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高原常見的地質災害及成因
地震、滑坡、泥石流。原因是:位於印度洋和亞歐板塊擠壓交接邊緣,地中海至喜馬拉雅地震帶;山體因地震而多裂隙;亞熱帶草原和荒漠氣候,地表植被覆蓋差,地表風化嚴重;人類不合理活動等。
『貳』 地質災害指的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地質作用或地質現象。地質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變化規律,既受制於自然環境,又與人類活動有關,往往是人類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結果。
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岩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
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並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叄』 簡述伊朗高原的地形、地勢特徵和主要地質災害及其成因。急啊!!
高原為主,地勢東北向西南傾斜。邊緣起伏大,內部起伏和緩。
地震,滑坡。
1·位於印度洋和亞歐板塊擠壓交接邊緣,地中海至喜馬拉雅地震帶,多地震
2·亞熱帶草原和荒漠氣候,氣候乾燥少雨,地表植被覆蓋差,地表風化嚴重
3·人類不合理活動
4·地震使土石崩碎,受重力影響滑落
1234中和導致滑坡
『肆』 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伍』 地質災害的定義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災害事件。在我國,主要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發等災害外,其他大多數地質現象都是由人為因素引發的。據國土資源部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5~1/4。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採取防範和治理措施,是減少損失的主要途徑。
『陸』 什麼是地質災害,什麼原因會造成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
『柒』 地質災害
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作用或現象,危及經濟社會生命和財產安全時,就形成了地質災害。隨著土地、水和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的不斷變化,誘發地質災害的自然條件和人為活動隨之改變,地質災害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近年來,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總體呈上升趨勢,因災死亡人數得到了有效控制,經濟損失快速增加。
表1-5 1940~2012年世界各地區重大地質災害統計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圖1-10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不斷上升。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收集整理了世界各個國家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形成了EM-DAT國際災害資料庫。入庫的重大自然災害應至少滿足下列條件之一:造成1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受到災害影響;政府宣布應對災害緊急狀態;政府在救災過程中呼籲國際援助。據統計,1940~2012年,全球發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649次,造成6.3萬人死亡,有記錄的經濟損失約86.5億美元(表1–5)。圖1–10繪出了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在時間上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初重大地質災害增長較慢,80年代以後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快速增加,從80年代初的年均不足10次增加到近十年來的年均19次,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頻次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雖然每年重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增加,但是因災死亡人數沒有明顯增長,單次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總體上是下降的,從1970~1979年的136人/次下降到2000~2009年的40人/次,說明隨著各國對地質災害的日益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自80年代以來快速增加,從1970~1979年的1.4億美元增加到2000~2009年的10.2億美元(圖1–11)。
圖1-11 1940~2012年全球重大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與經濟損失情況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EM-DAT資料庫,2013)
不同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美國1960~2009年地質災害共造成33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4億美元(按1960年折算)。1970年以後,隨著地質災害防治科技進步,美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平均年死亡人數在4人以下。1985年以前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呈快速增加趨勢,之後直接經濟損失則呈減少的趨勢,說明美國地質災害防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5年累計數值來看,美國地質災害防治將減少人口傷亡放在首位,在有效避免災害傷亡之後,盡力減少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圖1–12)。墨西哥1970~2011年地質災害呈增加趨勢,1997年以前地質災害發生在低水平波動,平均每年發生10次左右,平均每年導致近14人死亡;1998年以來,地質災害顯著增加,平均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增加至86次,平均每年導致50人以上(不含1999年)死亡(圖1–13)。從地質災害死亡率來看,1982年以前單次地質災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數總體上呈增加趨勢,1982年以後(如果不考慮1999年)總體上地質災害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尼泊爾1971~2011年地質災害發生總體上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71~1992年)年發生地質災害頻次保持穩定,多在19次上下波動;第二階段(1993~2011年)地質災害頻次明顯增加並呈周期性波動,平均每年發生120次以上,在地質災害高發年可達380次以上。地質災害致死人數呈緩慢增加趨勢,地質災害死亡率在1989年以後明顯下降。
地下水持續超采引發的地面沉降成為世界很多地區不得不面對的環境問題。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地面沉降。其中,地面沉降比較明顯的區域有墨西哥的墨西哥城(2004~2006年沉降300mm/a),美國加州Coachella Valley(2003~3009年沉降70mm/a),越南Hanoi(沉降0.10~0.15m),日本Sagamigawa平原(1975~1995年累計沉降0.32m),伊朗Yazd-Ardakan盆地(1985~2010年累計沉降0.5~1.2m),印度尼西亞Semarang(2007~2009年沉降80mm/a),中國西安(截至1996年累計沉降量超過100mm的面積達150km2)、天津(2010年市區沉降量20.4mm)等。
圖1-12 1960~2008年美國5年累計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人數
(數據來源: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美國災害與損失資料庫SHELDUS,2011)
圖1-13 1970~2011年墨西哥地質災害發生與死亡率變化
(數據來源:拉美災害預防研究網路(LA RED)DesInventar災害信息管理系統,2013)
『捌』 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地質作用或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人類生命、物質財富造成損失的事件。例如,崩塌、滑坡、岩爆、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和塌陷、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
地質災害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給我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同時,也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因此,在認識了解地質災害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認識地質災害本身,還要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成因、觀測、分類、預防,以及地質災害的救援知識,以便為我們科學的預防和救援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質災害一般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因為發生災害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治理災害的方法和減災措施也有所差別。近年來為深入研究,又把地質災害分為山地地質災害、平原地質災害和城市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根據其主導動力成因具體分為內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地震、火山、構造沉降、構造地裂縫、岩爆等;外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人為動力地質災害,包括水庫誘發地震、抽水塌陷、礦區采空塌陷等。實踐表明,單一成因的地質災害較少,復合型地質災害較多。
根據地質災害成災動態特徵可分為突發型地質災害——發生突然,過程短暫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煤瓦斯突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緩發型地質災害(或累進型地質災害)——發生過程比較緩慢,具有累進性特徵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海水入侵等。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的自然地理位置可分為山地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土地鹽漬化等;濱海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海洋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底滑坡等;城市地質災害,主要為地面沉降和塌陷以及地裂縫等。
根據與社會經濟關系可分為城市地質災害、礦區地質災害、農業地質災害、工程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的普查是在正確認識各種地質災害的基礎上,對一個特定區域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全面排查,進而有效地進行預防和治理。它是地質災害預防的前提。
所謂地質災害防治是指對由於自然作用或人為因素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現象,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減輕或防止災害發生的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
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城市、農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重點工程設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線,重點經濟技術開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
研究地質災害的最終目的是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對人們造成的損失,然而有效地預防又離不開不間斷的、准確有效的觀測,所以觀測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簡易監測法和精密觀測法。
簡易監測法有定期目視檢查和安裝簡易監測設施進行監測兩種。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定期目視檢查或在暴雨天氣時目視檢查,監測地質災害有無異常變化,例如,建築物變形情況、地面裂縫的發生發展情況以及地下水異常變化等。
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緣或後緣裂縫處)設立簡易固定標尺(如打入木樁或釘繩法、貼紙法)或用水泥砂漿貼片等觀測坡體滑移變化情況。
儀器精密監測主要分為水平與垂直位移監測(包括深部位移監測和孔隙水壓力、地應力監測等),主要針對需花費較大資金進行治理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此類監測工作一般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和技術人員承擔。
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給地質災害進行分類、地質災害的普查等都是在災害沒有發生前進行的一系列為減災減損採取的措施。但是當地質災害發生以後,我們不但要進行正確的治理,還必須有有效的營救機制。地質災害的營救要以科學發展觀理論為指導,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和地質條件都很復雜,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平均每年因地質災害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75億~120億元,特別是一旦發生地震等重大災害,其損失就會更大。
地震是各種地質災害中破壞性最大的一種。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與環太平洋地震帶之間,是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接觸及俯沖帶,構造活動劇烈,地震頻繁。從20世紀初到1988年,我國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其中8級以上的9次。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1272次,死亡人數超過百萬,其中,我國地震佔10%,死亡人數佔一半以上。1976年唐山地震,建築物幾乎全被破壞,人員傷亡多達40萬。
崩塌、滑坡、泥石流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山區、高原廣泛出現,西北、西南地區更多。僅四川,近10年來就達數萬次,死亡2500多人,經濟損失達20多億元。
地面沉降和塌陷,是沿海和東部地區出現較多的地質災害。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影響嚴重,不可低估。上海、天津地面沉降最大累計達2米多,對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威脅。
我國地質災害發展趨勢:次數增多,損失日益加重,面積越來越大。造成地質災害的原因很多,其中,人為的因素相當重要。據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類活動有關。由於人類不按客觀規律進行經濟、軍事、生產活動,嚴重破壞地質環境,加劇了災害的發生。缺乏科學規劃、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亂挖濫采、亂棄廢渣、過量抽取地下水等,都會引發地質災害。在缺乏科學論證和科學決策的情況下興修水庫,鋪設鐵路,修建公路或其他大型工程,不僅影響工程質量,而且會誘發地質災害。事實告訴我們:一旦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要想重新建立起來需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甚至比當初想在經濟活動中獲得的價值還要多得多,如寶成鐵路建成後,每年要支出大量經費維修路基,僅1987年的投資費用,就相當於當年建路費用的50%。
『玖』 地質災害有哪些是什麼
地質災害有哪些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地質災害具體以下幾種:
(一)崩塌和滑坡
1.什麼是崩塌
崩塌是岩土體的突然垂直下落運動,經常發生在陡峭的山壁。過程表現為岩塊順山坡猛烈翻滾,跳躍,相互撞擊,最後堆積在坡腳,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嘯、風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開挖坡腳、爆破、修築水庫、開礦泄洪等人為因素,都有可能誘發崩塌。
崩塌會損害農田、廠房、水利設施和其他建築物,導致人員傷亡。鐵路、公路沿線的崩塌,會造成交通堵塞、車輛損毀、行車事故。
2.什麼是滑坡
滑坡是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整體或局部向下滑動的現象。發生破壞的岩土體以水平位移為主,除滑動體邊緣存在為數極小的崩離碎塊和翻轉現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對位置變化不大。
滑坡受自然地質運動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會對城鎮建設、交通運輸、河運航道、工礦企業、農田村莊、水利水電建設等造成重大破壞。
3.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斷流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忽然乾涸。
·滑坡體後緣的裂縫擴張,有冷氣或熱氣冒出。
·有岩石開裂或被擠壓的聲音。
·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形。
4.緊急防護措施
(1)前期預防
·不在危岩下避雨、休息和穿行,不攀登危岩。
·夏汛時節去山區峽谷郊遊,要事先收聽天氣預報,不在大雨後、連陰雨天進入山區溝谷。
(2)危機救助
·行人:立即離開岩土滑行道,向兩邊穩定區逃離。切記不可沿著岩土體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駕車者:應迅速離開有斜坡的路段。
(二)泥石流
1.什麼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固液混合流體。常發生於山區小流域。
泥石流爆發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山谷雷鳴、地面震動、濃煙騰空、巨石翻滾,渾濁的泥石流沿著料峭的山澗峽谷沖出山外,堆積在山口。
由於突發性、兇猛性、迅時性以及沖擊范圍大,破壞力度強等特點,泥石流常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2.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雜著較多雜草、樹枝;
·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
·溝谷深處忽然變得昏暗,並伴隨著輕微的震動感。
3.緊急防護措施
(1)前期預防
·泥石流多發區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環境,熟悉逃生路線。
注意政府部門的預警和泥石流的發生前兆,在災害發生前互相通知、及時准備。
·去山地遊玩要注意收聽當地天氣預報,不在暴雨之後或持續陰雨天氣進入山區。
宿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
·在溝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2)危機救助
·發現有泥石流跡象,要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千萬不要沿著溝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時拋棄重物。
·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窪處,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
(三)火山噴發
1.什麼是火山噴發
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一種嚴重的地質災害,從公元1000年以來,全球已經有幾十萬人死於火山噴發。
2.火山噴發的前兆
·火山活動增加。
·出現刺激性酸雨、很大的隆隆聲。
·火山上冒出縷縷蒸汽。
·附近的河流有硫磺味道。
3.緊急救護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線范圍。
·火山噴射物: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應佩戴頭盔,或用其他物品護住頭部,防止砸傷。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會對肺部產生傷害。逃生時應用濕布護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當火山灰中的硫磺隨雨而落時,會灼傷皮膚、眼睛和黏膜。應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但不是太陽鏡。到庇護所後,要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干凈水沖洗眼睛。
·氣體球狀物:火山噴發時會有氣體和灰球體以超過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滾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堅實的地下建築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鍾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
·泥石流:火山噴發可能誘發泥石流,對此,可採用「泥石流自救互救方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