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伊朗關於美航母編隊開進波斯灣的無關緊要,不存在威脅的的表態
美國的斯坦尼斯號么進入波斯灣以後,結束了該地區因兩國關系緊張升級後美國航母的長期缺席問題。一名伊朗海軍指揮官表示,伊朗已經准備好回應美國任何敵對的行為,但並不認為美國航母上周的抵達對波斯灣是一個重大的威脅。
而就伊朗本身來說,伊朗精英革命衛隊在海灣地區展開了幾次由海軍艦隊和直升機以及無人機,還有火箭發射器的多方位的參戰,進行了演習,可以說他們的眼睛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說是在美國沒有航空母艦的情況下,波斯灣地區可能會有長達數十個月的安全得到保障。
以上就是我對伊朗關於美航母編隊開進波斯灣而感覺到無所謂的原因分析。
『貳』 伊朗在波斯灣水域扣押一韓國油輪,扣押的原因是什麼
伊朗革命衛隊公布的原因是簡單的“環境危害”,而網上的解釋則眾說紛紜,主要的猜測有:彰顯地區控制力、作為談判籌碼、紀念卡西姆·蘇萊曼尼。
據報道,一艘名為“MT Hankuk Chemi”號的懸掛著韓國國旗的油輪,載著7200噸乙醇在由沙烏地阿拉伯駛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途中,被伊朗革命衛隊於波斯灣水域扣押,並被轉移到了伊朗港口。據悉,船上的船員均已被逮捕。事後在伊朗革命衛隊發布的聲明中,表示扣押該韓國油輪的原因為“環境危害”,此事一出,眾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各種各樣的猜測也紛紛地浮現了出來。
一、彰顯地區控制力
由美國帶頭的、一系列的制裁壓得伊朗幾乎難以喘息,而伊朗卻不甘示弱,於是便通過扣押韓國油輪的方式來彰顯其在海灣地區強大的控制力,以此來表現其不但擁有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實力,更擁有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堅定決心。
『叄』 波斯灣簡介及詳細資料
波斯即伊朗的古稱而波斯灣是周圍一批國家共有的。
公元一世紀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第一次用波斯灣來稱呼這一地方,而阿拉伯人則稱作這一地區為阿拉伯灣,為什麼現代國際地理學採用波斯灣的稱呼?
亞洲一些海域冠某國名或民族名,是國際地理標識(不是某國主權名稱):日本海、東中國海(不等於中國東海)、菲律賓海(有沿岸多國的領海而且大部分為國際公海)、南中國海(不等於中國南海)、泰國灣、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周圍很多亞非國家)、阿曼灣、波斯灣(波斯即伊朗而波斯灣是周圍一批國家共有的)。
按亞洲地理學的國際性外海命名規則,已經用阿拉伯之名命名了一個巨大海域(阿拉伯海),因此採用波斯(伊朗古稱)之名命名該海灣,更好標識、區別、記憶。
類似:安達曼群島屬於印度,已經用印度之名命名了一個巨大海域(印度洋),因此當代國際地理學和谷歌地圖採用緬甸海之名稱呼繼承英國舊稱的安達曼海。
世界上最古老的已知文明(蘇美爾)開發沿波斯灣和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現在是基礎海灣淺水盆地是一個廣泛的區域的河谷和濕地年底冰期和全新世開始,其中,伯明罕大學的考古學家傑弗里 ·玫瑰擔任環境避難所早期人類在定期的極端乾旱氣候振盪的過程中,為奠定基礎的迪爾門 傳說在波斯灣地區定居點的早期歷史的大部分的過渡期間由一系列的游牧部落統治南部海岸。在公元前4世紀結束時,南部的波斯灣地區部分主要是由迪爾門文明。很長時間的最重要的解決南部海岸波斯灣地區的是傑拉(Gerrha)。在2世紀Lakhum部落,居住在現在的葉門北部遷移和成立現今王國南部沿岸。偶爾的古戰場發生沿波斯灣海岸線,薩珊波斯帝國與現今王國,最突出的是由沙普爾二反對拉赫姆王國領導的入侵,導致拉赫姆王國的失敗和進步到沙烏地阿拉伯,沿南部的岸線。 在公元7世紀期間薩珊波斯帝國征服了整個波斯灣地區,包括南部和北部海岸。
公元前625 年至226年,北側是由波斯包括中間、阿契美尼德,塞琉古和帕提亞帝國的繼承為主。阿契美尼德國王大流士大帝的領導下,波斯船發現波斯灣。
葡萄牙擴張到印度洋後達伽馬遠航的勘探的16世紀早期在看見他們戰斗的波斯灣海岸奧斯曼帝國。在1521年,葡萄牙的部隊指揮官安東尼奧· 科雷亞 ·的帶領下入侵巴林採取控制其珍珠產業所創造的財富。1602年4月29日,沙阿阿巴斯薩法維波斯帝國波斯皇帝驅逐巴林葡萄牙,以及日期為紀念全國波斯灣當天在伊朗。 1622年阿巴斯採取了荷姆茲海峽來自葡萄牙的島嶼;大部分的貿易將轉變為班達爾阿巴斯,這是他從葡萄牙在1615年採取了後本人命名的小鎮。因此,波斯灣被波斯人打開與葡萄牙、荷蘭、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的商人,誰被授予特定許可權的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1871年,奧斯曼帝國重申成阿拉伯東部。 在從巴格達奧斯曼州長軍事和政治壓力,艾哈邁德·帕夏,執政的阿勒薩尼部落和平提交到奧斯曼帝國統治。 奧斯曼帝國被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並需要在其他各種前沿部隊該區撤離。
在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盟國用於伊朗作為一個管道運輸軍事和工業供應到俄羅斯(蘇聯),歷史上稱為"波斯走廊"途徑。此路徑將利用跨伊朗鐵路,但為了使供應運往伊朗,英國利用波斯灣地區作為供應鏈的入口點。波斯灣因此成為了關鍵的海上路徑,通過該盟軍運輸設備,向俄羅斯反對納粹入侵。
1763年到1971年,大英帝國保持著不同程度的政治控制了一些波斯灣國家,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原來叫特魯西爾國),並在不同的時間巴林、科威特、阿曼和卡達通過英國居住波斯灣。
2006年,超過100萬英國公民前往杜拜。2014年,英國宣布將設立第一個永久性軍事基地在波斯灣,因為它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於1971年退出。
印度洋邊緣海。阿拉伯語稱阿拉伯灣,簡稱海灣。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之間,是印度洋西北部半封閉的海灣。波斯灣西北自阿拉伯河河口,東南到荷姆茲海峽,長970千米,寬56-338千米。面積24.1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
波斯灣波斯灣的氣溫較高,常年在20℃左右,夏季可達32℃以上。西北風強,將沙漠地區的沙土吹入灣中,海水渾濁。夏季有塵暴和霾,秋季有颮和龍卷風。
波斯灣地處北回歸線高壓帶,氣候炎熱,海水蒸發量超過注入量,夏季水溫可達30-33℃,邊緣地帶甚至高達36℃,因此,波斯灣也是水溫最高的海灣。
海灣地區降水稀少,日照強烈,東西兩岸又多為副熱帶乾旱荒漠。水溫很高,西北部水溫為16-32℃,東南部為24-32℃,淺海區夏季水溫高達35.6℃,成為世界上最熱的海區之一。高溫、乾燥增強了海面蒸發力,年蒸發量達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過了年降水量(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總和,因而海水鹽度較高,東南部為37-38,西北部為38-41,都大於荷姆茲海峽以東的阿拉伯海,海峽兩側海區的鹽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從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中鹽度較大海水從海峽底層流入阿拉伯海。
波斯灣地處副熱帶大陸西岸,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蒸發大於降水,海水鹽度高,密度大,水面較低,而相鄰的阿拉伯海,鹽度低,密度小,水面高。於是,表層海水就由水面較高的阿拉伯海流入水面較低的波斯灣。底層海水則由鹽度較高的波斯灣流入阿拉伯海。 海灣中島嶼眾多,大部分是珊瑚島,較大的有巴林島、格什姆島、阿布阿里島等。海灣北部由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帶來大量泥沙的堆積以及地殼緩慢上升,致水深逐漸變淺,海灣北岸岸線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進,海灣在縮小。高溫、乾燥增強了海面蒸發力,年蒸發量達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過了年降水量( 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總和 ,因而海水鹽度較高,東南部為37-38,西北部為38-41,都大於荷姆茲海峽以東的阿拉伯海,海峽兩側海區的鹽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從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中鹽度較大海水從海峽底層流入阿拉伯海。波斯灣海底和周圍陸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寶庫,約佔世界石油儲藏量的53%-58%。石油產量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3。石油輸出量佔世界石油總出口量的60%,主要供給世界上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西歐一些國家。漁業資源也很豐富,盛產多種魚類,珍珠和珍珠母的採集著稱於世 。 沿岸和灣內重要港口有 :阿巴丹 、哈爾克島、布希爾、巴斯拉、法奧、科威特港、阿布達比、杜拜等。
波斯灣沿阿拉伯海的地中海地區,包括阿拉伯海灣、紅海、卡奇灣、蘇伊士灣、亞喀巴灣、亞丁灣和阿曼灣,海豚和江豚是最常見的海洋哺乳動物的水域,而今天大鯨和逆戟鯨是罕見。
波斯灣還擁有超過700種魚類,其中大部分是本土到海灣地區。超過80%的珊瑚礁相關,直接或間接地依賴其生存的珊瑚礁。
波斯灣海底和周圍陸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寶庫,約佔世界石油儲藏量的53%-58%。石油產量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3。石油輸出量佔世界石油總出口量的60%,主要供給世界上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西歐一些國家。漁業資源也很豐富,盛產多種魚類,珍珠和珍珠母的採集著稱於世。沿岸和灣內重要港口有:阿巴丹、哈爾克島、布希爾、巴斯拉、法奧、科威特港、阿布達比、杜拜等。
沿岸國家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海灣地區為世界最大石油產地和供應地,已探明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所產石油,經荷姆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寶庫"、"世界油閥"之稱。 灣內有眾多島嶼,大都為珊瑚島。灣底與沿岸為世界上石油蘊藏最多的地區之一。淡水絕大部分來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與卡侖河。因蒸發量超過注入量,故西北部鹽度(38-41‰)仍比東南海口(37-38‰)高。
西北部水溫16-32℃,東南部24-32℃。自古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從事航海、商業、漁業與采珍珠業者較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阿拉伯半島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經波斯灣外運。
印度洋的一個淺邊緣海,面積239600平方千米。位於阿拉伯半島與伊朗西南部之間。波斯灣從西北面的阿拉伯河(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河口)至東南面的海灣出口荷姆茲海峽和阿曼灣,長990千米,寬55-340千米。北面和東面為伊朗,南面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西面為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西北為科威特和伊拉克,灣中有島國巴林。
海域水淺,極少超過90米,只有東南部出口附近和個別部位深度超過110米。最大水深出現在伊朗沿岸,而寬闊的淺水域平均水深不到36米,與阿拉伯沿岸相接。海灣淡水入流量不大,主要來自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和卡倫(Karun)河。實際上海灣西南側沒有多少淡水注入海灣。這種情況加上水溫高導致入流的淡水過分蒸發和水體含鹽度高。
波斯灣地區的經濟以石油生產為主。海灣及周圍國家石油產量約佔世界的1/4以上,儲量佔世界的一半以上。海灣沿岸國家科威特、卡達和巴林還發展了大規模商業和捕魚業,但在1990年代初期,因波斯灣戰爭(1991)中伊拉克造成科威特近海油井大量石油溢漫,捕魚行業一度陷於癱瘓。
波斯灣波斯灣呈狹長形,西北-東南走向。伊朗沿岸,南段為山地,岸線平直,海岸陡峭;北段為狹長海岸平原,岸線較曲折,多小港灣。阿拉伯半島沿岸為沙漠,局部有鹽沼。東南端荷姆茲海峽為海灣咽喉,灣口多島嶼,格什姆、大通布、小通布等島緊扼灣口,構成海灣天然屏障。屬亞熱帶氣候。終年盛行西北風,風力變化無常。夏季炎熱少雨,常有風沙塵霾,能見度低,秋季有暴風,冬季多雲霧。年降水量:阿拉伯半島一側不到125毫米,伊朗一側275毫米。表層水溫:東南部24-32℃,西北部16-32℃。鹽度37-41‰,西南局部海域達50-70‰。海流為逆時針方向環流,灣口流速3-4節,其他海區0.5-1.6節。潮差1.5-3.5米。
西亞的波斯灣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海拔長約1040千米,寬180-320千米,面積24萬千米2,平均水深25米,是一片廣闊的內海。它西接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向東則通過它唯一的出口--荷姆茲海峽與阿拉伯海相連。 荷姆茲海峽因扼守波斯灣石油海上運輸的出口而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海灣及其周圍100千米范圍內,是一條巨大的石油帶,這里蘊藏著佔世界石油總儲量一半以上的石油,僅沙特一國的石油儲量就佔世界總儲量的1/4,堪稱"石油王國"。
波斯灣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波斯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至95%均經由荷姆茲海峽,峰值時每天通過海峽的油船和其他商船達300餘艘。荷姆茲海峽也因此成了一條關系許多國家興衰的戰略要地。
為減少對荷姆茲海峽的依賴並縮短前往歐洲的航程,海灣各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雖然荷姆茲海峽的重要性已遠不如以前了,但是如果封閉它,對世界石油市場依然會有重大影響。中國進口的60%石油來自海灣,而且基本上都要經過荷姆茲海峽。
波斯灣地區在地質歷史上是氣候溫暖的淺海環境,水生動植物豐富並有大范圍的良好的儲存構造,具備了形成和儲藏石油的最佳條件。波斯灣地區不僅石油資源豐富,而且開采條件也十分優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個油田儲量達3.5億噸以上,為超級大油田;並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陸上,因此輸油管運輸距離短,原油外運方便。油田的地下壓力高,油井多為自噴井,占油井總數的80%以上,因此其生產成本是世界最低的。 波斯灣的石油出口量佔世界的60%以上, 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石油源源不斷地流向日本、西歐和美國等地;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灣昔日的貧困國家轉眼之間躋身於世界富國的行列。
波斯灣波斯灣雖是石油寶庫,但它給該地區帶來金錢的同時,也帶來了戰亂和苦難。外來勢力的滲透和爭奪,加上波斯灣內部由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造成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使波斯灣局勢長期動盪,並多次燃起戰火,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對整個國際形勢也有著很大影響。美國一直把波斯灣當作其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積極通過各種手段向這一地區滲透。支持伊拉克打兩伊戰爭,為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出兵海灣,再到打伊拉克戰爭,都是為了維護其在波斯灣的戰略和經濟利益。美國已基本控制了波斯灣這一世界石油寶庫。
波斯灣內珊瑚礁遍布,漁產豐富;但因臨近國家逐漸工業化,加上油輪漏油事件時有所聞,且臨近地區戰事不斷,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在此設立軍事基地,與在伊拉克的土耳其軍隊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灣是同盟國向蘇聯提供軍用物資的運輸線。
軍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布希爾和霍拉姆沙赫爾海軍基地;伊拉克的巴斯拉海空軍基地、舒艾拜空軍基地和烏姆蓋斯爾海軍基地;沙烏地阿拉伯的宰赫蘭空軍基地、朱拜勒和達曼海軍基地;阿曼的錫卜空軍基地;巴林的朱費爾角海軍基地。海灣地區有一條巨大的石油帶,具有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產區,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有"世界油庫"之稱,其石油蘊藏量佔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125億桶,僅次於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約3.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2.4%。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波斯灣海灣及其周圍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國際通道。西方所需海灣石油的大部分,必須通過海灣唯一的出海航道荷姆茲海峽運出。如海峽被切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濟將受到致命打擊。因此,控制自海灣西岸經荷姆茲海峽過阿曼灣到阿拉伯海的這條海上東西通道,就成了美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1981年5月,海灣地區一些國家成立了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其成員國包括阿聯、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委員會的宗旨是實現成員國之間在一切領域的協調、加強成員國在各方面的聯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動六國的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據伊朗官方媒體2016年6月12號報導,中國與伊朗簽署一項新契約,將合作修建波斯灣南部的"格什姆石油碼頭",這項契約價值5億5千萬美元,將把"格什姆島"打造成海灣地區石油生產,和石油產品儲備領域的一個重要樞紐。
海灣戰爭即波斯灣戰爭,1990年7月,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領土糾紛和債務等問題的爭端激化。當地時間8月2日凌晨2點,伊拉克向科威特發動閃電式襲擊,並迅速佔領科全境。伊拉克此舉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多項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軍,並宣布對伊拉克實行強制性經濟制裁和武器禁運等措施。與此同時,美、英、法等國開始向海灣集結兵力,海灣戰爭一觸即發。
波斯灣戰爭在持續的5個半月里,國際社會的和平努力終成泡影。1991年1月17日凌晨2時30分,從海灣的美國戰艦上發射出的第一枚"戰斧"巡航飛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爆炸,終於拉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
海灣戰爭是伊拉克和由聯合國授權,以美國為首的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它的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佔科威特。戰爭結果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的決定性勝利:以相當小的損失將伊拉克軍隊逐出科威特。主要戰役由空戰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附近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陸戰組成。陸戰的范圍僅限於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邊境地區。此外伊拉克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 伊拉克從科威特領土撤退後遺棄在沙漠中的伊軍坦克。右側為被伊拉克軍隊點燃的科威特油井燃起大火。
波斯灣1990年8月7日,美國一艘戰艦在波斯灣南部水域巡邏,對伊拉克開始進行海上封鎖,以阻止其石油出口和食品進口。
1990年8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徑,並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軍。
1990年8月7日,法國一艘驅逐艦經埃及蘇伊士運河駛往海灣。
1990年8月5日,科威特王儲兼首相薩阿德·阿卜杜拉·薩巴赫(左)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法赫德(中)、王儲阿卜杜勒·阿齊茲在沙特吉達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事進行磋商。這是科威特王儲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來的第一次公開露面。
『肆』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伍』 美國派出航母進入波斯灣部署,是要對伊朗動手了嗎
我覺得這個時候要說動手有點早了,畢竟伊朗的實力也不弱,一旦開啟戰爭對美國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有可能最後美國會陷入伊朗的戰爭泥潭中拔不出來,雖說有一些事情不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此次派出航母群進入波斯灣,肯定是想要給伊朗施加壓力。
除此之外不斷的戰爭會讓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持續增長,所以美國高層就算為了安撫國內民眾的情緒也不會斷然選擇開戰。
『陸』 海灣戰爭的事件經過
1、1990美國布立頓號巡防艦開進波斯灣海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和伊拉克的關系惡劣。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盟國。
2、1990年7月末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談判停止,伊拉克在科威特邊境大量駐軍,薩達姆·海珊召見美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進行一次四目談話。
3、1979年美國將伊拉克列入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兩伊戰爭期間美伊關系逐漸改善。隨著革命後的伊朗在1982年深入伊拉克,為了防止伊朗獲勝從而輸出革命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美國開始對伊拉克進行援助,將其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撤除,並銷售武器給伊拉克。除了公開渠道的援助,關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指導伊拉克軍隊的猜測也廣泛流傳。
4、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會晤沙烏地阿拉伯國防部長1989年11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韋伯斯特與科威特特工首長會晤。
5、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聲稱獲得了一份這次會晤的備忘錄。後來伊拉克以這份備忘錄為由聲稱中央情報局和科威特陰謀瓦解伊拉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
6、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海灣戰爭包括3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1]。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參考鏈接:海灣戰爭
『柒』 伊朗這種暴亂的境地是一種必然結果,為何會這樣說
伊朗變成如今這種情況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因為伊朗在戰略地位,自然資源以及長久以來的文化政治因素都使得伊朗不可避免面對著許多動亂因素。
正是這樣的種種因素,導致伊朗難以維持長時間的和平與穩定,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伊朗的暴亂是一種必然結果。這樣的猜想也不乏理論支撐。
『捌』 當前伊朗處於內憂外患中,美國將航母駛入波斯灣,此舉究竟有何深意
伊朗現在處於內憂外患,美國現在逐漸在收拾海外的爛攤子。美國將航母駛入波斯灣這一舉措就可以證明美國現在想集中精力來對付伊朗。
在美國航母開到波斯灣附近時在伊朗附近最近的一個國家卡達也對美國發出了嚴重的警告,要求美國不要輕舉妄動。避免著戰爭的發生,對幾個國家都沒有什麼好處。可是美國沒有聽卡達這個國家的警告,反而在波斯灣航母上做出了值班准備作戰的准備。不過伊朗就對美國展示了自己的新型武器,美國看到伊朗的新型武器,也不知覺的撤離了伊朗近海岸的航母。如果美國和伊朗兩個國家真的開戰,那麼會有很多國家會成為戰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