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國家富裕嗎
伊朗國家非常富裕,伊朗是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伊朗的經濟實力位居亞洲第七位。
因為伊朗處於中東地區,他的地下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伊朗的面積有16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有8000多萬,是以中亞國家中的一個大國,伊朗的地下的石油儲藏量居世界前列。
伊朗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裏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海岸線長2700千米。
風景名勝:
世界遺產(截至2012年,15項)。
恰高·佔比爾(神塔和建築群)Tchogha Zanbil(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Meidan Emam,Esfahan(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塔赫特蘇萊曼Takht-e Soleyman(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
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位於波斯波利斯東北方87千米。
巴姆城堡及其文化景觀Bam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2004年)(瀕危世界文化遺產)。
蘇丹尼葉城Soltaniyeh(2005年)(世界文化遺產)德黑蘭西邊。
比索通古跡Bisotun(2006年)(世界文化遺產)。
㈡ 伊朗的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農業在伊朗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伊朗農耕資源豐富,全國可耕地面積超過5200萬公頃,占其國土面積的30%以上,已耕面積1800萬公頃,其中可灌溉耕地830萬公頃,旱田940萬公頃。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3%,農民人均耕地5.1公頃。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其綜合收割機與拖拉機保有量分別為1.3萬台和36萬台。伊政府高度重視、大力發展農業,糧食生產已實現90%自給自足。
受到經濟自由以及政府支出影響,包括政府所設立的基金已耗盡。估計服務行業的收益超越25%GDP的支出主要來自政府日常開支,包括軍事、薪金以及社會服務。
市區化對於服務業帶來了刺激。重要服務行業為公共服務,包括教育、商業、個人服務及旅遊業。伊朗科學的收益達9億美元(2005年),但過去15年未有顯著的增長。2000年代早期伊朗將研發的國民生產總值調至0.4%,落後於已發展國家的平均值1.4%。2009年將會占國民生經總值0.87%以及將會達到2.5%。
交通及通訊的GDP總值預計在2013年提升至460億美元,佔全國6.8%。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在1996年建議伊朗在交通及通訊僱用340萬人,在2008年增至20.5%的勞動人口。
伊朗擁有數千年文明史,自然地理和古代文明遺產豐富。伊斯蘭革命前,每年到伊旅遊都有數百萬人。兩伊戰爭後,旅遊業遭到極大破壞。1979~1994年,到伊旅遊人數年均不足10萬。從1991年起,政府開始致力發展旅遊業,旅遊業逐漸復甦,2011年遊客人數達300萬,旅遊收入20億美元。伊全國有各類旅遊組織、旅行社約3000個。德黑蘭、伊斯法汗、設拉子、亞茲德、克爾曼、馬什哈德是伊主要旅遊地區。1980年代受兩伊戰爭的影響,旅遊業蕭條,但近年有復甦跡象。2004年約1,659,000人前往伊朗觀光,多數來自亞洲國家,主要包括中亞,另外有少數遊客來自歐洲聯盟及北美洲。最多人到訪的旅遊壞點是伊斯法汗、馬什哈德及設拉子。有來自德國、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前往伊朗的古跡進行考古。伊朗在旅遊業收益拉68位。主要因為自然環境及史跡被評為十大最值得旅遊的地方約1.8%在職人士是從事旅遊業,在未來五年將會以10%增長。
伊朗主要出口商品為油氣、金屬礦石、皮革、地毯、水果、乾果及魚子醬等,主要進口產品有糧油食品、葯品、運輸工具、機械設備、牲畜、化工原料、飲料及煙草等。2012年,伊進出口總額約178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117億美元、同比下降21%,進口額670億美元、同比下降7%。受制裁因素影響,2011年底以來,伊朗原油出口大幅下降。
㈢ 伊朗目前的軍事實力是怎樣的具體!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
現役部隊約51.8萬人。
革命衛隊:約12萬人。
地面衛隊:約10萬人。編有13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及15~20個獨立旅。裝備有少量的坦克、裝甲輸送車和火炮。
海上衛隊:約2萬人。以5個島嶼為基地,裝備有45艘武裝小艇。岸防部隊編有炮兵和地地導彈連。現統一由海軍指揮。
海上陸戰衛隊:1個旅。
預備役部隊:陸軍35萬人。
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僅有少量武器裝備。憲兵15萬人(包括邊防部隊),裝備有「色斯納」 185/310型飛機、AB-205/206型直升機及小艇約130艘。
駐外兵力:革命衛隊駐黎巴嫩約150人;在蘇丹駐有軍事顧問。
伊朗陸軍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
主戰坦克:1190輛(T-54/-55型110輛、T-59型220輛、T-62型100輛、T-72型200輛、「酋長」250輛、M-47/-48型150輛、M-60A1型160輛、T-69型200輛)。
輕型坦克:「蠍子」80輛。
裝甲偵察車:EE-9型35輛。
步兵戰車:БМП-1型300輛、БМП-2型100輛。
裝甲輸送車:550輛(БTP-50、БTP-60、M-113型)。
牽引炮:1995門(105毫米130門、122毫米650門、130毫米1000門、152毫米30門、155毫米165門、203毫米20門)。
自行炮:289門(122毫米60門、155毫米160門、170毫米9門、175毫米30門、203毫米30門)。
火箭炮:107毫米500門、122毫米155門、240毫米9門、320毫米若干門、333毫米若干門、355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6500門(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7毫米和120毫米)。
地地導彈:「飛毛腿」-B/-C型約10部(導彈210枚)、CSS-8型約25部(導彈200枚)。
反坦克導彈:「陶」式、「耐火箱」式若干具。
無坐力炮:75毫米、82毫米、106毫米、107毫米若干門。
高炮:1700門(14.5毫米、23毫米、35毫米、37毫米和57毫米)。
地空導彈:SA-7若幹部。
飛機:77架。
直升機:共556架,其中AH-1J攻擊型100架。
伊朗海軍兵力1.8萬人(含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
主要作戰艦艇:蘇制潛艇3艘、驅逐艦 1艘、護衛艦3艘、輕型護衛艦2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7艘。
登陸艦艇:11艘。
支援及其他艦只:25艘。
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飛機9架;直升機10餘架,其中武裝直升機9架。
海軍陸戰隊:2個旅。
伊朗空軍兵力3萬人(含1.2萬名防空部隊)。編有9個對地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加油兼運輸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2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約302架。
攻擊戰斗機:F-4D/E型約60架、F-5E/F型約60架、蘇-24型約30架。
戰斗機:F-14型60架、F-7型24架、米格-29型30架。
海上偵察機:P-3F型5架、RC-130型1架。
偵察機:RF-4E型約8架(具有作戰能力)。
加油兼運輸機:波音707型4架、波音747型1架。
運輸機: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波音727型1架、C-130E/H型18架、「空中指揮官」 690型3架、F-27型15架、「獵鷹」5架、PC-6B型10架。
直升機:AB-206A型2架、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
教練機:共 130架,其中米格-29B型5架、FT-7型5架、F-5B型20架具有作戰能力。
空地導彈:「小牛」、AS-10、AS-11、AS-14、C-801型若干枚。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若干枚。
地空導彈:「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HQ-2J型45部、SA-5和FM-80型若幹部
㈣ 裏海的油氣狀況怎麼樣
裏海含油氣盆地是繼中東、西西伯利亞後的世界第三大油氣資源富集區,被稱為「第二個中東」「第二個波斯灣」。但是對於它的確切的油氣資源含量,說法不一。根據美國能源部門的估計,裏海地區的石油地質儲量大概在2000億桶。英國的BP公司2005年的年度報告中,認為裏海的可開采儲量為200億~350億桶。這個儲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按2000億桶計算,就佔到世界整個地質儲量的18%左右。除了石油資源,裏海的天然氣資源大概有1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4%~5%。儲量是非常大的。
裏海地區南部為盛產石油的海灣地區,北部有俄羅斯西西伯利亞油田,東側也是中亞著名的產油區。海灣地區、西西伯利亞油田是位於世界上前兩名的巨大能源區,裏海地區的地質條件與周圍產油地區的相似性顯現出該地區油氣資源巨大的開發潛力。
裏海地區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而且隨著地質勘探的不斷深入、儲量不斷擴大,世界級新油田不斷被發現,正逐漸成為可能僅次於中東和西西伯利亞的世界第三大油藏區,世界主要的能源供應基地之一。就質量而言,裏海石油具有埋藏淺、品位高、雜質少、易開發等特點,屬於輕質原油。
裏海地區大多數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尚未開發,甚至許多地段尚未勘查。亞塞拜然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加可能儲量)絕大部分在海上,哈薩克和土庫曼石油資源總量中也有30%~40%在海上。整個裏海地區目前的探明石油儲量估計為180億~350億桶,高於美國(220億桶)或北海(170億桶)的探明儲量。裏海天然氣儲量更大,在裏海油氣儲量(探明儲量加可能儲量)中,天然氣約佔2/3。按探明儲量計,哈薩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均能排位於世界前20大天然氣資源國之列。裏海地區的探明天然氣儲量估計為9.5萬億立方米,可與北美(8.5萬億立方米)相比。
石油和天然氣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資源。開發始於20世紀20年代,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得到相當發展,主要是依靠亞塞拜然的巴庫附近的裏海沿岸油井。現在採用鑽井平台和人工島開采海底石油。2004年裡海擁有剩餘石油可采儲量約13.64億噸,其中哈薩克為7.5億噸,土庫曼為0.8億噸,亞塞拜然為1.6億噸,伊朗為0.014億噸,俄羅斯為3.68億噸。另外,裏海天然氣資源豐富,剩餘可采儲量約4.8萬億立方米。其中哈薩克為1.84萬億立方米,土庫曼為2.86萬億立方米,亞塞拜然為0.13萬億立方米。在環保的壓力之下,作為綠色能源的天然氣具有如此巨大的可采儲量,更加凸顯了裏海的能源意義。具體儲量和產量見表10-1和表10-2。
表10-2裏海地區石油產量及出口量單位:百萬噸
從以上兩表可知,在裏海地區,哈薩克具有較強的石油優勢,而土庫曼具有較強的天然氣優勢,伊朗和俄羅斯在裏海地區開發較少,尤其是伊朗一直未開發。
裏海地區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絕大部分尚未進行三維地震勘探,因而隨著勘探的深入,石油可采儲量仍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縱觀國際石油資源的地質勘探史,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重要油藏、儲層的石油資源總量、可采儲量總是不斷被刷新,處於逐年增加的趨勢。裏海地區未來潛力巨大。裏海地區地廣人稀,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較低,能源需求小,因而裏海石油出口潛力巨大。其中,哈薩克石油生產的90%,土庫曼油氣生產的75%都可供出口。
㈤ 裏海非海
裏海非海
從地理學對湖泊的定義(內陸窪地中相對靜止、有一定面積,不與海洋發生直接聯系的水體)來看,裏海(英文名稱:Caspian Sea)的確不是海,它與大洋沒有任何接觸,是標準的湖泊。
(裏海衛星圖片——來自維基網路)
它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在不包括其東側的海灣時,裏海的面積就有37萬1000平方公里,差不多相當於三個福建省那麼大。而裏海的儲量更加驚人,達7萬8200立方公里,佔全世界湖泊總水量的44%。
(裏海及其周邊國家——來自維基網路)
在蘇聯解體之前,裏海沿岸的國家只有蘇聯與伊朗,裏海也被劃為伊朗與蘇聯之間的界湖。而現在,沿裏海則分布著五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亞塞拜然、伊朗、土庫曼以及哈薩克。
裏海地質背景與資源
(裏海夜景衛星照片,拍攝自2015年——來自維基網路)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裏海與附近的黑海,以及地中海都曾經是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曾經浩渺的特提斯洋已經俯沖消亡,僅僅留下幾個小型的殘余水體。也正因為如此,裏海的海底是標準的大洋玄武岩,而不是大陸花崗岩體。由於裏海獨特的「前世身份」,裏海的地層中沉積了大量的有機物質。
(「伊朗哈扎爾」鑽井平台在裏海上工作——來自維基網路)
在已經探明的石油原油儲量中,裏海擁有約有2000億桶原油,相當於伊朗與伊拉克加在一起的石油儲量。而裏海的石油開采 歷史 也十分悠久,早在8世紀時,就已探知該地區蘊藏豐富的石油,據史料,裏海西岸的亞塞拜然,早在公元10世紀就有挖井汲油的記載,這里的石油埋藏很淺,只要挖到地下10~12米即可出油。世界上工業化開採石油始於1877年,而亞塞拜然在1873年就已開鑿第一口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井。
(裏海地區第一個油田——來自維基網路)
(亞塞拜然陸地石油開采——來自維基網路)
20世紀初,位於亞塞拜然的巴庫油田曾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油田。
(亞塞拜然首都巴庫,上為20世紀時巴庫大道,下為現在的巴庫大道——來自維基網路)
(黑金首都:巴庫——來自維基網路)
而隨著石油開採的大規模推進,裏海地區淺層的石油已經開采殆盡,開采位置也由陸地逐漸向大陸棚移動。
(裏海近海石油開採油田——來自維基網路)
由於受到湖泊北部伏爾加河流入的淡水影響,裏海的北部水域幾乎是淡的,而南部的鹹水更多。目前,裏海的平均鹽度是地球海洋的三分之一,約為1.2%。
(裏海海灘風光——來自維基網路)
非海非湖的裏海——區域爭議與發展
有著龐大石油儲量的裏海,註定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蘇聯未解體時,這里只有伊朗與蘇聯,裏海自然幾乎沒有爭議。然而就在蘇聯解體以後,裏海的歸屬權該如何切割,就陷入了長達20餘年的爭端中,裏海沿岸五國長期為各自國家在其中的利益爭論不休。直至2018年8月12日,五個裏海國家在哈薩克阿克套共同簽署了《裏海法律地位公約》。
(2018年裡海沿岸五國首腦 會議 ——來自維基網路)
《裏海公約》中最為有趣的是,作為在定義上毫無爭議的湖泊,裏海在2018年卻被環裏海的五個國家首腦共同定義為「既非湖泊,又非海洋」。這個飽含著濃烈政治意味的「四不像」定義,其實是五個國家為了共同開發裏海的豐富海洋資源而創造出的。
如果裏海被界定為海,那麼其管轄就要遵守《國際海洋公約》,這就意味著裏海周邊五國以外的國家也可以進入裏海開采資源。而如果定義為湖,五國就需要對裏海進行平均劃分,顯然不管是海還是湖,都不符合五個國家在這個區域的利益。
(裏海中的鑽井平台——來自維基網路)
《公約》確立裏海為一個「非海非湖」的獨特水域。它規定,裏海沿岸國家海岸線往外延伸15海里為該國領海,領海往外再延伸10海里為該國專屬捕魚區,再往外的水域及其資源則由沿岸五國共享。
裏海如何出海
《裏海公約》中還規定,除了裏海五國之外,任何國家不能在裏海駐軍。而這五個國家,則均在裏海有常駐艦隊,其中實力最強的無疑是隸屬於俄羅斯的裏海艦隊。
(俄羅斯裏海艦隊——來自維基網路)
雖然作為「湖軍」,俄羅斯裏海艦隊的實力與主力艦隊有著巨大的差別,但是在裏海地區也是霸主級的存在。盡管自1722年成立以來,裏海艦隊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實戰,但作為裏海區域實力最強的艦隊,裏海艦隊對於維護俄羅斯在裏海的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無法出海的艦隊,終究不是真正意義的海軍,裏海艦隊想要走出裏海,邁向深藍,雖然麻煩些,但確實有可行的途徑,那就是藉助俄羅斯人民的母親河——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三角洲——來自維基網路)
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也是注入裏海的流量最大的河流。從這里溯流而上 30 0公里,到達俄羅斯城市——伏爾加格勒(原名為斯大林格勒)附近。然後轉向西,沿著前蘇聯特地為連接黑海與裏海而修建的頓河運河,就可以直抵亞速海。
(裏海—黑海穿越示意圖——截圖自Google earth)
再穿過連接亞速海與黑海的刻赤海峽(Kerch Strait)就順利到達黑海,可以與俄羅斯黑海艦隊順利會師。
裏海不僅僅只是地球上最大的湖泊,也由於其中漁業、油氣等資源而一直處於紛爭之中。所幸,在達成《裏海公約》以後,日前(2019.08.12)首屆裏海經濟論壇也順利召開,裏海已經日益成為連接歐亞的經濟橋梁。
參考文獻:
1.Lake Profile: Caspian Sea. LakeNet.
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il and Gas Instry in Azerjan SOCAR
3.Caspian Sea – Background". Caspian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0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 July 2013 . Retrieved 11 September 2012
美編:徐海潮
校對:陶 琴
㈥ 伊朗的經濟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目前伊朗的經濟實力位居亞洲第七位。2010年伊朗的GDP(按照匯率計算)為3276億美元,人均4600美元。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也比較發達,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發展很快。伊朗的機械製造業有了長足的進步。胡齊斯坦為石油工業區與重要出海門戶。 石油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3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0%,居於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6%,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 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日產能力可達410萬桶,石油收入佔全部外匯收入的90%,伊朗成為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森林是伊朗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資源,面積達1800萬公頃。伊朗水產豐富,魚子醬舉世聞名。裏海沿岸為暖濕農業區。經濟實力可以,人均GDP比我們高。但在聯合國的嚴厲制裁下,目前物價上漲,失業率高聳,經濟很困難。
㈦ 吵翻了!世界最大湖——裏海到底是「海」還是「湖」
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面積約38.6萬平方千米,而世界第二大湖——蘇必利爾湖(北美五大湖之一)的面積僅有8.2萬平方千米。裏海面積是蘇必利爾湖的4.5倍還多。
裏海的湖水儲量也非常龐大,是世界湖泊總量的40%。裏海水中還生活有海豹等海洋生物。很多人基於這些特徵,給這個湖泊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裏海。
世界上主要湖泊面積對比,裏海面積經常變化,所以用的37.1萬平方千米的數據
裏海位於中亞、中東與東歐交接,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裏海沿岸及其海底蘊含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隨著俄羅斯在裏海的影響力下降,周邊的哈薩克、土庫曼斯曼、伊朗和亞塞拜然四國為了爭奪裏海的油氣資源,要求對裏海進行劃分,以明確各國的資源范圍。
1991年後,對裏海主權有爭議的主要國家
但裏海沿岸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五國對裏海是「海」還是「湖」的身份爭論不休。如果是湖,那裏海的資源將由五國共享;如果是海,則要按照《國際海洋公約》的規定,進行劃分。
裏海到底是湖是海?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到裏海周邊國家對裏海的主權爭議呢?
裏海曾經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距今1.1萬年左右,地殼運動使裏海與地中海及黑海分離,成為四面被大陸包圍的鹹水湖。裏海補給水源眾多,其中就有世界最長的內流——河伏爾加河。蘇聯為便於貨物的運輸,在1948年修築了伏爾加河—頓河運河,使得裏海和亞速海、黑海相通。
裏海和黑海相連的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圖中紅線)
從古代一直到16世紀初期,裏海周邊的民族主要是波斯人和突厥人。直到16世紀中期,沙俄才擴張到裏海的西北岸。
沙俄為了與裏海南側的波斯對抗,建立了裏海艦隊。19世紀初期,沙俄先是通過與波斯(伊朗)的戰爭,獲得包括亞塞拜然在內的裏海西岸的大片土地。隨後,沙俄又通過與突厥人的戰爭,佔領了裏海東側的哈薩克、土庫曼等地。
波斯人僅僅剩下裏海南岸的少部分地區。禍不單行的波斯19世紀中期又遭到了英國的入侵,淪為半殖民地。
沙俄在中亞的擴張
沙俄在佔領裏海西側的亞塞拜然後,發現當地城市巴庫竟存在很多已經運轉數百年的手挖油井。到20世紀初,巴庫油田因石油埋藏淺,便於開采,成為沙俄乃至全世界的石油開采中心。
巴庫油田的油井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俄國(蘇俄)。而波斯(伊朗)這個時候飽受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入侵,依然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
1921年,蘇俄與波斯(伊朗)簽署了《俄波條約》。雙方一致承認蘇俄與波斯在裏海擁有平等的航海權,但該條約並沒有對裏海的水域劃分。為了保護兩國的利益,兩國還重申不允許第三國進入裏海地區。
1922年,蘇俄相繼把中亞的亞塞拜然、哈薩克等國納入蘇聯。從蘇俄與伊朗簽署第一個關於裏海的協議開始,兩國在20年裡,先後簽署多個條約。特別是1940年,兩國明確指出:「裏海是蘇聯和伊朗兩國的內海」。
蘇聯與伊朗
這20年中所有的條約僅是在法律上明確了裏海是兩國共同內海,並沒有對裏海水域及其水下的資源進行劃分。而且蘇聯與伊朗力量對比極不均衡,蘇聯的裏海艦隊遠遠強於伊朗的裏海海軍。裏海實際上更像是蘇聯的內海。
而且蘇聯還在距離巴庫油田不遠的北方發現了另外一個石油基地。為了保護自己的資源,蘇聯更是加強裏海地區的武裝力量。
巴庫一度成為俄羅斯人佔主體的城市
二戰後,蘇聯成為能與美國爭奪霸權的超級大國。而1953年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國王因與首相發生矛盾被迫出走。
後來伊朗國王在美國的支持下重新掌權。重新上台的伊朗國王實行親美政策。美國雖然積極扶持伊朗,但由於伊朗控制的裏海南岸地區油氣資源較少,蘇伊兩國在裏海地區並沒有產生爭端。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伊朗採取既不偏向美國,也不倒向蘇聯的獨立自主外交路線。這個時候伊朗和蘇聯在裏海依然能夠和平相處。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
1991年,蘇聯轟然解體影響到裏海的平靜局面。裏海沿岸國家從之前的兩國變成了五國。五國中,哈薩克的湖泊岸線最長,伊朗的最短;如果以裏海東西寬的中間線為界劃分,伊朗的水域面積也是最小。
裏海周邊國家
裏海五國中,俄羅斯的海軍實力無疑是最強的。而小國亞塞拜然由於曾經是蘇聯裏海艦隊的總部所在地,因此獨立時也獲得了幾艘艦艇,成了裏海地區海軍第二強的國家。其他三個國家的海軍力量則相對弱小得多。
裏海周邊五國的經濟當時普遍不景氣。伊朗因推翻親美政權,深受美國制裁,經濟困難。亞塞拜然雖有巴庫油田,但歷經百年的掠奪性開采產能大大下降。哈薩克、土庫曼斯曼在蘇聯時期就缺少支柱產業。
在這些國家為經濟犯愁的時候,裏海豐富的油氣資源成為了救命稻草。據估算,裏海石油儲量大約有1200-2400億桶,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儲量約1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儲量的4%。
但裏海資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水域油氣資源豐富;而伊朗、土庫曼兩國附近水域的油氣資源相對較少。
以裏海東西中心線為界劃分後,裏海沿岸各國的油氣資源分布
亞塞拜然等地的油氣資源之前一直屬於蘇聯,因而 歷史 上蘇聯的獲利最大。現在其他四國都想從面前的聚寶盆分一杯羹。四國紛紛要求明確各自在裏海的主權范圍。裏海是湖泊還是海洋的爭議伴隨著利益之爭而出現。
本來人們就對裏海的身份存在分歧,聯合國的工作失誤更加劇這種分歧。從18世紀以來的沙俄和蘇聯時期,裏海一直是蘇聯和伊朗的界湖。但沙俄和蘇聯比伊朗強勢,裏海被認為是蘇聯的內海。裏海周邊國家之前也沒有爭議,因此聯合國在制定海洋法的時候,忽略了裏海的存在,並沒有對裏海的相對問題進行規定。
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後,關於裏海的爭議越來越多。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制定會議
國際法規定,對於湖泊,如果是邊界湖,湖中的資源當由沿岸國家共享,或者沿岸國家通過協議平分湖中資源。如北美五大湖區,密歇根湖因整體在美國境內屬美國外,其他四湖的區域兩國以聖勞倫斯河中部為界平分。
北美五大湖
如果是海洋,那麼沿岸國家將享有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該經濟區內的所有資源,歸相應國家單獨享有。剩餘的部分則屬於公海,世界各國可以自由在此航行、開采。
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示意圖
伊朗所在的南部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且較難開發,伊朗認為裏海是湖泊對自己有利。它一直堅持1921年和1940年與蘇聯簽署的條約,主張裏海資源應為沿岸各國共有,共同開發;或者將裏海五等分,每國各佔20%。土庫曼周邊的油氣資源也較少,因而支持伊朗的觀點。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所在水域的資源相對豐富。他們認定裏海為內陸海,應按照國際海洋法公約來明確各國的專屬經濟區。
但由於裏海的東西平均寬僅有約320公里,不足專屬經濟區的200海里(370.4公里)的距離,因此按規定,沿岸各國專屬經濟區的范圍到裏海中間線(160公里)為止。在這個專屬經濟區內,三國可以自主進行勘探、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1996年,裏海五國進行了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首次談判。這次談判最終因「海派」和「湖派」的分歧過大,而未取得任何成果。
在裏海五國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美國介入裏海爭議。
蘇聯解體後,美國為了遏制俄羅斯,也為了尋求資源,橫插一腿。對於俄羅斯而言,裏海是保障其南部安全的重要屏障。俄羅斯在裏海部署了裏海艦隊,以維護其在裏海地區和中亞地區的戰略領導地位。
俄羅斯裏海艦隊
對美國來說,裏海所在的中亞也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一步。美國趁俄羅斯在中亞影響力下降的機會,積極介入裏海地區的爭論,試圖擴大在此地區的影響力。
而亞塞拜然因無力抗衡俄羅斯也主動倒向西方國家,壯大了對抗俄羅斯的力量。
美國還覬覦著裏海的油氣資源。美國雖油氣資源豐富,但美國的油氣生產與消費相比缺口極大。2017年,美國的石油產量約6.53億噸,而消費量則是8.7億噸。
為了彌補油氣資源不足,也為避免受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制約,美國一直在尋求能源供應的多元化。裏海就成為了美國的目標。
美國的石油生產量(紅線)和消費量(藍線)對比
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時間里,俄羅斯通過自己的輸油管道控制著裏海沿岸各國的油氣收益。哈薩克、亞塞拜然等國想要將石油運往歐洲必須使用俄羅斯的管道。
美國為打破俄羅斯的壟斷,在1999年和哈薩克、亞塞拜然以及土庫曼等國達成興修巴傑管道的協議。巴傑管道於2005年建成,該管道從亞塞拜然到達土耳其,完全避開了俄羅斯。
打破俄羅斯管道壟斷的巴傑管道
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俄羅斯採取了強硬的外交策略,並加大對裏海艦隊的投入,讓裏海的局勢撲朔迷離。
但裏海周邊國家並不希望美國完全介入局勢中而影響到自身利益,因此達成了「裏海是裏海沿岸五國的裏海」的共識。
2002年,堅持「海派」的俄羅斯、亞塞拜然按照「水面資源共享、劃分水底資源」的辦法,簽署了劃分裏海的協議。
隨後哈薩克也接受了俄、阿兩國的意見。三國以裏海東西中心線為界,將裏海的海底資源劃分為對應的三分。而伊朗因飽受美國制裁,自身經濟一直不景氣,堅決反對海派的態度也逐漸緩和。
2002年簽署條約的俄、阿總統
經過多次談判,2014年,五國都接受了俄、阿兩國的裏海劃分方法。最終,2018年,裏海五國簽署了《關於裏海法律地位的公約》。
公約既沒有將裏海界定為海,也沒有將其界定為邊界湖。公約從各國實際訴求出發,創造性的將海洋的專屬經濟區概念與湖泊的資源共享原則結合起來。裏海變成了一片非海非湖,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水體。
裏海五國簽署公約
根據公約,各國擁有沿岸15海里的領海和10海里的專屬捕魚區,其它水域的漁業資源將由裏海沿岸5國共同享有。公約還規定不允許五國外的國家在裏海駐軍。
五國按照俄、阿、哈三國的劃分方法,以裏海東西中心線為界,將裏海海底劃分為五份。五國各自擁有海底的資源。哈薩克成為最大的贏家,分得裏海面積的30%;其次是亞塞拜然21.1%和土庫曼20.5%。在這個劃分中,伊朗獲得的海底面積最少,僅佔11.6%。
根據公約的五國劃分面積
公約的簽訂不僅結束了五國長達20多年的湖海之爭,還阻止了西方國家的介入。對裏海五國來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但由於伊朗獲利最少,而且伊朗周邊的油氣資源較少,因此仍然存有分歧。伊朗堅稱要在公約的框架下,繼續與相關國家進行談判,以實現自己五分之一海底面積的要求。
紅線為伊朗要求的邊界,綠色為公約實際劃分的邊界線
長期作者 羊洋洋
揚州大學 歷史 系畢業 歷史 愛好者
責任編輯 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 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