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控制波斯灣有什麼用

伊朗控制波斯灣有什麼用

發布時間:2023-08-21 20:33:21

⑴ 西亞的波斯灣又稱什麼,石油儲量世界第一,因此有什麼之稱

西亞的波斯灣又稱海灣,石油儲量世界第一,因此有「世界油閥」之稱。

波斯灣的沿岸和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波斯灣海上的唯一出口是霍爾木茲海峽。海峽長150千米,最窄處僅38.9千米。它是世界上石油運輸最繁忙的海峽,平均每5分鍾就有1艘油輪進出海峽,每年有大量石油從這里運出。

波斯灣介於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總面積約 21 萬平方千米, 它對於伊朗來說尤為重要。 首先,波斯灣是伊朗文化認同和歷史認同的重要區域。自公元前 6 世紀居魯士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起, 伊朗在波斯灣便扮演著強國角色,而且伊朗人認為早在 2500 年前波斯灣便被稱為「波斯海」, 伊朗人憑借著悠遠的歷史及其榮耀,在波斯灣地區表現了文化優越感及認同感。

(1)伊朗控制波斯灣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波斯灣北部有河流注入,分別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條河流,曾經孕育了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波斯灣雖然看起來是一個不毛之地,但是底下卻蘊藏著寶藏,波斯灣地區是石油的聚寶盆,這里蘊藏的石油總儲量約佔全球石油總儲量的一半以上。

其實在三疊紀白堊紀時期,西亞地區原來是特提斯海(即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隨著地殼運動,阿拉伯板塊向北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特提斯海逐漸消失,保留下來一塊大陸架淺海的沉積地,就是現在的波斯灣。擁有穩定的沉積環境,生油、儲油、運聚、保存的條件極其理想。


⑵ 伊朗啟動海灣的多層防禦體系,他們也怕油田和氣田被摧毀嗎

伊朗肯定也會害怕自己的油田和氣田被摧毀,這是因為美國和美國的盟友擁有非常出色的彈道導彈技術,這也會對伊朗國家的石油安全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所以我們看到伊朗也在積極地保護這些油田不受到摧毀。因為一旦這些石油設備受到摧毀的話,會導致伊朗的能源出口受到非常大的阻礙,伊朗是一個以能源出口為主的國家,一旦能源出口受到限制的話,會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沖擊。

所以我們也希望美國和伊朗這兩個國家能夠保持穩定和平,千萬不要因為一些矛盾或者是沖突就爆發戰爭,這樣會導致兩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會出現非常大的損失。

⑶ 波斯灣的軍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在此設立軍事基地,與在伊拉克的土耳其軍隊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灣是同盟國向蘇聯提供軍用物資的運輸線。
軍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布希爾和霍拉姆沙赫爾海軍基地;伊拉克的巴士拉海空軍基地、舒艾拜空軍基地和烏姆蓋斯爾海軍基地;沙烏地阿拉伯的宰赫蘭空軍基地、朱拜勒和達曼海軍基地;阿曼的錫卜空軍基地;巴林的朱費爾角海軍基地。海灣地區有一條巨大的石油帶,具有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產區,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有「世界油庫」之稱,其石油蘊藏量佔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125億桶,僅次於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約3.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2.4%。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海灣及其周圍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國際通道。西方所需海灣石油的大部分,必須通過海灣唯一的出海航道霍爾木茲海峽運出。如海峽被切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濟將受到致命打擊。因此,控制自海灣西岸經霍爾木茲海峽過阿曼灣到阿拉伯海的這條海上東西通道,就成了美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1981年5月,海灣地區一些國家成立了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其成員國包括阿聯酋、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委員會的宗旨是實現成員國之間在一切領域的協調、加強成員國在各方面的聯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動六國的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⑷ 了解海灣戰爭或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認識它對當今人類產生的影響。

海灣戰爭
起因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
聯合國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連同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為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多國部隊進攻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停火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日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被俘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⑸ 「稱霸中東、建立什葉派走廊」,伊朗憑什麼有這么大的「野心」

因為伊朗以前就是一個霸主。

到目前為止,伊朗一直支持葉門的胡塞武裝部隊,索馬里青年黨,黎巴嫩的真主黨,哈馬斯等。最終目標是在這些國家建立什葉派國家宗教統一組織,一旦這些武裝團體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控制伊斯蘭教,控制能源成為世界大國。伊朗的最終雄心是實現民族復興,成為世界強國。這也是其持續進行核試驗和核武器的基礎,因為伊朗認為存在核武器,這是力量的標志。因此,伊朗控制伊斯蘭教的目的是控制世界能源,波斯灣最初是由伊朗控制的。一旦有了伊斯蘭,世界的能量就掌握在伊朗手中。

⑹ 在伊核問題,美國伊朗各自的立場和動機是什麼

問題太大了,就我所知簡要回答下,也許不怎麼對。 伊核問題主要矛盾在於美國的地緣政治以及其立場,牽涉其中的成因非常復雜。其中最為重要的推手有以下幾點;1、伊朗的戰略地位。伊朗所處直接控制波斯灣地區和霍爾木茲海峽,這是一條極為重要的海上通道,不僅僅是影響中東地區石油安全運輸,而且極具軍事威脅。2、伊朗與以色列的沖突。以色列是二戰同盟國勝利後從阿拉伯國家版圖上硬挖出來的一塊窟窿。以色列與英美為首的軍事集團建立了良好的事軍關系和經濟基礎,可以說以色列的態度對英美處理中東問題所持立場極具影響。3、經濟因素影響。這個地球人都知道。4、阿拉拍國家與美英的文化、宗教巨大差異。伊朗是政教合一的領導政權,對於美英等西方國家的人生觀世界觀等等與伊斯蘭教水火不容,且因中蘇對峙時期遺留下來的種種沖突導致雙方從根本上不可妥協。 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雙方即:美國致力於掌控一切,伊朗努力於自己血脈延續。

⑺ 伊朗軍艦「強拖」美國無人艇事件疑團重重,誰在編好萊塢故事

這是不是誰編好的,而是常有的事!這種行為伊朗也不是第一次!

美軍一艘無人艇在波斯灣被伊朗控制並拖走,伊方宣稱:這是為了確保波斯灣航線安全,並表示無人艇已被釋放。這真是打臉,美軍試圖利用無人艇占技術優勢的便宜,不成想,無人艇因無人駐扎,成了一個類似無主之物,誰都可以直接上去抓捕,誰知道他是不是失控了呢?雖然美方批評伊方:“這樣做不符合海軍的做事方式。”但是美國派無人艇實則就是給伊朗一個隨便捕獲的機會,沒帶回去一樣打臉美軍。

不過,容我說句公道話,美軍這無人艇的顏色確實不利於航道安全,建議伊朗方面用黃色自噴漆對其部分整體噴塗,特別是太陽能面板。所謂流氓總喜歡說別人不專業,喜歡指責別人明目張膽,上回你美國公然搶劫伊朗油船,直接賣了算不算明目張膽?

⑻ 中國和伊朗的關系怎麼樣去伊朗經商會有危險嗎

關系相當親密吧,因為,伊朗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夥伴國家。由於伊拉克被美國控制以後,伊朗的重要性更加地凸顯。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主要油源在是中東地區,而伊朗又是中國在中東地區除以色列之外唯一的一個親密的戰略夥伴,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有很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於伊朗控制著波斯灣的出口霍爾木滋海峽,地位相當重要。而且伊朗是中國東西戰略的一大支柱國家,與巴基斯坦及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地位同等重要。
伊朗有中國提供的大量裝甲車和導彈。
因此,無論從理論分析上,還是現實情況的表現,中國同伊朗關系相當親密,雖不及盟友,但絕對重要。 最後一句話,林子大了啥鳥都有,!

⑼ 伊朗靠近中國哪裡

新疆。
伊朗其實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其戰略地位。伊朗扼守整個波斯灣,這可是西方石油美元的核心,也是西方能源的核心,是屬於歐洲和美國的生命線,而這條線卻掌握在伊朗手裡。因為伊朗有足夠的力量掌控波斯灣,控制波斯灣,一旦如此,那麼西方的生命線就被切斷。

閱讀全文

與伊朗控制波斯灣有什麼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50萬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度錢 瀏覽:885
中國女足該如何守護最後的後防線 瀏覽:871
越南為什麼關閉廠 瀏覽:158
中國農業銀行怎麼寫 瀏覽:620
越南盾對克朗匯率多少 瀏覽:814
印度恆河平原為什麼人口這么多 瀏覽:705
印尼黑酸枝沙發多少錢 瀏覽:4
中國優質小麥生產地是哪裡 瀏覽:1002
英國女王有多少只天鵝 瀏覽:50
印度flag是什麼 瀏覽:148
伊朗石油儲量最大的是哪個國家 瀏覽:795
中國gpu公司有哪些 瀏覽:579
中國從印尼進口產品關稅多少 瀏覽:927
印度人怎麼稱呼茶葉 瀏覽:452
外交部怎麼回應美國中國病毒 瀏覽:648
伊朗人在中國哪個城市生活 瀏覽:411
為什麼英國丹麥瑞典不加入歐元區 瀏覽:822
伊朗為什麼向美軍基地發射導彈 瀏覽:672
madudan印尼民歌什麼意思 瀏覽:779
義大利語最高等級叫什麼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