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與聯盟軍戰爭叫什麼名

伊朗與聯盟軍戰爭叫什麼名

發布時間:2024-04-22 04:05:44

A. 有關於美國和中東地區國家的戰爭

1、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因為是海灣戰爭的延續,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2、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海灣戰爭包括3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

(1)伊朗與聯盟軍戰爭叫什麼名擴展閱讀: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美國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總軍費高達7630億美元,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另有觀點認為,美國鏟除伊薩達姆政權,實質就是維護美元霸權的地位。這次戰爭再次詮釋了科技是現代軍隊發展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支柱。

B. 什麼叫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2)伊朗與聯盟軍戰爭叫什麼名擴展閱讀:

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獨霸世界的野心。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各種手段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反伊聯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現出其處理國際事務的「領袖」作用;它把蘇聯撇在一邊,無視許多國家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建議和呼聲,執意發動戰爭,充分暴露其支配、領導全球的野心。

它僅以死亡286人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軍事上重新恢復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南戰爭綜合症」,使其干預國際事務的信心大增。

海灣戰爭後美國對全球和地區事務的干涉和介入程度大大提高,如對波黑、索馬里、海地等地區事務的干涉,以及實施北約東擴、制裁和武力打擊伊拉克、發動科索沃戰爭等等,都是其推行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的具體步驟,不僅給地區安全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也損害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海灣戰爭給 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二千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

軍事上,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四十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八點五萬至十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被摧毀。

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四千美元。而在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僅達到戰前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降至不足四百美元。

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三百噸的貧鈾炸彈,導致這一地區患白血病 、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三點六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十倍多。

C.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D. 海灣戰爭的事件經過

1、1990美國布立頓號巡防艦開進波斯灣海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和伊拉克的關系惡劣。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盟國。

2、1990年7月末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談判停止,伊拉克在科威特邊境大量駐軍,薩達姆·海珊召見美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進行一次四目談話。

3、1979年美國將伊拉克列入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兩伊戰爭期間美伊關系逐漸改善。隨著革命後的伊朗在1982年深入伊拉克,為了防止伊朗獲勝從而輸出革命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美國開始對伊拉克進行援助,將其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撤除,並銷售武器給伊拉克。除了公開渠道的援助,關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指導伊拉克軍隊的猜測也廣泛流傳。

4、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會晤沙烏地阿拉伯國防部長1989年11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韋伯斯特與科威特特工首長會晤。

5、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聲稱獲得了一份這次會晤的備忘錄。後來伊拉克以這份備忘錄為由聲稱中央情報局和科威特陰謀瓦解伊拉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

6、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拓展資料: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海灣戰爭包括3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1]。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參考鏈接:海灣戰爭

閱讀全文

與伊朗與聯盟軍戰爭叫什麼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高速費用多少 瀏覽:507
義大利人想你怎麼說 瀏覽:431
義大利著名的冰激凌有哪些品牌 瀏覽:936
葡萄牙與伊朗哪個隊強 瀏覽:232
自媒體去印度用什麼器材 瀏覽:358
越南2018年有多少人口 瀏覽:2
一美金是多少印度尼盾 瀏覽:306
中國有多少保險人員 瀏覽:367
義大利丸子在哪裡 瀏覽:133
義大利存款證明怎麼說 瀏覽:155
美國電器在中國怎麼用 瀏覽:424
奶油芝士義大利面醬怎麼用 瀏覽:615
義大利是怎麼衰弱的 瀏覽:26
馬雲在中國發展的怎麼樣 瀏覽:608
印尼小金剛手串價格多少 瀏覽:53
保利中國最大的項目是哪個 瀏覽:910
賣人去越南什麼意思 瀏覽:776
印度私營火箭在哪裡 瀏覽:580
英國布魯克大學在哪裡 瀏覽:132
中國神話為什麼能佛道統一 瀏覽: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