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納粹為什麼不動伊朗

納粹為什麼不動伊朗

發布時間:2023-12-11 09:16:31

⑴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⑵ 關於納粹德國

希特勒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他在《我的奮斗》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對立面就是猶太人。」他把猶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根子,人類生活秩序的破壞者。這些觀點成了希特勒後來屠殺數百萬猶太人,企圖滅絕猶太人的理論依據。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透視:

1、歷史的原由。在歷史上,歐洲人對猶太人持有成見。為了闡明問題,有必要對猶太民族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機關的回顧。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他們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佔巴基斯坦後,猶太人舉行過多次大規模反抗羅馬佔領者的起義,但都遭到了羅馬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到公元135年的猶太人起義再義慘遭失敗為止,在這1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最後把還把余者全部趕出馬勒斯坦土地,使他們流散到西歐完全處於落後的小生產的農牧社會,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逃往西歐後,當地的封建主們非常歧視他們,不許他們佔有土地,只許他們經營商業。不知是歷史過錯教育了他們,還是生死磨難砥礪了他們,或者說這本來就是歷史賦予的機遇,總之,由這一切所構成的歷史集合體,鑄就了猶太人的特質,使得他們聰明起來,堅強起來。他們不僅在困境中頑強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漸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沖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沖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歷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居然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沉澱,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一直「遺傳」到現代。尤其是進入本世紀後的德及奧民族,反猶情緒與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隨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結。基督教是世界上流傳最廣、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歐洲,特別是西歐,人們普遍信仰基督耶穌。雖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但基督教教義認為,是耶穌的12門徒之一的猶大為了30塊銀幣而出賣了上帝之子,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了基督徒們在情感上對猶太人的仇視。所以說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種文化沉澱。世代「遺傳」,並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與社會經濟政治相結合,使之成為一種隨時可以被利用的社會政治的潛在力量。當這種潛在的東西某個(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時,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成為一種瘋狂的社會驅動力。

應該看到,當時的德及奧民族的內部,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緒在現實利益沖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緒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在這種社會氛圍的熏陶下,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逐步形成,並迅速成為了這股社會情緒的主導,一方面,當時德及奧民族仇猶反猶的社會情緒極大地刺激著他的政治野心,使其民族主義思想惡性膨脹,為其日後仇猶反猶滅猶政策和措施製造社會價值取向,培植政治力量。

3、現實的需要。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使其工業生產倒退到了上世紀末的水平,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產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成為了他們的理所當然。

另外,居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較之於其他民族而言,不僅富有,而且素質也要高些。面對這樣一個民族,希特勒及其黨徒們,既感到仇恨,又覺得膽怯。在他們的心中,猶太人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他們實現「第三帝國」美夢的嚴重威脅。這些,無疑加劇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完全處在一種極端瘋狂的症狀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不僅有了適當的社會環境,且得以迅速瘋狂起來。

4、狂暴的病態心理。希特勒是奧地利海關一個小官吏的私生子,從小缺少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時代整天流浪於維也納和慕尼黑街頭,鑄就了他既自私又狂妄的性格。正如他小時的一位班主任老師後來回憶所說的那樣:「希特勒缺乏自製力,至少被大家認為性格執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和脾氣暴躁。」加上他患有痙攣性的神經質,發起癲狂來甚至會趴在地上啃地毯邊。從有關史料上可以看出,狂暴是希特勒性格的典型特徵。例如,1942年的一天,納粹德國武裝部隊外科醫師扎爾·伯羅赫奉命去晉見希特勒,希特勒的愛犬就猛撲這位醫師,嚇得他魂不附體,醫師被迫與它細聲細語地說話,很快它就平靜地趴在醫師身邊,把前肢擱在醫師膝蓋上,兩眼溫順地看著他,並與他逗笑。希特勒見此情景暴跳如雷:「它是完全忠於我的惟一生物,可你把它騙去了,我要殺死它。」聲音越來越高,簡直到了嘶叫的地步,恕吼著威脅要監禁醫生,類似這樣的事,時有發生,狂暴如嫉恨,又造就了他的狠毒和殘忍,希特勒是一個有嚴重病態心理的政治狂人。

上述四大原因,如果孤立地看其中任何一個原因,都很難構成對猶太人的滅絕性仇殺。只有把這四大原因融合為一體時,才能產生確定性的使猶太民族在劫難逃的社會效應,而希特勒則是把這四大原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魁首。

首先,納粹黨打著當時在德國流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宣揚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為了蠱惑人心,欺騙德國廣大民眾,希特勒對這種種族歧視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周密的包裝。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會邏輯,怕斷章取義地摘取前人論述人口問題中的某些詞句,拼湊成一個種族優劣的理論,為把猶太人打入劣等人種製造理論依據。二是利用早就深植於德及奧人心中的反猶意識和宗教情結,大肆鼓吹「猶太瘟疫」的謬論。經過希特勒的蓄意「嫁接」,使得這個理論再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了。他利用歷史的宗教的因素,為其滅絕猶太人而創設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使得這一理論更加具有普遍的煽動性。希特勒一上台,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一整套瘋狂迫害猶太人的反猶滅猶政策,無疑得益於他這個荒謬絕倫的理論。其次,納粹黨還利用當時德國國內廣大群眾痛恨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復仇主義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轉移到猶太人身上。

在這四大原因中,現實的需要是最直接的要素,其它兩方面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歷史的原因和宗教的情結作為先導性條件,那麼,即使現實再需要,也很難想像會達到如此瘋狂和殘忍的程度。只有當這四方面的原因聚合為一體時,才產生了那可怕可憎的充滿血腥的驅動力。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社會各種相關因素合力作用的產物,或者說是時事造就的。二戰期間,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希特勒當屬罪魁。希特勒對猶太人特有的種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態心理的一種特殊反映。導致希特勒嚴重病態心理的「菌種」就是來自歷史成見和宗教情結,恰好又得到了當時德國社會環境的孕育。確切地說,希特勒的嚴重病態心理與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瘋狂病態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瘋狂的病態心理正是歷史成見、宗教情結和現實需要三大原因的粘合劑;另一方面,這三大原因的聚合又把希特勒瘋狂病態的心理推向了極端,從而引發了那場人類歷史的大悲劇。
http://..com/question/3474000.html

⑶ 為什麼二戰時德軍不在控制東歐,中東,伊朗,印度後在進攻蘇俄啦,請展開你的想像按照這個戰略世界將會怎

德國在進攻蘇聯前已經控制了東歐,巴爾乾地區。
印度是分給日本的勢力范圍,德國不能,也沒有必要進攻。
至於中東,當時軸心同盟時,日本與德國曾商討兩軍協調進攻,即德軍自西向東,日軍自東向西,從而在中東會師,割斷英國與遠方的聯系,並且孤立蘇聯,但在1941年,日本深陷中國戰場,沒能力抽調大規模兵力進攻東南亞與印度中東地區,所以德國對此並不抱希望。因為希特勒對中東也沒有多少興趣。
希特勒自年輕以來的夢想,只是想控制中歐與東歐,得到烏拉爾山以西的俄國領土,以及滅絕此范圍內的猶太人,蘇聯成立後,極端厭惡共產主義的他才想到摧毀整個蘇聯。1941年以前,因為英法的關系,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略無法實施,因此才發動西線戰役的。所以當法國掃平後,希特勒的目標自然而然轉到了心裡最痛恨的敵人——蘇聯上了。

如果按照樓主的想法,德國也不可能憑它一國的力量戰勝蘇聯。即使蘇聯被孤立包圍,但是它資源豐富,人多力量大,日本又靠不住,如果德國能夠從人心的角度,以解放俄國人民為旗號,那麼結果很可能會不同(當時蘇聯百姓對斯大林的高壓政策很不滿)。

⑷ 伊朗與奧斯曼帝國,伊朗與俄國之間有過哪些戰爭

伊朗與奧斯曼帝國: 在蘇丹塞里姆一世(1512—1520年)統治時期,開始了與伊朗的長期戰爭。但是對伊朗的戰爭並不順利。土耳其人主要是為
了奪取伊朗占據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敗過伊朗,並奪取了查爾蘭高地。此後進展不大。

伊朗與俄國:伊朗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在十九世紀沙皇俄國時期便已開始。1804俄羅斯的版圖已推進至南高加索地區,在拿破崙的鼓動下俄羅斯與當時的波斯爆發了戰爭。戰爭直至1813年,波斯在連連失利的情況下與俄國簽定《古里斯坦和約》才告於結束。波斯承認俄國對已佔土地的主權,其中包括喬治亞、達格斯坦等北部領土。之後的俄羅斯又開始蠶食當時東亞美尼亞,引起波斯的強烈不安,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波斯在1826與俄進行了第二場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再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波斯被迫與俄羅斯簽定《土庫曼切條約》被迫割讓亞美尼亞等地。
二戰時期在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之後伊朗的在蘇聯的地緣戰略上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當時蘇聯在德國的進攻下處境極為困難,急需美英物質的支援。在黑海被當時土耳其政府封鎖之後,盟國發現把波斯灣西北端向高加索和黑海連接起來的橫貫伊朗的鐵路是一條通向蘇聯輸送物質最安全的途徑。但當時的伊朗國王更傾向於藉助德國的力量打敗蘇聯,從而奪回被沙皇俄國所搶占的高加索地區。而如果當時的伊朗國王一旦投入軸心國的懷抱,那麼蘇聯在的高加索與中亞地區將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當時的英國與蘇聯政府派兵直接佔領伊朗。
二戰結束不到一年,蘇聯便因在伊朗的撤軍問題上爆發了蘇聯與西方國家的直接對抗。沖突期間,蘇聯先後支持伊朗北部境內的阿塞拜僵和庫爾德人從事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並直接派兵阻撓伊朗政府軍隊的平叛行動。此次沖突的後果是將伊朗直接推入西方的懷抱。並被視為冷戰爆發的起因之一。

⑸ 波斯帝國在幾千年裡都經歷了什麼伊朗在二戰當中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我們都知道,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起源,其次就是古羅馬帝國,最後才輪到如今西歐人的祖先日耳曼人。在長達數年前的文明進化史當中,有這么一個國家自始至終都伴隨著歐洲,坐看這一代代文明的興衰,自己卻一直屹立不倒,這個國家就是波斯。

"波斯"這個名稱其實是古希臘人給起的,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伊朗人。伊朗這個詞就是雅利安的意思,由於納粹的關系,雅利安成了一個反面詞。於是,大家用伊朗來稱呼這個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波斯人就建立起自己的文明。他們的主要敵人是亞述人,兩千多年來征戰不休。直到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終於把波斯統一起來,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這就是古希臘稱呼的第一個波斯帝國。

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都是被波斯帝國征服的。古希臘面對波斯帝國時,也只能勉強自保。在大部分時間內,很多古希臘城邦不得不對波斯臣服,才能換取平安。

從文明進化程度來看,波斯帝國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中華文明還處在部落聯盟時,他們已經有了統一的帝國。在鐵器、騎兵等方面,波斯人都領先於其他文明。

但是,這種領先是暫時的,馬其頓崛起後,不但征服了波斯,還使其淪為落後和野蠻的象徵。西漢開辟絲綢之路後,波斯成了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從中獲取了巨大的財富。

唐朝時,波斯薩珊王朝遭滅國危機,繼承人卑路斯不遠萬里到唐朝求助,太宗婉拒,為安慰卑路斯,太宗在中亞(今阿富汗)設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為都督,次年冊封為波斯王,五年後卑路斯在長安去世。

中國有二十四史,波斯歷史的繁雜一點也不亞於中國。外來征服者和本土強權輪流統治這片高原,不斷上演著改朝換代的劇目。直到阿拉伯人把這里伊斯蘭化,最後由奧斯曼把伊朗帶入了近代社會。

俄國和英國對波斯有野心,從18世紀開始,直到二戰前,兩個列強蠶食了波斯的一部分領土,並各自在這里培養自己的勢力范圍。在一次大戰中,統治波斯的卡扎爾王朝非常軟弱,引起社會各階層的極大不滿。

1925年,英國人支持的軍官禮薩·汗推翻原來的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1935年,禮薩·汗正式將國名改為伊朗。巴列維王朝是親英國的,世俗化程度很高,超過現代的很多伊斯蘭國家。

幾千年來,波斯一直站在歐洲文明的對立面,是野蠻的對象。用伊朗這個本名,就是為了與波斯切割,有利於融入國際社會。另一方面,當時歐洲盛行種族優越論,雅利安人種被抬到很高的地位。而雅利安原本就發源於伊朗高原,用這個名字,更有利於與德國搞好關系。

既然巴列維王朝是親英國的,為什麼又要和納粹走近呢?原因也簡單,巴列維想發展本國的經濟和軍事,擺脫列強的干涉。而英國雖然扶植過伊朗,但並不願意看到伊朗的強大。

納粹便利用這種矛盾,給予伊朗大量的援助。這樣一來,納粹可以得到伊朗的石油供應,更重要的是削弱英國在伊朗的影響力。如果能夠把伊朗拉上納粹戰車,那是最理想的。

禮薩·汗認為伊朗和德國都是高貴的雅利安人,如果能得到德國的支持,伊朗就有可能重新變成世界強國。可是,伊朗位於英屬印度和蘇聯之間,英蘇兩國怎麼能容忍伊朗變成自己的敵國?

在這樣的矛盾下,伊朗迎來了二次大戰。在大多數的印象里,伊朗似乎並沒有參加二戰,可事實上,英蘇兩國對伊朗發動過軍事打擊,以防止伊朗倒向德國。只是軍事行動僅用了四天,幾乎沒有引起世界的注意。

1941年8月5日,蘇聯紅軍進入伊朗北部。與此同時,英聯邦軍隊出兵佔領伊朗南部。8月25日至28日,英軍輕松粉碎了伊朗軍隊的抵抗,禮薩·汗辛辛苦苦建立的幾十萬軍隊毫無戰鬥力。國王不得不宣布退位,把王位交給兒子巴列維。伊朗徹底倒向盟國,與納粹斷絕了關系。

這才有了後面的德黑蘭會議,也算是伊朗對二戰作出的主要貢獻之一。另一方面,美英的援助物資,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伊朗運到蘇聯的,對蘇聯堅持抗德戰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戰後,巴列維王朝與美英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直到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伊朗從此成為美國的死敵。這也是美國幾十年來,不停攫取伊朗石油利益,不顧伊朗人民利益和呼聲的政策所造成的。這種單方面得利的外交政策,應該引起好好的反省。

⑹ 英蘇入侵伊朗的戰爭背景

伊朗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但是由於飽受英俄干涉之苦,伊朗的親德情緒甚為強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4月,德國駐波斯布希爾城的領事,有「波斯的勞倫斯」之稱的瓦思穆斯(Wilhelm Wassmuss,1880—1931)將波斯南部的游牧部落爭取到自己一邊,在親德的波斯憲兵隊的幫助下建立游擊隊,掃盪了法爾斯省的英軍,攻佔設拉子城。在德國和土耳其間諜的煽動下,波斯西南部的阿拉伯游牧部落還切斷了馬斯傑德·蘇萊曼和阿巴丹之間的幾處主要輸油管道,致使英波石油公司的石油運輸停頓了4個月。為了對抗德國和土耳其的威脅英國和俄國則共同出兵波斯,兩國軍隊1917年4月2日在波斯的克爾曼沙赫會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斯的哥薩克旅副指揮官禮薩汗在1921年發動政變,推翻愷加王朝,在1924年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建立後,禮薩汗國王與德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1925年,伊朗皇家空軍向德國的容克公司采購了第一批3架Ju F-13型飛機。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取得了在伊朗全國專營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德國人受聘為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納粹宣傳部門此後大力渲染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兩國都要反對英國的奴役,都要反對共產主義的擴張。德國利用伊朗來威脅英屬印度和蘇聯的南部腹地,伊朗則用德國來防備宿敵英蘇,更想利用德國的先進技術和專家來推進伊朗的現代化。兩國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因此德伊關系越來越密切。到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國專家已經超過5000人。伊朗軍隊的火炮、步槍、手槍等武器裝備全由德國製造,德黑蘭大學和其他一些高等院校也由德國人管理。漢莎航空公司開辟了從柏林到德黑蘭的直達航線,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德國使館向伊朗國家圖書館捐贈了大量宣傳印刷品和圖書,並在德黑蘭設立了宣傳中心。
除此之外,德國和伊朗的經濟合作也增長迅速。1937年,德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僅次於蘇聯,居於第二位,次年即躍升為第一。伊朗向德國出口羊毛、棉花、鉛礦、錫礦、水果和優質的皮貨,進口各種機器、電訊器材、汽車、鐵軌和鐵路設備、化工產品和葯品。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朗隨即宣布中立。此後英國對德國展開海上封鎖,伊朗與德國的貿易往來一度中斷,後來兩國轉經蘇聯進行貿易。
到1941年春天,德國已經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當年4月1日,伊拉克親德的「金方陣」軍官集團發動政變,廢黜首相和攝政,由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權。新政府得到蘇、意、日、沙特的承認,與德國復交,並要求英軍撤出伊拉克。5月,德軍攻佔克里特島,並從維希法國手中接管了敘利亞的機場。一時間,英國在近東和中東的利益岌岌可危。
為了保護中東和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以及確保英波石油公司對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國對伊拉克政變做出了激烈的反應。4月18日,正要調往遠東的第10印度師一個旅和一個炮兵團在巴士拉登陸,此外約旦的「阿拉伯軍團」也開入伊拉克。5月2日,英國飛機開始轟炸包圍哈巴尼亞基地的伊拉克軍隊。此後兩個星期中,後續的英印聯軍部隊源源不斷地在巴士拉登陸,5月29日,英軍佔領巴格達,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陣」軍官集團成員逃往伊朗、敘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
佔領伊拉克的英軍由奎南中將(E.P.Quinan)指揮。他們的任務是確保盟國在伊拉克的交通線,並保障石油的供應。1941年5月底,印度武裝部隊總司令奧金萊克爵士和中東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將軍在巴士拉會見,並磋商進一步佔領中東的行動計劃。6月初,英軍和自由法國部隊聯手佔領了敘利亞和黎巴嫩。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在德國的猛烈攻擊下,7月12日,英蘇達成協議,兩國在對德戰爭中給予對方必要的幫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絕不單獨媾和。英國還同意立即向蘇聯提供其急需的第一批軍火武器和葯品。
當時蘇聯遠東的港口皆處於日本海軍的嚴密監視之下,日本事實上已在1940年9月與德國結盟,只是尚未直接參戰。而且這些港口遠離蘇聯西部的戰線,漫長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存在運力不足的問題。盟國若通過北冰洋向摩爾曼斯克運送援助則更加危險,因為滿載軍火的船隻很容易受到以挪威為基地的德國潛艇和飛機的攻擊。再者,當時摩爾曼斯克港口條件甚差,鐵路運輸不便,若要從速擴建港口,則是臨渴掘井。從地中海和黑海向烏克蘭運送援助的通道同樣危險,而且土耳其關閉了達達尼爾海峽,盟國護航隊若要強行通過,勢必遭到土軍的激烈抵抗,很可能還由此召來已經佔領希臘和保加利亞的德軍干涉。
因此,盟國在1941年夏天能馬上使用的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就是從波斯灣港口出發,經縱貫伊朗的鐵路,抵達巴庫和裏海。顯而易見,伊朗成為聯結蘇聯與英國的戰略通道,而當年4月發生在伊拉克的親德政變意味著兩國今後決不能容許德國人在這條戰略通道附近存在。禮薩汗國王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估計不足,最後終於鑄成大錯。

⑺ 二戰後的蘇聯曾想控制伊朗,為何最後計劃卻落空了

因為後來美國威脅蘇聯如果不撤兵就炸平蘇聯。

美國鼓勵伊朗國王巴列維向聯合國提出這一問題,然後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內的四個常任理事國一致要求蘇聯從伊朗撤軍。但是,蘇聯從未發表任何聲明,並試圖繼續在伊朗駐軍。美國總統杜魯門向蘇聯發出最後通,蘇聯必須在1946年5月1日之前從伊朗撤軍。一些美國媒體呼籲用300枚原子彈來炸平蘇聯,蘇聯當時沒有原子彈,面對核威脅,它確實是非常被動的。蘇聯不知道美國的原子彈數量,這是一個大問題。實際上,在美國,只有16枚原子彈,蘇聯對此一無所知。最終,蘇聯選擇退出伊朗,但為了不丟臉,蘇聯直到6月中旬才退出。

⑻ 相距遙遠的伊朗與英國為啥有仇

從地理位置上看,伊朗與英國相距甚遠,直線距離也要在5000公里以上。那麼,這兩個根本就不搭界的國家是怎麼結下的仇?而且給人的感覺它們之間的仇恨是乎不亞於美國。

此後伊朗和英國幾乎再無往來。但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室被推翻,並與美國斷交後,伊朗成為了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眾矢之的。所以,在很多國際問題上,英國對伊朗品頭品足、說三道四,大國情結溢於言表,對此,伊朗當然十分憤怒,新仇老恨湧上心頭,所以常常是以牙還牙,使兩國事端不斷。

閱讀全文

與納粹為什麼不動伊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印度浪費牛奶怎麼辦 瀏覽:349
厄瓜多籍在中國能呆多久 瀏覽:908
印度進口的氨糖多少錢 瀏覽:953
英國入境中國隔離多久 瀏覽:774
越南在哪個國家留學很多 瀏覽:114
印尼什麼地方人口多 瀏覽:400
900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103
孤島驚魂五越南打火機如何獲得 瀏覽:608
伊朗物流多少天 瀏覽:678
印度一個漢族多少人 瀏覽:684
越南人的生活習性是什麼意思 瀏覽:344
中國民航副駕駛飛行員工資是多少 瀏覽:853
越南進口什麼原材料 瀏覽:891
印度孟買在地圖上哪個位置 瀏覽:699
為什麼特朗普決定打擊伊朗 瀏覽:538
印度太陽烤蛋怎麼做 瀏覽:741
印度什麼原料葯產量大 瀏覽:3
如何認識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瀏覽:497
什麼叫越南綜合征 瀏覽:351
英國留學手續要多久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