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換總統能否換來新外交
卡利巴夫和賈利利一直被認為是強硬保守派的代表。因此,羅哈尼在電視講話中表示,自己在此次大選中的勝利是「溫和路線戰勝了極端主義」。 這顯然擺出了與即將卸任的總統內賈德大為不同的姿態。但問題是,伊朗的溫和與強硬派之間的鴻溝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在頗具特色的伊朗政治體制之下?伊朗換總統,能夠換來新政,尤其是換來新的外交局面嗎? 改革者的身影與背影 羅哈尼在競選總統過程中,能夠脫穎而出,無疑與他改革者的形象有著重要關系。現任伊朗總統內賈德,也曾在內政上進行過改革。內賈德對內走的是民粹主義道路,對石油、農產品等進行了大量補貼,但因為多種原因,內賈德的舉措並沒有使伊朗的民生狀況得到實質性改變,通貨膨脹、失業率至今居高不下。 與慘淡的內政相比,內賈德在國際社會則賺足了眼球。他不僅在八年前就任總統伊始就重啟鈾濃縮計劃,從而使伊朗核危機變得家喻戶曉;他更在一切可資利用的場合有理或者無理地批評美國,有時也順便批評歐盟。內賈德與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一起成為了讓美國頗為頭疼的兩個人物。伊朗與美國的交惡,造成人們對美伊關系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一旦美國在波斯灣有所舉動,就引人猜測可能是美國對伊朗動武的信號。內賈德對美歐的強硬外交,使得伊朗在其任期內的國際環境不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變得更糟。 現今的這位新總統,精通多國語言,擁有英國大學的博士文憑,又以溫和保守派、改革者的形象出現,反映出了伊朗民眾對於改變伊朗現狀的渴求。羅哈尼在競選過程中還得到了伊朗兩位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和哈塔米所領導的改革派的支持。但恰恰是這兩位前總統的背影,讓我們對羅哈尼能夠做出多大的革新,取得多大的成效,有所疑慮。 拉夫桑賈尼於1989年至1997年擔任伊朗總統,他在任期內對內倡導私有化,迎合全球化,建立市場機制,但遭到反對派的諸多干擾,成效不大。對外,盡管他希望改善同美國、歐盟的關系,但美伊關系仍舊持續交惡,尤其是從1996年開始,柯林頓還不斷嘗試推出更為嚴厲制裁伊朗和敘利亞的措施。 1997年至2005年,另一位以改革者形象出現的哈塔米就任總統。哈塔米希望改善同美國、歐洲的關系,也的確與歐盟在經貿往來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與美國除了在學術交流、民眾旅遊上變得更為通暢之外,沒有其他的起色。小布希在2002年初的國情咨文中更是將伊朗列為三個「邪惡軸心」國家之一,而這正是哈塔米第二任期剛剛開始幾個月的時候。 由此可見,改革者在伊朗未必能夠真正如他們期望的那樣,取得實質性的改革成效,而這種結果的出現又由伊朗的政治體制與外交戰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伊朗,真正擁有最高決定權的不是總統,是最高領袖。目前伊朗的最高領袖仍是哈梅內伊。無論是對內政策還是對外戰略,最高領袖都有著最為重要的影響力。總統的權力和行動空間因為政教合一的政治體系,因為最高領袖的存在而大打折扣。 在對外政策上,羅哈尼已經表達出要同美國重新恢復外交關系的想法,但他的這種想法要真正得以實施絕非易事。無論是之前哈塔米這樣的改革者還是內賈德這樣的強硬者,他們的對外政策的推行都要得最高領袖的認可,或者說是在最高領袖能夠容忍的范圍之內行使自己的權力。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國家戰略制定的核心機構,在這個委員會中,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一般被認為起著重大作用,而這位秘書一般被看成最高領袖的代表。目前擔任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的正是總統競爭者之一,也是現任的首席核談判代表,並被認為是強硬保守派的賈利利。由此可見,總統選舉中溫和派對強硬派的勝利只是相對的。
Ⅱ 伊朗核問題的發展及由來及形勢變化
一、伊朗核問題的由來
早在20世紀50年代,伊朗就已經涉足核領域,當時雄心勃勃的巴列維國王試圖利用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密切關系,全面實施核計劃。1957年伊朗與美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協議,這標志著伊朗正式開始實施核計劃。1979年巴列維政權倒台時,伊朗已與外國簽署了6個核電站的協議,其中西德幫助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建設工程。巴列維時代的伊朗一直努力成為伊斯蘭國家中第一個擁有核威懾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伊朗核計劃處於暫時停滯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伊朗核計劃重新全面啟動時期。1992年,伊朗與俄羅斯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標志著伊朗核計劃進入新的階段。根據西方情報部門透露的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在核項目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1] 與此同時,伊朗還大力發展自己的導彈系統。1998年伊朗成功地進行了「謝哈布-3型」彈道導彈的試驗性發射,射程1300公里,可達以色列,表明了伊朗自身的武器研製和生產能力,加強了伊朗在海灣乃至中東地區的戰略威懾力。伊朗還在研製射程2000公里的「謝哈布-4型」彈道導彈和「謝哈布-5型」洲際導彈。
伊朗軍事力量的發展、尤其核問題引起了美國的嚴重不安。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至今,美國和伊朗關系一直處在「冰點」。伊指責美支持以色列搞國家恐怖主義和佔領阿拉伯領土,推行全球霸權主義,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頭」。美則指責伊支持恐怖主義。美國認為 「伊朗是世界上最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2] 「其對阿以和平進程的反對,對地區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支持和其尋求製造核武器的努力使其不僅成為鄰國的威脅而且成為整個地區和世界的威脅。」[3]小布希總統上任後,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把伊朗、伊拉克和朝鮮三國稱為「邪惡軸心」。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十分關注伊朗的核設施,美國也指責伊朗尋求發展核武器。尤其是1995年伊同俄羅斯簽署了共建布希爾核電站合作協議後,美如坐針氈,擔心伊有朝一日發展核武器,多次敦促俄中止與伊的核合作,但無結果。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指責伊朗發展核武器,直接或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歐盟和俄羅斯不斷向伊朗施加壓力。美國負責武器控制和國際安全事務的副國務卿博爾頓甚至威脅,美國保留使用軍事手段防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權利。美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加強了對伊的核監督,稱伊在秘密研發核武器。以色列也聲稱伊在2005年或2006年前可造出核武器,並揚言對此已制定了軍事打擊計劃。
08年國際形勢變化.油價上漲,伊朗已有能力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
艾哈邁迪-內賈德面對在場的數百名伊朗高級官員和記者說,「從今天起,伊朗已經加入能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國家的行列」。
Ⅲ 為什麼美國不敢打伊朗
首先,美國自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還有尾巴,美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是全球最高的,能同時應付兩場戰爭,所以在沒有處理完這兩場戰爭前,美國不會考慮第三場戰爭。
其次,美國國內最近經濟有些吃緊,開戰就意味著大把的票子嘩啦啦的出去了,所以美國目前更需呀用其他手段。
再次,打伊朗需要理由的,現在伊朗和美國鬧得很僵,其實幾十年了一直都是很僵,沖突包括小規模作戰也經常有的。目前美國沒有攻打伊朗的正式理由,當然,理由這個東西只要需要總會有的,關鍵是美國目前不需要。
最後,伊朗的實力確實比伊拉克阿富汗這些國家要強的多,人口和面積都是沒法比的,伊朗人口7500萬,戰時動員能兵力理論上能到800萬左右,實際上估計到500萬也可以,因為伊朗有比較完善的基礎工業體系,尤其是軍工體系。
伊朗有164萬平方公里國土,算上海洋國土接近200萬平方公里了,面積是伊拉克的4倍到5倍那麼大。
伊朗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正規軍70萬左右,還有幾十萬的准軍事武裝,訓練優良,戰鬥力很強。
伊朗軍隊武器裝備也比較先進,而且很多裝備能夠自己生產,這點比伊拉克強好多。
伊朗國內比較穩定,國民比較團結,沒有太強大反對派,而且國家有一個精神領袖是超出政黨之外的。伊朗人均GDP是6000多美元,比中國高很多。
伊朗和俄羅斯還有中國有各種各樣的說不清的聯系,這個也是美國需要顧忌的。
所以如果美國打伊朗理論上講,勝利應該沒問題,畢竟伊朗再強,也沒法跟美國比。但是美國也清楚,打伊朗的話,投入地面部隊後,傷亡會比伊拉克和阿富汗加一起還要高幾倍,這個傷亡數字美國可能承受不起。主要是在付出巨大傷亡後,能看到什麼樣的結果還真不好說,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就是例子。
Ⅳ 如果美國與伊朗發生戰爭,你會偏袒哪一方
首先表明個人立場,在我個人看來打倒美帝國家是目前全世界人民想都希望的一件事情。當然這樣說可能比較誇張,但是在我個人看來的話就是如此。要知道目前的國際形勢就是這樣,不論從什麼角度來講,永遠都是支持多邊貿易國家反對單邊貿易國家的。更何況美國根本不是什麼好鳥,所以說讓我支持美國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還有一點,我國向來跟中東地區諸多國家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如果美國一旦同伊朗發動戰爭的話,那麼接下來中東地區很有可能會由以色列接手,這樣一來的話,幾乎等於美國操縱了整個中東地區的局勢。如此一來,對於我國的發展將會更將不利。
當然以上這幾個觀點僅僅是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個人對於美國的看法。美國一直實行的是單邊貿易,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種極為霸道的貿易方式。長久下去的話,只會對美國有利。會讓其他國家的發展受到限制。其次還有一種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國情的原因,我個人不能接受這個世界讓美國一直操控下去。
Ⅳ 若美國現在對伊朗直接進行軍事打擊,伊朗抵抗時間會比當年伊拉克長嗎
我覺得如果美國真的對伊朗直接進行軍事打擊,伊朗的抵抗事件一定會比伊拉克長,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伊朗都比伊拉克的實力是強的。
首先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來講,伊朗就要比伊拉克強大的多,伊朗的國土面積要比伊拉克大便,且人口數量也要比伊拉克的多,所以美國如果直接想消滅伊朗,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
而且其實伊朗是不懼怕的,因為他知道美國其實根本不敢攻打伊拉克,別看美國的態度十分強硬,但是美國也是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地位的。不得不說伊朗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優越的,與很多國家都相鄰。如果美國真的開始攻打伊拉克,一定會有很多國家暗中幫助伊朗,美國在這一點上不是不知道,所以其實美國雖然說想要壓制伊朗,但是他們卻不敢直接出兵攻擊。
Ⅵ 普京突然出訪伊朗,會不會像安倍一樣遭到槍殺
普京作為國家領導人會有這種遇襲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安保團隊大概率不會讓恐怖分子得手。
普京此次出席伊朗其實是對美國拜登出席以色列的一次回擊,作為一個向來硬氣的國家領導人,普京的這種「宣戰」行為一直讓他的敵人們恨得牙癢癢,我們也可以猜測到普京這些年來遇到的刺殺行動絕對不會少,然而他卻一直平安無恙,我認為他此次出訪伊朗更加不會有危險。
最後,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俄羅斯人敢於報復的形象深得人心,任何一個想要挑釁俄羅斯的勢力在行動前都會認真分析這樣做的利弊,刺殺普京的後果目前大概沒有哪個勢力能夠承受得起。
綜上所述,普京和安倍的政治地位、安保團隊實力相差懸殊,普京不會遭遇與安倍類似的事故。
Ⅶ 伊朗目前還受哪些制裁
對伊朗制裁的現狀
自2003年伊朗核問題成為國際焦點以來,美國持續加大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力度。迄今,美國已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四個制裁伊朗決議,即2006年第1737號、2007年第1747號、2008年第1803號與2010年第1929號決議。此外,美歐還出台單邊制裁法案,並敦促日本、韓國、中國與印度跟進對伊朗制裁。
(一)美國加大制裁力度,集中在能源、金融兩大關鍵領域進一步打擊伊朗
第一, 為了強化對伊朗原有制裁措施的效果,2011年12月31日,美國公布《2012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重點強化對伊朗中央銀行及相關銀行的金融制裁。法案第1245條規定,自2012年6月28日起,如果某個國家的金融機構繼續通過伊朗央行從伊朗購買石油,美國就切斷該國所有金融機構與美國銀行體系的聯系,這是美國第一次將金融制裁擴大到所有外國金融機構,目的是切斷伊朗中央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系。
第二,2012年7月12日,美國財政部再次推出新制裁措施,將制裁范圍從金融擴展至貿易、能源和人員等多個領域。
7月3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對伊朗能源和石化部門採取額外製裁措施,同時還對向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朗蒂夫國際貿易公司和伊朗中央銀行提供物質支持,或者向伊朗政府提供金融幫助的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目的是進一步深化細化制裁措施,阻撓伊朗採用其它途徑規避制裁。
第三,2013年1月2日,美國公布新財年《國防授權法》,不但加強在能源、船運、造船領域的制裁外,還將限制伊朗在貴金屬、石墨、鋁、鋼鐵、冶金用煤和一些商業軟體領域的貿易,並特別規定限制易貨交易,防止伊朗規避制裁。
(二)美國敦促相關國家加入制裁伊朗行列,加劇伊朗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