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為什麼是土地政策的制定者

伊朗為什麼是土地政策的制定者

發布時間:2024-06-16 01:23:40

❶ 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呢

兩伊戰爭的爆發,有著復雜的因素。

大概是這幾點:

第四,民族和歷史問題。

雖然都是穆斯林,但伊拉克是阿拉伯人,而伊朗是波斯人。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波斯人的歷史和文明比阿拉伯人還要悠久和先進。

然而,波斯人卻被阿拉伯人征服多年,也奴役多年。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波斯人形同奴隸。

後來波斯人推翻阿拉伯人的統治,雙方戰斗多年。

由此,形成了較為深刻的民族仇恨。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很強硬兇悍,迷信武力,認為一切談判都是虛的,最終還是要通過槍桿子解決。

❷ 沙俄為什麼不吞並伊朗,獲取印度洋出海口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有兩個。其實當時沙俄當然知道,如果佔領伊朗的話,明顯會對國家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英國明顯不想讓沙俄佔領伊朗。所以在其中做了非常多的手腳,如果當時沒有外部勢力介入的話,那麼沙俄肯定會吞並伊朗。

第2個原因就是英國的干預。要知道當時西方國家開始不斷向伊朗發起進攻,在19世紀後期,伊朗的軍事實力大大減弱。再加上當時沙俄吞並了中亞地區,已經對伊朗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威脅。如果沒有當時外部勢力的介入,那麼沙俄吞並伊朗將是早晚的事情。但是當時英國明顯不想讓沙俄得到非常好的發展,讓它成為當時的霸主,所以就對沙俄攻打伊朗這件事情進行干預。當時沙俄看見英國態度非常強硬,只能作罷。

❸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伊朗人開始懷念巴列維王朝

說到這個巴列維王朝也還是挺有意思的,現在的伊朗人好像非常非常的懷念以前的巴列維王朝了,那麼有的人問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比較好了,下面一起來研究看看!

其實,說越來越多的伊朗人懷念巴列維王朝時代,這個說法不太准確,他們對現狀不滿意,對巴列維政權也同樣不滿意。

伊朗人不想要政教合一的政體,他們同樣也不想要一個王權專制政體。

說民眾懷念巴列維王朝時期,不如說伊朗人是在追求更加公平理想的社會環境。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伊朗的過去與現狀,看看伊朗近幾十年的社會發展變化。

先來回顧一下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

1925年12月12日,當時的伊朗伊斯蘭議會召開制憲會議,宣布禮薩·汗為波斯帝國統治者,伊朗進入巴列維王朝時期。

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朗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年-1979年在位)被迫退位流亡國王,巴列維王朝終結,共存在54年。

白色革命

巴列維王朝雖然是一個封建王權的國家,但是在世界大潮的推動下,伊朗也開始了現代化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很多國家都掀起民主革命的高潮。

在這種大勢下,伊朗國內對民主制度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君主制度受到了沖擊。

到了20世紀50年代,伊朗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增加,國內矛盾尖銳,政治運動愈加頻繁。

巴列維王朝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為了緩和國內矛盾,維護君主專制制度,1963年開啟了「白色革命」改革大潮。

歸根結底這是一場想通過發展經濟來緩和國內矛盾,進而鞏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場改革。

主要內容有:

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

2.全部森林、水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由勞資雙方分享。

4.修改選舉法,准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

5.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

6.改革司法,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

7.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改革進步性

可以看出,巴列維的一系列改良措施,體現出很大的進步性。他力圖響應民眾要求民主的呼聲,建立一個世俗化的君主制政權,引導伊朗脫離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

巴列維推行的「白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伊朗經濟的發展,為伊朗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打下了基礎。

巨型油輪碼頭、大型貯油庫和石油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鉛礦、銅礦、鐵礦和煤礦,都進行了大力開采,鋼鐵廠以及其它金屬冶煉廠,產量也都在不斷增長。

1976年石油產量為2.948億噸,出口2.722億噸,當年出口石油收入達234億美元。

從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百分之十四點三,1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

伊朗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到1977年,伊朗的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

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由於經濟的發展,軍隊實力也隨之增強,伊朗武裝成為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伊朗在社會面貌層面的變化也非常明顯,迅速向世俗化邁進。

當時巴列維破除了宗教對國家的影響,實行一夫一妻,解放了穆斯林女性。

百姓的思想獲得自由,女性解除禁錮,可以自由的工作和學習,成為伊朗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伊朗巨大的進步。

隨著當時經濟的高速發展,百姓生活不斷改善,國家福利日趨完善,整個國家表現出蒸蒸日上的一面。

改革局限性

與所有專制者的改革一樣,巴列維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來鞏固自己的王權,在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採取一系列鞏固王權的措施。

首先就是重用親信,巴列維將大量親信安排在國家要害部門,成為高高在上的權貴階層。

這些權貴通過掌握國家政治、經濟權力,大肆斂財,貪污腐敗,造成國家財富迅速集中。

王室權貴一個個腰纏萬貫,奢侈無度,而中低層百姓卻陷入赤貧,甚至失去謀生手段,產生了極端不滿的情緒。

其次還成立了秘密警察制度,用於鎮壓潛在反對者,手段惡劣殘酷,被描述為當時伊朗人最恐懼和厭惡的組織。

再次是巴列維過分發展軍備,企圖把軍隊收買為維護王權的有力工具。

在經濟取得大展之後,巴列維軍事野心不斷擴大,每年花費大量金錢購買美國武器,聲稱要做世界第五軍事大國。

龐大的軍費開支耗盡了伊朗財政,使伊朗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

改革損害了教士階層的利益

教士階層在伊朗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巴列維王朝之前,伊朗的教士享有國家的主要權力,包括國民議會的主要席位、司法權、教育權。

他們還掌握大量的土地、房產,可以徵收宗教稅,在伊朗鄉村,教士階層掌握著絕對的權利,德黑蘭的很多政令都無法在鄉村地區得到執行。

「白色革命」期間,當局大力推行去宗教化改革,給予了婦女選舉權,遭到了教士階層的敵視。為了打擊教士階層,政府取消了很多宗教領袖的特權,關閉了大量的宗教學校。

土地改革政策觸動了教士階層的經濟利益,動搖了他們對土地的控制權。

司法改革也對教士階層的司法特權形成挑戰。

這一系列的世俗化改革從根本上觸動了教士階層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總的來說,巴列維的一些列改革一方面發展了伊朗經濟,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特權階層,加劇了貧富分化,引發民眾普遍不滿。

另外,社會的世俗化改革,使西方思想湧入伊朗,促使了伊朗民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人民對專制王權更加排斥。

對教士階層的打擊,嚴重損害了僧侶階層的利益,世俗化的推進也遭到許多伊斯蘭教徒的反對。

所有的矛盾參雜在一起,最終引發了伊斯蘭革命,埋葬了巴列維王朝。

為何越來越多的伊朗人對現狀不滿

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經過全民公投,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的共和國憲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伊朗成為政教合一的現代神權性君主政體國家。

伊朗伊斯蘭政教合一政權是伊朗公投的結果,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伊朗人的共同選擇。

那麼推翻王權政權以後,伊朗人民的生活又怎麼樣了呢 ?

首先是經濟發展緩慢,貧富分化更加嚴重。

當初,巴列維時期的伊朗雖然貧富分化嚴重,但是經濟總體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民眾也享受到一定的發展成果。

革命後的伊朗經濟沒有繁榮起來,對石油出口的依賴依然強烈。

革命成功後不但沒有消滅貧富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伊朗教士階層掌控著伊朗經濟命脈,財富無限,而廣大的老百姓卻陷入了一貧如洗的狀態。

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曾經提到:伊朗的300人就掌握了伊朗60%的財富,可見財富集中嚴重到什麼程度。

由於政策失誤及長期遭受西方制裁,現在的伊朗已經成為中東最窮困的國家之一,很多伊朗人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失業率也居高不下,尤其是年輕人,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失去生活來源,廣大農村地區更加窮困潦倒。

社會面貌倒轉。

在巴列維時代,社會風氣十分開明,婦女享受比較廣泛的權利。

而如今的伊朗婦女不得不重新包上黑面紗,各種各樣對婦女的禁錮隨也之而來,女性再次成為附屬,伊朗又回到了神權時代。

伊朗的自由程度也出現倒退。

伊朗的神權政體對議會及法案具有否決權,對比起國王政府的同等機關有更大的權力。

少數族群的政治權利被打壓,非穆斯林族群不享有平等的權利。

政府控制新聞媒體,沒有官方的允許下,書籍雜志不得出版、錄音帶不得分發、電影不得播映、文化團體不得成立。

伊朗執行政教合一政策,教士對於民眾思想嚴格控制,民眾的思想受到限制。

以上種種現實,使伊朗很多人認為,伊斯蘭革命是毀了伊朗的未來,使國家倒退了幾百年。

連霍梅尼的孫子海珊·霍梅尼也痛心的說,現在的伊斯蘭毀了伊朗的未來,偏離了霍梅尼的路線,他甚至要美國幫助伊朗回到從前。

現在的伊朗年輕人,也對自己父輩當初支持革命的行為充滿疑惑:「難以理解他們當初所表達的熱情到底是為了什麼」。

目前,美伊關系持續緊張,伊朗國內的抗議活動也日趨激烈,很難斷定伊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祈禱不要發生戰爭,祝福伊朗人民!

❹ 從愛到恨,移民大國的美國和文明古國的伊朗,有著怎樣的歷史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備受全球關注。今天,不說政治,只談談歷史文化。美國和伊朗,確實是移民國家和文明古國的比照,這兩國的歷史相差甚遠。

一、伊朗

伊朗,一個人口低於1億,國土面積為164.5萬平方公里的伊斯蘭國家,和大國相比,其數據聽起來不算太響亮,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文明古國。

美國,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伊朗,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兩個國家,兩種意識形態,不能相提並論。

【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❺ 「稱霸中東、建立什葉派走廊」,伊朗憑什麼有這么大的「野心」

這主要是因為伊朗是一個以什葉派為主的國家,在中東地區也擁有著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伊朗擁有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這足以支撐伊朗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以及目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這些國家希望通過建立什葉派走廊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些年的經濟制裁以及伊朗和美國之間的沖突,也導致了中東地區經常會出現戰爭的訊號,也是由於這些原因,使得中東地區經常會滋生出恐怖主義,這對於中東地區的老百姓並沒有太多的好處,所以也希望雙方能夠保持和平穩定的狀態,這對於兩個國家以及地區都有很大的益處。不過從最近的局勢來看,和平穩定的局面並不會在短期內形成。

❻ 巔峰時代的伊朗,到底為何發生伊斯蘭革命

伊朗這個國家擁有擁有比較光輝燦爛的歷史。比我們國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而且伊朗對應的古代波斯國家,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後,隨著過各方力量的強大,伊朗國力逐漸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樣的霸主地位。

發展過程中,嗯,由於存在貧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內部動亂不團結,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國家趁機挑逗挑逗人民,發動伊朗政變。顛覆巴列維政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都會遇到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伊朗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並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終爆發戰爭。

❼ 伊朗現在是靠石油致富的,石油開采前伊朗以什麼為主收入呢

主要是依靠農業為主要收入的。眾所周知,伊朗的石油資源是非常豐富的。現在伊朗的石油出口,是推動它們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因素。許多發展國家都是像伊朗一樣,出口資源,來帶動一系列相關經濟的發展。因為是有是現在階段的主要能源資源,而石油的資源有限,許多地區相當缺乏石油資源。

後來伊朗的國王對於他們的土地政策進行了改革,推動了伊朗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方面的發展。農民們分到了自己的耕地。耕種的收獲,也讓農民們能夠自給自足,能夠相對富有,提高了農民們的收入,也讓他們更有了生產的積極性。

❽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背景

經濟背景國王禮薩·巴列維為鞏固其王朝的統治,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就是按照美國的模子去重塑現代化的伊朗,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由於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了國力的可能,加之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嚴重失調,通貨膨脹,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未完全實施的土改政策使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以國王為首的特權階層巧取豪奪,奢侈腐化,貪污賄賂風行。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政治背景國王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在美國支持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的警察機構(即薩瓦克),特務肆意橫行,鎮壓政治反對派,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一些宗教領袖因反對國王的專權和世俗化政策,被監禁或驅逐。各階層人民積怨日深。
文化背景王朝推行所謂開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湧入,色情、淫穢、兇殺書刊和影視泛濫,賭場、妓院公開活動,西方式酒吧、夜總會爭利於市,社會風尚敗壞,沖擊著伊朗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滿。
宗教背景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實行政教分離,限制宗教上層的政治活動,取消宗教領袖的特權。禁止寺院徵收天課,將清真寺、宗教學校和聖地的瓦克夫土地大部分收歸國有;關閉大量宗教學校,代之以世俗教育;制定《家庭保護法》,給婦女以一定自由(並不代表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婦女沒有自由,只是對穿著進行了要求);撤消沙里亞司法機構,代之以世俗司法機構等,從而招致宗教上層的強烈反對。
在這種背景下,伊朗各階層的人民群眾及各種政治力量聯合起來,形成反國王的群眾運動。因伊朗人口95%為什葉派穆斯林,反對國王的斗爭便以什葉派宗教勢力同國王政權之間的矛盾為表現形式而展開。什葉派宗教上層則利用人民的強烈不滿情緒成為反國王運動的一面旗幟,什葉派伊瑪目霍梅尼取得了反國王運動的領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對「白色革命」而獲得聲譽。

❾ 伊朗雜記 第四集 那塊神奇的土地-胡澤斯坦行


伊朗的胡澤斯坦省(Khuzistan)位於伊朗的西南邊,其南部瀕臨波斯灣而其西北部則緊靠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著名的曾經萌發出人類許多古老的文明,如蘇美爾、埃蘭、巴比倫和亞述文明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的中下游流域,也叫兩河流域,其出海口也有一半在胡澤斯坦這塊神奇的土地上。


在伊朗期間,我一共去過伊朗胡澤斯坦省兩次。第一次是1990年夏,兩伊戰爭剛結束不久,也是我到德黑蘭沒多久。那時我公司與首都鋼鐵公司組成聯合體(consortium)與伊朗工業部洽談了一個鋼鐵廠連鑄車間技術改造項目,而這個鋼廠位於胡澤斯坦省首府阿瓦士(Ahvaz)。那次首鋼派了一個由十多人組成的高級別技術代表團到德黑蘭,然後又去阿瓦士作現場考察。我這個公司代表就一路陪同,一起去阿瓦士了。那次是乘飛機去的。


阿瓦士瀕臨波斯灣,位於兩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出海口附近,原本就很熱,又是夏天,一下飛機,一股潮濕且悶熱至極的熱氣很快就包裹了我,熱得讓人難以喘氣。記得首鋼代表團一位負責人悄悄地跟我說:這里這么熱,看來報價得高一點,至少包括一點防暑降溫費吧?我看著他板著臉一本正經的樣子,不由得啞笑起來。


因瀕臨波斯灣,天氣濕熱是胡澤斯坦省避免不了的氣候特徵。不過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傍晚外出散步,我居然在所住的酒店外面看到幾個身裹長袍的大鬍子伊朗人躺在廣場花壇的石頭檯面上睡覺。那時的氣溫具體多少不知道,但感覺自己身上的汗毛孔都熱得張開了,估計至少也有37-38攝氏度吧。當地人不怕熱由此可見一斑。


在去阿瓦士之前我就知道伊朗胡澤斯坦省地處蘇美爾文明的新月地帶,古文明遺跡多多,所以也曾想如果有時間或機會,就去看看這些古跡,也好發思古之幽情。可惜的是,那次去阿瓦士,因將精力幾乎全部放在陪同首鋼代表團與伊方洽談項目技術合作方面,加上首鋼那些工程師們對那些古代跡絲毫不感興趣,考察一結束就急吼吼地飛回了德黑蘭,沒兩天又轉機回北京准備技術改造方案去了。我作為該項目的商務代表也只好跟著他們悻悻地離開胡澤斯坦了。但一種遺憾在心中油然生起。


為何我會對那次阿瓦士之行感到遺憾呢?說實話,一是因為位於兩河流域入海口的伊朗胡澤斯坦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曾有過非常輝煌燦爛的古文明,並留下了一些難得一見的古跡。很多人不知道,在公元前六世紀居魯士二世建立的阿契美尼德波斯王朝( 即波斯帝國,最初建都蘇薩古城,後文會提到這個地方——作者注 )之前很久,即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即距今約5000多年前,伊朗還有一個更為古老的文明——埃蘭文明(Elam Civilization),這也是人類繼古埃及文明之後最早的燦爛文明之一(也有研究說蘇美爾文明早於古埃及文明——作者注),與蘇美爾文明齊名,其發祥地就在伊朗胡澤斯坦省境內。對此,我一直憧憬。


蘇薩古城鳥瞰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我公司在伊朗承接的第一個水利設計項目——卡爾赫河(kerkheh River)零號壩的所在地卡爾赫河谷也在距胡澤斯坦省阿瓦士北邊不遠處。這個零號壩是伊朗迄今修建的最大水壩,壩高127米,壩長三千多米,黏土心牆土壩。該壩建好後,水庫蓄水可達70多億立方米,發電400MW,還將使伊朗的淡水儲量增加30%,可灌溉34萬公頃農田。可以說,這個水壩對於兩伊戰爭後亟需重建的伊朗十分重要。


建好後的卡爾赫河零號壩局部圖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德黑蘭十分缺電,晚上停電是家常便飯。除了買幾個可充電電筒或移動式燈具放家裡備用外,我們每次去超市還會買回一大包蠟燭,以防晚上停電。不僅如此,因長期缺水,伊朗的小麥產量也直線下滑( 這一點在《伊朗雜記》第二集中有較為詳盡的敘述——作者注 ),由此可見這個水壩對於戰後的伊朗是何等重要。


我公司中標後實施這個項目的是安徽水利水電勘探設計院和水利部東北水利水電勘探設計院,項目經理則由安徽院院長胡家博先生擔任。胡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水利專家,今年他已有91歲了( 他的60歲生日就是在德黑蘭過的,有關胡先生的故事在《我在伊朗下圍棋》一書中有較為詳盡的敘述——作者注 )。胡先生也是我的中學學長,即合肥一中前身廬州學堂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畢業生,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後留校任教,1957年因為其老師黃萬里先生鳴不平而被打成右派,文革後獲平反並任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我公司在伊朗承接的所有水利項目無不浸潤了胡先生的心血。


伊朗卡爾赫河零號壩設計咨詢項目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個以市場競標方式在國際上承攬的知識密集型技術咨詢項目,在中國對外經濟合作和工程承包 歷史 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項目也叫服務貿易型技術輸出,即除了向技術輸入方轉讓相關專利技術或專有技術外,技術輸出方還派出掌握這些技術知識的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赴項目所在國完成這類項目並負責培訓當地技術人員。當然,設計時會充分考慮技術受讓方需求並盡量採用設計提供方的成套設備。卡爾赫河零號壩設計咨詢項目就是如此。


由於在伊朗期間連續簽訂了好幾個水利咨詢項目合同且比較熟悉此類技術咨詢項目合同的商務條款( 在伊朗簽署的所有項目合同均為英語和波斯語兩種語言文本——作者注 ),有一段時間,凡有從中國來伊朗訪問或考察的各地或各行業經貿代表團,駐伊大使館經濟商務處總是推薦我給他們講解如何在國外尤其在伊朗投標和承接相關技術咨詢項目以及該項目的服務貿易特點及其它注意事項以及有關伊朗的經貿政策等。


卡爾赫河零號壩設計咨詢項目的工程師大多在德黑蘭工作生活,那時剛到伊朗不久的我總想去這個水壩的設計選址的現場,也就是胡澤斯坦的壩址所在地看看,以增加我對該項目本身的直感了解。而這次我已經來到了胡澤斯坦阿瓦士,距卡爾赫零號壩壩址沒多遠了,結果卻未能實現去現場看看的願望,怎麼能不感到遺憾呢?


好在安拉保佑。一年多後,即1991年冬,機會又一次來臨。出於設計需要,我們的項目組得對卡爾赫河零號壩所在地的地質情況作進一步勘探了解,那時又有一批勘探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及相關挖掘和鑽探設備從中國來到了德黑蘭,又從德黑蘭陸續乘車去或運到了位於阿瓦士不遠處的項目現場。


那天胡家博先生跟我說,卡爾赫河零號壩設計勘探項目組工程技術人員和鑽探設備都到了阿瓦士,我得去看看,你去不去?我立即說:當然去呀。不過,上次華黎明大使就向我表達了也想去這個水壩現場看看的意願,請他們夫婦倆一起去如何?胡一口答應。

作者夫婦(左一和右一)與華黎明大使夫婦(左二和左三)、胡家博先生(右二)及譚國保先生(右三)攝於1991年秋德黑蘭


華黎明大使是1991年春接替因病回國治療的王本祚大使赴伊朗上任的。華黎明先生身材高大、風度翩翩,英語和波斯語都很好,退休後曾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常在中央電視台國際觀察欄目上就伊朗和中東問題發表高見。那次我向華大使匯報了項目進展情況並提出擬請他和夫人一起去胡澤斯坦的水壩項目現場上看看。華大使高興得也是一口答應。


與我第一次乘飛機去胡澤斯坦省阿瓦士不同,那次我們是乘火車去的。當年伊朗的火車比較獨特,軟卧車廂的地板居然是軟的,人走在上面一陷一陷的,好像走在席夢思床上,感覺很不舒服( 也不知現在怎樣了——作者注 )。不過那火車的車廂卻裝飾得既古典又漂亮。我和我太太住的包廂很大,分里間外間,還有廁所和沐浴室,就像電影《東方快車》中的豪華包廂一樣,典雅而溫馨。我留心了一下,隔壁華大使夫婦的車廂也一樣。


後我問胡先生為何給我們買這么豪華的包廂?花這個錢幹嘛?他說伊朗的火車票很便宜( 票價我已記不清了,但印象中確實不高——作者注 ),加上華大使夫婦也去,當然得買好一點的了。盡管如此,後來胡先生又想辦法將這筆費用作為咨詢項目必要開支交由伊朗合作方報銷了。


那天在德黑蘭火車站候車時發生了一件小事,也是一個疑問,總感覺得寫一下,因為它擱在我心裡已有10多年了。


記得16年前的一天,也是伊朗大選期間,電視上出現了時任伊朗總統的艾哈邁迪·內賈德先生的鏡頭,當時我就感覺這個人似乎很眼熟。後來又有幾次在各種媒體上看到這位伊朗總統的尊容,越看越覺得自己應該在哪裡見過他。再仔細想想,如果是這個人,那麼或許就是那次在德黑蘭火車站候車時相遇過的吧?


在我的記憶中,那天我們在火車站候車時(華大使那時還沒有到)曾有幾位伊朗年輕人走過來搭腔,說著挺不錯的英語,很友好的樣子。其中為首的那人個子中等,一臉不長的胡須,穿著一件深灰色的西裝,沒有打領帶,30多歲,大學青年教師的樣子。他自我介紹說他們是德黑蘭 科技 大學的(Teh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旁邊有人即插話說他是我們的leader(領導)。他在確認我們是中國人後,說了幾句稱贊中國和伊朗友誼的客氣話,然後就很有禮貌地與我握手告別了。


我記不得那個人的姓名了,與他還說了些什麼也記不清了,印象中他握手的力度還挺大,充滿了熱情。不過總感覺那次的見面過程有點儀式感,這也與我在伊朗期間的其它所有邂逅都不大一樣。更重要是,交談時他的隨從居然介紹他是leader( 我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國外聽到老外這么介紹一個其本國人的——作者注 ),也感覺到他確實有那種leader的味道,所以對此人以及對那次短暫的德黑蘭候車室相會印象較深。


後來在電視上看到內賈德先生的形象就覺得其長相與記憶中的那人是有點像,而且他們都在德黑蘭 科技 大學待過,但那人是不是內賈德先生我並不能確定。此事前些年我還跟少數朋友說過1-2次,當然是帶著猜測的語氣。這次撰寫此文又想起此事,心想:不管確否,還是寫出來好,萬一是他呢?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那人是內賈德先生,他也可能早就忘記那次見面了。還有,那人即便是年輕時的內賈德先生,他當了總統後居然公開說出要將以色列這個國家「從地圖上抹去」之類的極端民族主義話語,也是很讓人失望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伊朗核問題也是在他任上開始嚴重和激化起來的並在2010年6月伊朗因此而遭到了聯合國一致的「史上最嚴厲制裁」( 那年中國也投下了贊成票——作者注 ),自此,伊朗經濟便陷入了困境,而伊朗人民於兩伊戰爭後得以逐步改善的生活也就開始下降並遭受不幸與苦難了。


那時伊朗的火車很慢,從德黑蘭到阿瓦士一千公里吧,火車開了約一天一夜。火車是接近中午時發車的,第二天上午才抵達阿瓦士。下車時我忽然驚訝地發現站台上居然整齊地站有一支由十多個穿著革命衛隊制服、手裡拿著鼓樂的人組成的儀仗隊,而且除了我們這一行十來個中國人下了車,其他車廂的門都沒有打開。我立即反應過來:原來伊方給華黎明大使准備了一個正式的歡迎儀式。


在隨行翻譯譚國保先生跟伊方為首的歡迎官員略作溝通交談後,華大使與他的夫人凌文蕙大姐便領頭在伊方儀仗隊的鼓樂聲中肩並肩,慢慢地跟著儀仗隊的執行長走了起來。這位領頭的執行長手裡拿著一個約1米長的指揮鈴,上下揮舞著,也是緩慢地走著正步。我和我太太以及其他中方人員則是兩兩並排跟在華大使夫婦後面亦步亦趨,大約走了好幾分鍾才最終走出了車站。那個歡迎儀式在車站廣場上又持續了不長一會兒,然後我們便分乘 汽車 離開並最終住進了當地一家最好的旅館。


我事後了解了一下,一國駐外大使離開首都去駐在國其他地方訪問受到儀仗隊歡迎的前例幾乎沒有過。那次華黎明大使訪問胡澤斯坦阿瓦士享受到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國賓待遇,這似乎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當年中國和伊朗的關系是如何之好之密切了。


那位隨行翻譯譚國保先生,是我辦事處的波斯語翻譯,也是我的助手。他為人勤勉、踏實而能幹,波斯語特好,甚至還帶有點德黑蘭的地方口音( 這是好幾位伊朗朋友說的——作者注 )。我在伊朗的三年裡從頭到尾都得到了譚國保先生的大力襄助,所簽署的好幾個工程項目合同無一不有他的功勞。我離開伊朗後,譚國保也調走了。10年後聽說譚國保先生已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伊朗分公司總經理時,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也為中海油能慧眼識珠感到高興( 《我在伊朗下圍棋》一書中對譚國保先生有較為詳盡的介紹和敘述。感興趣讀者可以去尋找閱讀——作者注 )。


那天我們到水壩項目現場去看了。我陪同華大使站在卡爾赫河零號壩所在河谷旁的山坡頂上,看著與伊拉克接壤的西北方向那平緩的、一望無垠卻幾乎是寸草不生的山巒和谷地,十分驚嘆古波斯民族居然能在如此荒蕪的地方創造出如此燦爛的古文明。後來我才了解到,其實這些所謂的荒蕪都是後人的誤判。2000多年前此地的氣候並非如此,而是非常的潮濕和溫暖,雨水資源豐富,土壤也很肥沃,很適合植物和糧食的生長。不僅如此,在這廣袤荒涼的土地下面,安拉,或者說大自然還恩賜了伊朗豐厚無比的油氣資源。


1999年,人們在伊朗胡澤斯坦省距離阿瓦士西北80公里處,也就是距卡爾赫河零號壩所在河谷不遠的地方,勘探發現了一個當年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阿扎德甘油田,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原油儲量高達420億桶,即60 億噸!這個發現一下子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和垂涎。日本、韓國以及歐洲很多國家都開始湧入伊朗以尋求更多的石油利益。


一開始,中國局限於自身外匯儲量和財力,在伊朗石油開發問題上並沒有什麼舉措,主要還是承接或合作開展各種工程類或製造業項目,如水壩、小型成套設備以及鋼鐵廠改造什麼的,以賺取外匯。到了本世紀初,則開始有了 汽車 和地鐵等較大的投資項目,還有就是用外匯大量購買和進口伊朗石油。比如,中國從伊朗進口石油量從最初的日均數萬桶逐步增長到2007年的日均進口40萬桶石油( 2018年底,中國進口伊朗石油多達50萬桶/日——作者注 )。這也使得中國和伊朗的雙邊貿易額在十多年前達到了創紀錄的300億美元,而且還開始有了非常巨大的投資利益。


然而到了2006年,中國在伊朗石油工業領域的投資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大幅增長的中國開始介入了伊朗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石油市場。那年年底,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就開發北帕爾斯天然氣田簽署了諒解備忘錄。


據當時的伊朗《法爾斯新聞社》稱,中石油承接的該項目是伊朗最大的天然氣開發項目之一,將包括南部天然氣田四個區塊的開發。協議規定該氣田產出的天然氣將被轉化為液化天然氣,並由雙方平分。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將對該氣田開發項目的上下游領域進行投資,投資總額預計超過160億美元。


北帕爾斯天然氣田地處波斯灣,位於南帕爾斯大氣田北面85公里,估計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英尺。值得一說的是,這個合作備忘錄是在譚國保先生任職中海油伊朗公司總經理期間談妥並簽署下來的。


後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即中石油於2009年初也與伊方簽下了開發北阿扎德甘油田的合同;同年8月,雙方又簽署有關南阿扎德甘油田的合作備忘錄。不僅如此,中石油在簽下這個大單前兩個月,還接手了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Total)轉讓的伊朗南帕爾斯氣田(這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田)的股權。


遺憾的是,此時伊朗已經遭受美國比較嚴厲的制裁了。1996年美國議會曾通過一個《達馬托法》,也叫《伊朗制裁法案》(Iranian Sanctions Act),首次禁止世界上任何企業向伊朗的石油工業進行投資。但那時還不限制購買伊朗石油。後來由於伊朗核問題開始發酵,國際上加強對伊朗制裁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此時不少日、韓和歐洲國家企業均開始打退堂鼓了。比如阿扎德甘油田開發項目在那之前是給日本的,後來日本迫於伊朗核問題的壓力而放棄掉了。法國道達爾轉讓股權也是如此。


其實,當年中石油與伊方簽訂的阿扎德甘油田開發合約並不完美,需要開發商即中國企業先行墊付所有的前期開發成本( 約25億美元,由此可見那時伊朗就已經缺乏外匯了——作者注 ),共得開采185口油井,然後當石油產量達到一定的規模,伊朗方面才會按照合同比例給中石油部分石油分成作為報酬。說實話,這種合同的市場價值並不大,還存有很大的貿易風險,即如果油井出油分成時國際市場油價很低,中方在這個項目上可能會完全沒有收益,甚至虧本。此時再考慮到伊朗核問題以及國際制裁的國際政治風險成本,中石油便沒有實施下去。後來沒多久,伊朗就以中石油違約為借口又將南阿扎德甘油田的開采權從中石油處收了回去。


那些年也就是對外強硬的內賈德總統在任時期。由於堅持進行核武級別的鈾濃縮活動,伊朗遭到了國際上一致譴責。第二年,即2010年,聯合國安理會還一致投票通過了「 歷史 上最嚴厲」制裁伊朗的方案並迫使一意孤行、桀驁不馴的伊朗回到談判桌上來。說起來也是有意思,擁有這么豐富的石油儲量資源卻非要發展核武器,結果弄得沒有錢開發,那時就喜歡折騰的伊朗好像一個抱著金娃娃討飯吃的人,怎麼看都不可思議。


在舉世一致壓力下,到了2015年,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伊核問題6國、歐盟以及聯合國與伊朗方面終於達成了伊核協議,這事才告一段落。此時,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又試圖重返伊朗油氣市場,訪問胡澤斯坦阿瓦士的歐洲人又開始絡繹不絕、多了起來。


不過好景不長。由於堅持在中東地區伊斯蘭革命輸出,加上美國中東政策的調整,那份伊核協議簽訂後僅3年,即2018年,美國居然退出了這個伊核協議並重新祭起了對伊朗制裁的法寶。這個舉措不僅給了伊朗當頭一棒,也對歐洲國家的企業影響很大。如法國道達爾公司在2015年伊核協議簽訂後又重新與伊朗方面洽談了南帕爾斯油氣田開發的第11期項目,但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3個月後卻又再一次退出了這個讓其難舍難分的項目。


不過,安拉似乎總是眷顧伊朗。前年底,即2019年11月,就在美國制裁如火如荼之際,伊朗總統魯哈尼在電視上宣布,在伊朗西南部的胡澤斯坦省又發現了一個原油儲量甚至高達530億桶、比當年世界最大的阿扎德甘油田更大的油田,並說這是「政府給人民的一個好禮物」。這個油田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而深度僅約為80米。這塊大油田的發現確實是個好禮物,可是飽受制裁又沒有外匯資金的伊朗又如何將其變現呢?


可是1991年冬的那天,我們站在胡澤斯坦卡爾赫河零號壩附近的山坡上看到的就是一片荒涼。在我們當年最好的想像中,那個地方最多也就是水壩建成蓄水後可能出現的一片藍色的人工湖。我們哪裡知道,僅僅7-8年後這一大片荒涼的下面居然連續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田,而且還不止一個!胡澤斯坦,你真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啊!


胡澤斯坦的神奇並不止這些。那次在阿瓦士,我終於找了一個空閑的時間,托水壩項目組從伊方借了一輛 汽車 ,與小譚輪流開車,帶著我太太以及胡家博先生夫婦,到附近可以找到的埃蘭文明和古波斯文明遺跡進行了一次短暫的卻也是非常難得的尋訪。我們的首訪就是蘇薩古城。


蘇薩古城(Susa)在《聖經》中寫作「書珊」(Shushan)。這真是一個美麗的名字。據說已有近6000年 歷史 ,比居魯士二世波斯建國還要早3000多年。它曾作為埃蘭文明的重要聖城,富饒而宏大。 歷史 之父希羅多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要是佔有蘇薩的財富,誰就可以和宙斯鬥富。」著名的漢謨拉比石柱法典( 頒行於公元前1800年,1901年出土,現存於法國盧浮宮——作者注 )也出土於這里。可是我們去的時候蘇薩卻是一個破敗的小城,可能是因為剛結束的兩伊戰爭的原因吧,人口也只有2-3萬人,少得可憐,就像一個大村莊。


作者在蘇薩博物館欣賞元青花瓷器,攝於1991年


因時間問題,我們到這里也僅參觀了蘇薩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很簡陋,印象中只有幾間不大的展覽間,但館藏卻很豐富,存有不少埃蘭時期的彩陶、青銅器和鑿有楔形文字的石板。當年我們參觀時還有一個櫥窗放滿了好多件在中國最罕見也是最昂貴的元青花瓷器。然而,近些年中國人寫的去伊朗胡澤斯坦這家博物館參觀的游記里卻從未提及這些元青花寶藏。不知道是博物館知道其珍貴而將它們特意收藏起來了?還是都已經賣給了中國的收藏家們?也不知何故?


距離蘇薩古城東南約30公里的喬加·贊比爾金字塔形古建築群(Tchogha Zanbil)建於公元前1250年,也是屬於埃蘭時期建築,大部分嚴重損毀,現存祭祀殿遺址僅存2層半,高約25米,這意味著這座原本可能為7層的階梯型金字塔原高至少也有60-70米。其主要建材為泥磚或燒磚結構,磚上還存有大量楔形文字。無論是造型還是材料與古埃及最早的位於塞加拉的磚石金字塔都很相似,只是晚了約1500年。


喬加贊比爾金字塔廢墟


喬加·贊比爾金字塔也是是在美索不達米亞以外僅存的幾座金字塔形神殿之一。十多年前曾有報道說,考古學家在伊朗著名的喬加·贊比爾神塔內發現了88塊刻有楔形文字銘文的磚塊。這些磚塊均屬於古代伊朗埃蘭時期(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550年)的文物。也就是說,這些楔形文字古老程度至少與殷墟的甲骨文相當,甚至更為古老。現在也不知這些楔形文字有沒有破譯?而且,如果破譯了,它們又說了些什麼呢?


喬加贊比爾廢墟牆上古老的楔形文字


寫到這里,此文就要結束了,也不知道寫到這里自己有沒有將伊朗胡澤斯坦這塊土地的神奇性敘述出一二?大約5-6年前,譚國保先生曾邀請我們重返德黑蘭。我和胡家博先生也都想借那次機會再次回到胡澤斯坦那塊神奇的土地上去仔細看看。可惜的是,最終我們因故未能成行。神奇的胡澤斯坦至今仍存留在我的那些近三十年前的回憶之中,讓我神往……


漢代班固在其《西都賦》中曾說,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可是,無論懷舊還是思古都是需要時間和心情的。像我們當年那樣在工作之餘匆匆游覽,無論如何都是很難有什麼深切感觸的。


說實話,也就是到了今天,人也老了,而且因為疫情還總是宅在家裡,很少或很難再去周遊列國了。此際的我才有時間調整好心情寫出了這篇回憶錄式的系列文章《伊朗雜記》,試圖描述一下伊朗胡澤斯坦這塊土地的神奇之處,同時試圖讓自己真正地體會了一把何謂「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也。

閱讀全文

與伊朗為什麼是土地政策的制定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雞肉多少錢一斤 瀏覽:69
印尼羽毛球為什麼 瀏覽:617
越南的傢具怎麼修整 瀏覽:777
伊朗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說了什麼 瀏覽:50
中國在印度的手機品牌有哪些 瀏覽:305
十月英國開什麼會 瀏覽:530
怎麼稱呼英國首相約翰遜 瀏覽:870
印度年糕醬料怎麼調 瀏覽:875
伊朗人怎麼總吃藏紅花 瀏覽:343
女鞋39碼英國碼是多少 瀏覽:20
印度拉西是什麼飲品 瀏覽:861
英國為什麼老鼠那麼多 瀏覽:176
華為賣伊朗美國什麼 瀏覽:112
兩伊戰爭為什麼伊朗打不過 瀏覽:567
中國銀行信用貸款一般多久放款 瀏覽:793
在印尼哪裡能買到沉香 瀏覽:737
瑞士和義大利哪個國家化妝品便宜 瀏覽:197
去義大利從哪裡出境 瀏覽:517
中國哪裡有洋 瀏覽:92
14年越南盾怎麼兌換人民幣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