組織」,在美國支持下制定了核能發展計劃。根據此項計劃, 到20世紀90年代在伊國內建成23座核能工廠,伊朗將擁有既可用於和平核能利用, 又可用於核武器製造的鈾分離技術、核燃料回收技術、激光濃縮技術和一整套核設備。在這一時期,伊朗在1958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1970年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4年5月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了全面保障監督協議,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所有核活動中的原材料及相關核設施的保障監督。當時伊朗的核活動基本上處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之下。可見,伊朗的核技術的啟動及最初的發展的在美國支持下進行的,而伊朗與其它西方國家的核技術合作也是得到美國允許的。
2、美國制裁下的伊朗核技術 (20世紀80年代~2002年)
1979 年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伊朗的國內政治發生巨大變革,伊朗政府的核政策也隨之發生變化。伊斯蘭革命的精神領袖霍梅尼認為,發展核武器違背了伊斯蘭人道主義精神,他本人也不相信核武器的威力。因此,霍梅尼政府上台後凍結了絕大多數的核計劃,伊朗的核計劃由此進入暫時停止的階段。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給伊朗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的事實讓霍梅尼看到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力,而伊拉克的核武器計劃也讓伊朗感受到安全的壓力。為此,伊朗政府開始重視核技術發展, 並立即著手購買核反應堆、熱核燃料及核設備,積極尋求外國核技術援助,向外國選派人員, 加強核技術訓練。縱觀這一時期,霍梅尼政府由於忙於兩伊戰爭,在核開發方面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還不是很多,伊朗的核技術研究進展比較緩慢。
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美國對伊朗安全的威脅加大,伊朗加快了在核研究、核電站建設、鈾礦開發及濃縮鈾活動等領域的全面核發展計劃。隨著蘇聯解體,伊朗和俄羅斯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兩國在核技術開發方面展開一系列合作。俄羅斯與伊朗的核工業合作引起美國的密切關注。1995年1月8日,俄羅斯與伊朗正式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俄承諾向伊朗出售兩個輕水核反應堆,並幫助伊朗完成德國公司未完成的布希爾核電站工程。從巴列維王朝覆滅到伊朗核危機爆發之間的20多年時間里,雖然美伊兩國關系在不斷變化,但美國對伊朗核開發的態度始終如一。美國認為伊朗為獲得核原料、核技術、核設備和核專家的努力已大大超過伊朗和平核能工程所需。並且這些原料、技術、設備、人才都具有雙重使用功能。
伊朗立場:伊朗雖是石油資源大國, 但鈾、鈈等核原料卻不能自足。而且要發展核工業, 或者說要發展核武器工程, 伊朗必須掌握相應的鈾濃縮技術、核燃料回收技術以及擁有必要的核設備,這些都需從國外進口。全面核查不斷,核研究項目時停時續,在這種科研不穩定的條件下,伊朗能否順利研製核武器還是個問題。伊朗一貫的觀點是暫停核濃縮活動,而不是中止,其目的是保留再次開啟核濃縮的合法性。第一次危機的解決方案中有地區安全合作,第二次危機里增加打擊恐怖主義內容,要求經濟合作。第三次六國方案提出取消向伊朗出口民用航空設備和通訊裝備的限制,增加直接投資以幫助其融入全球經濟,支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支持在高科技領域與展開合作等,西方的在不斷放寬限制、伊朗也在尋求共識點。現在看來,伊朗在核問題上有兩重目標,一是安全,二是解除制裁,重回國際社會。兩者相符相承,互為取捨。伊戰後伊朗地緣安全環境惡劣,對比無核伊拉克與有核朝鮮的不同境遇,伊朗獲取自有的全部核技術是國家安全的需要。第二個目標涉及發展問題。雖然各大國均與之在能源和國內大型建設項目上有合作,但由於美國的遏制和地區安全問題無法保障,合作范圍和深度有限,伊朗無法完全融回國際社會。伊朗希望在核問題上的討價還價可以換取取消制裁以至於和美國正常的過得去的關系。伊朗的政策目標應該是發展自有核技術,從民用到核武器。以原子能機構監控下放棄核武器條件換取美國取消制裁、歐盟的經濟科技合作,打開受限的外交局面。第三階段危機出台雖有國內保守主義上台的背景,但也受哈塔米執政期內緩和的核政策收益有限的影響。伊朗人民為改善生活選擇廉潔、親民的保守主義內賈德,哈梅內伊借之推動強硬核政策是為平衡內部保、革力量,用推進核研究來促使大國做必要讓步。第二階段危機的起因實際上也是伊朗對自己核計劃有保留。
另外前兩次危機的解決方案明顯具有迎合西方大國的特徵,不管是地區安全還是反恐,都是西方國家目前主要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美國。這反應出哈塔米時期溫和的對外政策和力求改善與西方關系的立場。
http://blog.sina.com.cn/u/5776aa7b010007hb
3. 伊朗核問題含義
伊朗核問題的由來
伊朗的核計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其核技術大部分從與當時關系密切的美國及西方國家引進。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其核能項目陷於停滯狀態。90年代初,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並與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1980年與伊朗斷交的美國對伊俄核合作十分不滿,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一直對其採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和「邪惡軸心」國家之一。
2003年2月,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鈾後,其核計劃立即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並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同年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核計劃,以澄清其全部核活動,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
在法德英三國的斡旋下,伊朗於2003年12月18日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伊朗核問題的現狀
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其核能發展計劃,並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鈾處理設施。
目前,伊朗核計劃已經發展到關鍵階段,即核燃料循環系統建設階段。這個系統建成後,便可為伊朗的核電站和研究機構提供燃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濃縮鈾的豐度,使伊朗能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有資料表明,伊朗已在其中部發現鈾礦資源,並正在建設基於高速離心機技術的濃縮鈾設施,為建成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做准備;伊朗南部布希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伊朗還在建設重水反應堆,這將使伊朗能夠更有效地從核廢料中獲取金屬鈈。根據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情報,伊朗目前已經邁進了核門檻,但還未能獲得製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級濃縮鈾或鈈。
伊朗前總統哈塔米2003年2月9日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伊朗將開采鈾礦並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以便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
伊朗方面2003年10月透露,德黑蘭核研究中心曾進行鈈回收試驗。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伊朗已經分離出100克的鈈。
2004年9月21日,伊朗副總統兼原子能組織主席拉扎·阿加扎德說,伊朗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即鈾礦料)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試驗。
今年1月1日,伊朗宣布已經開發出用「混合澄分」法從鈾礦石中提取鈾濃縮所需要的「鈾黃餅」的技術。該技術使伊朗朝自主建設核燃料循環系統邁進了一步。
鈾濃縮是生產核燃料的關鍵環節。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鈾濃縮活動,2004年11月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外圍活動。但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啟動作為鈾濃縮准備階段的鈾轉化活動。
4. 恢復伊核協議意味著什麼
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相關方會議6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討論美伊恢復履約問題。俄羅斯、英國、法國等相應官員與會。會後多方表示,會議具有「建設性」。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恢復伊核協議對世界政治局勢意味著什麼?
在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和歐盟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分歧,主要問題有三個:一是特朗普否認氣候變化,退出《巴黎協定》;二是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損害了全球包括歐盟的經濟利益。三是美伊關系全面惡化,美國退出了伊核協定、對伊朗極限施壓,並在2020年初刺殺了伊朗核彈之父蘇萊馬尼,伊朗逐漸並最終完全放棄履行伊核協議,並極大地增加了中東局勢不穩定因素。
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7日舉行發布會,指正准備取消部分對伊朗的制裁,以恢復伊核協議。
拜登上台後,積極推動美國和歐盟的關系回暖。如果在歐盟的主持下,美國能解除單方面對伊朗的制裁,伊朗能在此基礎上恢復全面履行伊核協議,美國和歐盟在特朗普時期造成的外交分歧有望解決,歐盟也在國際事務中成就一項重大成果。對中國、俄羅斯來說,恢復伊核協議符合中國和俄羅斯的利益。
3月27日中國與伊朗正式簽訂了一項包括經濟、政治和 科技 的長達25年的長期性戰略合作方案。這對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的美國是一個刺激,是拜登政府再一次改變態度的最大原因,也是本次會議傳來積極信號的最大原因。這也是中國的外交勝利。
恢復履行伊朗核協議初現曙光,但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4月7日,一艘伊朗貨船薩維茲號遇襲,外界懷疑以色列是此次襲擊事件背後的幕後主使,以色列反對恢復「危險的」伊朗核協議。美國國內同樣也有不少政治力量與以色列持相同立場,華府是否真的能積極推動解除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恢復伊核協議,還存在不少疑問。而這個是否能成功,也將向世界展示:美國拜登政府到底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還是國際秩序的破壞者。
5. 「將不再遵守2015年核協議」,伊朗為何突然這樣聲明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對伊朗少將蘇萊曼尼進行了無人機打擊,造成了伊朗少將的死亡,這也使得伊朗政府感到非常的憤怒,所以伊朗才會選擇通過不再遵守核協議的方式來對美國進行反擊。可以說美國的這次軍事行動不但是伊朗的無核化毀於一旦,更加重了中東地區的軍事斗爭行為。更重要的是這次襲擊事件更加重了美國和伊朗之間的仇恨。
所以伊朗這次的聲明恰恰是對美國這次軍事行動的反擊,如果雙方一直處在一個針鋒相對的狀態的話,就會使得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蒙上一層陰影,這是國際社會非常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6. 伊朗核計劃到底對美國有啥危害!美國才那樣的強烈阻止呢!
其實對美國沒有什麼直接威脅,但是對美國的海外盟國的威脅很大。伊朗這種恐怖主義國家研製核武器的唯一目的就是搞核恐怖主義,因此現在任何正常的國家,包括中國和俄羅斯都堅決反對伊朗擁有核武器,周邊國家更是如此,所以美國現在淡定的原因就是如果真要打,肯定會有很多國家支持。
7. 伊朗如果成功擁有核武器,對世界格局有什麼影響
伊朗如果擁有核武器,絕對是一場災難,全世界的。1.伊朗是一個神權大於世俗權力的國家,它並不熱衷於富裕、平等、自由、和平等普世價值觀,全世界伊斯蘭化,輸出宗教與革命才是它一貫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且議會與總統只是擺設,國家戰略只決於教宗一人,集體理性在絕對權力下起不了作用,昏聵老邁後他想把核武器投向何方,誰人能阻止?2.伊朗擁核會在中東徹底改變戰略平衡,以色列、沙特、約旦,黎巴嫩等要是還能坐得住那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以色列肯定得先動手,趁其羽翼未豐,鋸掉魔鬼的核犄角,沙特,約旦則不顧一切也要擁核,那中東火葯桶點燃只差一個火星了。3.如果伊朗擁核,那安理會五常的臉皮已經被踩在腳下了,聯合國安理會從此以後再無權威,可以解散了。
這將導致中東地區爆發核大戰風險提高,中東地區的每個國家在搞核武器!
8. 特朗普撕毀伊核協議後果會怎麼樣
4月26日,2018年1月,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布將「最後一次」延長對伊核問題的制裁豁免至5月12日,並將該日定為修改伊核協議的最後期限,並揚言如果屆時沒有令他滿意的修改方案,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自2017年1月上台後,特朗普多次聲稱伊核協議是美國「史上最吃虧的協議」,有「災難性缺陷」,不斷釋放退出伊核協議的信號。隨著伊核協議最終立場的截止時間日益臨近,這一次,他真的會「吃了秤砣鐵了心」,執意退出伊核協議嗎?
其四,退出伊核協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美國欲以「毀約」相威脅,迫使伊朗接受令美國滿意的修約條款或者新版伊核協議,達到遏制伊朗的目的。特朗普2017年底曾發表講話,稱美國及其盟友已經意識到,中東主要矛盾不再是巴以沖突,而是來自伊朗的威脅。面對伊朗的「威脅」,作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政治遺產」之一的伊核協議,就成了遏制伊朗的不二之選。而作為多邊條約,單方面退出對於美國來說成本極高。因此,對協議進行修改,使其符合美國利益,並迫使伊朗就範就成為了最理想的方案。前任國務卿蒂勒森2018年2月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總統說,要麼修改協議,要麼廢除協議。我們正在試圖兌現他的諾言,實現前者(目標)。」
在伊核協議存廢問題上,美國理應尊重國際共識,放棄單邊主義,三思而後行,切莫一意孤行。否則,損人亦不利己!
來源:新華網
9.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
10. 伊朗核問題的發展及由來及形勢變化
一、伊朗核問題的由來
早在20世紀50年代,伊朗就已經涉足核領域,當時雄心勃勃的巴列維國王試圖利用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密切關系,全面實施核計劃。1957年伊朗與美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協議,這標志著伊朗正式開始實施核計劃。1979年巴列維政權倒台時,伊朗已與外國簽署了6個核電站的協議,其中西德幫助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建設工程。巴列維時代的伊朗一直努力成為伊斯蘭國家中第一個擁有核威懾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伊朗核計劃處於暫時停滯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伊朗核計劃重新全面啟動時期。1992年,伊朗與俄羅斯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標志著伊朗核計劃進入新的階段。根據西方情報部門透露的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在核項目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1] 與此同時,伊朗還大力發展自己的導彈系統。1998年伊朗成功地進行了「謝哈布-3型」彈道導彈的試驗性發射,射程1300公里,可達以色列,表明了伊朗自身的武器研製和生產能力,加強了伊朗在海灣乃至中東地區的戰略威懾力。伊朗還在研製射程2000公里的「謝哈布-4型」彈道導彈和「謝哈布-5型」洲際導彈。
伊朗軍事力量的發展、尤其核問題引起了美國的嚴重不安。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至今,美國和伊朗關系一直處在「冰點」。伊指責美支持以色列搞國家恐怖主義和佔領阿拉伯領土,推行全球霸權主義,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頭」。美則指責伊支持恐怖主義。美國認為 「伊朗是世界上最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2] 「其對阿以和平進程的反對,對地區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支持和其尋求製造核武器的努力使其不僅成為鄰國的威脅而且成為整個地區和世界的威脅。」[3]小布希總統上任後,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把伊朗、伊拉克和朝鮮三國稱為「邪惡軸心」。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十分關注伊朗的核設施,美國也指責伊朗尋求發展核武器。尤其是1995年伊同俄羅斯簽署了共建布希爾核電站合作協議後,美如坐針氈,擔心伊有朝一日發展核武器,多次敦促俄中止與伊的核合作,但無結果。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指責伊朗發展核武器,直接或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歐盟和俄羅斯不斷向伊朗施加壓力。美國負責武器控制和國際安全事務的副國務卿博爾頓甚至威脅,美國保留使用軍事手段防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權利。美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加強了對伊的核監督,稱伊在秘密研發核武器。以色列也聲稱伊在2005年或2006年前可造出核武器,並揚言對此已制定了軍事打擊計劃。
08年國際形勢變化.油價上漲,伊朗已有能力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
艾哈邁迪-內賈德面對在場的數百名伊朗高級官員和記者說,「從今天起,伊朗已經加入能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國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