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以前打輸美國的總統叫什麼

伊朗以前打輸美國的總統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19 19:00:31

Ⅰ 特朗普如何"鬥狠"伊朗總統的

特朗普發推特「鬥狠」伊朗總統魯哈尼:永遠不要再威脅美國。

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23日報道,此前一天,伊朗總統魯哈尼曾警告美國「切勿玩弄獅子的尾巴」。22日,魯哈尼在一場外交官聚會上稱,特朗普對伊採取敵對政策,「美國應該知道,與伊朗的戰爭是一切戰爭之母,與伊朗的和平則是一切和平之母。」他還警告特朗普「切勿玩弄獅子的尾巴,這只會帶來後悔」。

來源:澎湃新聞(上海)

Ⅱ 2003年美伊戰爭

伊拉克戰爭

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均已削弱。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值僅達到戰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據估計,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約達2000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系列決議,對伊拉克實行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全面制裁,並強制性要求伊拉克銷毀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聯合國的制裁長已達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經濟損失超過1400億美元。
軍事上,伊拉克散飢殲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8.5萬至10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基本上被摧毀。
十幾年的經濟制裁與戰爭帶來的影響以及美英持續不斷的轟炸,使伊拉克經濟回升無望,人民生活陷入貧困。雖然從1996年開始實施安理會通過的「石油換食品」計劃,但由於美英阻撓,該計劃並未得到徹底執行,從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據伊官方公布的數字,自海灣戰爭結束至今,伊已有173.2萬人因缺醫少葯和營養不良而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
另外,海灣戰爭還對伊拉克的環境造成嚴重肢橘破壞。據伊拉克方面報道,海灣戰爭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300噸的貧鈾炸彈。10年後,這一地區患白血病、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6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10倍多。
但是,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政權的統治基礎和控制體系並沒有被摧毀。一是薩達姆雖為敗軍之師,但仍然有一定的威望,特別是他敢於同世界超級大國進行對抗,使他在國內乃至於阿拉伯國家中被視為「民族英雄」形象。對於阿拉伯人民來說,他們能很快忘記伊拉克的侵略行經,但他們忘不了薩達姆向美國和以色列發生的挑戰以及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等「英雄舉動」。二是薩達姆多年的鐵碗統治使伊拉克國內的反對派勢力很弱,從而保證薩達姆對國內局勢的有效控制。三是薩達姆採取了高壓政策,很快平息了海灣戰爭後在國內南北方發生的叛亂,穩住了局面。
武器核查 聯合國對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於1991年4月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的687號決議。該決議決定對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學武器、核武器和射徑超過150千米的導彈——進行核查、登記、銷毀、並銷毀這些武器的研究、生產、貯存和試驗設施。在該決議中還決定成立聯合國特別委員會負責此項工作。根據安理會有關決議,只有當特委會對伊武器核查完成,並在遞交安理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伊拉克完全、徹底地銷毀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後,聯合國對伊經濟制裁和禁運措施才會取消。
薩達姆與核查人員展開了一場「鬥智斗勇」的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認可並銷毀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設備以及導彈,希望核查早日結束,對伊經濟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設法隱藏一些武器及原料,並為核查人員設置障礙,企圖讓核查盡早收場。
1991年9月21日,剛開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員在巴格達一棟大廈里發現大量有關伊核武器計劃的機密文件。當核查人員帶著文件准備離開時,曾聲稱會「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員強行沒收了部分文件,伊軍方則出動武裝士兵將拒絕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員攔在一處停車場。這場對峙持續了4天。直到此後安理會通過主席聲明,宣布如果伊拒絕合作的話,安理會成員國將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後,伊拉克才解除了對核查人員的圍困。
盡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幾年時間里,核查一直進行得比較順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會第一任主席埃克烏斯後來表示,到1994年,經過3年核查,聯合國工作人員已經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導彈計劃,但對薩達姆的生化武器計劃仍然一無所獲。
從1992年5月開始,伊拉克按聯合國要求向安理會遞交武器報告,到1998年11月特委會核查中止時,共遞交了約10份報告,每份報告的結論都是「充分、完全、徹底地公布沖沖並銷毀了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這些報告無一得到安理會的通過。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當年2月,聯合國生物專家在巴格達市郊的阿爾?哈克姆一家工廠內發現了大量名叫「生長酶」的桶裝粉末,這種生物制劑可以被用來製造蛋白質,但也可以用於生物武器的製造。參加了這次核查的里蒙德?齊林卡斯博士說,如果用於製造蛋白質,整個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噸的生長酶,而當時伊拉克一次就進口了34噸生長酶。核查人員最後得出結論,這家工廠很可能在從事大規模的炭疽病毒生產。
特委會主席埃克烏斯要求伊拉克給出解釋。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像你們歐洲人。你們總要有個計劃,確定目的之後進行生產。我們阿拉伯國家是先造出某樣東西,然後再考慮用它來干什麼。」
當年8月,薩達姆的女婿海珊?卡邁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約旦向聯合國核查人員證實了有關阿爾?哈克姆工廠狀況的所有證據,另外還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導彈的新情報,而聯合國此前曾以為這些項目早已被銷毀。
在證據面前,伊拉克終於承認製造了超過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萬升的肉毒桿菌毒素,但聲稱未將其載入到任何彈頭上。
從1995年下半年開始,特委會與伊方公開沖突不斷,伊方多次公開拒絕聯合國核查人員進入一些場所。安理會從1996年開始多次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決議。1997年6月,埃克烏斯宣布辭職。據稱持親美立場的澳大利亞人巴特勒於當年7月走馬上任,接任特委會主席一職。
如果說埃克烏斯在任期間尚能與伊方正常相處,使核查得以正常進行的話,巴特勒上任之後,特委會與伊拉克的緊張關系則不斷加劇,最終導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認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讓伊方通過核查這一關,二是伊方認為巴特勒領導下的特委會成了美、英間諜的工具,對伊「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1995年4月,特委會主席埃克烏斯在向聯合國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對伊武器核查和銷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擁有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政府認為,核查工作基本已經可以宣告結束,聯合國對伊制裁取消在望了。然而,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一份報告,不僅未提海灣戰爭後伊在執行安理會決議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責伊在銷毀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隱瞞,且多次阻撓武器核查小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脅小組工作人員的安全。
此後,在美、英的敦促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134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嚴格遵守聯合國各項決議,盡快交出所有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最後的、完整的」資料,否則將對伊實施新的制裁。這項決議猶如當頭一棒,沉重打擊了曾滿懷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責這項決議是在美國施壓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絕接受這項決議,並採取對抗核查的措施。
1998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初親赴伊拉克斡旋並達成了諒解,但伊拉克與巴特勒領導下的特委會的沖突仍持續升級。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斷與聯合國核查人員的合作,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執行監測任務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況下,巴特勒於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員及其他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共300多人撤離巴格達。12月17日,美、英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對伊空襲行動,理由是伊拉克阻撓核查,藏匿可疑資料,刁難核查人員,公然違反了聯合國決議。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聯合國特委會從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據統計,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聯合國共有200多個武器核查小組對伊拉克2500多個地點進行了400多次調查。銷毀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4萬多件化學軍需品、近50萬升化學制劑、180萬升用於製造這些化學制劑的化學品和包括彈道導彈彈頭在內的7種運載系統。專家估計,長達7年的武器核查行動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此外,安理會於1999年12月通過第1284號決議,決定建立聯合國監測、核查和視察委員會,繼續聯合國特委會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並參加過對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為監核會主席。2002年1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441號決議,提出加強武器核查的各項規定。
2002年11月27日,隨著首批17名核查人員開始工作,塵封了4年的對伊武器核查重新啟動。核查能否順利進行,與核查、被核查雙方的態度有關,但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際關繫上的利害沖突、力量對比等因素。美國出於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需要,把發動對伊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實現全面控制伊拉克作為既定目標,想通過核查對伊實施軍事打擊和軍事佔領的依據。歐洲和俄羅斯出於維護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對美國單主義的不滿,希望伊拉克問題能夠和平解決。從本質上講,1441號決議是國際政治舞台上大國利益、實力較量和相互妥協的結果,對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續。這種國際關系背景是影響核查進展的重要因素。
美國堅持「倒薩」的原因: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問題始終是美國政治和外交揮之不去的話題。美國堅持「倒薩」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戰略圖謀。去年11月初美國在阿富汗戰場得手後,更是把「眼中釘」伊拉克鎖定為下一個軍事打擊目標,明裡暗裡加緊各方面的造勢和准備。政治上,布希政府相繼拋出「邪惡軸心」說和「先發制人」理論;外交上,先後派副總統和國防部副部長走訪中東進行游說;軍事上,布希政府加緊同伊拉克反對派進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對伊作戰計劃,並開始向伊拉克外圍增派部隊。美國積極准備打擊伊拉克,其背後有著多方面的考慮。
(一)轉移國內視線,謀求政治利益。布希當選總統後的美國政壇,共和、民主兩黨勢均力敵,在國會兩院中的議席相當接近。面對美國經濟衰退的嚴峻挑戰和民主黨的有力牽制,布希政府上台後在解決國內問題方面無所建樹,短期之內也難有作為;而「9·11事件」恰恰為布希政府提供了避開棘手的國內問題擴大其政治影響力的機會。反恐戰爭使共和黨的聲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舉行的美國中期選舉中贏得了更多國會席位。阿富汗戰爭塵埃落定之後,布希政府又面臨選擇政治「炒點」,以維護和擴大其政治聲望的挑戰。伊拉克問題在美國國內分歧相對較少,短期內容易有所作為。同時,發動戰爭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維護共和黨政府所代表的美國軍火工業集團和石油財團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堅持「倒薩」成為布希政府合乎邏輯的選擇。
(二)、了結伊拉克問題,卸掉外交包袱。海灣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一直堅持對伊拉克實行遏制政策,試圖壓垮薩達姆政權。但事與願違。制裁不但沒有動搖薩達姆政權的統治,反而引來國際社會對制裁造成人道主義災難的一片指責之聲。事實說明,美國對伊拉克採取的「以制裁促變化」的策略並不靈驗,伊拉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已經成為美國與國際社會矛盾的一個焦點和美國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國下決心「倒薩」表明,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了結海灣戰爭遺留的伊拉克問題,同時確保美國公司在伊拉克獲取最大經濟利益,已經成為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應,擴大戰略優勢。中東地區是國際石油供應的主要來源。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開發潛力巨大。取得對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控制,對於美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第一,有利於進一步制約依賴國際能源供應的戰略對手。第二,有利於進一步削弱歐佩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化解歐佩克成員國限產促價的努力,確保美國對國際石油供應安全和價格的控制。第三,為美國石油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中東石油國有化高潮之後重返該地區創造重大機遇。90年代以來,薩達姆多次聲言要以石油為武器,反對美國霸權,令美國懷恨在心。除掉薩達姆政權,把國際石油供應來源進一步置於親美政權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國的直接軍事保護之下,是美國擴大國際戰略優勢,鞏固其世界霸權的必然選擇。
(四)、扶植親美政權,削弱反美勢力。中東地區的反美勢力歷來比較活躍。2001年布希上台以來,這種反美情緒進一步增長。布希曾經承認,「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美國傳統盟國也有一批人涉嫌參與「9·11事件」更使美國震驚。此外,2000年沙特不顧美國的反復勸說,與伊朗和委內瑞拉共同發起石油限產提價,並一直堅持至今。然而,美國並沒有認識到,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很大程度上與美國的中東政策有關。相反,美國朝野最近泛起一種論調,將這種現象歸因於中東一些國家實行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美國上屆政府打擊不力,進而認為只有對這類國家進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緒和恐怖主義活動。因此,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於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對中東國家進行政治改革在內的「美國中東夥伴計劃」。美國政府堅持推翻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扶植一個採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親美政權,就是為了落實這一計劃,在阿拉伯國家樹立所謂「民主樣板」。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2003年3月20日爆發了伊拉克戰爭。這是21世紀一場全新樣式的現代化戰爭。5月2日,美國總統布希在「林肯」號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整個戰爭共持續44天。實際上,在4月14日美軍攻佔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家鄉提克里特之後,美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就基本結束。這場戰爭是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的第二次戰爭。這場戰爭同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傷亡數字比較起來,基本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具有兩大特點:地面戰傷亡人數大增,飛機墜毀和友軍誤傷事故則明顯減少。
美軍之所以在伊拉克戰爭中實現了「低傷亡」,主要是五角大樓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強調空軍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戰的結果。美軍本次盡管出動兵力不多,但是其先進裝備和訓練水平都對伊軍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從而確保了整個戰爭的順利結束。伊拉克戰爭展示了美軍新的戰略思想和戰略理論,是美實踐「先發制人」戰略的第一場戰爭,也是美國發動的
一次大規模的聯合一體化攻城略地侵佔一個國家的戰爭。較近年美國發動的一系列戰爭相比,這場戰爭呈現出一些鮮明的戰略性特徵。一是謀求絕對化的軍事目的;二是檢驗信息化戰爭力量;三是實踐新的戰爭理論;四是創制的非對稱戰爭局勢;五是發掘戰法手段的綜合效能。
伊拉克戰爭對世界格局和中東地區產生的影響:(一)多極化趨勢仍在量變過程中,趨勢增強。一方面,美國依靠其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顧其他大國反對,強行實現「倒薩」目標,從而證明「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但另一方面,在「倒薩」問題上美國霸權主義受到冷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而且挑戰主要來自其西方盟國。法、德、俄等大國與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獨立性更加明顯。北約不再是美國可以隨意利用的手段,聯合國的權威再次受到多數國家的維護,美國把「倒薩」與反恐直接掛鉤的說詞缺乏說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國之間圍繞伊拉克問題的較量表明,美國無視其他大國利益、推行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量變過程還在繼續,趨勢增強。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可能下降。國際石油價格自2000年以來長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供給方面來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內瑞拉等歐佩克主要石油輸出國聯合限產促價的結果,也是反恐、「倒薩」和委內瑞拉罷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機資本乘機炒作的結果。國際石油供應能力並沒有真正出現短缺。在多年高油價的刺激下,俄羅斯等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顯著提高。目前,委內瑞拉罷工已經逐漸平息。伊拉克問題解決後,石油投機商將失去另外一個「炒點」。伊拉克的石油生產也將逐步增加。從需求方面來看,世界經濟不景氣已經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率顯著下降,從20世紀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長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無顯著提高的可能。在這種供求關系形勢下,「倒薩」後的國際石油供過於求的情況將更加明顯,市場力量對油價的作用將更加明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之間的市場份額競爭將更趨激烈。只要「倒薩」過程中中東地區油田不遭大規模破壞,國際石油價格下降的壓力將顯著增大,並導致國際石油價格下降。
(三)中東局勢可能有所緩和,但難以穩定。「倒薩」以後,為了防止伊拉克發生動亂和分裂,美國可能直接或利用國際力量對伊拉克實行某種形式的軍事控制。面對既成事實,中東各國政府可能採取現實立場,避免與美國對抗。但中東地區也可能出現一些民眾層面的反美情緒,不排除激進勢力發動針對美國利益的襲擊活動的可能。
(四)美國實現「倒薩」以後,將把重點轉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經濟重建,立即對其他中東國家動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國家立即採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現實。美國石油財團將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採取「阿富汗模式」,但為滿足庫爾德人和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自治要求,聯邦制也可能成為政治體制的一種選擇。不過,伊拉克各反對派爭權奪利,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之間民族矛盾較深,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教派分歧,這些矛盾不僅會在政權重建過程中爆發出來,而且將成為長期影響伊拉克政局穩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對伊拉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發生影響。美國軍隊可能長期駐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問題關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薩」以後,美國為保持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影響,削弱阿拉伯國家反美情緒,不能不加大恢復中東和平進程的力度,可能敦促雙方在美國、歐盟、聯合國和俄羅斯四方聯合提出的「路線圖」方案基礎上恢復和談,從而使巴以雙方暴力沖突有所緩和。但是,由於巴以談判當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等關鍵性問題錯綜復雜,解決難度很大,至今尚無切實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內中東和平進程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巴以沖突還會繼續存在。
(六)美伊戰爭對傳統安全因素與國際法理的損害。美國攻打伊拉克實質上是繞過聯合國,採取與其盟友單獨行事的作法,這將再一次削弱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上的影響和權利。長此以往,聯合國將逐漸被架空,失去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這也會直接影響其他大國的權利和地位。戰後,美國霸權的全球擴張將變得日益明顯。

Ⅲ 伊朗的總統是誰

馬赫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1956年- ), 又名 Ahmadinezhad,伊朗政治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2005年8月2日—)。

艾哈邁迪-內賈德1956年出生於伊朗塞姆南省伽姆薩縣(GARMSAR),其父是鐵匠,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四,一歲那年全家遷居德黑蘭。他在德黑蘭上完了小學、中學和高中,1975年全國高考中他以第130名的成績考入工業科技大學,攻讀開發工程專業。1986年,成為該校首席專家。1989年,成為該校開發系科技委員會委員。1997年,獲得交通運輸預算工程博士學位。在校期間,就表現出堅定的反美立場。

他在2003年4月當選為德黑蘭市市長,他被公認為是一位伊朗新保守派人士 同時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艾哈邁迪-內賈德在伊朗2005年6月24日舉行的第二輪總統選舉中獲得全部有效選票的61.69%(約280萬張選票),以絕對優勢擊敗對手——前總統拉夫桑賈尼贏得選舉並當選伊朗總統。觀察家認為它簡朴的生活及民族主義傾向是他贏得了特別是伊朗草根階層的選票。

Ⅳ 伊朗前總統內賈德,為何他要多次給作為伊朗對手國家的美國總統寫信

作為一向以強硬反美著稱的內賈德是絕對不會再信中做出任何服軟行為的,個人認為唯一的可能就是寫信時期的內賈德還在憂國憂民,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勸解特朗普對伊朗大度一些,幫助特朗普重新看清自己的行為。內賈德先後一共給特朗普寫了三封信,但是信的內容是無從得知的,我認為特朗普有沒有看這些信都是一個大問題,畢竟兩人是針鋒相對的,信中暗藏什麼誰都說不清。

第三封信是內賈德要求特朗普改變對伊朗的敵對政策。美國對伊朗的新制裁是殘忍的,美國政府的單方面制裁只會讓伊朗人民受到不人道的壓力。美國這種敵視和無理的做法,只能激起伊朗人民的頑強抵抗,增加彼此的仇恨和距離。

Ⅳ 伊朗前總統是誰

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 Akbar Hashimi Rafsanjani ,1934~2017 )伊朗政治家,現任伊朗專家會議主席,曾兩度當選伊朗總統。

2017年1月8日,伊朗前總統拉夫桑賈尼當天在德黑蘭去世。

中文名: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

外文名:Akbar Hashimi Rafsanjani

國籍:伊朗

民族:波斯族

出生地:克爾曼省

出生日期:1934年

逝世日期:2017年01月08日

職業:前總統

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

人物生平:

1934年,拉夫桑賈尼生於伊朗中部克爾曼省拉夫桑江市的一個小康農家。

14歲進入庫姆神學院學習,後獲什葉派宗教神職人員頭銜。1957年創辦什葉派神學刊物。

1956年後,20多歲的拉夫桑賈尼開始追隨霍梅尼從事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政治活動,多次被捕入獄,1975年被判三年徒刑。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當選為伊斯蘭革命委員會成員,負責外交和國防事務。同年二月,與現任領袖哈梅內伊等人共同創建伊斯蘭共和黨,並成為該黨主要領導人之一。

1980年7月當選為議會議長。

1981 年10月兼任霍梅尼最高防務委員會的代表和德黑蘭星期五聚禮會領拜人。1983年7月當選伊朗負責選拔霍梅尼接班人的專家會議副主席。

1984年和1988年連任議會議長,後任伊朗武裝部隊代總司令。1989年7月當選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第五任總統。

1993年6月再次當選為總統。

1997年卸任後,拉夫桑賈尼並未退出政界,即擔任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2005年再度競選伊朗總統,但是失敗。

2007年9月4日伊朗專家會議主席。

2017年1月8日,伊朗前總統拉夫桑賈尼當天在德黑蘭去世。

人物評價

拉夫桑賈尼被形容為溫和派及「務實保守派」,他支持國內自由市場的地位,贊成國有產業私有化,又在國際上保持溫和形象,避免與美國及西方沖突。

Ⅵ 伊朗人質危機的過程

伊朗人質危機或稱伊朗人質事件。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認為,這場人質危機導致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連選失敗。
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領導人阿亞圖拉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號召伊朗人民向美國和以色列示威。霍梅尼將美國政府稱作「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
4月1日「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巴列維王朝被徹底推翻。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學生4000餘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佔領了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國旗撕下來,代之而掛上了寫著「真主偉大」字樣的白旗,最後將52名美國外交官扣押起來,作為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人質。
美國公開尋求與伊朗談判。同時,他批准了一項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跨軍種聯合秘密營救行動。
任務落在「藍光」突擊隊身上。這是赴越南作戰的美軍特種部隊中訓練有素的一支小分隊。4月24日22時,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悄無聲息停駐在伊朗附近平靜的海面上。16名飛行員和180名突擊隊員,分別奔入早已檢修完畢的8架直升機。
飛行途中,8架直升機中,有3架由於沙漠異常氣候引發的沙塵暴等原因,無法保持正常飛行,先後離開飛機編隊。而只剩下的5架直升機,是不能按照原定計劃完成營救任務的。卡特總統接到報告後,當即決定取消營救行動,命令所有的飛機和人員迅速撤離伊朗。然而更令「藍光」突擊隊員狼狽不堪的是,撤離過程中,又發生了運輸機和直升機相撞的事故。25日,美國政府第一次向新聞界公布了在伊朗進行了一次營救作戰的消息,並且宣告作戰行動失敗。

Ⅶ 伊朗總統歷屆

易卜拉欣-菜西第8任、哈桑-魯哈尼第7任、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第6任、賽義德-穆罕默德-哈塔米第5任、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第4任、阿亞圖拉-賽義德-阿里-哈梅內伊第3任、穆罕默德-阿里-拉賈伊第2任、阿布-哈桑-巴尼薩德爾第一任。
賽義德·易卜拉欣-萊希(SeyedEbrahimRaisi),男,1960年12月出生於伊朗什葉派聖城馬什哈德,伊朗第13屆總統。
2021年8月3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正式任命賽義德·易卜拉欣·萊希為伊朗新任總統。萊希於當地時間周四在議會前宣誓就職。

Ⅷ 美國和伊朗產生沖突的歷史

在伊斯蘭革命以前,伊朗是巴列維王朝控制,和以色列是中東美國最鐵的盟國,美國在1976年還提供了核濃縮技術,後來伊朗在1979年進行了伊斯蘭革命,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使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新政權使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這也觸犯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利益,因為當時巴列維王朝和美國有太多的利益和戰略價值,後來美國試圖顛覆伊朗的新政權,更激化了美國和霍梅尼的矛盾,再加上人質危機等等,美國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早已不可調和。
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你可以看看以色列和伊朗的淵源,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波斯人,是歷史矛盾,再加上內賈德掌權後對以色列實施強硬態度,更激化了兩國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最鐵的盟國,因為在美國,猶太人有很大的權利和經濟地位,這也就上演了美國總統和法國總統對於以色列總統的對話,以色列害怕伊朗掌握核武器,而伊朗人有曾經波斯帝國的大國情節,想要發展核武器,所以以色列一直想打掉伊朗核設施,但是伊朗傳統的阿拉伯國家鐵桿盟友過多,和伊朗自身軍事實力,美國始終沒下決心動武,一單動武將點燃整個中東,也會給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再加上現在伊朗核報告的出爐,使伊朗成為了國際焦點。其實現在的矛盾,主要就是核武的矛盾,以色列現在想打去轉移國內矛盾,但是還得靠美國,以為以色列國土太小,如果收到反擊,代價太嚴重,美國想改善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現在還不想動武,但是又收到國內競選和猶太人的壓力。 歷史矛盾就是霍梅尼和巴列維王朝以及巴列維王朝兩個支持者美國和以色列的矛盾。
出處你可以去網上找中央四台,在國際焦點節目中關於伊朗那集,其餘的都是我搜的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Ⅸ 誰知道伊朗近代總統的歷史

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 (Mahmoud Ahmadi-Nejad ),伊朗現任總統。1956年10月28日出生於伊朗德黑蘭市東南部加姆薩爾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名鐵匠。大學時代,他就讀於德黑蘭工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並於1997年獲得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學位。兩伊戰爭期間,艾哈邁迪-內賈德曾在伊朗革命衛隊服役。艾哈邁迪-內賈德早年就步入政壇,曾任西南部庫爾德市市長顧問。20世紀90年代,他擔任西北部阿爾達比勒省省長,任內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模範省長。2003年4月當選為德黑蘭市市長。他還是伊朗「伊斯蘭工程師協會」的成員。2005年6月當選伊朗總統。同年8月就職。
2009年6月連任總統。

目前世界上公開承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

美國 俄羅斯 法國 英國 中國 印度 巴基斯坦 朝鮮
另外 以色列、巴西、伊朗 日本等國家也「可能」或「實際」擁有核武器。只不過不能確定,

閱讀全文

與伊朗以前打輸美國的總統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房子屋頂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瀏覽:367
伊朗美元匯率多少 瀏覽:105
中國的地界怎麼劃分 瀏覽:508
如何用英語稱呼英國人 瀏覽:1
印尼辦商務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160
怎麼搞到印尼女人 瀏覽:652
英國人為什麼會有地毯 瀏覽:429
伊朗為什麼拒絕美國援助 瀏覽:196
印度人殺了牛怎麼辦 瀏覽:79
去義大利讀哪些書 瀏覽:935
印度如何挽回感情 瀏覽:694
英國教育提出4個卓越包括什麼 瀏覽:911
中國將以怎麼樣的方式超越美國 瀏覽:873
為什麼有不同的英國文學史 瀏覽:856
500000越南盾可以買多少 瀏覽:615
你好小姐姐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39
中國用英語短語怎麼寫 瀏覽:774
英國g5大學研究生多少年 瀏覽:404
英國國旗為什麼是獅子 瀏覽:890
昆蟲記義大利蟋蟀靠哪裡發音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