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為什麼甘肅寧夏人在伊朗

為什麼甘肅寧夏人在伊朗

發布時間:2023-09-23 21:52:55

㈠ 甘肅人和古羅馬人有關系嗎

據央視—10套節目《走進科學》節目播出過,甘肅人有少部分可能是古代羅馬人與當地民族融合的後裔。

而且還有一則新聞可供樓主參考:

中國西部甘肅省永昌縣的郊外生活著一群深眼窩、高鼻樑、皮膚略帶紅色的人。據說他們是2000年前遠征中亞的羅馬士兵的後代。而今,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羅馬村」,當地的旅遊業也因此興旺起來。

從甘肅省省會蘭州驅車5小時就到達了永昌縣。該縣約有人口25萬,縣城中央矗立著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

當地的導游自豪地介紹說:「這是為了紀念羅馬人來這里而於1994年修建的,現在已經成為永昌的標志。」據說把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擺放在一起,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包容力,即使是與外族的軍人也能和平共處。

從石像所在的廣場沿北部郊外的石子路開車3 0分鍾,就是西漢時期賜予羅馬人的「驪軒城」遺址,現在只剩下了一部分城牆。據說是1989年蘭州大學的陳正義教授等研究人員發現的。

「驪軒」的名稱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史料當中,據說是古羅馬的別名。後來的研究發現,漢語中「驪軒」的發音來自拉丁語「legion」,是羅馬軍團的意思。

據古羅馬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親率約4萬大軍遠征帕提亞(在今伊朗一帶),不幸戰死。其部下約6000人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向東逃跑後杳無音信。

據中國的《漢書·陳湯傳》記載,17年後的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戍邊軍隊在征討少數民族的過程中,遭遇了羅馬軍隊。陳正義教授等人結合中國和羅馬方面的史料,判定逃跑的羅馬軍人後來在中國居住了下來。據說這支軍隊後來歸順漢朝,作為僱傭軍在中國承擔起了戍邊的任務。西漢王朝賜予他們驪軒城。

起初,中國考古學家對這種觀點多持否定看法。然而,2003年驪軒城遺址附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從而證實了陳教授等人的看法。

能夠證明陳教授學說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當地人的長相。據說羅馬人後代最集中的是距驪軒城最近的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他們多數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長著一雙藍眼睛。

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周圍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時,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有人推測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據說他們正月還吃一種像比薩餅一樣的食物,令人想起義大利料理。

最近,在國內外的媒體報道後,該村的知名度急劇提高。當地的居民也以「羅馬人」自居,大力發展旅遊業振興經濟。村子中央建起了仿古的羅馬宮殿式建築。當有遊客參觀或媒體前來采訪時,村裡的男人們就會穿起羅馬軍人的服裝,供客人拍照留念。

㈡ 中國甘肅某個地方有一群羅馬人的後裔,有誰知道詳細資料

公元前一隻羅馬軍隊曾經來到中國並紮根於此,前幾年中央台曾經到那裡做過節目。大家看了嗎?我在電視上看那裡的村民很多是黃頭發(日耳曼僱傭軍?)有些小孩和大人為了不被其他人笑話都把頭發染黑了。他們以前對自己的血統拒不承認,頂著大鼻子說自己是漢族人,現在對本村人的血統又追根述源好奇起來。
該村村長是一個頭發金黃的紅臉大漢,他興高采烈的告訴記者如果中國打仗他肯定參軍雲雲,還有一個年輕人,很羞澀,一頭黑色的卷發高鼻深目,(酷似因札吉?)像極了古羅馬的雕像,他操著一口陝西搶向記者提問題,有趣的很。

以下是考古界的考證
武威北上張掖途經永昌縣,驪靬故址位於永昌縣城西南15公里焦家莊,又稱者來寨或者撒寨子(蒙語,意為財庫)。該地最早為匈奴折蘭王駐地,漢王朝奪回河西走廊後不斷設郡置縣,公元前104年置驪靬縣,屬張掖郡,東漢因之,220年後改屬武威郡。依據《晉書》,355年,前涼張祚派遣和昊伐驪靬戎於南山,大敗而還。西魏、北周該地名為力干,隋開皇十一年(592年),驪靬並入蕃和縣。驪靬古城地處祁連山脈溝口,東鄰姑臧(武威),西接張掖,地形開闊而險要,在兩漢之際,因曾留居過大宛、大夏、大秦(羅馬)等國商人而成為河西走廊的名城,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史上起過重要作用。
驪靬古城今已不存,該地只有一段長約10米,高逾1米的古城牆,粘土夯壘,牆體結實,據考為漢代所築,被認為是驪靬故址。相距不遠還建有一座歐洲風格的乳白色圓頂紀念涼亭,亭內立有石碑,碑文詳述了驪靬古城歷史和今人揣測。
永昌縣城南街頭有三尊古羅馬人的花崗石雕像,是1994年當地政府建造的紀念性景點。碑文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執政官克拉蘇率七個集團的兵力東征安息(伊朗),結果慘敗,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第一軍團突圍,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余部經多年輾轉,在公元前36年前後,相繼隨從大月氏、匈奴歸降西漢王朝,一說是公元前36年,被漢軍在與匈奴郅支單於作戰中俘獲,後來西漢王朝專辟祁連山下,今永昌縣的者來寨予以安置。漢稱羅馬為驪,故設驪縣,名為驪靬,賜羅馬降人耕牧為生,化干戈為玉帛,與華夏民族融合。西漢驪靬城與羅馬戰俘的關系,目前證據不足,史學界、考古界對此持審慎態度,不過從容貌與基因考察,永昌縣確實有大量西歐白人後裔,其中微妙關系有待進一步探討。

1955年,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Homer Dubs)在向倫敦漢學協會的講座中,率先提出了古羅馬移民說。德效騫認為,這一旅程開始於公元前53年,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另外兩人為凱撒和龐貝)為彌補其戰功不足的缺陷,決定與令人生畏的帕提亞人開戰。但克拉蘇的羅馬軍團不敵帕提亞敏捷的騎射能手,在卡爾萊(位於今土耳其境內)的戰役中,4.2萬羅馬大軍中,2萬人被殺,1萬人被俘。這是羅馬軍事史上最慘重的大敗之一。根據古羅馬史學家普林尼的記載,這批羅馬俘虜被帕提亞人用於守衛東部邊疆,在今天的土庫曼境內。由此,德效騫推測,一些人逃出並加入匈奴當了僱傭軍。公元前36年,中國漢朝軍隊討伐並擊敗了匈奴郅支單於。漢軍在清點俘虜時,發現匈奴軍隊中有145名羅馬士兵。德效騫說,中國人保留了這支部隊並把他們安置在甘肅境內的驪�(Liqian)。

德效騫的理論主要建立在對中國史書中一些線索的推測,這些線索並沒有關於羅馬人的具體描述。其中一個證據是郅支軍戰士使用了「魚鱗陣」,德效騫稱,這種將盾牌搭接在一起組成防守陣型的戰法只有羅馬戰士才會使用。另一個證據是在郅支城外有雙層木欄,這種「重木城」防禦工事戰術也經常為羅馬人採用,而匈奴人則不用。至於這個城鎮名字——驪靬,曾在當時被用來稱呼羅馬帝國。在公元6世紀,驪靬不再被用於地名。

德效騫並非惟一相信「古羅馬聯系說」的學者。在甘肅省首府蘭州市,中國學者關意權也認定驪靬與古羅馬有相當的淵源。從1978年開始,在他生命的最後20年中,他艱辛地完成了一部45萬字的關於驪靬的著作,但可惜的是,即使是他的兒子也承認,其中也沒有無可爭辯的證據證明「古羅馬聯系說」。

中國官員最終發現這個羅馬故事的旅遊資源潛力,還要歸功於澳大利亞作家兼冒險家,大衛.哈里斯。赤貧的哈里斯先生被離婚搞得心煩意亂,決定到中國尋訪德效騫描述的羅馬城鎮。在關意權的幫助下,他將尋找目標鎖定到者來寨。他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游記出版——《黑馬奧德賽》。

㈢ 如今的寧夏回族的前身是11世紀的西夏黨項人嗎

不是。只能說其前身是中東阿拉伯系等,後來民族的融合中應該也有部分黨項族人,但不是說其前身就是黨項族

㈣ 為什麼寧夏,甘肅一帶回族多歷史原因。

您好!首先您看一下寧夏、甘肅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在古代這些地方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接大漠的交通要道,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這片地區就是他們落腳的地方。難免磨出火花啦!而這里的外國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回族就自然形成了嘿嘿。

㈤ 為什麼伊朗很多人回寧夏寧夏人去伊朗干什麼

伊朗哪有很多人回寧夏,寧夏人去伊朗干什麼,不就是去賺錢或者工作旅遊,現在那裡還有去,伊朗沒有回寧夏,也不能來寧夏。

㈥ 伊朗在中東地區而且信伊斯蘭教,為何不在阿拉伯國家行列中

伊朗在中東地區而且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但是他們卻不在阿拉伯國家行列中,因為他們雖然都是伊斯蘭教,但是所屬的教派不一樣,所以他們不屬於阿拉伯國家。


伊朗的波斯帝國與周邊的國家矛盾很深,除了戰爭就戰爭,幾乎沒有友好過去。而且最後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所滅,雖然後來復國重建,但歷史的積怨和仇恨難以化解,延續到現在,仍然是今天彼此矛盾的焦點

㈦ 新疆人是伊朗後裔

波斯主要用來指明南伊朗的一片地區,從前以「Persis」和「Parsa」聞名。亂升汪這兩個詞是指公元前1000年左右移居這個地區的印歐游牧民族的名字,最後他們被亞述人和迦勒底人所取代。所以波斯人笑迅主要指的是伊朗人,塔吉克族人和阿富汗人。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於嘩仔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

㈧ 中國人在伊朗哪些地方

當然是首都德黑蘭最多了,一般中國公司在伊朗的辦事處都是在首都,其他地市都是有生意或項目時才去的

㈨ 回民的來源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各省市和自治區都有數量不等的回族聚居區,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勢分布。其中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省分布為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回族人口數為9816802人,在我國56個民族中排人口數量第四位。回族是一個跨國界的民族,除了在中國有回族以外,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烏茲別克、沙特、土耳其、阿聯酋、緬甸、伊朗等國家也有不同數量的分布。國外的回族都是從中國遷移出去的,在不同國家也會有不同的稱謂,如中亞諸國把回族稱為「東干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隋唐時期,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商人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華,從事商貿往來。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回回、回民等,是不同時期對來華回族先民或回族的不同稱謂。其中「回回」一詞使用的年代較長,是當時的漢人用來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兒」在內的人群,這種情況在元代發生變化,「回回」不再包括畏吾兒,漢人用「回回」來對譯蒙古語Sarta』ul(撒兒塔兀勒),大意為商人,泛指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以東來華者,這些來華者中有穆斯林,也有非穆斯林,如——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以及信奉始於波斯的拜火教(祆教)、摩尼教(明教)、景教(基督教的一個支派)的西域人,這些來華者被統稱為回回。關於「回回」稱謂的來歷,有的國內學者認為該詞本身應當是派生於「回紇」、「回鶻」的又一中文異寫,而回族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早期的來華通商貿易的蕃客,一般多在冬季回去,春季再回來,以及唐安史之亂期間大食國援兵助唐王平叛後想念家鄉之意。自從回族在中國初步形成後,各代回族人民就把中國當作自己的祖國,堅定的站在建設中國和反抗外敵入侵的前沿。不同民族對回族人也有不同的稱呼,如蒙古族曾稱回族為Sarta』ul(撒兒塔兀勒),俄語地區和中亞五國一帶的民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東干)。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意為來自parsi、Farsi(波斯)。

十三世紀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西亞一帶的各族人遷徙到中國內地或邊疆,有的守邊屯田、有的經商、有的為官、有的從事手工製造等,他們和原來就定居在我國內地的回回以及當地原住民族女性通婚,在中國境內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總體來說,回族的形成,是外來民族和本土民族間的相互融合。在外來民族中,是以波斯、中亞諸族和阿拉伯男性為主體,構成了回族的主要來源。在本土民族中,是以漢族女性為主體。從回族形成的過程看,是外來民族成分融入中國社會,本土民族成分融入外來民族,進而共同形成為中國回族。公元1235年回回人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從「蕃客」轉變為「回回戶」就等於有了中國國籍,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

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詔諭中就說:「今擬黃河以南,自潼關以東,直至蘄縣地面內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溫、答失蠻、畏吾兒、回回……應據官中無身役人等,並不得騎坐馬匹。」(見《大元馬政記》)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又如元《至順鎮江志》在載述其地僑居戶時說:「蒙古二十九(戶),畏兀兒十四(戶),回回五十九戶,漢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戶)。」

到了清代後期,回回中間已有人明確地把自己的這個群體稱為回族。回族明確的作為一種他稱,目前已知有記載的最早出現在乾隆時代——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於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面回回,則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士商營伍,咸有其人」。乾隆五十年(1785),福康安在關於鎮壓西北回民起義的奏摺里,也不止一次使用「回族」的提法。光緒十六年(1890)刊印的楊昌睿《甘肅忠義傳》,在傳文中亦多次出現「回族」、「回籍」的字樣。光緒後期的樊清心在《甘肅回匪肅清善後議》里,更將「回族」一名當作明確的分類范疇來使用。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甘肅寧夏人在伊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綜藝節目有去過義大利 瀏覽:391
英國議會否決了特蕾莎梅多少方案 瀏覽:159
中國銀行app如何更改預留手機 瀏覽:367
印尼衛生巾怎麼樣 瀏覽:782
印度人怎麼看待女人的腰 瀏覽:815
中國原駐蘇丹有哪些公司 瀏覽:614
印尼會計多少工資 瀏覽:50
中國能建盤子多少 瀏覽:551
在中國的外國美女有多少 瀏覽:312
中國和印度有哪些城市 瀏覽:939
為什麼美國關閉中國領事館 瀏覽:285
中國上海英文怎麼寫 瀏覽:582
布魯克林郵政到中國要多久 瀏覽:716
印度利西亞現在的氣溫是多少度 瀏覽:99
美國攔截中國進口伊朗石油怎麼辦 瀏覽:605
越南工廠失火怎麼處罰法人 瀏覽:540
越南舉辦過哪些運動會 瀏覽:89
看電視劇義大利語的用哪個好 瀏覽:941
伊朗新年送什麼 瀏覽:790
印尼的產地證標准選什麼意思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