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是什麼宗派

伊朗是什麼宗派

發布時間:2024-06-29 01:21:44

A.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

B. 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何時傳到我國古代中印文化

當印度佛教興盛之時,阿育王派遣眾多傳教師到四方傳布佛教教義,弘揚佛法。於是,佛教開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區,如斯里蘭卡、緬甸以及中亞、西域一帶傳播,印度佛教終於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究竟在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歷來有多種的說法。大致可以推斷,隨著漢朝與西域交通的開拓發展,佛教逐漸經由中亞、西域一帶進入我國。因此,自東漢以來,中國就已接觸佛教,三國、兩晉以前是佛教傳入的適應期,南北朝更成為佛教譯經事業的高峰。隋唐時期更是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發揮出了燦爛的佛教文化光輝,確立了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歷經二千年的發展,由於歷代祖師的播種耕耘,由印度傳來的佛教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與結果,正式成為中國的佛教。

◆夜夢金人的漢明帝
佛教傳入的情形,有各種不同的史料記載,有的說秦始皇時有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攜帶佛經來到咸陽城,卻遭到拘捕下獄的不幸命運;有的說漢武帝派霍去病攻打西域,曾擄獲一尊金人,帶回漢土,武帝將其供奉在甘泉宮,當時以為金人就是佛像;也有的提到,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盧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佛經,以上這些說法,都是佛教初傳時期的傳聞。
但在各種史料中,以東漢明帝夜夢金人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明帝夢見一位金人,身長六丈,相貌庄嚴美好,全身金光燦爛,在金鸞殿的上空飛翔。夢醒之後,明帝遍問群臣,所夢金人到底是什麼?太使傅毅答說:「臣聽說《周書異記》中有一段記載: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平旦時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漲,四處的井水也溢出來,狂風大作,宮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貫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紅色。當時,昭王問太使蘇由:『這是什麼祥瑞?』蘇由回答說:『西方有大聖人誕生。』昭王問:『對天下有何影響?』蘇由答道:『此時沒有,一千年後聲教被及此土。』於是昭王即派人把這件事情鐫刻在石頭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如果以年代計算,剛好就是當今之時,陛下所夢的金人,想必就是西方大聖人無疑。」由於這個因緣,明帝便派遣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

奉命出使西域的蔡愔,路過大月氏國,遇到了迦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這是歷史上空前的際遇,可以說,由於漢明帝一夢,從此促成了中國向西方求取佛法而開通西域的現實需要,佛教也因此在中國展開了歷史的第一頁。

◆迎接第一尊佛像
迦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西域高僧隨著蔡愔等人,用白馬馱著佛像圖卷軸及《四十二章經》等,自西域到中國弘揚佛法,這時是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蔡愔等人將攜回的佛像呈給明帝。明帝一見,正與夢中的金人相同,驚喜萬分,令人臨摹多幅,分別供奉在南宮清涼台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這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有佛像的開始。
蔡愔等人所帶回的圖卷中描繪的佛像,正是當年優填王派人以栴檀木雕刻的釋迦像的畫像。

◆最初東來的印度高僧
迦攝摩騰是中印度人,精通大小乘經典。竺法蘭也是中印度人,能夠誦出幾萬章的經論。他們隨著漢明帝的使者來到洛陽傳教,並受到明帝隆重歡迎。西域高僧迦攝摩騰與竺法蘭遠自西域而來的事,引起當時道士的惶恐不安,千方百計阻止皇帝允許佛教傳入,故有一場轟動的佛道比試。 最終以佛教勝利而圓滿。佛教從此流傳天下。
在那個時代,佛教的出現,令當時的人耳目一新。最初,漢明帝以極隆重的儀式親自迎奉兩位高僧,招待他們住在洛陽鴻臚寺。「鴻臚」,本來是掌管諸侯和外國來朝覲者所住的賓館;「寺」,原本是當時官署的名稱。經過佛道比試之後,明帝敕旨將鴻臚寺改名為白馬寺,用以贊揚兩位高僧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因此取名「白馬寺」。
然而,據《梁高僧傳》卷一記載,「白馬寺」的命名由來是:相傳,某天竺國的國王,曾破壞諸寺,僅有招提寺尚未遭損毀,夜裏有一匹白馬繞塔悲鳴。此事傳至國王耳裏,國王乃令中止破壞寺廟,因此改招提寺為白馬寺。據說,漢明帝就是沿用這個天竺白馬寺的典故,把寺名取為白馬寺。
明帝除了在寺中安置佛像,並明令該寺為迦攝摩騰與竺法蘭的安居處所,所以後代僧尼的住所就通稱為寺。白馬寺因而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

◆漢譯佛經的濫觴
迦攝摩騰與竺法蘭熟闇西域方言,到洛陽後開始學習漢語,隨後翻譯出《四十二章經》等。漢明帝曾敕令將《四十二章經》收藏在朝廷藏書的蘭台中。《四十二章經》,旨在宣揚佛教的基本教義,被推崇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禪經的最初譯者
自從漢武帝時代開拓西域,「絲綢之路」成為一條貫通中西的貿易孔道,往往伴隨著貿易而進行文化交流、宗教傳播。許多西域、天竺僧侶隨著商隊來到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播種者、拓荒者。

繼迦攝摩騰與竺法蘭之後,來華的西域高僧有安息國(古波斯,今伊朗)的安世高,月氏國的支婁迦讖、支謙,康居國的康僧會,以及印度的曇柯迦羅等人。因為他們都是西域人或印度人,在不熟悉漢語,又缺乏原典的情況下,只能根據他們口述的經文大意,再由中國人記錄為文字。藉由初期譯經僧的譯文來弘傳佛法,中國人開始接受佛教的思想與知識。
繼第一部《四十二章經》譯出後,譯經僧來華愈多,也開始有完整經論的翻譯。據載:安世高放棄安息國王位而出家求道,他原本就通曉天文與醫術,又博綜經藏,尤精於阿毗曇學,一生奉持禪經;來到中國後,很快地學會了漢語,從桓帝建和年間到靈帝建寧年間(一四八~一七二),共二十幾年,翻譯了許多佛經。其中,較重要而且有影響力的是:《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經》、《道地經》、《人本欲生經》等。當時各譯經僧所傳譯的諸經,或有謬誤的情形,而安世高所譯的經典,義理明晰,文字允正,是佛教傳入初期譯經僧中的翹楚。他譯的經典多屬小乘,以宣揚法數與禪觀為主,如《安般守意經》是一部禪定修行的指南書,經中指出數息、相隨、止、觀、還、凈等六階段禪法的過程。關於數息的方法,帶給中國佛教的影響很深。法數,即阿毗曇(阿毘達磨),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以「數」的形式將教法加以分類,如四聖諦、五蘊、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可以說,繼迦攝摩騰、竺法蘭之後,在中國佛教史上,安世高是以最初翻譯經典而享有盛名的。

◆般若經典的初譯
與安世高的翻譯禪學經典佔有同樣開創意義的,翻譯大乘般若學系統經典的是支婁迦讖。支婁迦讖,又稱支讖,他也是東漢桓帝末年來到洛陽,而在靈帝光和、中平年間(一七八~一八九)譯出《道行般若經》及《般舟三昧經》等共十四部。其中,《道行般若經》對弘揚般若思想,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傳教江南的先鋒
支謙是月氏的後裔,他的祖父早在漢靈帝時就率眾數百人來華,因此受封為率善中郎將。支謙名越,字恭明,是一位居士,曾受業於支婁迦讖的門徒支亮。支婁迦讖、支亮、支謙三人,被世人稱為「三支」,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美譽。他住吳國三十多年,先後受到吳主孫權、孫亮的禮遇,拜為博士。他譯有《大明度無極經》、《大般泥洹經》、《維摩詰經》、《首楞嚴經》、《大阿彌陀經》等,一共三十六部。由支婁迦讖介紹的《般若經》,得到支謙的大力弘揚,形成所謂的「般若學派」,與安世高的「禪學派」成為初期佛教弘傳的兩大主流。
最早把佛教傳到江南一帶的是支謙,繼支謙之後,使佛教在江南紮根的是康僧會。康僧會的祖先是康居人,後來世居印度,其父親因經商移居交趾。十幾歲時,父母雙亡,便在交趾出家,廣讀佛書,並博覽儒家和方技之書,能文善辯。吳赤烏十年(二四七),康僧會從交趾來到建業,從安世高的弟子受業,學習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法,與陳慧共同註解《安般守意經》。
康僧會在建業,除譯經以外,立志要把佛法傳播於江南,所以比較重視對一般民眾的度化。他建造茅屋,設立佛像,常在市井之間托缽弘法。但是吳候孫權對康僧會驚服不已,因而發心建造佛塔,供養佛舍利。支持佛教在江南的弘揚。

這些都代表江南佛教逐漸興盛的情形。因為首次在江南建寺,故稱建初寺,這就是江南的第一座佛寺。孫權把建初寺一帶之地命名為佛陀里,江南佛法因此興起,康僧會的貢獻應居首功。

◆漢僧入道的開始
魏國初期對於宗教活動曾經明令禁止,但初傳入的佛教依然在民間默默流傳。到中期以後,禁令放寬,促使印度和西域來的僧侶又在洛陽積極從事譯經和傳教活動。第一位翻譯戒律經典的曇柯迦羅,在魏嘉平年間(二四九~二五四)從中印度來到洛陽。魏地原來就有出家人,但沒有受具足戒,只是剃除須發,外貌上不同於一般人而已,他們舉行齋戒,從事祭祀。曇柯迦羅來魏以後,目睹這種情況,譯出《僧祇戒本》,是第一部漢譯律本。因此,曇柯迦羅也被後世尊為中國律宗之祖。他創立傳戒制度,使剃度的出家人正式受戒,成為真正的出家僧侶,朱士行就是當中最為知名的一位。根據史料記載,嚴佛調是中國第一位華籍出家人,而朱士行才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的出家人。

從漢末到三國,主要是透過這些印度、西域來華的高僧大德譯經弘教,使佛教經典與佛教思想逐漸在中國播下種子。但在初傳期間,佛教與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如儒、道兩家,必須經過一段適應的過程,才能融入中國文化社會當中,成為中國的佛教。當佛教逐漸傳播於民間之後,信仰的人越來越多,知識分子也在其後將近百年間,接受佛學思想,使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思想完全融和。真正為中國佛教奠定深厚根基的,則是魏晉南北朝的印度高僧佛圖澄、西域高僧鳩摩羅什,以及中國的道安、慧遠、僧肇等幾位高僧的卓越貢獻。

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西元一世紀頃)傳入我國,歷經百年,到桓帝、靈帝時期才有長足的發展。然而初期傳譯的經典,都由西域間接傳來,譯經諸師既不通漢語,筆述者也未必精通教義,故難免有錯誤或未能盡善的缺憾。所以朱士行說:「文意隱質,諸未盡善。」《宋高僧傳》卷三贊寧論述初期譯經的情形是:「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方圓共鑿,金石難和,椀配世間,擺名三昧,咫尺千里,覿面難通。」因此,歷代高僧冒千險,歷萬難,非西行求得正法,則不能安心。

古代西行者,多數走陸路,經甘肅走廊、天山南路,入帕米爾高原,過克什米爾,再南下赴印度;也有少數走海路的,經南海,過麻六甲海峽,到斯里蘭卡和印度。以陸路一線為主,當時雖有商路可通,但困難重重。除了大漠與高山的險惡外,加上漢人求法僧侶多缺資財,不諳各地語言,只有少數人結伴前行,更加艱難。

求法者艱苦備至,飽嘗九死一生之苦,有些人勞頓積苦,客死荒途;有些人中途折返;有些人只到了於闐、高昌諸國;有些人久居他鄉而歸不得。見於記載的,則是不畏死亡,風塵僕僕在路途上的極少數人;更多人是齎志以歿,或永遠的隱姓埋名了。在這些無以計數的西行求法高僧中,能夠留芳千古的,以法顯、玄奘和義凈等三位高僧最為著名。

西行求法,先後達五百年,最熱烈時期,也有兩世紀之久,求法高僧多達一百八十人。最早西行求法的,就是我國第一位出家受具足戒的朱士行。繼朱士行之後,東晉的西行求法高僧之中,致力於蒐集經典者有支法領,師事印度高僧受教者有於法蘭與智嚴,尋訪聖跡者有寶雲、智猛等人。西行高僧大多天資卓絕,學養豐碩,所以能吸收異國思想,也善能參究佛典奧義。他們不只帶回大批梵典,對譯經事業貢獻鉅大,同時傳播中國文化於國外,並且把印度的天文、歷法、醫學、因明、工藝等傳入中國。就隋唐時代而言,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極大極深。西行者游歷諸國的記錄,如法顯《佛國記》、玄奘《大唐西域記》、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書,所記西域及南海各國人種、宗教、文化、語言、政經、地理等資料,不只有助於當代國防軍政的研究,並且也成為後世研究歷史文化、地理及南海文化的重要史料。

◆最初西行求法的朱士行

早在東漢末年,有支讖和竺佛朔譯出《道行般若經》,朱士行在甘露五年(二六〇年)出家之前,已在洛陽研究和講解該經,然發現譯文的文句簡略,義理艱澀,前後不能貫通。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經》的梵文原本。

朱士行在曹魏甘露五年從雍州(陝西、甘肅)出發,通過河西走廊到敦煌,經西域南道,橫渡流沙,直抵於闐國。於闐是天山南路南道的東西交通要道,印度佛教經由此地傳到我國內地,此地大乘雖廣為流行,但居正統的仍是小乘。

朱士行在於闐抄錄《大品般若經》的梵本,共有九十章,總計六十萬言,他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將該經送回洛陽。弟子弗如檀終於在晉太康三年(二八二)將該經送回洛陽,前後達二十餘年。元康元年(二九一),由無羅叉、竺叔蘭等人合力譯成漢本,取名為《放光般若經》。朱士行以八十高齡終老於闐。

後世著名的佛教學者,都對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壯舉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們一致認為,從漢僧西行求法的歷史來看,朱士行可說是開創風氣的先鋒,當時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難走,又乏人引導,朱士行只憑一片真誠,竟然達到了目的,這種熱忱足以和後來的法顯、玄奘媲美。他求法的經典雖然只限於《大品般若經》一種,譯出也不夠完全,但對於當時的義學影響卻很大,所以翻譯佛典的風氣隨即風行於京華一帶,凡是有心講習者都奉為圭臬。
朱士行西行的貢獻是求得《大品般若經》,從而在我國開啟了義學的先河;同時將西域佛教傳入我國,也促進了東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敦煌菩薩竺法護

在鳩摩羅什大師尚未來到中國以前,中國佛教初期最偉大的譯經家就是竺法護。大乘佛教的中心,最重要的經典《法華經》,也是竺法護以《正法華經》為題第一次譯出,流布於世。鳩摩羅什以前,到中國的譯經僧雖然很多,但以譯經部數來看,竺法護的成績最為可觀。

竺法護,月氏國人,世居敦煌郡,八歲出家,禮印度高僧為師,隨師姓「竺」,具有過目不忘的能力,讀經能日誦萬言。為了立志於求學,不辭辛勞,萬里尋師,不但精通六經,且涉獵百家之說。

晉武帝泰始年間(二六五~二七四),寺院、圖像、佛像等,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經》等方等部的經典還在西域,未能完全傳布於中國。竺法護發憤立志弘法,隨師游歷西域諸國。據載,他能通達西域三十六國語言,熟諳印度、西域各國的字體、發音等,具備這樣的能力,確立了他翻譯經典的基礎。

竺法護為求《般若經》,隨師從敦煌經西域南道,先往於闐國,再到疏勒,轉往西域北道,經龜茲而回敦煌,完成西域一周之旅。大致游歷了安息、月氏、大秦、劍浮、龜茲、於闐、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鮮卑等十幾個地方。依傳記所載,他攜帶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從敦煌到長安之間,隨時隨地都在從事譯經工作。總計一生游化二十餘年,在武帝太康五年(二八四)譯出《修行道地經》、《阿惟越致遮經》,其後,直到懷帝永嘉二年(三○八)為止,共有二十幾年歲月,便是他在長安積極從事翻譯事業的顛峰時期。竺法護從最初譯經到晚年,在譯經事業上得到許多得力助手,如聶承遠、聶道真、帛元信、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雅等人,都擔任潤筆譯校的工作。總計竺法護翻譯的經典共有一五四部三○九卷(《出三藏記集》載),其中,流傳較普遍的是《方等泥洹經》、《光贊般若經》、《漸備一切智經》、《舍利弗悔過經》、《普曜經》等。竺法護的晚年,世局動亂,以七十八高齡入寂,窮其一生心力從事譯經大業,是一位偉大的譯經家。

◆橫渡沙漠游歷印度的法顯大師

法顯,俗姓龔,平陽郡武陽(山西臨汾)人。幼年時,三個兄弟先後夭折,父母惟恐法顯也遭遇不測,在三歲時就讓他剃度為沙彌,但仍住在家中。後因患病將死,才將他送往寺院。病癒之後,法顯就不再返回俗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慨嘆律藏殘缺,因而發願前往西域、印度尋求戒律原典。

東晉隆安三年(三九九),法顯約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由長安出發,取道河西走廊,行到張掖。適逢張掖大亂,道路不通,張掖王慇勤挽留,竭誠護持供養他,法顯因而在此結夏安居。

在張掖期間,一行人又加入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等人,彼此結伴,向西前進至敦煌。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一出敦煌,就是一片廣大無垠的沙漠,幸而當時有太守李浩供給橫渡沙漠的資糧,法顯等人於是與智嚴、寶雲等分別隨使先行。沙漠之中,氣候酷熱,多惡風,沿途所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目所極,茫然一片,只憑偶而見到的枯骨為標幟。後經鄯善國(今新疆鄯善)、烏夷國(今新疆焉耆),與寶雲等一行人相逢。當時的烏夷國奉行小乘教,一般居民不知禮儀,拒絕資助求法的費用,智嚴、慧簡、慧嵬遂轉向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求助,而法顯等人則得到符公孫的供給,又繼續向西南方前進。在杳無人煙的沙漠中橫渡,實為艱難困苦,一行人走了一個多月後,終於到達於闐國(今新疆和闐)。此地物產豐饒,人民信仰大乘佛法,法顯等人因而受到優厚的禮遇。不久,慧景、道整隨著慧達先出發前往竭叉國,法顯等人則滯留在於闐國三個月,主要是為了觀看從四月一日到十四日的行像盛會。結束後,僧紹獨自一人隨胡僧到罽賓,法顯等人則經子合國,南行入蔥嶺,到達麾國過夏。其後,法顯等人再翻山越嶺,經過了二十五天,到達與印度接境的竭叉國,與慧景等人會合,並參加國王所舉行的五年大施會。

東晉安帝元興元年(四○二),法顯等人向北印度前進,越過蔥嶺,地勢驚險,常有惡龍吐毒風,又經年飄雪,當地人稱為雪山。到北印度境內的阮歷國後,一行人又沿著蔥嶺向西南行,山路崎嶇,千仞石壁,萬丈絕崖。法顯等人戰戰兢兢地攀過了七百多所簡陋艱險的梯道,踏踩繩橋,越印度河,到達烏萇國,在此結夏安居。然後南下,歷宿呵多國、犍陀衛國、竺剎屍羅國,到弗樓沙國,其間,僧景、寶雲隨慧達回國,慧應在此病故。法顯獨自前往那竭國,與慧景、道整會和,並在這里度過嚴寒的冬天。
元興二年,法顯等三人南度小雪山,忽遇寒風暴起,慧景突感寒疾,氣絕身亡,法顯撫屍,悲痛難抑。

法顯一行越過雪山,又先後經歷三十餘國,印度已在望。他們抵達王舍城後,打算前往城東北的靈鷲山禮拜,卻遭一僧規勸:「路況不佳,噬人黑獅經常出沒,不可前往。」法顯說:「我遠涉數萬里,經歷艱險,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參拜佛陀當年說法處,縱有險難,也絕不退縮。」後來法顯獨自上山,並感化了黑獅。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四○五),他再回到巴連弗邑,廣為搜求經律,當時的北印度諸國皆用口傳,並無經本可抄,因此法顯再到中印度,在城邑的摩訶僧伽藍取得《摩訶僧祇律》。據說,這就是祇洹精舍所傳的律本,十八部律由其衍生而出,是佛陀在世時,大眾所共同奉行的法規。此外,他又得到《薩婆多部鈔律》七千偈、《雜阿毗曇心論》六千偈、《綖經》二千五百偈、《方等般泥洹經》五千偈及《摩訶僧祇阿毗曇論》。法顯在印度停留期間,也用心學習梵文與梵語,抄得經律等,達成他入印度求律的目的與願望。同行的道整,遠來印度的本意雖然是在求得戒律,但目睹僧團的法則及眾僧的威儀嚴正,深受感動,因而決心留住於此。法顯則堅持要把戒律流通到漢土為目的,祇好獨自一人回國。法顯沿著恆河東下,經瞻波國,於義熙四年到達東印度的印多摩利帝國,停留兩年之後,泛海前往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在獅子國停留兩年,得到《彌沙塞律》及《長阿含經》、《雜阿含經》、《雜藏》等梵本各一部。

義熙七年,法顯搭乘載有二百餘人的商船泛海東行歸國,遇風飄泊九十日至耶婆提國(爪哇),在此住了五個月。

義熙八年,法顯再搭乘貿易商船,航向廣州,又遇暴風,經八十餘日,才到達長廣郡界的嶗山(山東青島)。法顯登陸後,青州太守李嶷遣使迎請法顯到郡城,熱忱款待,法顯在此住了一冬一夏。

法顯從長安出發時,已經是六十歲左右的「耳順」之年,一路西行,經六年到達印度中部,停留六年,歸程經獅子國等地,又三年才回到青州,前後已經過了十五年,游歷三十國。

義熙九年,法顯到京都建康,在道場寺與佛馱跋陀羅從事翻譯,前後譯出《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雜阿毘曇心論》等,共計百萬餘言。

法顯在建康居住數年後,再轉往荊州(今湖北江陵)的辛寺,在此圓寂,享壽八十六歲。
法顯把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佛國記》(又稱《法顯傳》)一書,記載求法經驗、見聞及游歷各國的風土民情、佛教狀況等,提供後人西行求法的指南。這本書是我國僧侶旅遊印度傳記中,現存最古的典籍。書中內容保存有關西域諸國的古代史地資料,為研究西域及南亞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歷史文獻。至今,《佛國記》仍是世人公認的不朽之作,近代並有英、法、德等譯本,備受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的重視。
法顯在佛教史上,不獨為佛教的高僧,在我國留學史上也是空前的第一人,他對民族文化貢獻與影響,可說是光耀千古。

東晉末年,受法顯影響,西行求法者絡繹不絕,如康法朗、慧叡、智猛等人西行。南北朝時代西行求法者更為盛行,有曇無竭、曇朗一行二十五人、法力等三人、寶暹一行八人,及道普、道泰、法盛、慧覽、道葯、法獻、惠生、雲啟等,均獨自西行。其中較有成就者,以曇無竭為代表。

繼法顯之後唐代的玄奘大師再次走上了西行之路,他們都是我國西行求法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只在佛教史上功績卓著,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游歷印度的史地著作,至今已成為研究中亞、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唐代以後,西行求法者日漸稀少。直到十二世紀回教徒入侵西北印,求法的壯舉就從此終止。

西行求法是我國高僧大德向外尋求新思想、新知識所展現的具體行動,他們為了探求佛教教義的完美,翻山越嶺,橫穿亞洲大陸,周遊佛教世界,留給後人為求真理冒險犯難的偉大精神,實為千古的楷模;他們所遺留的著作,更是後代珍藏的文化寶藏。

佛教經典的漢譯,歷時悠久,卷帙繁復,事業龐大,是我國翻譯史上最燦爛光輝的一頁。從翻譯年代之久遠和翻譯作品之龐大來說,可以說是世界文化史首屈一指的大業。《四十二章經》是中國第一部翻譯的經典,那時正是佛教初傳中國的開始。由於佛經的翻譯,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歷代的譯經事業
中國佛教的譯經事業悠久,從東漢到唐代中葉,歷時八百年左右。中唐以後,仍有大量佛教經典從梵文譯成漢文、西藏文,也有從漢文轉譯成西藏文。中唐前後的這些譯經事業及其成果,成為我國佛教典籍文獻中的一大寶藏。到了宋、元二代,雖然也有經典的漢譯,但數量上顯著減少,而且所譯的經典多屬於印度佛教末期的典籍,或舊譯經典的重譯、拾遺,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而言,影響力也較小。譯經事業發展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漢魏西晉時期──譯經的初創時代

第一期佛經的引入,並非直接由印度本土,而是從西域諸國間接傳來,如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地(阿富汗以北到蘇俄南部,西到波斯一帶),有許多佛教學僧前來中國。當時翻譯所根據的佛典,大多是西域當地的語言或文字寫成的,通稱為「胡本」或「胡語經典」。
漢代佛經的翻譯,主要有大小乘兩大系統:一是以來自安息國,以安世高為代表的小乘禪學派;一是以大月氏的支婁迦讖為代表的大乘般若學。可以說,佛教傳入中國是大小乘同時並行,從經典翻譯的現象來看,正是反映了這個事實。
漢末三國時代的譯經僧中,最著名的是來自交趾(祖籍康居)的康僧會,他對江南佛教的傳播,影響極深。我國僧侶最早前往西域求法的是朱士行,他從於闐抄寫胡本的《大品般若經》九十章,囑咐弟子帶回洛陽,經由竺叔蘭與無羅叉譯出,稱為《放光般若經》。這部經在東晉時代,普遍受到研究。晉代譯師中,譯經數量最多的,首推西晉的竺法護,共譯出大乘經典一五四部三〇九卷,譯出時間在西元二六五至二七四年間。竺法護在西元二八六年譯出《正法華經》,於是有觀音信仰的啟發。

二、南北朝、隋時期──譯經的進展時代

第二時期,譯經高僧不是來自西域,而是從印度來的。他們不但精通梵文,而且兼通漢文。由於諸譯師有系統地介紹佛經,分判不同宗論著作,逐步釐定各種義理的漢譯名詞用語,並且確立了特有的翻譯文體。他們的文體不求華美,但求切合原意,這是漢譯經典的大幅進展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鳩摩羅什、佛馱跋陀羅、真諦等人。

三、唐代時期──譯經的全盛時代

第三時期的譯經事業,與前兩期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時期是由中國高僧所主導,為佛教經典的漢譯與宗派的建立締造了佳績。典型代表是玄奘及義凈兩位高僧。他們曾在印度居住十幾、二十年,不但精通梵文,佛學造詣更是博大精深。此外,善無畏、不空翻譯大量的密宗經典,也是這個時期的特色。第三期不但是國人譯經達到巔峰的時期,同時也是佛教的全盛時期。此後,一直到宋、元為止的譯經事業,都可視為唐代譯經制度、組織與規模的再發展。

C. 伊拉克,伊朗,敘利亞,沙特,以色列,它們之間是什麼關系美國為什麼總能挑撥離間屢屢得手

宗派復雜,本就矛盾多,附加一定的誘惑,就挑撥起來了。
平和看待即可,國家和個人之間還是不太一樣的,干預其他國家,保證自己的利益,中國幾千年就開始玩的把戲。

D. 伊拉克的戰後石油,受益最大的是誰

中石油在伊拉克有三個油田項目,即Ahab、Rumaila和Hafaya項目,其中中國石油有5個項目。可采原油儲量42650億桶。此外,2013年底,中石油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收購了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在伊拉克西Gurna-1技術服務合同(976)中25%的股份。6500萬桶換句話說,僅中石油就有6家。剩餘可采儲量403150億桶,是外國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投資的最大股本儲備。

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貿易夥伴。兩國雙邊貿易額從2002年的5.17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底的175億美元。中國現在是伊拉克石油的最大客戶,基礎設施狂熱者也有事情要做。

E. 什葉派的支派

當代什葉派內部分為十二伊瑪目派、五伊瑪目派、七伊瑪目派等分支。其中十二伊瑪目派認定從阿里開始,總共有過十二位伊瑪目,前十一名逝世後,第十二名伊瑪目隱遁,將在世界末日之前重現。而七伊瑪目派以阿里的第六代後裔伊斯瑪儀為宗,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建立了復雜的宗教哲學體系。
以上每一宗派之下還分成多個次分支。 什葉派現存主要有三大支派:
第一,十二伊瑪目宗,是什葉派的最大宗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和波斯灣其他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東部),其他分布在亞塞拜然(原伊朗領土)、阿富汗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印度次大陸等地。
第二,五伊瑪目宗(也稱栽德派),主要分布在葉門,據稱占當地人口40%之眾。
第三,七伊瑪目宗(也稱伊斯瑪儀派),主要分布在印度、中亞、伊朗、敘利亞、東非等地。
另外,控制敘利亞的阿薩德父子政權,屬於阿拉維派,也算是什葉派的一個支派。現代已經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巴哈伊教,早先也出自什葉派一支。

F. 浼婃湕鏄浠涔堟淳

浼婃湕鏄浠鍙舵淳絀嗘柉鏋楀浗瀹躲


鎷撳睍鐭ヨ瘑錛


浼婃湕浣嶄簬浜氭床鐨勮タ鍗楅儴錛屾槸闃挎媺浼鍗婂矝鐨勯偦鍥姐


浼婃湕鐨勪富瑕佸畻鏁欐槸浼婃柉鍏版暀錛屽叾涓90%浠ヤ笂鐨勪漢鍙f槸淇′話浼婃柉鍏版暀涓鐨勪粈鍙舵淳鍒嗘敮銆


浼婃湕鐨勫畻鏁欏拰鏀挎不浣撶郴鍦ㄥ緢澶х▼搴︿笂鏄鐢卞叾鍘嗗彶銆佹枃鍖栧拰鍦扮悊鍥犵礌鎵濉戦犵殑銆


浼婃湕鐨勪粈鍙舵淳絀嗘柉鏋楀崰鍏ㄥ浗鎬諱漢鍙g殑綰60%銆備粬浠閫氬父琚璁や負鏄涓涓琚鍘嬭揩鐨勫皯鏁版淳錛屼粬浠鐨勪俊浠板拰涔犱織鍦ㄤ紛鏈楃ぞ浼氫腑鍙楀埌浜嗗緢澶х殑闄愬埗鍜屾寫鎴樸傜劧鑰岋紝灝界″瓨鍦ㄨ繖浜涢檺鍒訛紝浠鍙舵淳絀嗘柉鏋楀湪浼婃湕紺句細涓浠嶇劧鎷ユ湁涓瀹氱殑褰卞搷鍔涳紝騫惰瘯鍥鵑氳繃鏀挎不鍜岀ぞ浼氳繍鍔ㄦ潵浜夊彇浠栦滑鐨勬潈鍒╁拰鑷鐢便


浼婃湕鏄涓涓鍏鋒湁澶嶆潅鍘嗗彶鍜屽氬厓鏂囧寲鐨勫浗瀹訛紝鍏舵斂娌匯佸畻鏁欏拰紺句細浣撶郴浠嶇劧闈涓寸潃璁稿氭寫鎴樺拰浜夎銆


鉶界劧浼婃湕鐨勪粈鍙舵淳絀嗘柉鏋楀湪鏀挎不涓婂苟涓嶅崰涓誨煎湴浣嶏紝浣嗕粬浠浠嶇劧鏄浼婃湕紺句細鐨勯噸瑕佺粍鎴愰儴鍒嗭紝騫跺硅ュ浗鐨勬斂娌匯佺粡嫻庡拰紺句細鍙戝睍浜х敓浜嗘繁榪滅殑褰卞搷銆

G. 浠涔堝畻鏁欙紝淇″緬鏈澶氾紵

2004騫存錛屽熀鐫e畻鏁欐暀寰掓湁20浜誇漢錛屾槸涓栫晫涓婃渶琚騫誇負鎺ュ彈鐨勫畻鏁(鎺ヤ笅鏉ユ槸浼婃柉鍏版暀鐨12浜誇漢錛屽嵃搴︽暀鐨10浜誇漢錛屽拰鏃犲畻鏁欎俊浠扮殑7浜7400涓囦漢)銆傚熀鐫e畻鏁欐暀寰掑寘鍚鏈夎嫳鍥藉浗鏁欎細(鎴栫О鍦e叕浼)鐨8400涓囦漢錛岀嫭絝嬫暀浼(涓嶉毝灞炰簬浠諱綍涓昏佺殑瀹楁淳)鐨4浜1400涓囦漢錛屼笢姝f暀浼氱殑2浜1600涓囦漢錛屾洿姝f暀浼氱殑3浜6700涓囦漢錛屽ぉ涓繪暀浼氱殑11浜誇漢錛屽拰鈥滆竟緙樷濇暀浼氾紙鑰跺拰鍗庤佽瘉浜烘暀浼氥佹懇闂ㄦ暀浼氱瓑寮傜鏁欐淳錛夌殑3170涓囦漢銆

浣涙暀寰掍漢鏁版棤娉曠粺璁★紝榪欎富瑕佹槸鐢變簬鎴戝浗鐗規畩鐨勫畻鏁欑壒鑹層

閱讀全文

與伊朗是什麼宗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屬虎跟印尼虎怎麼區分 瀏覽:441
越南人如何評論韓國 瀏覽:734
什麼人才能上皇家精英國際中學 瀏覽:604
阿爾卑斯山在中國哪個省 瀏覽:401
英國一元等於中國多少 瀏覽:243
印尼藤條最好的地方在哪裡 瀏覽:356
外國人如何看中國四川錦州貓 瀏覽:371
印度拉薩在哪個位置 瀏覽:972
伊朗認證coi什麼意思 瀏覽:582
伊朗女人擇偶有什麼條件 瀏覽:50
兩萬在越南值多少 瀏覽:588
25000越南盾和人民幣多少 瀏覽:651
紐約大學在中國名氣如何 瀏覽:626
中國踢哪個國家 瀏覽:23
移動寬頻中國鐵通哪個好 瀏覽:144
印度人為什麼會抽風 瀏覽:550
為什麼伊朗採石油 瀏覽:500
印尼民族有多少人 瀏覽:232
印尼燕子為什麼都死了 瀏覽:270
英國艦載機怎麼樣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