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的核武器為什麼會毀滅

伊朗的核武器為什麼會毀滅

發布時間:2023-08-12 01:14:20

Ⅰ 為什麼國際要朝鮮(伊朗)放棄核武器

幾十年來,國際社會特別是美蘇(俄)兩家在雙邊、多邊、聯合國層面簽訂了關於控制戰略核武器和核禁試的條約、協議、議定書數十項,這些條約與其他文件一道,構成了國際軍控、裁軍和不擴散法律體制。

國際軍控法律體制的一大支柱是核裁軍。為什麼要進行核裁軍?核裁軍的最終目標是完全銷毀核武器,徹底根除核戰爭的危險。然而,冷戰初期美蘇進行的核裁軍只是幌子,雖取得少量成果,實際搞的是核擴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瘋狂進行核軍備競賽,使核武器具備「超殺傷能力」,一方可將另一方毀滅幾次甚至幾十次,達到了「相互確保摧毀」核威懾的飽和程度,再搞核擴軍已毫無意義。因此,兩家才提出核裁軍和不擴散,目的是控制對方,加強自己,同時也防止其他國家開發核武器。在反復討價還
價之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68年由聯大審議通過,《反導條約》也在數年後問世。

整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在全面核禁試問題上尖銳對立。蘇聯想以全面禁試限制美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美國則堅持反對全面禁試。在廣大無核國家的強烈要求下,美國後來不得不將「不談判」政策轉變為有限的對話,美、蘇、英一方面進行時斷時續的談判,另一方面加緊完善各自的核武庫。

進入9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核軍備競賽的對手,美國等發達國家掌握了以實驗室模擬核試驗替代真實核爆炸的新手段。因此,美國對其核武器計劃及禁試政策作了調整,全面核禁試條約談判才得以在1994年初開始。

2001年美國遭遇恐怖主義襲擊後,美國再次改變核裁軍政策,不但退出《反導條約》,而且拒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國際軍控體制再次面臨困難處境。今年5月,聯合國第七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無果而終,原因就在於美國一方面要求無核國家遵守防擴散承諾,另一方面,當廣大無核國家要求擁有最大核武庫的美國履行條約有關核裁軍的規定時,美國卻極力迴避。
國際軍控法律體制的另一大支柱是防止核擴散。為了保障和監督各國和平利用核能,國際社會還特別成立了一個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今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該機構及其總幹事巴拉迪,就是為了表彰其在阻止核武器擴散以及推廣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不懈努力。

目前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有核國家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5國的核地位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人類還無法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之前,5國擁有核武器的事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國際社會通過一系列文件達成共識,除5國之外,不得再出現新的有核國家。

世界上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只有五個常任理事國。(5個核大國)
其餘都是非法。

1968年6月1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防止核擴散條約草案》,該條約規定:凡是1964年前試爆過自行研製的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蘇、英、法、中五國),可以繼續擁有。其它國家一律不得再研製核武器。凡在該條約上簽字的國家,都要受該條約的約束。

伊朗和朝鮮都簽了字,所以他們必須遵守該條約。否則就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當然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允許

Ⅱ 伊朗核問題的發展及由來及形勢變化

一、伊朗核問題的由來

早在20世紀50年代,伊朗就已經涉足核領域,當時雄心勃勃的巴列維國王試圖利用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密切關系,全面實施核計劃。1957年伊朗與美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協議,這標志著伊朗正式開始實施核計劃。1979年巴列維政權倒台時,伊朗已與外國簽署了6個核電站的協議,其中西德幫助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建設工程。巴列維時代的伊朗一直努力成為伊斯蘭國家中第一個擁有核威懾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伊朗核計劃處於暫時停滯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伊朗核計劃重新全面啟動時期。1992年,伊朗與俄羅斯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標志著伊朗核計劃進入新的階段。根據西方情報部門透露的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在核項目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1] 與此同時,伊朗還大力發展自己的導彈系統。1998年伊朗成功地進行了「謝哈布-3型」彈道導彈的試驗性發射,射程1300公里,可達以色列,表明了伊朗自身的武器研製和生產能力,加強了伊朗在海灣乃至中東地區的戰略威懾力。伊朗還在研製射程2000公里的「謝哈布-4型」彈道導彈和「謝哈布-5型」洲際導彈。

伊朗軍事力量的發展、尤其核問題引起了美國的嚴重不安。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至今,美國和伊朗關系一直處在「冰點」。伊指責美支持以色列搞國家恐怖主義和佔領阿拉伯領土,推行全球霸權主義,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頭」。美則指責伊支持恐怖主義。美國認為 「伊朗是世界上最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2] 「其對阿以和平進程的反對,對地區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支持和其尋求製造核武器的努力使其不僅成為鄰國的威脅而且成為整個地區和世界的威脅。」[3]小布希總統上任後,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把伊朗、伊拉克和朝鮮三國稱為「邪惡軸心」。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十分關注伊朗的核設施,美國也指責伊朗尋求發展核武器。尤其是1995年伊同俄羅斯簽署了共建布希爾核電站合作協議後,美如坐針氈,擔心伊有朝一日發展核武器,多次敦促俄中止與伊的核合作,但無結果。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指責伊朗發展核武器,直接或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歐盟和俄羅斯不斷向伊朗施加壓力。美國負責武器控制和國際安全事務的副國務卿博爾頓甚至威脅,美國保留使用軍事手段防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權利。美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加強了對伊的核監督,稱伊在秘密研發核武器。以色列也聲稱伊在2005年或2006年前可造出核武器,並揚言對此已制定了軍事打擊計劃。

08年國際形勢變化.油價上漲,伊朗已有能力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

艾哈邁迪-內賈德面對在場的數百名伊朗高級官員和記者說,「從今天起,伊朗已經加入能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國家的行列」。

Ⅲ 什麼是伊朗核危機什麼是中東無核區

簡單的說,伊朗核危機緣由是伊朗想發展核武器,但遭到美國的反對,局勢由此開始緊張
中東無核區旨在建設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中東,即中東所有國家放棄並承諾不再開發核武器,目前中東只有以色列擁有核武器,無核區的建立也沒有得到以色列的響應

伊朗核開發始於1957年。當時,伊朗巴列維王朝是美國以及西方在海灣地區遏制前蘇聯南下的重要戰略屏障,因此伊朗核計劃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持。上世紀60年代美國曾向伊朗提供了一些小型核設施。所謂伊朗核問題的出現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於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伊交惡,從這時候開始美國對伊朗實行「遏制政策」,兩伊戰爭結束後,美國不斷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

伊朗核問題演變為核危機是在「9·11」事件之後,2002年初,布希在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將伊朗列為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從此,美國不斷加大對伊朗的政治和軍事壓力。與此同時,面對美國的壓力,伊朗也加速發展自己的軍事自衛能力。這使得本已存在的核問題不斷激化,最終演變成為核危機。

伊朗核危機發展至今,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伊朗秘密核計劃曝光(2002年8月-2003年2月)。

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政府組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向媒體披露了一條消息,稱伊朗自2000年開始在納坦茲和阿拉克秘密建造兩座核設施。2002年9月16日,美情報機構依據兩幅偵察衛星照片,指出伊朗正在上述兩地建造兩個秘密的核設施。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要求對伊朗進行核查呼聲日漸高漲。在強大壓力下,伊朗決定同意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於2003年2月下旬來伊視察。視察的結果使他們大吃一驚:兩處核設施不僅規模巨大,如果整個工廠建成,每年可製造兩枚鈾彈。

2003年2月9日,伊朗總統哈塔米突然宣布,伊朗已經在中部城市亞茲德附近的薩甘德地區發現了鈾礦,並進行開采。第二天,伊朗國家原子能組織主席阿卡扎德稱,伊朗正在伊斯法罕和卡桑兩個城市附近分別興建兩座鈾提煉加工廠。這是伊朗官方首次對外宣布其擁有鈾礦及生產、提煉能力。從此伊朗核危機全面爆發。

二、核查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補充議定書的簽定(2003年6月-12月)。

2003年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召開理事會,呼籲伊朗同意該機構對其進行核查,並立即無條件簽署並執行保障監督附加議定書。9月12日,該機構再次通過決議,要求伊朗與其積極合作,終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並在10月31日之前公開核計劃,以證明其沒有秘密發展核武器。9月1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向伊朗派出核查小組。

10月23日,伊朗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遞交有關伊朗過去在核領域「和平利用核能活動」的文件。11月10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魯哈尼宣布,伊朗從即日起將暫停鈾濃縮活動。同日,伊朗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了聲明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的信件。11月26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一致通過決議,對伊朗過去違反其對國際原子能機構作出的承諾「深表遺憾」,但對伊朗表示要積極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和增強核活動的透明度表示歡迎??決定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安理會。12月18日,伊朗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至此,伊朗核風波暫告一段落。

三、中止濃縮鈾活動(2003年12月-2004年11月)。

2004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在伊朗發現了未向該機構申報的第二代濃縮鈾分離機的設備圖紙和第二代濃縮鈾離心機的部件。為此,該機構理事會在3月13日通過了一項決議,對伊朗在去年10月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的文件中沒有全面公開核計劃表示「嚴重關切」,並保留在下一次理事會會議上是否決定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安理會審議的選擇權。

3月28日,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阿加扎德對此作出反應,宣布位於伊斯法罕的核燃料處理設施已恢復運行,將在今後20天內開始核燃料的試生產。3月31日,德法英三國發表了一項措辭強硬的聲明,要求伊朗就此作出解釋。4月6日,巴拉迪再次訪問伊朗。伊朗宣布,將從4月9日起在納坦茲的核設施停止製造和組裝鈾濃縮離心機。5月21日,伊朗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遞交了有關伊朗核項目所有情況的長達1000多頁的報告。這也是伊朗自2003年10月以來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的第二份內容詳盡的核計劃文件。

6月1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正式通過了德法英三國提交的有關伊朗核問題的決議。決議呼籲伊朗重新考慮伊斯法罕鈾轉化廠試投產和建設阿拉克重水研究反應堆的計劃。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魯哈尼稱,伊朗不會終止鈾濃縮活動。

10月21日,德法英三國與伊朗舉行談判。11月5-7日,歐盟與伊朗在巴黎再次舉行會談並最終達成協議。法德英承諾給予伊朗核能技術及經貿合作方面的支持,以換取伊朗於11月22日中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11月22日,伊朗政府宣布,當天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

11月24日,伊朗突然又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請求,希望保留20個離心機繼續運轉,經過緊急磋商,27日英法德終於與伊朗再次達成協議。11月2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法英德3國提交的決議草案,決定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同時要求伊朗全面履行與法德英3國達成的有關中止一切鈾濃縮活動的協議??凍結其核活動。決議中加入了伊朗是「自願」中止鈾濃縮活動的內容,答應了伊朗提出的保留其境內20個離心機繼續運轉的要求,但強調這20台離心機應處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之下。伊朗核危機在一波三折之後再次歸於平靜。

四、沖突還是和平解決(2004年11月-目前)?

雖然伊朗已宣布中止全面濃縮鈾活動,但有關各方的博弈從未停止,而且有加劇的趨向,前景變數甚多。

首先, 美伊立場對立,難以調和。伊朗強調它中止濃縮鈾活動是暫時的。魯哈尼指出,中止鈾濃縮的持續時間應該有個合理的期限,應該是幾個月,而不是幾年。伊朗已決定於不久的將來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恢復鈾濃縮活動。2004年12月3日,伊朗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拉夫桑賈尼稱,伊朗中止鈾濃縮活動的時間最長不會超過半年。伊朗不會放棄在核能利用上的權利,希望成為擁有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而美國則堅持要打掉伊朗包括民用核能在內的所有核發展計劃。指責伊朗在秘密發展核武器,企圖通過談判拖延時間。

其次,各方對伊朗與歐盟達成的協議能否得到切實履行報懷疑態度。這其中既涉及到伊朗的誠意問題,也牽涉到歐盟能否兌現自己的承諾。從目前來,伊朗與歐盟之間的談判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伊而言,暫時停止提煉濃縮鈾不僅可暫時避免聯合國制裁,還可利用這段時間改善提煉技術,以防止伊朗與歐盟的談判破裂後,可以立即恢復生產濃縮鈾。英法德為承諾向伊朗提供輕水反應堆和發展核能的相關技術,但這一承諾能否以及何時得到兌現,伊朗尚有疑慮。

此外,伊朗要求在決議中將中止鈾濃縮活動定為「自願的」、「暫時的」行為,實際上無非是為將來提供周旋的餘地。而歐盟則希望將這一行為變為永久性的法律義務。如果伊朗繼續濃縮鈾或伊朗與歐盟的談判失敗,那麼核危機又將再起。

還有,從美國方面看,布希連任後將解決伊朗核問題放更突出的位置。最近有消息稱,美軍早已制定好對伊作戰計劃,並出動特種部隊深入伊朗境內搜尋核設施,以備軍事打擊之用。

伊朗核危機將是2005年中東的最有可能引發大規模沖突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伊朗核危機或核問題似乎是一個防擴散問題,但本質上反映的是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矛盾和敵對關系。美伊關系的這種性質使得伊朗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政策底線與美國要徹底打掉伊核計劃甚至改變伊朗政權的政策底牌本質上無法調和。總之,只要美伊關系這種性質不發生改變,伊朗核問題就難以徹底解決。短期看,由於美國難以從伊拉克脫身,尋求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仍將是布希的首要選擇。一旦伊拉克局勢好轉,美必然會對伊朗採取強硬姿態。(作者倪峰 唐志超: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4月4日

Ⅳ 美國為什麼伊朗放棄核武器

因為怕伊朗封鎖
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
是美國從波斯灣沿岸獲取石油運出的唯一通道

Ⅳ 什麼是伊朗核問題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伊朗戰爭的潛在導火索。

伊朗核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1950年代開始核能源開發

1980年美伊斷交,美國多次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

2003年12月18日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2004年4月,宣布暫停組裝濃縮鈾離心機

2004年6月底,宣布恢復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但暫停提煉濃縮鈾

2004年9月21日,宣布開始將37噸鈾礦料中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

2004年11月,德法英3國與伊朗在多輪會談後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德法英承諾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和一座輕水反應堆

2004年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

2006年1月10日,伊朗恢復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5%的低純度濃縮鈾,成為國際核八強之一(五常任理事國,印巴,伊朗)

4月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向該機構理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伊朗未能在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期限內中止鈾濃縮活動,也沒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

2006年5月3日,中美法英德俄六國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協商會議未能達成成果。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問題的決議

2003年的決議

6月19日,發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主席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總結性聲明」敦促伊朗:

迅速糾正總幹事巴拉迪在其報告中提到的伊朗在執行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有關的保障協定中存在的所有問題,立即和無條件地簽署和執行保障協定的附加議定書

9月12日,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其核計劃,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突擊檢查其核設施,終止提煉濃縮鈾

11月26日,再次通過決議

2004年的決議

3月13日,理事會通過決議批評伊朗沒有公開其部分核計劃

6月18日,理事會通過決議協助解決核計劃的剩餘問題

9月18日,理事會在維也納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終止一切與製造核武器有關的核活動

11月29日,理事會通過決議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2004年的決議

8月11日,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停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核活動

9月24日,理事會通過決議認定伊朗多次不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義務

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

美國目前准備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

美國主戰派

美國總統小布希

國務卿賴斯

主戰派觀點:現在不打,後患無窮;對伊朗動武代價很高,但容忍伊朗擁有核武器對美國的安全形成威脅代價更高;在動武和縱容其擁有核武器之間選擇動武。

美國主和派

前卡特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主和派觀點:目前局勢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政府處於「要麼默許敵人擁有危險武器,要麼動武阻止敵人」的兩難困境;動武則美國將陷入20至30年的另一個伊拉克泥潭。

Ⅵ 為什麼伊朗就不能有核武器

伊朗不能製造核武器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與以色列等國家強烈反對。
由於核武器巨大的殺傷力,戰後國際秩序的主要維護者以及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在掌握了核武器之後,便開始致力阻止核武器的擴散。1970年3月,旨在約束非核國家發展核武器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由美國、蘇聯和英國等59個國家首先簽署。
在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眼裡,伊朗的核武器是「邪惡勢力」的核武器,必將給世界帶來災難;
在以色列人眼裡,伊朗的核武器就是猶太國家的災星和剋星;
在阿拉伯人眼裡,伊朗的核武器是波斯人的核武器,是什葉派的核武器,並聲稱如果波斯人有了核武器,阿拉伯人也必須擁有核武器;
在石油進口國眼裡,伊朗堅持發展核武器,必將給海灣地區帶來不穩定,甚至帶來戰爭;在整個國際社會的眼裡,伊朗的核計劃必須納入和平利用軌道。
為了讓中東免於災難,也為了讓伊朗人民免於災難,伊朗不能擁有核武器。

Ⅶ 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遇害的背後,有著怎樣的陰謀

伊朗的核武器科學家被暗殺的消息已經傳了好幾天了,我也回答了很多關於這個新聞的問題,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下。那麼關於題主問的這個問題,伊朗高級物理學家遇害的背後有什麼樣的陰謀不會嘗試從以下幾點作出解答。

一、關於伊朗核武器科學家被暗殺的新聞始末。

在前幾天的時候,伊朗的核武器科學家被暗殺身亡。這個暗殺行動可以說非常猖狂,當時有62名特種部隊人員參與執行。可以說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一場暗殺活動。事件發聲當天,這名科學家正在返回自己的汽車,隨後汽車發生了自爆,同時有幾名武裝分子對著車輛掃射,導致了多人傷亡證明科學家也在送醫的過程中,因搶救無效而死亡。事情發生之後,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此事,全球一片嘩然,伊朗方面也表示將會對此事作出打擊報復行動。

Ⅷ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

Ⅸ 伊朗核問題的由來及形勢變化

由來
伊朗的核計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當時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及西方國家關系密切,核技術大部分從這些國家引進。1974年伊朗開始修建核電站等核能利用項目。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的核電站等核能計劃陷於停滯狀態。

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開始經濟重建,恢復和發展核能源成為伊朗政府的一個重要議題。1991年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1992年伊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1995年初,伊俄簽署俄羅斯為伊朗建造4座商業用輕水核反應堆的合同。隨後,兩國又簽署俄羅斯將從1995年10月開始幫助伊朗在布希爾建設兩座核電站以及俄為伊核電站運轉提供核燃料等協議。

美國自1980年與伊朗斷交以來,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一直對其採取「遏制」政策。美國對伊俄核合作作出強烈反應,堅決要求俄停止與伊朗的一切核合作,並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向俄羅斯施壓。

「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列為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2002年底,美國公布了其偵察衛星拍攝的有關伊朗中部兩處核設施的照片,稱伊朗有可能利用這兩處設施製造核武器。特別是今年2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宣布伊朗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伊朗的核計劃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

為了表明其和平開發利用核能的誠意,消除美國及國際社會的疑慮,伊朗主動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及有關專家訪問伊朗。今年2月下旬以來,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曾多次到伊朗訪問,並對伊核設施進行例行檢查,其中包括美國曾指控的兩處核設施。

6月16日,巴拉迪向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提交有關伊朗核問題報告,指出伊朗未能履行其在核安全保障協議中所規定的申報進口材料及其加工情況的義務。6月1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就伊朗核問題發表「總結性聲明」,敦促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隨時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核活動進行更嚴格的檢查。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核計劃,以澄清其全部核活動,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這一決議遭到伊朗強烈反對。伊朗官員多次聲稱,伊朗不會在和平利用核能或提煉濃縮鈾問題上作出妥協。伊朗早在1970年就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迄未簽署該條約的附加議定書。伊朗總統哈塔米19日首次表示,伊可考慮有條件地停止其濃縮鈾提煉項目,前提是「伊朗發展民用核計劃的權利得到保證」。伊朗官方通訊社20日報道說,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的會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伊朗政府認為「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的條件已經成熟」。

形勢方面一直在變化,具體關注下人民網的專題
http://e.people.com.cn/GB/5012198.html
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44051/index.html
還有CCTV的
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579/index.shtml
以及中華網上的http://news.china.com/zh_cn/focus/ylhwt/
這幾個專題欄目,更新都比較即使,也有相應的分析

Ⅹ 伊朗朝鮮核問題產生原因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並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國家,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同時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使伊朗不得不考慮保衛國家的安全,美國開始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有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軍常年賴在阿富汗伊拉克不撤軍,美國入侵索馬里、美軍飛機空襲巴基斯坦西部等,而且美軍在伊朗近鄰的中東、中亞國家、南亞島嶼等駐扎有大量軍隊,嚴重威脅了伊朗安全。中東是聯系歐洲和亞洲的重要地區,同時富含石油、天然氣的等礦產資源,中東一直是大國的目標。世界能源輸出的三大咽喉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與亞丁灣的曼德海峽都在中東,美國目前已經大部分控制伊拉克和阿富汗,只剩下伊朗還沒有控制。美國已經在海灣戰爭是趁機大舉駐軍中東,並擴大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控制范圍:它下轄陸、海、空、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5個分支司令部,還有3個綜合性司令部:伊拉克多國武裝力量司令部、阿富汗聯合力量司令部以及非洲之角聯合作戰司令部。美國在這些地區總共部署有25萬軍隊。海軍第五艦隊歸中央司令部所轄,其司令部設在中東的巴林。美國可能再次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雖然在伊拉克戰爭後沒有發現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美軍控制伊朗,則大大提高美軍控制中東和中亞的能力,把美國的實際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連成一片,將使美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和中亞,威脅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並對南亞、西亞、中亞、東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俄羅斯等國家將受到常年的重大不利影響。美國的全球目標和中東戰略和伊朗核問題密切相關: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維護美國及盟國的擴張利益;擴張美國經濟;在國外推進所謂的美式民主,不斷削弱外國的內部力量,為美國的擴張提高便利。 2003年初,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嚴重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 為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3國還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並於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由於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巴黎協議未能得到落實。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去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 6月1日,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舉行外長級會議,提出一項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新方案,並要求伊朗盡快對這一方案作出答復。伊朗認為,六國方案雖包含「積極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處」,有待進一步探討,並多次表示將在8月22日前對六國方案作出答復。 由於伊朗的消極反應,六國外長7月12日在巴黎發表聲明,決定將伊朗核問題重新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盡管聲明隱含制裁的威脅,伊朗依然重申,伊朗尊重國際法和國際准則,但決不放棄獲得核技術的權利。 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696號決議,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呼籲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合作。但伊朗表示,伊朗的鈾濃縮活動只會繼續和擴大,不會中止。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伊朗戰爭的潛在導火索

朝核問題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美國根據衛星資料懷疑朝鮮開發核武器,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則宣布無意也無力開發核武器,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資料,朝鮮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核技術研究。60年代中期,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創建了寧邊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訓了大批核技術人才。當時,朝鮮從蘇聯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應堆,使朝鮮核技術研究初具規模。此後,寧邊成為朝鮮核工業重地。寧邊核設施位於朝鮮首都平壤以北約130公里處,是朝鮮主要的核研究中心。寧邊5兆瓦核反應堆屬於石墨反應堆,於1980年動工,1987年建成。這種核反應堆的廢燃料棒可被用來提取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鈈。 美國從1958年開始,在朝鮮半島南部及其臨近地區部署了大約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導彈、核炮彈等,其針對朝鮮的目的很明確。美國還為韓國提供了核保護傘。 盡管前蘇聯和中國都曾經對朝鮮的安全做出過承諾,但是,這種承諾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護傘;而且,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蘇聯和中國都沒有在朝鮮長期駐軍,因此,在核領域的安全問題上,朝鮮與中國或者蘇聯的關系並不密切。 這種態勢導致以下後果。第一,朝鮮在安全上更傾向於發展戰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賴與蘇聯或中國的軍事同盟關系。其次,由於當時蘇聯和中國在安全上給朝鮮的承諾不包括核領域,因此,兩國對朝鮮核武器發展政策的影響力也極其有限。 1974年,朝鮮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1985年12月,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按照該條約規定,成員國必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其核設施的檢查,但朝鮮卻一直拒絕接受其檢查。 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關注朝鮮的核項目,1988年下半年,美國正式對國際宣稱朝鮮在寧邊的核反應堆已經能生產可製造兩至三枚原子彈的鈈,此舉立刻引起朝鮮的強烈反應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1年9月27日,前任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宣布,撤除美國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戰術核武器。這是當時東西方全球戰略互動的一部分,它在事實上大體滿足了朝鮮要求美國撤出駐韓國核武器的呼籲,客觀上推動了朝鮮核問題的積極轉變。 1991年底,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韓國政府宣布韓國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國已經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韓雙方簽署了《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簽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協議。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6次不定期核檢查。但是,1992年下半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朝鮮就視察問題出現摩擦。 1993年3月12日,朝鮮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朝鮮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國和朝鮮進行了副部長級的談判,並於1993年6月11日達成一個聯合聲明。原則上,這次核危機得以解決,實際上,雙方仍有很多爭執。 1994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朝鮮進行核項目調查並對其進行制裁。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斡旋,與朝鮮政府達成了《朝核問題框架協定》,此一協議是朝鮮核危機的直接淵源。按照《朝核問題框架協定》的要求,朝鮮必須凍結其各種核項目,並在所有核設施上加裝監控系統,禁止一切關閉項目的重啟。 因擔心朝鮮發展核武器,1994年10月21日,美國與朝鮮在日內瓦簽署了一項關於朝核問題的《朝美核框架協議》,朝鮮凍結其核設施,美國牽頭成立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負責為朝鮮建造輕水反應堆並提供重油,以彌補朝鮮停止核能計劃造成的電力損失。此後,寧邊5兆瓦反應堆中8000根廢燃料棒被取出封存。 然而,美、日、韓三國協助朝鮮拆卸石墨反應堆並幫助朝鮮建設兩座輕水反應堆的承諾一拖再拖。這兩座反應堆的發電能力約為2千兆瓦。 2001年,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上台後,美國對朝政策變為強硬,並於2002年初將朝鮮與伊朗、伊拉克一起稱為「邪惡軸心」,媒體披露的美國《核態勢審議報告》也將朝鮮列為使用核武器的對象之一。 2002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後,美國宣布朝鮮「已承認」鈾濃縮計劃,並指控朝鮮正在開發核武器。朝鮮則表示,朝鮮「有權開發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厲害的武器」。同年12月,美國以朝鮮違反《朝美核框架協議》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隨後,朝鮮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其核設施上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於電力生產的核設施。 2003年1月10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再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同時朝鮮表示無意開發核武器。朝鮮核危機正式爆發。 地下核試驗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在北京舉行六方會談。 2005年9月,第四輪六方會談達成共同聲明。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 2005年11月,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最終達成《主席聲明》,各方重申將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一次地下核試驗。 2007年2月8日,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2月13日,六方達成共同文件。 2007年7月14日,在韓國運送的第一批6200噸重油抵達朝鮮先鋒港後,朝方關閉寧邊核設施。同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時隔5年後重返朝鮮,前往寧邊地區監督和驗證關閉核設施。 2007年10月3日,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的共同文件。根據文件,朝鮮應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寧邊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並全面申報核計劃;美國根據朝方行動並行履行其對朝承諾。 2008年1月1日,因雙方就申報問題存在分歧,朝鮮錯過原定申報核計劃期限。 2008年5月8日,朝鮮向當天抵達平壤訪問的美國國務院韓國科科長金成遞交共有1.8萬多頁的朝鮮核計劃文件。美國政府稱此舉為核查朝鮮核計劃的「重要一步」。 2008年8月26日,朝鮮宣布,由於美國拒絕將朝鮮從所謂「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寧邊地區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作業,並「考慮採取按原狀重新恢復寧邊核設施的措施」。 2008年10月11日,美國宣布將朝鮮從所謂「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朝鮮12日宣布,重新開始去功能化進程。國際原子能機構調查人員隨後獲許進入寧邊核設施。 2009年4月5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新聞公報,宣布朝鮮於當地時間4月5日11時20分(北京時間10時20分)成功發射「光明星2號」試驗通信衛星。 2009年4月13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朝鮮發射問題一致通過一份主席聲明。聲明說,發射活動違背安理會2006年通過的第1718號決議,安理會對此表示「譴責」,要求朝鮮不再進行進一步的發射活動。 2009年4月25日,朝鮮外務省宣布,朝鮮已開始對從試驗核反應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進行再處理。 2009年4月29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說,如果聯合國安理會不就侵犯朝鮮自主權的行動「賠禮道歉」,朝鮮將再次進行核試驗和試射洲際彈道導彈。 2009年5月25日,朝鮮宣布成功實施核試驗,稱這次核試驗在爆炸當量和控制技術方面取得進展,進一步提高了核威懾能力。

閱讀全文

與伊朗的核武器為什麼會毀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緬甸人口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143
印度一天吃多少大米 瀏覽:473
英國10塊錢能買什麼 瀏覽:608
中國峽谷有哪些 瀏覽:232
印尼藤子是什麼樣 瀏覽:845
印度人吃的雞肉是什麼雞 瀏覽:263
越南中國進口什麼 瀏覽:77
怎麼去印尼承包項目 瀏覽:149
英國火車都有什麼 瀏覽:885
印度紅茶和綠茶哪個好 瀏覽:393
越南語水位怎麼說 瀏覽:49
98印尼事件中國為什麼 瀏覽:186
印度什麼車適合女性開 瀏覽:923
印尼的郵編怎麼查 瀏覽:863
去不了義大利怎麼辦 瀏覽:399
印度打工多少錢一天 瀏覽:822
印度人怎麼看中國的立國之戰 瀏覽:950
英國有什麼網站可以打廣告嗎 瀏覽:881
英國是怎麼進入五常的 瀏覽:898
義大利快遞有哪些城市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