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歷史最偉大的皇帝,比中國秦始皇還早三百年,伊朗人尊稱國父
如果真的要在中國歷史所有皇帝當中,評選出最偉大的一位,相信選擇秦始皇的人會佔多數,畢竟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和影響是其他皇帝無法媲美的,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歷史最偉大的皇帝。 把目光放到西亞國家伊朗,這是一個有近四千年歷史的國家。在伊朗四千多年的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偉大的皇帝。如果真的要在伊朗歷史所有皇帝當中,評選出最偉大的一位,絕對是現在要介紹的這位。 他就是伊朗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的開國皇帝,即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國皇帝居魯士二世,後世尊稱「 」居魯士大帝」,伊朗人尊稱「 」伊朗國父」。 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國皇帝居魯士二世 眾所周知,伊朗古稱波斯,歷史上曾經建立過繁榮富強的、疆域遼闊的波斯帝國。其實波斯帝國是一個廣義概念,指的是伊朗歷史所有大一統朝代的統稱,換句話說伊朗歷史所有大一統朝代都可以稱為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伊朗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別稱波斯第一帝國。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居魯士二世的身世相當傳奇,他被記載為米底王國末代國王的外孫。這位米底王國末代國王夢見他的外孫居魯士二世會篡奪他的王位,於是他決定居魯士二世生下來就立刻處死。 建立米底王國的米底人跟波斯人是兩個民族,波斯部落是米底王國的臣屬,居魯士二世的父親是波斯部落首領,娶了米高困段底公主,他在公元585年的一天出生。當時負責處死居魯士二世的米底大臣憐憫這個孩子,偷偷把他送回了波斯部落,讓他在波斯部落長大成人。 居魯士二世起兵攻打米底王國 公元前559年,年僅26歲的居魯士二世接替父親成為波斯部落首領,原本他沒有想過要自己做皇帝,但是當年偷偷放走他的那位米底大臣不滿米底王國末代國王昏庸無能,告訴了他事情的來龍去脈,讓他下定決心取代外祖父,讓波斯人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新統治者。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統一了整個波斯部落,正式舉起反對米底王國的大旗。波斯人早已不滿長期受到米底人的欺負和奴役,因此積極響應居魯士二世。居魯士二世見時機已經成熟,立刻起兵攻打米底王國。由於波斯人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與米底人的戰斗幾乎都是壓倒性勝利。 三年後的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滅掉了米底王國,統一了整個伊朗。同年,居魯士二世登基稱帝,建立伊朗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國號波斯,史稱「 」波斯第一帝國」,定都帕薩爾加德(位於今天伊朗境內,僅存遺址),因為居魯士二世出身阿契美尼德王朝,所以稱呼他建立的朝代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尺隱。 居魯士二世登基稱帝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朝代的稱呼問題上,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有區別。 中國朝代都有國號,且不同朝代的國號幾乎都是不同的,所以直接用國號稱呼中國朝代。雖然外國朝代也有國號,但是不同朝代的國號大都是相同的,所以為了區別外國朝代不用國號稱呼,而是以家族稱呼朝代,如果一定要用國號稱呼,就加上「 」第一」、「 」第二」等字眼去區分。 比如伊朗歷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叫波斯第一帝國,薩珊王朝叫波斯第二帝國,薩非王朝叫波斯第三帝國,這戚譽是外國歷史稱呼朝代的通用規則。 居魯士二世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後,不滿足於現狀,仍然對外開疆拓土,先後滅掉了統治今天伊拉克的新巴比倫王國、統治今天土耳其的呂底亞王國,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擴充到亞歐非交界,為他的子孫後代繼續開疆拓土,建立世界歷史第一個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第一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極盛時期疆域 居魯士二世不是一個只會用武力對外征服的皇帝,他深知自己建立的國家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實行了很多措施去安撫這些民族,得到了這些民族的擁護,所以居魯士二世在位20年,甚至他死後很多年,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統治保持繁榮、富強、和平、穩定。 當居魯士二世建立起繁榮富強的、疆域遼闊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他為了炫耀自己顯赫的文治武功,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居魯士,是世界之王,萬王之王!」 公元前530年,居魯士二世在一次對外征戰中意外戰死,終年55歲。鑒於居魯士二世對伊朗歷史的偉大貢獻,後世尊稱「 」居魯士大帝」,伊朗人尊稱「 」伊朗國父」。 在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仍處於非常原始落後的時候,居魯士二世已經建立了繁榮富強的、疆域遼闊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比起中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的秦王朝還早了三百多年,他的名字是古代波斯人繁榮富強、和平穩定的代名詞。 伊朗歷史最偉大的皇帝居魯士二世
Ⅱ 大明星擁有的珠寶,在她們面前都不夠看
去年,阿拉伯版VOGUE拍攝了一位82歲的女人。
她來自伊朗,一看這眉眼氣質,你就知道背後大有故事。
1938年,她出生在伊朗德黑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軍人,祖父則是外交官。因為傲人的美貌,她被譽為「伊朗玫瑰」。
長得漂亮也就算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每天都穿得像參加時裝周一樣時髦。
盡管出生在名門望族,但這個女人可不是普通的「花瓶」,她19歲就去了巴黎念建築學,也是伊朗史上第二位學習建築的女性。
後來,她又資助了24個伊朗教育、衛生和文化組織,讓原本貧困的伊朗一度成為最開放先進的中東國家之一。
而且那個時候的伊朗女性,不需要戴頭巾、也能穿短袖短裙,甚至還有選舉權,這些功勞都有她的份。
這個動不動就給人簽名、像巨星一般的女人,就是伊朗 歷史 上第一位加冕的王後:法拉赫•巴列維,也是名義上的「攝政王」。
說起伊朗王室,你是不是覺得他們都很神秘?
幸好法拉赫寫過一本叫做《忠貞不渝的愛:我與伊朗國王巴列維的生活》的回憶錄,裡面有不少王室生活的細節。
比如宮殿里收藏了價值30億美元的藝術品、有60個人伺候她,沒事就讓安迪沃霍爾給她畫畫肖像。
但整本書里最令作勢君震驚的,是她加冕王後時戴的梵克雅寶冠冕,竟然鑲了1541顆寶石……
其中包括1469顆鑽石、36顆祖母綠、36顆紅寶石、105顆珍珠和其它各色寶石輪顫脊。
而王冠中間那顆最大的、閃瞎眼的六角形祖母綠,足足150克拉……
當時伊朗國王巴列維娶過三任妻子,最寵愛的就是法拉赫。加冕之後,國王甚至在立法里規定如果自己遭遇不測,將由她行使王權。
而這頂巨大的王冠,大概就是國王對她最「朴實無華」的愛了。
聽說當年有多家珠寶商為製作這頂王冠擠破了頭,光遞上去的設計稿就有50多份,但最後選中了梵克雅寶。
法拉赫本人不僅參與了王冠設計,還規定只能用伊朗國庫里的寶石,並且不能帶出國。
於是梵克雅寶第二代傳人Pierre Arpels就帶著工匠在伊朗國庫專門建立了工作室,把皇冠支架在巴黎製作,再帶回伊朗鑲嵌寶石。
整個周期前後用了6個月,才完成了這頂被梵克雅寶稱為「最負盛名的特別定製」。
平常我們見多了明星們在典禮上秀珠寶,但當他們碰到了「王室」這個段位的對洞衫手時,就完全不夠看了。
你可能好奇:這些王室在自己的「典禮」——加冕或者成婚時,一般對珠寶都臘滲有什麼講究?
首先吧,不管這珠寶長什麼樣,陣勢不能輸。
像我們最熟悉的王室成員之一——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莉,就戴過十幾頂特製王冠。
最有名的就是這頂由項鏈改造而成的鉑金王冠,上面鑲嵌了144顆鑽石總重77.34克拉,是親王送給她的47歲生日禮物,非常有派頭了。
後來格蕾絲王妃還戴著它出席過女兒卡羅琳公主的婚禮,明顯比女兒頭上的大了一丟丟,也更抓人眼球。
當初為了將這位奧斯卡影後娶進家門,摩納哥親王雷尼爾三世想尋找一種完美的寶石來搭配未婚妻。
最後在1956年委託梵克雅寶定製了一套訂婚珠寶,包括三層珍珠項鏈、手鏈、耳環和戒指,經典又大氣。
格蕾絲王妃經常戴著它們出現在各大場合,美麗之餘還不忘撒撒狗糧。
有意思的是,大婚三個月後,親王就把梵克雅寶封為了「摩納哥公國御用供應商」,看來他們對這套珠寶真的很滿意了。
不僅如此,格蕾絲王妃本人就是梵克雅寶的忠實粉絲,她也算是最早為Alhambra四葉草項鏈「帶貨」的名流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王室在向另一半表達愛意時,紛紛選擇了梵克雅寶?
除了精湛工藝和名聲,或許還因為它本身就源於自一段美好愛情。
1895年,巴黎寶石商之女Estelle Arpels,和鑽石商之子Alfred Van Cleef喜結連理。
下面是他們的婚紗照,這穿戴一看就知道絕對是大戶人家聯姻了。
11年後,Alfred Van Cleef和Estelle Arpels的兄弟們共同創立了一個珠寶品牌,所以名稱也直接由姓氏構成。
Van Cleef & Arpels,這兩個姓氏不僅見證了上面的愛情,還有更多故事可扒…
比如大不列顛知名的溫莎公爵夫婦:
當年他倆在法國舉行婚禮時,溫莎公爵夫人領口上戴的這枚藍寶石胸針,就是公爵提前兩年委託梵克雅寶定製的,正好見證了這場義無反顧的愛情。
而且要說這玩浪漫啊,溫莎公爵排第二,絕對沒人敢排第一。因為他不僅花時間和設計師討論方案,還會把自己的愛藏進珠寶里。
例如新婚禮物其中的一件藍寶石手鐲,上面藏著一段篆刻的文字:
「For our contract 18.V.1937」(為了我們的婚約)。
像這種在珠寶上刻字的巧思,他也用了不止一次。
比如退位之前,他送公爵夫人的這串定情手鏈上就刻著「Hold tight 27.Ⅲ.36」(緊緊擁抱),短短兩個單詞,可謂是言簡情深。
另外一件不得不提的傑作,就是溫莎公爵為夫人40歲生日定製的紅寶石項鏈。
除了上面的寶石可以自由拆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既可以拉開戴在脖頸上,還能閉合作為手鏈戴在手腕上。
後來時任梵克雅寶創意總監的Renée Puissant在溫莎公爵夫人的提議下,根據這條項鏈能「拉開閉合」的特點,打造出了轟動 時尚 圈的經典之作 —— Zip項鏈。
它拉上時是一條項鏈,背後有一個可拆除裝置,打開後就可以作為手鐲佩戴。呼應了當時女性希望打破成規、崇尚自由的 時尚 風氣。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有一個鏡頭,就是還原了溫莎公爵夫人佩戴Zip項鏈的畫面。它優雅地垂在背後,從時間的年輪中緩緩走來。
而就在這一刻,作勢君覺得有些東西,真的可以跨越時間。
不僅如此,它還承載著迷人的故事、動人的瞬間,喚起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可能大家有所不知,和許多著名珠寶商都「工藝為先」的准則之下,梵克雅寶從來不強調自身已經足夠強大的工藝和選材。
因為在梵克雅寶的世界中,最珍貴的可能不是工藝和寶石。而是在它們背後,那些可以被銘記和講述的故事。
它是巴列維願轉移王權保法拉赫一世平安的寵溺,是雷尼爾三世覓得世間珍寶只為博格蕾絲一笑的清歡,更是溫莎公爵不愛江山愛美人、舍棄王位的勇氣。
因為他們知道,「 情感 」才是最珍貴的寶石。
所以梵克雅寶的眾多珠寶和高級腕錶,都是源於一段段美好而繾綣的故事,再讓珠寶和製表工匠去找到「呈現」這些故事的途徑。
比如梵克雅寶Pont des Amoureux情人橋系列腕錶,有什麼比輪回的時光日夜之間,情人依舊熱烈的吻更來得動人?
聽說它的靈感來自於一對准備在巴黎藝術橋上約會的戀人,撐傘的女孩代表小時,捧花的少年則指示分鍾。
仔細觀察會發現,表盤里有很多大於12的數字,數字也並不按照圓形分布,非常獨特。
因為愛情的樣子,從不循規蹈矩,它總有千百種面相,出人意料。
最有意思的是,少年要經過22次的徒然轉身,才能換來與女孩的兩次相遇,分別是在正午12點和午夜0點。
這讓作勢君想起了《愛在……》那部講述時間、相遇和愛情的電影,其中的《愛在日落余暉時》正是取景於巴黎。
他們相遇、相愛,然後分開……再相遇,以此往復,製造了許多美好回憶。
時間,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殘酷。
情人橋系列腕錶用這樣的形式來提醒我們銘記它的美好,同時忘卻那些已經逝去的殘酷。
為什麼?因為它美到足以令你心花怒放的程度。
例如全新日間版表盤上的琺琅圖案如夢似幻,一位成熟工匠需要花30到40個小時才能繪制一枚,並經過十餘次反復窯燒方才能夠完成。
四季版則運用琺琅微型彩繪工藝,描繪出不同季節的氛圍,拱橋下的四款圖案由黃K金雕琢,最後經純手工上色。
梵克雅寶這次貼心地照顧到了男士——推出了男版情人橋系列腕錶,表盤更大,設計也更為沉鬱大氣。
上述幾款全新情人橋系列腕錶都搭載了按需動畫裝置。只需要按一下按鈕,少年和女孩就可以立刻相遇,好時辰不用再經歷漫長等待了……
除了Pont des Amoureux情人橋系列,梵克雅寶的其它腕錶同樣也大有玄機可講。
比如「夢幻之詩」的Lady Féerie腕錶,它的主角就是梵克雅寶珠寶中常見的女性形象 —— 仙子,為佩戴者無時無刻都在散播愛意與幸運。
注意看錶盤,仙子的雙翼和身上鑲滿了圓形鑽石,臉部則由梨形鑽石勾勒而成,靈動且閃耀。
最巧妙的是,它的魔杖和羽翼巧妙地化作了時針與分針,每一刻都在栩栩如生地演繹動態的祝福。
除此之外,作勢君還要特別提到的是這款Lady Arpels Papillon Automate腕錶,因為表盤內的蝴蝶居然可以煽動翅膀。
這個動態的實現並不容易,全得歸功於梵克雅寶的「微型自動機械人偶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蝴蝶會自動儲能,沒有佩戴的時候,它會每隔2到4分鍾輕舞翅膀;佩戴時,翅膀舞動的節奏還會加快,非常巧妙。
而且當你變換觀察角度,會發現表盤內的琺琅植物和蝴蝶構成了立體的「景緻」,錯落層疊,美不勝收。
最後作勢君壓軸要說的,是這款叫 Lady Arpels Planétarium的華麗腕錶。
它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把整個太陽系的浩瀚蒼穹都裝進了表盤。
比如玫瑰金太陽、鑽石月球...而且它們全部按照實際圍繞太陽公轉速度而運行。
從前沉溺在愛意中的男女,會說「我願意為你摘星星摘月亮」,但如今「把整個星系都收納好了送給你」,會不會更為浪漫?
而這些美不勝收的腕錶,梵克雅寶還給他們做了一個好聽的歸納 —— 「時間的詩篇」。
時間的度量不僅是以年月日時分秒來計算,是一眼萬年的柔情蜜意,更是收納到腕間的方寸傳奇。
如果今天你被作勢君種了草,想一睹「時間的詩篇」腕錶真容,近期正好有機會來了。
梵克雅寶將在1月26日至31日,於上海世博創意秀場開設「相遇情人橋」限時體驗空間,全方位再現「時間的詩篇」這一高級製表哲學。
現場會有六大主題空間,比如體現梵克雅寶悠久製表 歷史 的「百年芳華」空間、凸顯傳承工藝的「金手匠心」空間,不僅好看,還很好拍。
如果你無法前往現場,那麼可以馬上點擊文末的 閱讀原文 ,了解這些表款的背後故事……
最後,作勢君還是想回歸探討愛情與時間本身。
在《愛在日落余暉時》中當男女主角在巴黎再度相遇時,旁白是這樣的:
「就在這一瞬間,他全部的人生都交匯在了一起。對他來說,時間明顯是個謊言。」
他們的不期而遇,是時間的玩笑,更是命運的安排。
也如溫莎公爵和夫人的故事,也許他們的相遇不是對的時間,卻完成了對的結局。
溫莎公爵為了愛放棄王位,遠走他鄉,他有一句盪氣回腸的表白:
「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會永遠愛你。」
就像那些華麗的珠寶與腕錶,沒有人規定它們必須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必然是時間的見證。
所有共度的時光、藏匿的故事,都在其中被完好封存,被世代傳頌。
作勢
Chrison
半生榮華到顛沛流離的「伊朗珠寶女王」
誰在為主持人的大牌應援禮物買單?
拍照要把腿P短,這個16歲的女偶像有點「凡」
Ⅲ 伊朗的古代史
據史書記載,伊朗的歷史始於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但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文明始於伊朗以來,有關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敵人——古希臘人所記載的。因此盡管人們常說古希臘的歷史學家通常能很忠實地記載事實真相,但人們對伊斯蘭文明之前的伊朗歷史不能完全依賴於這些來源。
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
是不是因為伊朗沒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臘史學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經過後面的幾次入侵而遭到毀滅?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話故事得以倖存,它們在薩珊王朝時期收集起來。一旦波斯語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後,伊朗最大的詩人之一——菲爾杜西即將這些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宏大的敘事詩——(列王記> 《王書】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代伊朗的歷史,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古希臘人的記載和考古發現。
伊朗民族的起源Iran's Ethnic Heritag
盡管「伊朗人主要是雅利安種族「的說法確為事實,但實際上他們是由很多種族和民族融合而成的。在雅利安人到達之前住在伊朗高原的是古代亞洲人;而雅利安人大多是在公元前第一個1000年內移入伊朗高原的;然後是後期征服者的後代: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據考古發現,在雅利安進入伊朗之前,住在伊朗高原上的人種既不是閃米特也不是雅利安人。這些男女屬於某一生活在亞洲西部的種族,他們的生存范圍從今天的土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地中海地區。古代亞洲人漸漸在伊朗定居下來,他們的活動范圍漸漸地向高原的西部一直延伸到ZAGROS山脈。很明顯,這些古亞洲人發展了農業,特別是種植了大麥和小麥;並發展了制陶藝術,其實古代的制陶藝術起源於原始時期經太陽曬乾的磚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不得面對周圍其他的人種,以及那些與他們的文明大相徑庭的文明。於是從北面來了一些部落,和平地同這些古代亞洲人慢慢融合,定居在原屬於古代亞洲人的土地上。而在南面,這些古亞州人同SOOOOPOTAMIA的閃米特人也有了聯系,這些閃米特有當時正在發展的一種以城市為中心並配以復雜的政治及軍事結構的農業文明。也許人們會想,既然古亞洲人住在富含礦石等原材料的山區,而富足的閃米特盛產各式食物和日用品,這兩種人應該能夠和睦相處,互通貿易的。然而事實上,這兩種人在幾個世紀內都在進行無休止的戰爭。盡管閃米特人整體實力較強,且也常常獲勝,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閃米特人卻被文明程度不及他的高原人所征服。最終占亞洲人中的一個名為ELAMITES的部落控制了ASSURE到波斯灣的整個底格里斯山谷。他們發展了讓後人矚目的文明,但卻被以後的巴比倫人所顛覆,其文明也隨之毀於NABCHANDNEZZARI的統治之下。
與此同時,在ZAGROS山脈融合在一起。雅利安人漸漸的從北部平靜地融入了古亞洲人的領地,並與他們融匯在一起。ARYAN人則是今天人們所稱的「說印歐語系」人中的一支,而這些「說印歐語系」的人則是今天印度,伊朗和多數西歐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3000-4000年間開始移民。他們的遷移分成三支隊伍:一支向西移往小亞西亞,第二支向東移往印度,第三支則選擇了中間的道路過QXUS河。他們向伊朗的遷移速度起先是十分緩慢的,但到了第一個一千年無論在頻率還是在速度上都有所增加。象這樣逐漸擴大的遷移速度持續了幾個世紀,這些新的移民同那些本地的居民慢慢融合,並在那兒定居下來。
經過幾個世紀移民,最終形成了在波斯帝國和伊朗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兩大王國:首先是在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王國PARSA(希臘人稱之為PERSIS),它位於今天的法爾斯省和KHOUZIATA附近;然後是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MEDES。
居魯士的統治The Rule of Cyrus the Great
在ZAGROS山脈的另一則,同時興起了兩個閃米特人國家:
巴比倫和阿西里亞。但到了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出現於波斯地區,他征服了這些王國並將他們合並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波斯帝國」它在居魯士的領導之下變得日益強大。
阿契美尼德王朝The Archaemenid Dynasty
在居魯士死後,國家即陷入連年征戰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前521年,大流士被幾位高貴的王子選為萬眾之王從而即形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的統治政績卓越:他發展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由總督監管疆域的制度;他修建了高質量的公路;……
但在大流士以後,盡管他的繼承人曾力圖征希臘。但最終一個名為亞歷山大的年輕的MACEDONIAN人在公元前323年擊敗了大流士三世。
ALEXANDER THE GREAT和SELEUCUS NECTA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Seleucus Nectar
亞歷山大很崇拜波斯文化風俗,也有效地將東西方,波斯和希臘融合一起,但在他生前卻沒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完善、團結的國家。因此在他死後,他的將軍們瓜分了該國。其中有一個名為SELEUCUS NICTAR的將軍獲得了阿契美尼德這塊地方,當時叫作「ASIA」(亞西亞),但並不包括JUDEA、阿拉伯半島和小亞西亞的一部分。
亞歷山大一樣, SELEUCUS NACTAR雖然是一個希臘人,但他卻成為了讓希臘人同波斯人和平生活在一起並享有平等權利的國王。在這段時期波斯和希臘兩種文明的碰撞使得人類在藝術和文化上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
然而SELEUCUS卻並不善於治理國家,漸漸地許多省份開始脫離中央政府。最後經過多年的斗爭,帕提亞人(即安息人〕掌握了今天的伊朗和MESOPOTAMIA,並在將近300年內控著這該地區。
安息人王朝The Parthian Dynasty
原為游牧民族的安息人意識到被征服者比他們自己更為發達的文明,於是允許被征服者在安息人總督的控制下,保留他們的財產和行政權。
Ⅳ 古代安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的人煙情況
在《漢書·西域傳》里,我們看到不少關於古代中東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各國――大夏,大月氏、安息、烏弋山離、罽賓、條支等――的記載。自漢武帝派遣張騫西使以後,直到東漢晚期,中國和這些國家曾不斷互派使節,進行著密切的商業來往和文化交流。在那樣早的時代,中國便和那樣遙遠的國家建立起通使和貿易的關系,不能不說是古代史上一件大事。近年來考古學家的大量發掘發現,更具體地說明了在古代橫貫東西的這條燦爛的「絲綢之路」,確是這種光輝友誼的見證。
為了把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這些國家的記載搞清楚,我們須稍稍溫習一下中東和南亞次大陸的古史,才能有助於我們對這些記載進行正確的詮釋。再者,中東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古代歷史文獻比較零散、貧乏,因此,如果把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詮釋清楚些,便對這些地區的古史也可提供一部分重要的史料。多年來,研究中西關系史的中外史學家們,也曾利用過這些中國古代文獻,但在詮釋方面往往異說紛紜,不少謬誤曲解之處,有些至今仍流傳於史學界中,應該分辨清除。這兩段讀書札記,是筆者自己想初步試著拿中東與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古史,和《漢書·西域傳》中有關安息與烏弋山離等國的記載,相互參證,對以往他人考訂基本正確的,仍然採納;有爭議的,分析商榷,擇定取捨;謬誤曲解的,分別駁辨,求還本真。這樣做,期望對中國這部分古代文獻能獲得較近實際的理解。錯誤之處,切望讀者指正。
(一) 安 息
中國古代關於安息的記載,首見於《史記·大宛傳》,其次復見於《漢書·西域傳》,茲並錄於下。《史記·大宛傳》說: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書革旁行以為書記。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犁軒[1]。
又說: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犁軒善眩人獻於漢。及宛西小國歡潛、大益,宛東姑師、扜罙、蘇薤之屬,皆隨漢使獻見天子。天子大悅。
《漢書·西域傳》說(為敘述方便,茲將考證大致能確定的西方地名,用括弧把英語慣用拼法標在中文古地名的後面):
安息國(Parthia),王治番兜城(Hekatompylos),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不屬都護。北與康居、東與烏弋山離(Seistan之Alexandria-Prophthasia)、西與條支(Antiochia,即Charax-Spasinu)接。土地、風氣、物類所有、民俗與烏弋、罽賓(Kabul)同。亦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面,幕為夫人面;王死,輒更鑄錢。有大馬爵。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大國也。臨媯水(Oxus R.)。商賈車船行旁國。書革旁行為書記。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將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因發使隨漢使者來觀漢地,以大鳥卵及犁軒(埃及之Alexandria)眩人獻於漢,天子大說。安息東則大月氏。
《史記》、《漢書》中的安息即中東古史上的帕提亞(Parthia),久為中外史家所公認。清代學者徐松和李光廷早有考訂[2]。在歐洲,最早德經(de Guignes)曾如此主張。[3]有些人認為是亞敘利亞,顯系錯誤。[4]金斯密(Kingsmill)初步論及《史記》、《漢書》中的安息是安息王室阿爾沙克(Arsak)一字之對音。[5]嗣後夏德(Hirth)進一步論證,認為中國古音中沒有r,因此每遇到外語中的r,中國古籍中常以n的結尾字音譯,於是,Ar便音譯為「安」;而「息」字中國古音大約讀為sak。所以「安息」是Arsak一字的音譯。[6]丁謙也認為「巴提亞國,其王世世以阿賽西(Arsaces,即Arsak)第幾為號,漢人誤王名為國名,稱為安息;安息者,阿賽西轉音也」。[7]丁、夏二氏論斷皆是。
按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佔有兩河流域及伊朗高原的希臘人塞流息王朝(Seleucids)已呈衰弱。公元前255年,坐落在其東北邊陲的巴克特里亞郡(Bactria)的郡守希臘人狄奧多特斯(Diodotus)首先宣告獨立,漢代中國稱之曰「大夏」。數年後,公元前250-248/7年,位於大夏以西、裏海東南的帕提亞郡(Parthia),在帕提亞人阿賽西及其弟提里達特(Tiridates)的率領下,舉行了反對塞流息王朝統治的起義,漢代中國稱之曰「安息國」。[8]安息的阿賽西王朝從此統治安息約四百年。
安息建國後,最初八十年的歷史,記錄十分貧乏。我們只知道他所統治的疆域,僅限於安息人原來居住的地區,即古波斯的帕提亞郡。那時安息經常受著來自西邊的塞流息王朝和來自東邊的大夏王國的威脅。大夏在公元前約230至160年時武力曾很強橫。直到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一世(Mithridates I,公元前171-138/37年)當政時期,安息才大大強盛起來。乘塞流息王朝內部的紛爭和戰亂,他率大軍西征,先佔據了米底亞(Media),又佔領了波西斯(Persis)和富饒的巴比倫尼亞(Babylonia)諸郡;並且從公元前144年以後,巴比倫尼亞,包括其東南端的條支,遂成為安息最重要的屬邦。向東方,他又兩度攻入了已衰微的大夏,並更向東南推進,囊括了原在大夏統治下的德蘭癸亞那(Drangiana)、阿拉科細亞(Arachosia)、和格德洛西亞(Gedrosia)諸郡。於是,在短短的幾年中,經密司立對提一世的東征西討,擊垮了希臘人的殖民勢力,建成了一個當時在中東最強大的以奴隸制為基礎的安息帝國,疆域東自大夏、身毒,西到幼發拉底河,北自裏海,南至波斯灣。他當政的晚期,和他的繼承者弗拉特二世(Fraates II,公元前138/37—128/27年)統治期間,是安息十分繁榮強盛的時期。張騫西使到達中亞細亞的時候,正當弗拉特二世的末年。張騫在公元前129至128年親身到過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沒有到過安息。但他「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回到長安後曾「具為天子(武帝)言之」。[9]他所傳聞的安息,如上引《大宛傳》所說:「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以及安息的物產風俗等,都是十分正確的描述。
然而,安息就在這繁榮鼎盛的時候,其北邊邊疆卻面臨著塞人(Saka)游牧部落入侵的威脅。大約在張騫從大月氏動身回國後不久,居住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塞人和馬薩革泰人(Massagetae)等,便從裏海以東地帶侵入了安息東北邊,於公元前128或127年殺害了安息王弗拉特二世,大舉南下,占據了德蘭癸亞那和阿拉科細亞兩郡。直到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二世(Mithridates II,公元前124-87年)即位後,派遣貴族蘇林(Suren)[10]率領大軍東討,費了十年工夫(約公元前124/23—115/14年)才把侵入的塞人諸部落鎮壓使之降服。這次東討,安息收復了東邊諸郡,包括自赫拉特(Heart)至木鹿(Merv)的東北濱臨媯水的地區。東方討平後,密司立對提二世復引兵而西,佔領了阿爾明尼亞一個短時期。公元前92年,他和羅馬的蘇拉將軍訂立了盟約,這是安息與羅馬的首次交涉。密司立對提二世的統治時期,是安息再度強盛的時期。[11]
就在這密司立對提二世的強盛時期,漢武帝的使臣第一次到達了安息。上引《大宛傳》第二段文字就是這次使節往還的記載。漢使初次到達安息,應系在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換言之,伊朗和中國從這年起便綻開了友誼之花。根據《大宛傳》,張騫第一次西使回到長安是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其後他擬通西南夷道往大夏,未成功。他封為博望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他因攻匈奴失利奪爵後數年,漢武帝再命他去出使烏孫,應在元鼎元、二年(公元前116/115年)。這次出使,「天子……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牛羊以萬數,賚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國。」張騫約結烏孫雖未成功,但他「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扜罙及諸旁國」,進行了廣泛的外交活動。回國時,「烏孫發導譯送騫還。騫與烏孫遣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張騫歸後「拜為大行,列於九卿,歲餘卒」,卒年應是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其後歲餘,騫所遣使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12]據《大宛傳》記載的這些情況,可以確定第一次到達安息的漢使,即是張騫出使烏孫時順路「分遣」到「他旁國」的「持節副使」之一,其到達安息應在元鼎二年;而「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犁軒善眩人獻於漢」,則應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也就是說,漢與安息使節首次往還,正當安息盛世,密司立對提二世即位後約八至十二年。漢使到時,恰好是在密司立對提二世派貴族蘇林東討塞人的末年,當時安息的大軍正雲集於東邊。既如此,則「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正反映了當時安息國內的政治局勢。而漢使在當時一路上所見到的情況:「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便更是如實的描述了。
漢與安息首次通使成功後,兩國便展開貿易與文化交流,嗣後在公元前一世紀雙方使臣、商賈大約即不斷往來,《漢書》中雖然沒有提供很詳的記載,但從漢代遺留的有關西域各方面的其他記錄和遺存看來,我們可以相信漢與安息的通商關系一定相當密切。中國的錦綉絲綢等特產日益增多地運送到西方,通過安息商人之手而遠達近東和羅馬,「絲綢之路」從此暢通。同時西方各國的產品珠璣、琉璃、象牙、犀角、諸珍奇異物,直到紅蘭、葡萄、苜蓿種子等也源源輸入中國。也許就由於漢與安息的貿易二百餘年間日益密切,加以甘英親身出使到達過安息條支(公元97年),所以《後漢書·西域傳》對安息的記載便大大加詳了。
《大宛傳》文中提到,安息使臣第一次來中國時,同來的還有幾個「小國」的使臣。姑師即車師,扜罙即扜彌,這兩地後來都隸屬於漢西域都護。蘇薤是康居五小王之一,《大宛傳》說它在大宛以東,恐系錯誤。歡潛是花刺子模(Khwarizm)之譯音,他們居住在安息希爾加尼亞(Hyrcania)及帕提亞兩郡以北,媯水下游的西岸。大益即達伊人(Dahae),他們在花刺子模西南,過著半游牧的生活。[13]歡潛、大益派使臣隨漢使來中國,可能由於他們居住的地區正當古代交通要道。按在公元前285年,塞流息王朝的塞流古一世(Seleucus I)曾派遣巴特羅克立(Patrocles)在裏海探路。他從裏海東南之奇瓦灣(Khiva Bay)循著巴爾干山嶺(Balkan)南麓的古河道東航,運河道沿著烏斯缽水(Uzboi Channal)穿過黑沙漠(Kara Kum)而把他引入了媯水。他在該地還遇到了印度商人沿媯水順流而下赴鹹海,因此他報告說媯水與葯殺水(Jaxartes)都「流入裏海」。[14]如果這個記錄可靠,則古代媯水確通裏海,而歡潛、大益則正當此交通孔道;所以在中亞細亞許多游牧部落中,這兩個「小國」,便首先隨漢使到長安來了。
關於安息東北的邊疆,《史記》、《漢書》都提到「臨媯水」。媯水即今阿姆河(Amu Darya)。阿姆河河名系突厥語,古代希臘人稱之為阿克蘇斯河(Oxus),唐代中國音譯為烏滸水或縛芻河。它發源於帕米爾高原,曲折西北流入鹹海;鹹海,《大宛傳》中稱作西海[15]。然而漢代中國稱之為媯水,則別有原因。按此水,古代亞利安語名為Vakhshu或Wakshu。今阿姆河上游的一個支流,突厥語名叫色爾克阿布(Surkh-ab)者,有時仍用其古名稱作Wakhsh;這個支流在古代被認為是阿姆河的河源。同時,Wakhsh一字又是當地古代神話中「眾水之女神」的名字。據中古花刺子模史家卑露尼(Biruni),直到十一世紀Wakhsh還是該地眾水――尤其是阿姆河――的保護神的神名。[16]再者,Wakhsu又是大夏人所崇奉的女神阿那伊多(Anahita,意為純潔)的別名。古代大夏的神話說這個女神有一千隻膀臂,象徵大夏的一千條溪流,自東面叢山上瀉下來,會合而成為媯水流入鹹海[17]。按「媯」字古音大約讀作Kwia,因此媯水之「媯」實是Vakhshu或Wakshu的第一音節的譯音。至於「水」),則仍是漢語「河川」之意。
塔恩(Tarn)在其論述大夏、安息的諸著作中,[18]曾認為由上引《大宛傳》第一毀的「臨媯水」及「北有奄蔡」的話看來,該段文字說的不象是公元前129至128年張騫親身在大月氏時的情況,而象是十餘年後密司立對提二世東討塞人以後的情況。他認為張騫停留在大月氏時,塞人已在大舉入侵安息,木鹿已落入塞人之手,因而安息當時不可能濱臨媯水。他又說奄蔡原住地既然在鹹海東北,安息只有到了密司立對提二世東討成功後,才佔領了媯水下游馬薩革泰諸部落地區,從而才能和奄蔡接境;同時收復了木鹿,安息國境才再臨媯水。據此,塔恩竟認為司馬遷曾把日後的傳聞「羼入了」張騫的報告之中,這就大大貶低了《大宛傳》的史料價值。
其實,這樣論證是不正確的。我們認為安息國境濱臨媯水正是張騫停留在大月氏時的真實情況。關於安息王弗拉特二世統治時期的史料確很貧乏,但我們知道他的前一朝,即密司立對提一世統治時期,曾兩次攻入衰微的大夏。第一次他不僅越過了阿利厄斯河(Arius),而且在大夏屯據了一個短時期。第二次他又把大夏王黑黎歐克里(Heliocles)打了個慘敗,此役之後,安息曾將木鹿佔領並控制了一個長的時期,這就使安息的東北邊境正「臨媯水」。當張騫在公元前129至128年旅遊在大月氏、大夏的時候,木鹿大約正在安息人手中,並以之為抵禦北方塞人保衛邊疆的重鎮。再者,僅根據西方的零散史料,實在很難斷定塞入侵入安息的確實年月。[19]根據《大宛傳》,張騫西使時對於塞入侵入安息並殺害弗拉特二世這件大事顯系毫無所知。對此點只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張騫在大月氏、大夏時只「傳聞」得安息一些情況,因此他對安息的事知道得很少。二是塞人侵入安息一事,實發生在張騫自大月氏動身回國以後。我們考慮當時全面情況,認為後者較近事實。如果這個推斷不錯的話,這就又一次證明中國古代文獻史料對於搞清楚中東、中亞各國古史有重要價值。至於「北有奄蔡」一句,塔恩的解釋過於呆滯。細讀《史記》、《漢書》有關西域各國疆域地望的記載,就知道「東為某國」、或「某方與某國接」等語,有時固然指的是毗鄰接境的國家,但有時則指的只是方向。此段文字中的「北有奄蔡」實是後者。屬於塞人之一支的奄蔡(Aorsi)部落聯盟居住在鹹海東北的草原地帶,其南是馬薩革泰人、薩卡拉瓦克人(Sacaraucae)及達伊人等游牧部落,介在於奄蔡與安息之間。不過從漢人看來,這些都是「小國」,所以張騫說安息「北有奄蔡」,只是由於奄蔡當時是這一帶草原上比較強盛的「大國」。我們不應象塔恩把這幾個字解釋得那樣呆板。
對於「臨媯水」這一點,白鳥庫吉的解說則更不確。[20]他認為由此三字即可證明花刺子模和達伊當時都在安息版圖之內。這種說法不僅沒有任何史料足資憑證,而且和後來塞人入侵安息的全部史實相矛盾。其實,安息的木鹿地區所濱臨的媯水只是媯水的中段,而媯水下游西岸奇瓦地區則是花刺子模人的住地,安息人與馬薩革泰人正是在媯水西岸一帶邊境上互相對壘。認為「臨媯水」便必然意味著拓境已至鹹海,那樣論證就過於簡單了。
我們既已確知安息東境濱臨媯水的情況,那麼《大宛傳》中所說的「東界去王都數千里」,就容易解釋了。
《漢書·西域傳》說「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後漢書》說「安息國居和櫝城」。番兜、和櫝同指安息初期的都城,希臘人名之為黑卡同卑羅斯(Hekatompylos)。黑卡同卑羅斯本不是該城安息的原名,而只是希臘人給它起的別名,意為「百門之城」,是說該城處在安息國的中心,很多條大道從這兒通往各地;至於安息的原名則已不可考。[21]夏德認為番兜系古波斯帕爾圖發(Parthuva)一字的譯音,亦即喜羅多德(Herodotus)所說的Parthoi;《後漢書》中的和櫝可能相當於Vologesia,則全系臆測,不足憑信。[22]白鳥庫吉認為番兜、和櫝均相當於希臘人伊西達爾(Isidor)所撰《安息驛路志》中所說的Parthau,[23]亦屬可疑。顧失密(Gutschmid)認為和櫝恐是斯特拉伯(Strabo)所說的Karta,或即是阿利盎(Arrien)所說的希爾加尼亞的首府Zadrakarta,這說法更顯然是臆測。[24]關於番兜、和櫝二字的對音,目前中外史家還沒有妥善的解釋,但比較諸說,似把它看做相當於黑卡同卑羅斯較為妥當。此城今日已不存在,考古學家推測應在今伊朗的丹凡(Damghan)或沙魯德(Shahrud)附近。
《史記》、《漢書》都沒有明確指明距王都二千里的「東界」的所在。《後漢書·西域傳》則說:「其東界木鹿城,號為小安息,去洛陽二萬里」。木鹿城即Zend-Avesta中所說的Mouru,希臘人的Alexandria Margiana,塞流息王朝時代曾改名為Antiochia,中古以降稱為Merv,中外史家均無異議。上文已說過,安息在密司立對提二世時東討塞人,收復木鹿,東北邊疆復臨媯水而與大月氏為鄰。從此以後,木鹿便成為安息的東北邊防重鎮和重要的商業城市。到安息來的漢使首先必須經過木鹿城,所以《後漢書》中把「東界木鹿城」看得很重要。這情況在西漢時代應亦相同。《史記》、《漢書》都說「東界去王都數千里」;《後漢書》又說「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里」,「木鹿城去洛陽二萬里」,則王都和櫝與木鹿之間為五千里,與《史記》、《漢書》說相近。《後漢書》接著又說,「自安息(指王都和櫝)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Ecbatana),從阿蠻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Ktesjphon)」,以這樣的里程來衡量和櫝與木鹿之間的距離為「五千里」,或「數千里」,正是如實的記載。
上文已將本節開頭所引《史記》、《漢書》三段文字中有關安息歷史,地理的一些疑難之處,試作了初步解釋。關於引文中涉及物產風俗諸事,不擬詳談,其中只有兩點應在此略提一下。《史記》說安息「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漢書》說「亦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面,幕為夫人面;王死,輒更鑄錢」。按多年來中東一帶考古發掘所獲得的古安息錢幣很多,足以充分證明《史記》,《漢書》記載的正確。安息王弗拉特二世統治時期所鑄錢幣,正面是王面,背面是摩薩(Musa)的面,只是摩薩是王的母親而非夫人。[25] 「王死輒更鑄錢」,是古代中東與印度次大陸西北部諸國――安息、大夏、貴霜、以及塞種諸小國的普遍風俗,已久為該地區的古史與古錢幣學所證實。《史記》、《漢書》又提到「書革旁行為書記」。革指羊皮。但據勞林生(Rawlingson)的研究,安息普通是以麻布作書寫材料;至其晚期,才從西方學得使用紙草(papyrus)。[26]
Ⅳ 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建立是怎樣的
1921年2月21日,伊朗軍人禮薩汗與親英政客賽伊德·齊亞丁合作,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塞帕赫達爾·拉什蒂政府,建立了以賽·齊亞丁為首相、禮薩汗掌握軍權的新政府,暫時保留了卡扎爾王室。1925年底,禮薩汗在奪取了全部軍政權力後,最後推翻了統治伊朗達140餘年之久的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這一事件是伊朗歷史進入現代史時期的標志,它在中東和世界現代史上留下了鮮明的痕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伊朗的局勢 伊朗舊名波斯(1935年改為今名),是一個文明古國。20世紀初的伊朗是個封建的農牧業國家。全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其中農民佔一半以上,牧民約佔25%。農村中,封建的生產關系居統治地位。
資產階級也發生分化:部分從事外貿的商業資產階級,資金比較雄厚(一般都擁有10萬土曼以上的資金),成了外資的買辦;更多從事國內貿易的中小商業資產階級力圖掙脫外資的控制,他們構成了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爭得自由發展的權利,伊朗商業民族資產階級曾奮力斗爭。早在19世紀末,德黑蘭的商人便建立了聯合公司,同英國控制伊朗金融的波斯帝國銀行競爭。商業資產階級還曾積極投入1907—1911年的伊朗資產階級革命,提出了建立國家銀行的主張。革命的失敗使他們的希望破滅,1911年以後,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幾乎沒有增加,接踵而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災難。不僅是中小商人,甚至連商業資產階級中的首富扎爾卜家族所屬企業,也紛紛破產倒閉。
Ⅵ 過去的強國,古代的伊朗叫什麼
叫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6)伊朗王室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伊朗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Ⅶ 求伊朗薩珊王朝的詳細資料
古代伊朗王朝(224~651)。又譯薩桑王朝。3世紀伊朗處於奴隸制解體過程中,薩珊家族崛起於伊朗西南部法爾斯。王朝的始祖薩珊 (Sasan)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3世紀初其子帕佩克據法爾斯自立為王。224年帕佩克之子阿爾達希爾一世(224~241在位)推翻帕提亞帝國, 226年在泰西封加冕,自稱「諸王之王」。他進而佔領原帕提亞帝國的廣大地區,建立中央集權的薩珊波斯封建帝國;又北征亞美尼亞,粉碎帕提亞遺族與大月氏人的聯合,鞏固了帝國的邊境。他以□教(即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
沙普爾一世(241~272在位)使羅馬帝國受到3次極沉重的打擊。第 3次大敗羅馬軍於埃德薩附近,俘羅馬皇帝P.L.瓦勒里安 (260)。他所統治的領土共有27省,東境遠達今錫爾河流域和印度河的中上游。沙普爾一世自稱「伊朗和非伊朗的諸王之王」。為了統治多民族的帝國的需要,他扶植摩尼所創立的宗教。他死後,摩尼教遭到迫害。
4~5世紀,薩珊王朝與西鄰拜占廷帝國不斷進行戰爭,互有勝負;在東境則先後受游牧民族-匈奴的一支匈尼特人和□噠人的威脅。薩珊王菲魯茲(亦稱卑路斯, 457~484在位)抵禦□噠人,戰死。其時王室衰弱,貴族專橫。菲魯茲之子卡瓦德一世(488~496、499~531 在位)企圖利用瑪茲達克運動抑制貴族專橫, 498年被貴族推翻。 501年他靠□噠人的支持恢復了王位。菲魯茲和卡瓦德一世在位時,多次遣使北魏,與中國友好往來十分密切。
卡瓦德一世之子庫斯魯一世(531~579在位)統治期間,帝國達於極盛。他在嗣位前 3年,即與□教僧侶合謀,鎮壓了瑪茲達克教派;嗣位後實行一系列改革。他根據土地面積、作物種類等規定一定數額的貨幣稅,代替以往徵收實物無一定數額而在收獲之際任意苛索的舊制;依靠小貴族,即底赫干 (dihqgan),讓他們擔任地方行政職務,從而降低少數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作用。約 558年,他與西突厥聯合,擊潰□噠。572年,為了斷絕拜占廷從海上取得中國絲綢的通路,薩珊王朝的軍隊佔領了阿拉伯半島南端的葉門。以後,拜占廷又與西突厥聯合,發動對伊朗的長期戰爭(572~590)。
庫斯魯一世之子霍爾米茲德四世(578/579~590在位)繼續與拜占廷的戰爭。在國內,他企圖依靠基督教徒加強自己的地位,繼續執行抑制大貴族的政策,因而觸怒大貴族和□教的僧侶,結果被推翻。其子庫斯魯二世(590、591~628在位)繼位不久,590年大貴族巴赫拉姆·朱賓自立為王稱巴赫拉姆六世。庫斯魯二世逃往拜占廷。 591年,拜占廷皇帝莫里斯發兵幫助他恢復了王位。 602年,他以莫里斯被害為理由,對拜占廷發動戰爭。他的軍隊征服了整個小亞細亞,洗劫敘利亞,佔領安條克、大馬士革、耶路撒冷,最後於 619年佔領埃及。他以此得到「帕維茲」(Parv□z,意為「勝利者」)的稱號。
622年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收復小亞細亞,627年進至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區,准備攻取薩珊冬都泰西封。628 年伊朗軍事貴族發動政變,殺庫斯魯二世,立其子卡瓦德二世為王。卡瓦德二世在位僅數月,病死。此後5年間,暗殺篡弒相繼,先後有10個王,都是大貴族和僧侶手中的傀儡。633年雅茲底格德(亦稱伊嗣俟)三世(633~ 651在位)即位,國勢已因與拜占廷的長期戰爭和帝國本身的內訌而大大削弱; 637年阿拉伯人大敗薩珊軍於卡迪西亞,攻下泰西封。 642年奈哈萬德之役決定了薩珊帝國的滅亡。雅茲底格德三世於 651年在木鹿被一個磨坊主殺死。
薩珊王朝時期的伊朗藝術,繼承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傳統並融合古代東方和西方的風格而有所發展。泰西封等地宮廷遺跡顯示出當時建築規模的宏偉,納克什 □伊□盧斯丹等地的摩崖浮雕以粗獷豪放的手法表現「諸王之王」的神聖尊嚴。精美的金銀細工亦著稱於世 。薩珊朝的絲織品豪華絢麗,其上繪有鳥獸、狩獵和各種植物紋樣,對拜占廷、埃及和中國都有相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