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為什麼要核電站

伊朗為什麼要核電站

發布時間:2023-07-12 02:04:01

❶ 布希爾核電站的建設背景

伊朗布希爾核電站項目由俄羅斯原子能建設出口公司承建,根據伊俄雙方達成的協議,俄方必須在2007年年底將布希核電站交付伊朗使用。伊朗官員指出俄方常常以伊朗拖欠工程建設款為由,延遲布希核電站竣工日期。
伊朗官員此前表示,俄羅斯人尋找借口遲遲不啟動布希爾核電站的行為已被人視為是莫斯科為迎合華盛頓針對伊朗採取的行動。有伊朗媒體評論認為,「這一問題使得伊朗人民對俄羅斯失去信任」。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稱,俄方將履行有關完成建設伊朗布希爾核電站合同的承諾。報道稱,拉夫羅夫20日晚在裏海周邊國家外長會議上表示,「有關布希爾核電站項目是雙方的行動,需要俄羅斯和伊朗雙方的努力」。
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早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就開始其核能發展計劃。1976年,伊朗與德國簽署了在布希爾建造兩個120萬千瓦機組核電站的合同。根據計劃,該核電站將在八十年代初建成。此後,由於1979年伊朗爆發的伊斯蘭革命以及隨後爆發的兩伊戰爭,布希爾核電站建設項目被迫中斷。
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開始經濟重建,恢復和發展核能源成為伊朗政府的一個重要議題。1991年,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核電站問題。1992年伊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1995年1月,伊朗與俄羅斯簽署總價為10億美元的布希爾輕水反應堆核電站項目合同。俄方負責向伊朗提供核燃料、設備、技術以及人員培訓等。
1996年2月,布希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開始興建。由於涉及核能技術等問題,俄羅斯與伊朗的核電站合作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指責。與此同時,俄伊雙方在建設資金等問題上矛盾不斷,核電站的建設工期多次被推延。
2009年2月底,布希爾核電站進入測試運行階段。2010年8月13日,伊朗和俄羅斯先後確認,將為布希爾核電站核反應堆裝載核燃料。但專家指出,這並不意味著伊朗的首座核電站將就此開始運行。

❷ 伊朗核問題實質

伊朗的核計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其核技術大部分從與當時關系密切的美國及西方國家引進。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其核能項目陷於停滯狀態。90年代初,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並與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 1980年與伊朗斷交的美國對伊俄核合作十分不滿,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一直對其採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和「邪惡軸心」國家之一。
2003年2月,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鈾後,其核計劃立即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並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同年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核計劃,以澄清其全部核活動,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
在法德英三國的斡旋下,伊朗於2003年12月18日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依朗核問題的背景)
依朗核問題的現狀
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其核能發展計劃,並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鈾處理設施。
目前,伊朗核計劃已經發展到關鍵階段,即核燃料循環系統建設階段。這個系統建成後,便可為伊朗的核電站和研究機構提供燃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濃縮鈾的豐度,使伊朗能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有資料表明,伊朗已在其中部發現鈾礦資源,並正在建設基於高速離心機技術的濃縮鈾設施,為建成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做准備;伊朗南部布希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伊朗還在建設重水反應堆,這將使伊朗能夠更有效地從核廢料中獲取金屬鈈。根據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情報,伊朗目前已經邁進了核門檻,但還未能獲得製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級濃縮鈾或鈈。
伊朗前總統哈塔米2003年2月9日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伊朗將開采鈾礦並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以便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
伊朗方面2003年10月透露,德黑蘭核研究中心曾進行鈈回收試驗。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伊朗已經分離出100克的鈈。
2004年9月21日,伊朗副總統兼原子能組織主席拉扎·阿加扎德說,伊朗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即鈾礦料)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試驗。
今年1月1日,伊朗宣布已經開發出用「混合澄分」法從鈾礦石中提取鈾濃縮所需要的「鈾黃餅」的技術。該技術使伊朗朝自主建設核燃料循環系統邁進了一步。
鈾濃縮是生產核燃料的關鍵環節。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鈾濃縮活動,2004年11月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外圍活動。但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啟動作為鈾濃縮准備階段的鈾轉化活動。
依朗核問題大記事
伊朗核問題由來已久,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實施秘密的核武器發展計劃,而伊朗始終否認有核武器發展計劃,它的核計劃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是為了自力更生確保核電站的核燃料供應。這次核風波是從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對派組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向媒體揭露伊朗正在秘密建造兩座核設施而開始的,一直延續至今,現將這兩年多來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大事記摘要如下:
截至2005年4月,歐盟與伊朗舉行多輪談判,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談判陷入僵局。
2005年5月25日,歐盟三國與伊朗在外長級會議上商定,歐盟在約兩個月內提出一個推進與伊朗在技術和核能領域合作的綜合計劃,當年8月恢復雙方的談判。
8月5日,歐盟在向伊朗提交的提議中承認伊朗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敦促伊朗放棄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改由他國提供核燃料。
8月8日,伊朗重啟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的鈾轉化設備,伊朗與歐盟的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9月2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以投票表決方式通過決議,指出伊朗多次不履行和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有關文件,但沒有明確要求立即將伊朗核問題向聯合國安理會報告。
10月上旬,俄羅斯建議允許伊朗從事鈾轉化活動,而將後續的鈾濃縮活動轉移到俄羅斯境內完成,以確保其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
11月2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決定暫時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以使伊朗與歐盟就俄羅斯提出的妥協方案進行磋商。
12月21日,歐盟和伊朗的高級官員在維也納就伊朗核問題進行接觸,同意雙方2006年1月18日再次會晤,就化解伊朗核問題的分歧尋求共同點。
1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向伊朗提出在俄境內與伊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建議。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將重新啟動核燃料研究設施。
1月7日,伊朗與俄羅斯開始就俄建議展開會談。
1月10日,伊朗正式啟封核燃料研究設施。
2006年春季,西方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對峙,已經進入一個非常危險的階段。備受爭議的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在4月11日宣布,伊朗已經提煉出濃度達3.5%的低濃縮鈾;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發展的擔心陡然加速。
同伊朗目前強硬路線相呼應的是,以美國《紐約客》雜志為首的一批西方媒體相繼作出「美國計劃對伊朗核目標實施軍事打擊」的報道,「動武論」一時甚囂塵上。而國際原子 能機構主席巴拉迪在4月28日做出的對伊朗核計劃進行評估的報告,幾乎無法對伊朗給予有利的評價。由外交斡旋發展到制裁,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朗核設施實施空中打擊的陰影,都使得伊朗核問題成為當前國際關系中最迫切、最棘手的問題。

伊朗核問題溯源

造成伊朗核問題今日今時危局的主要原因遠遠超越了伊朗自身,而是深深紮根於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其中包括伊朗同西方、伊朗同以色列、伊朗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之間、美國同歐洲圍繞核計劃,以及伊朗什葉派神權政權間種種相互交織的利益與沖突。
從歷史事件上看,以上種種關系的由來又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幾乎持續上世紀整個80年代的兩伊戰爭,因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以及巴以沖突而加劇的阿拉伯世界的內部分歧,甚至「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勢力發展對西方體系的沖擊。
國際社會之所以為伊朗核計劃憂心忡忡,並不在於伊朗作為《核不擴散條約》的簽字國是否具有和平發展核能的權利,而是在於伊朗始終無法讓國際社會信服其核能開發是完全出於和平目的。國際社會進而擔心,伊朗在接受國際核監督之外,還可能另有一套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核計劃。在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心腹大患之時,一個擁有核武器、並且在西方眼裡同恐怖組織有千絲萬縷聯系的伊朗,對西方而言是完全不可容忍的。這也就解釋了美國的底線:伊朗絕對不能擁有核武器。
在伊朗的強硬與西方的恫嚇背後,伊朗距離美國的底線究竟有多遠?根據製造核武器的基本知識,天然條件下出產的鈾礦需要加工成所謂的鈾濃縮體(俗稱「黃色蛋糕」),然後轉變成鈾四氟化物(UF4),後者再進一步轉換成為氣態的鈾六氟化物(UF6),然後通過離心機將鈾六氟化物加工成低濃縮鈾(就是目前伊朗宣布已取得的技術突破),低濃縮鈾進一步濃縮成高濃縮鈾,後者既可產生民用核能,也可以用來製造核武器。
如果伊朗的聲明屬實,根據有關專家估算,它距離生產出製造一枚原子彈所需要的高濃縮鈾還有十三年零七個月。但令國際社會擔心的是,伊朗不會滿足於其目前擁有的164台離心機機組——伊朗已經聲稱到今年底修建由3000台離心機組成的機組。據估算,這樣規模的機組將可以在271天內造出一枚原子彈所需的高濃縮鈾。而伊朗的內坦茲核工廠的裝機設計容量是5萬台離心機,假設在美國的炸彈降落下來之前建成並全力運行,只需16天就可以造出一枚核彈所需量的高濃縮鈾。
去年俄羅斯為解決僵局提出的在其領土上建立合作核燃料工廠的提案,主要是避免讓伊朗完成濃縮鈾的全過程,即將「黃色蛋糕」之後的階段轉移到俄境內進行加工。而伊朗宣稱的低濃縮鈾的製成,標志著伊朗掌握了濃縮鈾的全過程技術。因此,內賈德在4月11日驕傲地宣稱,伊朗從此加入核俱樂部的行列。

一意孤行

今年2月,伊朗核問題被報告給安理會後,國際社會並未放棄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外交框架下解決該問題。但以內賈德為代表、主張發展核計劃的強硬勢力,至少在目前看來已經成為伊朗外交的主要聲音。這種執意獨立發展伊朗核工業的心態,主要來自在1980-1988年兩伊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伊朗領導人,既對西方核不擴散承諾的質疑,更對核武器禁忌不屑一顧。
在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對伊朗軍隊使用了化學武器,但在當時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和西方都支持伊拉克的情況下,世界輿論對薩達姆的行為指責寥寥。在意識形態以及地緣政治的考慮成為決策核心時,世界默許乃至縱容了薩達姆的行為。美國外交關系協會中東研究高級研究員雷·塔基亞(Ray Takeyh)在今年春季號的《國家利益》雜志中指出,對內賈德這樣兩伊戰爭老兵出身的新一代領導人而言,戰爭教給他們這樣的信條: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隻能靠自身的發展來保證,寄望國際公約和西方的善意是行不通的。
而在伊朗看來,美國對以色列實際擁有核武器的支持,以及最近美印之間關於核合作的條約,都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核不擴散問題上實行雙重標准——對「民主國家」和盟友,完全可以罔顧以色列和印度不是《核不擴散條約》簽字國的事實,對其發展核工業乃至核武器開綠燈,不惜一再破例;但對伊朗這樣身為條約簽字國的國家,僅因為其同美國不和,就可以被剝奪利用核能的權利。
在西方世界的雙重標准下,自主開發核能乃至最終造出核武器成為伊朗維護國家民族尊嚴和安全的虛實雙重保證。在兩次伊拉克戰爭以及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常規力量所顯示出來的壓倒優勢,以及最近對伊朗核設施使用戰術核武器論調的抬頭,更使伊朗強硬派領導人確信,只有核威懾才能避免伊朗淪為下一個薩達姆或塔利班。這種看法伴隨著美國在海灣地區軍事存在的加強,美國全球民主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政權更迭(regime change)的威脅,增強了伊朗建立核威懾的迫切性。
內賈德認為,核問題僅是美國挑戰伊朗神權政權的第一步,即使伊朗按照美國要求停止核計劃,美國依然會以伊國內的人權、民主問題為借口步步進逼,直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的政權被推翻。美國國務卿賴斯要求的用於「推進伊朗國內民主力量發展」8500萬美元撥款,也被認為是美在伊朗實現政權更迭的步驟之一。

德黑蘭權力架構

根據伊朗憲法,國家最高領導人,即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Khamenei)是武裝力量統帥,同時也控制國家宣傳機器和國家司法權。
伊朗外交政策的決策機構是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SNSC),該委員會目前為拉里賈尼(Ali Larijani)領導,他也是此次核危機中伊朗的首席談判代表;但哈梅內伊對最高安全委員會的決定擁有最終決定權。在4月5日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辦的關於伊朗核問題的討論會上,國立伊朗大學的國家關系教授馬哈穆德·沙里奧哈蘭(Mahmood Sariolghalam)表示,從哈梅內伊掌權的17年歷史來看,他既不希望同西方實現和解,同時也不希望發生同西方的對抗。
另一方面,伊朗的國會以及由前總統拉夫桑賈尼(Ali Rafsanjani)領導的權宜委員會(Expediency Council)都有大批持溫和立場的改革人士。在伊朗國內經濟、失業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伊朗75%人口不足30歲),解決國內的發展問題更多成為上層的改革人士和廣大民眾關注的重心。
在這種獨特的外交、內政決策機制下,伊朗國內民生問題的日益突出,使得國際社會抱有希望:伊朗可以通過內部的角力來取得核問題的解決。這也是為何國際社會選擇一面向伊朗提供合作的美好前景,另一面輔以包括制裁在內的壓力的軟硬兩手策略。
在伊朗立場日趨強硬的今天,要求揮舞大棒的聲音也日益升高。同樣在4月5日的外交關系委員會研討會上,布魯津斯學會中東政策研究室主任肯尼斯·波拉克(Kenneth Pollack)指出,在伊朗經濟日益需要境外資本的今天,特別是未來五年伊朗每年需要200億美元、未來十年需要700億美元用來更新石油工業的融資計劃,對伊朗實行投資制裁會取得相當不錯的結果,同時又不會引發類似當年制裁伊拉克導致的人道主義災難。
一旦包括外交途徑以及投資制裁這樣的「軟制裁」方式,仍無法使伊朗停止濃縮鈾活動的話,那麼,更嚴厲的制裁乃至「外科手術式」的空中打擊就會成為一個選項。而這種選項的不利之處,除了具體的軍事方面的局限性(比如無法保證一次性消除所有的伊朗核設施,以及盡管核設施本身的消除,但有關核技術的知識卻無法根除),還包括對油價不斷創下新高的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沖擊,對伊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國內政治經濟、對巴以沖突的解決種下種種惡果等。
勿輕言戰端

一個核武裝的伊朗將打破中近東地區的戰略平衡,會影響到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的阿拉伯國家對權力的控制,同時可能產生所謂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輸出」,引發類似伊拉克目前的遜尼和什葉教派之爭。
但西方也有投鼠忌器的一面:戰端一開,目前剛剛迎來新總理的伊拉克,可能因為伊朗公開支持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力量,再次將伊拉克動盪不安的國內安全局勢送到一個更加危險的境地。此外,西方指責的伊朗同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聯系,同敘利亞的密切關系,連同伊朗對巴勒斯坦哈馬斯政府的支持,都會因此得到加強,從而對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反恐事業產生嚴重不利影響。
此外,在薩達姆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動對科威特的侵略後,整個阿拉伯世界呈現「中東政治美國化」的局面,彼此間的互信程度下降,各國忙於自保。而另一場海灣地區戰爭的後果,很可能再次強化美國的在該地區本已十分強大的存在,加強阿拉伯國家互相孤立、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阿拉伯世界在所謂的文明沖突中再次敗下陣來。
因此,阿拉伯世界如果不是反對用軍事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至少也不希望造成支持美對伊朗軍事打擊的印象。對美國而言,如果不能聚合盡可能多的盟友,特別是阿拉伯盟友,發動對伊朗的攻擊將令其擺脫霸權形象的努力付之東流。
更為嚴重的是,鑒於美國正在世界推行的「民主化」浪潮,伊拉克戰爭似乎昭示著,至少在中東地區,戰爭已成為推進民主的主要手段。而一場對伊朗的軍事打擊將會導致這種印象實質化。這無疑對美國「民主化」的推進不利,使其民主成本呈指數級加大。
西方內部的分歧也幾乎排除了近期進行軍事打擊的可能。盡管歐洲三國(法國、德國和英國)在過去三年多的談判中無功而返,目前站在美國一邊要求對伊朗採取強硬立場,但美歐在處理方式上仍有本質區別:對歐洲國家而言,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是他們的原則,並不是一時之計。而美國則不同,主張用外交手段更多是考慮到眼下進行軍事打擊的准備不夠充分,是一種權益之計。歐洲主張必須在窮盡外交手段之後,才可以另尋它途,美國的布希政府顯然沒有這種信條與耐心。圍繞伊朗核問題的種種錯綜復雜關系使得該問題的解決分外棘手。但外交斡旋不會因為巴拉迪報告的出台而就此停止。相關各方將會各盡其力,尋求一個盡可能令各方保住面子,同時又不至於導致局面不可收拾的解決方案。安理會成為各方角力的主戰場的事實,並不理所當然地意味外交——制裁——戰爭這一路徑的不可逆轉。伊朗核問題的反復,也意味著其解決進程的一波三折。世界仍舊需要更多的耐心

❸ 伊朗核問題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2003年2月,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伊朗核計劃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美國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2003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 2003年9月,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此後,為使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國際原子能機構先後通過了一系列決議。2003年12月18日,伊朗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薩利希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共同在維也納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3年12月,在代表歐盟的法德英三國的斡旋下,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但伊朗一直強調和平利用核能資源的權利,並在暫停鈾濃縮活動方面多次出現反復。2004年11月,法德英三國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後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由於雙方存有分歧,巴黎協議未能得到落實。2005年12月,俄羅斯提出伊俄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國際社會積極斡旋,要求伊朗停止核燃料研究活動,但伊朗堅持有權和平利用核能。
兩伊戰爭是指發生於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兩伊邊界全長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為界。阿拉伯河對兩伊來說都是重要的水道。兩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煉油廠都集中在這條河的兩岸。阿拉伯河還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兩國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1975年3月兩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簽訂邊界協定,規定這段邊界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當時在伊拉克掌握實際權力的是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薩達姆·海珊,在伊朗當權的是國王禮薩·巴列維。但到了1978年,伊朗國內政局發生了極大變化,什葉派宗教人士發動的伊斯蘭革命席捲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伊朗長達2 500年的君主制終結;宗教領袖霍梅尼成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兩伊關系隨之惡化。1980年9月,伊拉克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同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戰爭主要在兩國的邊境地區進行。雙方動用了飛機、重炮和導彈,襲擊包括對方首都在內的重要經濟中心和軍事設施,還互相襲擊停泊在對方港口的油輪,遭到襲擊的油輪共有540艘之多。後經聯合國多次調停,1988年8月兩國宣布停火。 在伊朗核問題上,中方一貫支持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主張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以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方認為這符合各方利益。中方也認為,伊朗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一方面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同時也應該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中方一貫致力於勸和促談,並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在當前形勢下,中方和有關其他方面都一致認為應進一步加大外交努力,推動盡早啟動談判,來尋找全面、長期解決伊核問題的妥善辦法。

❹ 伊朗核問題含義

伊朗核問題的由來
伊朗的核計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其核技術大部分從與當時關系密切的美國及西方國家引進。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其核能項目陷於停滯狀態。90年代初,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並與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1980年與伊朗斷交的美國對伊俄核合作十分不滿,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一直對其採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和「邪惡軸心」國家之一。

2003年2月,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鈾後,其核計劃立即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並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同年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核計劃,以澄清其全部核活動,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

在法德英三國的斡旋下,伊朗於2003年12月18日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伊朗核問題的現狀
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其核能發展計劃,並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鈾處理設施。

目前,伊朗核計劃已經發展到關鍵階段,即核燃料循環系統建設階段。這個系統建成後,便可為伊朗的核電站和研究機構提供燃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濃縮鈾的豐度,使伊朗能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有資料表明,伊朗已在其中部發現鈾礦資源,並正在建設基於高速離心機技術的濃縮鈾設施,為建成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做准備;伊朗南部布希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伊朗還在建設重水反應堆,這將使伊朗能夠更有效地從核廢料中獲取金屬鈈。根據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情報,伊朗目前已經邁進了核門檻,但還未能獲得製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級濃縮鈾或鈈。

伊朗前總統哈塔米2003年2月9日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伊朗將開采鈾礦並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以便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

伊朗方面2003年10月透露,德黑蘭核研究中心曾進行鈈回收試驗。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伊朗已經分離出100克的鈈。

2004年9月21日,伊朗副總統兼原子能組織主席拉扎·阿加扎德說,伊朗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即鈾礦料)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試驗。

今年1月1日,伊朗宣布已經開發出用「混合澄分」法從鈾礦石中提取鈾濃縮所需要的「鈾黃餅」的技術。該技術使伊朗朝自主建設核燃料循環系統邁進了一步。

鈾濃縮是生產核燃料的關鍵環節。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鈾濃縮活動,2004年11月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外圍活動。但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啟動作為鈾濃縮准備階段的鈾轉化活動。

❺ 伊朗核問題的由來及形勢變化

由來
伊朗的核計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當時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及西方國家關系密切,核技術大部分從這些國家引進。1974年伊朗開始修建核電站等核能利用項目。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的核電站等核能計劃陷於停滯狀態。

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開始經濟重建,恢復和發展核能源成為伊朗政府的一個重要議題。1991年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1992年伊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1995年初,伊俄簽署俄羅斯為伊朗建造4座商業用輕水核反應堆的合同。隨後,兩國又簽署俄羅斯將從1995年10月開始幫助伊朗在布希爾建設兩座核電站以及俄為伊核電站運轉提供核燃料等協議。

美國自1980年與伊朗斷交以來,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一直對其採取「遏制」政策。美國對伊俄核合作作出強烈反應,堅決要求俄停止與伊朗的一切核合作,並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向俄羅斯施壓。

「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列為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2002年底,美國公布了其偵察衛星拍攝的有關伊朗中部兩處核設施的照片,稱伊朗有可能利用這兩處設施製造核武器。特別是今年2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宣布伊朗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伊朗的核計劃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

為了表明其和平開發利用核能的誠意,消除美國及國際社會的疑慮,伊朗主動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及有關專家訪問伊朗。今年2月下旬以來,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曾多次到伊朗訪問,並對伊核設施進行例行檢查,其中包括美國曾指控的兩處核設施。

6月16日,巴拉迪向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提交有關伊朗核問題報告,指出伊朗未能履行其在核安全保障協議中所規定的申報進口材料及其加工情況的義務。6月1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就伊朗核問題發表「總結性聲明」,敦促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隨時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核活動進行更嚴格的檢查。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核計劃,以澄清其全部核活動,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這一決議遭到伊朗強烈反對。伊朗官員多次聲稱,伊朗不會在和平利用核能或提煉濃縮鈾問題上作出妥協。伊朗早在1970年就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迄未簽署該條約的附加議定書。伊朗總統哈塔米19日首次表示,伊可考慮有條件地停止其濃縮鈾提煉項目,前提是「伊朗發展民用核計劃的權利得到保證」。伊朗官方通訊社20日報道說,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的會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伊朗政府認為「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的條件已經成熟」。

形勢方面一直在變化,具體關注下人民網的專題
http://e.people.com.cn/GB/5012198.html
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44051/index.html
還有CCTV的
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579/index.shtml
以及中華網上的http://news.china.com/zh_cn/focus/ylhwt/
這幾個專題欄目,更新都比較即使,也有相應的分析

❻ 伊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行的核發明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並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❼ 為什麼布希爾核電站不屬於伊朗核問題,有了該核電站,為什麼伊朗還要建新的核項目呢/

伊朗發展核電站就是為了造核武器,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只不過伊朗人沒有那個能力而已,至少是目前沒有知道核武器的能力。伊朗有非常豐富的石油,不用石油發電,反而用昂貴且自己完全不懂的核能發電,唯一目的就是弄核武器.事實上,蘇聯出口給伊朗的核電站是很原始的石墨反應堆,效率很低,安全更差,用來發電根本不合算,好處是可以在反應堆運轉的同時積累濃度較高的核原料。

❽ 伊朗核問題的發展及由來及形勢變化

一、伊朗核問題的由來

早在20世紀50年代,伊朗就已經涉足核領域,當時雄心勃勃的巴列維國王試圖利用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密切關系,全面實施核計劃。1957年伊朗與美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協議,這標志著伊朗正式開始實施核計劃。1979年巴列維政權倒台時,伊朗已與外國簽署了6個核電站的協議,其中西德幫助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建設工程。巴列維時代的伊朗一直努力成為伊斯蘭國家中第一個擁有核威懾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伊朗核計劃處於暫時停滯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伊朗核計劃重新全面啟動時期。1992年,伊朗與俄羅斯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標志著伊朗核計劃進入新的階段。根據西方情報部門透露的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在核項目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1] 與此同時,伊朗還大力發展自己的導彈系統。1998年伊朗成功地進行了「謝哈布-3型」彈道導彈的試驗性發射,射程1300公里,可達以色列,表明了伊朗自身的武器研製和生產能力,加強了伊朗在海灣乃至中東地區的戰略威懾力。伊朗還在研製射程2000公里的「謝哈布-4型」彈道導彈和「謝哈布-5型」洲際導彈。

伊朗軍事力量的發展、尤其核問題引起了美國的嚴重不安。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至今,美國和伊朗關系一直處在「冰點」。伊指責美支持以色列搞國家恐怖主義和佔領阿拉伯領土,推行全球霸權主義,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頭」。美則指責伊支持恐怖主義。美國認為 「伊朗是世界上最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2] 「其對阿以和平進程的反對,對地區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支持和其尋求製造核武器的努力使其不僅成為鄰國的威脅而且成為整個地區和世界的威脅。」[3]小布希總統上任後,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把伊朗、伊拉克和朝鮮三國稱為「邪惡軸心」。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十分關注伊朗的核設施,美國也指責伊朗尋求發展核武器。尤其是1995年伊同俄羅斯簽署了共建布希爾核電站合作協議後,美如坐針氈,擔心伊有朝一日發展核武器,多次敦促俄中止與伊的核合作,但無結果。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指責伊朗發展核武器,直接或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歐盟和俄羅斯不斷向伊朗施加壓力。美國負責武器控制和國際安全事務的副國務卿博爾頓甚至威脅,美國保留使用軍事手段防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權利。美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加強了對伊的核監督,稱伊在秘密研發核武器。以色列也聲稱伊在2005年或2006年前可造出核武器,並揚言對此已制定了軍事打擊計劃。

08年國際形勢變化.油價上漲,伊朗已有能力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

艾哈邁迪-內賈德面對在場的數百名伊朗高級官員和記者說,「從今天起,伊朗已經加入能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國家的行列」。

❾ 什麼是伊朗核問題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伊朗戰爭的潛在導火索。

伊朗核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1950年代開始核能源開發

1980年美伊斷交,美國多次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

2003年12月18日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2004年4月,宣布暫停組裝濃縮鈾離心機

2004年6月底,宣布恢復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但暫停提煉濃縮鈾

2004年9月21日,宣布開始將37噸鈾礦料中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

2004年11月,德法英3國與伊朗在多輪會談後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德法英承諾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和一座輕水反應堆

2004年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

2006年1月10日,伊朗恢復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5%的低純度濃縮鈾,成為國際核八強之一(五常任理事國,印巴,伊朗)

4月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向該機構理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伊朗未能在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期限內中止鈾濃縮活動,也沒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

2006年5月3日,中美法英德俄六國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協商會議未能達成成果。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問題的決議

2003年的決議

6月19日,發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主席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總結性聲明」敦促伊朗:

迅速糾正總幹事巴拉迪在其報告中提到的伊朗在執行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有關的保障協定中存在的所有問題,立即和無條件地簽署和執行保障協定的附加議定書

9月12日,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其核計劃,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突擊檢查其核設施,終止提煉濃縮鈾

11月26日,再次通過決議

2004年的決議

3月13日,理事會通過決議批評伊朗沒有公開其部分核計劃

6月18日,理事會通過決議協助解決核計劃的剩餘問題

9月18日,理事會在維也納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終止一切與製造核武器有關的核活動

11月29日,理事會通過決議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2004年的決議

8月11日,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停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核活動

9月24日,理事會通過決議認定伊朗多次不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義務

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

美國目前准備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

美國主戰派

美國總統小布希

國務卿賴斯

主戰派觀點:現在不打,後患無窮;對伊朗動武代價很高,但容忍伊朗擁有核武器對美國的安全形成威脅代價更高;在動武和縱容其擁有核武器之間選擇動武。

美國主和派

前卡特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主和派觀點:目前局勢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政府處於「要麼默許敵人擁有危險武器,要麼動武阻止敵人」的兩難困境;動武則美國將陷入20至30年的另一個伊拉克泥潭。

❿ 伊朗朝鮮核問題產生原因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並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國家,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同時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使伊朗不得不考慮保衛國家的安全,美國開始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有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軍常年賴在阿富汗伊拉克不撤軍,美國入侵索馬里、美軍飛機空襲巴基斯坦西部等,而且美軍在伊朗近鄰的中東、中亞國家、南亞島嶼等駐扎有大量軍隊,嚴重威脅了伊朗安全。中東是聯系歐洲和亞洲的重要地區,同時富含石油、天然氣的等礦產資源,中東一直是大國的目標。世界能源輸出的三大咽喉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與亞丁灣的曼德海峽都在中東,美國目前已經大部分控制伊拉克和阿富汗,只剩下伊朗還沒有控制。美國已經在海灣戰爭是趁機大舉駐軍中東,並擴大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控制范圍:它下轄陸、海、空、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5個分支司令部,還有3個綜合性司令部:伊拉克多國武裝力量司令部、阿富汗聯合力量司令部以及非洲之角聯合作戰司令部。美國在這些地區總共部署有25萬軍隊。海軍第五艦隊歸中央司令部所轄,其司令部設在中東的巴林。美國可能再次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雖然在伊拉克戰爭後沒有發現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美軍控制伊朗,則大大提高美軍控制中東和中亞的能力,把美國的實際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連成一片,將使美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和中亞,威脅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並對南亞、西亞、中亞、東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俄羅斯等國家將受到常年的重大不利影響。美國的全球目標和中東戰略和伊朗核問題密切相關: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維護美國及盟國的擴張利益;擴張美國經濟;在國外推進所謂的美式民主,不斷削弱外國的內部力量,為美國的擴張提高便利。 2003年初,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嚴重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 為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3國還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並於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由於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巴黎協議未能得到落實。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去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 6月1日,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舉行外長級會議,提出一項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新方案,並要求伊朗盡快對這一方案作出答復。伊朗認為,六國方案雖包含「積極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處」,有待進一步探討,並多次表示將在8月22日前對六國方案作出答復。 由於伊朗的消極反應,六國外長7月12日在巴黎發表聲明,決定將伊朗核問題重新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盡管聲明隱含制裁的威脅,伊朗依然重申,伊朗尊重國際法和國際准則,但決不放棄獲得核技術的權利。 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696號決議,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呼籲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合作。但伊朗表示,伊朗的鈾濃縮活動只會繼續和擴大,不會中止。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伊朗戰爭的潛在導火索

朝核問題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美國根據衛星資料懷疑朝鮮開發核武器,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則宣布無意也無力開發核武器,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資料,朝鮮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核技術研究。60年代中期,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創建了寧邊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訓了大批核技術人才。當時,朝鮮從蘇聯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應堆,使朝鮮核技術研究初具規模。此後,寧邊成為朝鮮核工業重地。寧邊核設施位於朝鮮首都平壤以北約130公里處,是朝鮮主要的核研究中心。寧邊5兆瓦核反應堆屬於石墨反應堆,於1980年動工,1987年建成。這種核反應堆的廢燃料棒可被用來提取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鈈。 美國從1958年開始,在朝鮮半島南部及其臨近地區部署了大約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導彈、核炮彈等,其針對朝鮮的目的很明確。美國還為韓國提供了核保護傘。 盡管前蘇聯和中國都曾經對朝鮮的安全做出過承諾,但是,這種承諾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護傘;而且,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蘇聯和中國都沒有在朝鮮長期駐軍,因此,在核領域的安全問題上,朝鮮與中國或者蘇聯的關系並不密切。 這種態勢導致以下後果。第一,朝鮮在安全上更傾向於發展戰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賴與蘇聯或中國的軍事同盟關系。其次,由於當時蘇聯和中國在安全上給朝鮮的承諾不包括核領域,因此,兩國對朝鮮核武器發展政策的影響力也極其有限。 1974年,朝鮮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1985年12月,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按照該條約規定,成員國必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其核設施的檢查,但朝鮮卻一直拒絕接受其檢查。 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關注朝鮮的核項目,1988年下半年,美國正式對國際宣稱朝鮮在寧邊的核反應堆已經能生產可製造兩至三枚原子彈的鈈,此舉立刻引起朝鮮的強烈反應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1年9月27日,前任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宣布,撤除美國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戰術核武器。這是當時東西方全球戰略互動的一部分,它在事實上大體滿足了朝鮮要求美國撤出駐韓國核武器的呼籲,客觀上推動了朝鮮核問題的積極轉變。 1991年底,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韓國政府宣布韓國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國已經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韓雙方簽署了《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簽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協議。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6次不定期核檢查。但是,1992年下半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朝鮮就視察問題出現摩擦。 1993年3月12日,朝鮮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朝鮮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國和朝鮮進行了副部長級的談判,並於1993年6月11日達成一個聯合聲明。原則上,這次核危機得以解決,實際上,雙方仍有很多爭執。 1994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朝鮮進行核項目調查並對其進行制裁。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斡旋,與朝鮮政府達成了《朝核問題框架協定》,此一協議是朝鮮核危機的直接淵源。按照《朝核問題框架協定》的要求,朝鮮必須凍結其各種核項目,並在所有核設施上加裝監控系統,禁止一切關閉項目的重啟。 因擔心朝鮮發展核武器,1994年10月21日,美國與朝鮮在日內瓦簽署了一項關於朝核問題的《朝美核框架協議》,朝鮮凍結其核設施,美國牽頭成立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負責為朝鮮建造輕水反應堆並提供重油,以彌補朝鮮停止核能計劃造成的電力損失。此後,寧邊5兆瓦反應堆中8000根廢燃料棒被取出封存。 然而,美、日、韓三國協助朝鮮拆卸石墨反應堆並幫助朝鮮建設兩座輕水反應堆的承諾一拖再拖。這兩座反應堆的發電能力約為2千兆瓦。 2001年,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上台後,美國對朝政策變為強硬,並於2002年初將朝鮮與伊朗、伊拉克一起稱為「邪惡軸心」,媒體披露的美國《核態勢審議報告》也將朝鮮列為使用核武器的對象之一。 2002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後,美國宣布朝鮮「已承認」鈾濃縮計劃,並指控朝鮮正在開發核武器。朝鮮則表示,朝鮮「有權開發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厲害的武器」。同年12月,美國以朝鮮違反《朝美核框架協議》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隨後,朝鮮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其核設施上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於電力生產的核設施。 2003年1月10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再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同時朝鮮表示無意開發核武器。朝鮮核危機正式爆發。 地下核試驗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在北京舉行六方會談。 2005年9月,第四輪六方會談達成共同聲明。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 2005年11月,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最終達成《主席聲明》,各方重申將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一次地下核試驗。 2007年2月8日,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2月13日,六方達成共同文件。 2007年7月14日,在韓國運送的第一批6200噸重油抵達朝鮮先鋒港後,朝方關閉寧邊核設施。同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時隔5年後重返朝鮮,前往寧邊地區監督和驗證關閉核設施。 2007年10月3日,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的共同文件。根據文件,朝鮮應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寧邊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並全面申報核計劃;美國根據朝方行動並行履行其對朝承諾。 2008年1月1日,因雙方就申報問題存在分歧,朝鮮錯過原定申報核計劃期限。 2008年5月8日,朝鮮向當天抵達平壤訪問的美國國務院韓國科科長金成遞交共有1.8萬多頁的朝鮮核計劃文件。美國政府稱此舉為核查朝鮮核計劃的「重要一步」。 2008年8月26日,朝鮮宣布,由於美國拒絕將朝鮮從所謂「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寧邊地區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作業,並「考慮採取按原狀重新恢復寧邊核設施的措施」。 2008年10月11日,美國宣布將朝鮮從所謂「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朝鮮12日宣布,重新開始去功能化進程。國際原子能機構調查人員隨後獲許進入寧邊核設施。 2009年4月5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新聞公報,宣布朝鮮於當地時間4月5日11時20分(北京時間10時20分)成功發射「光明星2號」試驗通信衛星。 2009年4月13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朝鮮發射問題一致通過一份主席聲明。聲明說,發射活動違背安理會2006年通過的第1718號決議,安理會對此表示「譴責」,要求朝鮮不再進行進一步的發射活動。 2009年4月25日,朝鮮外務省宣布,朝鮮已開始對從試驗核反應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進行再處理。 2009年4月29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說,如果聯合國安理會不就侵犯朝鮮自主權的行動「賠禮道歉」,朝鮮將再次進行核試驗和試射洲際彈道導彈。 2009年5月25日,朝鮮宣布成功實施核試驗,稱這次核試驗在爆炸當量和控制技術方面取得進展,進一步提高了核威懾能力。

閱讀全文

與伊朗為什麼要核電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寶印尼代表什麼時候 瀏覽:778
阿聯酋為什麼比伊朗有錢 瀏覽:885
印度特凱羅多少錢 瀏覽:91
義大利聯通卡上網怎麼收費 瀏覽:957
印度在世界上什麼第一 瀏覽:961
印尼多少個店鋪 瀏覽:436
番茄義大利醬哪個好吃 瀏覽:404
英國為什麼劃分紅線 瀏覽:168
美國為什麼和伊朗搞起來 瀏覽:20
天津義大利進口櫥櫃哪裡買 瀏覽:361
英國首相致信多少人 瀏覽:348
中國人保怎麼退保熱線 瀏覽:765
印尼港是哪裡 瀏覽:318
在印度做什麼最賺錢 瀏覽:657
越南回國行李箱多少斤 瀏覽:402
海爾為什麼進入印尼市場 瀏覽:175
國內42碼鞋在英國對應多少碼 瀏覽:714
越南打車最便宜多少錢 瀏覽:413
義大利卡拉卡拉大浴場在哪裡 瀏覽:360
中國電信副卡如何轉網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