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從什麼時候開始打仗

伊朗從什麼時候開始打仗

發布時間:2024-03-26 18:59:37

Ⅰ 伊朗土耳其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

Ⅱ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伊拉克是怎樣組建的共和國衛隊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千米,長約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 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海珊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共和國衛隊成立於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後的1968年,其主要任務是保衛總統及高級領導人的安全。兩伊戰爭前,這支部隊僅有1個師的編制,下轄3個旅。1986年初發展為7個旅,兩年後改編成6個師28個旅。衛隊的主要裝備有500多輛T-72坦克、BMP裝甲戰車、法制自行榴彈炮和GHN-45牽引式榴彈炮,以及蘇制地對空導彈、高射炮和武裝直升機等。 衛隊的成員大多來自薩達姆總統的家鄉提克里特,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絕大多數是復興社會黨黨員,年齡都在30歲以下。衛隊司令是薩達姆的次子庫賽。 這支部隊在兩伊戰爭中經常赴前線執行緊急使命,並在保衛巴士拉等重大戰役中屢建戰功。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伊軍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狂轟濫炸,元氣大傷,衛隊也遭受重大損失。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遭受長期的制裁和武器禁運,軍隊裝備無法更新,但衛隊的裝備與其他部隊相比尚屬精良,目前仍是保衛薩達姆等高級領導人及巴格達安全的主要力量。 編輯本段部隊構成共和國衛隊是伊拉克軍隊中最精銳的王牌部隊,總兵力約14萬人。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編制裝甲師2個,即漢謨拉比裝甲師和麥地那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5個,即塔瓦卡爾那師、尼布查德尼扎爾師、阿德南師、巴格達師和總統警衛師;另編制1個補給師。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先由伊拉克三軍總參謀長尼扎爾·哈茲拉吉擔任。這支部隊駐防在以底格里斯河的總統府為中心的巴格達城內。後由薩達姆的兒子擔任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 在共和國特別衛隊內部,根據職能不同可分成安全部隊、機動防護部隊、特種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四大部分。根據在保衛薩達姆時離薩達姆的距離的遠近又可以分成一線、二線和三線防衛部隊。一線部隊由薩達姆最信任的人組成,他們的保衛任務由薩達姆阿拉伯突擊隊(伊拉克的准軍事部隊)的首領穆薩希姆·薩阿卜·阿·海珊少將負責。在通常情況下,建築物外圍的安全防護工作由共和國特別衛隊負責。特別安全局負責內部保衛工作。但也有少量極受信任的共和國特別衛隊人員被允許進入總統府邸內部或薩達姆出行時擔任貼身保鏢,這些人都是從共和國特別衛隊第1旅第1營中挑選出來的。 該衛隊的官兵大部分來自薩達姆總統的老家提克里特縣,全部都是遜尼派教徒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黨員,許多骨幹成員是薩達姆總統的親信或親戚。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官兵的待遇比正規軍高,他們享有特殊獎金和政府補貼的住房。 編輯本段部隊瓦解美國在二次開戰前,大量地賄賂、收買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所有重要將領,包括巴格達的衛戍司令。使得早已人心渙散的伊拉克號稱30萬人的軍隊,瞬間土崩瓦解。因此美軍可以說是兵不血刃的佔領了伊拉克。並且共和國衛隊的戰鬥力本來就有吹噓的成分,伊拉克經歷了8年的兩伊戰爭,又經歷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打擊,實力已經遠不如前,根本沒有所謂的30萬精銳部隊,美國實際上只用了一個營的先頭部隊就控制了巴格達。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可供參考。這種說法認為:在美國靠近首都巴格達以後,薩達姆宣布解散共和國衛隊,採用「化整為零」的打算,把部隊分散到平民間,這樣以來一可以保證部隊的戰鬥力,二可以與美國長期做斗爭方便東山在起。因此美國在進入巴格達以後並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活動,但是在布希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不斷遭到散落的共和國衛隊的攻擊。但是這種說法不被大多數人採納。

Ⅲ 美國和伊朗第一次交手,伊朗被打得有多慘

從1979年伊朗 *** 革命開始,美國和伊朗就走向對抗,一個是世界最強,一個是中東最強。而且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和伊朗的戰爭猜想就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因為兩國時不時就相互嚷嚷著開戰了,尤其是到現在,兩國關系又進一步緊張了,而且關系緊張程度不斷升級,所以關於兩國開戰的結果,說什麼的都有。但是要知道美伊戰爭的結果,其實看看美國和伊朗第一次交手的結果就知道了,看伊朗被打得有多慘!

現在很多西方,包括東方的專家,都在分析美國如果打伊朗,會有什麼結果,西方媒體會說,伊朗必定短時間內慘敗,而勝利是美國。而東方專家一般都會說,伊朗不是那麼好打的,伊朗會成為美國被拖垮的墳墓,美國必定深陷戰爭不能自拔。或者就說乾脆美國打伊朗傷亡很大,而且損失很大,根本承受不住……

反正都說的很有道理,都有理有據。但是其實要知道兩國交戰的結果,其實非常簡單,看看兩國歷史上第一次的交手就知道了。很多人可能要說了,美國和伊朗打過,這個是肯定的,而且規模還不小。

這還要追溯到兩伊戰爭末期,當時伊朗和伊拉克打了8年,但是霍梅尼卻絲毫沒有停戰的想法。為此,當時的伊拉克很著急,不光動用和化學武器來威脅伊朗,而且還請出了美國。而美國就在1988年4月,隨便找了個借口就對伊朗開戰了,什麼借口呢?

就是美國軍艦在波斯灣航行,被魚雷炸了,而當時兩伊戰爭打了8年,波斯灣到處都是魚雷和炸彈,按照美國的排雷技術,基本上不可能被炸。但是美國被炸了,而且自己一研究,還確定這是伊朗的魚雷,好像自己就認識似的。

於是美國二話不說,就開始調兵,直接調來一艘航母打擊群,加上兩個驅逐艦護衛艦打擊群,這個規模是美國海軍的很小的一部分了,基本就是一個混合編隊。這樣的編隊美國至少有11個,所以美國出動的兵力和力量只有國家海軍的十一分之一,規模不大。

而伊朗那是壓上了自己的全部海軍,包括自殺式的襲擊,搞了一堆導彈艇,小軍艦,帶上炸葯炸彈,就往美國軍艦沖的這種。而且在波斯灣,伊朗還有陸地上的優勢,可以說伊朗也是有很大的優勢的。但是戰爭打了一天,伊朗完敗。當時美國軍隊直接摧毀了2個石油鑽井平台,擊沉一艘護衛艦,幾艘導彈艇,無數小軍艦,還造成156名伊朗海軍傷亡……

整個是一邊倒的結果,而美國是0傷亡,0損失,唯一的損失就是耗點油,還有武器,還有就是一架直升機故障了。看這個結果就知道,這可是美國和伊朗第一次交手啊,以伊朗的慘敗而告終,為此,伊朗一直是耿耿於懷。

而此後伊朗被制裁40年,軍隊水平更加不行,而美國軍隊又上了好幾個層次,差距只會更大不會縮小。所以一旦美國要打伊朗,以現在的戰力,完全可以脫離接觸的打擊,對伊朗造成沉重的打擊。而且更加直接的是,美國完全沒有必要陸地戰啊,這樣伊朗只能是被打殘。所以從這第一次的交戰就可以看到,兩國的差距和勝敗了。

參考文獻:《中東史》、《 *** 史》。

Ⅳ 導致伊朗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俄國——伊朗戰爭指俄國同伊朗爭奪外高加索和裏海沿岸統治權的戰爭。戰爭是由於伊朗封建主企圖侵略19世紀初歸屬俄國的喬治亞和外高加索其他地區而引起的。

外高加索諸小王國和汗國因內訌造成在政治上軟弱無力,伊朗和土耳其在英法兩國的唆使下,企圖乘機兼並整個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民在反對伊朗和土耳其封建軍事擴張的斗爭中,多次請求俄國給予援助,並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歸屬俄國。1801年,東喬治亞自願歸屬俄國,明格列里亞公國、伊美列丁王國和古里亞公國也先後得到俄國的保護。

俄國——伊朗戰爭軍事行動的起因是,俄國拒絕接受伊朗於1804年5月23日提出的要求俄軍撤離外高加索的最後通牒。

1804年6月,集結在埃里溫地區的伊軍主力在王儲阿拔斯?米爾扎統率下,為奪取梯弗里斯展開了軍事行動。俄軍出動迎擊。6月22日,圖奇科夫部隊在古姆拉附近擊潰伊軍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軍總司令齊齊阿諾夫將軍統率的俄軍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圍牆附近戰勝了阿拔斯?米爾扎軍隊。1805年,卡拉巴赫、希爾凡和舍基等汗國,以及舒拉格利蘇丹國自願歸屬俄國。同年,俄軍對巴庫和臘什特進行了一次海上遠征,但未能取得戰果。1806年夏,俄軍擊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萬伊軍,佔領了努哈、傑爾賓特、巴庫和其他一些居民點。

英法兩國支持伊朗。1807年5月簽訂了伊朗法國同盟條約,隨後又簽訂了旨在反對俄國的英國伊朗條約。俄伊戰爭曾有過幾次較長時間的停息,並由於在此期間俄國同土耳其戰爭、同瑞典戰爭和進行衛國戰爭,而使俄伊戰爭對俄國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崙進攻俄國後,於1812年8月初中斷與俄國政府的和平談判。阿拔斯?米爾扎的軍隊侵入塔雷什汗國,8月21日侵佔連科蘭要塞。1812年10月,為了打擊俄軍,阿拔斯?米爾扎的8萬軍隊集結在阿拉斯河的阿斯蘭社茲徒涉場附近。但是,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上校指揮的一支俄軍前出到伊軍後方,出其不意地擊潰了伊軍,並繼續擴大戰果,於1813年1月13日強佔了連科蘭。10月24日,伊朗被迫簽訂古利斯坦和約。根據和約,伊朗承認塔吉斯坦、北亞塞拜然和喬治亞歸屬俄國。在戰爭中,外高加索非正規軍事組織和外高加索居民積極援助了俄軍。

俄國伊朗戰爭伊朗政府並未放棄其對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圖。由於東方危機的產生,出現了對伊朗有利的國際形勢,沙赫企圖乘機採取報復行動。他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改編了部隊,英國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蘇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國對巴爾幹事件的注意力。英國企圖將俄國逐出近東,因而支持伊朗與俄國交戰,並把1814年11月25日簽訂的旨在反對俄國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蘭條約強加給伊朗。按照英國的計劃,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應由俄國轉歸伊朗,並置於英國的勢力范圍之下。俄國政府力圖避免戰爭,當准備割讓出部分領土時,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爾扎為首的沙赫宮廷中有狂熱思想的黷武集團的影響下,伊軍不經宣戰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國和塔雷什汗國,其中部分伊軍推進到巴庫和庫巴,並指望當地居民舉行起義反對俄國。但是,當地居民沒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軍總司令葉爾莫洛夫將軍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擊敵人。東亞美尼亞和北亞塞拜然的居民給俄軍以援助,他們組成了各為1.2萬人的騎兵民團和步兵民團,東喬治亞也派出了2000人的騎兵民團。1826年7月,伊軍包圍舒沙要塞,俄國衛戍部隊頑強堅守了48天,從而使俄軍馬達托夫將軍的部隊於9月15日在沙姆霍爾戰役中擊潰了伊軍。1827年10月13日,俄軍在已任俄軍總司令的帕斯科維奇將軍的統率下,迅猛地奪取了埃里溫要塞。1826~1827年間,俄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佔領了許多城市和要塞,如納希切萬、阿巴薩巴德、梅連德、大不里士、烏爾米亞和阿爾傑比利。沙赫政府開始求和。談判結果,雙方於2月22日在土庫曼查伊鎮簽訂土庫曼查伊和約,根據和約,埃里溫汗國和納希切萬汗國歸屬俄國。

俄國在俄伊戰爭中的勝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躪和屠殺,使英法兩國的侵略企圖化為泡影,也使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發展的機會。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戰爭中,俄軍在數量上較之伊軍並不佔優勢,但伊軍戰斗素質不強,軍事組織不完善,以及技術裝備落後,所以盡管有英法兩國的援助,仍然戰敗。俄軍的勝利也是由於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戰術方面,俄軍採用疏開戰斗隊形和縱隊與射手散開隊形協同行動的戰法具有很大意義。戰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還由於俄軍善於在山林地區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強的獨立步騎兵部隊。俄軍經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為依託。在俄伊戰爭中,俄國非正規騎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主要部署在步兵兩翼和用來追擊潰逃之敵。俄軍在山區、山林地區和半沙漠地區展開戰斗行動所積累的經驗,在19世紀30~40年代的俄軍條令中有所反映。

Ⅳ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

Ⅵ 如何讀懂中東國家關系

伊朗::親俄、親華、反美、反以色列、反沙特、與土耳其相對和平共處,與現在的伊拉克、敘利亞政府是同盟關系。伊朗在巴列維王朝時親美,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政治較為獨立(巴列維王朝是美國傀儡政權,故伊朗現政權天生反美),當時是反美不親蘇,伊斯蘭革命後第二年就開始打仗,和伊拉克打了8年兩伊戰爭(美國授意薩達姆)。進入21世紀後,伊朗因為美國的中東政策開始逐漸親俄。

伊朗親華,主要三個原因:一是中國需要石油;二是中國是大國,在伊核問題上可以為伊朗提供支撐;三是中國不幹涉他國內政,還能為伊朗提供多方面的支撐,中國和伊朗天生就合作空間大、矛盾少。
伊朗反以色列的理由很簡單,任何中東伊斯蘭國家都反以色列,包括土耳其這個和以色列有很多共同盟友的國家都反以。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因為以色列是個「外來者」,在伊斯蘭世界被認為是入侵者。為了將以色列趕出中東,該地區二戰後曾爆發五次中東戰爭。
伊朗反沙特也是有歷史的,這主要是伊斯蘭內部的派別執政,遜尼派和什葉派爭斗一千多年,至今未熄,兩者同樣水火不容。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口號就是要在中東推行整個「伊朗式」的伊斯蘭革命,沙特自然也會與其為敵。

伊朗與土耳其之間,一個是什葉派伊斯蘭國家,一個是世俗的伊斯蘭國家,兩國雖然主張不同,所在陣營也不同,但互相並不反感,有時候還有合作。很顯然那,雙方暫時都不會敵視對方,主要是因為兩國實力基本相當,都不想增加一個強大鄰國對手。

由於都是什葉派主導政府,所以伊朗與伊拉克政府、敘利亞政府關系較好,彼此屬於實際上的同盟關系,特別是伊朗與敘利亞,關系尤為密切,彼此都認為互為唇齒。

什葉派主要分布圖

沙特:沙特親美、親華、懼俄、反伊朗、反敘利亞、反以色列,親其他遜尼派國家。

沙特親美,源於五次中東戰爭證明,有強大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在中東不可戰勝,同時也表明蘇聯在中東不堪依靠。再加上,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中東一些國家懼怕蘇聯就都投入了美國懷抱。而且,就利益而言,美元石油捆綁對沙特也是現實好處極大,所以無論是基於現實利益還是基於政治利益,最終沙特都選擇了親美。

沙特親華,則完全是因為中國是大國,沙特這種國家是大國都是想親近的,何況中國還是「人畜無害」的大國。而且,中國還破天荒地將戰略導彈賣給沙特,價格還極其公道,這讓沙特感激。最近十多年,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量大增,中國又成了沙特的大客戶。所以,沙特親華是必然的,雙方共同利益多。

沙特懼怕俄羅斯也是因為俄羅斯是大國,對沙特來說,俄羅斯這種國家得罪不起。不過,沙特並不親俄,原因是俄羅斯支持沙特的敵人——伊朗。俄羅斯與沙特沒有什麼特殊關系,雙方在原油「業務」上還是競爭關系。

沙特反伊朗是沒得說的,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有很強的號召力,沙特是王室當權,兩者絕對死敵。反敘利亞的理由也差不多,一方面是宗教派別原因,但主要是因為敘利亞和伊朗是盟友,而且敘利亞還是信仰遜尼派的人口佔大多數,所以沙特作為遜尼派國家也想促使敘利亞建立親沙特的遜尼派政權,現在的敘利亞反對派和IS,多是和沙特信仰一樣的遜尼派的瓦哈比派。
反以色列則是作為阿拉伯國家首領之一的沙特的「天職」,連土耳其都反以色列,沙特如果不反以色列在伊斯蘭世界還怎麼混?中東只要是伊斯蘭國家,必反以色列,巴以問題使得以色列和伊斯蘭世界水火不容。

土耳其:土耳其親美、親西方、反敘利亞、反以色列、與中俄保持合作,與沙特等遜尼派國家關系微妙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是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做夢都想加入歐盟,所以土耳其親美、親西方,但由於是伊斯蘭國家,一直未能被西方真正接受。土耳其反敘利亞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想拓展自己的戰略空間,向中東方向繼續延伸自己的影響力,做奧斯曼帝國的夢;另一方面,則是以此來保持和西方的一致;此兩者互為表裡。

土耳其反以色列,同樣是基於自身想在伊斯蘭世界擴大影響力的需求,土耳其只有仇視以色列,才能更加親近阿拉伯國家。土耳其有野心,但與中國和俄羅斯總體保持了相對友好的關系,彼此都未真正交惡,中俄也需要這種想在中東做大的中東地區國家。

耳其與中東遜尼派國家關系微妙,原因是遜尼派國家多是王室執政,而土耳其是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相比伊朗什葉派對遜尼派國家的威脅,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對沙特等國的威脅一點也不小。所以,沙特等遜尼派國家對土耳其也抱有很大的戒心。

埃及:親美、親俄、親華、親沙特、反以色列。

埃及這個國家比較特殊,其雖然大部分地區處於非洲,但其卻扼守地中海與印度洋的咽喉,掌控者蘇伊士運河。埃及是地區大國,其在中東、北非都有很強的影響力。在穆巴拉克時期,埃及整體和沙特一樣,是親美政權。埃及也是遜尼派國家,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反伊朗、反敘利亞,只是相比沙特,埃及地處非洲,距離伊朗更遠,所以埃及相對較為克制。埃及當然也反以色列。當然,埃及除了親美,與中國和俄羅斯關系也很好,特別是

Ⅶ 兩伊戰爭停戰,霍梅尼為何說這是「喝了一杯毒葯」

這是由於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其實從1980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在最開始打仗的時候,伊朗可以說是不斷的失敗,而伊拉克的軍隊也在這個時候全面的進入伊朗,那麼在伊拉克和伊朗宣布停戰的時候。

而且其實在早前的時候,伊拉克就已經提出想要修整,可是當時由於霍梅尼非常的反對,所以說這一場戰爭才不斷的持續。並且在戰爭之中其實伊朗他的損失非常慘重,在戰爭的過程之中,伊朗幾乎變得滿目蒼夷,一貧如洗,所以說對於伊朗來講才相當於是喝了一杯毒酒。

Ⅷ 伊拉克戰爭真的很殘忍,伊拉克戰爭發生在哪一年

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

從軍事角度看,美國已經打敗了薩達姆,最初的目的達到了,因而美國算是勝利了。但是從戰略全局,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道義等綜合角度看,美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失敗了。

至今,伊拉克局勢仍舊動盪,戰爭對該地區及世界經濟的打擊正日益顯現。鑒於經濟全球化的紐帶令世界經濟日益相互依賴,此次的伊拉克戰爭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相比,其嚴重後果必將對正從低谷中艱難走出的世界經濟形勢產生消極影響。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旅遊業和航空業遭受重創,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美國經濟復甦將步履艱難等幾個方面。

(8)伊朗從什麼時候開始打仗擴展閱讀: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武力改造中東的序幕。伴隨著伊拉克戰爭,美國推出了「邪惡軸心國」、文明沖突論和大中東計劃。美國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即通過攻打伊拉克,推翻薩達姆,在中東殺雞給猴看,讓中東國家知道,如果不自動服從美國控制,則就會遭到如薩達姆一樣的下場。

同時,推出邪惡軸心國,明確以伊朗和朝鮮為邪惡軸心國,即對朝鮮和伊朗發出警告,薩達姆就是他們的下場。

為了安撫世界輿論和其他溫和的阿拉伯國家,美國推出文明沖突論和大中東計劃,把美國霸權殖民中東的目的說成是改造文明、和平、自由、民主的中東,把美國與伊拉克、伊朗人民的沖突說成是文明的沖突,以獲得最大的西方世界人民的支持。

Ⅸ 伊朗對陣美國是哪天開始

伊朗對陣美國是2022年11月30日凌晨3點開始,伊朗0:1美國

閱讀全文

與伊朗從什麼時候開始打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國家的國旗左上角是英國國旗 瀏覽:373
英國脂肪瘤怎麼消除 瀏覽:810
中國哪個城市有金水區 瀏覽:318
赴英國看病需要辦理什麼簽證 瀏覽:190
越南如何稱呼朝鮮 瀏覽:195
印尼美麗丸效果怎麼樣 瀏覽:95
中國所有節日怎麼寫 瀏覽:296
英國研究生什麼時候能回國 瀏覽:68
為什麼印度人聽不懂中式英語 瀏覽:667
港中國際怎麼樣 瀏覽:241
越南土雞怎麼煮好吃 瀏覽:958
英國下周打什麼疫苗 瀏覽:119
到英國怎麼帶行李 瀏覽:872
印尼物價多少錢 瀏覽:667
美國和伊朗現在聊什麼 瀏覽:319
中國如何直面反傾銷 瀏覽:472
英國富人區死亡多少人 瀏覽:133
中國黃金福字戒指多少錢 瀏覽:491
伊朗前面是什麼海 瀏覽:299
印尼臘肉怎麼做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