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愛到恨,移民大國的美國和文明古國的伊朗,有著怎樣的歷史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備受全球關注。今天,不說政治,只談談歷史文化。美國和伊朗,確實是移民國家和文明古國的比照,這兩國的歷史相差甚遠。
一、伊朗
伊朗,一個人口低於1億,國土面積為164.5萬平方公里的伊斯蘭國家,和大國相比,其數據聽起來不算太響亮,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文明古國。
美國,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伊朗,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兩個國家,兩種意識形態,不能相提並論。
【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2. 《伊朗四千年》作者: [伊朗]霍昌·納哈萬迪 / [法]伊夫·博馬提
。。ISBN: 9787572602122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講述伊朗4000年的通史。
在這片土地上,埃蘭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臘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交替與碰撞,一個接一個王朝建立又滅亡。它們採用了怎樣的行政體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過怎樣的宗教政策?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居魯士大帝、霍斯勞一世、阿拔斯一世,開疆拓土,建立治世,寫下這片土地的輝煌與榮耀;山中老人、魯米、塔荷蕾,波斯刺客、詩人、傳奇女性,為歷史添上了神秘與浪漫的色彩。
作者查閱大量史料,採用敘述式的寫作方式,使得這部嚴肅的歷史著作情感豐沛,且趣味盎然。
數不清的跌宕與轉折之後,當下的伊朗慢慢成形,其國家與民族心理的特點,甚或其困境,都隱現於它的歷史選擇之中。讀懂本書,便掌握了理解伊朗的鑰匙。
。。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
霍昌·納哈萬迪(Houchang Nahavandi),法國倫理與政治科學院通訊院士,曾擔任設拉子大學和德黑蘭大學校長,並在巴黎多所高校任教,著有多部關於伊朗的著作。
伊夫·博馬提(Yves Bomati),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人文社科專業博士,著名的東方和中東史研究學者,曾擔任法國文獻局通訊部門負責人。
兩人合作撰寫了《波斯帝王阿拔斯:1587—1629》《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伊朗最後的沙王1919—1980》《伊朗歷代偉人》等多部關於伊朗的作品。其中,《波斯帝王阿拔斯:1587—1629》獲得法蘭西學院專門獎勵優秀歷史類書籍的歐仁-科拉獎。
◎譯者簡介
安寧,自由譯者,畢業於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常年從事法語書籍和商業文件翻譯工作,曾獲傅雷翻譯出版獎,並受邀擔任傅雷翻譯出版獎的評委。也曾為多部引進法國的中國圖像作品擔任翻譯。代表作有《一座橋的誕生》(2014年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作品)、《羅盤》《在首爾的天空下》等。
。。短評。。
#
古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在中古以前,波斯文化的影響力覆蓋著從東北亞草原到小亞細亞的大半個歐亞大陸,甚至在羅馬帝國內部也有大量波斯宗教的信奉者。這片土地上的人在今天堅持稱自己的國家為伊朗,因為這詞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雅利安」。這樣一個偉大的帝國與文明,以其曲折復雜的歷史演化成了今天的伊朗,本書為一位伊朗籍教授和一位法國中東學教授合寫的《伊朗四千年》,站在伊朗中心觀的視角下重新思考從新石器時代至1942年伊朗封建王朝覆滅的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歷史時刻,可謂是國內最方便以伊朗人視角深入了解伊朗的通史著作。
#
在鍾愛波斯文化的王室貴族的推動下,政治上的伊朗重生了。事實上,自9世紀開始,一場藝術與文學的深層運動就已經初見端倪。而對隨後幾個世紀造成重大影響的那些文化運動的形式和主題都從何而來?其推動者又是誰?答案有很多,藝術的、科學的或是意識形態的。而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公元前2世紀被羅馬征服的希臘所發生的情況近似。然而,盡管伊斯蘭世界可說被戰敗者的文化輸入所撼動,但伊朗詩人和文人的確是在自己祖輩的土地上展現出了他們的最高造詣。在使用入侵者語言的同時,這些詩人和文人也反過來將波斯語言變作入侵者的另一種文化語言,顛覆了入侵者在政治上的確定性。這就是我們對這段歷史時期的研究所得出的悖論。這段「伊朗復興」是在所謂「災難性的」兩個世紀的文化中斷之後出現的。這兩世紀本可能化為烏有,但一場「文藝復興」改寫了宿命。
#
在西方,亞歷山大被長期視為「越海征服東方的歐洲第一人」。然而,自1945年起,史學家們就有意強調他所犯下的屠殺罪行(某些人將他與希特勒相提並論)和對人類造成的災難。他從此被視為一個無法無天的破壞者。在波斯本土,亞歷山大的形象從薩珊帝國時期就備受指責,人們控訴他焚毀了聖書,推翻了好的王室和好的宗教,也就是說通過暴力毀滅了輝煌的 文明。他所推翻的東西在歷史回顧中反而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印象。法國歷史學家和伊朗專家皮埃爾・布里昂的上述評判毫無疑問受到了廣大伊朗人的歡迎,他們繼續將亞歷山大視為「惡魔」,並將阿契美尼德時期看作他們歷史的基石。 亞歷山大在伊朗文學中留下反差強烈的形象。在現存的前伊斯蘭的幾個文本中,亞歷山大的名字總是伴隨著「惡魔」、阿里曼(等同於且)的使者等形容詞,他的到來是為毀滅伊朗,清除阿胡拉・瑪茲達的宗教。其中,人們甚至指責他曾燒毀瑣羅亞斯德教的聖書《阿維斯陀》,這一點似乎得到了證實。在波斯古典文學中,他又變成一個傳奇人物。在伊朗愛國主義詩人菲爾多西看來,他始終是邪惡的化身,絕對的惡魔。而一百五十年後的另一位偉大波斯詩人內扎米則為亞歷山大撰寫了一部長篇敘事詩,詩中亞歷山大是一位基督徒,詩人本身ー一與菲爾多西不同一一則是一位從《古蘭經》中汲取靈感的虔誠伊斯蘭教徒,《古蘭經》中提到穆罕默德對亞歷山大贊賞有加,為他賦予了先知的光環,說他聽從亞伯拉軍的訓導摧毀了羅亞斯德教。 今天,伊朗歷史界在參考了最新研究後將亞歷山大視為本國在歷史上其中一個慘痛失敗的象徵。
引自 第五章從「大帝」到「惡魔」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