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德國英國蘇聯爭霸,是如何殃及伊朗的
1943年,美英蘇三巨頭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期間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肯定了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斷定伊朗肯定不是德國所在的軸心國。而就在兩年前的1941年,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沙阿(「國王」的意思)被逮捕,大批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被流放,此外伊朗的通訊和鐵路也被全面控制。這些行為顯然已經與對待敵國沒有太大分別,那麼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堅力量,英國和蘇聯為什麼要入侵伊朗呢?
伊朗大部分領土位於伊朗高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對波斯灣其他國家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不斷滲入波斯高原,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波斯族。
嚴格來說,「伊朗」這個名字問世於1924年,此前這個國家一直稱為「波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對波斯的滲透程度日益加重,這使得當時波斯的精英階層對英國極度反感。1924年禮薩·汗通成為波斯新一代沙阿,同時將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禮薩·汗上台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世俗化改革,短短十年之後便將伊朗從一個軍力一般的國家變為極具影響的中東大國。對禮薩·汗而言,最大的威脅仍舊來自外部,而且確切地說是來自英國和蘇聯。
此前在英國的壓力之下,英國享有伊朗在軍事、關稅和財政方面的控制權,不過禮薩·汗始終對該協議置若罔聞。蘇聯則是因為雙方在 歷史 和領土問題上存在太大分歧,蘇聯對高加索的蠶食和滲透使伊朗不得不擔心自己西北部領土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決心引入德國的勢力來平衡英蘇的威脅,很快德國航空公司取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特許權,德國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修建工程,甚至伊朗國家銀行經理也由德國人充任。
當時二戰已經迫在眉睫,伊朗的舉動自然引起英國和蘇聯的警惕,不過這些並沒有擋住德國和伊朗繼續走向親近。後來伊朗的軍工製造也由德國人插手,數千德國專家夜以繼日地幫助伊朗開發火炮、步槍和手槍,德國成為伊朗學生留學的首選對象。二戰爆發後,德軍直逼高加索,蘇聯危在旦夕,而就在此時伊朗宣布限制蘇聯使用己方境內的鐵路運送來自英美的軍援,如此一來英國和蘇聯憤怒了。
結果就是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雙方從南北兩個方向攻入伊朗。他們將大量的德國人抓捕並流放,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成為這些俘虜的最終歸宿,禮薩·汗則被迫宣布退位。所幸當時德國的戰爭威脅迫在眉睫,英蘇沒有多餘的精力直接管控伊朗,於是在英國、蘇聯和美國的首肯下,禮薩·汗之子巴列維成為新一代沙阿。此後伊朗與英蘇簽訂條約,兩國保證在對德作戰勝利之後半年內從伊朗撤兵,不過事態的發展顯然沒有預想的順利。
圖-伊朗風景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如約撤出伊朗,但蘇聯卻遲遲不肯動身,超過17個師的20萬蘇軍就這樣長期駐扎在伊朗西北部。在此期間,蘇聯人在當地扶植出一個「伊朗人民黨」,妄圖將伊朗西北獨立出來,但這樣必然會招致美國的反對。後來杜魯門直接施壓,如果蘇聯人再不走,美國就將採取敵對行動。眼見美國人占據著世界GDP的一半以上,手中又有原子彈,於是在1946年5月蘇軍正式撤出伊朗。
㈡ 二戰期間各國軍隊數量和編制
如果是各國,那可就多了去了,因為參加二戰的有六十多個國家。講些主要的。
蘇聯,總兵力2700萬人
德國,總兵力1360萬人
美國,總兵力1200萬人
中國,總兵力600萬人
日本,總兵力400萬人
義大利,總兵力200萬人
英國,總兵力400萬人
法國,總兵力100多萬人
大概就是這樣
德軍一個步兵師1.5萬人-3萬人100多門大炮
德軍一個坦克師500輛坦克,2000多輛汽車
蘇軍一個步兵師1.5-3萬人左右
蘇軍一個坦克師500輛坦克
美軍是全機械化部隊。一個機械化步兵師有3萬人、1000門大炮、2000輛汽車以及200輛坦克
美軍一個坦克師1000輛坦克
日軍一個步兵師有3萬人、100門大炮
日軍一個坦克師有500輛坦克
中國軍隊一個步兵師有1萬人,有些甚至都不足一萬人
㈢ 兩次世界大戰,伊斯蘭國家是否參戰,在戰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第一,伊斯蘭國家有參戰的。主要是三大部分
1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高加索地區和俄國人對抗,在巴勒斯坦地區和英國人對抗,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了反登陸作戰,對手是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在高加索地區,由於地形限制,戰役規模不是特別大,但對俄國人的南線有較大牽製作用,後期在德國人幫助下一度威脅巴庫,給俄國經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在巴勒斯坦地區,和英國遠征軍對抗,一度迫使一支英-印部隊投降
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峽,更是獲得不小的戰果,此戰之後,力主本次作戰的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黯然下課
2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他們是法國的殖民地,是法國兵員的主要提供者,尤其是阿爾及利亞士兵,以勇猛著稱。但在1917年,一度險些兵變,結果就是法國陸軍不得不替換總司令,貝當上台
3沙烏地阿拉伯地區(當時叫漢志),在勞倫斯的鼓動下,起兵對抗土耳其,牽制了土耳其的部分力量。結果漢志家族成員分別成了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的國王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的伊斯蘭國家
1、阿爾巴尼亞,這里信仰綠教的占國民的70%,抵抗義大利和德國,但總體作用不是特別大
2、阿爾及利亞,法國淪陷後,阿爾及利亞成了法國海外駐軍雲集的地方,在達爾郎海軍上將遇刺後,戴高樂獲得了相應指揮權,阿爾及利亞成了他的兵員基地,後期法國軍隊基本以這里的兵員為主
3、埃及,站在英國一邊,但暗地裡還和德國人做交易,影響不大
4、伊拉克,英國控制,但內部一度倒向德國,還進攻了英國的軍事基地,後被英國人鎮壓下去了
5、伊朗,成為了最主要的向俄國運輸物資的中轉基地之一,為了確保這里的安全,英國人入侵了伊朗,放逐了國王
6、土耳其,一開始親德國,但保持中立,德國也想以這里為出發基地進攻巴庫,毛子為此在這里放置重兵,後來看德國不行了,就對德宣戰了
第三,對中立國的影響
簡單地說,中立國都發財了
有工業的如瑞典,SKF軸承發展最快的時候就是二戰時期
還有瑞士的銀行業
就算是缺乏工業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靠著轉手也賺了不少
㈣ 二戰時各國的兵力
1、蘇聯
蘇聯軍隊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之一,由戰爭初期的500萬餘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近1200萬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軍隊的數量都大體維持在900萬到1100萬的水平。
其中蘇聯陸軍是最主要的作戰力量,蘇聯在戰爭中組建了最龐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和炮兵部隊,正是依靠這支強大的地面部隊,蘇聯才最終擋住了納粹德國陸軍的進攻,並最終將戰線退回到德國本土。
戰爭結束時,蘇聯陸軍是世界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23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超過2萬輛。
2、美國
美國軍隊是一支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軍隊,是戰後唯一一支能夠和蘇聯軍隊相對抗的武裝力量。不同於蘇聯軍隊的陸軍一支獨大,美國軍隊除了陸軍外還建立了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美國陸軍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裝甲力量,擁有28個裝甲師,15個獨立裝甲旅和其他獨立裝甲營,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達13000輛。由於美軍沒有組建更好級別的裝甲單位以及在裝甲戰術上的局限,美軍的突擊能力是遠不如當時的蘇軍的。
3、德國
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軍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得益於德國提前的軍事動員和先進的作戰理念,到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700萬人,而當時蘇聯才有500餘萬人。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德國軍隊也開始大規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國軍隊的增長達到頂點,用兵超過1000萬人,但是它的對手總兵力也相應的增加到2000萬人,所以德國軍隊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4、英國
英國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將海軍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職業化陸軍以應付和平時期的各種危機。
由於二戰中英法聯軍很快被德軍打敗並被逐出歐洲大陸,英國為了保衛本土不得不將主要經歷放在了海軍和空軍身上,英國是自始至終都堅持發展戰略空軍的國家之一,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陸軍的力量。
不過為了開辟第二戰場,英國還是組建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遠征軍,戰爭結束時英國總兵力近700萬人,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軍隊實力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5、中國
中國軍隊戰前只有不到200萬人,而且嚴重缺乏現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開始極速的擴張,其中國民政府領導的軍隊人數在400萬左右,中共政府領導的軍隊由幾萬人增加到100多萬,這樣中國軍隊最高兵力應該在500多萬人。
㈤ 二戰時參戰各國師級編制多少人 詳細點 美蘇德英法中華民國日本意波蘭
二戰德軍編制
老編制步兵師(共17200人)
轄師部、偵察營、通信營、3個步兵團(3營/團)、炮兵團、反坦克營、工兵營、師輜重隊。
師部:158人,輕機槍2挺,摩托17輛,輪式車輛31輛
偵察營:625人,輕機槍25挺,重機槍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門,20毫米防空炮3門,50毫米迫擊炮3門,81毫米迫擊炮4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2門,裝甲車3輛,摩托45輛,輪式車輛30輛,馬車3輛,馬213匹。
通信營:474人,輕機槍17挺,摩托32輛,輪式車輛103輛,馬車7輛,馬52匹。
炮兵團:2500人,輕機槍32挺,105毫米榴彈炮36門,105毫米火炮4門,150毫米榴彈炮8門,摩托40輛,輪式105輛,馬車229輛,馬2274匹。
反坦克營:550人,輕機槍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門,摩托45輛,輪式114輛。
工兵營:843人,輕機槍34挺,反坦克槍9支,火焰噴射器20支,摩托44輛,輪式87輛,馬車19輛,馬52匹。
師輜重隊:2300人,輕機槍30挺,20毫米防空炮8門,摩托88輛,輪式車輛253輛,馬車245輛,馬735匹。
3個步兵團:各3250人,輕機槍123挺,重機槍36挺,反坦克槍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門,50迫27門,81毫米迫擊炮18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6門,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門,摩托47輛,輪式車輛73輛,馬車210輛,馬683匹。
1944年步兵師編制
1944年步兵師(共計12352人)
轄師部、燧發槍營、通信營、3個步兵團(2營/團)、炮兵團、反坦克營、工兵營、師輜重隊。
師部:軍官34名,軍士87名,士兵106名,裝備步槍121支,手.槍92支,沖鋒槍12支,輕機槍5挺,輪式車輛32輛,摩托21輛,拖車(trailer)1輛。
師部:軍官33名,軍士61名,士兵92名,裝備步槍95支,手.槍81支,沖鋒槍7支,輕機槍2挺,輪式車輛25輛,摩托21輛,拖車1輛。
地圖班:軍士1名,士兵7名,步槍7支,手.槍1支,輪式車輛2輛。
憲兵:軍官1名,軍士25名,士兵7名,裝備步槍19支,手.槍10支,沖鋒槍5支,輕機槍3挺,輪式車輛5輛。
燧發槍營:軍官15名,軍士113名,士兵580名,裝備步槍477支,手.槍122支,沖鋒槍127支,輕機槍43挺,重機槍12挺,81毫米迫擊炮6門,120毫米迫擊炮4門,輪式車輛8輛,摩托5輛,馬車102輛,拖車57輛,馬165匹。
通信營:軍官16名,軍士80名,士兵283名,裝備步槍326支,手.槍18支,沖鋒槍35支,輕機槍31挺,輪式車輛76輛,摩托13輛,馬車14輛,拖車2輛,馬54匹。
炮兵團:軍官85名,軍士460名,士兵1906名,裝備步槍2065支,手銃307支,沖鋒槍164支,輕機槍69挺,105毫米榴彈炮36門,150毫米榴彈炮12門,輪式車輛30輛,摩托7輛,馬車441輛,拖車34輛,馬2318匹。
(據說也有炮兵團僅由39名軍士,399名士兵和馬545匹組成,105毫米榴炮3門,150毫米榴炮3門)
團部:軍官5名,軍士2名,士兵18名,步槍17支,手6支,沖鋒槍7支,輪式3輛,摩托2輛,馬8匹,自行車1輛。
團部連:軍官4名,軍士22名,士兵59名,步槍64支,手17支,沖鋒槍6支,輕機槍1挺,輪式2輛,摩托1輛,馬車29輛,拖車2輛,馬65匹,自行車3輛。
3個輕型炮兵營:各軍官19名,軍士109名,士兵424名,步槍460支,手71支,沖鋒槍38支,輕機槍17挺,105炮12門,輪式7輛,摩托1輛,馬車96輛,拖車8輛,馬516匹,自行車13輛。
營部17人,步槍10支,手7支,沖鋒槍4支,輪式2輛,摩托1輛,馬12匹,自行車1輛。
指揮連130人,步槍108支,手銃16支,沖鋒槍10支,輕機槍2挺,輪式5輛,馬車30輛,拖車2輛,馬126匹,自行車3輛。
3個105炮連各135人,步槍114支,手16支,沖鋒8支,輕機槍5挺,105炮4門,馬車22輛,拖車2輛,馬126匹,自行車3輛。
1個中型炮兵營:軍官19名,軍士109名,士兵557名,步槍604支,手71支,沖鋒槍37支,輕機槍17挺,150炮12門,輪式4輛,摩托1輛,馬車124輛,拖車8輛,馬697匹,自行車13輛。
營部同輕炮營。
指揮連137人,步槍126支,手16支,沖鋒槍9支,輕機槍2挺,輪式2輛,馬車34輛,拖車2輛,馬142匹,自行車3輛。
3個150炮連各177人,步槍156支,手16支,沖鋒8支,輕機槍5挺,150炮4門,馬車30輛,拖車2輛,馬181匹,自行車3輛。
(還有一種簡化型的炮兵團,團部及團部連相同,但輕炮營則軍官19名,軍士減少為100名,士兵減少至344名,步槍減為371支,手銃增為74支,沖鋒槍減為37支,105炮減為11門,馬車減為70輛,拖車取消,馬減少為406匹。中炮營則軍士減少至97名,士兵減少為398名,步槍減為422支,手銃增為74支,沖鋒槍減少為37支,150炮減少為9門,馬車減少為90輛,拖車和自行車取消,馬減少為476匹。)
反坦克營:軍官17名,軍士123名,士兵344名,裝備步槍318支,手.槍123支,沖鋒槍81支,輕機槍29挺,20毫米自行防空炮12門,75毫米反坦克炮12門,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14輛,輪式車輛113輛,摩托20輛,拖車17輛。
工兵營:軍官18名,軍士92名,士兵510名,裝備步槍432支,手.槍136支,沖鋒槍71支,輕機槍31挺,重機槍6挺,81毫米迫擊炮6門,火焰噴射器20支,輪式車輛17輛,摩托19輛,馬車52輛,拖車25輛,馬97匹。
師輜重隊:軍官58名,軍士219名,士兵1182名,裝備步槍1181支,手.槍133支,沖鋒槍17支,輕機槍57挺,輪式車輛204輛,摩托23輛,馬車131輛,拖車25輛,馬543匹。
步兵團:軍官48名,軍士316名,士兵1644名,裝備步槍1373支,手.槍350支,沖鋒槍332支,輕機槍107挺,重機槍24挺,81毫米迫擊炮12門,120毫米迫擊炮8門,反坦克火箭筒36支,75毫米反坦克炮3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6門,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門,輪式車輛45輛,摩托20輛,馬車242輛,拖車130輛,馬495匹。
美軍
⒈1940~1942年間步兵師編制組成:
⑴師司令部,102人,手槍100支。
⑵3個步兵團,10 347人。每團裝備37mm反坦克炮12門,60mm和81mm迫擊炮共39門,輕重機槍54挺,步槍2 224支,手槍1181支。
⑶師屬炮兵,2 770人。含1個155mm榴彈炮營(12門)、3個105mm榴彈炮營(各12門)、1個反坦克營(75mm榴彈炮和37mm反坦克炮共32門)、1個防空營(高射機槍60挺),手槍2 685支。
⑷工兵營,648人,機槍18挺,步槍516支,手槍118支。
⑸醫療營,520人。
⑹補給營,320人,步槍50支,手槍262支。
⑺偵察隊,147人,機槍53挺,沖鋒槍35支,步槍32支,手槍147支。
⑻憲兵連,130人,步槍47支,手槍83支。
⑼通信連,261人,手槍261支。
總計全師軍官630人,士兵14 615人。武器裝備:榴彈炮54門,反坦克炮68門,迫擊炮117門,機槍292挺,沖鋒槍35支,步槍(含自動步槍)7 317支,手槍7 199支,各種大小車輛1 400餘輛。
⒉1943年以後步兵師編制組成:
⑴師司令部及師部連。
⑵3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包括3個步兵營、1個團部連(有6門105mm榴彈炮,也有部分部隊裝備106.7mm重迫擊炮)、1個勤務連和1個反坦克連(12門57mm反坦克炮,5挺7.62mm機槍);每個步兵營包括3個步兵連、1個兵器連和1個營部連;營部連裝備3門57mm反坦克炮、4挺7.62mm機槍、8具火箭筒;兵器連有官兵162人,裝備6門81mm迫擊炮、11挺機槍(8挺7.62mm M1919A4機槍,3挺12.7mm M2重機槍)、7具火箭筒;步兵連包括3個步兵排、1個武器排;武器排有3門60mm迫擊炮、3挺7.62mm M1919A4機槍、3具火箭筒;步兵排包括3個12人的班(每班裝備10支M1半自動步槍,1支7.62mm M1918A4勃朗寧自動步槍,1支7.62mm M1903A4斯普林菲爾德狙擊步槍)。
⑶師屬炮兵:包括3個105mm榴彈炮營、1個155mm榴彈炮營、1個司令部連和1個炮兵勤務連,裝備155mm榴彈炮12門,105mm榴彈炮36門。
⑷1個機械化偵察隊。
⑸師屬工兵、通信兵、補給兵、醫療兵、憲兵等分隊與前同。
一般每個步兵師還配屬1個坦克營、1個防空營等部隊。計全師官兵1.5萬餘人,武器裝備(據《美國陸軍史》給出的1944年裝備數目,比上面所述略多):榴彈炮70門,迫擊炮145門,反坦克炮93門,火箭筒663具,機槍950挺,坦克76輛,裝甲車輛49輛,其它車輛1560輛。
⒊1940~1942年裝甲師編制組成:
⑴師司令部與師部連,325人。
⑵1個裝甲旅,轄3個裝甲團,6 045人,裝備中型坦克108輛,輕型坦克260輛。
⑶1個裝甲步兵團,2 135人,半履帶車94輛。
⑷1個裝甲炮兵團,2 127人,轄3個炮兵營,裝備105mm榴彈炮36門。
⑸裝甲偵察營,763人,輕型坦克13輛,半履帶車及偵察車62輛。
⑹工兵營、補給營、軍械營、通信連、醫療隊等。
全師人數14 620人,有中型坦克108輛,輕型坦克273輛,榴彈炮36門,迫擊炮41門,反坦克炮38門,機槍720挺,沖鋒槍30支,步槍1 992支,各種車輛2千餘輛。
⒋1943年後裝甲師編制組成:
⑴師部及師部連。師下設2個作戰指揮部與1個預備指揮部,作戰指揮部轄部不固定。
2)3個裝甲營:每營包括3個中型坦克連(各17輛M4「謝爾曼」中型坦克)、1個輕型坦克連(17輛M5「斯圖亞特」坦克)、營部排(2輛M4「謝爾曼」中型坦克,1輛M3半履帶車)、偵察排(吉普車6輛)、武器排(2輛M3半履帶車,3輛M4/105坦克或M8自行榴彈炮)。
⑵3個裝甲步兵營。
⑶3個裝甲炮兵營,每營有M7自行榴彈炮18門。
⑷裝甲偵察(騎兵)營、工兵營、補給營、軍械營、通信連、醫療隊等。全師1.1萬餘人,中型坦克168輛,輕型坦克64輛,自行榴彈炮54門,裝甲車80輛,自行反坦克炮36輛,迫擊炮94門,火箭筒669具,機槍940挺,其它各種車輛將近1 500輛。
⒌空降師編制組成: 1942年空降師初建時編制較小,每師轄2個傘降步兵團、1個滑翔機步兵團(以上各團編制與普通步兵團相近),1個炮兵營,及一些附屬部隊,共8500人。主要裝備有82mm迫擊炮、76mm馱載式榴彈炮、57mm反坦克炮、37mm高射炮等。後編制擴大,每師增加了1個傘兵團或滑翔機團,炮兵也加強為炮兵團,人數上升到12 799人。
㈥ 有人知道各個時期世界軍隊的編制嗎(例如美國一個團的兵力在二戰期間是多少)越多越好啊!來者不拒!
二戰美軍:一個班基本編制是12人,一個排有接近100人,一個連為200~350人,一個營有900~1100人,團有4000~5000人(不過二戰時除了中國戰場其它戰場很少出現團的建制),一個旅是10000人以上,師是30000人以上,軍是基本60000人,裝甲師和裝甲軍的步兵大概要少30%~40%,一個集團軍應該有2~3個軍,二戰後期開辟第二戰場後盟軍出現了「集團軍群」的編制,美集團軍群的司令是布萊德雷,麾下是巴頓的第三集團軍和霍奇斯的第一集團軍。英軍只有一個集團軍,由蒙哥馬利率領。
紅軍的編制要遠小於八路軍新四軍,八路軍的話一個班大概是6~8人的樣子,一個排有30~40人,連有100人左右,營是大概300人,團有接近1000人,加強團的話可以突破2000人(不過八路軍好像很少有加強團,國軍多一點),旅有3000~4000人,一般的八路軍師有8000~10000人,到了抗戰後期八路軍與新四軍人數很多,但卻還是「軍」的建制,其實這里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人數早就超過了軍的建制,總共人數大概有20萬左右,不過要是算上所謂縣大隊,區小隊等民兵組織的話可就不知道多少人了。當然國軍當時人數就比較富裕了,有接近300~400萬的軍隊(總數、包括抗戰中陣亡的)
解放軍人就比較多了,整個四大野戰軍到後期達到了200~300萬人。
LZ我可是一個字一個字用手機打的啊、認真認真
㈦ 在二戰中,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可為何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軍
引言: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和平的時代,但是這和平來之不易。無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都遭受了非常大的傷害。雖然這些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傷痛,但是也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啟示。關注二戰的網友們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則信息,在二戰後期,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車。這則信息一經爆出,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對蘇軍撤退的討論。
雖然這份合約有利於伊朗的發展,但是這個合約並沒有很好的保護伊朗。 雖然蘇聯迫於其他國家的威脅而撤退,但是蘇聯做了兩件事情之後才走。第一個事情就是要伊朗北部的油田利益。眾所周知,伊朗的油田是非常多的。第二個事情就是蘇聯藉助傀儡政府去分裂伊朗。第三個方面就是蘇聯需要休養生息。由於戰爭的破壞,蘇聯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如果這么多軍隊在外面的話,那麼國內就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
㈧ 二戰各國軍事實力排名
1、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VS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