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朝鮮出口伊朗是什麼型號

朝鮮出口伊朗是什麼型號

發布時間:2024-07-10 21:27:26

㈠ 兩伊戰爭期間中國有沒有從這兩個國家獲得過國外武器

中國沒有從過武器

一開始,伊朗和中國的關系並不和睦,中國主要是和西方一起向伊拉克出口武器裝備。後來通過朝鮮轉口向伊朗出口一些蘇式裝備。

安德羅波夫上台後,伊朗和蘇聯的關系惡化,遭受西方和蘇聯聯合制裁和封鎖的伊朗為了擴大武器進口渠道而主動修復和中國的關系,中國除了繼續通過朝鮮倒賣蘇式武器外,經過談判伊朗把原來巴列維王朝時期遺留的美製武器裝備交給中國,先由中國提供仿製配件以維持運轉使用,後來乾脆發展到仿製整體裝備再出口給伊朗。

這是中國軍工界自越南戰爭後第二次大規模接觸和研究美製裝備。而越南戰爭是主要是繳獲的美製輕武器和擊毀擊傷的並不完整的大型武器裝備,1975年北越統一南越後繳獲的大量美製完整武器並沒有交給中國研究仿製(因為當時雙邊關系已經冷淡下來了)而是交給了蘇聯。

㈡ 我軍現役戰斗機中殲7系列飛機還有多少,其性能如何

殲7殲擊(戰斗)機,即殲擊七型殲擊機,原稱62式殲擊機,是中國仿製前蘇聯的米格-21戰斗機。

沈陽飛機廠於50年代末開始仿製,1966年1月,首架殲-7在沈陽飛機廠首飛,試飛員是葛文墉。1967年開始服役,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到七十年代末才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飛機為三角翼,單座單發,機頭進氣,裝備一台WP-7渦噴發動機。

殲7戰斗機型號眾多,主要有: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練型殲教7等。其中Ⅱ型是I型基礎上改良彈射坐椅和減速傘,還有加大推力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Ⅲ型米格-21MF型的仿製版,裝備P-13F-300型發動機的仿製版渦噴13發動機,由於跟巴基斯坦合作的C/CP型沒有原型機,後來Ⅲ型又改稱C型、ⅢA型又稱D型,為Ⅲ型的基礎上改良航電和裝上增加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的改良型、B型跟M型都是Ⅱ型裝上西方航電的改良型,B型最初是出口約旦的M型機,因時間緊迫而出現的中介改良型,後來也有以此標准出口,B型跟M型最主要的分別是只有一對翼下掛架,巴基斯坦采購版本稱為P型,主要是以義大利FIRA公司Grifo-7型多功能雷達換裝M/P型上面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ky Ranger測距雷達,也適用於後來的PG型、C型則是M型為基礎改機頭兩則進氣道,是中巴合作的CP型的中國航電版,沒有生產原型機,後來又把殲7Ⅲ型稱作C型、Ⅵ型又稱E型,主要改進是機翼將過去米格-21的大後掠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及增加機翼結構油箱,能夠在不加配重的情況下掛載霹靂8型導彈、MG型為E型出口型,巴基斯坦采購版本稱為PG型,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G型為E型的基礎上研製的改進型號,採用了頭盔瞄準器、仿製的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能較好地發揮霹靂8乙型導彈的離軸鎖定能力,外觀上最大的差別是整片式風檔、EB型跟GB型皆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表演專用機、FS型跟MF型都是以殲七機身製作的實驗機,主要方向是改良機頭進氣不能安裝大型雷達的缺點,FS型使用Ⅱ型的機身並改良為下頜進氣道,只改造了1架測試用飛機,另一個機頭部件供靜存試驗用、而MF型則使用E型的機身,並改為機腹進氣道,也修改了機翼的形狀,沒有製造出實機。

1980年代巴基斯坦需要新一代戰斗機而尋求中國的協助,開始研製殲7的改進型殲7CP,巴方代號SABER Ⅱ,後來因巴基斯坦改為采購F-16而告終,後來被更改為超七計劃,其最終成果為FC-1「梟龍戰機」。

殲教七型為中國自行發展的雙座高級教練機,用來訓練殲7和殲8的飛行員,於21世紀初經重新設計,成為教練-9(JL-9)型山鷹高級教練機,以競標中國新一代高級教練機市場。據悉教練9於2007年開始正以殲教7B的名義少量生產供部隊試用。目前全部殲7系列已於2006年停產

發展版本
62式殲擊機/殲7原型
從1957年第四季起,中國即圍繞著航空工業的"二五"計劃,與蘇聯簽訂了有關米格-19、圖-16、米-4、米格-21等一系列飛機的生產計技術支援協議。然而由於中蘇兩國關系不斷惡化,蘇聯政府於1960年7月中旬突然單方面中斷了派遣援華專家的合同,並同時要求在中國的專家限期內全部撤離。同時也中斷了援助項目容原材料、設備的供應。1960年8月29日,在華的蘇聯航空專家全部回國,米格-21飛機的仿製計劃隨之擱淺。

半年後,由於國際政治上需要,蘇聯於1961年2月突然通知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轉讓米格-21飛機的生產技術。1961年3月30日,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技術援助協議,提供米格-21F型飛機及其P-11F-300渦輪噴射發動機和K-13(北約代號AA-2)型空對空導彈的生產許可及生產圖紙和技術資料給中國,並有償提供一批當時中國還不能生產的航空原材料及零件。

1961年7月,中國因種種原因決定推遲殲七的仿製,集中力量整頓和提升殲6的生產質量,而殲7仿製團隊則集中了解消化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為將來仿製打好基礎。從1964年2月起,沈陽飛機製造廠已經進口15架米格-21飛機散件並開始組裝工作,組裝完成的飛機被稱為62式殲擊機,並於用年4月30日首飛。通過組裝飛機的經驗和消化了的技術資料,殲7的仿製重新展開。1964年11月4日,62式殲擊機正式命名為殲擊七型,簡稱殲7。11月20日正式開始試制,1965年9月完成了第一架自製的飛機總裝,開始結構靜力強度測試。第二架飛機於1965年11月總裝完畢,並於1966年1月17日首飛。1966年12月28日正式定型並開始生產,後來被稱為殲七原型。而配套的P-11F-300渦輪噴射發動機的仿製工作也於1964年在沈陽黎明發動機廠開始仿製,1965年10月第一台發動機組裝完畢並開始試車,1966年12月通過技術鑒定,開始生產,並命名為渦噴7型發動機。

殲7原型是沈陽飛機製造廠按照米格-21F-13型仿製而成,飛機結構基本上跟米格21F-13型一樣,只根據當時的工藝要求進行了少量改動。沈陽飛機製造廠在1967年開始少量生產,但到1970年停產為止一共只生產了23架,加上用蘇聯提供的零件組裝的15架和原本引進的一架樣機,一共只有39架。其中於1970年末軍援阿爾巴尼亞12架。

6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基於周邊國際形勢及備戰的考慮,在沈陽飛機製造廠生產出23架自製的殲7後,把生產線轉移至成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飛機製造廠、而發動機的生產也轉移到新建的貴州發動機製造廠,而後來沈陽飛機製造廠承擔起發展及製造殲7的雙發動機放大改良型——殲-8系列是為後話

殲7I型
1969年4月開始,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對殲7飛機進行改良設計,主要改良項目有6項:在飛機左側增加一門30毫米機炮、機頭進氣錐由原來三級調節改為隨飛行速度作無級自動調節、進氣口的唇口半徑由0.5毫米加大到2.0毫米、換裝採用了高溫渦輪和空心渦輪葉片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增大推力、將座艙蓋加高70毫米和擴大機翼整體油箱,簡稱"6改"。1970年4月12日,首架"6改"的殲7改良型試飛,共投產34架,被稱為殲7I型,後來又改稱殲7A型。後來由於工藝發展的問題,認為"6改"的風險太高,1972年5月成都飛機製造廠決定先落實前三項改進,其餘項目等工藝成熟後再加入生產型上。1973年6月"3改"殲7I型試飛成功,到198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188架(含34架"6改"殲7I型)。其中40架軍援北朝鮮
殲7Ⅱ型
1975年7月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在殲7I型基礎上進行改良工作,除了落實"6改"外主要改進為由帶離式彈射改為拋蓋彈射,採用了能在零高度、速度250~890公里/小時內安全彈射的Ⅱ型火箭彈射椅,還有機身副油箱由480升增加至720升及減速傘艙由機腹移至垂直尾翼根部。1978年12月30日試飛成功,稱為殲7Ⅱ型。到1986年停產為止共生產375架,其中貴州飛機製造廠生產了約100架。1991年6月,中國空軍發現殲7Ⅱ型後機身因發動機溫度影響受損,引發大規模停飛,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原成都飛機製造廠)經過半年針對性試飛,摸清了問題所在,並於1992年1月到5月期間派員到海空軍對服役中的殲7Ⅱ型進行維修,讓飛機回復正常使用。而1992年之後生產的殲7系列也作了同樣改進,之後再也沒有發生此類事件。

殲7ⅡH型
中國從1982年開始跟以色列談判引進怪蛇-3型紅外線導引導彈,很快就達成生產許可協議共引進全套生產技術,國產型被稱為霹靂8型。1983年8月2日,國防科工委正式下達殲7II型改裝霹靂8型導彈的任務,1984年3月完成改進設計,1985年3月首架改裝型試飛成功,1985年9月9日通過技術監定,被命名為殲7IIH型,後來又改稱殲7H型。由於霹靂8型導彈(120KG)比原本的霹靂2型導彈(75KG)重,需要在機頭增加配重。殲7ⅡH型使用的GJ3-D通用武器掛梁可以同時使用霹靂2型、霹靂5乙型(仿製自美國的AIM-9D型導彈)和霹靂8型導彈,還首次加裝箔條/熱焰彈投放器。1986年2月殲7ⅡH型開始裝備部隊,到1993年停產為止共生產221架。另外中國海軍裝備的版本稱為殲7HH型,主要為應付高鹽分還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1978年中國政府認為航空工業的發展速度不足,決定要引進外國技術,後來促成引進西方航電改良而成的殲7M、和仿製全型侯型MiG-21MF型的殲7Ⅲ型兩個型號的發展。

殲7B/M型
1978年11月中國政府派出專家代表團到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訪問、參觀和考察,並與有關外國廠商進行了商談。代表團回國後,認為整機引進價格太高、難以負擔,而殲7、殲8電子火控設備是弱點,如果只是引進技術,則花錢不多之餘,又可以改善飛機的作戰能力。於是1979年著手與英國馬可尼、史密斯、費倫蒂三家公司商談殲7、殲8火控系統和無線電通訊系列的引進安裝問題。1979年3月至1980年6月,中國於英國馬可尼公司經過十輪會談後,簽訂了改裝殲7的合約,並決定進口抬頭顯示器、靜止變流器、雷達測距器、大氣數量電腦、通訊電台和照相槍共6項設備,另外又跟史密斯公司進口124套雷達高達計,共購買124套設備用於改裝100架殲7(雙方合約包含7項電子系統對中國作技術轉移)。

1981年4月中航技公司在約旦訪問時接到80~110架改良型殲7的采購意向,但用戶提出5項改良要點:彈射坐椅的工作速度范圍擴大至180~850公里/小時並應把下限進一步改良至130公里/小時、飛機要能使用法制R550短程空對空導彈、飛機機翼需增加一對掛架以供掛載480升副油箱、HF-5火箭筒或2枚100公斤炸彈、裝有英國製造的7項電子火控設備和延長飛機機體、發動機及其他部件的壽命。由於對方要求交機時間太急,決定先以第一、二、五項改良內容交付應急,並稱為殲7B型,容後再完成其餘兩項改良的殲7M型,而M是外貿型的意思。1981年6月簽約規定1982年10月交付全部殲7B型飛機、1983年10月開始交付殲7M型飛機並於1984年第二季前完成交付。定貨量為20架殲7B型、60架殲7M型。1982年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裝了兩架裝有英國航電的殲7ⅡA型作測試用,1982年12月型1984年3月共試飛197架次,到1984年4月中英雙方同意改裝完成,1984年7月開始生產並於1985年5月完成全60架殲7M型的交機。但該批飛機最後並沒有在約旦空軍服役,而是轉口到伊拉克。其後殲7B型也出口到埃及、蘇丹,而殲7M型則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辛巴威等國。

殲7ⅡM型
殲7ⅡM型為殲7M型的國內使用版本,航電使用殲7M型上的授權生產版本,而敵我識別器和彈射救生系統沿用殲7Ⅱ型版本,發動機為改良型渦噴7乙B型。殲7ⅡM型跟殲7ⅡH型同樣可以使用霹靂2型、霹靂5乙型和霹靂8型導彈,也同樣在機頭增加配重。1986年開始交付部隊使用,產量不詳。

殲7Ⅲ/ⅢA型
1978年2月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訪問了羅馬尼亞,考察了該國裝備的米格-21MF型飛機。回國後同年6月在會議上決定要發展以米格-21MF型為基礎的殲7大改型飛機,由成都飛機製造廠、成都飛機設計所、沈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011基地共同承擔設計工作。同年8月中國派出兩批人員分別到羅馬尼亞和孟加拉,考察並測繪了當地的米格-21MF型飛機,還帶回了座艙蓋、機炮和一些成件。同年12月從埃及購買了米格-21MF型和米格-21UC型樣機各一架並於1979年初運抵中國,同月殲7大改型正式命名為殲7Ⅲ型。

1979年3月殲7Ⅲ型改為由成都飛機製造廠為主承擔廠,4月決定以樣機為基礎仿製、改良之後再做。1980年12月完成總體設計,1982年1月完成全部國紙。1984年1月11日02號原型機完成總裝,同年2月6日01號原型機完成總裝,同年3月25日由埃及運到中國的米格-21MF型飛機在修復後首飛,同年4月12日01號原型機首次地面滑行試驗,4月26日首飛,同年5月2日03號原型機也完成總裝,同年5月11日至11月19日,03~06號原型機先後首飛。1987年4月用於裝備殲7Ⅲ型的JL-7型雷達完成定型,同年11月27日,用於裝備殲7Ⅲ型、仿製自米格-21MF型配備的P-13F-300型發動機的渦噴13型發動機完成定型,同年12月9日殲7Ⅲ型飛機設計定型。1988年首8架殲7Ⅲ型出廠,但由於渦噴13型發動機生產進度問題,直至1989年12月30日首批8架殲7Ⅲ型才交付中國空軍部隊。殲7Ⅲ型於1996年停產,只生產了17架。

1988年成都飛機二業公司和貴州航空工業總公司共同對殲7Ⅲ型進行改進,稱為殲7ⅢA型,後改稱殲7D型。主要改進是換裝增大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由HK-03D瞄準具換成抬頭顯示器、JL-7A型火控雷達,組合式電子反制系統,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1991年8月20日首飛,1994年11月設計定型,1995年開始裝備中國空軍跟海軍航空兵,1999年停產,產量只有32架。由於中國空軍在90年代初引進了遠比殲7系列先進的蘇-27戰斗機,殲7Ⅲ/ⅢA的總產量不到50架。

殲7E型
為了應付90年代中國空軍的殲6和早期型殲7的退役潮,還有解決殲7Ⅱ型掛載霹靂8型空對空導彈時需要在機頭增加100多公斤配重的問題,1987年開始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了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進,主要改良頂目為換裝新設計的雙三角翼、改善中低空機動性,每邊翼下設有兩個掛架,其中外側掛架能夠使用副油箱,內部有裝有整體結構油箱並取消左翼根部的機炮、以增載入油量,把原來重力加油改為壓力加油方式,換裝渦噴13F型發動機,抬頭顯示器,新型航電系統和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1990年5月18日首飛,1993年5月設計定形,同年8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到200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了260多架,用以替代退役的殲6系列和殲7I型飛機。另外中國海軍使用版本稱為殲7EH型,跟殲7HH型同樣為應付高鹽分還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殲7G型
G型是以E型為基礎改良的型號,裝有整體或風檔,頭盔瞄準器、仿製自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達的新型JL-7系列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和全向雷達警告器等等,而且有手不離桿(HOTAS)設計。2002年6月28日首飛,2004年7月通過定型設計,2005年公開,2006年11月裝備部隊。裝有整體或風檔、西方的航電設備、火控雷達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可使用中國及西方各型短程空對空導彈。巴基斯坦於2001年訂購了一批殲7MG型(巴方稱為F-7PG)及殲教7型飛機,採用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已於2004年運交完畢,數量為57架單座和9架雙座教練型。

殲7EB/GB型
EB型是E型基礎上拆除了武器和相關電子系統,並裝上特技飛行需要的高精度儀表,為接替於1989年停產的殲教-5作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新坐駕。1992年初八一飛行表演隊裝備的殲教5使用壽命快裝完結,正尋求新坐駕,而當時主要由教練型(K-8)高級教練機和殲7E型戰斗機競爭,後來八一飛行表演隊選擇了殲7E型飛機。1994年12月2日首架殲7EB型首飛,並同年交付全部12架,共選用傳統的紅白色表演塗裝。八一飛行表演隊於1995年7月7日首次使用殲7EB型飛機進行表演,並於2000年中國國際航空太空博覽會(簡稱中國(珠海)航空展)上首次公開表演。後來經過多年高強度使用,原本的殲7EB型剩餘使用壽命不再適合當表演機,為些送回仍都飛機工業公司修改回作戰型,並於1999至2000年間再次交付12架殲7EB型飛機,並改用新型藍白表現塗裝,但這批飛機沒使用多久就被殲7GB型取代,同樣交回成都飛機工業公司修改回作戰型。GB型則是2004年開始接替殲7EB型飛機成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新坐駕,同樣採用藍白表演塗裝,擁有跟G型一樣的整體式風檔和特技飛行需要的裝備,還首次安裝了編隊飛機燈和拉煙盒。殲7GM型於2005年6月15日在天津楊村機場為外國駐華武官團進行了首次公開表演。由於殲七系列己於2006年停產,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已於2009年換裝殲-10。

殲教7型
由於殲7系列還有改良自殲7的殲8系列的飛行特性跟之前的教練機殲教5和殲教6相差很遠,飛行員培訓困難,空軍急需新的教練機,後來決定在殲7的基礎上發展新一代教練機。1979年2月從埃及購買的米格-21UC型雙座教練機樣機運抵中國,隨即決定以此社基礎參照仿製。本來准備在成都飛機製造廠仿製,後來決定把仿製任務交給貴州011基地(即後來的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正式命名為殲擊教練機七型飛機,簡稱殲教7。1979年5月米格-21UC型樣機由成都運抵貴州安順的011基地雙陽飛機製造廠。1981年1月4日國防部批准了殲教7型的設計指標:極速2.05M、實用升限17300米、最大航程1000公里、正常起飛重量7700KG、最大最飛重量8500KG,最大外掛能力1300KG。殲教7是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裝米格-21UC型的前後座倉和加大型背鰭,機腹由單腹鰭改為雙腹鰭,機身側兩塊減速板改為機底一塊,把翼根處的30mm機炮取消並改裝機底掛架以容納可拆掉的半埋式雙管23mm機炮,其餘飛機結構和機載設備盡量用回殲7Ⅱ型的。 1981年殲教7的設計工作全面展開,但由於殲教7飛機沒列入國家計劃,經費不足,研製進步緩慢,011基地先後自籌資金2300萬元填補缺口。1983年殲教7終於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研究速度才加快起來。到1983年3月殲教7的全部設計圖紙完成,工廠隨即開始5架原型機的零件製造。1985年4月9日01號原型機組裝完成,隨後用於靜力試驗的02號原型機也完成組裝,6月12日完成整機靜力試驗,7月5日01號原型機首飛成功,11月8日01、04、05號原型機轉飛到西安閻良飛行試驗院進行國家鑒定試飛,1987年8月11日完成全部試飛科目。1987年11月13日通過設計定型,1988年2月4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殲教7飛機定型,開始小批量生產。由於殲教7是以高空高速型構型的殲7為基礎,所以低空機動性差,降落速度快,後座飛行員視野差,後座飛行員需要使用潛望鏡降落。

殲教7A型
隨著改良型的殲7和殲8陸續加入空軍服役,殲教7的航電設備跟部隊服役飛機出現落差,1994年2月空軍提出要求,貴州飛機設計所開始對殲教7飛機進行改進設計,並名命為殲教7A型。飛機加裝了抬頭顯示器和視頻系統、空中管制系統、新型飛行紀錄儀、座倉蓋天線及新型供氧設備。此外還對機身和機載設備進行改進工作,改善了飛機的維護性。1995年5月24日殲教7A型首飛成功,1996年12月7日通過設計定型審查,隨後開始生產並交付部隊使用。

出口型飛機
殲7原型
1970年中國無償援助了阿爾巴尼亞12架第一批裝配完成的殲7原型飛機,以協助阿爾巴尼亞應付半年南斯拉夫空軍的威脅,為歐洲唯一使用殲7系列的國家。後來中阿關系破裂,中國也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飛機(殲6和殲7)的零件供應。

殲7Ⅰ型
由於美國的偵察機在70年代常常入侵北朝鮮的領空,北朝鮮領導金日成於1982年9月訪華時各中國提出援助新型戰斗機的要求,後來中國援助了40架殲7Ⅰ型飛機,該批殲7Ⅰ型飛機跟俄制的米格-21PFM型和BIC型飛機一起在朝鮮空軍服役。

1979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不久,埃及跟蘇聯交惡,蘇聯撤走了所有駐埃及的專家及停止了軍事援助,於是埃及政府於1979年1月向中國提出提供一些飛機、發動機和航空設備的援助要求。1980年4月5日中埃兩國簽訂了出口60架飛機的合同,並於1981年底至1982年初交機20架。以殲7Ⅰ型為基礎,減速傘倉跟殲7Ⅰ後期型一樣移到垂尾根部,發動機選用渦噴7乙型,命名為殲7A型,對外以西方命名慣例稱為F-7A。後來埃及跟西方國家關系改善,購買了美製F-16戰機,這批飛機跟埃及原來的米格-21一起退役並轉售包括伊拉克來內的其他國家。

殲7Ⅱ出口型
埃及於1981年5卡要求尚未交機的40架殲7A型進一步改良,主要是能加掛720升副油箱及使用法制R550魔術導彈的能力。由於改良項目基本上跟正在生產的殲7Ⅱ型相同,所以被稱為殲7Ⅱ出口型。1982年底40架殲7Ⅱ出口型全部放機完畢,後來又出口美國15架殲7Ⅱ出口型和1架殲7M型,和1980年代初軍援辛巴威4架。

殲7B型/M型
詳見上面殲7B型和殲7M型條目,這兩型飛機也是1990年代殲7出口型的基礎。另1980年代出口美國1架M型。

殲7ⅡK型
殲7ⅡK型為殲7ⅡH型的基礎軍援緬甸的版本,對外稱為F-7BK,使用了殲7M型的機翼和渦噴7乙C型發動機,但沒有使用殲7M型的進口設備。1990年首批交機殲7ⅡK型10架和殲教7K型2架,到1999年為止交機殲7ⅡK型58架和殲教7K型14架。

殲7BS型/GS型
殲7BS型是在殲7ⅡK型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機載設備以降低成本以出口到斯里蘭卡,發動機為渦噴7乙Ⅳ型,對外稱為F-7BS。1991年10月交付4架殲7BS型和1架殲教7BS型。另外斯里蘭卡於2007年再跟中國購買4架殲7GS型,除小部分航電設備根據要求修改後其餘跟國內使用的殲7G型一樣。

殲7ⅡN型
殲7ⅡN型是殲7Ⅱ型基礎上出口辛巴威的改良型,對外稱F-7BN。採用殲7M型的機翼、發動機和燃油系統,能夠使用法制R550魔術導彈,但其他航電使用中國國產貨以降低成本。1987年交機8架,與之前軍援的4架殲7Ⅱ出口型一起服役。1991年辛巴威再次進口兩架殲教7Z型飛機以自行訓練飛行員。

殲7MP型/P型/PG型
巴基斯坦於1983年殲7ⅡA型試飛時已對殲7M型飛機表示興趣,並研究以此替代服役中的殲6型飛機。1983年12月巴基斯坦派出2名飛行員到中國試飛殲7ⅡA型,反來中國於1984年6月9日派出殲7ⅡA型和殲7M型各一架到巴基斯坦試飛,並跟巴基斯坦空軍的殲6、強5、幻影5及F-16進行模擬對抗,反來提出采購55架的意向。由於巴基斯坦方面要求大量改進,直到1985年才簽下首批20架的訂單,稱為殲7MP型,對外稱F-7P。殲7MP型主要為殲7M型基礎上安裝巴方要永的航電設備,座倉增加後視鏡,儀表版調整,改裝英國的零零彈射椅,使用西方武器並同時使用四枚對空導彈的能力和維護性改良。1988年7月26日20架殲7MP型交機。殲7MP型茵機後於1987年底決定增購40架,並提出一些改良要求。新一批飛機主要改良了部入機載設備和使用國產零零彈射椅。1989年9月開始殲7P型開始交機,巴基斯坦同時訂購的殲教7P型則1991年起開始交機15架。1991年美國取消了巴基斯坦的F-16後續訂單,於是1993年巴基斯坦空軍再次訂購32架殲7P型以填補戰力空隙。另外1993年巴基斯坦軍方又選中了義大利Grifo-7雷達升級殲7MP/P型機隊。1997年中巴雙方又開始談判進口以殲7MG型為基礎的新飛機,經多年談判後中巴兩國於2001年6月23日簽訂合同,引進殲7PG型戰斗機和殲教7PG型戰斗教練機,最終進口了57架殲7PG型和9架殲教7PG型飛機。殲7PG型跟殲7MG型周樣使用帶前後機動襟翼的雙三角翼和整體式風檔,但左右翼根各一門30mm機炮,雷達最後選用了義大利Grifo-7。

殲7MB型/BG型
殲7MB型是在殲7M型基礎上出口孟加拉的機型,基本上跟殲7M型相如,但使用渦噴7C型發動機。1989年4月簽訂14架購機合同,同年10月交機。後來孟加拉空軍又購買了9架殲教7BB型。2006年孟加拉空軍再次購買12架以殲7MG型型成基礎的殲7BG型和4架殲教7BG型,以填補把MiG-29賣掉後的戰力空隙。

殲7MG型
由於殲7M型的熱賣,當1993年5月殲7E型設計定型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馬上計劃以殲7E型飛機的技術改進殲7M型飛機,並跟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及貴州黎陽發動機公司合資改裝了一架飛機,稱為殲7MG型("G"為改進的意思)。殲7MG型尚未改裝完就參加了1996年珠海航空展,並引起多國的興趣。1998年改裝完成的殲7MG型飛機在珠海航空展上進行了飛行表演。事實上殲7MG型飛機並沒有真正出口,只是改裝了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的三架自用飛機。其中0143號飛機是殲7M型的原型機,負責航電系統測試,而0142及0144號飛機則改裝了雙三角翼。殲7MG型飛機後來成為了巴基斯坦的殲7PG型、孟加拉的殲7BG型、納米比亞的殲7NM型、奈及利亞的殲7NI型和斯里蘭卡的殲7GS型的研發基礎。

殲7N型
殲7N型為出口伊朗的殲7M型飛機。1990年底至1991年初其交機30架,此外讓文付了數架殲教7BI和殲教7N型飛機。據說後來因伊朗不滿中國的售後服務,不單不再訂購並把大部份飛機賣掉,其中已知的有賣給坦尚尼亞兩架、蘇丹27架。

殲7NI型
殲7NI型為以殲7MG型為基礎,出口到奈及利亞的飛機。盡管已於2005年跟中國訂購了12架殲7NI型飛機,但由於資金問題這批飛機2007年才開始生產。

殲7NM型
殲7NM型為以殲7MG型為基礎,出口到納米比亞的飛機。2005年8月跟中國訂購了12架殲7NM型和2架殲教7NG型飛機,殲7NM型飛機於同年交機,而殲教7NG型飛機骯在2006年10月23日交機。

㈢ 中國戰斗機出口哪些國家

殲7系列曾經是我國軍機出口的主打歌。累計出口(含軍援)1021架。其中殲7I型187架,(其中軍援朝鮮40架),殲7II型273架,殲7A型出口埃及20架,殲7M型出口約旦60架,殲7IIK型58架,殲7BS型出口斯里蘭卡4架,殲7D型32架,殲7M型出口美國1架,殲7II型出口埃及40架,美國15架,辛巴威15架,殲7IIH2型21架,殲7E2型63架,殲7EH型34架,殲7N出口伊朗30架,殲7IIN出口辛巴威8架,殲7P出口巴基斯坦112架,殲7PG出口巴基斯坦48架。

殲6系列:共575架。其中孟加拉國40架,伊朗 93 架,緬甸 24架 ,朝鮮144架,辛巴威 15架 ,巴基斯坦253架,美國6架

殲5系列:共223架。其中殲5甲型124架,殲教5出口17架、軍事援助82架,11個國家使用 殲8系列:目前沒有正式出口。奈及利亞提出購買一個中隊(12-18架)J-8IIM的意向。正在進行談判。

FC-1:巴基斯坦150架,可能增購50-100架

殲10:巴基斯坦定購32-40架,正在談判。並參加泰國戰斗機招標。緬甸、委內瑞拉已經遞交了采購意向書。

K8系列:共161架,其中巴基斯坦30架。中方與埃及合作生產80架K8E(K8改型)飛機,並由我方提供軟硬體為對方建立飛機研究發展中心的合同。合同總金額3.45億美元,這是我國航空工業就單機型一次出口數量最多、金額最大的合同。

強5系列:共310架。其中孟加拉 A5-A 型 20 架, A5-C 型 20 架。緬甸A-5C Fantan/ 殲擊機 12 架。緬甸 A-5M 殲擊機 12 架。巴基斯坦 A-5攻擊機 98 架。 強5對地攻擊機 148 架。

㈣ 蘇聯和美國都把哪些型號的戰斗機賣給哪些國家了,並求具體數量。

這是各國的國家機密,我們可說不準。
但是,大致去向還是知道的。(從二戰後開始,北約和華約國家就略了)
蘇聯:MiG-9:中國
MiG-15:中國
MiG:17:中國,阿爾及利亞,阿富汗,埃及,衣索比亞,安哥拉,朝鮮,葉門,古巴,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辛巴威,柬埔寨,馬里,馬達加斯加,蒙古,孟加拉國 ,摩洛哥 ,莫三比克,奈及利亞 ,斯里蘭卡,蘇丹 ,索馬里 ,坦尚尼亞,烏干達 ,伊拉克 ,印度尼西亞 ,越南
MiG:19:中國,巴基斯坦,朝鮮(出口是在太多,19個,無法一一列舉)
MiG-21:中國,巴基斯坦,朝鮮,越南等40多個國家
MiG-23:伊拉克,利比亞,印度等20個國家
MiG-25:阿爾及利亞,亞塞拜然,敘利亞,伊拉克
MiG-27:印度,斯里蘭卡
MiG-29:阿爾及利亞,孟加拉,白俄羅斯,古巴,厄利垂亞,印度,哈薩克,利比亞,馬來西亞,朝鮮,緬甸,秘魯,蘇丹,敘利亞,葉門
MiG-31:無,下同
MiG-33,MiG-35

蘇-7:埃及、阿富汗、印度等國
蘇-9,蘇-11,蘇-15不出口(截擊機,機密)
蘇-17/20/22:安哥拉,利比亞,秘魯,敘利亞,越南,葉門
蘇-24: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伊朗,利比亞,敘利亞
蘇-25:安哥拉,剛果,厄利垂亞,甘比亞,伊朗,朝鮮,秘魯
蘇-27/30/33: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衣索比亞,中國,印度,越南,委內瑞拉,馬來西亞
蘇-32/34,蘇-35/37尚未出口

美國:主要是日本,韓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無視機型)

㈤ 朝鮮和伊朗之間是怎樣開展彈道導彈技術交流

朝鮮沒有航母。朝鮮擁有主導彈是;化城5化城陸短程彈道導彈 朝鮮獲得飛毛腿B短程彈道導彈後,首先進行了逆向仿製工作。一9吧四年四月朝鮮在咸鏡北道南部的化城郡進行了國產彈道導彈的首次發射,美國情報機構按慣例以其發射場所在地的化城郡將其命名為原型「化城5」導彈(Hwasong-5),導彈長度約一一.二米、直徑0.吧吧米,基本是對R-一漆E導彈的簡單復制。外界普遍認為化城5的生產數量很少,主要用於測試和訓練,積累研製及使用經驗。一9吧四年,基本型化城5導彈共進行了陸次試射,成敗參半。生產型化城5導彈一9吧5年才出現,對R-一漆E導彈原始設計進行了一些小改進,如增加燃料,使用一噸彈頭時射程從二吧0千米增加到三二0千米。一9吧陸年,化城5導彈進入全速生產階段,美國情報機構認為其生產速度曾達到每月吧~一0枚。朝鮮持續改進後續生產的化城5導彈,將原來仿製的捷聯慣導系統替換為自主研發的慣導系統,對9D二一火箭發動機進行了改進,還嘗試研製了多種彈頭,如高爆彈頭、集束彈頭和生化武器彈頭。 雖然化城5近程彈道導彈足以打擊韓國北部二/三的地區,但對韓國南部還是鞭長莫及。一9吧吧年,朝鮮對導彈進行改進,由於缺乏先進的彈道導彈技術和研製經驗,朝鮮只是通過減輕彈頭質量和增加推進劑質量的方法來進行增程。一9吧9年,美國情報機構分析認為新導彈開始低速生產,並將其編號為化城陸。一990年,朝鮮對化城陸導彈進行了試射,並開始大規模生產。化城陸導彈在化城5基礎上加長了彈體以容納更多的推進劑,同時將彈頭質量減輕到漆漆0千克,改進的慣導系統還提高了攻擊精度。化城陸導彈射程達到了500~陸00千米,足以覆蓋韓國全境,加強了對韓國及駐韓美軍的威懾。二0世紀90年代,朝鮮經濟陷入困境,在裝備本國軍隊的同時,朝鮮還向伊朗、敘利亞、蘇丹和緬甸等國家出口了大批化城陸導彈以獲得外匯收入。西方情報機構從出口數量推測,截至一999年朝鮮製造的化城陸導彈數量可能接近一000枚。伊朗還引進了化城5、化城陸導彈技術,並實現國產化,分別被命名為流星一和流星二彈道導彈。[二] 蘆洞中程彈道導彈 在掌握了飛毛腿導彈的仿製後,朝鮮進一步研製射程更遠的彈道導彈,這就是蘆洞(Nodong)中程彈道導彈。蘆洞導彈有跡可循的研製可以追尋到一9吧吧年,是由朝鮮工程師獨立設計的第一種彈道導彈。港台媒體及國內一些媒體將蘆洞導彈稱為「勞動」導彈,估計這是由於不熟悉美國情報機構的命名規則,採用Nodong的直接音譯所導致。 與飛毛腿導彈一樣,蘆洞導彈也採用單級單液體發動機設計,但導彈尺寸、發動機推力和發射重量更大。與多台發動機並聯或多級設計相比,這種簡單的放大設計實現難度較小,有利於縮短研發時間。蘆洞導彈長度約一陸米、直徑約一.三米,總質量約一陸噸,彈頭質量一000千克時射程在一000~一三00千米之間,從朝鮮發射可以覆蓋日本大部分領土。一990年,美國偵察衛星發現了發射架上蘆洞導彈,不過根據對發射場照片的評估很可能發射失敗了。直到一99三年5月,朝鮮才成功發射了蘆洞導彈,據說這次試射邀請了伊朗官員參觀,導彈向日本海方向發射,這很可能是一次高彈道試驗,因為試射的射程僅有500千米而不是一000千米以上的標准射程,縮短射程估計是出於避免外界關注施壓。 蘆洞導彈試射成功後很快向伊朗轉讓技術,伊朗對其進行了國產化,並命名為流星三中程彈道導彈,直至今日,流星三導彈也是伊朗彈道導彈部隊最主要的裝備之一。一99四年朝鮮進一步進行了蘆洞導彈的地面測試,一995年朝鮮人民軍正式開始部署蘆洞導彈。蘆洞導彈技術還轉讓給了巴基斯坦,成為巴基斯坦的高里二(Ghauri-二)導彈。雖然朝鮮本身並沒有進行再多蘆洞導彈的試驗,但伊朗和巴基斯坦的試射積累了大量試驗數據,為蘆洞導彈的完善和改進奠定了基礎。二00漆年四月二5日,在朝鮮人民軍建軍漆5周年閱兵式上,朝鮮展出了蘆洞導彈,不過向外公布的錄像並沒有蘆洞導彈的鏡頭,美國偵察衛星拍下了清晰的照片顯示載車為5軸運輸車,確認了蘆洞導彈的登場。二0一0年一0月一0日,朝鮮勞動黨建黨陸5周年閱兵式上,蘆洞中程導彈首次在導彈方陣中向外公開,這暗示蘆洞導彈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並裝備了足夠的數量。 編輯本段遠程導彈放大的蘆洞導彈實現了一000千米以上的射程,增加推進劑和使用更輕彈頭還可將導彈射程進一步增加到一500千米甚至更高,如果未來使用二50千克級別的彈頭、換用更輕的鋁合金彈體可以將射程增加到二000千米。二0一二年一二月一二日,朝鮮成功發射搭載「光明星三號」衛星的「銀河三號」運載火箭。根據韓國國防部的分析報告稱,朝鮮此次發射的衛星相當於發射了一枚射程為一萬公里的遠程導 大浦洞一 首款多級彈道導彈 一99吧年吧月三一日,朝鮮宣布成功發射了「光明星一號」衛星,不過其他國家都沒有探測到這顆衛星。根據美國的觀測和事後分析,朝鮮火箭第一級落入日本海,第二級落入日本以東的太平洋,第一級和第二級燃燒和分離都很順利,此時火箭已經飛行了一陸四陸千米,但第三級發動機出現故障導致衛星未能入軌。這次發射飛越了日本列島上空,在日本媒體的刻意渲染下引起了不小恐慌,使日本公眾開始支持發展導彈防禦系統。 美國情報機構認為朝鮮實際上是以衛星發射為理由測試新型彈道導彈,並根據火箭發射地將其命名為「大浦洞一」(Taepodong-一/TD-一)導彈。外界分析傾向認為大浦洞一導彈是一種二級液體中程彈道,以蘆洞導彈作為第一級彈體,以化城陸導彈作為第二級彈體的簡單拼裝。大浦洞一導彈質量約二三噸,可攜帶漆00千克彈頭達到二500千米左右的射程。大浦洞一導彈並不先進,而且僅有一次發射,但卻是朝鮮多級導彈的首次嘗試,在朝鮮彈道導彈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浦洞二導彈與銀河運載火箭 此後,朝鮮還研製了更先進的大浦洞二導彈。二00陸年漆月5日,朝鮮進行了大浦洞二導彈的發射試驗,根據美國觀測發射後約四0秒即偏離軌道失敗。朝鮮還在大浦洞二導彈的基礎上研製了銀河(Unha)運載火箭,二009年四月5日,朝鮮使用銀河二號運載火箭發射光明星二號衛星,火箭發射後韓國、日本和美國的宙斯盾戰艦都進行了監測,日本本土和美國的遠程預警雷達還進行了全程跟蹤。從美國公布的彈道數據來看,銀河二號的彈道的確符合航天發射的特徵,不過此次發射仍然出現第三級發動機故障,在距離發射場三吧50千米外衛星墜落。根據銀河二號運載火箭發射的相關公開視頻和圖像,可以確認銀河二號運載火箭長度約三一米直徑約二.二,起飛質量約為吧0~吧5噸。美國政府分析報告認為銀河二號火箭第一級箭體使用了四台並聯的蘆洞導彈發動機,其起飛推力約一00噸,第二級箭體的發動機為一台蘆洞導彈發動機,第三級使用了小型固體發動機。二0一二年一二月一二日,朝鮮成功發射搭載「光明星三號」衛星的「銀河三號」運載火箭。 這樣的設計對於中國軍事愛好者來說實在過於熟悉,簡直就是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翻版。不過按比例推算,銀河二號火箭的第一級長度可能比長征一號略短,同時長征一號的殼體、發動機、控制等各方面技術也要強於大浦洞二導彈,這意味著大浦洞-二導彈即使使用三級設計,射程和投擲能力也不會大幅度超過中國的東風四號遠程導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前身,為兩級設計)。綜合判斷,二級版的大浦洞-二導彈射程在三500~陸000千米之間,射程企及美國夏威夷;三級版的大浦洞二導彈射程有望達到一0000千米,射程覆蓋美國阿拉斯加及部分西海岸地區。不過這僅是純彈道分析,考慮到防熱與控制系統的難度,朝鮮研製出實用的遠程和洲際導彈還很遠。 舞水端中程彈道導彈 朝鮮將飛毛腿導彈放大為蘆洞導彈,並進一步研製出大浦洞多級彈道導彈,但基本導彈技術仍然不高。冷戰結束後,朝鮮從某種途徑得到了蘇聯的R-二漆潛射彈道導彈資料,以此發展出BM-二5舞水端(Musudan)中程導彈。舞水端導彈在早期曾被賦予蘆洞B導彈的編號,但直到二0一0年一0月一0日閱兵式上朝鮮正式展出導彈時,外界仍然不知道導彈的實際編號,只能繼續以地名舞水端命名。 蘇聯的R-二漆潛射彈道導彈長度9.陸5米。而朝鮮將舞水端導彈布置在陸軸發射車上,根據周圍物體推算導彈長度約一二米,這可能是因為陸上發射的舞水端導彈無需潛射導彈那樣的浸入式發動機設計縮短長度,也可能是朝鮮根據自身技術水平更改設計,導致導彈長度偏長。舞水端導彈也為單級液體導彈,但使用了四氧化二氮加偏二甲肼推進劑,發動機設計也更為先進,具有更高的比沖,此外導彈殼體和彈頭防熱技術也比朝鮮的蘆洞導彈有很大進步。舞水端導彈尺寸比蘆洞導彈小,採用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機動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先進的殼體、彈頭防熱技術提高了發射成功率,達到三000公里的射程使其部署在北部山區即可完成對日本的全境覆蓋。可以說,舞水端導彈的裝備使得朝鮮對日本、駐日美軍基地的威懾能力可靠起來。 「銀河二號」運載火箭 先進的舞水端導彈也將成為朝鮮彈道導彈發射的新基礎,這也是很多分析家認為銀河二號火箭的第二級是舞水端導彈的重要原因。雖然美國政府沒有採信這一分析,但也認為大浦洞二/銀河二第二級未來可能改用舞水端導彈來提高性能。目前外界沒有觀測到可信的舞水端導彈試射記錄,不過舞水端導彈已經出口到伊朗,伊朗發射衛星的「信使」火箭的第二級箭體的游動發動機就很明顯的使用了R-二漆導彈的游動發動機,信使火箭的第二級發動機也採用了偏二甲肼加四氧化二氮推進劑,這同樣是R-二漆導彈的技術

㈥ 朝伊之間是怎樣開展彈道導彈技術交流的

閱兵式上的朝鮮KN-08戰略導彈

例如此次伊朗試射的「支柱」彈頭設計尚屬首次在兩國的彈道導彈上出現,能夠提高彈頭末端再入時的機動效率,改善突防能力,以後朝鮮新型導彈也有可能應用。而本次朝鮮閱兵上展出的KN-08戰略導彈的改進思路同樣有可能讓伊朗未來的彈道導彈受益。在伊朗核問題協議達成後,由於部分精密技術制裁有望解除,一旦伊朗有條件獲得更多相關技術,兩國的彈道導彈技術還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㈦ 朝鮮勞動型導彈概況

「勞動」導彈之所以眾說紛紜,主要是因為其在十餘年的部署中只聞其名不見其形,而且其名稱和性能也有多種說法,有些媒體還將其稱為「蘆洞」(RO-DONG)。要了解這種導彈的真實情況,還要從其發展說起。 
「艱難」的自主嘗試 朝鮮的彈道導彈發展與其它導彈新興國家一樣,都是從世界上擴散最廣的「飛毛腿」開始的,最明顯的就是「火星」系列。「火星」系列導彈的名稱由於情報和翻譯的緣故非常混亂,朝鮮將仿製蘇聯「蛙」式和「飛毛腿」的系列導彈稱為「火星」,而其朝鮮語發音「Hwasong」在手並我國被譯為「紅松」或「華城」等多種稱呼。目前在朝鮮服役的「火星」5和「火星」6是最新改進型,射程達到500~600千米,也就是此次閱兵在「勞動」導彈方陣前面方陣的導彈。其還被外界套用蘇聯的名稱稱為「飛毛腿」C。而在朝鮮研製「火星」6的同時,朝鮮還為形成射程遠端搭配,發展了「勞動」系列導彈,也就是外界猜測的「飛毛腿」-D。這種導彈旨在突破「火星」系列導彈的總體設計,為更大射程導彈的自主發展奠定基礎。

「勞動」導彈的具體開發工作始於1988年,起先導彈的設計和研發都是由朝鮮工程師獨立完成的。「勞動」的設計方案是採用液體推進劑,彈頭重量為800~l 000千克,發射重量15.5噸,射程1000~1 300千米,在最大射程情況下,導彈的圓概率偏差為2~4千米。之所以選擇這一射程為目標,是因為它可將日本東京覆蓋在內,其威懾意義不言而喻。但由於是初次開發,進展十分不順利。1990年5月,美國偵察衛星在朝鮮東北沿海的舞水端里試驗場首次發現了機動發射架上的「勞動」導彈,但隨後的偵察照片顯示發射場有燃燒過的痕跡,西方猜測該導彈可能在發射台上發生了爆炸。這說明「勞動」導彈存在重大技術問題,而且由於試驗失敗,加之朝鮮此時遭遇經濟危機,使 「勞動」導彈的進一步發段猛展受到資金困擾。此外,朝鮮國土面積狹小,不具備中程導彈發射試驗的條件,而且朝鮮導彈試驗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美國和韓日的嚴密監視,隨時可能招來制裁。這些因素都使「勞動」導彈的進一步發展舉步維艱。

「掩人耳目」的合作 為了解決資金和技術問題握薯橋,朝鮮開始適時轉變自主發展思路,另闢蹊徑,採用了與外界合作的方式:引進技術、共同投資、合作試驗、分享成果。首先,其與伊朗合作解決導彈發展資金和試驗場地的問題。1992年12月初,朝鮮一個代表團訪問了伊朗,簽訂了一份軍事合作協議;伊朗向朝鮮提供5億美元財政支持,共同研究彈道導彈。其次,朝鮮在獨聯體國家招募導彈科研人員,特別是與俄羅斯馬卡耶夫設計局人員私下接觸,解決了導彈燃料和彈頭再入等問題。1993年,日本媒體報道稱,從80年代中期開始,共有160名俄羅斯科學家先後幫助朝鮮發展彈道導彈,並積極參與了「勞動」導彈的研發過程。這使「勞動」導彈以出乎外界意料的速度迅速進入試驗階段。1993年5月,朝鮮邀請伊朗官員在舞水端里觀看了導彈演習,「勞動」導彈成功進行了飛行試驗,但僅飛行了500千米,而不是估計的1 000~1 300千米。外界普遍認為這一是因為朝鮮國土狹小,沒有足夠的試驗場地,射程稍遠一些就會落到別國領土或飛越別國領空;二是初次試驗沒有足夠把握打到最大射程;三是擔心較大射程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據稱,伊朗對試驗非常滿意,當場簽訂了。150枚采購合同。此後,雖然朝鮮很少試驗該型導彈,但其從伊朗獲取了大量試驗數據,這為「勞動」進一步改進奠定了基礎。該導彈很快就大批出口,為朝鮮繼續其導彈研發換取了大批資金,並成為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朝鮮導彈出口和西方制裁的主角。

第一枚「勞動」導彈的部署時間是1995年2月,1997年初朝鮮完成了首批10枚導彈的部署。「勞動」的首次公開露面是在朝鮮2007年4 月25日紀念建軍75周年閱兵式上,這也是近15年裡朝鮮首次公開展示導彈。當時朝鮮播出的閱兵電視節目經過了剪輯,只出現了KN-02和「火星」6兩種彈道導彈,據稱美國衛星獲得了閱兵式上該型導彈的影像。對外界隱瞞這種導彈的影像估計是為了避免外界對其性能的分析和引發國際社會的指責。但當時猜測這種導彈為射程更遠的「舞水端」,外國媒體拍到的偽裝衣下的導彈照片顯示其實際是5軸載車的「勞動」,而更大的「舞水端」載車為6軸。2010年這次參閱的 「勞動」導彈是朝鮮第二次公開展示該型導彈,這表明該導彈技術已經成熟,並成為朝鮮的遠程打擊力量的主力。


「勞動」彈道導彈性能分析


 
雖然此次閱兵中朝鮮公開展示了「勞動」導彈,但並沒有公布有關性能,因此有關這種導彈的情況仍眾說紛紜。而我們從此次閱兵公布的有關照片可以對其性能做出大致分析。

導彈射程遠,但精度不會太高 按照國際通用分類,射程在1 000~5 000千米的導彈被稱為中程導彈,而「勞動」設計射程達到1 000千米,因此是朝鮮第一種真正意義的中程導彈,這也與其在此次閱兵方陣中的位置是一致的。在閱兵方陣中,「勞動」導彈位於600千米射程「火星」與2 000千米以上射程的「舞水端」導彈之間。而從此次閱兵照片測算可以知道該導彈的基本參數。發射車採用了蘇聯「飛毛腿」的MAZ-543底盤。其發射車車廂設計與「飛毛腿」和「火星」導彈系統是一致的,因此駕駛艙的尺寸也是一致的:長2.2米,高1.65米,而艙門高1.2米。我們以此為標准在照片上對 「勞動」導彈進行量算可以得知,該導彈總長約15米,直徑1.2米,彈體長12.5米,與外界猜測的約16米長度接近。彈體的體積大小與蘇聯的第一代潛射導彈SS-N-5接近,因此其射程潛力也應與其接近。SS-N-5的射程可以達到1 600千米,因此外界關於其1:300千米的射程估計是可信的。考慮到其可以改進推進劑和降低彈頭質量,因此其射程具備1 800千米的潛力,伊朗的「流星」3的改進即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導彈射程大幅提高,但由於朝鮮工業基礎薄弱,機械加工工藝不會太高,加之射程擴大後,彈頭再入速度加大而引起的振動,高溫燒蝕不均帶來的氣動外形變化等都會增大落點誤差,因此外界估計其圓概率偏差為2~4千米。這對於常規彈頭是不可接受的,對於中等當量的核武器也幾乎達到極限了。

機動能力強,但載車能力已近極限 從閱兵影像可以看出,「勞動」載車為5軸底盤,載車尺寸約為:長15.8米,寬3.02米,不載彈車高333米。從形態看,其明顯是在「飛毛腿」導彈載車上增加了一軸發展而來的。在外觀上發動機艙沒有太大變化,估計只對原發動機進行了一些改進,因此其公路行駛速度要低於「飛毛腿」系統的60千米/小時,轉彎半徑也要比「飛毛腿」系統的13.5米大,估計要達到15米左右,載重量估計從「飛毛腿」系統的45噸提高到55噸。
雖然「勞動」載車通過加長車體提高了載重能力,但從導彈與車輛的適配情況看,導彈長度幾乎與整車相同,載車能力已經達到極限,而且重心靠前,這在實際使用中對其越野能力有一定影響。例如,俄羅斯「白楊」M系統即是通過加長載車適應導彈質量的增加,結果「白楊」M也存在重心前傾的問題,曾導致其在最初演習中發生傾覆。
自主水平高,但可靠性有待檢驗 「勞動」導彈雖然在後期引進了大量外部技術,但該導彈最初的整體設計是由朝鮮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的,總體上自主水平較高。總體上看,「勞動」沿襲了「飛毛腿」尾部4個彈翼的設計,彈體長度和彈徑都有所擴大,具備了裝載更多燃料的空間,使其射程可能增大,彈頭設計較為獨特,具備了中程導彈的特徵。發動機則採用了一組4台從「飛毛腿」發動機改型而來的火箭發動機。該型號的研製,表明朝鮮已從早期的以單級」飛毛腿」為基礎的改進研製,向第二代自主導彈技術研製邁出了重要一步。而且對「飛毛腿」MAZ-543底盤的改進,說明其已經消化掌握了重型載重車輛的設計與生產技術,已經可以實現整個系統的自主化設計與生產。
但應該看出,「勞動」雖然多次出口,發射試驗次數卻非常少,而且其中許多試驗是由伊朗等國做的,朝鮮雖然共享了導彈試驗數據,但伊朗在試驗時對導彈和發射保障系統都進行了自主化改造。朝鮮很少進行實射檢驗,而且自己的導彈發射試驗失敗率較高,因此「勞動」系統的整體可靠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彈頭再入速度快,但對材料要求高 從照片量算可以推測出,「勞動」導彈彈頭長2.5米,直徑0.66米。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勞動」導彈彈頭採用了獨特的錐-柱-裙式結構,即頭部為鈍錐形,彈頭體呈圓柱形,尾部為裙形,儀器艙為截錐形結構。這種結構設計可能源於俄羅斯馬卡耶夫設計局的R- 27(北約代號SS-N-6),該設計局工程人員在幫助朝鮮開發「舞水端」導彈過程中以R-27的彈頭設計參數,幫助朝鮮工程人員解決了中程導彈彈頭再入的問題,並應用到「勞動」導彈彈頭設計中。此次閱兵中「勞動」導彈方隊後面的「舞水端」導彈彈頭外形與「勞動」非常相似,估計同出一源。這種外形也與伊朗 「流星」3導彈非常相似。這種設計多見於早期的潛射導彈,如蘇聯的R-27,中國的「巨浪」1,美國「北極星」及陸射的「大力神」、」民兵」1的MK- 4、MK-5再入載具。這種外形再入大氣層的速度快,可提高命中精度,減少雷達有效反射截面。裙部設計則讓彈頭在再入時保持飛行穩定。
這種錐-柱-裙式結構雖然在保證導彈較高再入速度和提高彈頭飛行穩定性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仍存在熱防護問題。雖然鈍形錐頭可以把大量再入摩擦熱量帶走,但並未減輕對端頭部抗燒蝕的要求,隨著導彈射程的增大,仍無法迴避耐燒蝕材料的使用。例如美國射程2 200千米的「北極星」導彈彈頭殼體即由玻璃鋼布纏繞而成,端頭則用二氧化硅帶與苯酚醛樹脂纏繞。印度由於無法解決中遠程導彈彈頭耐燒蝕問題,而不得不採用降低彈頭再入速度的方式,降低了彈道准確性,大大增加了被攔截的概率。因此,朝鮮如果要繼續擴大導彈射程,必須開發新型材料,不可能通過外形設計而投機取巧。

「勞動」彈道導彈的技術衍生

「勞動」導彈作為首型自主開發的較大型運載工具,為朝鮮換來了大量急需的外匯,並成為兩型運載火箭的基礎,在朝鮮導彈和航天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伊朗「流星」3導彈的技術原型 西方媒體報道,1996年伊朗進口了12枚「勞動」導彈,並以此為原型開始了「流星」3系列導彈的開發。由於伊朗工業基礎水平高於朝鮮,因此其在。1998年7月即完成了採用朝鮮發動機的「流星」3的試驗,2000年完成全部自主部件組裝的「流星」3試驗。從伊朗展示的照片來看,「流星」3採用了商用底盤牽引式拖車,而非朝鮮的整體式底盤載車。雖然越野能力不如「勞動」,但伊朗國土不像朝鮮多山地,交通基礎設施也較朝鮮發達,因此這種縮小版載車不僅成本低,而且能滿足伊朗的需求。
2003年7月,伊朗「流星」3正式服役,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產體系。伊朗工程人員對「流星」3進行了本土適應性改進,並開發了新型的「流星」3B導彈,其外部尺寸已經與「勞動」有較大差別,但其總體設計與外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朝鮮「銀河」系列運載火箭的基礎 外界一直猜測,朝鮮「大浦洞」1(「銀河」1)導彈實際就是「勞動」導彈上接「飛毛腿」C而組合成的。在對 1998年8月「銀河」1和2009年4月「銀河」2衛星發射的照片進行量算發現,「銀河」1第一級直徑1.24米,長15.5米;第二級直徑0.8米,長lO.3米。而「勞動」導彈彈徑1.2米,長15.5米:「火星」6導彈彈徑0.88米,長10.2米。兩者基本相符。
對「銀河」2火箭照片進行量算得知,「銀河」2第一級直徑2.4米,長16.8米。很早就有專家認為「銀河」2火箭採用了4枚「勞動」導彈橫向捆綁方式。從外部尺寸來看,「勞動」導彈彈徑1.25米,長15米。如果採用4枚捆綁,其直徑和長度與「銀河」2的數據基本相符,總長度的出入可能是由於量算誤差或火箭連接部分的冗餘造成的。捆綁後的4個火箭發動機很可能共同使用一個燃料箱。

「勞動」彈道導彈部署與作戰運用

朝鮮「勞動」彈道導彈是其最早的中程導彈,可有效覆蓋鄰國對手,因此是朝鮮戰略威懾的中堅,在未來戰爭中將發揮重大作用。
作戰部署 朝鮮從1995年開始部署「勞動」導彈後,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建立了較大規模的中程導彈力量。2003年7月,韓國國防部發表《參與政府的國防政策》報告書稱,韓美雙方共確認朝鮮增加部署了一個營的「勞動」導彈,這使其數量達到了大約100枚左右。以朝鮮採用的蘇聯戰略火箭兵導彈旅編制,每個旅應裝備18枚導彈,那這些導彈足以編制6個中程導彈旅。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勞動」導彈主要裝備常規彈頭,因為核彈頭導彈無需裝備這么多,而且朝鮮也沒有這么多的核彈頭。就部署地而言,一般中程導彈如果不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火力覆蓋,通常會部署在國家腹地,以避免來自敵國的空中和地面打擊,因此 「勞動」導彈大部分陣地都部署在西北部的國土縱深內,與中朝邊境不會太遠。
作戰運用 2003年7月的韓國國防部報告還透露,朝鮮的「勞動」導彈主要瞄準日本,且其射程達到l 300多千米,幾乎覆蓋了日本全境。可見,朝鮮射程1 300千米的「勞動」導彈目標主要針對日本,射程600千米的「火星」主要針對韓國,3 000千米以上的「舞水端」導彈則主要針對美國關島等目標。而「勞動」在朝鮮整個遠程火力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威懾周邊敵意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朝鮮出口伊朗是什麼型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繞中國一圈有多少公里 瀏覽:99
伊朗的樹是什麼樹 瀏覽:66
伊朗石油怎麼交易 瀏覽:666
印尼是什麼字怎麼說 瀏覽:922
在全世界怎麼看中國 瀏覽:572
印度為什麼每天確診這么少 瀏覽:821
中國深港有哪些 瀏覽:920
伊朗問題美國人怎麼看 瀏覽:687
印度飛餅怎麼做有什麼味 瀏覽:148
英國人口流入是什麼意思 瀏覽:423
你如何看待伊朗問題是什麼梗 瀏覽:644
哪些事物代表現在的中國 瀏覽:624
從迪拜拉車到中國需要消費多少錢 瀏覽:827
義大利的天空之城景點在哪個城市 瀏覽:726
伊朗哪個地方不安全 瀏覽:117
印尼旅遊可以帶多少美元 瀏覽:336
越南本地人過節吃什麼飯 瀏覽:854
印尼菠蘿格的傢具為什麼這么少 瀏覽:845
越南蘭州拉麵多少錢一碗 瀏覽:856
印度女性出嫁需要做什麼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