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位大大比較清楚波斯灣民航事件
1988年7月3日,美國「溫森斯」號巡洋艦,用導彈擊落了一架飛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的伊朗航空公司的A300型大型客機,造成290名乘客機組全體人員遇難的慘案。海灣煙雲越來越濃,隨著時間的推移,伊朗逐步佔了下風,而美國則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製造任何借口的機會。
1988年7月3日,在伊朗阿巴斯港機場,標號為A—300,編號為655的伊朗客機,已載著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由輔助跑道平緩地滑向主跑道上的起飛線。機上除了少數外國人之外,乘客大多是伊朗人。他們將直飛海峽對面的迪拜機場。整條航線的全程為:德黑蘭——阿巴斯港——迪拜。
這時,美艦「溫森斯」號正在霍爾木茲海峽一帶執行任務。
當地時間10點10分,「溫森斯」號軍艦上的1架直升飛機起飛不久,突然遭到炮擊。緊接著,4艘伊朗炮艇以飛快的速度朝「溫森斯」號沖來,擺出一副決斗的架式。兩艘美國軍艦立即作出反應,用火炮擊沉兩艘伊朗炮艇,擊傷一艘。
10點47分,「溫森斯」號上的熒光屏出現了一個亮而短的光線,這是一架似乎從阿巴斯起飛的機影映現的。從各種情況判斷,這架飛機是伊朗空軍的F—14戰斗機。
但阿巴斯是一個軍民兩用的機場,機影也存在著是民間飛機的可能性。為了證實這一點,必須依靠民間飛行的飛行指南。而價值高達幾億美元的尖端設備卻對判明情況不起什麼作用。有關負責人匆匆翻開了航行指南,查閱類似的定期航班。但出現的機影比規定時間晚17分鍾,於是便認為是別的飛機。
艦長又指示用敵我識別裝置進行核實。第一裝置接受到民用和軍用雙方的信號。在第二裝置,來自不明飛機的信號是民用飛機使用的傳輸模3。但同時,還有軍用飛機使用的傳輸模2的回答。經分析,據說同布署在旁邊的伊朗F—14飛機一樣。
飛機正向西南方向飛去,對著「溫森斯」號的方向。從發現機影僅用了2分鍾,於10點49分,「溫森斯」號就向該機發出了警告。該艦3次用緊急民用頻率,4次用軍用遇難頻率,前後發出7次警告電報。
為「宇宙盾」護航的驅逐艦「塞蒂斯」號也發了5次電報。但不明飛機既不通報名字,也不答復改變航線的要求。
羅傑斯艦長決定請示上級,便同中東聯合機動艦隊司令安索尼少將通了話。從前一年的「斯塔克」號事件以後,根據新的作戰准則,敵機在靠近30公里以內時,艦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相機行事。但當飛機接近這個范圍時,謹慎的羅傑斯艦長又一次請示上級,安索尼少將批准其發射。
10點52分,飛機到達30公里的線內,艦長認定「可能是敵機」,於是便下令「宇宙盾系統」作好發射准備。
2枚「標准Ⅱ型」艦對空導彈被裝上了發射台。電子計算機繼而調整著導彈諸元。導彈本來是可以自動發射的,但為了等待不明飛機在最後關頭退避,決定用手動發射。
「溫森斯」號用軍用和民用兩個頻率又第2次發出警告。但飛機仍沒有答復,而且從3000米的高度開始下降並快速向「溫森斯」號飛來。這立即被認為是一種俯沖的徵候。F—14機如果俯沖下來,對「溫森斯」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羅傑斯艦長想起1983年在黎巴嫩發生的海軍陸戰隊兵營爆炸事件,擔心對方會採取拚命的戰術。
隨著對方飛機的接近,「溫森斯」號艦可供採取手段的范圍越來越窄。因為「標准Ⅱ型」導彈在10公里以內是無法使用的。如果對方進入10公里以內,到頭來,只能使用那2門只在1500米范圍內有效的法蘭克斯20毫米機關槍。艦長需要保護艦只,是盡快發射導彈?還是等到最後一瞬,只靠那兩門法蘭克斯機槍?羅傑斯猶豫起來。
10點55分,飛機已接近15公里處,艦長命令發射導彈。
共發射了2枚導彈,導彈至少擊中了1架,熒光屏上的機影和航跡立時消逝,宇宙盾系統顯示目標墜落。
據一些目擊者後來說:「當時在霍爾木茲海峽,伊朗普什姆島東南海域,漂浮的屍體、行李衣物以及飛機殘骸碎片,足有三、四英里長。」幾小時後,伊朗的營救直升機拖著照明燈,把飛機墜毀的海域照得通明。海面上漂浮著數不清的屍體,其狀之慘目不忍睹。經過幾小時的奮戰,伊朗蛙人從大海中打撈出150具屍體,其中包括38名印度、巴基斯坦、阿聯酋和南斯拉夫等外國人。
是這個么?
② 伊朗民航客機慘案是意外嗎
時間:1988年7月3日
地點:霍爾木茲海峽附近
難情:274名乘客和16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民航客機被偵察機擊落造成空難已經不是一兩起了,只是我們都不明白,他們的犧牲到底是政治軍事的必然結果,還是只是一場簡單的意外?
1988年一架由伊朗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港的A-300型伊朗客機飛至霍爾木茲海峽附近時,被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巡洋艦擊中,機上274名乘客和16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1988年7月3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當地時間上午10時47分,伊朗民航公司的655次航班從阿巴斯港機場起飛,准備飛往阿聯酋的迪拜機場。這架民航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的A-300,飛機上除了16名機組人員外,還有274名乘客。當地時間上午10時55分,A-300正飛行在海灣南部地區上空,其航線正好與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導彈巡彈艦的航線相交叉。就在此時,悲劇發生了,在伊朗客機距「文森斯」號約14公里時,「文森斯」號突然發射兩枚「標准」防空導彈,其中一枚直接命中A-300,客機隨即起火,墜落於大海之中,機上290人全部遇難,無一生還,其中還包括六十幾名12歲以下的兒童。消息一經傳開,舉世皆驚。
A-300客機是由法國製造的大型客機,它是要進行伊朗655次班機航行,於伊朗時間上午10點10分離開阿巴斯港,到達阿聯酋海港城市迪拜只需20分鍾。10點17分,飛機飛臨亨加姆島上空時,機體忽然嚴重地抖動了一下,還沒等機上的人員反應過來,只聽一聲巨響,飛機隨著爆炸聲直墜大海。飛機墜毀後,在霍爾木茲海峽,伊朗普什姆島東南海域,漂浮的屍體、行李以及飛機殘骸碎片足有三四英里長。經過艱辛的打撈,救援人員共從大海中撈出150具屍體,包括38名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人。面對這一慘案,伊朗通訊社第一個向全世界播發了這條信息。面對這樣的事實,華盛頓起初不承認,白宮發言人稱這種說法「不真實」、「美國不會捲入這樣的事情」,然而隨著事態的發展,華盛頓終於承認擊落伊朗飛機。
7月4日美國軍界首腦人物稱7月3日,美國巡洋艦「文森斯」號和護衛艦「蒙哥馬利」號在霍爾木茲海峽巡邏。當地時間10點10分,「文森斯」號軍艦上的一架直升機起飛後不久,突然遭到炮擊。正在這時,「文森斯」號發現頭頂不遠處,還有一飛機正向它飛來。「文森斯」號不敢怠慢,連續幾次發出警告,讓它離開。但這架飛機並沒有作出反應,也不改變航向,眼看對美艦已構成威脅,於是「文森斯」號發射兩枚導彈,其中一枚擊中目標,釀成大禍。但是對於此說法,有人表示異議。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客機使用的「宙斯盾」的對空導彈系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上作戰系統。這一系統能在400公里的范圍內跟蹤200個以上的目標,並能同時襲擊15到20個目標。因此,對於擁有最先進的雷達和電子探測設備的美國現代化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來說,「誤認為」的說法顯然不能令人信服。伊朗駐聯合國代表也對此予以反駁:655號班機根本未離開正常航道。
另外,這架巨型飛機上配備一個自動詢問器,它會向「文森斯」號發出信號,說明自己是民航機,而不是戰斗機。眾所周知,當時正處於兩伊戰爭期間,海外的局勢異常緊張。美軍於1987年7月決定派軍艦去海灣護航後,多次與伊朗發生軍事沖突,軍事緊張局勢不斷升級。襲擊客機事發生前,雙方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另有消息說,在客機被擊落前,美海灣部隊曾得到情報稱,伊空軍F-14戰斗機正在海灣地區加強活動,可能要對美軍採取行動。由此看來,美國雖然不是存心故意,但也不能說是完全無意。然而,不管事實真相如何,有意還是誤傷,美國擊落民航客機,造成290名無辜者喪命的責任是推脫不了的,理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譴責。
空中的客機
③ 伊朗,伊拉克都是穆斯林國家,為什麼還打根源是什麼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
戰爭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Shatt al-Arab水道。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戰爭進程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戰後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④ 美軍導彈擊落民航客機,290人遇難,賠償多少錢
IR655號航班當時仍在緩慢爬升,從速度來說是民航飛機的特徵;從距離來說航班還未飛出伊朗水域,美軍在伊朗境內打下了伊朗的民航飛機。
⑤ 兩伊戰爭是怎麼回事
兩伊戰爭是指發生於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兩伊邊界全長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為界。阿拉伯河對兩伊來說都是重要的水道。兩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煉油廠都集中在這條河的兩岸。阿拉伯河還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兩國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1975年3月兩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簽訂邊界協定,規定這段邊界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當時在伊拉克掌握實際權力的是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薩達姆·海珊,在伊朗當權的是國王禮薩·巴列維。但到了1978年,伊朗國內政局發生了極大變化,什葉派宗教人士發動的伊斯蘭革命席捲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伊朗長達2 500年的君主制終結;宗教領袖霍梅尼成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兩伊關系隨之惡化。1980年9月,伊拉克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同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戰爭主要在兩國的邊境地區進行。雙方動用了飛機、重炮和導彈,襲擊包括對方首都在內的重要經濟中心和軍事設施,還互相襲擊停泊在對方港口的油輪,遭到襲擊的油輪共有540艘之多。後經聯合國多次調停,1988年8月兩國宣布停火。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以下是一些圖片:
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4-09-21/.jpg
http://cimg.163.com/news/2005/12/15/200512151517355ed31.jpg
http://www.yestock.com.cn/attachments/wb3SwdW91fm8zQ==_HupXXmZHvQEM.jpg
⑥ 兩伊戰爭期間,美國的立場是
美國偏向伊拉克。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拉克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6)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客機擴展閱讀:
兩伊戰爭全面爆發的背景:
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朗長期以來存在著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5年兩國曾為解決雙方之間的爭端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庫爾德反政府力量;伊拉克則同意將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中心線定為兩國水界。
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日趨惡化,不斷發生邊界沖突。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權。22日出兵伊朗,導致兩伊戰爭爆發。1990年8月,伊拉克宣布接受阿爾及爾協議,10月兩伊復交。
⑦ 有人能給科普一下當年美國軍艦在伊朗把民航飛機擊落的是么
1988年7月3日 USS CG-49 Vincennes 在波斯灣擊落伊朗航空 IR655 空客A300飛機一架...艦上雷達誤判爬升中的A300為俯沖並准備發起攻擊的伊朗空軍F-14...文森斯號艦長就是這么解釋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軍事法庭信了~~~但是同一時間在同一水域的美國海軍佩里級護衛艦Sides和另一艘義大利軍艦的雷達記錄都表明A300是在爬升而不是俯沖。最狗血的是發起攻擊前美國海軍通過無線電語音警告並要求伊朗客機改變航向,但是用的121.5MHz根本就TM不是民用空管通訊頻率...
⑧ 兩伊戰爭 原因經過結果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原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