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人的禮儀,(急需)
服飾禮儀
伊朗國內的民族很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但其樣式大多比較簡單,而且寬大,以適應溫暖的氣候。伊朗的男人一般穿不超過膝蓋的長衫,腰圍至腳面以上的圍褲,頭裹長長的包頭巾。土庫曼民族的女性穿著燈籠褲,這種褲子褲腳很小,以防風沙進入。在德黑蘭庫姆一帶,婦女普遍穿伊斯蘭的標准服飾,用一塊大黑布從頭遮到腳,只露出眼睛和鼻子。
儀態禮儀
在伊朗,人們言談舉止是很有講究的,在說話或跟對方正面而坐時,應將兩手平放而不可雙手交叉,雙手交叉著說話,就會被認為態度傲慢,甚至被視為有意挑釁。在伊朗微笑和點頭實際上只是主人的一種禮貌的表示,並不一定是表示同意。另外,由於他們潔身時多用左手,因而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所以在接觸取物時不能用左手。
相見禮儀
注重打招呼時的禮貌用語,是體現伊朗人良好素養的一個方面。人們相見時一般都要說"薩拉姆"(你好),甚至素不相識的人相見也是如此。他們喜歡別人在打招呼時稱他們的姓並加上學術或職務的頭銜。伊朗人取名字的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一般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名字較多,如馬哈穆德,拉蘇爾,阿里等。婦女的名字多用茲芭,法拉赫等。女子出嫁後多保留娘家的姓名,現在稱呼某某夫人時,也可用丈夫的姓。伊朗人在與賓客相見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然後親吻對方的雙頰。由於等級觀念很強,見面禮節也有區別,身份相同的人以互吻嘴唇為禮;身份稍低的人以吻面頰為禮;身份差距很大的人,則以一方俯在另一方面前為禮。
餐飲禮儀
伊朗人的餐飲習俗獨具風格。總體而言,他們愛吃麵食,也吃米飯。對中國的大餅等比較喜愛。游牧地區的人們以牛奶、黃油為主食;農業區的人們主食有面餅、米飯等。喝茶是伊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愛喝紅茶,並喜歡在茶中加糖。按當地傳統,土庫曼人唱歌前必喝紅茶,每逢節慶喜事,人們必定先喝紅茶,然後載歌載舞。
喜喪禮儀
根據穆斯林習俗,相親相愛的男女雙方,必須由男方提出求婚,經女方正式同意後,便可舉行結婚儀式,他們從定婚到結婚要經過十幾道程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庫曼民族,定親時,男方要用30隻羊送給女方作為聘禮。定親後到結婚的前一天,男女雙方不能見面,成婚一周後,新娘就回娘家,一旦知道懷孕了,則立即回夫家。伊朗伊斯蘭教徒去世後,人們將其屍體移入清真寺的停屍房。在埋葬過程中,人們又為死者祈禱,埋葬後人們要為死者定期舉行各種儀式,以示悼念。
節日來臨之際,婦女忙著大掃除。除夕到來,合家歡聚,各家各戶用乾草點起"祝火",人們都從上面跳過去,意為免災求和平。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訪親友,互祝新年快樂。最後一天,則是全家人外出郊遊,這時大小公園里遊客如雲。
商務禮儀
在伊朗,進行商業性會面,遞交名片是必要的,最好要用波斯文,實在不得已,也可用英文。伊朗工商界人士好禮而講究正式禮節。在商務會談時直截了當,往往效果不佳,他們不習慣於對事情立刻作出抉擇。不要以洋娃娃作為禮物,否則會被誤認為瞧不起他們信仰的宗教。
旅遊禮儀
在公歷3月到伊朗旅行是最好的季節。德里蘭的美景往往使人陶醉,若北上黑海或南下波斯灣,那裡風光更是迷人,碧波萬頃。但外出旅行在大城市交通較擁護,如趕上穆斯林節日和星期五祈禱日,更是如此。即便這樣,也應給老人讓座。當地不許婦女與丈夫以外的男人同行。夫妻外出必須帶上結婚證書。參觀清真寺必須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帕。
主要禁忌
伊朗人嬰兒的眼睛特別第三,最忌諱別人議論嬰兒的眼睛。他們忌諱左手遞交物品,稱左手為下賤的手。禁食豬肉,不食自死的牲口,也不吃外形可憎或不端正的動物的肉,忌吃無鱗的魚。
B. 同樣是黑袍,為什麼在迪拜的不同品牌價格差距巨大
迪拜,對於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城市,在迪拜隨處可見清真寺,當地人只佔約1/4,其他很多都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來的人,由於傳統宗教信仰,迪拜及整個海灣地區的人都穿著阿拉伯傳統服飾,自然這也是為了適應當地高溫氣候。男子穿著的服裝被稱為「坎度拉」或「迪士達沙」,通常是長及腳踝的寬松服裝,以白色棉布製成,修剪著精緻的鬍子,女人們卻一身黑袍,用頭巾遮蓋面部唯一能露的就是眼睛。
同樣是黑袍,為什麼在迪拜的不同品牌價格差距巨大這個問題確實值得討論,但是總的來說就是針對以上幾個點吧,根據地區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所傳服飾自然也有差別和差距。
C. 伊朗當地男子的傳統服飾是什麼這是因為當地
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築物的外觀都是白色的,男人的傳統服裝是白色的纏頭巾和寬大的白色長袍,這是因為阿拉伯人多居住在西亞和北非,西亞和北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炎熱乾燥,白色對強烈的陽光有反射作用,吸熱較少,由此可見阿拉伯人的服飾與當地的氣候有關.
故選:C.
D. 頭巾是伊朗人的服飾之一,不戴頭巾的都是哪些人
在伊朗,不戴頭巾的主要以男人為主。 在伊朗有種習俗是非常要人命的,那就是女士要裹頭巾,簡直可以說是不包頭巾寸步難行。而且法律規定去伊朗旅遊的女性也必須戴頭巾,這讓很多人特別不習慣。 而在伊斯蘭教認為女人露出皮膚、臉龐會誘惑出世間的罪惡,所以傳統流傳下來,女人要以頭巾、面紗這面,不過該傳統已受到外界開放思想潮流的沖擊。他們應當用外衣蒙著自己的身體。這樣最容易使人認識她們,不受侵犯。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E. 求世界各地、各時期的服裝資料!!>0<!!
這里只能上傳一張圖
我想幫也幫不了
洛可可時期的女裝
(1)奧爾良公爵攝政時代(過渡期)
1.耐葛里傑,白天的常服,領口很大,背部有很多箱形普利茲褶,呈又寬又長的托裙形式。
2.帕尼埃(行李筐、背籠的意思),裙撐,用鯨須、金屬絲、藤條、木料和亞麻布等製作,呈吊鍾狀,又稱為「鳴鍾羅布」。
(2)路易十五時代(1730-1770)
1.帕尼埃,越來越大,前後扁平,左右橫寬的橢圓形,;帕尼埃•多布爾,是左右兩個,中間用繩子或帶子系身上,也越來越大。外穿襯裙,再罩上前開的羅布,露出倒三角形的裝飾一排緞帶蝴蝶結的胸衣,羅布下面A字形打開,露出裡面裝飾著褶皺飛邊、蕾絲、緞帶蝴蝶結和鮮花的襯裙,領口很大,呈四角行,袖長及肘,袖口有三層飛邊。
2.佩愛斯•迪斯托瑪,倒三角形的胸擋,絲綢做的,穿時縫在羅布上,上有精美的刺綉和寶石.
3.苛爾•巴萊耐-緊身胸衣,製作技術進步,表現在嵌入鯨須的數量和方向,前中央插入巴斯克,為使背平背後的鯨須是直的,後邊系扎,外罩前開羅布,胸前裝飾倒三角形前中央呈銳角的胸飾斯塔瑪卡。
(3)路易十六時代
洛可可「優美但很輕薄」的文化向「樸素、高尚、平靜而偉大」的古典文化轉移,這種傾向就是新古典主義,與英國自然主義、法國回歸自然的啟蒙思想不謀而合。表現在服裝上是頭飾膨大化、裙子體積縮小、帕尼埃消失。
1.羅布•阿•拉•波羅耐茲,受波蘭服裝影響,特徵是裙子部分在後側分兩處向上提起,臀部三個柔和膨起的團;羅布•阿•拉•切爾卡鮮奴,受切爾卡西亞少女衣服的啟發,裙子上有三條繩子捆束,形成四個膨起的團,是波蘭式羅布的發展。這兩種波蘭式羅布仍舊使用帕尼埃。
2.羅布•阿•朗葛萊茲-英國式羅布,更加簡潔、質朴,體現自然主義傾向,取掉了帕尼埃,前後腰線都向下突出,通過起自腰線接縫處的許多碎褶形成裙子的體積感。
3.卡拉科-吸收男服形式的機能性女茄克,上半身緊身合體,下擺波浪狀外張,衣長及臀,像男子的鳩斯特科爾(阿比),背部嵌鯨須使之挺直,有長袖和七分袖――女服向男服的機能化方向靠攏。
4.托爾紐爾-臀墊,取代了裙撐,後臀部又一次膨臌起來,被稱為克尤•德•巴黎。
5.1780年代,帕尼埃消失,裙子變柔軟,繼續使用緊身胸衣,披著小披肩,白色羅布流行,外穿合體的來自英國式騎馬服的魯丹郭特。
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的史實。唐代所謂的胡服,不單指少數民族的服裝,還包括大量異國之服。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當時的首都長安,不僅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據史書記載,和唐朝政府有來往的國家,先後有300多個,在當時的長安城內不僅居住著漢族人、回紇人、龜茲人、南詔人,還有大量的外國人,如日本人、新羅(朝鮮)人、波斯(伊朗)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及印度人等。這些兄弟民族和外國使者雲集長安,從中國文化中取吸了大量精華,直到今日,在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地,仍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服制。中國人民也從異族文化中獲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胡服在中原地區的流行,就是一個具體的反映。和以往相比,唐代崇尚胡服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婦女著胡服者甚多。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文化生活有密切關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對婦女服裝的變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說明了中西各國人民關系密切。他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得西方文化也隨之紮根於唐代社會,西方習俗影響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對漢族人民的服飾、樂舞等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
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
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