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分析伊朗對美國和俄羅斯的戰略地位是什麼
伊朗的核問題
伊朗的核問題來自伊朗的立國原則與美國國家利益的不可調和性。伊朗的立國原則就是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國家,向所有的伊斯蘭教信徒為主體的國家輸出伊斯蘭意識形態的革命,漸而向全球輸出伊斯蘭意識形態。這立國原則可以從伊朗的憲法和國家政權的結構及外交原則上得出。伊朗的外交原則是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宣布「不傾向東方,也不傾向西方」,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積極發展同伊斯蘭、第三世界和不結盟國家的關系,重視同西歐、日本等國的交往與經貿聯系。除美國、以色列和南非外,願同所有國家在互�拖嗷プ鷸氐幕�∩戲⒄構叵怠<岢質涑鮃了估家饈緞翁��了估莢諂渫飩徽�咧懈哂諞磺校�恢糜諞磺泄�依�嬤�稀R晾實牧⒐��蛞彩且晾時J嘏燒�穩宋鐧惱�偽Ц海�歉穌�衛硐搿H歡�飫硐敫�攔��依�嬖斐閃思�蟮某逋弧?nbsp;
在世界上公開有核力量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未公開的據推測有核力量可能性非常高的國家有以色列、巴西。然而這些(除美國外)公開的和未公開的核國家都沒有受到美國極其盟國以實際軍事打擊為手段逼迫這些國家停止核開發,是因為這些國家有些是美國的友邦國,有些是美國無能為力去制止,有些則是制止的成本太高的原因。伊朗就不同了。
首先伊朗是個中小型國家。其次伊朗是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再次伊朗在世界比較孤立。再其次伊朗的軍事實力不是很強。最後伊朗還是個豐富的產油國。最根本的是伊朗的核成功將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及中東利益構成致命性的打擊。所以伊朗才會面臨著美國以直接的軍事打擊為威脅以促使伊朗放棄核開發的危機。由於伊朗是弱小的,而且美國的軍事打擊的成本可以從伊朗豐富的石油中減少甚至獲利,所以理論上講美國軍事打擊伊朗是可行的。可以說伊朗的核危機就是伊朗國家政權的危機。
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美國必定要維護當前的超級大國地位和繼續加強自己地位的牢固性。作為一個國家的利益對外表現形式主要為對外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美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會有幾個國家對美國繼續加強超級大國地位的牢固性造成深刻的影響。這就是地區性大國的出現和加強地區性大國地位的現實。目前能夠作到地區性大國及擴大影響范圍的國家及國家聯盟有中國、俄羅斯、歐洲聯盟。對美國來說,未來最大的挑戰者必定是中國,這是由於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條件決定的。為了繼續加強超級大國的牢固性,美國就必須限制及瓦解現有的地區性大國的對外影響,防止其他地區的地區性大國的出現,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以美國現有的有利條件影響整個世界。在軍事上,美國戰略意圖是在每一個可能對美國的利益造成極大影響的地區進行軍事部署,從而壓制對方的影響力。在東亞,美國以日本基地、韓國基地、關島基地及最近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對中國進行軍事圍堵。對俄羅斯的軍事戰略扼制,美國以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和北約對東歐各國的吸引來圍堵俄羅斯。在歐洲,美國以北約的領導作用和對北約內部的幾個國家的拉攏及對東歐國家的軍事合作來牽制歐洲大陸。在東南亞,美國以其戰略盟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對印度及東南亞國家進行軍事潛伏。在非洲,目前及以後一段長時間還不會出現對美國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出現,所以在非洲美國以其他方式來鉗制非洲。在拉美,對美國的軍事威脅以本土的軍事力量就可以對付了。在中東,美國以其盟國以色列、土耳其及最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存在來應付中東的軍事威脅。除了軍事手段,美國還以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及扼制世界上所有對美國國家利益造成
逐鹿中東
中東的資源是富有的,但是中東的力量是貧窮的。中東是沒有一個地區性大國的地區。所以對中東的爭奪就變成了地區外大國的逐鹿戰場了。美國在這場逐鹿中先撥頭疇。美國先安排自己的盟國以色列對付中東各國,然後對阿富汗及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造成美國軍事力量在中東的直接存在。在這場逐鹿中,主要的逐鹿大國還有現有的各地區性大國,包括中國、俄羅斯、歐盟。在中東問題上,美國與歐盟的共同點比較多。美國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共同點比較少,甚至是沖突點比較多。這些都是美國為了加強超級大國的牢固性而採取的戰略。也是各地區性大國為了削弱美國的牢固性而採取的策略。美國想把中東攬為己有,這樣可以加強牢固性。各地區大國為了削弱美國的牢固性,紛紛對中東進行某種幫助。這樣在中東的逐鹿就變成了加強超級大國地位和削弱超級大國地位的斗爭了。目前有一條鹿跑到了兵營,殺鹿和救鹿的游戲開始了。
伊朗的核成功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東利益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然而對中國和俄羅斯而言反而是好事,最起碼不是一件壞事。各地區性大國如果只想保住自己的地區性大國地位,那麼在全球各地區都出現對自己比較友好的地區性大國的局勢是有利的。目前沒有地區性大國的地區有南美、中東、非洲。伊朗是想做中東地區性大國的一個國家。多極世界對各地區性大國有利,但是美國不允許,美國想做單極世界的領袖。現實的是美國節節勝利,各地區性大國節節敗退,特別是在中東。美國在中東位於有利的地形,急切想射下伊朗,中國和俄羅斯及歐盟想盡辦法不讓美國得逞。然而中國和俄羅斯對伊朗幫助目的和方式跟歐盟是不同的。歐盟是不希望伊朗成為中東的地區性大國的,他們對伊朗的核問題的態度跟美國基本是一致的,即不允許伊朗擁有核力量,只不過歐盟對伊朗的態度比較溫和而已。不管是為了什麼目的,得到利益是最重要的。如果美國射下伊朗,那麼美國的利益將是最大的,中國和俄羅斯的利益甚至是零或負數,歐盟卻會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利益。如果中國和俄羅斯給於伊朗軍事和外交上的幫助使美國的軍事打擊變得失敗,那麼中國和俄羅斯的利益將是最大的,歐盟其次,美國的利益甚至是零或負數。如果伊朗放棄核開發,那麼美國的長遠利益為最大,中國和俄羅斯的短期利益比較大,歐盟的利益也會有所得
戰爭還是和平
戰爭還是和平的主角是伊朗。問題的關鍵是伊朗是否放棄核開發。伊朗如果認為伊朗的軍事條件能夠抵擋美國的軍事打擊或美國不可能軍事打擊伊朗,再加上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的強硬態度,那麼伊朗會繼續進行核開發。伊朗如果認為美國會軍事打擊伊朗且伊朗會敗退,或想緩和下局勢待其他有利時機再開發,那麼伊朗就會暫時不開發核力量。伊朗認為美國不會軍事打擊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伊拉克的局勢還不穩定,且美國的對伊拉克戰爭受到國際及美國國內的批評。
(2) 美國支持不了對伊朗的全面軍事進攻。
(3) 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不會支持美國對伊朗的軍事打擊。
(4) 美國無法說服其多數盟國對伊朗的共同軍事打擊。
(5) 中國和俄羅斯會牽制美國對伊朗的軍事行動。
(6) 美國國內反對美國對伊朗的軍事打擊。
這是伊朗恢復核開發的部分原因。從表面上看,美國不會打擊伊朗,但是由於伊朗的核成功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及中東利益造成的影響太大,美國有可能會不顧國內的反對先對伊朗進行外科似打擊。其實美國還是可以拉來大多數盟國對伊朗進行軍事行動的,這點伊朗不要看錯了。美國制止伊朗核成功的主要理由是:
(1) 美國為了全球戰略,不允許在中東出現與美國敵對的地區性大國。
(2) 伊朗的核成功會鞏固伊朗的現政權,會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民主進程進行破壞。
(3) 伊朗會資助伊拉克和阿富汗進行伊斯蘭革命,從而對美國的戰略意圖進行破壞。
(4) 伊朗的核成功使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缺少了軍事打擊這一項,至少是投鼠忌器。
(5) 伊朗的核成功及其繼續壯大會影響其他中東國家的政治導向。
(6) 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會持續減少。
(7) 伊朗的核成功會對以色列造成極度的威脅。
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解決就是決不許伊朗的核成功。除了現實的軍事打擊威脅外,美國也採取外交手段來制止伊朗的核開發。對於美國來說,能外交解決伊朗核問題是最優的方案,因為對伊朗的軍事打擊確實有些難題沒解決。除了美國外,中國、俄羅斯、歐盟等國家也希望能和平解決伊朗核危機。不過為了最壞的打算,中國和俄羅斯還是會對伊朗進行軍事和外交上的支持,這也是伊朗堅持核開發的理由,同時也是美國對中國和俄羅斯進行外交遊說的理由。
以上這些分析說明了伊朗堅信美國不會軍事打擊或美國的軍事打擊會以失敗告終與美國為了超級大國的戰略意圖一定要制止伊朗核成功的矛盾。由於戰爭還是和平的最重要的主角是伊朗,所以說戰爭的概率比和平的概率高很多,也就是說很大的可能是2006年美國與伊朗會發生戰爭。
如果美國與伊朗發生全面戰爭的話,美國會從三面對伊朗進行攻擊。一面是從阿富汗進軍。由於伊朗靠近阿富汗的地區是沙漠,所以美國會使用機械旅為主的地面部隊進攻伊朗的東部。一面是從伊拉克進軍。由於伊朗靠近伊拉克的地區以山地為主,所以美國會使用以山地部隊為主的地面部隊從伊朗的西部進攻。一面是伊朗的南部海岸,美國會使用從艦艇上發導彈等攻擊伊朗的軍事設施和主力部隊,也會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機對伊朗進行空中打擊,同時從南部登陸配合東面和西面的部隊進行包圍戰。
2. 伊朗—拜占庭戰爭中雙方的軍事戰略是什麼
伊朗人都避免同以高度密集隊形作戰的拜占庭人近戰,多半採用散開隊形,以投擲武器與拜占庭人對抗。
與此相應,拜占庭軍團逐步由弓箭手、投石器手和投擲炮手組成,他們與排成數列橫隊的重裝戰列步兵協同作戰。每個軍團配屬有一個由數艘小船和渡河保障人員組成的舟橋組,以及圍攻要塞的所需器材。在伊拜戰爭中,拜占庭人常常用土掩體、壁壘、壕溝和木塔加強部隊的配置,在這些隱蔽物中部署著射手和投擲炮。
3. 誰告訴我伊朗的國防力量和軍事力量,越具體越好!
伊朗是中東地區的「大塊頭」,其人口是伊拉克人口的2.5倍多,面積相當於伊拉克的4倍。綜合國力也是海灣地區最強的.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自從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後;伊朗就一直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並擁有了中東最強大的導彈庫和首屈一指的武裝部隊。
伊朗陸軍是伊朗武裝力量的主體,總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主戰坦克約1400輛,其中不乏先進的T-72型和「酋長」主戰坦克。特別是伊朗自行生產的「佐勒菲卡爾」系列坦克,吸取了西方的先進技術,成為伊朗地面裝甲力量的骨幹。
伊朗地面武裝力量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除了坦克,伊朗陸軍還擁有近百輛裝甲偵察車、上千輛步兵戰斗車和裝甲輸送車。其擁有的近600架直升機更非伊拉克、阿富汗可比。此外,伊朗還擁有牽引火炮約2000門、自行火炮約300門,以及數量龐大的火箭炮,尤其是伊朗的導彈更是其威懾美以的「撒手鐧」武器。
伊朗軍方公開表示,如果美國和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伊朗將用導彈進行還擊。如果美國對伊朗實施「斬首」行動,發動大規模軍事攻擊,伊朗將採取誘敵深入戰術,利用伊朗領土廣闊和地形復雜的特點阻擊入侵者。同時,火力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切斷海上石油通道,將戰火燒到整個地區,使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陷於被動。
伊朗的「流星」、「飛毛腿」和「征服者」系列導彈以及正在研製的隱形導彈,射程分別為200公里到1300公里以上。首先是中遠程導彈。用伊朗外長的話說,伊朗的軍事戰略日益依賴精密的遠程導彈,如「流星-3」和「法塔赫-110」導彈,兩者都可以擊中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任何目標。「流星-3」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1300公里,彈頭重1600磅,如果將該型導彈部署在伊朗西部地區的話,幾乎整個中東和海灣地區都將在打擊范圍之內。有消息稱,升級後的「流星-3」射程可以達到2000公里,能夠打到歐洲中部。
這些導彈按里程,雖然打不到美國本土,但是要打擊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基地,打擊以色列的戰略目標已經不在話下。此外,伊朗現行裝備的「飛毛腿」B型導彈(射程為325公里)達300多枚,「飛毛腿」C型導彈(射程為550公里)達60多枚,可打擊美軍駐阿富汗基地。雖然「飛毛腿」導彈的精確度不高,但數量如此龐大的導彈群打出去誰也受不了。
伊朗的「征服者」型導彈(射程約200公里)是使用固體燃料的新型中短程導彈,伊朗軍方人士稱它是全面解讀伊朗軍事實力「世界上打擊精度最高的導彈之一」。伊朗的這些導彈的確使美軍深感頭疼,也是其能夠抗衡美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說,各類導彈是伊朗實施抗美計劃最有力的「本錢」。
在海灣地區,伊朗算得上是一個海軍大國。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伊朗一直比較注重海軍實力建設。在前國王巴列維時期,伊朗就從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購買了大量的海軍裝備,建立起了當時本地區最為強大的海軍。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霍梅尼政權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美、英等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再加上後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伊朗海軍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自80年代末,伊朗把海軍建設重新提上議事日程,海軍在每年的國防預算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其中1996年大約為27億美元,近年更是大幅上升。
波斯灣長約1000千米,平均寬200千米,平均水深60米,最窄處霍爾穆茲海峽寬46千米。由於受到狹小水域的限制,伊朗海軍並沒有采購大型軍艦(除數艘老式驅護艦和3艘「基洛」級潛艇外),轉而對一些小艇十分感興趣。伊朗認為,其岸艦導彈足以封鎖霍爾穆茲海峽,進而扼住波斯灣咽喉。為此,伊朗海軍采購了大量機動靈活、善於突擊的戰斗小艇,給人一種「海上游擊隊」的感覺。您可別小瞧這支「游擊隊」,它的小艇戰斗群機動性特強,而且艇的干舷較低,能夠躲避反艦導彈,可以在己方岸艦導彈的掩護下,形成對波斯灣航道和海域的封鎖和半封鎖狀態。
近年,隨著國防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伊朗海軍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由伊朗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游泳者15」號袖珍潛艇,於2000年8月29日在阿巴斯港建成下水,這是伊朗海軍的第一艘國產潛艇。1996年宣布自行建造3艘1000噸級驅逐艦,至2002年上半年,首艘「摩傑」號(Moje)完工,這是伊朗海軍的第一艘國產驅逐艦。據伊朗海軍稱,這艘驅逐艦安裝有先進的電子系統,具備反潛、防空作戰能力。除自行建造外,伊朗海軍還積極謀求從國外引進新型武器裝備。據報道,伊朗海軍正在考慮購買中國新式導彈攻擊快艇「中國貓」。該艇長23米,動力裝置為2台柴油機,最大航速約50節,裝備4枚C802或C701反艦導彈,伊朗將是「中國貓」的第一個客戶。
目前,伊朗海軍擁有兵員2萬人左右(包括約2000人的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主要海軍基地有5個,其中在波斯灣有阿巴斯港、布希爾和霍梅尼港,在印度洋有恰赫巴哈爾(潛艇基地),在裏海沿岸有恩利澤。主要作戰艦艇包括俄制「基洛」級潛艇3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3艘和輕型護衛艦12艘。
潛艇俄制「基洛」級3艘,被分別命名為「塔列克」號(901)、「諾爾」號(902)和「尤尼斯」號(903),1988年簽約訂購,為877EKM型,1992年開始加入伊朗海軍戰斗序列。潛艇全長73.8米,水下排水量達到3000噸,最大下潛深度300米。主要攻擊武器是魚雷,艇艏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外加12枚備用魚雷,滿裝共18枚魚雷,並可攜帶24枚水雷。「基洛」級潛艇使伊朗海軍戰力得到大幅提升,可說是伊朗最具威懾力的「王牌戰艦」。
另外,還有4艘袖珍潛艇。其中3艘水下排水量90噸,艇長19米,寬2.8米。1艘為2000年建成的國產貨。這些袖珍潛艇可執行佈雷、運送蛙人、水下突擊及偵察等任務。
驅逐艦「巴布爾」級3艘,原為上世紀40年代建成服役的美艦,伊朗巴列維國王時期購入。艦長114.8米,滿載排水量3250噸,雙軸,最大航速34節。主要武器有4座「標准」SM-1MR箱式艦空導彈發射架,備彈8枚;雙管127毫米炮和23毫米炮各2座。艦上裝有各種雷達和1架AB204AS直升機。
護衛艦「阿勒萬德」級3艘,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服役。艦長94.5米,滿載排水量1350噸,最大航速39節。主要武備有1座5聯裝「海殺手」Ⅱ型艦艦導彈發射架、1座114毫米炮、2座雙管35毫米炮、3座20毫米炮、2挺12.7毫米機槍和1座3管火箭發射裝置。
輕型護衛艦「巴延多」級2艘,20世紀60年代開始服役,滿載排水量1135噸。主要武備有2座Mk34 76毫米炮、2座雙管「博福斯」40毫米炮、2座20毫米炮和2挺12.7毫米機槍。
導彈艇「滬東」級10艘,中國造,1994年開始服役。艇長33.6米,滿載排水量205噸。武備有4枚C802(亦說C801)反艦導彈、1座雙管30毫米炮,安裝有SR-47A對海搜索雷達、FMl070導航雷達、「谷燈」341火控雷達。
「卡門」級10艘,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服役,滿載排水量275噸,航速37.5節。武備有4枚「魚*」或C801反艦導彈、1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1座「博福斯」40毫米炮。另有原蘇制「奧薩」Ⅱ級導彈艇1艘。
除上述外,伊朗海軍還擁有炮艇3艘、大型巡邏艇3艘、近岸巡邏艇90艘、後勤登陸艦6艘、坦克登陸艦5艘、氣墊艇10艘、近岸掃雷艇3艘、近海掃雷艇2艘、補給船1艘、供給船2艘、支援船7艘、淡水船4艘、供給艇13艘,另有數十艘小艇。海軍航空兵約2000人,裝備各類飛機20多架。海軍陸戰隊有兩個旅。
4. 深度分析:伊朗為什麼對中國很重要
伊朗是中國和平崛起.平衡國際戰略環境的得力幫手;伊朗豐富的石油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資源;伊朗位於中東地中海沿岸的戰略位置是中國實現歐亞經濟交 流的重要通道。伊朗如果被美國打垮或佔領,將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全球的政治格局將一邊倒,倒向美國;助長國際強權主義,助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用軍事侵略 解決各個國際問題;同中國周邊發生領土糾紛的菲律賓/日本/越南/印度等將在恫嚇利誘下,倒向美國!皆時沒有一個聽中國的!我國收復國土將難上加難,外敵 侵佔在美國的撐腰下將蠢蠢欲動。美國將戰略中心調整為亞太,將重兵部署中國周邊,美國目標是遏制中國的崛起!2010-2011年美國插手中國南海事務, 幫助菲律賓侵佔我國南海島嶼,利誘菲律賓/日本/越南/印度同中國發生糾紛,現在有拉攏緬甸。美國對伊朗的戰略一半是針對中俄,一半是伊朗。伊朗對中俄的 重要性如同「唇亡齒寒」,伊朗被擊跨,中俄將失去了左右手。。。
5. 伊朗這種暴亂的境地是一種必然結果,為何會這樣說
伊朗變成如今這種情況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因為伊朗在戰略地位,自然資源以及長久以來的文化政治因素都使得伊朗不可避免面對著許多動亂因素。
正是這樣的種種因素,導致伊朗難以維持長時間的和平與穩定,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伊朗的暴亂是一種必然結果。這樣的猜想也不乏理論支撐。
6.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7. 以色列與伊朗目前的狀況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和伊朗有比較密切的合作關系。兩國在對抗蘇聯的控制,和反對阿拉伯人有共同利益。兩國在軍事,外交,貿易上有很多的友好合作,伊朗也是以色列石油的重要來源地。1979年伊朗革命後,親美派沙阿(伊朗君主)領導的伊朗君主立憲政體在過程中被推翻,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為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兩國關系開始改變。
1980年伊拉克入侵伊朗後,伊朗得不到西方國家支持,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從以色列購買武器,彈葯,但這個在提升雙方關繫上並沒有起到很大作用。之後因為伊朗經常不能按時付款,雙方終止了交易。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並在貝魯特成立了親以政府。但幾天內,伊朗就在黎巴嫩地區部署了『革命衛隊』支持敵對以色列的什葉派。
伊朗訓練了一個什葉派組織,之後發展成了很強大的『真主黨民兵』,對以色列形成了巨大的威脅。真主黨民兵在黎巴嫩對以色列駐軍發動過多次襲擊。到了2010年,以色列和伊朗關系更加緊張,以色列擔心伊朗研發核武器會對其產生巨大威脅,甚至考慮過單方面發動軍事打擊消滅伊朗的核計劃,不過還是把更多希望寄託於美國及西方國家對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控制。近日川普退出伊核協議,並把美國使館搬遷到耶路撒冷無疑像以色列表示更堅決的支持。伊朗會更加強化其軍事防範及各種措施,以色列對伊朗支持的老敵人敘利亞打擊也更加激進。
8. 伊朗海軍的戰略要地
波斯灣長約1000千米,平均寬200千米,平均水深60米,最窄處霍爾穆茲海峽寬46千米。由於受到狹小水域的限制,伊朗海軍並沒有采購大型軍艦(除數艘老式驅護艦和3艘「基洛」級潛艇外),轉而對一些小艇十分感興趣。伊朗認為,其岸艦導彈足以封鎖霍爾穆茲海峽,進而扼住波斯灣咽喉。為此,伊朗海軍采購了大量機動靈活、善於突擊的戰斗小艇,給人一種「海上游擊隊」的感覺。您可別小瞧這支「游擊隊」,它的小艇戰斗群機動性特強,而且艇的干舷較低,能夠躲避反艦導彈,可以在己方岸艦導彈的掩護下,形成對波斯灣航道和海域的封鎖和半封鎖狀態。
9. 求兩伊戰爭戰術戰略
先說戰略
前期,伊拉克採用了先發制人的戰略,試圖通過突然襲擊,在第一時間打垮伊朗的空軍,然後快速佔領有爭議地區,坐下來談判(但伊拉克人忽略了對對方有生力量的殲滅,走了一線平推的路子)
中期,伊拉克得手後就停下來了,坐視伊朗人組織反攻。伊朗這個時期的戰略就是把戰火燒到敵人的土地上,佔領了法奧半島,圍困了巴士拉
後期,雙方勢均力敵,陷入僵持,只能採取襲城戰,試圖打擊對方士氣,並採取了襲船戰,試圖瓦解對方經濟
在具體戰術上,還是一戰式的陣地戰,死拚死打
10. 「稱霸中東、建立什葉派走廊」,伊朗憑什麼有這么大的「野心」
這主要是因為伊朗是一個以什葉派為主的國家,在中東地區也擁有著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伊朗擁有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這足以支撐伊朗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以及目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這些國家希望通過建立什葉派走廊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些年的經濟制裁以及伊朗和美國之間的沖突,也導致了中東地區經常會出現戰爭的訊號,也是由於這些原因,使得中東地區經常會滋生出恐怖主義,這對於中東地區的老百姓並沒有太多的好處,所以也希望雙方能夠保持和平穩定的狀態,這對於兩個國家以及地區都有很大的益處。不過從最近的局勢來看,和平穩定的局面並不會在短期內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