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最友好城市
伊朗最友好城市是戈爾甘。戈爾甘,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戈勒斯坦省的省會和最大城市,位於裏海沿岸。舊稱阿斯特拉巴德,位於伊朗中北部。它位於卡雷河的一條小支流上,距離裏海23英里(37公里)的城市,起源於阿奇美尼亞時代,後更名為Gorgan。如今現代的戈爾干已成為一個繁榮的谷倉平原。
『貳』 伊朗和美國關系緊張來源已久了么
美伊交惡溯源可以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
其實兩伊戰爭期間,與伊朗為敵的美國明顯站在了伊拉克一邊,並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然而美國政府很快意識到,素有宏圖大志的薩達姆將成為更危險的敵人,美伊關系迅速降溫。1990年8月2號,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並吞並科威特為其第19個省。此後,聯合國連續通過了5個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實施經濟制裁。但伊拉克仍然拒不撤軍。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成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先後對伊拉克實施了"沙漠盾牌"、"沙漠風暴"和"沙漠軍刀"三個階段的軍事行動,收復科威特,並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當年4月3號,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銷毀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為解除經濟制裁的前提。此後,在1991年到1998年的對伊武器核查中,美伊摩擦不斷,兩國關系繼續惡化。1998年12月16號,核查危機達到頂峰,聯合國核查人員全部撤離伊拉克。次日凌晨,美英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導彈襲擊,核查工作就此中斷。去年年初,美國以伊拉克拒絕接受武器核查,繼續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將伊拉克列入了所謂的邪惡軸心,聲明將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去年9月,伊拉克迫於軍事壓力,同意接受聯合國的武器核查。在此後的核查過程中,盡管伊拉克給予了積極配合,並按時向聯合國提交了武器發展報告,但美英堅持認為伊拉克隱瞞事實,繼續藏有並發展違禁武器,並不斷向海灣地區增兵。
一直以來,總對美國存在一定的偏見。不習慣她憑借自己超強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打著「民主」的旗幟,喊著「反恐」的口號,給世界的和平帶來威脅!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黎以沖突,美國或明或暗的參與,給中東這塊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災難。被炮火摧毀的家園,廢墟上孩子們祈盼和平的眼神,使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心靈為之顫抖!如今,朝鮮無視世界各國的反對,對外宣稱已成功試驗「核爆」後,被美國列為「邪惡軸心國」之一的伊朗,其核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另一焦點。美國將會對伊核問題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一部分取決於伊朗方面的回應。但我們期待,兩國博弈的代價,不是另一場硝煙!
一、 伊核問題的由來
1967年,美國首先援助伊朗建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隨後歐美等西方國家紛紛與伊朗簽訂核合作合同,爭奪伊朗核市場,伊朗核計劃發展進入全盛階段。但隨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巴列維王朝的垮台,歐美終止了與伊朗簽訂的所有合同。而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更是摧毀了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的大部分核設施。戰爭結束後,伊朗向俄羅斯尋求幫助,在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下,實施了核設施重建工作。2003年,美偵察到伊朗的秘密核設施。該消息曝光後,歐盟三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展開了談判。但由於歐盟在談判中受美國影響,加上伊朗政府強硬的態度,使得談判陷入僵局,最終使得伊朗再次恢復鈾濃縮加工活動。圍繞伊朗進行鈾濃縮活動的目的,美歐與伊朗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
二、美伊博弈
美國為了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絕不能容忍伊朗擁有製造核武的機會。而伊朗身處中東這個是非之地,為自身安全及能源問題考慮,迫切需要發展核技術。這一矛盾的存在顯然並非偶然。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成為了全世界尤其是美伊必須考慮的問題。
盡管伊朗方面一再強調自己是「和平發展核能」,但歐美等國卻對這一說法表示懷疑。一旦放任伊朗,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九個「擁有核武」的國家,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影響,其他國家倘若紛紛效仿,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的軍事威懾力,進而動搖美國極力營造的「一超獨霸」的世界格局,最終損害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
盡管後果嚴重,但面對「不吃硬」的德黑蘭,美國確實要下一番苦功。畢竟,伊朗不是阿富汗、伊拉克。首先,伊朗的國土面積是伊拉克的四倍,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是伊朗人民推選出來的政治和精神領袖,具有號召和團結民眾的感召力;其次,伊朗的石油儲量居世界前列,中國與俄羅斯等大國都與伊朗有著密切的能源關系。美國對伊措施不得不兼顧這些國家的利益;再次,伊朗所處的地理位置也給其帶來了天然優勢:把守著中東的石油通道——霍爾木茲海峽,美國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懸於這條通道,不得不有所顧忌;最後,內賈德廣泛聯合其他反美陣營,頻頻出訪鄰國。與委內瑞拉、古巴等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力量!
而對於美國自身而言,各種困難也不得不面對。第一,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使布希進退兩難。繼續派兵駐守,帶來的是美軍傷亡人數的攀升和國內反對勢力的指責;但撤軍更是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成果,拱手讓出,使伊朗有機可乘,增加伊朗在伊拉克的影響力。第二,美國國內的「驢象之爭」再次拉開了帷幕,布希在任期內,已不再可能策劃對伊動武。
面對諸多的障礙,美國出於無奈,被迫改變策略,對伊妥協,表示「只要伊朗同意暫停鈾濃縮活動,美國將參加與伊朗的直接談判」。
正如《孫子、謀攻》中所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戰爭是所有策略中最低級的選擇,雖然「伊核問題」的解決前景仍不明朗,但我們期待雙方博弈可以達到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均衡。
『叄』 兩伊戰爭的原因和影響(說簡單點)
1.美國當時執行親伊拉克,制裁伊朗.而蘇聯也公開支持伊拉克.目的;為得到伊拉克的石油和交通控制權,打擊革命後的伊朗.
2.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兩伊邊界全長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為界。阿拉伯河對兩伊來說都是重要的水道。兩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煉油廠都集中在這條河的兩岸。阿拉伯河還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兩國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1975年3月兩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簽訂邊界協定,規定這段邊界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當時在伊拉克掌握實際權力的是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薩達姆·海珊,在伊朗當權的是國王禮薩·巴列維。但到了1978年,伊朗國內政局發生了極大變化,什葉派宗教人士發動的伊斯蘭革命席捲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伊朗長達2 500年的君主制終結.)
3.宗教問題和政權問題.伊朗90%的居民系伊斯蘭教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系伊斯蘭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4.伊拉克對庫爾德人態度實行雙重標准,對內鎮壓庫爾德人的非法分裂行為.對伊朗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
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在戰爭開端,伊拉克占據優勢,但後來伊朗進入伊拉克領土,美國和蘇聯開始援助伊拉克,使戰爭陷入僵局.
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戰後,美國在中東地位進一步鞏固,而伊朗實力嚴重削弱.蘇聯在該地區影響力下降.在戰爭後期,美國介入戰爭,派軍艦進入波斯灣.並空襲伊朗油輪和擊沉擊傷多艘伊朗軍艦.而伊拉克空軍飛機在1986年重創美軍佩里級護衛艦"斯塔克"號,是一個伊拉克企圖擺脫美國的信號.最終,伊拉克在戰爭結束不久進軍科威特,導致海灣戰爭.
http://bk..com/view/16849.htm
『肆』 土耳其「吞並」亞塞拜然,為什麼還要向伊朗索要領土
埃爾多安有點飄啊,亞塞拜然已經被埃爾多安視為土耳其的勢力范圍了。近日,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公布重磅消息,土耳其和亞塞拜然一體化工程邁出了實質性一步,土耳其視亞塞拜然為兄弟國家,兩國達成協議,土耳其和亞塞拜然兩國居民只需要使用本國身份證,就可以在兩國自由旅行,暢行無阻。
這是什麼意思?很明顯,這就是土耳其在撬牆角,在薅羊毛。現在來看,土耳其不僅僅要從俄羅斯手中把亞塞拜然「奪走」,而且要替亞塞拜然出頭,向伊朗索要亞塞拜然省(在伊朗西北部),埃爾多安認為,伊朗侵吞了亞塞拜然部分領土,理應歸還。近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前往亞塞拜然參加慶祝納卡戰爭勝利大會。
對此,伊朗絕對不會答應,哈梅內伊就是亞塞拜然人,對於亞塞拜然省的分裂主義分子一向警惕,現在土耳其鬧這么一處,伊朗會加緊步伐,防範土耳其動手。不得不說,埃爾多安確實強勢,四處出擊。現在的節奏是,撬俄羅斯牆角,通過一體化步驟「合並」亞塞拜然,向伊朗索要領土。以後的歷史不知道如何評價埃爾多安,埃爾多安以凱末爾自比,要恢復奧斯曼帝國的榮光,不過,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由英雄變成小丑角色。關注本號,了解更多。
『伍』 在疫情期間中國援助了哪些國家
緬甸、寮國、辛巴威、伊朗、韓國等。
1、緬甸
2021年5月2日,中國政府援助緬甸的新冠肺炎疫苗運抵緬甸仰光國際機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緬兩國開展了有效的疫情防控合作,中方向緬方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資援助,並多次派遣醫療專家組赴緬協助防疫。
2020年3月,中國援助韓國一批物資,這批醫療物資中有110萬只口罩和1萬套醫用防護服,在分三次運抵韓國仁川機場後於20日上午結束清關,從仁川市被緊急運往其他各地的戰「疫」一線,助力韓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通訊:中國醫療專家組在寮國贏得「暖暖的人心」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援助的新冠疫苗運抵辛巴威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援助疫苗抵達緬甸仰光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守望相助,同舟共濟」——記中國醫療物資馳援韓國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軍隊向伊朗武裝力量援助抗疫醫療物資
『陸』 哪位政治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兩伊戰爭的始末吧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
『柒』 海灣戰爭的事件經過
1、1990美國布立頓號巡防艦開進波斯灣海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和伊拉克的關系惡劣。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盟國。
2、1990年7月末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談判停止,伊拉克在科威特邊境大量駐軍,薩達姆·海珊召見美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進行一次四目談話。
3、1979年美國將伊拉克列入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兩伊戰爭期間美伊關系逐漸改善。隨著革命後的伊朗在1982年深入伊拉克,為了防止伊朗獲勝從而輸出革命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美國開始對伊拉克進行援助,將其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撤除,並銷售武器給伊拉克。除了公開渠道的援助,關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指導伊拉克軍隊的猜測也廣泛流傳。
4、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會晤沙烏地阿拉伯國防部長1989年11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韋伯斯特與科威特特工首長會晤。
5、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聲稱獲得了一份這次會晤的備忘錄。後來伊拉克以這份備忘錄為由聲稱中央情報局和科威特陰謀瓦解伊拉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
6、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海灣戰爭包括3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1]。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參考鏈接:海灣戰爭
『捌』 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關系
巴基斯坦和伊朗既是鄰國,又是波斯灣地區的伊斯蘭大國,在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建國以後,巴基斯坦與伊朗建立了親密的盟友關系,兩國關系經歷了長期的考驗。但是隨著1979年伊朗原有政權的顛覆,巴伊關系也出現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兩國在阿富汗有利益沖突,使兩國之間出現矛盾分歧,兩國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
今天銘蘇先生就為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兩國關系發生轉變的具體歷程和原因:
一、巴基斯坦和伊朗的蜜月期
1947年巴基斯坦建國,建國後的巴基斯坦與印度由於領土爭端問題爆發了三次戰爭,巴基斯坦由於國家實力比印度弱,所以巴基斯坦就需要加強同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的關系,以便獲得他們的理解、支持和援助。
同為伊斯蘭國家的伊朗,在印巴沖突中支持巴基斯坦,並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伊朗之所以積極發展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一方面伊朗作為波斯人與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二來伊朗也面臨北部蘇聯的威脅,這使伊朗加強了同為伊斯蘭兄弟鄰國的巴基斯坦合作。早在1950年兩國就簽署了《友好條約》,1956年兩國成立了邊界委員會,共同勘測邊界,並簽署了兩國邊界劃分協定。
伊朗和巴基斯坦發展友好關系還有一個外部因素,那就是兩國都同美國建立了密切的盟友關系。二戰後,美國為了阻止蘇聯南下,美國同巴基斯坦建了密切的盟友關系,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同樣,在中東地區美國扶持伊朗巴列維王朝,使伊朗和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兩個盟友。由於伊朗和巴基斯坦都是美國的盟友,兩國之間的合作關系更為密切。
在70年代,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增長,伊朗獲得了巨額的石油收益,經濟實力增強後,通過購買西方國家先進武器裝備,伊朗成為中東地區的軍事大國。而巴基斯坦由於在第三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自身實力大幅削弱,這一時期伊朗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伊朗認為,如果巴基斯坦實力削弱,那麼印度和蘇聯就會威脅到伊朗的國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巴基斯坦也是為了減少印度和蘇聯對自身的威脅。伊朗作為當時的地區大國,積極參與調解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矛盾沖突,並對印度和阿富汗進行經濟援助,這個時期伊朗和巴基斯坦關繫上伊朗明顯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兩國的關系卻依然非常密切。
二、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巴伊關系開始出現裂痕
進入八十年代,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加速了伊斯蘭化進程,伊朗革命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齊亞.哈克政權深受沙烏地阿拉伯瓦哈比教義影響,巴基斯坦伊斯蘭化過程中瓦哈比教義特徵引發了國內什葉派的不滿,從而加深了教派沖突。伊朗作為什葉派為主的國家,自然對巴基斯坦不滿。而且巴基斯坦與美國、沙特等國建立了廣泛的政治、經濟、軍事合作,這也使巴伊關系惡化。
八十年代發生的兩件大事對巴伊關系產生了影響,一是蘇聯入侵阿富汗;二是兩伊戰爭。
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因為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會影響巴伊兩國的國家安全。但是兩國在是否直接同納吉布政權談判以及蘇聯撤軍條件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伊朗八十年代與鄰國伊拉克進行了8年的戰爭,這牽制了伊朗大量的精力,使伊朗對外活動處於低谷。而巴基斯坦被西方國家當作抵抗蘇聯南下的屏障,國際社會援助阿富汗的物資都要經過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巴基斯坦這時也接受了國際社會的大量援助。這一時期,盡管巴基斯坦和伊朗存在分歧,但是還保持了較為密切的關系。
90年代,伊朗調整了對南亞過國家的政策,開始加強同印度的合作。印度是一個南亞大國,也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而且國防基礎要比巴基斯坦雄厚,伊朗同印度合作有著廣闊的前景。所以伊朗在尊重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利益關切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印度的政治、經濟合作,這引起巴基斯坦的不滿。事實證明,伊朗同印度的合作為伊朗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此後印度變成了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對象。
伊朗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問題上分歧也比較嚴重。伊朗在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時期就支持阿境內的什葉派武裝,在蘇聯撤軍以後,阿富汗遜尼派的普什圖人掌握國家政權,沙特和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政權,引發伊朗的擔憂。美國和沙特在阿富汗實力的壯大會危及自己的國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阿富汗境內的什葉派力量加強自己在阿富汗的存在。在希克馬蒂亞爾競選失敗以後,巴基斯坦開始支持塔利班武裝,這也引起伊朗的不滿。
這一時期,伊朗和巴基斯坦關系沒有以前那麼密切了,兩國教派沖突、阿富汗問題、伊朗加強同印度的合作、巴基斯坦同沙特和美國的密切關系,這些都導致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間不再是密切的盟友關系,兩國變成了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
不過,近期美國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伊朗的處境非常不好,這也使伊朗不得不加強同周邊鄰國的合作,以化解美國的制裁。美國在反恐和阿富汗戰爭結束以後,巴基斯坦在美國的南亞戰略中的地位已經下降,美國削減了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加大對印度的扶持,這也使巴基斯坦對美國不滿。伊朗和巴基斯坦作為鄰國,還是有合作的現實需要。
『玖』 新冠疫情下義大利緊急求助中國,中國還向哪些國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現在疫情發展的越來越激烈中國除了救援義大利之外,還給韓國日本等國家提供了物資的幫助。這次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國外的人們都不太注意,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態勢才沒有任何一個人小覷都開始了恐慌。如果不及時處理好這次疫情整個地球都會面臨著災難,並且經濟也會倒退。
如果還有其他國家向我們求助的話,在我們的能力范圍之內我們肯定還會去繼續幫助其他國家,畢竟只有全球戰勝了疫情才是這場疫情的真正勝利。在這種特殊時刻只有全球團結在一起互幫互助才能早日戰勝這場疫情迎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