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和美國的事情怎麼結束的

伊朗和美國的事情怎麼結束的

發布時間:2023-08-31 08:39:35

① 兩伊戰爭結束,伊朗虛弱到極點,美國為何沒有趁機滅伊朗

古代有句話叫做「趁你病,要你命」,堪稱趁火打劫的最佳體現,所以一般來說,要消滅敵人,在其最虛弱的時候下手,那是事半功倍,很容易成功的。所以古代我國對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往往是等它們內亂之時,再趁機發兵,一舉取勝的。而這句話反映在現在層面也是如此,很多相互死敵的國家,都是在趁火打劫中,消滅對手的。因為這個時候消滅,付出的代價最小,也最容易成功。但是這個也有例外,那就是伊朗,在兩伊戰爭結束時,伊朗最虛弱的時候,當時美國為何沒有趁機發兵滅了伊朗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

1979年,伊朗爆發 *** 革命,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經濟急劇倒退。而且緊接著,就是打了8年的消耗戰,兩伊戰爭。經過兩伊戰爭,伊朗得到極大的消耗,整個經濟瀕臨崩潰,外債到了千億美元級別,整個軍隊疲憊不堪,國力逐步衰竭。

所以在1988年,面臨亡國之危的情況下,霍梅尼才最終迫不得已接受停戰。而兩伊戰爭結束,加上很快霍梅尼去世,這個檔口,可以說是伊朗最為虛弱的時候,只要牆倒眾人推,很快整個伊朗就會崩潰。而對伊朗恨之入骨的美國,應該抓住時機,趁機滅伊朗的。但是當時美國卻並沒有這么做,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主要的矛盾。

在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的時候,對於美國來說,雖然憎恨伊朗,但是最大的矛盾和最大的對手絕對不是伊朗,而是蘇聯。而這個時候蘇聯並沒有展現要解體的態勢,而且在全球的爭奪中,美國正是處於最關鍵的時期,美國當時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對蘇聯的消耗上。

無論在中東, 在非洲,還是在越南,在阿富汗,在東歐等地,美國全面的削弱蘇聯,主要的核心都放在了蘇聯的身上。所以對於伊朗那是只能暫且放一放了,而且一旦攻打伊朗,當時的蘇聯從中作梗,不但消耗力量,其實也很難取勝。

第二,消耗巨大。

伊朗 *** 革命的混亂和無序,其實在兩伊戰爭的帶動下,教士階層徹底掌權,將主要的反對力量那也是消滅的差不多了。所以,兩伊戰爭,雖然讓伊朗大為削弱,但是同時也讓霍梅尼等教士階層威信大為提升,牢牢掌控國家。而且在宗教的教導和內憂外患下,伊朗人那是更加的團結一致了。

這對美國來說,如果要打,雖然是最佳時機,但是必然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的。最起碼當時伊朗擁有50萬的軍隊,歷經8年兩伊戰爭,還有千萬狂熱的巴斯基民兵組織。所以美國如果要攻打,最起碼要達到海灣戰爭的人數,而且還必須直接陸面戰。

一旦如此,美國很容易陷入戰爭泥潭,即使打下來伊朗,那也將付出慘重的傷亡。而且本身伊朗多高原的地形,就適合打游擊戰,一旦伊朗教士讓千萬巴斯基民兵到山區打游擊戰,那麼無疑將是致命的損失和打擊。這是美國無法承受的,哪怕死一萬人都很難承受。

第三,最大威脅。

而兩伊戰爭雖然極大的削弱了伊朗,但是卻讓伊拉克崛起,而且野心膨脹。當時的薩達姆,已經不可遏制的開始在中東進行布局,大有做中東老大的野心。對於美國中東的戰略來說,最不希望的就是一家獨大,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存在。所以對美國來說,伊朗雖然是死敵,但是威脅並不大。

而伊拉克要控制中東,控制石油,反而威脅無限,是第一位需要解決的。所以美國主要還要防範伊拉克,也很難抽身去滅伊朗。從後面海灣戰爭美國的快速動員和布局來看,美國一直都在防範伊拉克。因此,雖然當時打伊朗是最佳時機,但是對美國來說,根本不能打,也不敢打,就是這么簡單。

參考文獻:《兩伊戰爭史》。

② 伊朗是怎麼回擊美製裁的

伊朗議會13日通過一項議案,決定向伊朗導彈系統研發項目和伊斯蘭革命衛隊境外行動增加5億多美元預算,以應對美國的最新制裁。


伊朗議會議長阿里·拉里賈尼在當天議程結束後說,美國應該清楚,這項議案只是伊朗反擊美國在本地區冒險主義行為的第一步。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初上台後,美國以伊朗堅持試射導彈為由對伊朗不斷施壓,相繼出台了延長制裁期限、限制伊朗公民進入美國等措施。特朗普還要求行政部門每隔90天向國會提交報告,評估伊朗是否履行伊核協議承諾。8月初,特朗普簽署一份針對俄羅斯、朝鮮和伊朗的制裁法案,以伊朗和朝鮮發展彈道導彈項目等為由,對它們實施新制裁。

③ 伊朗危機的結果

在伊朗危機中,蘇聯遭到了失敗,英國也沒撈到多大的好處,只有美國後來居上,是最大的贏家。
美國首次動用核威脅
美國首次試圖動用核武器是1946年伊朗危機期間。按照二戰中美蘇的戰時協議,伊朗應由美國和蘇聯聯合佔領,戰爭結束後,蘇聯可以與英國共享伊朗的石油資源。然而,二戰結束後,蘇軍沒有按戰時協議撤出伊朗北部地區,反而向伊蘇邊境調集大量的坦克,同時在與伊朗接壤的亞塞拜然地區推行革命,這自然引起了美國和英國的極度不滿。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科,發出最後通牒說,蘇軍必須在48小時之內,也就是1946年3月2日之前撤出伊朗北部地區。杜魯門對葛羅米科的原話是:「(否則)我們是會向你們投原子彈的!」杜魯門的要挾得逞了,蘇軍在48小時之內撤出了伊朗北部地區!

④ 美國與伊拉克是由什麼結局結束戰爭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由美國一手操縱並繞開聯合國對主權國家伊拉克發動的戰爭,已經進入第三周。由於美國的戰爭冒險和准備不足、伊拉克軍民的頑強抵抗和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美國速戰速勝的戰爭計劃已告失敗。 目前,戰爭雙方都在調整部署、積蓄力量,准備戰場上新一輪的較量。與此同時,圍繞伊拉克的戰後重建、過渡政府的組成及運作方式,在國際社會同樣展開了斗爭和較量。無疑,在伊拉克戰後建立什麼樣的政府,是由美國一家單獨安排,還是由聯合國主導並在其監督下選舉產生新的伊拉克政府,其結果不僅對伊拉克自身有著重要影響,對中東地區的穩定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的世界格局和發展方向都將產生重要影響。不僅是經濟利益的斗爭,還是建立什麼樣的發展「模式」的斗爭。說到底還是「單極」和「多極」世界的斗爭。 一、美國發動對伊戰爭的當前目標和長期的戰略企圖是什麼?按照美國的解釋,對伊戰爭的目的就是要解除伊拉克的武裝,消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推翻薩達姆政權。但是,在表面的戰爭借口之下,還潛藏著美國難以宣示但從其政策作為中已經反映出來的當前和長期的戰略企圖。就當前的戰爭目標來看,主要是: 1、推翻薩達姆政權,成立由美國主導下的伊拉克過渡政府。為此,一是繼續貫徹速戰速決的戰爭計劃。包括大舉增兵伊拉克,加強空中打擊的力度,削弱共和國衛隊的作戰實力,包圍巴格達並迫使薩達姆政權下台,實現政權更迭。美國將力避陷入戰爭長期化的困境。二是盡快成立伊拉克的過渡政府。這有助於擺脫美國目前的許多困境。這樣的政府盡快浮出水面,將有利於形成新的政權中心,並團結相當的伊拉克民眾,減輕美國在戰場上遇到的游擊戰的壓力。同時,宣布第一階段戰爭目標的完成,爭取國際國內的支持。 2、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攫取巨大的經濟利益。由於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戰後巨大的重建經費不難支付。美國的戰爭決策者們友數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不惜巨額經費,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單方面由少數幾個國家發動了這場不得人心的戰爭。因此,美國將和發動對伊戰爭一樣,繼續單方面主導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工作,至少是實質上主導伊拉克的戰後重建。由於戰爭對伊拉克城市基礎設施和石油開采、加工、提煉設施的破壞,必尺棗然形成巨額工程訂單,特別是美國的公司可以利用美國主導重建工作的地位,採取高報低出的手法,從中獲取不公平的壟斷收益。事實上,戰爭尚未結束,美國已經把凍結好睏首伊拉克14億美元的資金全部交給了美國自己的公司。這些收入,最終將彌補美國在戰爭中的巨額支出。 3、重振強權形象,重樹國際國內信心,維持美元的霸主地位,剌激美國經濟的復甦和回升。由於「911」事件的影響,打擊了在美國市場上投資者的信心,美國股市至今一蹶不振,經濟始終在谷底徘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統治者太需要打一場戰爭,並以速戰速決和完勝的結局,顯示美國的強大,重振投資者對美國持續發展的信心,以此擺脫經濟持續低迷的窘境,重現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強勁增長的勢頭。更主要的是,通過戰爭的巨額支出,帶動美國軍火、運輸、勞務繁榮,並剌激消費支出,使萎迷不振的美國經濟盡快走出低谷。這就是美國戰爭決策者制定速戰速勝戰爭計劃,即使面臨戰場強大阻力,仍然不顧一切,加大破壞打擊力度,力求盡快結束戰爭的原因所在。 從長期的戰略目標來看,美國是希望通過對伊戰爭,在伊拉克扶持和建立一個親美政府,並成為在整個中東地區輸出美式「民主」,對其它阿拉伯國家進行「民主化」改造的樣板。由控制伊拉克,建立橋頭堡,到控制整個中東地區,並以石油為武器,影響和左右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實現美國一統世界的夢想。 二、伊拉克戰爭的三種結局及對世界前景的影響 (一)美國完勝的結局及對世界前景的影響。按照美國戰爭策劃者的預想,戰爭在數天或數周內結束,順利實現推翻薩達姆政權,找到或發現伊拉克生產和藏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建立由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新政府。戰場上美軍死亡人數控制在美國民眾普遍能夠接受的標准。如此,則是對伊戰爭的完勝結局。並按上述戰略步驟開始改造中東和世界的進程。 但是,從戰爭兩周來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戰爭的進展情況,還是美軍的死亡人數,或是成立伊拉克新政府的問題和主導戰後重建工作都已面臨重重困難,美國已不可能取得對伊戰爭的完勝。這就打亂了美國的戰爭步伐,遲滯了美國由此開始對世界施加影響的進程。美國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其戰略藍圖。 (二)美國付出相當代價或者「慘勝」的戰爭結局及對世界前景的影響 以美國現在的軍力、國力,執意要打伊拉克戰爭,在付出相當代價後,仍然可以達到推翻薩達姆政權,消滅共和國衛隊的目標,但這樣的勝利,遠非美國當初預想的勝利。而且隨著採取方式不同,付出代價不同,導致的戰爭結局對世界前景的影響也將不同。 1、以現有的作戰方式和增加後的兵力規模,在付出一定代價後達成對伊戰爭的目標。在四月中上旬,增加的兵力全部到達伊拉克戰場並開始投入戰爭,在巴格達外圍有效地削弱了伊軍實力,對巴格達的基礎設施破壞較小,平民的附帶傷害較小,「斬斷蛇頭」行動順利實施,薩達姆及其核心成員喪生,或失去對全國政權和軍隊的控制,美國的戰爭形象沒有更多地受到世界各國的譴責。這種情況下,美國將堅持按照由其主導成立伊拉克新政府,在戰後重建涉及經濟利益的問題上,採取更加自私的政策,將全部或主要的工程合同發包給英美等國的公司,從中攫取可觀的戰爭紅利;對中東各國,有可能在完成對伊拉克的民主化改造後轉向新的目標。綜合分析,這些目標的順序依次可能為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朗等。直到實現對中東地區的民主化改造,或者說完全控制。並進而影響世界其他地區。 2、採取了更具破壞力的作戰方式達到了戰爭目的。在增加兵力後戰場進展依然不順,因此加大了空中打擊的力度,大量使用了空氣燃料炸彈和集束炸彈,對巴格城形成了較大破壞,平民傷亡數量急劇增加,而且本身的戰損也較大,以此為代價,佔領巴格達並強行組建伊拉克新政權。但是,美國的戰爭形象更壞,世界反戰陣營因此強大,主戰集團內部產生分歧,逐漸分化並瓦解,美國的軍事佔領遭到了整個阿拉伯民族的反抗和抵制,薩達姆生死不明,伊拉克的游擊戰戰爭如火如荼。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一手操縱的伊拉克新政權不可能有效運作,也得不到世界各國的承認,戰後重建不可能開始,美國將深陷伊拉克的游擊戰爭而不能抽身,對世界其他地區進行干涉的精力將受到極大牽制。經過較長時間的國際斗爭和伊拉克人民本身的反抗,有可能在聯合國主導監督下重新選舉產生伊拉克新政權,並開始戰後重建工作。但美國對世界事務的影響力將因此下降。 3、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後達到了戰場目標。美軍遭遇了戰場上的重大殺傷,對伊拉克軍隊使用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伊平民和軍隊均有重大傷亡。美國的戰爭形象遭到徹底破壞,在國際國內的共同反對下,美國戰爭集團下台。由此開始戰略收縮,對世界事務的干涉明顯減少,美國做為世界一極,較為平等、民主的參與世界事務的處理。 (三)戰爭久拖不決,美國深陷伊拉克戰場不能自撥。既不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又對伊拉克的游擊戰術和城市巷戰沒有辦法,美軍的主要兵力被拖在伊拉克並背上了沉重的戰爭債務,國內經濟徹底進入衰退,反戰勢力空前高漲,主戰集團下台。新的美國領導人為了從伊拉克抽身,不得不由聯合國主導,決定戰後伊拉克從政權組成到戰後重建的所有問題。美國國力受到削弱,其問題和弱點都充分暴露,世界從此進入多極時代。 由上可見,第一種結局對美已無可能。美國將力爭第二種結局的第一種情況,而力避其他所有情況和局面的出現。對於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來說,將力爭第三種結局。只有這種結局才是世界人民的福音,才能營造一個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更加美好的世界。「一極化」只有利於美國和少數幾個緊隨其後的發達國家,世界大多數人民將深受其害,並為美國所奴役和驅使,資源被美國所佔用並擁有,財富為美國所浪費和揮霍。是一個極不平等的世界,所以遭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抵制和反對。 三、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暴露了什麼 經過兩周來美伊在戰場上的較量,不管戰爭結局如何發展,伊拉克戰爭暴露了美國以前或非戰爭狀態下我們不容易看到的一些東西。 (一)暴露了美式高技術戰爭的局限性。自上次海灣戰爭以來,美國又以「零傷亡」的代價打完了科索沃戰爭,取得了阿富汗戰爭的近乎完勝,成功地安定了歐洲的後院並把勢力擴展到中亞,實現了冷戰時期想辦而沒有辦到的事情。經濟上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連續十多年強勁增長,科學技術又遙遙領先於所有競爭對手,綜合國力空前提高。加之美國輿論工具的鼓燥和渲染,成就了美國軍隊強大不可戰勝的神話。此次伊拉克戰爭,美國戰爭決策者原本希望挾此神話之威,通過積極造勢,達到速戰速勝的目的,由此開始落實美國的戰略構想。但伊拉克戰爭兩周來的實踐證明,美式高技術戰爭模式:對意志薄弱的小國有效,對意志堅定的中等以上國家作用有限;對國內民族矛盾突出、政權本身不穩的國家有效,對誓死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家和人民的威懾作用有限;對戰爭目標和戰爭規模較小的戰爭形式有效,對戰爭目標過大並激起了全民抗爭的戰爭作用將大大受到限制。 伊拉克戰爭目前的發展狀況,將使美國統治集團充分認識到其戰爭模式的局限性,從而收斂其戰爭的沖動性、冒險性;也將使其他國家的人民,看到戰爭的性質、人心的向背、人民的團結和誓死抵抗的精神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增強戰勝強敵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霸權」國家的戰爭冒險。 (二)暴露了美式戰爭的欺騙性、殘酷性。近年來,在西文軍界流傳著一種理論,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打擊精度的提高,可以使現代戰爭對平民的傷害最小、戰爭的破壞很低、對環境的影響很少,也即所謂的高技術戰爭的文明化、干凈化。這一理論也被我國的某些軍事工作者所樂道。高技術戰爭真的實現了文明化和干凈化,西方軍界的真正用意是什麼? 無論是上個世紀的科索沃戰爭,還是時下正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都對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生存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破壞,而使用違禁的集束炸彈和燃料空氣炸彈,更是對戰場生靈前所未有的屠殺。何來「文明」,又何能「干凈」?所謂高技術戰爭的干凈化、文明化,本質上只能助長霸權主義國家更無限制的、更加頻繁的對外使用武力,從而蒙蔽和欺騙本國和世界人民。所謂的「文明」和「干凈」,只有一種情況下可以實現,那就是面對霸權主義的戰爭威脅,放棄抵抗,不戰而降,接受奴役。其實質也就是為所謂的「理性」的投降提供理論依據。戰爭就是破壞。從科索沃戰爭到現在的伊拉克戰爭,概莫能外。只不過有時表現的更為蔭蔽,在較長時期才能體現出來。如貧鈾彈對參戰人員的傷害,至今尚有5萬多名美國軍人深受「海灣戰爭綜合症」的影響。更不用說使用生化武器和戰場核武器後對地球環境和人類心靈造成的危害。絕不能以高技術戰爭的「文明化」和「干凈化」為理由,給霸權國家的戰爭行為發放更多的「通行證」。 (三)暴露了美式民主的虛偽性。美國以「民主」國家自居,更以輸出美式「民主」為榮,為此,不惜以飛機導彈將「民主」帶往世界各地。此次伊拉克戰爭,就是為中東地區建立一個「民主的樣板」和「解放伊拉克人民」的名義下發動的。民主要輸出,要靠武力強加於人,這樣的「民主」何其謊謬。最大的民主國家,最講「民主」的美國,在發動對伊戰爭這樣一個事情上,就不顧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反對,繞開聯合國,強行發動了對一個主權國家的戰爭。由此可見,美國對弱國、小國和他國,何時講過民主。說到底,美國的「民主」,是私利為先的「民主」,是實力基礎上的「民主」,是對其國內的民主,而以戰爭輸出的「民主」必然是虛偽的、殘酷的。 (四)暴露了美英戰爭集團的貪婪性。不管美英集團為伊拉克戰爭帶上多少漂亮的標簽和花寇,其戰爭本質的私利性在戰爭過程中就暴露無遺。戰爭尚在進行,英國的戰爭決策者為了獲得國內對戰爭的更多支持,「無意」中通過新聞媒體透露了戰後英國將獲得伊拉克南部油田的管理和控制權;美國則將戰前凍結的14億美元資金全部交由美國的公司做為戰後重建的費用,此舉引起了參戰國之一的澳大利亞的不滿,澳總理霍華德還因此拒絕了美國總統在華盛頓舉行美英加三國首腦會晤的邀請。 圍繞伊拉克戰後重建的主導權之爭,成為了伊拉克戰爭之外的第二個戰場。因為伊拉克的戰後重建,意味著巨大的工程訂單。誰主導了戰後重建,誰就有權向外發包工程,更可以讓本國公司在低進高出上獲得巨額的「國際腐敗」美元。由於伊拉克自身豐富的石油資源,不存在重建經費的支付問題。從目前各國表明的立場來看,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問題將成為不亞於戰場勝負的第二個棘手問題。 (五)暴露了美國戰略企圖的長遠性和擴張性。美國對伊戰爭的企圖和戰後安排,透過美國領導人戰前的各種講話,就可以領略美國戰略的長遠性和擴張性。 去年9月,美國將伊鎖定為第二階段打擊目標的同時,布希政府提出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有兩大創新:一是正式確立了「先發制人」的戰略原則;二是確立了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價值觀的最終目標。然而,世界輿論對前者的眾多評說,掩蓋了對後者的應有注意。然而,前者只是手段,而後者才是目的。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安德魯·切爾維奇教授在題為「布希的宏偉戰略」一文中這樣寫道:「在這份報告中,美國政府不但表明了美國永遠保持美國軍事霸權的意圖,還表明了將利用武力重塑國際秩序的願望(這種願望已近乎於渴望)。這項新戰略把即將與薩達姆展開的決戰放在一個大得多的背景之下。它表明,在反恐戰爭的幌子下,尋求推翻這位獨裁者只是這項宏偉計劃下的一步而已,它的最終目的是按照我們的模式重建這個世界。」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理查德·哈斯去年12月在華盛頓對外關系委員會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促使穆斯林世界民主化」的長篇演講,他說,「我們知道美國能夠而且應該更加有所作為;促進民主,包括在穆斯林世界促進民主,是布希總統和鮑威爾國務卿的一個首要目標。」而就在開戰之前,布希本人也毫不隱諱地說,美軍是前去解放伊拉克人民的,並將在那裡為整個中東地區建立一個民主的樣版,他說,「一個獲得解放的伊拉克將成為自由的力量……促進這個重要的地區改天換地。」 四、伊拉克戰爭對我們的啟示 (一)保持良好的國際政治關系,特別是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良性互動,是預防和遏止戰爭的重要條件。伊拉克戰爭從正反兩個方面都給了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土耳其拒絕向美軍開放領土,結果使美軍開辟北部戰場的計劃流產;科威特向美國提供了進攻基地、作戰物質保障等一系列支持,使美國順利發動了對伊戰爭。這就啟示我們,妥善處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系,解決好領土糾紛和歷史遺留問題,從維護本地區的穩定和發展的高度,求同存異,互諒互讓,從合作中尋商機,在互動中謀發展,以雙邊和多邊的友好合作關系謀求雙贏和多贏的局面,共同促進本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從而遏止和預防可能由霸權主義而帶來的戰爭。 (二)民族團結和頑強的抗爭精神是懾止侵略的有力保證。阿富汗北方聯盟的參戰,是塔利班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伊拉克什葉派在國家遭遇侵略時消彌分歧,共同抗敵,是美國在戰場遇到重大障礙的關健所在。對於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多民族的大國,只要民族團結,人民富於頑爭精神,就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我們民族復興的步伐。這是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予以關注的重大問題。 (三)確立攻勢防禦的思想,主動打擊在我周邊集結和准備戰爭之敵,是防止戰爭對我建設成果形成巨大破壞的有效方法。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沿海七省市已經積聚了巨大的生產能力和發展基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其國民生產總值和生產能力,都佔全國的50%以上。如果任敵從容地進行戰爭准備,按步就班的狂轟濫炸,勢必使我們的經濟基礎遭到巨大破壞。我們有權利、有責任對已經形成的威脅和集結的戰爭力量,進行積極的、主動的打擊,確保改革和建設的成果。 (四)靈活的戰場策略是制敵順利達成戰爭目的的可靠手段。伊拉克吸取海灣戰爭的教訓,採取了要地固守、放權指揮、主動出擊、以拖待變的斗爭策略,頂住了美軍的首輪打擊,並將戰爭開始導入美軍並不擅長的城市巷戰。美軍也不拘泥於已往的成功,積極創新戰法和打法,令人耳一新。如初期的「斬首」作戰,空地一體的快速推進,積極的戰場造勢和強大不間斷的心理攻擊相結合的戰法,都是為了貫徹戰前「打擊首腦、動搖軍心、速戰速勝。」的決心。 盡管這種新的戰法由於其戰爭的冒險性和准備不足而成為一次不成功的嘗試,但他們從自身實際和技術特點出發,按照戰爭的目標和需要,設計和指導作戰行動的做法,值得我們在研究作戰理論、指導作戰實際中學習和借鑒。 它也警示我們,世界上不可能出現兩場完全相同的戰爭。研究過去的戰爭戰例和作戰理論是必要的,但關注並追蹤「強權」國家正在形成的理論設計和作戰實驗,並分析和預估其在各種戰場條件下的作戰效果,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在理論的較量上我們才能先勝一著,並始終保持理論對軍隊建設和裝備發展的正確牽引、指導作用,才能在強權政治發動的干涉戰爭中保持主動,贏得勝利。 (五)建設一支強大的國防力量,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我們防禦性的國防政策決定了我國只能保持有限的作戰力量,但這並不排斥我們建立一支精幹高效的、以海空軍和戰略導彈部隊為主的具有反擊作戰能力的軍事力量。伊拉克戰爭給我們以深刻教訓,當代霸權主義要發動戰爭,什麼借口都有可以找到,「沒有證據就是證據」,你不滿足侵略者的所有要求,戰爭對你就無可避免。這就是正在形成的「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而且,在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祖國統一這些原則問題上我們也沒有退讓的餘地。我們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一支相適應的國防力量,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建設發展環境。 (六)注重國家綜合安全環境的建設,是確保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當代國家安全是綜合意義上的安全,它不僅包括傳統的領土完整、主權不可侵犯等內容,還包括經濟安全、環境安全、政治安全等諸多領域的安全。特別是對我們這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更要注重綜合安全環境的建設。如美國迫不及待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就隱含控制中東油氣資源,制約和左右其他大國的戰略目的。我們只有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戰略資源安全、戰略通道安全在內的一系列領域,盡早制定計劃,事先做好儲備和准備,未雨綢繆,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中保持主動,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更好地維護和發展國家的利益。

⑤ 當年伊朗與美國是同盟,怎麼就成了死對頭呢

1979年11月4日

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發生

伊朗的「革命青年」佔領了美國大使館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留52名使館人員,以強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國的前伊朗國王巴列維,遭美拒絕,兩國關系陷入危機。

在一批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之後,另一些學生又在5日佔領了英國駐伊朗大使館;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

在伊朗西北部的設拉子和大不里士,學生們還佔領了在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的革命後就關閉了的兩個美國領事館。在學生佔領英國大使館之前數小時,伊朗國家電台廣播了霍梅尼的一個談話,指責英國包庇伊朗國王倒台時的最後一個首相巴赫蒂亞爾。英國大使館早些時候發表了一項聲明,否認巴赫蒂亞爾在英國。

霍梅尼在這次談話中肯定了伊朗青年佔領美國大使館並扣押一些使館人員當作人質的行動。他說,這是因為他們看到國王掠奪這個國家達五十年,殺害那樣多的人民,他們對美國給這個下了台的國王庇護所感到憤慨。他要求美國把國王、英國把巴赫蒂亞爾引渡給伊朗。他說:「如果他們不把這兩個賣國賊交出來,或者至少是把他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們就要採取另一種行動方針了。」

據來自華盛頓的消息說,有人問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霍丁-卡特:美國政府對佔領美國大使館的伊朗學生的要求反應如何?霍丁-卡特說:「回答是:不。」他說,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國王是得到允許到美國來治療癌症的,時間的長短未定,但是不會同意他長期留在美國。

在倫敦,英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否認關於英國庇護伊朗前首相巴赫蒂亞爾的指責。發言人說:「就我們所知,這位前首相目前是住在巴黎。」

伊朗政府還廢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國簽署的一項條約以及1921年同蘇聯簽署的友好條約的某些條款。

1980年4月,美國與伊朗斷交。同年4月25日,美國派出飛機潛入伊朗,試圖以武力營救人質,遭失敗。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經阿爾及利亞的斡旋,1981年,美伊雙方作出讓步,就釋放人質達成協議。伊朗釋放全部人質。

⑥ 請問有知道關於伊朗與美國為什麼斷交的嗎

美國與伊朗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西方文明與宗教專制的斗爭,從1979年伊朗發生所謂的「伊斯蘭革命」起,到現在,越演越烈。

伊斯蘭革命
25年前的這個時候,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壽終正寢,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國家,贏得了伊斯蘭革命勝利的穆斯林們最終選擇並在伊朗歷史上開創了一個國家政權、法製法律以及社會生活三方面徹底伊斯蘭化的共和國時代。
由親美到反美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⑦ 1988年美國和伊朗交火事件

【歷史解密】1988年美國軍艦擊落伊朗客機內幕
「轟隆」「轟隆」兩聲響,兩枚「標准—2」防空導彈從美國「文森斯」號導彈巡洋艦射入空中。「打中了!」「直接命中!」「飛機墜落了!」巡洋艦上響起美國海軍的一片歡呼聲。突然,「文森斯」號巡洋艦瞭望員喊了一句:「糟了,目標不象是F-14戰斗機。」
導彈擊中的目標確實不是F-14戰斗機,而是從伊朗的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的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客機。導彈響處,機毀人亡,655次班機上的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這是1988年7月3日發生在伊朗水域上的一起重大空難事故。那麼,美國軍艦為什麼要針對伊朗目標進行打擊?一架大型客機怎麼會被美軍誤認為是體積小得多的戰斗機?這究竟是有意還是無意?這起災難事件最終又是怎樣收場的呢?
1988年7月3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當地時間上午10時47分,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航班從阿巴斯港機場起飛,准備飛往阿聯酋的迪拜機場。這架民航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A300型,機長是穆爾辛?禮薩揚,他是一位擁有7,000小時飛行經驗的資深機師。飛機上除了16名機組人員外,還有274名乘客。
655航班起飛後,飛機由阿巴斯港機場塔台指揮開啟應答器,向海灣前進。飛行航線是慣常編定的琥珀59空中走廊,航程200英里,直線飛往迪拜機場,航程總計只有28分鍾。因為距離短,飛機採用簡單的飛行模式,先爬升至4300米,巡航片刻後在迪拜降落。
當地時間上午10時55分,655次航班正飛行在海灣南部地區上空,其航線正好與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巡洋艦的航線相交叉,而讓人詫異的是,「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竟然處在伊朗領海內。就在此時,悲劇發生了,在伊朗客機距「文森斯」號約14公里時,「文森斯」號突然發射了兩枚「標准——2型」防空導彈,其中一枚直接命中655次客機機翼,飛機隨即起火,墜落於大海之中,機上290人全部遇難,無一生還,其中還包括六十幾名12歲以下的兒童。
消息一經傳開,舉世皆驚。人們在震驚之餘不禁追問,美國軍艦為什麼要擊落伊朗民航客機?兩國究竟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美國是不是有意擊落伊朗客機的呢?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前,美國與伊朗巴列維王朝關系密切。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結束了巴列維王朝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號召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而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從此,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
1979年11月4日,伊朗數百名穆斯林學生攻佔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把其中的60餘人扣為人質,以迫使美國把前國王巴列維引渡到伊朗,並且歸還在美國的伊朗資產。一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國人質才獲釋離開伊朗。
在此期間的1980年4月7日,美伊斷交。斷交後,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美國都對伊朗實施遏制和孤立政策,從此,兩國關系處於嚴重的敵對狀態。
1988年,正處於兩伊戰爭期間,海灣局勢異常緊張。美軍於1987年7月決定派軍艦去海灣護航後,多次與伊朗發生軍事沖突,軍事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先是1987年中,伊朗用導彈擊中美國油輪和掛美國旗的科威特油輪多嫂,美軍則隨後進行報復,擊沉伊登陸艦一艘、採油平台兩座。
1988年4月,美軍一艘護衛艦觸雷,造成19名官兵受傷,美國軍艦隨即摧毀伊朗兩座採油平台、擊沉擊傷伊朗軍艦6艘。因此襲擊客機事發生前,雙方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另有消息說,在客機被擊落前,美軍海灣部隊曾得到情報稱,伊朗空軍F-14戰斗機正在海灣地區加強活動,可能要對美軍採取行動。由此看來,不能排除美國故意擊落伊朗民航客機的可能性。
那麼,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為什麼會出現在伊朗海域呢?
2012年,美國《新聞周刊》披露了這起災難事件的有關內幕。
1988年7月3日,當地時間6時33分,位於霍爾木茲海峽的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威爾.羅傑斯,接到正駛過海峽西面入口的美國海軍「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報告,6艘伊朗革命衛隊炮艦離開海島基地。羅傑斯隨即下令「文森斯」號巡洋艦進入作戰狀態,以每小時30海里的速度向伊朗炮艦接近。
據美國海軍後來提供的官方說法,「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當時發現13艘伊朗炮艦。據說,其中幾艘正圍著一艘名叫「斯托瓦爾」號的賴比瑞亞油輪轉。
「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又報告:賴比瑞亞油輪附近發出5到7聲爆炸聲。聽到這些神秘爆炸聲的報告後,設在巴林的美國艦隊指揮部立即與「文森斯」號巡洋艦聯系,中東聯合特遣隊司令安東尼.萊斯少將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前去支援「蒙哥馬利」號護衛艦。
「文森斯」號巡洋艦上一架「海鷹」式直升機奉命出擊,20分鍾後飛到伊朗炮艦上空盤旋。直升機駕駛員馬克.科利爾發現,伊朗炮艦正圍著一艘德國貨輪轉,沒有射擊,只是一般的騷擾。
這時,美伊兩國軍艦都已進入阿曼海域。阿曼海岸警備隊通過無線電命令伊朗革命衛隊炮艦返航,並希望美國的「文森斯」號巡洋艦也離開。文森斯號和伊朗炮艇隨後被一艘阿曼軍艦驅逐。當時,美國軍艦賽茨號和蒙哥馬利號都在附近。
此時,美軍巴林指揮部的水面戰斗指揮官理查德.麥肯納上校回到指揮中心,看到「文森斯」號巡洋艦越過他命令的位置40海里,即將進入伊朗領海,非常吃驚。他很惱火,問艦長羅傑斯搞什麼名堂。羅傑斯回答稱,在支援「海鷹」式直升機,追擊伊朗炮艇,還說通訊聯絡出了故障。
隨後,「海鷹」式直升機機長羅傑.赫夫報告,直升機受攻擊,正在逃避。羅傑斯當即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加速前進。
在東北200海里處的阿曼灣口,美國「福雷斯特爾」號航空母艦指揮官萊頓.史密斯獲悉「海鷹」式直升機受攻擊以及「文森斯」號巡洋艦正在追蹤進攻者的消息後,命令兩架F-14戰斗機和兩架A-7攻擊機出擊。
剛好在10時45分時,伊朗的阿巴斯港機場控制塔宣布,有一架民航班機准備起飛,目的地是阿聯酋的迪拜。殊不知,兩周一次往返於伊朗阿巴斯港和迪拜之間的伊朗民航班機的航線正好處於「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上空。
此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雷達也測到阿巴斯港機場有飛機起飛的信號。阿巴斯港機場是軍民兩用機場,從該機場飛往海灣的飛機自然就成了美國海軍艦艇的「假想敵」。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文森斯」號巡洋艦負責觀測雷達的安德森上士想弄清飛機究竟是軍用飛機還是民航客機,結果得到了是民航客機的判斷信號,但他在海灣民航班次時刻表上卻漏看了655次航班。安德森對戰友約翰.里奇說,雷達預測的訊號可能是伊朗的美製F-14戰斗機。這話被他的上司佐契爾上尉聽到,佐契爾立即向上級匯報了這個情況。
當伊朗飛機距離「文森斯」號巡洋艦約11海里時,艦長羅傑斯伸手按了發射「標准-2」型導彈的指示按鈕。於是,從「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射的兩枚「標准-2」型導彈相繼向目標射去。30秒鍾以後,第一枚導彈擊中了飛機,290條無辜的生命就這樣葬身大海。
就在「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出一片歡呼聲的同時,附近的「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的水兵卻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什麼F-14戰斗機,而是民航機龐大的機翼掉進了海里。
「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也察覺情況不妙,官兵們一個個都驚呆了。艦上死一般沉寂。羅傑斯只好下令巡洋艦駛離伊朗水域。
那麼,對這次誤擊事件,美國方面有什麼樣的解釋?他們的解釋又是否站得住腳呢?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當天下午1時30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威廉.克勞告訴記者,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但具體情況還不清楚,據「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羅傑斯向他報告,伊朗民航班機偏離商業航線,無視「文森斯」號巡洋艦一再警告,高速向「文森斯」號巡洋艦飛去。羅傑斯是為保護軍艦才向飛機開火的。
隨後,克勞任命中央司令部負責中東作戰行動的海軍少將威廉.福格蒂調查此事。一段時間後,福格蒂提交了調查報告。
報告中說,文森斯號嘗試聯絡正在接近中的飛機但失敗,他們四次使用了軍用航空緊急頻道,三次使用了民用緊急頻道。但這個說法很難說得通,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民航飛機一般都使用空中交通管制頻道,是不會使用緊急頻道的。
這份報告還聲稱,文森斯號錯誤地把伊朗客機當成了一架攻擊戰機,是因為客機起飛的阿巴斯港機場,除了服務商用民航機外,也用作伊朗F-14戰機的基地。而空客A300的飛行剖面類似於F-14雄貓式戰斗機,於是,文森斯巡洋艦上的雷達操控員把民航客機當成了戰斗機。
但是,這一說法顯然難以令人信服。A300型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公司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製的一種大型寬體客機,翼展44米,機長54米,機高16.62米;而F-14則是一種雙座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最大翼展不到20米,機長只有19米,機高不到5米。從外形和體積上來說,二者完全不是一個級別,A300與F-14相比是一個龐然大物,怎麼會弄錯?
再從速度上來說,A300雖然是噴氣式客機,但其飛行速度最大在每小時640公里左右,而F-14是美國研製的第三代先進戰斗機,其最大平飛速度可達每小時2490公里。因此,對於擁有宙斯盾系統的美國現代化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來說,「誤認為」的說法顯然太牽強了。
最關鍵的是,威廉.福格蒂的調查報告還掩蓋了一個事實真相,他在地圖上把當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位置標在遠離伊朗水域的地方。而事實上,當時該艦已經侵入了伊朗領海。
災難發生後,伊朗人民在等待美國的道歉。但令人詫異的是,伊朗人民沒有等來道歉和賠償,等來的僅僅是一句「遺憾」!
時至今日,美國對於當年擊落伊朗客機仍舊拒絕認錯、拒絕負責、拒絕道歉。
美國政府在伊朗航空公司655號班機空難後發出照會,對人命損失表示遺憾;卻從來不認錯、不負責、不道歉。美國政府官方甚至繼續指責伊朗的敵意行動造成這次事件。
面對全世界的指責和質疑,里根決定派當時的副總統喬治.布希在聯合國大會上為美國辯解。7月14日,老布希在聯大的講話中辯解說,擊落事件屬戰時事故,「文森斯」號巡洋艦當時是趕去保護受到伊朗襲擊的一艘商船的。而在1988年8月2日老布希向共和黨領導人發言時提到「我絕不會為美國道歉,永遠都不會!我不管美國幹了什麼,我不理會什麼事件真相!」
因為美國的這一態度,美國政府飽受指責。《新聞周刊》記者約翰?巴里和羅傑?查爾斯在1992年7月13日的報導中寫道,艦長羅傑斯行動時無視後果,缺少應有的謹慎。同時他還指責美國政府掩蓋事件真相。
就連美國海軍自己都在自我嘲諷。文森斯號船員和其他美國海軍船員為文森斯號起了個綽號「機械戰艦」,這個名字來自科幻電影《機械戰警》,除了因為文森斯號巡洋艦配備宙斯盾系統,也因為艦長羅傑斯被視為具有攻擊傾向。
那麼,這起誤擊事件真的是由羅傑斯的個人攻擊傾向導致的嗎?
事發當天在附近海域的美國賽茨號護衛艦是由大衛?卡爾森艦長指揮的。卡爾森指責說,摧毀客機「標志著文森斯號艦長羅傑斯有強烈的攻擊傾向,這種傾向在四個星期前就已經顯露出來」。
卡爾森指的是6月2日發生的事件,那天羅傑斯指揮文森斯號過度抵近一艘伊朗軍艦,而這艘艦艇正在合法執行搜尋散裝貨輪的任務。
而在擊落民航客機當天,羅傑斯派出一架直升機飛到一隻小型伊朗船隻的2至3英里范圍內,不理會交戰規則中要求保持4英里距離的規定,並向數只小型伊朗炮艦開火。
卡爾森評論這些事件說「為什麼要一艘宙斯盾艦出去射擊小艇?這不是聰明的做法。」當羅傑斯向上級指揮官報告說,他將要把飛機擊落時,卡爾森當時像受雷擊般驚呆了,他跟旁邊的人說:「為什麼?他究竟要干什麼?」
在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春季製作的「文森斯號事件」投影片報告中,認為羅傑斯艦長出於自己的意思把文森斯號向東北前進50英里。當時,美軍水面戰斗指揮官麥肯納上校指令羅傑斯退回去,但文森斯號直升機機師馬克?科利爾一直跟隨向北撤的伊朗快艇,終於交火。
文森斯號隨即加入到混戰中,他駛向伊朗多艘炮艇,但找不到一個清晰目標。而且伊朗炮艇當時不過是在本國水域內緩慢繞圈。雖然各種信息表明文森斯號已經犯了錯,但羅傑斯仍然報告美軍指揮部,說:伊朗炮艇在加速並且懷有敵意,並最終,向民航客機發射了導彈。
事件發生後3年,威廉?克勞海軍上將在美國一檔電視節目中承認,文森斯號發射導彈時在伊朗水域內,與之前的海軍聲明相反。
1996年2月22日,美國答應支付6180萬美元,作為對248名遇難伊朗人的賠償,但美國沒有為被擊落客機支付任何賠償。這是雙方同意的和解,以撤消伊朗1989年在國際法院向美國提出的起訴。美國明確標明這筆賠償為特惠金,不肯承認要對事件負責或負有法律責任。

⑧ 美國為什麼退出伊核協議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是因為一系列政治和戰略考慮。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 原則分歧:特朗普政府認為伊核協議存在重大缺陷,並且沒有解決伊朗在地區問題、導彈計劃和人權等方面的行為。他們認為該協議過於寬松,未能有效遏制伊朗的核野心和地區擴張。

2. 協議限制:協議對伊朗核項目的限制是有限的,並且在某些方面有時間限制。特朗普政府認為,這些限制在未來幾年內將失效,允許伊朗重新開展核活動,這對地區安全構成威脅。

3. 對盟友的不滿:美首拿國的一些盟友,特別是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對伊核協議持批評態度,認為該協議未能有效限制伊朗的核計劃,並對地區穩定造成威脅。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退出協議,與這些盟友保持緊密關系。

4. 一攬子制裁: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重新實施了一系列對伊朗的制裁措施,旨在對伊朗的經濟晌帆進行施壓,以達到更嚴格的核限制和地區行為的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者謹搭退出伊核協議的決定是在2018年由特朗普政府做出的。對於當前情況,我無法提供最新的信息,請參考相關新聞和政府聲明以獲取最新動態。

⑨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9)伊朗和美國的事情怎麼結束的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閱讀全文

與伊朗和美國的事情怎麼結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人在中國怎麼換護照 瀏覽:724
伊朗的小孩有什麼特點 瀏覽:777
中國移動用戶端怎麼設置 瀏覽:785
義大利語a1a2是什麼考試 瀏覽:28
越南是以什麼為主體 瀏覽:655
印度和土耳其哪個國家發展好 瀏覽:142
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哪裡製造的 瀏覽:585
義大利隊隊長叫什麼 瀏覽:818
中國印度和義大利哪個發達 瀏覽:924
伊朗封建制是什麼 瀏覽:547
在英國別人罵我怎麼罵回去 瀏覽:115
印度都有什麼葯 瀏覽:551
中國五大家族是哪些 瀏覽:727
印尼落地簽可以續簽多少錢 瀏覽:511
山東國際快遞印度哪裡有 瀏覽:341
越南當地現在月工資多少 瀏覽:913
小米為什麼在印度熱賣 瀏覽:971
印度小黃瓜怎麼煮好吃 瀏覽:224
中國有多少人感染食腦蟲 瀏覽:421
義大利語時間是哪個單詞 瀏覽: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