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空軍基地在什麼地方

伊朗空軍基地在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2024-04-09 05:49:00

㈠ 俄羅斯在伊朗是否有軍事基地

沒有。俄軍目前在境外有20多個軍事設施,其中絕大部分都分布在獨聯體國家境內,非獨聯體國家只有在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有個海軍基地。
1、俄第7號軍事基地在阿布哈茲,自2009年起常駐,免費使用49年,如雙方無異議則自動延長15年。
2、俄軍加巴林雷達站在亞塞拜然境內。該雷達站自蘇聯解體後歸亞塞拜然所有,俄每年要向阿支付租金700萬美元。現執行的租約2012年底將到期,阿已向俄提價至3億美元/年。
3、俄軍第102軍事基地在亞美尼亞久姆利,常駐4500人,雙方於1995年簽署了為期25年的合約。因為亞美尼亞為集安條約成員國,所以俄免費使用此基地。
4、俄軍在白俄羅斯境內有「伏爾加」雷達站是俄反導預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1995年簽署了25年合約。此外,俄軍在白俄的維列伊卡還設有第43號通訊站,確保俄戰略核潛艇的通訊聯絡順暢。兩處軍事設施,俄方均為全免費使用(如需付費,大約為700-1000萬美元/年)。
5、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爾努爾航天發射場(1.15億美元/年的租金)。此外還有929號國家飛行試驗中心、「埃姆巴」靶場、「薩雷——沙干」武器試驗場、第四號國家中心靶場、1個通訊站、1個空軍轉運中心、第20號試驗點和兩個測量站,年總租金為5000萬美元。
6、俄軍在吉爾吉斯境內為坎特軍事基地(49年租期)、俄海軍反潛試驗基地、俄海軍通訊站、自動地震監測站和俄國防部地震試驗室。
7、烏克蘭第聶伯河地區有兩個摩托營、1個保障和後勤營、1個直升機中隊,共1000多人。駐地免費使用。
8、在塔吉克境內有第201號軍事基地,常駐7000人。「窗口」光電中心(是俄太空監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這些,俄已免除了塔政府2.42億美元的債務。此外,俄還於2006年向塔提供了7600萬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
9、在烏克蘭境內有黑海艦隊海軍基地(,包括黑海艦隊的指揮部、通訊中心、營地、高射導彈團、海軍陸戰團、彈葯庫)。在卡恰和格瓦爾德兩個機場有俄軍的戰斗機和直升機。租用了烏克蘭卡恰、蘇達克、雅爾塔的通訊站。每年9700萬美元的租金,此外還有天然氣價格上面的優惠等。
10、在烏茲別克境內自2006年開始使用卡爾什——哈納巴特軍事基地,為此向烏提供相關武器裝備、培訓軍事人員。
11、自2009年起在南奧塞梯常駐第4軍事基地,租期49年如雙方無異議自動延長15年。
12、在敘利亞塔爾圖斯港有俄第720海軍材料技術補給點(租金為200萬美元/年,俄給提供武器等方式支付租金,這是俄唯一在非獨聯體國家境內的海外軍事設施。

㈡ 歷史問題!!!!

海灣戰爭
(一)伊拉克侵佔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兩伊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二是領土爭端,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一,兩伊同是伊斯蘭國家,但伊朗五千多萬居民信仰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伊拉克一千六百萬人口中有半數以上為什葉派,但當政者是遜尼派。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毛拉們(宗教專職人員)掀起宗教狂熱,公開鼓吹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伊拉克是伊朗的鄰國,什葉派穆斯林又佔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因此首當其沖。伊朗領袖霍梅尼從1964年起,流亡到伊拉克,1978年被伊拉克現總統、當時的第二號領導人薩達姆·海珊以煽動當地什葉派叛亂的罪名驅逐到巴黎,為此,雙方結下了「一箭之仇」。二,領土爭端的兩個問題: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復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權。這個問題本來根據薩達姆同伊朗已故國王巴列維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已經解決了,協議規定構成兩國共同邊界的阿拉伯河一段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劃界。但薩達姆簽約後一直感到後悔,趁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動亂之機廢除了協議。另一領土爭端問題是間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將其在1971年英國實行撤出蘇伊士以東政策時被伊朗佔領的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阿布穆薩、大通布和小通布3島歸還給阿拉伯國家。三,由於雙方領導人都採取針鋒相對的政策,互不讓步,激起了歷史的民族矛盾和怨恨,導致爆發了戰爭。

伊朗同伊拉克戰爭開始的時間,雙方的說法不一。事實是:

1980年4月,兩國邊界一帶,槍聲炮聲斷斷續續;8月,雙方的邊界沖突日益增多和擴大。9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宣布廢除他同伊朗前國王巴列維1975年3月簽署的<<阿爾及爾協議>>,要求伊朗承認伊拉克對構成兩國邊界一段阿拉伯河擁有的全部主權。次日,伊拉克議會又通過一項法令,要求進入阿拉伯河的一切船隻必須掛伊拉克國旗。於是,兩伊之間的矛盾急劇激化。9月22日上午,伊朗軍隊向掛伊拉克國旗的兩艘日本船、一艘希臘船開火。中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下令對伊朗的軍事目標進行「威懾性打擊」,大批伊拉克空軍飛機對包括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的巴赫拉巴德空軍基地在內的的10個機場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下午,伊朗出動陸海空軍進行反擊,伊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的兩個空軍基地。9月23日凌晨,7萬伊拉克軍隊在飛機掩護下,在北至希林堡南到阿巴丹500多公里的戰線上,兵分3路向伊朗境內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從此,就全面爆發了兩伊戰爭。

1988年7月18日,伊朗總統哈梅內伊在給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
兩伊的「襲船戰」或稱「油輪戰」,系指雙方於1984年4月開始專門襲擊對方運輸石油和貨物的油輪與貨船而言。

伊拉克海軍由於在戰爭初期大部分被摧毀,其餘部分被封鎖在烏姆卡斯爾軍港和阿拉伯河內,它進行「襲船戰」的主要手段是使用空軍飛機發射導彈、投擲炸彈和發射炮火。伊朗則使用炮艇、直升機和短距離導彈。

自1984年4月「襲船戰」起到1988年7月底為止,約有400艘油輪和貨輪遭到兩伊的襲擊,260名海員喪生。

早在1980年8月22日上午伊朗同伊拉克就開始了襲擊船隻的行動。當時伊朗軍隊用炮襲擊了在阿拉伯河航行掛伊拉克國旗的日本船和希臘船。戰爭初期被兩伊擊沉、擊毀在阿拉伯河航行的各國船隻90多艘,其中包括幾艘中國貨船。戰爭初期,兩伊的海軍還在海灣北部進行了海戰,雙方的艦只都遭到很大的損失。但上述這些襲擊船隻行動還不屬於兩伊「襲船戰」的范圍。

從1980年9月戰爭爆發到1988年7月底止,總共有540艘船隻遭襲擊,300多名海員喪生,完全被擊毀的船隻約50艘,總共貨物損失約達1000萬噸。

㈢ 在1988年有什麼樣的大戰爭

1980年-1988年,兩伊戰爭
制空權的爭奪
7架F-4E、165架F-5E/F、至少20架RF-4E以及80架F-14A。另外還有一個波音-707加油機機群和一個C-130E/H大力士運輸機機群。到了1979年,伊朗皇家空軍又追加了新的購買計劃:多達300架F-16A/B戰斗機以及7架E-3A預警機,關於第二批共計75架F-14A戰斗機的談判也在順利進行中。 與強大的伊朗空軍相比,伊拉克空軍就相形見絀了。伊拉克空軍始建於1924年,在此後的30年間,伊拉克空軍一直受到來自英國的影響,從軍制、組織及訓練模式,到裝備、戰術和作戰模式,全部英國化。直到1958年伊拉克君主制度被推翻,伊拉克空軍開始拋棄英國傳統,轉而全面學習蘇聯。1979年,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個龐大的蘇聯「顧問團」隨米格-25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近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總之,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伊朗皇家空軍已經站在了成為世界一流空軍的門檻上,他們裝備的戰斗機性能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領先的。而伊拉克空軍僅僅還只是一支小型的地區性戰術空軍,他們最先進的飛機也不過是米格-23。
應該說,伊拉克很早之前就對他的東方鄰國抱有戰爭企圖,然後最終促使薩達姆·海珊作出入侵決定的原因還是發生在1979年2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的君主制度宣告完結,伊斯蘭革命政權繼之而起,整個伊朗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局勢動盪不安。在這樣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中,伊朗空軍當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從1979年到1980年的兩年時間里,伊朗空軍多次受到清洗,那些被認為「保皇黨人」,對新政權「不夠忠誠」的軍官全部被清除出去,被投入監獄或者直接處死。在一旁冷眼觀望的薩達姆·海珊認為他的時機到了,伊拉克人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准備好對這個他們此前一直不敢正眼相看,但現在已經是半死不活的對手發起攻擊了。
1980年9月22日下午,伊拉克對伊朗發起大規模入侵,數量龐大的伊拉克陸軍裝甲部隊蜂擁攻入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空軍也同時展開行動,巴格達時間正午12時整,伊拉克空軍出動192架包括米格-23BN、米格-21、蘇-7、蘇-20、獵人、圖-16、圖-22以及伊爾-28在內的各型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和轟炸機,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中部和西部的主要基地發起了兩個波次的空襲。參與空襲行動的伊拉克戰斗轟炸機全都裝備精良,是伊拉克空軍的一時之選。然而盡管如此,從戰術角度上來說,這些飛機對地攻擊的性能不足,無法完成既定的「將伊朗空軍摧毀在地面上」的任務。同時,駕駛這些戰斗轟炸機出擊的伊拉克飛行員們也都普遍缺乏足夠的訓練,更不用說戰斗經驗了。各種因素加在一起,使這次本應該大獲全勝的空中突擊戰役草草收場,取得的戰果少得可憐。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報復來得迅速而且猛烈,僅僅在伊拉克空軍第一波空襲的4個小時之後,4架伊朗F-4鬼怪戰斗轟炸機就空襲了巴格達南部的拉希德空軍基地。次日(9月23日)清晨,根據伊朗皇家空軍時代所制定的應急預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出動140架以上的F-4D/E鬼怪、F-5E/F虎II以及F-14雄貓戰斗轟炸機對伊拉克展開了殘酷無情的空中反擊。第一波空中反擊持續了一周左右,在這段時間里,每一天的清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都要出動大批戰斗轟炸機編隊空襲伊拉克,系統地、有計劃地摧毀其煉油廠、戰爭物資生產工廠以及軍事設施。伊朗強大的空中攻勢壓得伊拉克空軍抬不起頭來:僅僅在9月25日一天,就有5架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23在巴格達附近發生的空戰中被擊落,而伊朗方面只有兩架F-4鬼怪被擊傷。伊拉克被迫將大部分的飛機緊急疏散到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鄰國去避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伊拉克對伊朗的突然襲擊挽救了伊朗空軍。為了應付伊拉克空軍的軍事壓力,大批由於政見不同而被投入監獄的伊朗空軍軍官被釋放出來,這些業務熟練的飛行員和指揮官同他們的同事一起並肩戰斗,重新撐起了伊朗空軍的脊樑。他們是伊朗的無價之寶,在兩伊戰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1981年開始的一年多時間里,無論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還是伊朗陸軍,對伊拉克軍隊的攻擊只限於支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作戰。事實證明,伊朗空軍的實力依然強大,他們對於革命衛隊的空中支援是不可或缺的。在奪回霍拉姆沙赫爾城的戰役中,以及在1982年最終將伊拉克軍隊全部趕出伊朗境內的戰役中,伊朗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部隊一起,給伊拉克地面部隊以沉重打擊,摧毀大量的伊拉克坦克和裝甲車輛。
到了1984年,伊朗陸軍已經整編完畢,准備好發動一場新的戰役了,這次戰役的名字被定為「凱巴爾」,這次戰役的主要作戰意圖包括:在伊朗陸軍航空兵大規模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快速進軍通過霍威澤沼澤地帶;攻佔巴士拉以北30英里的馬基奴油田;戰役的最終目標是切斷巴格達與巴士拉——這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聯系。雖然困難重重——主要是由於缺乏飛機零部件,但伊朗陸軍航空兵還是全力出擊,他們平均每天要出動一百餘架次的飛機來支援這次戰役,然而,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來說,這個數字還遠遠不夠。此消則彼長,由於伊朗陸軍航空兵缺乏力量,再加上伊朗地面部隊的防空武力不足,伊拉克空軍和伊拉克陸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得以一展身手,在南部戰線貧瘠的荒原上對伊朗人進行集中火力打擊。
在同一年,兩國還在波斯灣的海面上打了另外一場戰役——「襲船戰」,比起發生在正面戰場的戰役來,由於有很多國家的船舶被兩伊空軍的戰斗機擊沉或擊傷,因此「襲船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實際上,從1981年秋天開始,兩伊空軍就已經開始對波斯灣的對方船隻進行空襲了,到了1984年,為了「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路線,從經濟上打擊伊朗」,伊拉克開始大規模地襲擊屬於伊朗的油船。但是襲擊海上目標並不象轟炸地面目標那麼簡單,要成功地擊沉敵艦船,除了需要昂貴的武器系統——包括精密的反艦導彈以及載機——以外,反艦導彈載機和為其護航的戰斗機之間的技戰術配合也必須是完美的。然而對於伊拉克空軍來說,從武器和戰術這兩項指標上來說,他們都達不到要完成任務所必須的水平。因此,雖然主動發起了「襲船戰」,但伊拉克卻一直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對於伊拉克來說,他們對「襲船戰」所產生的後果中唯一滿意的方面就是使兩伊戰爭國際化,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伊朗對波斯灣航運的威脅」,海灣各國可以順理成章地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了。
在1985年這一整年中,兩伊空軍之間的空戰主要是圍繞「襲船戰」發生的,雙方的戰斗機忙於在波斯灣上空轟炸對方的油輪和貨輪以及為己方船舶護航,在你來我往的空襲中雙方的戰斗機難免相遇,從而導致激烈的空戰。而在正面戰場上,由於地面戰況逐漸趨於平穩,雙方的空軍也沒什麼大的動作,發生空戰的機會不多,戰局乏善可陳。 同時在這一年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繼續得到加強,通過一系列地下的交易,他們從美國和以色列秘密地獲得包括戰斗機配件在內的戰略物資。在此後的兩、三年中,這些秘密的武器來源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向伊朗軍隊的血管中輸血,支持他們把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打下去。關於這些武器交易的內幕,除了少數被揭露出來——比如「伊朗門事件」——以外,大部分還被封存在各個相關國家的秘密文件保險箱中,不為大眾所知。 1986年,通過整補、訓練和重新組織,實力得到加強的伊朗軍隊發起了兩伊戰爭中最成功的一次戰役:「曙光8號」。「曙光8號」攻勢的作戰目標是伊拉克南部的法奧半島,伊朗軍隊於1986年2月9日夜發起了全線進攻,從一開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伊朗不僅僅完全佔領了法奧半島的全部領土和港口,而且還在戰斗中重創了伊拉克陸軍和空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在攻勢中表現出色,集中火力打擊了伊拉克軍隊,而且自1980年改變作戰戰術以來首次大規模深入伊拉克境內進行空襲作戰。這其中最出色的一次空襲發生在2月15日,4架F-4鬼怪式戰斗轟炸機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情況長途奔襲,轟炸了伊拉克境內縱深達600公里的H-2空軍基地。 然而就在這一年,戰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優勢開始向伊拉克一方傾斜。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伊拉克空軍內部。經過長時間的苦苦哀求,伊拉克空軍的領導人們終於說服了薩達姆·海珊,讓他放棄了對具體戰術細節的指導。象一切大獨裁者一樣,薩達姆自認為是無所不通的戰爭天才,從1980年戰爭爆發時開始,他幾乎每一天都要過問伊拉克空軍的作戰計劃,這些方案大多數都是荒謬的,然而伊拉克飛行員卻不得不機械地在戰場上執行他制訂的方案,直到被伊朗人擊落。或許是薩達姆對於「指揮藝術」感到了厭倦,總之,到了1986年底,薩達姆·海珊終於稍稍放鬆了對空軍的控制,開始讓職業軍人來指揮具體的戰斗。另外,由於蘇聯的國內經濟遇到了困難,為了從武器出口方面獲益,他們逐漸放開了對於高技術出口的限制,開始向伊拉克出售更先進的飛機和導彈。同時,法國人也在積極地幫助伊拉克空軍訓練飛行員和機械師,並且不斷地出謀劃策,告訴伊拉克人應該怎麼樣對付伊朗的美式飛機和戰術。 伊朗人很快感受到了伊拉克空軍的進步,從1986年晚些時候開始一直到戰爭結束,伊拉克空軍避實就虛,不再努力空襲伊朗境內的軍事目標,而是著重打擊伊朗的經濟基礎設施,他們的目標是從根子上摧毀伊朗的戰爭潛力。在得到了新式的蘇制、法制甚至美製的武器裝備之後,伊拉克空軍重新振作起來,很好地貫徹了這一作戰意圖,取得了相當的成功,當然,他們也相應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兩伊戰爭的最後階段對伊朗來說是極為不利的,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00客機被美軍擊落;伊朗軍隊士氣低落,陸軍航空兵在中部戰線遭到重大損失;7月19日,兩架F-14A戰斗機被伊拉克幻影F.1EQ-6擊落,伊朗人最後的王牌也「失效」了。
在兩伊戰爭中,空軍力量的使用對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然而遺憾的是,至今人們對於這場戰爭中的空戰研究甚少。在這場大空戰中,歷史上第一次,雙方的空軍都在空戰中大規模地使用了中程空對空導彈,另外遠程空對空導彈——AIM-54不死鳥
首次在實戰中使用,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戰果,有好幾次,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F-14A在最大射程發射了這種導彈,成功地擊落了以極高高度和速度飛行的伊拉克米格-25戰斗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為了避開伊朗防空火力的威脅,伊拉克空軍首次在空襲中嘗試使用了「小編隊中空突防」戰術,並配合大量使用遠距離空對地武器,而不是傳統上的「低空快速突防」戰術。在兩伊大空戰中,伊朗人首次使用武裝無人機襲擊了伊拉克的地面目標,這是空戰史上無人機第一次被直接用於攻擊對方的行動。到了戰爭的最後階段,雙方的空軍都大量在實戰中使用電子戰設備,在1988年的幾次空戰中,電子戰設備的功能決定了空戰的勝負以及參戰飛行員的生死。
除了在空軍戰術方面所呈現出的一些特點以外,兩伊戰爭還有其他一些很顯著的特點:在戰爭史上,參戰雙方首次相互攻擊了對方的核反應堆;參戰雙方首次相互地、大規模地使用地對地導彈襲擊對方,目的是在對方民眾中製造恐懼,這一作戰方式是從二戰時的納粹德國一脈相承的,遲至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的伊拉克仍然在延續這一做法。
兩伊戰爭是二次大戰以來中東地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它是一個大型的武器實驗場,眾多最新式的美製、蘇制和法制的戰斗機、直升機、坦克、導彈及其他武器都在兩伊戰爭中被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然而,長期以來,這場戰爭卻為國際社會所忽視,有限的關於它的報道也大多是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伊朗和伊拉克在戰爭中兩敗俱傷,因此戰後都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另一個原因在於國際社會低估了兩個參戰國家的實力,認為他們雖然擁有高技術的武器裝備,但是卻沒有打一場現代化戰爭的能力。
兩伊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拋開伊朗不談,由於軍費過度透支,造成了伊拉克戰後經濟上的困窘。為了擺脫沉重的債務,戰後沒多久,薩達姆就將目光投向在兩伊戰爭中一直全力支持他的小兄弟——科威特。 萬事依賴美國的結果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獨立作戰能力的低下,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在國王的親自主持下,伊朗皇家空軍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自強計劃,准備從8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空軍的基礎設施。這個計劃包括初步構建獨立自主的飛機製造工業,建立獨立的人員培訓體系等等。為了准備實施這一計劃,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中後期向美國購買了大量的飛機零配件以及武器彈葯作為儲備,以防備在建立自主軍事航空工業的進程中出現空軍裝備青黃不接的情況。伊朗人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以伊朗國王為代表的伊朗決策者們震驚於以色列在戰爭初期的慘敗,他們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過分依賴於美國援助的結果。
有鑒於此,伊朗人制定了一個扎實的武器購買計劃,其目標為:「即使在外援斷絕的狀況,也可以在一場激烈的長期消耗戰爭中支撐數月或者更長時間」。事實證明,這個計劃是極有戰略眼光的,在兩伊戰爭的前期和中期,伊朗軍隊所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在70年代根據這個計劃購買並存儲起來的,一直到80年代中期,伊朗伊斯蘭空軍所使用的和導彈仍然來自於這批存貨,雖然由於儲存時間過長,在使用這些武器時出了一些問題,但是伊朗人仍然依靠它們在戰場上壓制了伊拉克軍隊。
除了武器裝備上的全面西方化以外,在人員培訓上伊朗人也很注意同西方國家的交流。伊朗皇家空軍經常與美國海軍和空軍、英國皇家空軍、土爾其空軍以及巴基斯坦空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外,他們還把最好的飛行員派到美國和以色列去受訓。總之,在指揮系統、飛行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方面,伊朗皇家空軍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伊拉克空軍的苦心經營 盡管1958年卡塞姆軍人起義成功後,伊拉克開始全面學習蘇聯關於空軍的理論,但是在60年代初,伊拉克空軍還是向他們的老東家——英國購買了60架霍克獵人式戰斗機,這是因為伊拉克人對於蘇制戰斗機一直不甚滿意,因此他們一直努力嘗試向西方國家購買武器裝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伊拉克人購買美洲虎攻擊機、隼式教練機以及幻影V戰斗機的努力最終都歸於無效。直到1977年,伊拉克空軍才開始從法國大規模進口戰斗機及直升機。 伊拉克空軍從建立之初就一直處於與外部世界半隔離的狀態,缺乏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此外由於伊拉克上層統治者對於空軍的不信任,伊拉克空軍中的中高層軍官常常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伊拉克空軍內部將領之間也是明爭暗鬥,內耗嚴重。另外蘇聯提供給他們的武器又都是二流貨……各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長期以來,伊拉克空軍的戰鬥力一直處於比較低下的水平,根本不足以保衛本國廣闊的空域。無奈之下,伊拉克空軍不得不向印度空軍——而不是蘇聯——尋求幫助,在70年代中,伊拉克飛行員的訓練基本是在印度人的幫助下進行的。
到了1979年,伊拉克空軍對印度的依賴稍微減輕,因為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支人數眾多的蘇聯「顧問」隊伍隨米格-25狐蝠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戰斗機,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加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在與伊朗的戰爭之前,伊拉克空軍有限的一些實戰經驗來自於對以色列的戰爭,以及對付北方庫爾德人的低強度戰爭。伊拉克空軍參加了1967年及1973年兩次中東戰爭,但是他們從前一次戰爭中幾乎沒學到什麼,而在1973年,他們得以近距離地了解戰爭。伊拉克空軍派出了幾個中隊參加了「贖罪日戰爭」,從這場戰爭中他們深切地體會到:要想打一場現代化空戰並且獲勝的話,他們必須緊緊地拉住蘇聯人和自己站在一起。
蘇聯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中亞內陸國家,是蘇聯和中國的鄰國。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扶植傀儡政權。但是1979年第3次政變後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政權。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洗了人民民主黨內更為親蘇的旗幟派人士。蘇聯統治集團因此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嚴重威脅。9月底,勃列日涅夫決定對阿富汗進行武裝干涉。

蘇聯先是派人到阿富汗搞掉了阿富汗保安部隊的負責人、軍隊的總參謀長和阿明的侄兒、堂弟,12月下旬又以欺騙手段解除了喀布爾軍隊的武裝。27日晚,蘇聯撕毀1978年12月與阿富汗簽訂的《蘇阿友好睦鄰合作條約》,出動近10萬大軍入侵阿富汗,侵佔喀布爾,並發動了第4次政變,推翻阿明政權,處死阿明全家,扶植親蘇的旗幟派領導人、當時在國外當大使的卡爾邁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黨黨中央總書記兼政府總理。

蘇聯的武裝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並嚴重威脅亞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許多抵抗組織,武裝抗擊入侵者。到1980年,全國抗蘇武裝力量已達10萬人以上,控制了全國75%的農村和地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強烈譴責蘇聯侵佔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聯合國第6屆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蘇聯軍隊立即無條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蘇軍在阿富汗傷亡達3萬多人。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決定從阿富汗撤軍。1988年4月14日日內瓦協議簽字,規定蘇自當年5月15日開始撤軍,9個月內撤完。 1989年蘇聯軍隊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㈣ 美軍駐伊拉克空軍基地遭襲擊,如今到底有多少美軍基地在伊朗射程范圍內

美軍在中東的軍事基地大都在伊朗的射程之內。當然,伊朗這是被美國逼急了,本來就是美國先無視兩國的關系動手了,逼著伊朗不得不奮起而保護自己。雖然如今伊朗的戰爭形勢十分緊張,但是一時半會兒,對於美國的打擊也只限於駐扎在伊朗射程之內的美軍基地。

美國蓄意挑起與伊朗的戰爭,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在伊朗駐扎自己的軍事基地,實現軍事在中東地區的霸權。但是美國後續會不會對伊朗採取更加強硬的手段,現在還未能體現,只是伊朗現在已經商討出了10種對稱以及不對稱報復方法,中東這幾個美軍的軍事基地看來難逃“責難”了。至於美國方面的表態,和伊朗下一步活動還是密切相關的,戰爭一旦挑起來,伊朗是否能打開被四麵包圍的局面就看如何發展了。

㈤ 美國都有哪些軍事基地

  1. 二戰後,美國的軍事存在幾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軍事基地曾達5000多個(其中近半數在海外)。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以及駐在國人民的反對,美軍事基地的數量大大減少。目前美海外軍事基地374個,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軍30萬人;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

  2. 從戰略的角度看,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的分布可劃分為3個戰略區、14個基地群。三個戰略區域即歐洲、中東和北非區;亞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南北美洲區。

  3. 歐洲、中東和北非地區基地群介紹

    共有5個基地群,呈兩線梯次配置。第一線由中歐基地群(由設在德國、比利時、荷蘭的基地與設施組成)、南歐基地群(由設在義大利和希臘的基地與設施組成)和中東、北非基地群組成,以中歐基地群為主體,負責扼守歐洲的心臟地帶;第二線由英國、冰島基地群和伊比利亞半島基地群組成,負責增援中、北歐地區作戰和實施戰略核攻擊。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斯圖加特陸軍基地(Patch Barracks,Stuttgart)(美駐歐空軍司令部及北約中歐盟軍司令部駐地)和設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海軍基地(美第6艦隊司令部聯絡官和北約南歐司令部駐地,U.S. 6th Fleet,個體位於加埃塔,Gaeta離那不勒斯80公里)。

    德國斯圖加特(歐洲美軍總部駐地)、海德堡(名為坎貝爾軍營,Campbell Barracks,美國駐歐洲陸軍司令部)、維爾茨堡(美陸軍第1機械化步兵師駐地)、巴特克羅伊茨納赫(美陸軍第1裝甲師駐地)。德國拉姆施泰因(美國駐歐洲空軍司令部駐地)、施潘達勒姆、森巴赫梁缺、萊茵—美茵等;荷蘭蘇斯特堡;比利時希埃夫雷斯。

    義大利的維琴察(美陸軍南歐特遣部隊司令部駐地)、里窩那(陸軍後勤供應港)。

    海軍基地,義大利那不勒斯(美駐歐洲海軍司令部駐地)、加埃塔(美第6艦隊司令部駐地)、馬達萊納(核潛艇支援基地)、錫戈內拉(反潛作戰及後勤支援基地);希臘的蘇扎灣。義大利的阿維亞諾(Aviano Air Base,美空軍第16航空隊司令部駐地);希臘的伊拉克利翁。

  4. 中東、西亞和北非基地群

    海軍基地

    沙烏地阿拉伯朱拜勒;巴林麥納麥(美駐中東海軍司令部駐地、美第5艦隊駐地);埃及的巴納斯角;肯亞蒙巴薩。

    空軍基地

    土耳其的因切爾利克、安卡拉、伊茲密爾;沙烏地阿拉伯的宰赫蘭。此外,美軍在阿曼的馬希拉島建有機場,供海、空軍共同使用。

  5. 西歐基地

    該區美軍基地分布於英國、冰島、西班牙、葡萄牙和葡屬亞速爾群島。

    海軍基地

    西班牙羅塔(美海伍櫻軍第6艦隊主要基地);冰島凱夫拉維克(海、空軍合用);

    空軍基地

    英國米爾登霍爾(RAF Mildenhall,美空軍第3航空隊司令部駐地)、拉肯希斯、阿爾康伯里;西班牙的莫隆。此外,亞速爾群島的拉日什基地供海、空軍共同使用。

    東亞地區

    亞太地區和印度洋地區這一地區對美國有重要戰略價值,故其在這一地區的海外基地數量僅次於歐洲,約佔美國海外基地總數的42.7%,共有7個基地群。這些基地大體呈三線配置:第一線由阿拉斯加、東北亞、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4個基地群組成,第二線由關島和澳大利亞、紐西蘭2個基地群組成,第三線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地區作戰的後方,又是美國本土防禦的前哨。在這些基地中,較為主要的是:設在阿拉斯加的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阿拉斯加空軍司令部駐地),設在日本的橫須賀、沖繩海軍基地,設在韓國的烏山空軍基地和漢城基地,設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海軍基地,設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和阿帕拉海軍基地等。

    阿拉斯加基地群,該基地群可力壓歐亞大陸東北角腔渣叢,扼守白令海峽,控制經北極圈進入歐亞大陸的空中航線。美軍在該區的主要基地有:

    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

    艾爾森基地

    6、東北亞基地群

    該區基地分布於日本、韓國,美國在韓國有41個基地,其中陸軍有38個,包括龍山衛戍區、凱西兵營、希亞萊兵營、亨利兵營、沃克兵營、喬治兵營、卡洛爾兵營等,空軍有2個基地,群山基地和烏山基地,海軍有1個基地,鎮海海軍基地。美國在日本的基地有,在長崎縣佐世保基地,沖繩基地,美軍約有140個軍事基地分散在日本列島的各個地方。最重要的基地包括:

    日本橫須賀,佐世保,厚木海軍航空基地,韓國鎮海海軍基地,白灘海軍基地,岩國基地,日本橫田基地,沖繩嘉手納基地,三澤基地,韓國烏山基地,韓國龍山衛戍區,大邱基希亞萊兵營,日本座間兵營

    7、東南亞基地群

    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為中心的東南亞基地群

    印度洋基地

    美軍在印度洋的唯一基地位於查戈斯群島的迪戈加西亞島

    關島基地

    澳新地區基地

    夏威夷群島基地群

    中亞基地

    目前美已在阿富汗周圍9個鄰國建立了13個軍事基地,其中在中亞共有4個。吉爾吉斯斯坦的馬納斯有個甘希軍事基地;哈薩克的阿拉木圖有一個空軍基地;塔吉克的庫力亞布有一個基地;烏茲別克的漢納巴德有一個空軍基地。

    美洲地區

    北美和拉美地區這一地區是美國的後院,設置了2個基地群。其中格陵蘭、加拿大基地群主要擔負戰略預警和增援任務;巴拿馬、加勒比海基地群則構成美國本土防禦的南部屏障,也是控制加

    美國迪戈迦西亞軍事基地




㈥ 伊朗經濟中心是哪裡

德黑蘭是伊朗的經濟中心。約30%公營機構的勞動人口及45%的大型企業都位於德黑蘭、當中近半數的勞動人口都為政府機關工作。其他的勞動力是工廠工人、店主、體力勞動者及運輸工人。由於伊斯蘭政府與西方的關系緊張,只有少數外國企業在德黑蘭運作,而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許多外國企業都在這個地區運作。汽車製造業、電子及電力設備、軍工、紡織、製糖、水泥及化工都是德黑蘭的主要現代產業,德黑蘭還是首屈一指的地毯及傢具銷售中心。城市南部靠近雷伊還有煉油廠。德黑蘭有四個機場,分別是梅赫拉巴德國際機場、伊瑪目霍梅尼國際機場、加勒赫莫爾吉機場(Ghal'eh Morghi airfield)及杜森塔佩空軍基地(Doshan Tapeh airbase)。德黑蘭相當倚賴私家車、巴士、摩托車和的士,她是世界上最倚賴汽車的城市之一。德黑蘭證券交易所是國際證券交易所聯會的正式成員,同時是歐亞證券交易所聯會的創始會員。
大不里士擁有石油工業,這里有輸油管通往德黑蘭。它是工業中心,有重型機械、煉油、毛紡織、棉紡織、卷煙、啤酒、皮革製品、麵粉、肥皂、火柴等工廠。

伊斯法罕現有鐵路通古姆和德黑蘭,又為公路交通中心。附近農畜產品的主要市場。市區以多花園與清真寺等輝煌建築物著名。長期為輕工業中心,紡織工業居全國首位,包括棉毛紡織與絲織,還有果乾、造紙、榨油、火柴等工廠。手工藝著名,有銀器、銅器、陶器、地毯業等。並發展了重工業,有伊朗第一個鋼鐵廠,還有石油化工、煉油、水泥等工廠以及兵工廠等。另外伊朗主要的核設施也建在這里。

㈦ 美國轟炸伊朗可以飛躍別國領空嗎

美國在伊朗附近有很多軍事基地(空軍基地),已經形成了對伊朗的包圍態勢。

中東地區:土耳其的因切爾利克、安卡拉、伊茲密爾;沙烏地阿拉伯的宰赫蘭。此外,美軍在阿曼的馬希拉島建有機場,供海、空軍共同使用。

中亞地區:吉爾吉斯斯坦的馬納斯有個甘希軍事基地;首都比什凱克附近建立了有一定規模的空軍基地,可駐扎3000多人,並起降戰斗機、轟炸機。哈薩克的阿拉木圖有一個空軍基地;塔吉克的庫力亞布有一個基地;烏茲別克的漢納巴德有一個空軍基地。美國在中亞的駐軍總和大概在6000人左右

這還不包括美國從波斯灣部署航母。

㈧ 伊朗的實際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1月8日,是整個伊朗全國沸騰的一天,因為伊朗主動對美國位於伊拉克的空軍基地發起打擊,一直以來都是美國欺負人,這次在伊朗民眾眼中,美軍對外發動戰爭的“邪惡空軍基地”終於嘗到了空襲的苦果。據統計,至少有15枚導彈在當天從伊朗升空,攻擊美國的空軍基地,那麼膽敢挑釁美國的伊朗,實際軍事實力究竟如何呢?


所以說,一個不想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美國三番兩次反悔和制裁下,也會努力去研製核武器來防範美國,如果未來伊朗擁核,以特朗普政府為首的美國將要負起很大責任。

㈨ 伊朗的導彈如果不被攔截,打到美軍基地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根本打不到美軍的基地,因為導彈是美軍故意不攔截的。

在部署到海外的數千個美國軍事基地中,只有有限的步兵守衛基地,許多軍事基地沒有密集的近機系統,只會部署像阿薩德這樣的重要空軍基地。伊朗是世界上第一個對美國軍事基地發動彈道導彈襲擊的國家,實際上是有原因的。美國秘密採取了前三種方法在伊拉克暗殺伊朗軍事和政治官員蘇萊曼尼少將。直到那時,伊朗才決定對美國軍隊進行報復。在這種背景下,伊朗向伊拉克的美國阿薩德空軍基地發動了彈道導彈襲擊。否則,即使伊朗有10,000名膽量,它也不是第一個向美國軍事基地發射彈道導彈的人。大規模戰爭的節奏是,美國軍方首先挑釁並觸及了伊朗的底線,然後才可能受到伊朗彈道導彈的打擊。

㈩ 為何大批伊朗導彈,開進敘利亞巨型基地

為了保證自身的國家利益不受侵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預備一些軍事力量總是好的,伊朗這個地兒別的國家還想來霸佔的。他們的目標是為了撿了一隻新型的房東系統對空中進行保護,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幹掉以色列,不然伊朗沒好日子過。

伊朗的軍事目的很明顯,要布置一套完美的防空體系,利於對以色列開戰。其次再讓地面部隊對以色列進行二次打擊。只要這個軍事基地完全弄好,伊朗對以色列就極大的把握滅掉伊朗,美國那邊都來報道了,說伊朗非常的牛,好多東西都已經准備七七八八,要不了多久以色列就完犢子了。一看到美國肯定沒好事兒,哪兒亂哪兒就有美國,很多事兒都是美國挑起來的。

閱讀全文

與伊朗空軍基地在什麼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前面是什麼海 瀏覽:295
印尼臘肉怎麼做 瀏覽:633
英國現在兵力多少 瀏覽:644
瑜伽是古印度什麼派別 瀏覽:695
紅蔥頭中國哪裡產 瀏覽:983
印尼巴士模擬器人怎麼下車 瀏覽:500
英國郵編ec4n6jp是什麼區 瀏覽:650
越南有什麼好企業嗎 瀏覽:138
英國克利夫頓學院留學有什麼條件 瀏覽:164
印尼用電量是中國多少錢 瀏覽:753
越南高速費用多少 瀏覽:510
義大利人想你怎麼說 瀏覽:434
義大利著名的冰激凌有哪些品牌 瀏覽:939
葡萄牙與伊朗哪個隊強 瀏覽:236
自媒體去印度用什麼器材 瀏覽:361
越南2018年有多少人口 瀏覽:4
一美金是多少印度尼盾 瀏覽:310
中國有多少保險人員 瀏覽:373
義大利丸子在哪裡 瀏覽:137
義大利存款證明怎麼說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