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祅教(拜火教)與摩尼教各是什麼宗教兩者有什麼區別
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唐朝被稱為拜火教,比猶太教晚的多!
波斯即現今的伊朗。現在的國教是回教,但在波斯尼亞帝國時代卻是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唯一宗教。而亞爾斯蘭戰記中的宗教,亦即瑣羅亞斯德教及其衍生出的密斯拉教。在此將波斯的一點神話,略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瑣羅亞斯德教
公元前六世紀由波斯人瑣羅亞德斯所創,因以為名。唐代時曾傳至中國,當時稱為襖教,又名拜火教、波斯教。
其主要教義為宇宙性無上無形的上帝阿呼拉.馬茲達,與本原黑暗之神阿利曼進行廣大無邊的斗爭,好人的責任是加入光明的一方,遵守馬茲達透過先知瑣羅亞斯德所傳達的教訓,信徒才能享有今生的幸福與身後不朽。當世界末日來臨,馬茲達將毀滅惡人並宣告勝利,於是光明的一方在勝利中永享歡樂。
公元二二六年,波斯帝國正值蘇珊王朝時期,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盛極一時。其後因回教的興起和公元六四二蘇珊王朝瓦解而變得消沈。但其教義卻影響了不少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的天使觀念和善惡二元論等。
密斯拉教(Mithraism)
一個奉祀密斯拉神(Mithra)這位以光明與公義之神為中心的宗教,源於雅利安人(一在印度與波斯地區間生活的古民族)的密多羅神,盡管其間已經過許多變遷。密特拉教與摩尼教(明教)同是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的別枝。密斯拉是伊朗(波斯)在瑣羅亞斯德教興起之前所崇拜的司掌太陽、正義、契約和戰爭之神,於公元2、3世紀在羅馬帝國被通稱為密斯拉斯。該教最重要的禮儀是殺公牛獻祭。波斯雖從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起,歷代國王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但許多貴族仍然熱愛固有的宗教,國王擔心會引起政治動亂,並未予以取締,於是多神崇拜的內容逐漸為瑣羅亞斯德教所吸收。不過在阿開民(Achaemenid)時代,密斯拉曾再度以波斯主要神只的身份出現。
對密斯拉神的崇拜,後來在希臘和羅馬支配波斯地區的時代流傳到了西方,還吸收了巴比倫的占星學和柏拉圖的哲學,成為了西方一種神秘宗教。在原波斯帝國西部地區以及界於羅馬與波斯世界的地區,國王和貴族繼續崇拜密斯拉,在兩國的軍事分界線上,甚至到了歐洲的萊茵河、多瑙河以及幼發拉底河流域,該教聖所比比皆是。
密斯拉教的信仰集中於一個古老神話∶在阿胡拉.瑪茲達的命令下,密斯拉將初生的牛犢供為祭牲,這牛犢的身體神奇的迸發出麥子、葡萄、動物與所有其他美善的東西。密斯拉的行動激怒了邪惡之神阿利曼。在與阿胡拉.瑪茲達宴饗了以後,密斯拉遂驅策瑪茲達的戰車前往天堂。同樣的,根據密斯拉教義的看法,人的不朽靈魂雖陷在人的身體中,但他仍可以克服死亡、通過眾行星的七層天,而返回在天堂中的根源。
這過程是以七階段入會儀式為象徵,那是在裝飾有神話的壁畫與雕刻的地下禮拜堂舉行。在地下禮拜堂舉行儀式,場地自然有限,一切禮儀必須在人工燈火之下進行。洞穴附屬許多隧道,入教者須如禮依次走過這些隧道。這些儀式考驗入會者的勇氣與美德,並且伴隨著洗禮、也就是面餅與酒的其同宴饗,有時還有牛犢的祭牲。不過密斯拉教是武士的宗教,其教義忽視女人,教徒一律為男子。田中芳樹在《亞爾斯蘭戰記》中,將女神官法蘭吉斯的背景設計成密斯拉神的教徒,可能有一定的錯誤存在。
密斯拉神(Mithra)
密斯拉神(Mithra)是光明與公義之神,源於雅利安人的密多羅神。密特拉教與摩尼教(明教)同是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的別枝。密斯拉是伊朗(波斯)在瑣羅亞斯德教興起之前所崇拜的司掌太陽、正義、契約和戰爭之神,於公元2、3世紀在羅馬帝國被通稱為密斯拉斯。Mithra(密多羅)是梵文,Mithras(密斯拉)是拉丁文,意為「至聖的約定」,是波斯人所信奉的許多神中的主神。據神話,密斯拉生在聖泉旁的一棵樹下,生時手執火炬,身佩大刀,為大地之子。常和沃水女神阿娜希塔(Anahita)共同受祀。
該教最重要的禮儀是殺公牛獻祭。密斯拉教的信仰集中於一個古老神話∶阿胡拉.瑪茲達差遣使者傳令密斯拉殺公牛獻祭,密斯拉將初生的牛犢供為祭牲,這牛犢的身體神奇的迸發出麥子、葡萄、動物與所有其他美善的東西。密斯拉的行動激怒了邪惡之神阿利曼。在與阿胡拉.瑪茲達宴饗了以後,密斯拉遂驅策瑪茲達的戰車前往天堂。「密斯拉殺牛」是古希臘藝術中的流行主題,後來變成密斯拉祭禮中宰牛以求五穀豐登之儀式的原型。
善神阿呼拉馬茲達與惡神阿利曼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教義是善惡二元論。阿呼拉意思是主,馬茲達意思是賢。阿呼拉.馬茲達是最高的善神,以火為象徵。居於天上界,創造天地萬物。有傳說稱密斯拉神是他的兒子。
惡神阿利曼,居於地底深處,為暗之神。想取得阿呼拉.馬茲達所統治的世界,一直挑戰阿呼拉馬茲達。他以情慾為武器,利用女性污染正直的人的靈魂。並創造四季和疾病,令夏天灼熱非常,冬天冰冷難耐,人們飽受疾病災變所困。其後創造蛇王撒哈克,搗亂人間。
㈡ 拜火教 諾斯替 襖教 景教 摩尼教de區別聯系
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在中國又譯作「襖教」。
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
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音同「掀」)教」。注意不要把「祆」寫錯成為「祅」。
瑣羅亞斯德教是一種二元論的宗教,猶太教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受他很大的影響,瑣羅亞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進入到羅馬帝國的宗教中。目前在伊朗偏僻山區和印度孟買一帶的帕西人(Parsi)中仍有很大的影響。
瑣羅亞斯德教的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前628年-前551年),他出身於安息帝國的一個貴族騎士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受到神的啟示,改革傳統的多神教創立瑣羅亞斯德教,但受到傳統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歲時,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兒為妻,將他引見國王,瑣羅亞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傳播,77歲時他在一次戰爭中,在神廟中被殺身亡。
主要教義
瑣羅亞斯德教認為存在著代表光明的善神阿胡拉·瑪茲達和代表黑暗的惡神安格拉·曼紐,善神的隨從是天使,惡神的隨從是魔鬼,互相之間進行長期、反復的斗爭,為了戰斗,阿胡拉·瑪茲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瑪茲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產生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瑣羅亞斯德教認為人死後要進入「裁判之橋」,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決定入地獄或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審判,惡人的靈魂可以盪除罪惡而復活。.
傳到中國的是諾斯替教,唐譯「景教」
起源
景教始創人為聶斯脫里(Nestorius, 380年-451年),一說指他生於敘利亞,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說」,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受予耶穌的神性,因此反對將她作為神旨膜拜。
428年,聶斯脫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歷山大宗主教奚利爾(Cyrillus of Alexandria)猛烈抨擊,公元431年,以弗所會議(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開後,多個教派的沖突雖被調解,但聶氏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定作異端,最終客死埃及。
5世紀末,聶派教徒遷往波斯,曾先後以Chaldea 或亞述教會名義傳教,大本營一度遷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盛極一時。此後,景教被傳到中亞細亞等地,至六世紀末,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
當聶派傳入中國時,以景教命名,學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說英語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聶斯妥里教會歸類於東方正統教派( 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東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y,雖然在中文上字面意思相同),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包含Oriental 和 Eastern)教會的基督論都和聶斯妥里教派相牴觸。
摩尼教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紀在巴比倫興起的世界性宗教。由於希臘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發現,學術界掌握了關於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一般承認, 摩 尼教主要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等教義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時也採納了不少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傳播到東方來以後,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體制。摩尼教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從三世紀到十五世紀),從北非到中國的福建,在整個歐亞舊大陸上廣泛傳播,文獻使用過敘利亞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粟特文、漢文、回鶻文、希臘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餘種文字,與其他主要宗教發生了深入的思想對話,如果要研究中世紀歐亞大陸東西文明交流史,從研究摩尼教入手無疑是一個的極佳選擇。
㈢ 什麼是拜火教
拜火教教義
亦稱為「瑣羅亞斯德教」、「襖教」或「火襖教」,在西方當今的資料中也稱之為「帕西教」,其基本教義為
1.崇拜最高主神阿胡拉 • 瑪茲達。認為他是萬物之主,也是光明、慈善的主宰,先創造了天體,而後創造了萬物之靈,再由「靈」演生出萬物,其善體現在萬物之中。
2.主張善惡二元論。世界存在善與惡兩種勢力,主掌善的聖靈是斯班塔 • 曼紐,代表了光明、美德、創造、善行、真理與秩序;而主掌惡的生靈安格拉 • 曼紐則代表了黑暗、丑惡、破壞、罪行、謊言與混亂。相信善神與惡神經過長期而反復的較量之後,最終善行將戰勝邪惡,光明將代替黑暗。
3.相信真理神聖而永恆。真理先於萬物而存在,並將永存;瑣羅亞斯德是真理的預言者和最高神的朋友。
4.認為人由善神創造了身體和靈魂兩部分,同時將意志賦予了人的本性,因而善惡伴隨著人的一生,選擇善行的人死後將升入天堂,而選擇惡的人將要墮入地獄。所以人們要以「善思、善言和善行」為道德箴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終,所有的靈魂都將通過「裁判之橋」接受末日審判。
㈣ 伊朗是如何伊斯蘭化的阿拉伯人是如何用伊斯蘭取代拜火教的,他們採取了哪些措施
伊朗被ysl侵佔後拜火教受到嚴酷迫害才消退的,信奉ysl教的塞爾柱突厥、伊爾汗國、薩法維王朝、愷加王朝都對拜火教嚴厲打擊和政策性歧視。比如,拜火教徒不能穿新衣服,也不能穿白衣服。
㈤ 關於拜火教的一切
拜火教為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
一、拜火教之名稱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儀禮特徵而名。又稱瑣羅亞斯德教,以其創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紀中葉,東傳入中國,4世紀中葉,傳入中原,其神被名之為 「胡天」。至唐代,被名之為「祆(XIAN)」,其音屬於外來音,是唐人據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陳垣先生曾考證:「不稱外國天神而稱祆,明其為外國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國文化對拜火教文化內涵高度概括。
總之�蘼垤旖獺�蒓鸞獺⑺雎捫撬溝陸蹋�暈�餿艘雲浣膛商卣鞫�坪糝�V劣誚棠謐猿莆�危�柿香諶紓�褚涯芽肌?lt;br />
二、拜火教流傳范圍與時間
拜火教發生於中亞,後隨古代波斯及後來薩珊王朝的擴張,而影響於歐亞各地。其勢力最盛時,東達中國,西至希臘,南入印度,北漸近高加索一帶。
拜火教起源爭論較多,根據現有經典《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發掘的文物與文獻中,專家考證:祆教大概源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於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
拜火教在阿黑門尼德時期既被尊為國教,實際上阿黑門尼德諸王長期奉行宗教寬容政策,祆教地位雖尊,但沒有對國家政治起著影響。繼古代波斯後起的安息,本為波斯帝國行省,後脫離亞歷山大部將塞琉西獨立,信奉祆教已成固習。然此兩朝,皆實行宗教寬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僅為其多宗教之一種。
薩珊王朝,其王朝先世歷來為法爾斯省伊斯泰赫爾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將世俗權利與精神權利結合階段,即政教合一之階段,發展到後來,其最高職位只僧侶大穆貝德(mobed)盡然可隨意廢立諸王。是為祆教權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蘭阿拉伯人殺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薩珊朝滅亡。因受伊斯蘭教影響與壓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復擁有既往之權勢,漸趨於勢微。今全世界仍有10餘萬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東部邊境與印度西北部邊境一帶。
三、祆教之典籍
祆教最初並無經典,僅由祭司口傳心授。後來漸漸形成文字,名為《聖特-阿維斯陀》(Zent-Avesta),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據。阿維斯陀之意與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識之謂,聖特為注釋之義。聖特語,即波斯古聖語。但此注釋書聖特卻是用帕拉維(Pahlavi)語言寫成,即波斯語。
阿維斯陀與基督教之聖經一樣,其全卷並非成於同一時代,及同一場所,其成書的時地甚至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阿維斯陀應該是一個古代波斯宗教、習俗、神話等資料的結集。原有二十一卷,後被征服波斯之亞歷山大燒毀,僅餘一卷,即傳至今日之阿維斯陀。現存的阿維斯陀為記錄宗教儀禮的典籍,包括傳說法規贊歌三部,分別為《亞斯那》(Yasna)與伽他(Gatha)合集、威斯帕拉德(Visperad)、溫的大得(Vendidad)。除以上幾部外,還有小阿維斯陀,一名科爾他阿維斯陀(Khorta Avesta),這是允許僧侶之外信徒翻閱的宗教書。
而伽他為瑣羅亞斯德本人所著之手記,表述瑣氏思想最為鮮明。
據《黃金草原》作者古代阿拉伯人馬蘇第記述,祆教經書繁雜,竟須分為上百段由上百人分別記誦。
四、祆教之教義
1、善惡絕對對立的二元觀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種獨特的二元論宗教。其宗教認為善與惡不隙氛峋質巧迫〉淖詈笫だ>蕁洞詞蘭汀罰˙undahis、 Bundahishn)所載,開辟之初,有精神事物兩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協力而成世界,這二大原因也規定了我們人類的命運。善人即被賜與快樂心並進入天堂,惡人即被賜予痛苦心而墮入地獄。世界創造之後,此二大原因盡責退職,善惡二大原理隨後出現,各分治其領域,世界遂化為善惡正邪不斷爭斗的場所,世事實際成為善神阿胡拉·米茲達(歐爾米茲德)與惡神安哥拉·曼紐特(阿里曼)之戰斗。這一過程總共歷時12000年。
在第一個3000年中,阿胡拉的光明世界與安哥拉的黑暗世界並存,當中有虛空隔開。及至後者向光明世界進攻,於是創世過程開始。在第二個 3000年中,阿胡拉預知未來,約定雙方持續斗爭9000年;安哥拉只能知過去,同意這一約定。阿胡拉又預言斗爭的結局是黑暗世界的消滅,安哥拉驚慌失措,墮入暗界,一直癱瘓。阿胡拉於是創造天空、星辰、月、日等,最後是原牛和原人迦約瑪特(Gayomart)。安哥拉再一次進攻。它創造出毒蛇和各種害蟲。它殺死原牛。原牛的骨髓在地上生出植物;原牛的種子生出各種有益的動物。它殺死原人。原人的種子藏在地下,40年後生出大黃,從大黃中生出一對伴侶 ——瑪什耶(Mashya)和瑪什耶那(Mashyana),就是人類的祖先,於是與黑暗開始混戰。在這善與惡的斗爭中,人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或是以善念、善行、善言參加善的王國,或者相反,假如惡的王國,死後各有報應。善者死後很容易走過裁判之橋(Chinvat),進入無限光明的天堂。惡者過橋時,橋面變得如同利刃,使他們墮入地獄受與罪惡相當的苦。那些善行與惡行相抵消的人留在「中間地帶」(Hamestaghan),無痛苦亦無快樂。在這人的世界開始後的3000年,瑣羅亞斯德出現,以善的宗教教導人類。這時餘下3000年,每一個1000年末有一個救世主,即索什揚(Soshyan),他是從瑣羅亞斯德藏在湖中的精液里生出來的。三個索什揚最後一個出現並進行戰斗時,歷史傳說里的英雄和妖魔都復生參戰。最後所有死者都復活了。彗星戈契希爾(Gotchihr)降落在大地上,燃起大火,一切金屬熔化為漿液,形成滾滾灼熱洪流。所有的人,生者死者都要度過洪流,善者如同浴於溫暖的乳中,經過考驗和凈化入天堂。諸神和妖魔進行最後的戰斗,結果是後者的失敗和消滅,惡魔永久墮入黑暗深淵;大地平衍廣闊,凈化了的世界安逸寧靜,是為弗拉什卡德(frashkard),偉大的更新。
因此,祆教以火為光明之神阿胡拉的化身,故其俗以拜火為崇尚神之表現。
2、祖爾宛(Zurvan)
依照上述的宇宙起源說,世界從一開始就是二元並存,而無二者起源之說明,也就是說,並未真正解決起源問題。因此,早在阿黑門尼德時期就產生了一種理論,即祖爾宛理論,祖爾宛(帕勒維文)即「無限時間」或者「命運」之波斯音譯。其派別認為阿胡拉和安哥拉都是祖爾宛所生的一對孿生弟兄。但若依照祖爾宛派的說教,一切只有任憑前定的命運的安排,這和原始的瑣羅亞斯德教並不相容。當伊斯蘭征服伊朗後,祆教為防止本教解體,才放棄了祖爾宛派的說法。另一說認為,早在阿黑門尼德時期該理論即被視為異端。
3、七位一體的善神崇拜宗教觀
基於二元對立的宇宙觀,祆教提出「七位一體」善神崇拜的宗教觀。阿胡拉預見到安哥拉將破壞他創造的宇宙,就事先創造了6位天神,充當他創造並保護宇宙的助手。這6位天神分別是:1巴赫曼,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智慧和善良,後被奉為動物神。2、阿爾迪貝赫什特,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至誠和聖潔,被奉為火神,是宇宙和人類秩序的保護神。3、沙赫里瓦爾,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威嚴和仁政,乃天空之主,守衛大地,負責救助窮苦百姓。4、斯潘達爾馬茲,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謙恭和慈愛,被奉為土地女神。5、莫爾達德,在天國代表阿胡拉的永恆和不朽,被奉為植物女神。這6位天神為阿胡拉所創造,但又參與了宇宙的創造和保護。盡管名稱和職司各異,但各神性質相同。也就是說,盡管他們有各自的獨立性,但共一個主體阿胡拉·馬茲達,因而稱為「七位一體」神。6位天神分別代表阿胡拉的各種優良品質,共同組成了體現所有美德的善界至上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善界神,如牛精古爾蘇萬、遵命天使斯魯什和幸福女神阿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