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至是什麼如何慶祝呢
夏比耶爾達——波斯人慶祝冬至的節日Yalda晚上Shabe Yalda(「Yalda之夜」波斯:Ŝ安倍的庭院ā)是這一節日的「最長和最黑暗的近……| Yalda晚上,波斯食物,晚上
太陽年的開始是為了慶祝光明戰勝黑暗和太陽的更新。伊朗的一個月的最後一天「Āzar」(12月21日)是最長的晚上,當惡靈的力量(黑暗)被認為是在峰值。[4]在第二天,這個月的第一天的「總督」稱為「Khorram rūz」或「Khur rūz」(太陽的天,12月22日)象徵著創造者,阿胡瑪茲達(智慧的主)。
因為白天越來越長,夜晚越來越短,這一天標志著太陽戰勝了黑暗,善良戰勝了邪惡。節日的慶祝場合「Deygān」致力於阿胡瑪茲達,在每月的第一天的「總督」(辛普森)。[6]
篝火將徹夜燃燒以確保擊敗阿里曼的軍隊。會有宴會,慈善行為和一些拜火教的神的榮譽和祈禱,以確保太陽的全面勝利,這是保護冬季作物的必要條件。會有禱告神密特拉(Mithr /英里小時/ Mehr)和宴會在他的榮譽,因為密特拉是一個īzad (av Yazata)和負責保護「清晨的光」,被稱為「Hā穩索āH」。人們也相信阿胡瑪茲達會在那一天實現人們的願望。
㈡ 世界各國分別是怎麼樣過年的
各個國家有他們的民俗,所以過年的方式也不一樣!
泰國---宋干節
美國---元旦節(New Year's Day), 每年1月1日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人們舉辦各種各樣的新年晚會,到處可以聽到"辭舊迎新"的鍾聲, 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丹麥
1,新年
1月1日,丹麥人與世界各國人民一樣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新年前夜,丹麥人喜歡在自家門前燃放煙花。有趣的是,丹麥人把煙花稱做「中國人」,因為火葯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製作煙花的技術也是從中國傳到丹麥的。除夕夜裡,一簇簇煙花飛上夜空,五彩繽紛,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氣氛。
德國
1。聖誕節(weihnachten)
聖誕節是德國最終要得節日。就像中國的春節,聖誕節的假期是12月25——26日,但很多的企業和政府機關都從12月24放到元月2,3號的。
㈢ 各地過年風俗習慣
一、北方
1、天津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2、山東
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在山東農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頭拜年的習俗,一大早天還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給族中年老的長輩磕頭拜年,小孩拜年還要給「壓歲錢」。在吃過早飯之後,家族中所有女子給族中長輩磕頭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墳上祭祖的習俗,祭祖要帶上豐盛的貢品、紙錢、香鉑,並且還要帶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靈。初三初四則是走親戚的日子。
3、山西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過後,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山西人在臘八節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民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4、陝西
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
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5、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慣稱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要在二十八貼春聯。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6、河北
在古時,趙國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7、甘肅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二、南方
1、福建
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
2、江蘇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都有一些獨特之處。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也隨之逝去。
3、浙江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婚的第一個春節,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搗膩,揉成米塊,然後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麵)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在紹興,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舊時,浙江東陽一帶,進入歲末臘月,民間有一種「抲年鬼」的風俗。「抲年鬼」從臘月初一開始,到十五結束。因為,這時候舊歲將要辭去,新年就要到來,為了千家萬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過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間之鬼抲除干凈,以免禍患滋生。
4、廣東
在廣東潮汕地區,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除夕會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樹、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為花是最有好運的行花街,可以交好運,新年吉祥。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過年時,漁民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在化州地區,大年初一從凌晨0:00點就開始燒炮竹了,一直燒到天亮,一大早就要燒香去土地公,順便也拿一封炮竹去土地公燒。有的人家還煲糖粥吃,吃完糖粥之後,就代表吃完素了,就可以吃腥了。這天不能殺生,這一天早上就要燒香到土地公,家裡一直連續燒香到晚上再燒香到土地公為止,神燈也是一樣亮著,一直亮到晚上燒去土地公的家裡的香燒完為止。
5、海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6、四川
少數民族四川:「羌年節」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羌年節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四川客家春節習俗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系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客家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於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四川人過年愛觀「燈」 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這邊廂,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的自貢燈會才發散出陣陣「洋味」;那邊廂,傳統的成都燈會第三十五次變幻著迷人的流光。而在川中的簡陽、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賓等地,三台風格迥異的新春燈會也次第亮燈。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因此之故,四川燈會歷史悠久,水平高,被譽為「天下第一燈」、「中國燈會之首」。尤其是成都燈會和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構思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郁,成了中國地方燈會之翹楚。
㈣ 東南亞某個國家音樂
1英國
對於中國樂迷們來說,所謂「英式」(Brit-pop)是一個紀念性的符號。它充斥著太多人的青蔥歲月,同時現在仍然回盪在新一代年輕人的音樂夢想中。年輕的孩子們正在狂熱地痴迷弗蘭茲·費丁南德(Franz Ferdinand)或者基恩(Keane)這些嶄新的「英式」搖滾樂隊,而青春已過的人們還在不斷從「英式」黃金十年中的作品獲取感動。如果你是個朋克樂迷,你應該會把性手槍(Sex Pistols)或者沖撞(The Clash)樂隊當成永遠的偶像;即使這些你都不知道,那你肯定熟悉披頭士(Beatles)!英倫,這個清冽驕傲的字眼讓多少樂迷心中熱血沸騰!
細說Brit-pop,有人形容它「頹廢而不絕望,感傷而不煽情,躁動而不狂熱,是一種陽光燦爛的放縱,一場充溢著生命力的哭泣。」 Brit-pop直接承繼了後朋克的憂郁和新浪潮到新浪漫的華美,很多樂迷更熟悉的也許是其中無與倫比的英式吉他的清冽。從後朋克到新浪潮到Brit-pop,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的「曼徹斯特之聲」作為承前啟後的音樂潮流,在英式搖滾樂歷史上佔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個連Brit-pop這個標簽都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年代,英國流行音樂進入低潮,曾創造新浪潮音樂的曼徹斯特在這期間也變得蕭條。正當英國音樂將在沉悶中進入90年代的時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樂隊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了。他們除了讓香菇頭發型,漁夫帽加連帽衫成為新的時尚,更帶來一股新的音樂之風——融合了吉他搖滾和獨立舞曲發展而成的迷幻搖滾舞曲。樂評人驚呼「上帝在第八天創造了石玫瑰樂隊才收手」。
石玫瑰給英國音樂帶來了革命——像孩子用水彩筆塗鴉般的音樂和唱片封套,嗡嗡作響的迷幻吉他舞曲,經典流行音樂創作概念的復甦……這株妖冶的「石玫瑰」在前Brit-pop年代盛開的如此燦爛!
石玫瑰樂隊1985年發行的最早的兩支單曲So Young和Tell Me中,主唱伊安·布朗就以不可思議的溫柔聲音讓人心醉。隨著鼓手Reni和吉他手John Squire不久之後的加盟,人們已清晰的看到石玫瑰已經含苞待放。終於,在也許再過50年還會被人傳唱的Made of Stone被Silvertone唱片公司在1989年4月作為單曲發表後,石玫瑰的第一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橫空出世。這張充滿傲慢、憐憫和無法言表的高貴氣質的唱片絕對震懾了時代,慢慢變成一代人的精神圖騰。毫不誇張地說,石玫瑰開始影響整個音樂世界,而這一切是這群街頭小子們開始根本無法預料的。在不久前英國權威音樂雜志《NME》的一次評選中,《The Stone Roses》被評為百佳唱片之首。讓我們來了解一下《NME》百佳之首的概念吧——被它壓在身下的Beatles,Beach Boys和Radiohead等等,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
可以說石玫瑰樂隊改變了90年代的英國音樂世界——因為他們「啟發」了綠洲(Oasis),收音機頭(Radiohead),污點(Blur),山羊皮(Suede)這些在整個90年代呼風喚雨的英式樂隊;但可能他們最偉大的成就是挽救了英國的搖滾樂。回到1989年,搖滾樂在英國某種程度上淪為被恥笑的對象,獨立樂隊頑固冷峻,主流音樂被極端保守的野心家們所污染。石玫瑰的處女專輯正是射向野獸心臟的一支飛箭,他們鶴立雞群,與時俱進,從懷舊的噪音製造者演變成為時代的化身。他們汲取著60年代Jimi Hendrix、The Byrds的迷幻精神和旋律,他們以Sex Pistols對道德的傲慢攻擊著制度,還擁抱著Acid House變化著的可能性。他們是一幫酷小伙兒,創作著倔強並可以隨之起舞的優美歌曲,他們擁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他們的骨子裡閃爍著深刻、豐盈的英式吉他音樂靈魂。
像所有的經典一樣,遺憾總是與它緊緊跟隨。由於各種原因石玫瑰過早的在90年代凋零了。但幸運的是它沒有消逝,伊安那漫不經心的和孤傲的聲音還在繼續唱著,他帶著石玫瑰的靈魂繼續創作、前進。如今他已經擁有4張打著伊安·布朗印記而不是石玫瑰名號的專輯,他的音樂中保留著石玫瑰的清純雅緻,卻還多了些電子音樂的迷離氣息。他用音樂告訴我們,他雖然已經不是石玫瑰,但是他——伊安·布朗,依舊帶著一顆年輕、桀驁的心,帶著他的油漆筒,在屬於他的音樂世界肆意的揮灑、塗抹!
2法國
法國浪漫主義音樂
在法國,浪漫主義的繁榮更多體現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劇《卡門》盡管因表現了普通人的愛恨與慾望,內容極為接近現實,在當時惹來極大的爭議,然而隨後卻大受歡迎,常演不衰。劇中的《愛情是一隻不羈的小鳥》(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鬥牛士之歌》,幾乎成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劇《採珠人》和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則以抒情性見長。
在同時代作曲家中,德裡布(1836-1891)的兩部芭蕾《希爾維婭》和《葛培麗婭》,繼承了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芭蕾傳統;拉洛(1832-1892)為小提琴與樂隊的《西班牙交響曲》,有著激情奔放的異國情調;聖桑(1835-1921)的音樂以晶瑩剔透的美感而著稱,交響詩《死之舞》、《管風琴交響曲》和歌劇《參孫與達麗拉》最能代表其個性。
稍後出現的馬斯奈(1842-1912),創作了歌劇名篇《維特》,人們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劇《黛依斯》。現已公認為法國最傑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萊(1845-1924),其音樂細膩而富於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內的大量鋼琴作品和室內樂。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別以《法國山歌交響曲》和《魔法師弟子》,為法國晚期浪漫主義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中法文化年,在北京,開展了許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為了把最能體現法國音樂創作現狀的音樂盛事介紹給中國的樂迷,法方將雷恩音樂節,<<跨越音樂-2005法國現代音樂會>>的舞台搬到了北京朝陽公園.雷恩音樂節,是當今法國乃至歐洲音樂潮流的前沿一極,是法國的狂歡節.這次,他們第一次正式走出國門,向中國觀眾呈獻了一台法國最有代表性,最前衛,最先鋒,最好聽的現代音樂會.(看這個的話應該很有幫助)
㈤ 英國民眾巨石陣前過冬至 外國人是怎麼過冬至的
據UKEC英國教育中心了解英國人有在巨石陣迎接冬至的習俗,除了英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也會慶祝冬至的到來。在基督教創立前,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人們會在冬至日過耶誕節(Yule)。人們會在這一日點起火把來象徵著太陽的回歸,也會在壁爐中燃燒聖誕柴來紀念北歐地區的神索爾(Thor)。一些地區的人們會保留一塊聖誕圓木作為幸運的象徵,這一塊木頭也會作為引燃下一年圓木的材料。在瓜地馬拉,墨西哥部落的人們會表演空中舞蹈來慶祝冬至這一天。幾個男人會爬上三十米高的竿子,一人在頂部舞蹈吹笛,其餘幾人用繩子綁住自己倒掛在空中。在巴基斯坦境內靠近阿富汗邊境地區,卡拉什尼科夫部落的年輕男女們會在冬至日架起篝火,食用各種乾果,以各種舞蹈形式來慶祝這一天。在伊朗,冬至夜也叫亞勒達夜,一般在冬至前夜舉行慶祝活動。亞勒達意為新生,伊朗人認為這個夜晚是一年中最長和最黑暗的夜晚,過了這個夜晚,白天的時間將逐漸變長,夜晚的時間將會縮短。因此伊朗人有意在晚上通過家人團聚來驅散這個夜晚的憂郁與晦氣,在這一夜,他們會食用各種乾果,吃石榴與西瓜,用蠟燭點綴房間。
㈥ 伊朗飲食禮儀
伊朗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飲食習慣跟一切伊斯蘭教的是一樣的。那麼伊朗飲食上有什麼要注意的呢?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伊朗飲食禮儀,希望對你有幫助。
伊朗飲食
伊朗人的飲食習俗明顯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帶有強烈民族色彩,吃食物很注重吉祥之意。如喜吃蘋果蜜餞,表示生活甜甜蜜蜜;吃石榴,表示像石榴粒一樣多福;吃魚,像魚一樣活躍。更有趣的是,他們將糕點製作成各種形狀,各有寓意;梯形的象徵步步高升; 鳥形的意味著像鳥翅覆雛一樣和樂安康等等。宗教節日忌吃異味蒜、蔥和苦的食物,因為這是不吉利的,也不食核桃、巴旦杏等堅果,因為“堅果”一詞與“罪孽”有關,且多吃會刺激喉嚨,影響祈禱。
在伊朗不同的地區,人們往往根據當地現存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來烹煮各種富有地方色彩的食品,這些食物被視為民族傳統食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契羅喀保布(伴有烤羊串或烤牛肉串、雞肉串的燜飯);奧布古事特(將羊肉、豆子、香料和土豆等放在水中一起燜煨,近似我國西安的羊肉泡饃);霍列希特(用各種作料燒煮成的一種家常菜餚,就著米飯食用);菲辛江(用家禽,尤以鵝肉或鴨肉為佳,另加核桃仁、石榴汁、橄欖、糖和香料一起燉煨而成)以及杜爾麥(一種將肉類和其他配料一起裹包新鮮的葡萄葉中再燒煮而成的菜餚)。尤其在伊朗的西北部地區,有些地方菜餚是以野生植物或蔬菜以及豆類燒煮而成,亦可與肉食一起享用,十分美味可口。而南部有許多菜餚是以魚類燒煮而成。伊朗的魚籽醬是用裏海的鱘魚製成,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滋補性很強,波斯灣的蝦類由於質量上乘,故被用來烹煮各種食物。
伊朗飲食禮儀
伊朗的“索夫來”(按伊朗的傳統習慣在地上鋪上類似桌布似的用品,供在吃飯時放置食物之用)色彩豐富。烤制主食餅類的方法多樣。一般說來,伊朗的大餅是經過表層受熱烤烘而成,皮薄柔軟,且價格便宜。主要品種有聖伽克、拉瓦烯、塔夫通、巴勒巴利等。平時一日三餐,早餐較為豐盛,有麵包、奶油、酸乳酪、乾酪、魚、蛋、果醬、果汁、蔬菜和水果。他們的午餐一般都在單位吃,比較簡單,晚餐最為豐盛。
據我觀察,大部分伊朗人都喜歡吃麵包餡餅,許多小吃店的餐桌上都列著一盤盤小菜,有黃瓜、大蒜、青菜、萵苣等。不了解伊朗人飲食習俗的人,最初常把這些五顏六色的小菜視為下“酒的冷盤”,其實並非如此。這些各色小菜是和肉餡一起被塞進一個個切開的麵包里食用,人們把這種烙麵包稱之為漢堡包。顧客想吃哪幾種菜,喜歡什麼醬料,告訴服務員或指給他看,他就會依照客人的選擇,把烙麵包塞得滿滿的拿給你。
伊朗人最重視、最隆重的節日是“諾魯節”伊歷元旦(相當於我國的春節)。按照伊朗的歷法,伊歷太陽歷正月初一(即公歷的三月二十一日)的元旦,這天正好是伊朗春季的第一天。一般來說,在距新年之前(即伊歷12月中旬前後),人們都為准備年貨而忙碌了。要做的事情很多,打掃房屋是婦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人們為了徹底清理平日清掃不到的頂棚牆角,往往把傢具用品都移置室外,重新布置居室,以產生新鮮愉悅感。第二件事是采購各種物品。與我國不同的是在伊朗由於節假日期間各大商場和市場都停業關門休息。因此,每到節日臨近時,購物者都提前到商業網點,尤其是“包撓了”(市場),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製作節日食品,也是伊朗婦女新年所要進行的一項工作如甜食點心等。
除夕之夜,凡在外地工作、出差、學習的人,一般都要趕回到自己的家中,鋪設以波斯語字母打頭的七樣物品,組成七寶餐桌。以波斯語字母打頭的七種物品是大蒜、沙棗、醋、蘋果、金幣、甜菜和用麥芽和麵粉製成的甜食。在七寶餐桌上,還陳列有水果、無花果甘、糕點,由春天的鮮花做成的花籃,以及用小麥事先育好的一盤綠油油的麥苗。除此之外,還必須在七寶餐桌上放一本《古蘭經》,以及彩蛋、金金缸和象徵純潔和無私的鏡子。在伊朗的部分地區,人們還在七寶餐桌上擺放具有地方風味的食品和糕點。在新年的鍾聲敲響之時,全家人圍坐在七寶餐桌旁,共同誦讀《古蘭經》和做祈禱,這一切都是象徵著吉祥如意、歲歲平安,並祈求在新的一年裡,事業順利,家庭幸福。
伊朗的飲食禁忌
伊朗猶太人教徒,在飲食禁忌方面一個顯著特點是,在逾越節期間,只吃無酵食品,這可能與《聖徑》將逾越節稱作“除酵節”有關。同時,他們在過五荀節時,要在餐桌上放兩塊用新麥做的餅,作為獻祭品。多數家庭要烤一隻有4個角的長麵包,做一種三角形的團子,裡面有蘋果、乳酪(或肉)。給兒童吃一種叫“西奈山”的餡餅,鼓勵他們努力學習《聖經》。在位於哈馬丹的以斯帖墓周圍,一些猶太僑民於巴比倫時代便開始定居在那裡,迄今仍保留了自己民族的語言和宗教特徵。在“哈努卡”節時,要吃土豆煎餅和油炸土豆;在“圖比謝瓦特”節時要吃巴旦杏仁、無花果、核桃,在燈節時要吃一種很薄的烤餅和蛋糕。他們的飲食禁忌甚多,烹調方式及吃法都受教宗戒律的約束,稱為“合禮”。伊朗猶太教徒認為豬肉等是不潔之物,屬禁用之列,尤其忌帶血食物。這一點近似於伊斯蘭教。
由於歷史上,伊朗受到英國和俄國的殖民統治及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習俗、禮節和飲食習慣都具有上述國家的某些特徵。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伊朗人的飲食禁忌甚多,烹調方式及吃法都受伊斯蘭教律約束:“信道的人們啊!飲酒、賭博、拜像、求簽,只是一種穢行,只是惡魔的行為,故當遠離,以便你們成功。惡魔惟願你們因飲酒和賭博而互相仇恨,並且阻止你們記念真主,和遵守拜功”《古蘭經》(5:90——91)。顯然,酒、豬肉、猛獸、不潔凈之物和動物的血,屬禁用之列。為此,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曾於20世紀80年代初,發動了嚴厲的禁酒、禁賭,掃除一切色情的純潔運動,封閉了歌舞廳、夜總會、賭場和妓院,甚至美容院也不能倖免。例如,根據嚴厲的禁酒法令,即使接待外國人士的飯店,也只供應不含酒精的飲料,犯戒者,處以鞭撻,屢犯者判以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