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爭中的難民一切有關資料
伊拉克大批難民淪落他鄉進退兩難 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難民國際組織說,自從美國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大批民眾正在逃離伊拉克,這成了世界上惡化速度最快的難民危機。聯合國估計,伊拉克國內的難民和逃往鄰國的難民總共有400萬。每天都有3000人離開伊拉克,總共有將近200萬伊拉克難民正在逃往鄰國,僅僅逃向約旦的就有70萬人。這些伊拉克人在異國他鄉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 塞爾萬.巴蘭.阿里夫是來自伊拉克的難民。阿里夫在易爾比勒出生長大,是伊拉克庫爾德人。直到2004年12月,他一直在巴格達學習和繪畫,是一位抽象派藝術家。和很多伊拉克人一樣,無休無止的暴力終於讓他住不下去了。阿里夫說:「我從伊拉克跑了出來。我就這么跑了出來。有一天,我正開著車,有人朝我的車子開槍。我知道,有人要殺我,我不能呆下去了。」 阿里夫還算幸運的。他現在成了約旦的合法居民,這樣的身份對伊拉克中產階級來說可謂來之不易。雖然官方的數字是約旦有70萬伊拉克人,但是非官方的估計接近100萬,這對一個人口只有550萬的小國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多數來到約旦的伊拉克人如今發現,他們在新的地方同樣面臨困境。如果幸運的話,他們會得到臨時居住證,可以在約旦停留6個月。然後,他們必須在非法滯留和返回伊拉克之間做出選擇。埃納絲.阿薩迪是一位伊拉克家庭主婦,當問她為什麼離開伊拉克,她立刻就哭了起來。她說,她丈夫的生命受到威脅,不停的爆炸給女兒造成了心理創傷。他們6個月的暫住證就要到期了,而為了在約旦維持生活,他們已經花光了一輩子的積蓄。如今,他們必須返回伊拉克,面對吉凶難測的命運。她說:「誰都知道這是死路一條,可是大家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回去。」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說,伊拉克的難民問題嚴峻。難民公署請求支援6000萬美元用做緊急基金,這比去年為伊拉克難民而提出的要求翻了一番。所有的難民都說,他們總有一天要返回伊拉克,然而,現在,他們的個人命運跟伊拉克的政治和軍事危機聯繫到了一起,而危機正在不斷擴大和失控。 伊拉克老難民問題仍未解決 2003年伊拉克戰爭產生的難民問題嚴峻,而1991年海灣戰爭造成的老難民問題仍未解決。當年,海灣地區戰爭陰雲密布,戰爭爆發後,成千上萬的伊拉克庫爾德難民逃往大雪覆蓋的土耳其邊境。土耳其擔心這些庫爾德人對該國庫爾德少數民族的影響而關閉了該國同伊拉克的邊境。大約100多萬伊拉克難民逃向伊朗。 這些難民困在冰雪覆蓋的山區,沒有足夠的帳篷和食品,不少人因凍餓而死。15 年過去了,兩次伊拉克戰爭造成的新老難民問題仍然是國際救援機構的沉重負擔。聯合國的一份報告透露,目前有大批難民滯留在伊拉克東部邊境,有的進入伊朗,也會有不少人逃向土耳其,約旦和敘利亞。總數大約在300百萬到400百萬伊拉克難民。 聯合國難民公署的官員說:如果國際社會再不關注伊拉克難民問題,將出現一場人道災難。首先,如何向難民提供住房和食品?這是非常令人關注的一個問題。難民營的的供電系統、供水和下水系統情況都很中斷,從而導致傳染病的蔓延。 目前,許多國際救援機構都對缺乏救援計劃感到不滿。他們說,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伊拉克進行的軍事行動上,而沒有什麼人關心人道救援工作。國際特赦組織的依拉尼.汗說:"我們看不到人們討論人道救援問題,因為這些國家的政府對此不感興趣。" 救援工作所需的資金仍然沒有到位。一些救援機構指出,當天文數字的資金投入到軍事行動上,聯合國甚至沒有所需要的數千萬美元的救援資金。 美國難民計劃杯水車薪受抨擊 美國政府日前宣布,在今後8個月內接收7000名伊拉克難民的計劃,而自從美國2003年攻打伊拉克以後,美國先後只接納和安置了不到500名伊拉克難民,這一次的人數雖然大為提高,但聯合國官員說,這仍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美國國務卿賴斯17日表示,今年計劃接受7000名伊拉克難民。她是和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古特雷斯會晤後宣布了這一新的接受難民的新計劃。古特雷斯說,他領導的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4月將為伊拉克難民舉行援助者大會。大多數流離失所的伊拉克人都希望能夠重返家園。 《華盛頓郵報》日前發表評論說,布希政府在入侵伊拉克之前沒有準備好的少數幾個戰後問題之一便是難民危機問題。如今,伊拉克戰爭打了4年了,難民危機也開始爆炸了。與往常對待伊拉克問題一樣,美國政府遲遲不願承認伊拉克難民危機,而在應對難民危機問題上也是遲遲沒有方案。 文章說,自去年2月起,大約有50萬伊拉克人因為宗派迫害和仇殺而被迫背井離鄉,每個月大約有4-5萬人成為難民。如今,伊拉克共有大約200萬難民逃到國外,其中大部分難民都逃亡了伊拉克近鄰約旦和敘利亞。這種大規模的逃亡帶來的負面後果遠遠不止人到災難,伊拉克人湧入約旦,這可能讓約旦政局不穩。 文章批評說,面對如此嚴重的難民問題,美國人的應對措施小氣得令人咂舌。布希在伊拉克戰場上每個月燒掉80億美元,然而在援助伊拉克難民上,他去年一年也只撥了不到2000萬美元。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打響以來,只有466人被允許移民到美國,成為政治難民,而去年僅僅202人被允許來到美國成為難民。當然,幫助伊拉克難民最好的方式無過於讓他們的國家和平,這些難民可以安全返回故鄉。但既然伊拉克安全遙遙無期,那美國無論是出於道德還是本身的價值觀,都應該著重解決它自己製造的伊拉克難民問題 http://image.soso.com/image.cgi?sc=img&ch=s.p.nores.i&pid=p.nores.i&w=%C4%D1%C3%F1%CE%CA%CC%E2+&ity=0( 圖)
2. 1.一戰各國死亡人數(一一列舉)
具體如下: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3000
日本:3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戰
3. 請告訴我伊朗的歷史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其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帝國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將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大流士一世向東部進軍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在西線則向當時歐洲著名的文明發源地古希臘諸城邦發動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臘人的英勇抵抗,在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中遭到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後曾再度向希臘用兵,但被准備充分的古希臘軍隊擊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當時已經征服希臘各城邦的馬其頓王國,在新任國王亞歷山大的統治下,以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為口號,帶領希臘大軍進攻波斯第一帝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徹底擊敗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波斯第一帝國被吞並,成為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很快陷入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和西方,佛教從印度傳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後期,約在前238年,其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先後從帝國分裂獨立,東部邊境又不斷遭受貴霜王朝侵擾,西部邊疆又面臨羅馬帝國的大肆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滅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興的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繼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國主體地位。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這兩大帝國之間戰爭不斷。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發。
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在卡爾萊戰役中,英勇善戰的安息軍成功地圍殲了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羅馬軍團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地區;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於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羅馬軍團殘部,他們投降後被安置在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設置了「驪靬縣」。
頻繁的戰爭造成安息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全國陷入一片混戰,帝國末期名存實亡。
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首次重新統一,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爆發戰爭,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先後在629年和642年,帝國兩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國走向了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就是明證。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往中國避難。
伊斯蘭教時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亂的薩珊帝國很快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統治初期,當時同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在波斯呼羅珊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交鋒,雖然唐軍由於深入敵境作戰,雙方兵力懸殊等原因敗北,從而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但此戰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令阿拉伯人膽戰心驚,從此打消了東侵中國的企圖。此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斷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國征服波斯。
蒙古統治時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滅花剌子模王國,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又相繼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殘部,建立了伊兒汗國。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
從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汗死後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中國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
薩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談和,驅逐烏茲別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歐洲列強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紛紛對其蠶食,其領土中被割裂出英國殖民統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國侵佔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地區。俄英兩大殖民帝國在波斯的這種戰略競爭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佔領。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俄國和英國對巴列維王朝保持著深厚的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圍繞伊朗的戰略資源油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等紛紛進入伊朗。戰後,巴列維王朝為了擺脫英國和蘇聯的巨大影響力和控制而追隨美國,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的存在,使其成為美國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立足點。
20世紀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時期。這期間,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猛漲,波斯灣沿岸一批產油國迅速致富。幾年內伊朗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好幾番。但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伊朗社會內部各種固有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巴列維在此情況下欲重溫昔日波斯帝國舊夢。於是他一再修訂經濟發展計劃,大幅度地增加投資,強行加速度地推進工業建設,並宣稱到本世紀末要把伊朗建成一個與工業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強國夢的悲劇由此就產生了。
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蘭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國王、王室為首的2000家豪富聚斂財富,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揮金如土,而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幾乎未從激增的石油財富中受益,貧富差距與社會財富同步增長,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巴列維只能以軍警和秘密特務組織「薩瓦克」維持其統治。在外交上,巴列維對美國唯命是從,甘心充當美國在波斯灣的憲兵,民族矛盾伴隨著人民對西方文化大舉吞食***文化的憤怒,使巴列維政權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納傑夫的霍梅尼向國內學生和信徒發出進行反對國王的「聖戰」的號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聞報》上的一篇文章對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進行了褻瀆,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發了數千名神學院學生在宗教聖城庫姆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造成約70人死亡、400人受傷的流血慘劇。
當年9月,伊朗國內爆發了持續數周的總罷工,全國陷入嚴重癱瘓狀態。12月10~11日,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示威,有成百萬群眾參加。遊行的組織者發表17點聲明,要求結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建立***政府,恢復農業,保護宗教,讓流放者回國等。12月18日,為抗議軍隊鎮壓,全國再度爆發總罷工,政府機構完全陷於癱瘓。國王被迫於12月30日任命「民族陣線」領導人之一巴赫蒂亞爾為首相,並於1979年1月13日組成以巴赫蒂亞爾為首的攝政委員會。
巴赫蒂亞爾雖同意組閣,但要求解散現議會和薩瓦克,由政府控制軍隊警察,國王立即出國度假,將來做一名立憲君主。但巴赫蒂亞爾本人卻因與國王合作被民族陣線開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擋。1978年底國王統治的基礎走向崩潰,它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發生了動搖,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陣營,王室成員、高級官員及軍官紛紛向海外轉移財產。巴列維的統治瀕臨崩潰。
美國在關鍵時刻改變了一貫支持國王的態度,准備放棄巴列維政權,轉而與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乘飛機出國流亡。霍梅尼從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宣布成立。統治了伊朗半個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壽終正寢。
1979年10月,因美國收留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人質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行動失敗。直到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以美國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為條件釋放了全部美國人質。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輸出革命」極大地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革命後的伊朗***共和國(公元1979年後起至今)
曠日持久的人質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非理性宣傳極大地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以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這場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隨著冷戰的終結,世界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美國先後於1991年和2003年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摧毀了伊拉克的武裝力量,2003年美國以「反恐怖」為名入侵並佔領了伊拉克。美國的軍事行動雖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敵伊拉克,但也讓伊朗面臨美國更直接的威脅。
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的實力得到恢復,國力得到增強。而且其國內的政治變化有明顯地回歸世俗政權的跡象,但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此,伊朗對美國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美國也一樣。
去年以來,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圍繞這一核心利益,美國與伊朗頻頻叫板對方,美國不斷地宣布向海灣地區增兵,而伊朗則針鋒相對地以多次軍事演習回應。就在幾天前,美國又向海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波斯灣地區戰雲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國的將會是什麼呢?
4. 難民流入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當我們談論難民危機的時候,不應該只關注危機涉及的人數,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認清難民危機所帶來的問題的性質。
首先,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時間相當長。二戰期間,有些難民經歷了長達六到八年的時間才到達其他的國家,這一過程相當漫長且痛苦;但今天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時間可能是二戰時的三倍。相關的具體數據並不樂觀,最短的數據仍顯示,當前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平均時長為17年。
其次,出現了難民向城市聚集的現象。人們經常會問:「你們組織(國際救援委員會)在難民營開展工作嗎?」我要指出的是,大多數的難民並不在難民營生活。全球60%左右的難民身處城市地區,他們或者自己租賃住所或者與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向在難民營生活的難民提供食物、醫療、甚至教育,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在城市地區要做到這些卻相當困難。
第三,大量難民都居住在貧窮而非富裕的國家。最近一年來搶佔新聞頭條的難民危機可能是羅興亞人的出逃,緬甸軍隊燒毀了羅興亞人的家園並將他們驅逐出境,羅興亞人被迫逃到了貧窮的孟加拉國。如今,全球86%的難民居住在貧窮或低收入國家;只有2%的難民身處美國,8%的難民身處歐洲。在過去的一年半中,烏干達接收了150萬來自南蘇丹的難民;約旦接收了65萬難民;黎巴嫩接收了150萬難民;土耳其接收了270萬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巴基斯坦接收了250萬來自阿富汗的難民;伊朗大約有80萬難民。接收難民的責任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分配是失衡的,並且大體上看,越是貧窮的國家反而越有可能承擔接收難民的責任。
第四,全球難民和流離失所的人口中有一半是兒童,但僅有2%的人道主義預算投入在教育上。小學適齡的難民兒童中,一半處於失學狀態;而中學適齡的難民兒童中,更是高達四分之三的兒童處於失學狀態。去年用於援助難民的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預算為260億美元。不過,在規模可觀的人道主義援助中,只有2%的預算用於發展教育,更多的資金用於提供健康保障和食物。這意味著在經歷流離失所長達18或20年的過程中,很多難民兒童在青少年時代得不到任何教育。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5. 愛琴海上的絕望之島是什麼情況
愛琴海上的絕望之島:近8000難民滯留 ,進退維谷。
說起希臘的小島,或許大部分人想到的是碧海藍天和藍頂白牆的小房子。
歐盟政策官員Miltos Oikonomidis指出,希臘需要減少湧入的難民,有些人並不是為了逃離戰爭,而是為了尋找機會和自由。
也不知道,在保守主義席捲全球的今天,這些難民們該何去何從。
6. 伊朗是窮國家嗎
伊朗的確是資源出口大國
但伊朗很窮也是真的
伊朗一方面窮兵黷武,內戰、外戰不斷
另一方面經濟衰退與科技落後(太重視軍事,輕視經濟與科技)
伊朗擁有8000多萬人口,但800多萬人口的以色列比伊朗強太多了(無論是科技、經濟還是軍事)
……………………………………………………………………………………………………
拋開總量不談,拋開科技創新與技術不談
僅僅是平均GDP,伊朗也是渣兒
比如2018年,我國平均GDP世界排名72位($9376.97美元)
而伊朗排名是98位($4837.69美元)
反觀伊朗的老對手以色列是23位($40762.43美元),考慮到伊朗的人口是以色列的9倍左右,兩國GDP總量胡纖粗居然在伯仲間
再加上伊朗物價頻繁暴漲,伊朗人民生活困難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比如韓國人均GDP是28位($30919.17美豎燃元),同日、英、法、以色列、西班牙等國在伯仲間,但韓國人極窮,或者說韓國兩極分化極其嚴重,物價奇高……
伊朗、韓國、X國都屬於物價飛漲的郭嘉…… 好不好大家心理有數
對比一下,比如霓虹20多年物價不變(最近有些小變化,但比起20世紀80年代(40年前左右)的物價實在是便宜太多了)(20多年物價不變這是以絕大部分日企店鋪為標準的說法,實際上30多年物價一直都很穩定)
一個郭嘉是窮是富,需要考慮很多方面,但個人認為首先便是家庭收入與物價,比如家庭消費來賺到的錢更買多少東西能享受什麼樣的生活更加實在
所以偶認為伊朗很「窮」,至少伊朗百姓很「窮」(正夫是窮是富關百姓P事兒)
比如有朋友說「X國朝廷歷代都有錢,只是不願意給百姓」,偶十分奇怪,朝廷再有錢,百姓窮死了,這樣的郭嘉能叫「有錢」的郭嘉嗎????反過來,正夫負債再高,百姓一個比一個有錢,那麼的郭嘉能叫「窮鍋」嗎????鍋富民窮與民富鍋窮,偶認為「民富」才是真正富裕的郭嘉…… 伊朗本來是資源出口大鍋,褲鎮但為什麼物價飛漲?百姓收入微增?如何造成的內戰不斷?如何造成的百姓飢寒交迫????這樣的郭嘉能叫「富鍋」?
有朋友將伊朗百姓生活困難推給M國,荒謬,伊朗正夫打腫臉充胖子,天天炫耀自己的軍事力量,甚至不願意放棄核武,這能怪M國????伊朗若把軍事花銷給省下來,想必伊朗經濟與科技能直線上升,百姓生活好了,誰還沒事天天搞內戰????再者,伊朗明明很弱,但整天和其它郭嘉打仗,偶不明白伊朗、沙俄這類郭嘉為什麼這么喜歡戰爭?戰爭不僅耗費金錢,更是「地獄」製造者,一場場戰場下,是多少無辜百姓捲入戰爭中淪為了「地獄貢品(犧牲者)」,這世界上沒有比戰爭比「骯臟」的事情了,無論以什麼「大義」「正義」「保家衛鍋」「AI鍋」的名義來美化,戰爭註定了製造了無數悲劇(人間地獄),戰爭見證了人性的黑暗與骯臟…… 戰爭圖的是利益,國土擴張、殖民、女人、金錢、地位、名譽等
7. 兩伊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