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什麼時候開始蒙面

伊朗什麼時候開始蒙面

發布時間:2023-09-19 04:29:37

A. 曾幾何時伊朗世俗開放,婦女穿短裙絲襪蹦迪,如今為何卻全是蒙面人

人們常說我剛古代很傳統,到了清朝還是比較封建落後。但是比起我國,伊朗更加的封建。伊朗到現在還在實行幾百年前中世紀的政教合一制度,全國都以宗教為經典,這就導致了國家即使世俗開放了也依舊比較封建。曾幾何時的伊朗,婦女們也穿著短裙絲襪蹦迪,但現在卻帶著一層布將自己的臉蒙住。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三:伊朗女性的習慣。伊朗女性一直以來都會蒙面,所以就算在現在較為開放的年代,依舊會蒙面,畢竟習慣養成了就很難改變了,而且還是這種長達幾百年的習慣。所以大家以後在伊朗看見蒙面的女性不要感到驚訝哦!我們要尊重當地的習俗。

B. 中東婦女從哪一個歷史時期開始戴面紗,因為據我所知,她們似乎在早期是非常自由的,地位也較高。

伊斯蘭復興的因素。在十九世紀以前,伊斯蘭國家並沒有強制性要求穆斯林婦女戴面紗,穆斯林婦女著裝因地制宜,戴面紗的現象也不普遍,也沒有引起社會爭論。面紗問題的升溫,源於二十世紀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和沙特瓦哈比派的崛起。瓦哈比教派有著強烈的原教旨主義色彩,對宗教儀規和著裝的要求較為嚴格,其成為沙特國教後,導致境內穆斯林婦女普遍戴面紗。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台後全面推行政教合一和伊斯蘭化,婦女戴面紗成為社會伊斯蘭化的重要標志。伊朗、沙特和利比亞等國政府還搞伊斯蘭對外輸出,強調穆斯林婦女戴「面紗」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要求,是穆斯林婦女的義務,是跨國界和跨民族的。一些國家的宗教人士和原教旨主義信徒受原教旨主義的影響,將戴面紗視為實現純粹伊斯蘭國家的表現形式之一,一些極端分子還對不戴面紗的穆斯林婦女及家屬進行宗教歧視甚至人身威脅,迫使她們改裝易服。80年代以來,中東、東南亞和中亞伊斯蘭國家婦女戴蒙面面紗和穿長袍的情況明顯增多,並蔓延到一些非伊斯蘭國家的穆斯林群體。

C. 女的去伊朗那些國家,需要入鄉隨俗——用紗布裹著腦袋瓜子嗎能穿到膝蓋的裙子嗎現在那裡會很熱嗎

女的去伊朗必須要入鄉隨俗 戴頭巾,可以不用蒙面,但是要裹頭發。不然的話會很麻煩的
女性不能露腿,公共場合衣著必須符合伊斯蘭律法。
伊朗天氣也是因地而異,大部分地方會很熱的,紫外線很強,沙塵暴時有發生,空氣乾燥,在那邊氣溫有的地方能到50多度,跟新疆差不多,基本不會流汗,因為汗液很快就蒸發了。紫外線挺特別強烈,強烈推薦女士要擦防曬霜,高倍的,保濕的,都要弄,在伊朗其實還是挺安全的,那邊的人很熱情,但是晚上要注意最好不要出去,特別是背著包。擔心有人搶劫,還有白天要注意飛車搶包,如果背包要特別注意,那邊假冒警察的情況時有發生,碰到警察查東西一定要先核實身份,給那邊的朋友打電話到現場核實,或者給大使館打電話,不要輕易將錢包交給對方。還有什麼事的話可以繼續問我,我後天去伊朗。

D. 沙特和伊朗那邊女的都要蒙面嗎夏天也是

伊朗大部分女性不蒙面,沒見過蒙面的

E.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F. 阿拉伯女人為什麼蒙臉

伊斯蘭宗教傳統。

女性在伊斯蘭社會地位非常低下,一個男人可以娶好多老婆,同時家族中男性有權隨時休妻而女性不行。

女性被作為男性私人財產,包括其容貌。無論是是否出嫁的女性,必須用面紗包裹面容,以示其面容也屬於男人。

只有伊斯蘭國家有這樣傳統。

簡介

「阿拉伯」作為民族指代詞最早出現於西元前九世紀亞述征服亞蘭時期的阿卡德文文獻「庫爾恩獨石」上。

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以阿拉伯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阿曼、葉門、阿聯酋、卡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還有大部分分布在茅利塔尼亞、蘇丹、吉布地、索馬里和葛摩等國,少數的分布在伊朗霍爾木茲甘省。

G. 伊朗的女性是什麼時候開始帶面紗的

那是一個民族的習慣,我們不該過多的去懷疑,就象我們以前封建社會女人纏腳一樣,這是一個民族的自己的選擇。

伊朗女性為什麼要戴面紗?據悉,這是伊教教法的規定,其意義為: 1、不許炫耀美色。 2、維護婦女的尊嚴。 3、尊重婦女的權益。 4、端正社會風氣。 5、保護婦女的身心健康。

伊朗女性戴上蓋頭,穿上長袍,即莊重又大方。 不對外人顯示裝飾,不許坦胸露背,濃妝艷抹的出遊。 這分明是對婦女的尊重和保護。 因為女人的漂亮是短暫的,而男人漂亮,瀟灑,成熟感都比女人長久的多。 女人由於懷孕。 分娩。 哺乳和生理上的變化等原因容易衰老。伊朗女性為什麼要戴面紗?古人雲:「粉正濃。 脂正香。 即刻兩鬢就帶霜。」 當女人的嬌艷隨著時光的風雨沖刷掉了的時候, 再看女人的丈夫, 還象女人花季時那樣喜歡她嗎? 所以伊教的規定純是尊重和保護婦女。

從35年前的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婦女一直被要求在公共場合佩戴面紗,違者將面臨從罰款到監禁的懲處。報道稱,戴面紗在伊朗一直飽受爭議,社交媒體近日曾暗諷戴面紗的婦女就像被包裹起來的巧克力。然而,德黑蘭卻在上周舉行遊行支持婦女戴面紗,並希望政府採取更嚴厲措施。

H. 各國穆斯林女生蒙面的不同

據伊斯蘭教規定,婦女除手腳外,全身都是羞體,所以她們外出就要戴上蓋頭或面紗。其中戴面紗的婦女大都是受宗教影響較深或是宗教人士家庭的婦女。他們認為,婦女必需深居簡出,不願意外人輕易窺見。男人若窺見陌生女子的面容,就被認為是件不吉利和不幸的事情。但是,也有人說蒙面紗的起源是古代阿拉伯一帶風沙大,蒙上面紗可以保護婦女的面部和防止落上塵土,有利於衛生。

穆斯林婦女戴的面紗和蓋頭因經濟條件不同,質量也有所不同,並不是千第一律的,面紗和蓋頭有棉織的,棉絲混織的,也有完全絲織的。顏色有咖啡色、黑色、灰色和白色等。其大小規格也不完全一致,一般可蒙到腰部以上,但大的卻可蒙到臂部以下。維吾爾族婦女蒙面紗的年齡沒有統一規定,最早從十幾歲就開始,五六十歲的婦女也有蒙面紗的。

如今穆斯林婦女蒙面紗的人數已越來越少,隨著婦女地位的不斷提高,她們和男子一樣從事各種勞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蒙面紗會妨礙她們正常交往和生產勞動。

I. 伊朗女性什麼時候戴頭巾

伊朗女性從9歲就開始戴頭巾了,只要在外頭就要戴,在伊朗,不戴頭巾走在大街上,就像女人沒穿衣服一樣,容易引起性騷擾,戴頭巾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J. 伊朗女子為什麼戴面紗

您好,在伊朗,穆斯辯核銷林教法規定女性在公共場氏塌所必須戴上頭巾和蒙面紗(面紗通常是黑色的)。這是一種宗教信仰的體現,旨在保持女性的「貞潔不受玷污」。在伊朗,對此有強制性法律規定,如果女性不遵守這些規定可能會被處以罰款、社會懲罰甚至拘捕等懲罰。雖攜游然一些女性認為這種規定剝奪了他們的自由和權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伊朗女性都會遵守這些規定以尊重和遵循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閱讀全文

與伊朗什麼時候開始蒙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葯為什麼很便宜 瀏覽:291
印度版微信怎麼打造 瀏覽:254
英國人看病怎麼樣了 瀏覽:480
英國赫爾有什麼特色 瀏覽:895
義大利泡沫塑料屬於什麼垃圾 瀏覽:783
英國有多少飛機起降 瀏覽:60
印度建築特點有哪些 瀏覽:767
印尼巴士怎麼改裝 瀏覽:706
義大利空心面是什麼 瀏覽:440
印度人喝臟水為什麼沒傳染病 瀏覽:349
伊朗人的頭巾是怎麼纏的 瀏覽:661
英國為什麼沒有新冠肺炎治癒 瀏覽:467
英國有什麼好的小本生意 瀏覽:276
英國x2摩托車碟剎鎖怎麼樣 瀏覽:598
印度茶巧克力多少錢 瀏覽:589
義大利租房怎麼樣 瀏覽:528
中國銀行的信用卡額度是多少 瀏覽:772
義大利稀缺電影去哪裡看 瀏覽:436
印度為什麼喜歡吃稀飯 瀏覽:886
法語俄語義大利語哪個簡單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