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戰爭多少年了

伊朗戰爭多少年了

發布時間:2024-03-05 13:19:10

『壹』 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起止時間持續多長時間

  1. 原因: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復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2. 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3. 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兩伊戰爭--物資調配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沙烏地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4.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分損壞。

『貳』 兩伊戰爭到底誰勝了呢

兩伊戰爭是伊朗、伊拉克兩敗俱傷的戰爭。

雙方從1980年開打,到1988年停產,前後持續8年之久。

這還不是那種低強度的戰爭,零星沖突,而是兩國傾全國之力的大會戰。

兩國動用的總兵力高達數百萬,對於總人口不到5000萬的兩國來說,幾乎是全民皆兵了。

實際戰斗慘烈無比,甚至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包括兒童老人)在狂熱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就武器上,兩國使用了包括蘇式米格-25戰機、飛毛腿導彈、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反艦導彈等等在內的先進武器。

國際社會估計戰爭造成的直接經濟破壞高達5000億美元,導致兩國經濟倒退10到15年。

以伊拉克為例,戰前每日石油出口高達350萬桶,戰爭末期只有100多萬桶,銳減了三分之二。

伊朗的損失也差不多!

『叄』 什麼是兩伊戰爭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即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戰爭自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結束,歷時八年。領土爭端是導致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宗教派系對立、民族糾紛、領導者個人恩怨也是引起戰爭的起因。這是二戰之後持續時期較長、損失消耗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戰爭曾導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海灣地區的嚴重對立,使緊張的海灣局勢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兩伊是緊密鄰邦,其接壤邊界線長1280公里,雙方在領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矛盾由來已久,誰都不讓步,即便是已達成協議的問題都不誠心解決。

伊朗人口3400餘萬,主要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只有200萬左右。長期以來,阿拉伯人一直進行著要求民族平等和爭取自治的斗爭。霍梅尼執政前曾答應給予自治,但執政後卻未履行諾言。阿拉伯人起來反抗,伊拉克則對其提供武器和經費,霍梅尼對此極為痛恨。另外,兩國境內均有數百萬庫爾德人,雙方都支持雙方的庫爾德人反對對方政府。這樣,民族糾紛的積怨愈結愈深。

戰爭直接起因是,1978年伊朗發生動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執政。霍即宣揚輸出「伊斯蘭革命」,並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8月,伊朗單方面宣布不承認阿爾及爾協議。9月上旬,伊拉克用武力收復了長期被伊朗控制的扎因高斯等地,隨後也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由此導致了兩伊戰爭的爆發。

戰爭開始後,雙方投入的兵力為:伊拉克10個師,11萬餘人,1500輛坦克,300餘架飛機;伊朗7個師,7萬餘人,1000餘輛坦克,150餘架飛機。此外,雙方各有數萬名後備役部隊參戰。戰爭大體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80年9月22日至1982年7月12日)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拂曉,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及大不里士等15個城市和空軍基地。23日凌晨3時,地面部隊5個師(其中裝甲師3個、機步師2個),約5萬餘人,1000餘輛坦克,在猛烈的炮火准備後,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29日,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佔領了伊朗近400平方公里的領土,控制了阿拉伯河東岸地區。這一階段,歷時40天,伊拉克利用突然襲擊獲得先機之利,奪取伊朗縱深30-90公里不等的大片土地,贏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1980年11月,伊朗進行局部反攻,伊拉克轉入全線防禦。由於伊拉克無力進一步發動有效的進攻,步步陷入被動。伊朗穩定了戰局,逐步改變了被動態勢。

從1982年3月起,伊朗轉入反攻,伊拉克被迫退卻。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動正規軍3個師和一部分革命衛隊,共3萬餘人,發動了代號為「勝利行動」的反攻戰役。收復了扎迪赫阿巴斯等城鎮,約20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被迫後撤30至60公里。

伊朗在取得戰役勝利後,調整部署,經過約1個月的准備,於4月30日凌晨,發起了代號為「聖城行動」的進攻戰役,主力突破了伊拉克部隊防禦,前出至兩國邊界附近,南下威脅霍拉姆沙赫爾城。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單方面停火,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從此,兩國邊界基本恢復到戰前狀態。

第二個時期(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3月)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以正規部隊革命衛隊等共約10萬餘人,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寬達60公里的正面上,兵分三路對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地區發動了代號為「齋月行動」的進攻戰役。深入伊拉克境內8至20公里。14日晨,伊拉克以1個師和2個旅的兵力,在武裝直升機的支持下進行阻擊,並迅速轉入反攻,迫使伊朗部隊退至距邊界約5公里的伊拉克境內的一個弧形地帶踞守。此後,伊朗又發動三次進攻,都未能取得進展。

1982年10月1日起,伊朗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10月1日凌晨,伊朗部隊出動5萬餘人,向伊拉克邊境城市曼達利地區發動了代號為「穆斯林伊本—阿吉勒」戰役,控制了曼達利至納夫塔哈納之間的戰略公路,對巴格達形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先後發起7次反擊,把伊朗部隊阻止在邊境一帶。從1983年2月起,伊朗主要在中線和北線發動了「曙光1、2、3、4、5號」攻勢。伊拉克憑借在國內作戰的有利條件,對伊朗的攻勢組織了有效的反擊,基本守住了防線。由於戰斗激烈,雙方損失較重,至1984年3月底,伊朗攻勢基本停止。

第三個時期(1984年4月至1988年8月),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並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1984年4-5月,伊拉克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襲船戰」,最多時,一天有8艘伊朗船(多為油船)受襲。8月,伊拉克開始大規模空襲哈爾克島,並襲擊來往於該島的油輪,破壞伊朗的石油出口。1984年6月-1985年6月,伊拉克又發動了「襲城戰」,伊朗近400座城市受襲。隨後,雙方的「襲城戰」進一步升級。1988年2月27日,「襲城戰」達到了8年來的最高峰,伊拉克出動飛機轟炸了德黑蘭煉油廠。第二天,伊朗進行報復,轟炸了巴士拉及其他5個城市,29日,還向巴格達發射了3枚導彈。「襲城戰」使雙方的許多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炸死炸傷了一大批平民。

與此同時,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伊拉克從1984年開始,發動了一場襲擊油輪的攻勢。為迫使美國等國家進一步向伊朗施加壓力,伊拉克還用導彈打擊巴拿馬、希臘、科威特、英國、美國等國的油輪,企圖將美國捲入海灣沖突。

1987年7月22日,美國公開捲入兩伊沖突。11日,美國出動武裝直升機首次襲擊了正在公海佈雷的伊朗「阿傑爾」號登陸艇。10月8日,又出動武裝直升機攻擊伊朗的4艘炮艇,擊沉2艘,擊傷2艘。10月15日、16日,伊朗發射岸對艦導彈,擊中了懸掛賴比瑞亞國旗的美國「森加里」號油輪和懸掛美國國旗的科威特油輪。1988年7月3日,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用導彈擊落了一架飛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的伊朗航空公司的A300型大型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全體人員遇難。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做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伊朗既沒接受,也沒表示反對。1988年7月1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宣布接受598號決議,就在前幾天,它還宣稱要進行持久戰。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主持下,兩伊外長終於坐在一起,為最終結束戰爭進行談判,結果一致同意停止戰爭,但雙方在邊界劃分、戰爭責任、賠償、交換戰俘等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至此,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中東、波斯灣地區爆發的一場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雙方血戰8年,結果兩敗俱傷,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兩國共傷亡約100餘萬人,僅傷亡人數一項就大大超過1948年以來歷次阿以戰爭傷亡人數的總和。8年戰爭,兩伊在軍費開支上共耗資2000多億美元,其他經濟損失更是無法計算。兩伊戰爭如此高的消耗,是二戰後局部戰爭少有的。

1984年5月開始的「襲船戰」,不僅給雙方造成了重大損失,而且引起了整個海灣局勢的緊張,導致了外國在海灣軍事力量的大量增加。這是二戰以來,外國軍事力量在海灣地區的最大規模的集結。

兩伊戰爭,雙方使用了大量的現代化高技術武器裝備,美國、前蘇聯和法國等,將一些新式裝備賣給交戰雙方使用,這些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戰斗數據,為有關國家研製和裝備同種武器提供了重要經驗。

『肆』 兩伊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兩伊戰爭為什麼會爆發_兩伊戰爭爆發的歷史原因

兩伊戰爭的時間是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戰爭打了8年,雙方都稱勝利,國際上評價很差,高科技武器打了一場糟糕的戰爭。戰後,兩國經濟衰退,人員銳減,國力倒退。伊朗人員死傷約60多萬,伊拉克則為40多萬。幾個大國爭相把武器賣給這兩個國家,兩國在戰爭中至少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都有豐富的石油,大戰前,都是地區強國。伊朗有大量的美式裝備,伊拉克號稱中東霸主,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上台,趁他立足未穩之際,薩達姆發動戰爭,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兵伊朗,短短時間內,伊拉克軍隊佔領伊朗約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1982年4月,伊朗站穩腳跟,霍梅尼的宗教精神凝聚人心,伊朗空前團結,憑借不怕死的精神和先進的飛機大舉反攻,收復了大部分領土。自1984年年初,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國立即停火,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伊朗正式停火。

戰爭爆發的原因主要有三,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關於阿拉伯河的歸屬問題。

伊拉克和伊朗有著1200多公里陸上邊界,南部100多公里長的阿拉伯河是兩國的界河。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發源於土耳其,在伊拉克的古爾奈鎮匯銀嫌流後叫阿拉伯河,最後注入波斯灣。

該河是伊拉克通向波斯灣的唯一水上通道,伊拉克的石油船源源不斷駛向波斯灣,該河對伊拉克非常重要,注入波斯灣的河流是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一邊是伊朗,一邊是伊拉克。這就很麻煩,伊拉克主張全部河流都屬於伊拉克,伊朗反對。

1975年3月,雙方簽署《阿爾及爾協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線為兩國邊界敗散,伊察搏氏朗則答應將其境內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伊拉克作為補償。但是,伊朗一直沒有履行,不捨得300平方公里土地。幾年後,伊朗爆發革命。薩達姆於1980年9月17日宣布廢止阿爾及爾協定,收回全部阿拉伯河主權,這,直接導致兩伊戰爭爆發。

『伍』 兩超級豪國,打了場仗,耗時八年,打窮了不說,好處為何還沒有

這就是著名的兩伊戰爭,伊拉克跟伊朗戰爭因利益沖突爆發,持續8年之久,但打到最後,誰也奈何不了誰,而且由於戰爭持續時間之久,差點導致兩國經濟崩潰,最後只得停戰。兩方誰也沒得到好處。

20世紀80年代,伊拉克跟伊朗之間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兩伊戰爭,又被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在伊朗方面,稱其為伊拉克入侵戰爭或者是伊朗革命戰爭,而伊拉克則稱為卡迪西亞戰爭。

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有很多,邊境問題、宗教問題、民族問題乃至領導人個人問題等,都是這場戰爭爆發的緣由。

戰爭兩方都沒有獲得好處,甚至讓原本不錯的國力下降,民不聊生。根據資料顯示,在這一場消耗戰中,兩國軍費以及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雙方人員傷亡在148萬人以上。兩國經濟發展一度停滯甚至下降,石油出口由於戰爭驟降,國家發展計劃由此推遲至少三十年,也因為戰爭兩國均背上了巨額債務。甚至在戰後,兩國分界線又回到了戰爭前的樣子。

由此可見,兩伊戰爭是一場沒有任何一方獲得收益的消耗戰,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意義的戰爭。也因為這場戰爭,為之後的中東戰局添上了太多變數,引發了後來紛亂的國際局勢。

『陸』 兩伊戰爭的影響有哪些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兩伊戰爭的影響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歡!

兩伊戰爭的影響
兩伊戰爭是上個世紀末期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爭之一,一直以來兩伊戰爭的影響都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其實兩伊戰爭的影響非常深遠,這場20世紀最大的消耗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日後中東地區的格局,改變了 國際 關系 政治 格局,也改變了俄羅斯美國對於這個地方的態度,使得中東地區成為了世界上名副其實的火葯桶。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零十一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兩伊戰爭的影響中最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兩伊戰爭使得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了50年左右,這場戰爭之前兩個國家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之一,而戰爭直接導致兩個國家經濟急速下滑,甚至變成了世界上有名的窮國,石油出口量還不到戰前的一半。兩伊戰爭的影響還體現在人數的傷亡上,兩個國家一共付出了傷亡270萬人的代價,270萬人相當於四次中東戰爭的死亡人數,占伊朗伊拉克兩個國家總人數的百分之四點五,傷亡人數中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其他國家支援隊和中東其他陸上鄰國的。其實兩伊戰爭也帶給了兩個國家的國際地位的變化,兩伊戰爭之後伊拉克和伊朗兩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急速下降,甚至伊朗還遭受了國際輿論的譴責和聯合國的公開批評,使得兩個國家的外交事業一落千丈,伊朗和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也急劇下降。
兩伊戰爭簡介
兩伊戰爭指的是伊朗入侵伊拉克的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持續了八年時間,從1980年開始到1988年結束,其實兩伊戰爭又被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兩伊戰爭簡介中描述兩伊戰爭是兩個 軍事 強國之間的消耗戰,因為兩伊戰爭消耗太多資源,給後來的世界格局造成很大影響。

兩伊戰爭簡介中曾經提及,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就是兩個缺水的國家為了爭奪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的戰爭,1980年的時候,伊拉克為了這塊有爭議的河流也為了爭奪寶貴的水資源,悍然向伊朗發動了軍事進攻,之後戰局發生演變,伊朗佔領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經過8年的消耗死亡近百萬人,但是最後兩個國家誰也沒有勝利,反而讓美國從中漁翁得利,兩伊戰爭之後,伊朗和伊拉克兩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至少要倒退50年,而且他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從蘇聯地區獲得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1987年的時候在聯合國的斡旋下,兩個國家為了表示誠意暫時停止襲擊行為,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俘虜48萬人,而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兩伊戰爭之後世界格局從此變得沖突不斷,使得中東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最不安全地區之一。
兩伊戰爭誰贏了
一直以來,兩伊戰爭誰贏了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其實根據後來 歷史 學家給出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場戰爭其實是兩敗俱傷的結果,戰爭中不管是伊朗還是伊拉克都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雙方的綜合國力遭到很大的削弱,這個經濟損失至少要使得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倒退50年。

之所以說兩伊戰爭兩個國家兩敗俱傷,是因為在這場戰爭中雙方付出了近百萬人的傷亡,戰爭一共導致270萬的傷亡,這場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耗戰消耗了兩個軍事強國絕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而且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阿拉伯河的控制權,但是兩伊戰爭之後,阿拉伯河的控制權仍然沒有明確的歸屬劃分,兩個國家發動了這場戰爭之後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

其實還有一部分 歷史學 家認為,兩伊戰爭誰贏了這個問題應該由美國人來回答,因為兩伊戰爭的背後主使者就是美國,美國以低價賣給伊朗很多的軍事裝備,然後公開表示支持伊朗,後來伊朗對伊拉克實施的軍事打擊很大程度上藉助了美國的支援。

而美國在這場戰爭之後獲得的好處也是最多的,他們不僅獲得了伊朗地區廉價的石油資源,而且 成功 在中東地區安插進了自己的勢力,借力打力,使得伊拉克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也藉此震撼了俄羅斯和其他中東的小國,提高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猜你喜歡:

1. 美國制裁伊朗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 軍事理論參考期末論文2500字

3. 生命的需要話題作文600字

4. 歷史戰爭與和平知識點

5. 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

『柒』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捌』 兩伊戰爭何時爆發的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閱讀全文

與伊朗戰爭多少年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雅加達華人工資多少 瀏覽:955
印尼什麼時候開通口岸 瀏覽:936
義大利采購中國的什麼葯 瀏覽:285
印度和中國邊境是怎麼回事 瀏覽:545
怎麼列印尼大使館電話 瀏覽:463
印度軍事項目有哪些 瀏覽:936
現在從印尼怎麼轉機回中國 瀏覽:618
伊朗總統是怎麼得上的新冠 瀏覽:115
印尼40個月工資多少錢 瀏覽:867
中國廈門到越南飛機多久 瀏覽:491
如何在中國給美國定花 瀏覽:520
伊朗與巴勒斯坦是什麼關系 瀏覽:131
印尼耐克鞋舌是多少碼 瀏覽:225
美國為什麼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 瀏覽:774
越南十大香煙多少錢一條 瀏覽:910
伊朗機管局是干什麼的 瀏覽:299
中國翡翠原石產地有哪裡 瀏覽:164
伊朗隊對陣摩洛哥隊哥vs伊朗比分多少 瀏覽:245
中國兔子現狀如何 瀏覽:54
印度都有什麼著名軟體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