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損失高達3200億!伊朗稱已與美國達成協議:美將解除對伊制裁
美國與伊朗的糾葛暫時告一段落?美媒 6月14日報道稱, 伊朗相關部門發言人哈提卜扎德近日表示,已與美國達成協議 ——美國將解除特朗普時期對伊朗包括能源在內的所有行業制裁。 不過,哈提卜扎德也表示,兩國在一些現實問題上仍未完全達成一致,而且 「石油」一詞並未被明確提及。
特朗普時期對伊朗實施的制裁,都包括什麼?據媒體梳理,特朗普政府對伊朗實施的 「最大制裁」是禁止原油出口,並試圖將伊朗原油出口「清零」;為了保證這一制裁能達到效果,美國還曾放話,「誰買伊朗石油,就制裁誰」。
除了切斷伊朗最大的經濟創收來源 ——石油出口外,伊朗石化、航運、保險、銀行、 汽車 製造等行業,甚至是伊朗個別重要人士,也沒能逃過美國的制裁。由於美國「全方位」的制裁,伊朗總統魯哈尼2020年還曾表示, 伊朗經濟損失高達 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00億元) ,與本國上一年度兩倍的預算相當。
回歸到此次美伊的協議 「和解」,這實際上早已有了苗頭。例如5月初時,伊朗方面就有消息稱,在第四輪高層談判中,兩國在關鍵問題上大致達成一致,美國將解除對伊朗的「主要制裁」。
5月底,美國能源部門還主動透露,該國在2020年10月進口伊朗石油製品約3.6萬桶/天,在今年3月進口3.3萬桶/天。雖然伊朗表示並未有相關出口數據,但這是1991年(30年)以來,美國首次承認大量進口伊朗原油,引發國際 社會 熱議。
美伊兩國此次為何能達成協議?或者說,美國為何願意解除制裁? 主要是因為美國新任領導人上任後,有意推動美伊關系正常化。 不過拜登政府放鬆對伊朗的制裁,也有一個前提:伊朗重新遵守伊核協議。
據悉,由於伊核協議本身對伊朗不利,此前伊朗曾多次強調:除非美國先解除制裁,否則沒有對話的必要。因此才會有猜測稱,美伊兩國此次達成協議,是雙方都做出了讓步。值得一提的是,在美伊達成協議前,中國曾力挺伊朗,支持美國取消對伊朗的制裁。
那麼,美伊達成協議,有什麼好處? 一方面,伊朗的石油出口有望恢復, 畢竟由於 「物美價廉」,伊朗石油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一直很強。國際能源署的月報預測,到2021年底,伊朗原油出口可能恢復至315萬桶/天;2021全年,伊朗平均石油出口量將達66萬桶/天;到2022年中,伊朗的原油產能將達380萬桶/天。
另一方面,國際原油價格有望因此下行。 美媒 6月14日報道,由於全球需求飆升,原油價格也不斷上漲,截至13日,美國原油價格已比1月份高出約23美元;美國原油期貨價格已達到71.70美元/桶,刷新2018年10月17日(3年)以來的紀錄。
文 | 李銀蘇 題 | 黃紫鎵 圖 | 盧文祥 審 | 李澤鈈
『貳』 美國總統選舉的資金哪裡來的
競選資金來自五個渠道:
1、總統競選人自己或家族的資金:候選人可以依靠自身財富甚至舉債參加競選,但是來源和去向都需要對外公布,並且個人資產用於競選沒有上限,這也就難怪大家都說這是有錢人玩的游戲了。
2、 私人捐款:大家都知道,很多時候出於利益綁定等原因,很多富豪熱衷於支持有利於維護自己利益的候選人。
3、公司和利益集團捐款:每逢大選年,由各種公司,協會,利益集團組成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提供的捐款,已經成為總統競選人的重要資金來源。
聯邦競選經費法規定,每個「政治行動委員會」向某個總統競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但是對組織的捐款數額卻沒有限制,而這也導致所謂的行動委員會,成為了最直接的權錢交易的媒介。
而在每次的大選中最容易出現權錢交易的腐敗問題的也是這兩部分資金來源,因此幾十年來,如何規范這兩部分資金既確保競選的公平規避「金主政治」又保障選民的自由成了一直以來爭議的中心。
4、黨派內部經費:各黨派為了支持本黨派候選人會舉行籌款招待會,聚餐或者音樂會來募集資金,
5、聯邦政府補助:這部分是由納稅人共同分擔的總統競選人的競選費用,聯邦競選經費法規定,在總統預選期間,如果一位競選人在20個州的每個州籌集到私人捐款在5000美元以上,並且每份私人捐款都不超過250美元。
那麼就有資格從聯邦政府得到對應的補助,補助總額以500萬美元為限,在大選期間各主要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的全部競選費用,則全部由聯邦政府支付。但是這部分資金對於競選來說簡直杯水車薪,並且有競選額度限制,因此一般候選人都會放棄聯邦政府資助的競選費用。
通過上述的了解,近些年來,美國的大選越來越趨向於「金主政治」,對於金錢的限制越鬆懈,資本能夠發揮的作用越明顯。
『叄』 伊朗大選結果出爐,超級強硬派總統上台,將親華抗美進行到底,你怎麼看
據路透社6月19日報道,伊朗總統大選結果公布,萊西以支持率62%獲得總統大選,變成伊朗新一屆美國總統,將要卸任的美國總統魯哈尼對新美國總統表述了慶賀稱「我慶賀人民的選擇」。
依據半島電視台報道稱,跟萊西市場競爭的別的三位侯選人的團體票也比不上他多,三位侯選人現階段也對萊西表述了慶賀。
據新聞媒體,現階段伊朗與美國中間緊緊圍繞伊核協議的巴黎商談早已貼近序幕,根據各層面的考慮到,美國表明將撤銷對於伊朗的絕大部分封禁,因而,在萊西上台後,美伊關系將有一定的緩解。可是,伊朗所遭遇的內憂外患的局勢將有一定的轉好,可是,對立很多年,美伊彼此整體對立的趨勢不容易產生實際性的更改,伊朗親俄、親中,協同中國俄羅斯抵抗美國的現行政策短期內內不容易產生變化,而作為非常強硬派的萊西上台後,極有可能會將「親華抗美」開展究竟,這恰好是美國所擔憂的,歐美國家更期待一個親密接觸西方國家的伊朗美國總統上台。
『肆』 伊朗最高領袖已經妥協和美國談判了嗎
外媒稱,伊朗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說,在美國退出伊朗與幾大國達成的核協議後,如果協議不符合伊朗的利益,那麼伊朗有可能放棄該協議。這讓伊朗與歐洲國家為挽救伊核協議而進行的談判充滿懸念。
他說,當然,如果我們得出結論,伊核協議不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那我們就要把它置於一邊。
哈梅內伊表示,伊朗應繼續與歐洲談判,盡管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但歐洲仍在努力挽救它。
但是他說,在諸如伊核協議或經濟等問題上,伊朗政-府一定不要把希望寄託在歐洲身上。
他還說:「我們一定要用懷疑的態度仔細分析他們的承諾。」
報道稱,在美國恢復對伊制裁後,外資迅速撤離,導致總統魯哈尼大規模吸引外資的願望破滅,他領導的政-府因此舉步維艱,幾名部-長遭到解職。
哈梅內伊還重申,伊朗不會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府進行任何談判,盡管特朗普表示願與伊朗無條件談判。
哈梅內伊說:「美國人想說的是,他們能夠把任何人,甚至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拉到談判桌前。但正如我之前詳細說過的,我們不會與他們進行任何談判。」
經濟實力決定一切。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伍』 伊朗和美國關系好嗎
美國總統特朗普5月8日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據美聯社5月9日報道,伊朗議員們當天在議會焚燒了一面紙質美國國旗,高喊「美國去死!」
據報道,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就一直使用「美國去死」這句口號,在其議會內部也經常能聽到這種聲音。9日當天的示威表明:特朗普的決定讓伊朗公眾的憤怒情緒高漲。
『陸』 伊朗要抓特朗普,美國該怎麼辦牆倒眾人推特朗普怎麼做
美國和伊朗關系,一直都是處於緊張的狀態,在特朗普上台擔任總統之後,兩國關系日益下滑,在2020年6月份伊朗向國際刑警組織申請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最高級別通緝令,該通緝令被國際刑警組織以涉嫌政治為理由所拒絕,伊朗便簽署了對於特朗普的抓捕令,只要是特朗普在伊朗的國土范圍之內,伊朗伊朗官方就會將特朗普抓捕,對於給予幫助的組織和個人予以獎勵,面對著這種情況,美國會怎麼辦?特朗普會怎麼辦?
事實也的確是如此,當伊朗的通緝令簽署之後,美國伊朗事務特別代表胡克便出面表示,“沒人會把它當回事”。
『柒』 評價伊朗問題(政治方面)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
『捌』 美國7日重啟對伊制裁伊朗總統如何回應的
美國7日重啟對伊制裁 ,伊朗總統回應:美國將後悔。
8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俄亥俄州出席「讓美國再次偉大」集會
面對美國重啟對伊制裁,歐盟委員會當地時間6日發布聲明稱,歐盟將啟用「阻斷法令」(Blocking Statute),以保護在伊朗境內運營的歐盟企業免受美國制裁。歐洲企業仍將在歐盟保護下,繼續在伊朗境內從事合法生意。此前,法國、德國、英國外交部長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對美國制裁伊朗表示遺憾,同時歐洲會致力於與伊朗保持經濟往來,包括其石油和天然氣出口。
中國外交部也反復聲明,中國和伊朗在不違反各自國際義務的前提下保持著正常的交往與合作,這合情、合理、合法,無可非議。與此同時,中方一貫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中方的合法權益理應得到維護。這一立場是堅定的、明確的。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