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伊斯蘭教的阿拔斯王朝
(750~1258)。在阿拔斯王朝統治前期,波斯成為其東方行省,派總督管理,大批阿拉伯人移居波斯,與波斯人通婚;在主要城市興建清真清含寺和宗教學校,派出教法官和傳教師主持各地的司法和教務,從而加速了波斯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進程唯穗,到12世紀伊斯蘭教成為波斯占統答山笑治地位的宗教。波斯人的科學文化成為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的源流之一,而波斯文化又吸收和融合了伊斯蘭文化。波斯的封建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對阿拔斯王朝國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阿拔斯王朝的各級官員和宮廷學者多為波斯人,波斯的巴爾馬克家族3代先後擔任哈里發的大臣,掌握實權達半個多世紀。從9世紀中葉起,阿拔斯王朝中央權力日漸衰落,在波斯及鄰近地區,相繼出現了地方割據王朝,與巴格達哈里發分庭抗禮。820~872年,塔希爾王朝統治呼羅珊等地,9世紀後期,薩法爾王朝據有呼羅珊、赫拉特、克爾曼、法爾斯、伊斯法罕等地,874~999年,波斯人新建立的薩曼王朝統治呼羅珊、塔巴里斯坦、赫拉特和中亞河中地區,以布哈拉為首都。阿富汗突厥人建立的
⑵ 請告訴我伊朗的歷史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其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帝國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將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大流士一世向東部進軍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在西線則向當時歐洲著名的文明發源地古希臘諸城邦發動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臘人的英勇抵抗,在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中遭到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後曾再度向希臘用兵,但被准備充分的古希臘軍隊擊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當時已經征服希臘各城邦的馬其頓王國,在新任國王亞歷山大的統治下,以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為口號,帶領希臘大軍進攻波斯第一帝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徹底擊敗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波斯第一帝國被吞並,成為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很快陷入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和西方,佛教從印度傳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後期,約在前238年,其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先後從帝國分裂獨立,東部邊境又不斷遭受貴霜王朝侵擾,西部邊疆又面臨羅馬帝國的大肆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滅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興的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繼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國主體地位。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這兩大帝國之間戰爭不斷。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發。
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在卡爾萊戰役中,英勇善戰的安息軍成功地圍殲了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羅馬軍團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地區;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於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羅馬軍團殘部,他們投降後被安置在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設置了「驪靬縣」。
頻繁的戰爭造成安息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全國陷入一片混戰,帝國末期名存實亡。
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首次重新統一,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爆發戰爭,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先後在629年和642年,帝國兩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國走向了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就是明證。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往中國避難。
伊斯蘭教時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亂的薩珊帝國很快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統治初期,當時同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在波斯呼羅珊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交鋒,雖然唐軍由於深入敵境作戰,雙方兵力懸殊等原因敗北,從而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但此戰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令阿拉伯人膽戰心驚,從此打消了東侵中國的企圖。此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斷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國征服波斯。
蒙古統治時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滅花剌子模王國,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又相繼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殘部,建立了伊兒汗國。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
從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汗死後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中國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
薩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談和,驅逐烏茲別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歐洲列強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紛紛對其蠶食,其領土中被割裂出英國殖民統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國侵佔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地區。俄英兩大殖民帝國在波斯的這種戰略競爭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佔領。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俄國和英國對巴列維王朝保持著深厚的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圍繞伊朗的戰略資源油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等紛紛進入伊朗。戰後,巴列維王朝為了擺脫英國和蘇聯的巨大影響力和控制而追隨美國,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的存在,使其成為美國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立足點。
20世紀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時期。這期間,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猛漲,波斯灣沿岸一批產油國迅速致富。幾年內伊朗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好幾番。但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伊朗社會內部各種固有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巴列維在此情況下欲重溫昔日波斯帝國舊夢。於是他一再修訂經濟發展計劃,大幅度地增加投資,強行加速度地推進工業建設,並宣稱到本世紀末要把伊朗建成一個與工業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強國夢的悲劇由此就產生了。
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蘭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國王、王室為首的2000家豪富聚斂財富,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揮金如土,而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幾乎未從激增的石油財富中受益,貧富差距與社會財富同步增長,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巴列維只能以軍警和秘密特務組織「薩瓦克」維持其統治。在外交上,巴列維對美國唯命是從,甘心充當美國在波斯灣的憲兵,民族矛盾伴隨著人民對西方文化大舉吞食***文化的憤怒,使巴列維政權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納傑夫的霍梅尼向國內學生和信徒發出進行反對國王的「聖戰」的號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聞報》上的一篇文章對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進行了褻瀆,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發了數千名神學院學生在宗教聖城庫姆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造成約70人死亡、400人受傷的流血慘劇。
當年9月,伊朗國內爆發了持續數周的總罷工,全國陷入嚴重癱瘓狀態。12月10~11日,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示威,有成百萬群眾參加。遊行的組織者發表17點聲明,要求結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建立***政府,恢復農業,保護宗教,讓流放者回國等。12月18日,為抗議軍隊鎮壓,全國再度爆發總罷工,政府機構完全陷於癱瘓。國王被迫於12月30日任命「民族陣線」領導人之一巴赫蒂亞爾為首相,並於1979年1月13日組成以巴赫蒂亞爾為首的攝政委員會。
巴赫蒂亞爾雖同意組閣,但要求解散現議會和薩瓦克,由政府控制軍隊警察,國王立即出國度假,將來做一名立憲君主。但巴赫蒂亞爾本人卻因與國王合作被民族陣線開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擋。1978年底國王統治的基礎走向崩潰,它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發生了動搖,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陣營,王室成員、高級官員及軍官紛紛向海外轉移財產。巴列維的統治瀕臨崩潰。
美國在關鍵時刻改變了一貫支持國王的態度,准備放棄巴列維政權,轉而與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乘飛機出國流亡。霍梅尼從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宣布成立。統治了伊朗半個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壽終正寢。
1979年10月,因美國收留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人質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行動失敗。直到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以美國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為條件釋放了全部美國人質。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輸出革命」極大地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革命後的伊朗***共和國(公元1979年後起至今)
曠日持久的人質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非理性宣傳極大地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以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這場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隨著冷戰的終結,世界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美國先後於1991年和2003年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摧毀了伊拉克的武裝力量,2003年美國以「反恐怖」為名入侵並佔領了伊拉克。美國的軍事行動雖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敵伊拉克,但也讓伊朗面臨美國更直接的威脅。
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的實力得到恢復,國力得到增強。而且其國內的政治變化有明顯地回歸世俗政權的跡象,但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此,伊朗對美國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美國也一樣。
去年以來,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圍繞這一核心利益,美國與伊朗頻頻叫板對方,美國不斷地宣布向海灣地區增兵,而伊朗則針鋒相對地以多次軍事演習回應。就在幾天前,美國又向海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波斯灣地區戰雲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國的將會是什麼呢?
⑶ 伊朗被阿拉伯帝國統治的時間
時間:公元651年—公元874年
混亂的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拜火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後,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人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馬蒙之後,阿拔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拉子模;塞爾柱帝國的建築師於1042年在伊斯法汗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禮拜五清真寺。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奧馬爾·海亞姆(Omar Khayyá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yat)。
塞爾柱烏古思人在12世紀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王朝所取代。1194年,花拉子模沙王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佔伊朗高原。120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佔波西斯。1212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喀喇汗王朝,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121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⑷ 在歷史上伊朗有多少個朝代
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
薩珊王朝(224年至651年)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紀初)
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11世紀初至12世紀末)
蒙古人帖木兒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
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
阿夫沙爾王朝和贊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
愷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
巴列維王朝(1921年至1979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79年至今)
⑸ 伊朗古代是什麼帝國
伊朗古代是古波斯帝國。
伊朗就是古代的赫赫有名的波斯帝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長達4700年,伊朗帝國的歷史中,雖然經過了改朝換代,但基本上還是一個統一的帝國,並且也是按照波斯帝國的名義的存在。在英俄的夾擊之下,伊朗帝國有所衰落,但依然能保持獨立自主。
伊朗帝國、波斯帝國都同一個文明的傳承,雖然中間有過間斷,但即便從1500年的算起薩非王朝,也已經有了五百多年的歷史,算是一個傳承的古代帝國。現代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其實也是占據了古代伊朗帝國的中心位置,基本還算是一個完整的文明的傳承。
伊朗介紹
位於亞洲西南部,同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裏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海岸線長2700千米。
境內多高原,東部為盆地和沙漠。屬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國土面積164.5萬平方千米。伊朗全國共有31個省,首都為德黑蘭。截至2022年6月,伊朗人口8502萬。
⑹ 古代伊朗被多少國家統治
古代伊朗是個歷史悠久,創造過燦爛文明的國家。從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600年創立埃蘭王國。其間幾經沉浮,公元前639年被亞述人所滅,創立了米底王國。公元前550年被波斯居魯士大帝所滅,建立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鼎盛時期,國土面積接近700萬平方公里,擁有70個民族,人口約5000萬人。公元前334年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征服。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分裂。由塞琉古(馬其頓人)於公元前312年建立塞琉西王國。後屢次改朝換代,公元651年~公元874年被阿拉伯統治。公元874~999年進入薩曼王朝。公元999年~13世紀初是突厥王朝統治時期。公元1258年~14世紀中期被蒙古人建立的伊爾汗國統治。公元1380~公元1393年被突厥國王帖木兒征服,再次進入突厥人統治時期。直到公元1922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倒台,才進入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於1935年改名伊朗。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結束了巴列維王朝。縱觀伊朗歷史,伊朗幾經沉浮,多次遭遇外族入侵,先後曾經被亞述帝國,馬其頓,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突厥帝國,蒙古伊爾汗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過。
⑺ 伊朗最後一個伊斯蘭封建王朝是誰
伊朗巴列維王朝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是伊朗最後一個伊斯蘭封建王朝。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至此伊朗傳統的君主政制崩潰。 1925年,伊朗近衛軍團哥薩克旅旅長禮薩·巴列維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卡扎爾王朝,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自19世紀以來,波斯卡扎爾王朝逐漸衰弱,不斷遭受到英國和俄國的侵略,變亂四起。至1921年2月,哥薩克師軍官禮薩·巴列維發動政變,並就任為首相。1925年,國會罷黜國王艾哈邁德·沙。同年12月,禮薩·巴列維自立為王,巴列維王朝正式建立。
該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最終造成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經濟嚴重失調。 1977年開始,伊朗境內各地相繼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1978年下半年,各地動亂達到高潮,國王為挽回殘局,任命艾資哈里為首相,組成以軍人為主的臨時政府。 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國,委任沙普爾·巴赫齊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回到伊朗,並於2月11日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總理並接管政權,組織臨時政府,巴列維王朝覆亡。巴列維王朝從建立到滅亡,都始終處於一個動亂的時期。
⑻ 伊朗薩非王朝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1502年,易司馬儀建立薩非王朝,幾年後,他在哈馬丹擊斃白羊王朝蘇丹之弟,又捕殺蘇丹本人,白羊王朝滅亡。接著於1507年佔領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1508年攻佔巴格達。1510年,在莫夫伏擊烏茲別克軍隊成功,烏茲別克汗也死於戰場。
隨後又向西挺進,與奧斯曼帝國發生沖突。1514年,雙方激戰於伊朗西部的查爾地區,易司馬儀初戰小勝,但在關鍵時刻卻遭到伏擊,他本人受傷落馬,險些被俘。巴格達和首都大不里士曾一度為土耳其人佔領,國王太美斯普為避開土耳其的襲擊,於1548年遷都喀茲文。1555年,又與土耳其締結和約。
16世紀70~80年代,伊朗不斷爆發人民起義,土耳其乘機進攻。阿拔斯一世即位後,依靠伊朗封建主,加強中央政權和軍事力量,組建新軍,建立炮兵部隊。1597年奪回呼羅珊,1598年遷都伊斯法罕,開始向土耳其人進攻。1603年攻克大不里士,以後又多次大敗土耳其軍隊,收復被占的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區,伊朗成為中亞大國。阿拔斯死後,國勢漸衰,王朝繼續存在約100年,1722年為阿富汗滅亡。
⑼ 伊朗有多少年歷史
波斯王朝有3000年左右,公元前500年居魯士建立第一波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