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式離婚紀錄片有什麼特點

伊朗式離婚紀錄片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3-08-09 02:32:51

① 想多加了解伊朗,有哪些伊朗電影值得觀看

戈達爾說過: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這位電影大師以一己之力讓伊朗電影被世界所熟知。

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幸在大熒幕上看到了阿巴斯的所有作品。今天給大家推薦5部他的代表作,讓大家對伊朗電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豆瓣評分8.5分,這部電影是半劇情半紀錄的形式,非常能體現阿巴斯的風格。

虛實之間,表現了一個狂熱影迷的行騙歷程。

當然,伊朗並不只有阿巴斯的電影,但阿巴斯對伊朗電影的影響和貢獻無疑是最大的,這可以在紀錄片《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76分15秒》中看到。

其他經典的伊朗影片還有:《一次別離》《小鞋子》《推銷員》《黑板》《面紗之後》《魔毯》《生命的圓圈》等等。

② 世界上不同地區的電影特點是什麼

(1)歐洲:歐洲是電影的發源地,電影產生之後,在歐洲一直是以一種藝術來看待電影,所以歐洲的電影以藝術為主,文藝片、故事片居多,後來受到好萊塢的影響,也出現一部份商業電影,不過大部分歐洲的電影人都瞧不起好萊塢的純商業電影,認為他們太庸俗,所以歐洲的電影現在還是以藝術電影為主流。
(2)北美洲:基本就是好萊塢的天下,早期好萊塢產生時,多數電影人都是歐洲過來的,基本上還是以藝術電影為主,但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由於美國華爾街的財閥們看中了電影的利潤,進以通過各種渠道慢慢掌控了好萊塢,從那以後,好萊塢就是商業片的天下,成為了一個商業電影流水線,一部部商業電影就像汽車一樣從流水線裡面產生從而面向世界,在賺取了大把錢的同時,也慢慢丟掉了早期的藝術精華。所以北美的電影就是商業片的天下。
(3)南美洲:在南美洲,電影的起步雖然也很早,但是一直不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直到現在,南美的電影產量也僅高於非洲,南美電影比較獨特,基本上都是以拍攝本地的歷史和文化的紀錄片為主,所以電影涉及面較窄,也就限制了南美電影的發展,偶爾拍出一些商業電影,國外沒興趣不引進,本地人不喜歡,所以導致南美洲電影現在不上不下的局面。唯一在世界上有點號召力的哥倫比亞和秘魯的商業電影,也大部分都是合資電影。
(4)大洋洲:和北美一樣,大洋洲的電影就是以澳大利亞電影為主,澳大利亞的電影非常繁雜,商業片、藝術片什麼都拍,因為澳大利亞一向以好萊塢為風向標,好萊塢流行什麼,當地的電影人就拍攝什麼,而且澳大利亞電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合資片,基本上每年產出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合資片,尤其很多都是來自好萊塢的投資商,說他們是好萊塢的後花園絕對不會錯。
(5)非洲:非洲電影起步最晚,很簡單,太窮了,老百姓都看不起電影,怎麼讓電影發展起來,而且非洲長期處於戰亂狀態,根本無法提供給電影人成長的環境,所以在非洲,電影的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域的電影。而作為非洲一南一北兩個主要的電影產出國埃及和南非,也基本上很少出產自己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外資的電影,而大部分非洲本地的電影也都是人物傳記的電影。但是非洲卻是世界電影人心目中的電影取景地,大面積的沙漠、大量的野生動物、以及古埃及文化,每年世界上有很多電影都是在非洲取景拍攝。總的來說,非洲電影真的沒有什麼特色。
(5)亞洲:亞洲電影種類繁多,基本上每個國家電影都有自己的特色,從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到印度寶萊塢,再到後來崛起的韓國和泰國,甚至於日本的成人電影都在世界電影史上留有自己的位置。唯獨作為亞洲大國的中國,作為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卻沒有成為電影大國,沒有自己的特色,無論電影質量還是電影數量都無法與歐美比較,不能不說是我國的悲哀。細分亞洲電影,現今東亞、東南亞基本上都是日韓泰電影的天下,主要是以恐怖片為主而聞名世界,南亞以印度、巴基斯坦為主,主要以歌舞片聞名世界,西亞以伊朗為主,主要以宗教片為拍攝主體。

③ 電影一次別離表達的是什麼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VbpevyfgFjpXC-RnpJmB_g

提取碼: efe4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薩蕾·巴亞特等人主演的劇情片。於2011年2月15日德國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對准備離婚的夫妻納德和西敏,面對癱瘓在床的老父親、流產的女鍾點工等諸多問題,他們在道德與法律的糾結中痛苦掙扎的故事。

④ 伊朗和印度電影特點

伊朗電影最大的特點是紀實性。大多啟用非職業演員,露天拍攝,自然光照,不矯情,不雕琢,真實得像生活本身,不掩飾生活的陰暗與悲傷。我們在看電影時好像不是在看電影,而是親臨伊朗社會本身。其次是開放式的結尾。伊朗電影不是那種封閉式的大團圓結局,也不把結論告訴觀眾,而是留下思考想像的餘地,令觀眾去建構銀幕外的現實。如《生命在繼續》中的汽車沖上山坡,《天堂的顏色》中莫曼那隻被陽光沐浴成金黃色的手,《當我成為女人時》中的老太太坐在婚床上向波濤洶涌的大海駛去。尤其是《橄欖樹下的愛情》最後胡笙追趕塔荷,穿過橄欖樹林,翻過山坳,奔走在遠處青蔥的田野上。在長達四分多鍾的長鏡頭(從全景到大遠景)中,只看見一前一後兩個白點漸漸靠近,合為一起,激越而浪漫的音樂聲響起。但突然後面那個白點卻折身返回,而且不走正路,長焦鏡頭那麼耐心地緊跟著他,我們不知道胡笙是得到滿意的回答還是失望而歸。

當代伊朗電影以其獨特的影像風格而獨樹一幟。在世風喧囂浮躁,在我們的感官被充滿暴力、色情的電影刺激得遲鈍麻木的今天,伊朗電影卻返璞歸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製作,以清新質朴、恬淡溫暖又充滿哲理的影像風格,以友誼、寬容、愛、和睦相處這些久違的主題重新撥動我們的心弦。它的興起印證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印度電影之所以多傳奇性質的題材和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是因為印度人收入水平低下,電影是他們唯一的消遣方式,是他們擺脫生活重壓尋求心靈慰籍的工具。印度各地影院林立,票價極其便宜,在大城市裡一般是1—2美元,而在許多農村地區只有10美分。電影在印度是窮人都能夠承擔得起的大眾化的消費。在許多電影里那些傳奇故事,有浪漫的愛情而沒有現實的殘酷,有歌舞昇平的幻像而沒有追求生存的競爭,為普通大眾帶來的娛樂,也帶來了暫時的逃避之所。
而且,印度是個教育水平尚且落後的國家,民眾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較為欠缺。電影里多採用歌舞的表現形式與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接近,因此更容易為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不象中國也不象許多西方國家,歌舞只是節慶或娛樂的形式,在印度,歌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人隨時隨地都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然而,諸如西方大片《芝加哥》這類的歌舞片在印度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它純粹地是表達歌舞的藝術魅力。印度電影則用歌舞表達情節和人物情感,歌舞的藝術魅力在這里不是終極目的,而只是用以表達情節的一種手段。

閱讀全文

與伊朗式離婚紀錄片有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事印尼紅燈期 瀏覽:895
中國當年為什麼支持越南 瀏覽:869
中國有多少人願意購買文創產品 瀏覽:645
到越南飛機什麼時候飛 瀏覽:286
英國穿衛褲有什麼感覺 瀏覽:869
越南有多少密切接觸者被隔離 瀏覽:564
和代購買的東西怎麼在中國海關查 瀏覽:700
泰國蜘蛛膠和越南哪個好 瀏覽:569
印度宗教為什麼比較多 瀏覽:472
長方形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96
快遞到伊朗怎麼收費的 瀏覽:410
中國為什麼不打朝鮮 瀏覽:523
中國功夫這首歌里提到了哪些功夫 瀏覽:194
給伊朗捐了多少錢了 瀏覽:250
在印度唐僧是什麼人 瀏覽:962
印度葯的英文怎麼讀 瀏覽:193
新中國成立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瀏覽:702
越南什麼蕉最好吃 瀏覽:963
美國怎麼制裁中國官 瀏覽:397
印尼西亞什麼時候熱 瀏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