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跳火節是什麼樣

伊朗跳火節是什麼樣

發布時間:2023-09-24 23:08:57

① 世界各國節日的特色是什麼樣的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聖瓦倫丁節」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紀念以為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他用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獄,並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刑,行刑前,瓦倫丁曾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她的一片情懷。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來歷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知。下面所要介紹的,不過是眾多關於情人節的傳說中的一個。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公歷9月10日,是我國的教師節。

我國歷史上曾建立過教師節。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後又將教師節改為8月27日(孔子生日)。

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復6月6日為教師節,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組織慶祝活動。1951年全國教育工會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確認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長和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發表書面談話,宣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由於這一天缺少教師的特點,執行的結果並不理想。特別是1957年以後,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教師不受重視,教師節實際上已不再存在。

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動員全社會尊重教師,提高教師的地位,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特別是各地教師的多次提議,以及各地開展尊師活動的經驗,國務院於1985年1月11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關於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的議

案。同年1月21日舉行的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同意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

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是因為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活動,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同時,9月份全國性節日少,便於各方面集中時間組織活動和突出宣傳報道,促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

建立教師節,標志著教師在我國受到全社會的尊敬。這是因為教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國家的未來。教師的工作同每個家庭、每個兒童、少年、青年息息相關。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教師起著巨大的作用。教師是鑄造人類文明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人類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有賴於一代又一代的教師的勞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教師辛勤的、有效的勞動,那麼,這個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進程就會遭受損失。所以,一部文明史,離開教師的因素,是不可想像的。

此後,每年的教師節,全國各地的教師都以不同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通過評選和獎勵,介紹經驗,幫助解決工資、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改善教學條件等,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歷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歷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歷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② 為什麼伊朗人不是阿拉伯人

伊朗總是一個讓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熟悉,是因為這個與美國為敵的國家經常會出現在媒體上;陌生,是因為這個國家總體上還是比較封閉。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伊朗是阿拉伯世界的成員,這實在讓驕傲的伊朗人頭痛不已,他們恨不得告訴每一位前往伊朗的行者:我們不是阿拉伯人!那麼,為什麼不是?

人種不同
伊朗,Iran,意指雅利安人的家園。在整個中東地區只有伊朗是雅利安族(Aryan),與屬於閃族的阿拉伯族源迥異。西方人口中的「波斯」概念,其實遠遠小於伊朗。波斯一詞源於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波斯帝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支部落,除此之外還有米底人和帕特人。
那伊朗人的容貌究竟長什麼樣?只要看看波斯波利斯上的浮雕便可一目瞭然。

語言不同
很多人以為伊朗的蝌蚪文是阿拉伯語,但事實並非如此。從古至今,波斯語始終是伊朗的官方語言。波斯語屬印歐語系,我們中國人從小學到大的英語就屬印歐語系。所以,波斯語的語法在很大程度上與英語十分相似。
但阿拉伯語屬於閃含語系,和猶太人說的希伯來語同屬於一個語族。波斯語比阿拉伯語多四個字母,[p]就是其中之一。對伊朗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大概知道波斯波利斯,這一波斯帝國的象徵就位於伊朗的法爾斯(Farsi)省,「法爾斯」其實是阿拉伯人口中的「波斯」,因為在阿拉伯的28個字母中沒有p這個音,於是原本的Parsi被阿拉伯人叫成了Farsi,遺留至今。

數字不同
幾乎全世界都在用阿拉伯數字12345……,伊朗人至今仍在用自己的波斯語數字,即使是酒店送行李的行李員,也從不會用阿拉伯數字標注你的房間號。

宗教不同
伊朗是個奇怪的國家,他如今屬於伊斯蘭共和國,但古老的索羅亞斯德教(拜火教)卻是他們文化的根。拜火教,顧名思義,他們崇拜火,隨之催生出跳火節這樣的傳統習俗,也是伊朗人喜歡吃西瓜和石榴的原因,象徵紅紅火火,多子多福。
文明不同
公元前521年,大流士一世統治下的伊朗盛極一時,先後征服埃及,巴比倫,小亞細亞,及愛琴海中的某些島嶼。當時的伊朗文明程度極高:政治上,國家政權機構設置和管理十分成熟,文化藝術上,《阿維斯塔》匯集了雅利安人最古老的神話傳說,阿契美尼德王朝經濟富足,文化飽滿。隨後崛起的薩珊王朝與東羅馬帝國並稱世界雙雄。
公元7世紀,伊朗被阿拉伯伊斯蘭大軍征服,從此成為伊斯蘭世界中的一員,但當時伊朗的文明程度遠遠高於剛剛脫離蒙昧野蠻的阿拉伯文明。阿拉伯文明無論在政治制度還是文化習俗上,深深地受波斯文明影響,甚至有美國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阿拉伯帝國在各個方面完全波斯化,只保留下兩件東西,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

③ 阿拉伯人過諾魯孜節嗎

不過!那是波斯人的節日。

納吾肉孜節,也譯諾魯茲節,是伊朗人的傳統節日,以慶祝伊朗歷的新年和春季的來到,因此納吾

肉孜節也被稱為「波斯新年」或「波斯春節」。

參與者
伊朗
阿富汗
阿爾巴尼亞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喬治亞
伊拉克
哈薩克
科索沃
吉爾吉斯斯坦
敘利亞
塔吉克
土耳其
土庫曼
烏茲別克

其他民族和宗教:庫爾德人、瑣羅亞斯德教徒、 一些蘇菲主義者、伊斯瑪儀派、巴哈伊信仰者、

海外伊朗人
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高加索、克里米亞、印度、馬其頓共和國、巴基斯坦、塞爾維亞,和

中國境內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和烏茲別克族也有非官方慶祝

意義
新年節日

活動
七鮮桌、跳火節、擺脫十三等

日期
3月21日前後

④ 我們在行行攝色上私人定製了伊朗攝影旅遊團,想知道一些在伊朗旅遊的禁忌

伊朗(Iran)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國旗由綠、白、紅三個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正中有一個圖案,上下邊有阿文「真主偉大」各11句。國歌叫《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國歌》。國花是玫瑰花。國土面積16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6,970多萬,屬於多民族國家。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首都是德黑蘭。地理位置於亞洲西南部。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俄羅斯。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五。
1.相見禮儀
伊朗人只要一見面就要熱情地打招呼,嘴裡要說一聲「薩拉姆」(你好),對任何人都要如此,對不認識的人也要這樣打招呼。他們喜歡在打招呼時,要稱對方的姓和職務,或者姓和其他頭銜,這和我們國家的習慣相似,如「李廠長,你好」、「王教授,你好」……伊朗人的等級觀念很濃厚.除打招呼以外,熟人和親友之間還有禮節,如身份相同的人見面後互相吻嘴唇.身份低的人相見時吻面頰,身份相差懸殊的,一方要俯在另一方的面前。
2.儀態舉止
伊朗人很注意言談舉止,音容笑貌。與人說話時兩手要平放,千萬不要把雙手交叉,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姿態是驕傲的表現,在有的情況下具有挑釁的意味。他們的微笑或點頭,只表示一種禮貌,沒有表示贊同或同意的含義。
3.服飾禮儀
伊朗是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打扮,但式樣都簡單大方。一般情況下,伊朗的男人多穿長衫,寬大為其特點,是為了適應此地的氣候。下穿圍褲,頭裹圍巾。婦女們的服飾以伊斯蘭的傳統標准服飾為最多,即用一大塊黑色的布料從頭到身子、腿、腳裹得嚴嚴實實,人們只能看見她們的眼睛和鼻子。北部風沙較大的地區,如土庫曼族婦女穿燈籠褲的也很多,因為這種褲子褲腳很狹小,便於防風沙。
4.餐飲禮儀
伊朗人有獨具特色的飲食風格,他們的主食以米、面為最多,很喜歡吃我們中國的大餅。畜牧業地區的人多吃牛奶、黃油,農業地區的人吃米飯、米粥、面條、面餅最為普遍。飲料主要是茶,以紅茶為最多,有的地方喝茶時還要加糖,有的地方喝茶時加牛奶,成了奶茶。按照一些民族的傳統習慣,特別是到了喜慶節日里,先喝茶,後唱歌,再跳舞,或者喝茶後,歌舞一齊上,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5.婚喪喜慶禮儀
伊朗人大多數按照穆斯林的習慣,由男方向女方求婚,得到女方及其父母同意後,談彩禮、定親、送禮、結婚等好多道程序。按照土庫曼民族的傳統習慣,定親時,男方要給女方送30隻羊。結婚之前不準男女見面。結婚後,男女同住一周,之後女方要回到娘家,什麼時候知道懷孕後,再立刻回丈夫家。
伊朗人死後,一般都是按照伊斯蘭教的傳統習慣,洗身、白布裹屍、送到清真寺停屍房,由阿訇主持念經,舉行儀式後,再送到墓地埋葬。在墓地也要舉行儀式。以後要定期舉行儀式,悼念死者。
6.旅遊禮儀
伊朗旅遊資源豐富,有很多處古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例如伊斯法罕王侯廣場、波斯波利斯古城等。還有許多著名的旅遊勝地,如德黑蘭古城、馬什哈德有許多宗教寺院;庫姆有150多座風格不同、大小不等的清真寺;大不里士古城,也有溫泉,瀕臨湖邊,是避暑的好地方;哈馬丹古都還有許多博物館,如地毯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珍寶博物館等。還有許多很著名的宮殿,如大理石宮、古勒斯坦宮、阿里?卡普宮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旅遊資源。不論游什麼地方,都要遵守他們的規定,特別是在寺廟等地更要格外注意,防止出現失禮的行為而引起麻煩。
7.主要民俗
伊朗的歷法是每年的公歷3月21日過春節,和我國的過年相似。春節之前要打掃衛生,乾乾凈凈過年。除夕夜要求全家人團圓,吃團圓飯。第13天是「避鬼日」,這一天人們要離開家,到外面去度過整天,有的去公園,有的去郊外,有的去公墓,在親人墓旁做飯,陪親人度過這一天。春節這一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是「跳火節」。家家都要在門前或院子里點燃火堆,人人都要從火堆上跳過去,並且嘴裡要念念有詞,祝福來年的幸福安康。
8.主要禁忌
伊朗人忌用左手吃飯、遞東西等。不能談論小孩子的眼睛。忌吃豬肉,對已死了的任何動物的肉和血也不準吃用。對無鱗的魚不準吃,對形象不好看的動物的肉也不準吃。

閱讀全文

與伊朗跳火節是什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為什麼會擴張 瀏覽:812
印尼1998發生了什麼事 瀏覽:732
伊朗的飛機多少噸 瀏覽:702
中國普法教育微信公眾網如何登錄 瀏覽:685
班圖是哪個印度電影 瀏覽:640
2020義大利杯勝者有什麼獎勵 瀏覽:823
初到伊朗穿什麼 瀏覽:861
義大利語里愛怎麼說 瀏覽:906
一塊越南盾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748
義大利語直接賓語代詞什麼時候用 瀏覽:204
印尼電話打哪裡 瀏覽:180
伊朗開放了多少年 瀏覽:971
中國哪個省沒有耕地 瀏覽:659
美國刺殺伊朗少將是什麼時候 瀏覽:854
印尼黑酸枝做大床質量怎麼樣 瀏覽:312
英國為什麼要分裂愛爾蘭 瀏覽:725
英國酒店如何開住宿證明 瀏覽:123
伊朗國家有什麼最出名 瀏覽:236
中國科學館球幕和4d哪個好看 瀏覽:94
伊朗在中國什麼位置有多長距離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