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信奉伊斯蘭教,為何伊朗和別的伊斯蘭國家大不一樣
這是因為在伊斯蘭世界分為兩個教派,一個教派是什葉派,而另一個教派則是遜尼派,伊朗是一個主要以什葉派為伍的國家,而其他國家則是以遜尼派為主的國家,這也導致了伊朗和其他的伊斯蘭國家並不太一樣,並且兩個教派之間也存在著上千年的沖突以及恩怨,而現在這種恩怨也延續了下來。
所以每年因為宗教恩怨,石油利益以及領土爭端問題都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沖突,這也使中東地區成為了熱點地區,但是中東地區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這些石油資源也影響到了世界的經濟發展,所以也希望中東地區的各個國家能夠保持和平共處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將自己國家的經濟建設起來。
⑵ 伊朗為什麼要帶面紗
進入伊朗的女性都必須帶上頭巾而並非面紗,是受到伊斯蘭教特色文化影響的產物,為的就是尊重宗教的信仰。或許對於遊客是無法理解,為何作為遊客的外國女性進入伊朗也必須佩戴頭巾,其實這是當地的特色宗教文化;對於當地居民來說,伊斯蘭教的宗教習俗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遊客還是當地的女性都不應該打破。
因為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因為政府文件的規定,導致進入伊朗的女性都必須帶上頭巾。
⑶ 同是中東國家的伊朗與土耳其,為何都要致力於讓自已國家伊斯蘭化
伊朗和土耳其都致力於伊斯蘭教,這主要是因為伊朗和土耳其都想統領中東,而中東地區的大部分國家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像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塔和孟加拉國等等都是這樣,中國可以說是伊斯蘭的世界,那麼想要統治一個這樣的世界勢必是要伊斯蘭化的,因為想要統治一個地區,就是要有相同的信仰和價值觀,這才會使人信服。
伊朗和土耳其都可以說是中東地區比較強的國家了,但是我個人覺得伊朗要比土耳其的政策更加穩定,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策也是會讓這個國家走得更加長遠的。
⑷ 伊朗,伊拉克都是穆斯林國家,為什麼還打根源是什麼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
戰爭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Shatt al-Arab水道。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戰爭進程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戰後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⑸ 都是穆斯林國家,有些阿拉伯國家,為何都不喜歡伊朗呢
伊朗和阿拉伯國家都是中東地區的,中東地區一直就很亂,雖然伊朗和阿拉伯國家都是穆斯林,但其實他們還是有區別的,伊朗是什葉派的,而阿拉伯國家大部分都是遜尼派的,這兩個教派的矛盾也是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他們在本質上就不是一類的,兩派是互看不慣,所以伊朗和阿拉伯國家也是互看不慣的,他們的沖突是宗教上的沖突。
伊朗一直推行政教統一,而且自身也是很強的,威脅到了沙特的生存,而沙特也打不過伊朗,所以他只能聯合起阿拉伯國家一起孤立伊朗,還是因為伊朗在中東地區過於突出了。
⑹ 伊朗在中東地區,也信伊斯蘭教,為何被排除在阿拉伯國家之外
伊朗的國家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被排除在阿拉伯國家之外。主要是因為伊朗表現得和阿拉伯完全不一樣。本來伊斯蘭教是很團結的,但是伊朗加入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伊朗在各種方面都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有很大差距。
伊朗這個國家作為伊斯蘭教卻不融入伊斯蘭教的習俗,被排擠是很正常的。只能說伊朗要是不做出改變的話,一直會受到阿拉伯國家的排擠。
⑺ 伊朗和土耳其是什麼關系(中東最大的葉派穆斯林國家和中東人口最多的遜尼派穆斯林國家)
穆斯林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遜尼派較為溫和,而什葉派更偏激
伊朗就是什葉派為主的穆斯林國家,是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這種國家最不民主最偏激最危險),即政權在精神宗教領袖手裡,他們要團結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什葉派,目的是建立自己這樣的政教合一國家,什葉派國家。
而在其他周邊的阿拉伯國家裡,大多都是遜尼派為主的國家,但都不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土耳其不是政教合一國家。
我國穆斯林多為遜尼派。
中東混亂不僅僅因為教派,還因為民族,伊朗是波斯人,土耳其是土耳其人,其他國家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一直不和。
還有個以色列,非穆斯林國家
⑻ 伊拉克,伊朗,敘利亞,沙特,以色列,它們之間是什麼關系美國為什麼總能挑撥離間屢屢得手
宗派復雜,本就矛盾多,附加一定的誘惑,就挑撥起來了。
平和看待即可,國家和個人之間還是不太一樣的,干預其他國家,保證自己的利益,中國幾千年就開始玩的把戲。
⑼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9)穆斯林為什麼要去伊朗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