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油田在哪裡
目前全球探明儲量最大的油田、世界最大的陸上油田加瓦爾油田位於沙烏地阿拉伯東部,探明儲量達107.4億噸,超過700億桶,年產量高達2.8億噸,占整個波斯灣地區的30%。世界最大的海上油田則是巴西里約的里貝拉油田,油氣探明總儲量約在260億至420億桶之間。
網路資料顯示,噸和桶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噸(原油)=7.33桶(原油)。盡管噸和桶之間有固定的換算關系,但由於噸是質量單位,桶是體積單位,而原油的密度變化范圍又比較大,因此,在原油交易中,如果按不同的單位計算,會有不同的結果。
巴林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其新油田的儲量達800億桶。換算比較之後,其儲量甚至與世界第一大油田加瓦爾油田不相上下,巴林或可藉此成為新一屆「油霸」。
2. 世界各國的石油儲量排名
其實這個排名是不斷變化的,每個國家都有新的發現的油田,但大體格局不會有太多變化。以下整理出的排名供樓主參考。
根據BP2006年的統計整理(儲量是2004年的探明儲量)
儲量 所佔比重
1 沙烏地阿拉伯 262.7 22.1%
2 伊朗 132.5 11.1%
3 伊拉克 115.0 9.7%
4 科威特 99.0 8.3%
5 阿聯酋 97.8 8.2%
6 委內瑞拉 77.2 6.5%
7 俄羅斯 72.3 6.1%
8 哈扎克斯坦 39.6 3.3%
9 利比亞 39.1 3.3%
10 奈及利亞 35.3 3.0%
11 美國 29.4 2.5%
12 中國 17.1 1.4%
13 加拿大 16.8 1.4%
14 卡達 15.2 1.3%
15 墨西哥 14.8 1.2%
16 阿爾及利亞 11.8 1.0%
17 巴西 11.2 0.9%
18 挪威 9.7 0.8%
19 安哥拉 8.8 0.7%
20 亞塞拜然 7.0 0.6%
21 蘇丹 6.3 0.5%
22 阿曼 5.6 0.5%
23 印度 5.6 0.5%
24 厄瓜多 5.1 0.4%
25 印尼 4.7 0.4%
26 英國 4.5 0.4%
27 馬來西亞 4.3 0.4%
28 澳大利亞 4.0 0.3%
29 埃及 3.6 0.3%
30 敘利亞 3.2 0.3%
2006年儲量:世界各國的石油儲量排名
從儲量上看,世界上排名前10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
第一名:沙烏地阿拉伯,362億噸;
第二名:加拿大,184億噸;
第三名:伊朗,181億噸;
第四名:伊拉克,157億噸;
第五名:科威特,138億噸;
第六名:阿聯酋,126億噸;
第七名:委內瑞拉,109億噸;
第八名:俄羅斯,82億噸;
第九名:利比亞,54億噸;
第十名:中國,50億噸。
2007年5月6日,中石油公司宣布在河北發現10億噸大油田-冀東南堡油田,我國的石油儲量由50億噸增至60億噸,排名由第十位,升至第九位。
希望對你有幫助!
3. 伊朗的礦產等自然資源是怎樣的
伊朗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豐富。截至2011年底,已探明石油儲量1545.8億桶,天然氣儲量33.69萬億立方米,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11%和17%,分列世界第三、二位。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量均列世界第四位,日產原油能力350萬桶、天然氣5億立方米。
伊朗擁有全球10%的石油資源。伊朗亦擁有全球第二大天然氣的資源,主要在南帕斯,大多數天然氣用於國內。自1913年伊朗成為主要產油國。主要油田位於中部以及伊朗西部的Zagros山脈。石油亦可在伊朗北部以及沿波斯灣一帶的陸地。當地石油及天然氣以及水力發電設施提供國家的能源。2010年伊朗建造首個價值10億美元的布希爾核電站
1970年後期伊朗成為第四大產油國,當時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產油國以及第二採油國由於1979年的革命,政府將產油量減少,因為國家需要儲存石油。油產量曾在兩伊戰爭期間減少。 1980年代油產量再次增加,修理損害的油管以及開采波斯灣沿岸的油田。
主要油田位於阿巴丹(建於1913年,是國家首個油田)、克爾曼沙赫及德黑蘭,但是未能符合當地對石油氣的需要。煉油業需要150億美元投資,在五年內發展到自給自足以及中止入口。油管連接煉油廠以及阿巴丹、Bandar-e Mashur及Kharg Island等岸邊城市。1990年伊朗國營石油及天然氣企業在接受外資下探索更多油田。
設法子的肥料廠,以及salouye世界最大乙烯設施是伊朗國葯的計劃,石油製品收益2007年達55億美元,2008年達到接近90億美元。
2004年度伊朗油產量達14億,純利達500億美元。官方估計如果計劃順利,2015年的收益達2500億美元。伊朗生產60-70%工業設備給當地使用,包括煉油廠、油輪、鑽油台、油井以及探索設備。
2008年伊朗油價在Kish Island開始進行交易交易以伊朗里亞爾及以其他主要貨幣(美元除外)進行。
2008年伊朗的能源消耗達60至70億美元。國家能源消耗量高於國際標准。伊朗回收28%的石油及天然氣,目前是達到回收率60%。伊朗在2008年補貼石油、電費及天然氣達840億美元。伊朗的天然氣消耗量僅次於美國以及俄羅斯,是全球第三。
4. 伊朗的石油到底有多少 比俄羅斯還多嗎
k1ngst兄弟說的很對!能源問題事關國家安全,雞蛋不能只放在一個籃子里。
對比美國,其石油進口的渠道就幾乎是遍及全球的。這也就是說,即使是某一個渠道(地區)出了問題,也不至於會影響到整體的石油進口。對於整個國家的能源需求,更不會構成太大的威脅。
再反觀中國,雖然俄羅斯是中國的近鄰,且其油氣資源豐富,蘊藏量巨大。但基於中、俄(包括之前的中、蘇)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若即若離(即少離多~),以及之前俄羅斯在能源供給方面的表現(曾經因為價格等問題向歐洲「斷氣」)等,如果中國只是將能源供給的寶押在俄羅斯的身上,將是十分危險的。
PS:美國對付伊朗,為「核」只是一方面。雖然伊朗方面公布的只有20%,但實際上進展是否果真如此,外界不得而知,霉佬更是不相信~~即使目前真是這樣,霉佬下手也是為了「趕早不趕晚,防患於未然」。另一方面,伊朗長期以來一直都堅持其反美路線,這也使得霉佬如芒在背,為了收拾它,核問題或許只是個借口罷了~~
5. 伊朗石油工業的概況
伊朗的油氣田集中在南部的胡澤斯坦地區。伊朗約有20個油田在生產石油,其中阿瓦士、馬倫、加奇薩蘭、阿加賈里、比比哈基麥和帕里斯6個油田的產量之和占伊朗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有18個油田的儲量超過了1.37億t,其中3個油田與鄰國共有。伊朗2002年產油17250萬t,比2001年下降7.2%。2002年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比2001年減少12%。2000年消費為1.15億t油當量,其中天然氣日消費量為1.85億立方米,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較大。伊朗是一個石油出口大國,2000--2001財政年度出口石油收入236億美元。
據USGS(2000)的評價,伊朗待發現的油氣資源,石油陸上為396.54億bbl,海上134.61億bbl;天然氣陸上176.198萬億ft3,海上138.37萬億ft3;天然氣液陸上77.68億bbl,海上61.87億bbl。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截止2003年1月1日,伊朗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22.88億t;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3萬億立方米。2001年伊朗有1120口在產油井,石油產量為1.56億t。
2001年伊朗有9座煉廠,原油年加工能力7420萬t。伊朗輸油管線非常發達,查哈巴哈爾自由區瀕臨阿曼灣,具有重要的交通和運輸地位 。
6. 最新世界石油儲量排名
世界主要產油國儲量排名/中國各大油田產量排名
國家及地區 儲量 排名 中國各油田 2006年產量 排名
沙烏地阿拉伯 362億噸 1 大慶油田 4341萬噸 1
加拿大 184億噸 2 勝利油田 3000萬噸 2
伊朗 181億噸 3 長慶油田 1700萬噸 3
伊拉克 157億噸 4 中海油天津 1600萬噸 4
科威特 138億噸 5 塔里木油田 1533萬噸 5
阿聯酋 126億噸 6 拉瑪依油田 1218萬噸 6
委內瑞拉 109億噸 7 遼河油田 1200萬噸 7
俄羅斯 82億噸 8 吉林油田 615萬噸 8
利比亞 54億噸 9 大港油田 500萬噸 9
中國 50億噸 10 青海油田 475萬噸 10
7. 伊朗海洋油氣發展史有多久
伊朗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胡澤斯坦地區及海灣,油氣勘探成績斐然。近30年來,伊朗發現的主要大油田有阿扎德甘油田(可采儲量50億~60億桶)、達庫漢海上油田(可采儲量50億桶)、達斯特阿巴丹淺海油田(規模與阿扎德甘油田相當)、塔布納克氣田(14萬億立方英尺)、霍馬氣田(4萬億立方英尺)以及宰拉氣田(8000億立方英尺)等。油氣是伊朗經濟的命脈,原油消費約110萬桶/日,凈出口270萬桶/日,是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50%的原油出口亞洲,其他出口歐洲和非洲。伊朗有18個儲量超過10億桶(1.37億噸)的油田,其中3個與鄰國共享。伊拉克石油總體質量較好,但品質上變化較大,API重度介於24~42°API。出口的原油主要來自南部的茹米拉和北部的基爾庫克兩大油區。茹米拉油田生產常規油、半成熟油和重油三種。基爾庫克油田自1927年首次發現後,主要生產低硫原油。2009年2月11日,據伊朗MNA通訊社德黑蘭報道,伊朗海洋石油公司(IOOC)總經理穆哈默德·吉拉克奇安扎代2月6日說,該公司日前在位於波斯灣的法爾西油田中發現了新的石油儲量,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可能擁有10億多桶石油儲量。
吉拉克奇安扎代指出,伊朗海洋石油公司已完成這個油田的勘探作業。如果這個油田被證實是有利可圖的話,那麼,伊朗海洋石油公司將決定是否進一步擴大這個油田。吉拉克奇安扎代說:「全球經濟的不景氣有可能影響到這個油田的擴建計劃,因為,投資需要安全,而油價穩定是最好的安全」。2009年8月25日,伊朗石油部部長古拉姆海珊·努扎里說,伊朗日前獲得了過去5年來的最大的石油發現。努扎里說,伊朗日前在蘇桑格爾德油田的4個地層內發現了88億桶的原油儲量。伊朗IRNA通訊社援引努扎里的話報道說,蘇桑格爾德油田4個地層的鑽井作業已成功完成,這4個地層預計擁有88.3億桶原油儲量。伊朗帕爾斯通訊社援引努扎里的話報道說,伊朗石油部將在近期准備一個開發計劃,由於新發現靠近現有基礎設施,因此,努扎里希望蘇桑格爾德油田能夠在近期投產。伊朗石油部的消息提供者對帕爾斯通訊社記者說,蘇桑格爾德油田將是伊朗最近幾年裡獲得儲量最多的一次發現。
8. 伊拉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據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115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5%,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伊拉克支柱產業,也是伊拉克戰爭後重整經濟的重要條件。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主要來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國際市場高起的油價推動了伊拉克經濟的持續增長,2007年伊拉克GDP增長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業近況
伊拉克現有73個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個、特大型油田17個、大油田20個。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魯邁拉油田和北部的基爾庫克油田,目前約45%的石油產量來自魯邁拉,20%多來自基爾庫克。受伊拉克戰爭和國內局勢影響,伊拉克國內油氣勘探成果不豐。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羅斯(Zagros)山脈獲得1個石油發現,其Tawkel井的測試日產量為5000桶油當量,探明儲量約為1億桶,是自1993年以來最大的石油發現。2007年7月又獲得1個陸上天然氣發現,也位於扎格羅斯。
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260萬桶,日出口原油210萬桶。由於戰爭及戰後破壞,伊拉克原油生產急劇下滑,平均日產原油僅134.4萬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萬桶。2004年伊原油產量回升至1億噸,平均日產200.0萬桶,日出口量也相應回升至145.0萬桶。受安全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2005年伊拉克原油產量有所下滑,平均日產183.3萬桶。原油出口受其影響,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戰後新低,平均日出口110萬桶。之後幾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國內投資約3400萬美元保護石油生產設施的安全體系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並推動原油產量及出口量持續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產量達240萬桶,出口量達192萬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產量更增至243萬桶,為伊拉克戰爭以來最高水平。
圖32-2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伊拉克現有煉廠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萬噸,催化重整能力450萬噸,加氫裂化能力371萬噸,加氫精製能力1330萬噸/年,潤滑油年生產能力50萬噸。其中,最大的3家煉廠為拜伊吉(Baiji)煉廠(30萬桶/日)、巴士拉(Basra)煉廠(15萬桶/日)和道拉(Daura)煉廠(11萬桶/日),3家合計能力占伊拉克總煉油能力的近90%。所幸煉廠在伊拉克戰爭中破壞不大,平均日煉油能力維持在64萬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石油產品日產量2003年為46.4萬桶,2007年平均為48.1萬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煉廠曾遭到海灣戰爭破壞,且大部分煉廠存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問題,急需升級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著手上述煉廠的改擴建工程,尤其是納傑夫煉廠二期工程,以達到日煉油3萬桶的設計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產業存在著輕質產品緊缺、汽油質量差等諸多問題,最突出的還是成品油供不應求的矛盾。煉油能力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進口。由於需求缺口較大,許多生產企業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無油可加。為解決油品供應問題,伊拉克石油部計劃未來幾年在國內新建幾座煉廠,提高現有煉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長宣布,准備出資10億美元,在南部卡爾巴拉及納傑夫兩省交界處建一座日煉油14萬桶的大型煉廠。伊拉克石油部還計劃在其南部納西里耶市新建一煉油能力為30萬桶/日的煉廠及北部阿爾比勒省7萬桶/日的庫亞煉廠。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韓、日等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發出邀請,參與伊拉克煉廠的項目競標。同時為保證運輸和進出口暢通,需要大筆資金對遭受破壞的輸油管道和石油終端進行大范圍的修復工作,以恢復並提高運輸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資環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在美國推動下,伊拉克歷經臨時管理委員會、臨時政府時期、過渡政府時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5年以來,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連上演,宗派沖突愈演愈烈,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國內局勢日漸混亂,而新政府未能對動盪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經歷了3個月的相對平靜之後,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傷亡,首都巴格達的3起連環爆炸造成數十人死傷,伊拉克再次成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暴力事件的回潮再次說明伊拉克局勢動盪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戰爭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國家機器。戰後美國扶植的幾屆政府雖經選舉產生,但政府內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對重大問題難以達成一致,大大削弱了執政能力。伊拉克民眾反美情緒高漲,反美活動持續不斷,是伊拉克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過了《石油天然氣法》草案。草案規定: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管理國內石油相關事務;石油收入上繳國庫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省平均分配;油氣資源向外國石油公司開放,合作方式依據產品分成協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獲75%的利潤,待收回開采成本後按20%提取利潤。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人人享有石油資源帶來的利益,同時吸引外國投資振興伊拉克經濟。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獲議會通過。
伊拉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9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穆斯林佔40.5%,什葉派穆斯林佔54.5%,北部庫爾德人大多屬遜尼派。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是影響伊拉克政壇的3個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數的遜尼派生活在油氣資源貧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長期處於主導地位。什葉派分布在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庫爾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資源的北部地區,雖屬遜尼派,但因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多次與中央政府對峙沖突。石油利益分配問題是派別間沖突迭起的重要誘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一直是外國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區。庫爾德自治區無視中央政府,自行通過法律與一些國際石油公司簽訂了15份石油勘探及輸出合同,激怒了巴格達政府,多次強調合同違法,並把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單。
為獲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政府石油天然氣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政府對石油的控制權,對外國石油公司開放油氣資源,其中條款明顯有利於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舉國上下一片反對聲。草案法規定,65個油田交由外國公司開發,採用產品分成模式,協議期長達20~35年,兩階段的分成比例高達75%和20%。伊拉克專家認為產品分成協議一般適用於開采前景不樂觀、生產成本高的高風險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況。縱觀中東其他石油生產國,大多採用技術服務或有限產品分成模式。多數伊拉克人擔憂若草案通過,伊拉克石油資源將落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國內不滿和反對的聲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蘊藏在伊拉克地下的豐富石油資源被看做是重新振興這個戰亂國家的最大資本。因此石油工業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題。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緩慢。
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穩定問題。盡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武裝分子對輸油管道、電力設備等設施的不斷襲擊,使國內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石油生產與出口未能按預期速度恢復。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於維護不斷遭到襲擊破壞的油田設施,加強石油設施及人員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來,投資約3400萬美元建設的安全體系對於防止伊拉克境內石油生產和加工設施遭襲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原油產量的持續回升,這對持觀望態度的外國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條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國內局勢穩定,安全生產有保障,外資引進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氣法的遲遲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步履維艱的主要因素。在開放油氣資源吸引外資、與外國公司合作模式上,因無法律依據可依,工作難有進展。伊拉克許多在產老油田超強度開采,又歷經戰亂,設備年久失修,管理技術水平低,急需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維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現有煉廠均建於20世紀70年代,同樣存在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煉油能力低等問題,且大部分曾遭到戰爭破壞,需要注入大筆資金。總之,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面臨巨大資金壓力。
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儲量被勘探確認,而確認的資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開發。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估計可能遠超過此數。伊拉克石油開發條件優越,具備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產量高、開采成本低、運輸便利等一些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內閣經過會議討論,批准石油部與外國公司簽訂為期兩年的「技術支持協議」,藉助外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人力支持,提高5個在產油田的原油產量,實現2008年300萬桶/日的目標產量。約有150家公司申請參加招標,而伊拉克與英美的幾個石油大公司則舉行單獨談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過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名單,拉開了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轉向部分對外開放的序幕。名單顯示有4家中國公司入圍,分別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中國中化。此次入圍將成為中國進入伊拉克乃至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97年中國石油就與伊拉克簽訂了阿赫達布油田開發協議。而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尋找油氣資源的合作機會。在入圍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業占據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中得頭彩,獲得短期服務合同。
與此同時,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國內6座油田和2座氣田面向全球招標,以提高全國石油產量。這6個油田分別是:巴士拉省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省基爾庫克油田、基爾庫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爾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佔爾納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茲氣田和東部的阿卡茲氣田也在開放名單上。伊拉克政府在原有35家公司名單中又追加了剛通過資格預審的6家公司,共計41家公司獲准競標。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發布在魯邁拉油田和盧海斯油田兩口深勘探油井鑽井作業的招標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發出招標邀請。
2009年中國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簽署合資開發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
這一系列的招標活動標志著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向對外開放走出了一步,盡管開放程度有限,合同也僅局限於短期技術服務。伊拉克政府要發展石油工業,外資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時也基於國內安全局勢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別在短期內消除分歧,對石油法草案達成一致,但石油收入畢竟是伊拉克重振經濟的最大資本,最終各方會達成協議,允許外資進入石油領域。
由於伊拉克海岸線很少,在波斯灣海域的油氣基本沒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