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人友好嗎
嗯,挺友好的,在伊朗,到處都可以聽到友好的問候聲,無論是白發老者,還是稚嫩孩童,他們甚至會隔著一個山谷朝你揮手,高聲喊著:「SALAM(你好!)」在住所,你也會常常收到鄰居的禮物,他們會送來一些很有特色的當地食品,盡管和我們中國人的口味大相徑庭,但是僅僅食物上點綴的斑斕色彩,就讓人過目不忘。伊朗的友人告訴我,這是他們的一種習俗,並不是只有在假日才這樣,送食物是向周圍的鄰居或者朋友表示尊重和親切。
B. 伊朗在華留學生多在哪個城
伊朗在華留學生多在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等),杭州(浙大等),廣州(外語外貿大學等)
C. 伊朗人去美國容易嗎
不容易!自伊朗建立了以什葉派教義為立法依據的伊斯蘭共和國之後,伊朗迅速走向了「反美,反西方」的道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越來越差,1979年發生的伊朗人質危機事件更是讓美國與伊朗直接斷交。美國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推翻現在的伊朗政府,幾乎使用了除直接開戰外的所有手段。伊朗方面也不懼美國的壓力,見招拆招。雙方之間大有一副要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
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佔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
然而,在美國卻居住著大量的伊朗人。他們或是第一代移民,或是祖輩幾代世居美國。時至今日,已經有至少150萬伊朗人定居在美國,並且這一數字只代表了在伊朗出生,在某一時間段移民到美國的伊朗人,若是再加上在美國出生的伊朗人和擁有伊朗血統的美國人,還會更多。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伊朗人第二多的國家。
美國對於伊朗人來說究竟有何魅力呢?為什麼伊朗人會大批移民到「敵對」的美國呢?
地緣谷FM-471
音頻:
00:0008:35
伊朗人大批移民到美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當時的伊朗處於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時期,與美國的關系非旦不差,甚至還成為了堅實的盟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開始大范圍清除老牌殖民帝國的勢力。在美國的干涉下,英國與蘇聯的勢力完全退出了伊朗,美國單方面控制了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伊朗,伊朗也成為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
巴列維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
基於當時伊朗和美國的友好關系,且當時的伊朗通過石油貿易也成為了一個比較富裕的國家,伊朗人想去美國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當時英語已經成了全球通用語言,美國又是一個教育大國,因此很多有條件的家庭便會選擇讓自己的子女去美國留學,接受美國的高等教育。截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所有出國留學的伊朗學生中有將近一半是去美國留學的。在1975年到1978年間,在美國大學就讀的伊朗留學生更是比來自其它任何國家的留學生都要多。
1968年站在德黑蘭大學原子爐前的一群女性博士。
由於美國的移民政策相對開放,且美國的生活條件遠非伊朗能比。因此很多伊朗留學生畢業之後在美國找到了更好的機會,便選擇留在了美國,在美國成家立業。這一時期的伊朗移民通常只是某個人單獨移民,而不是整個家庭。截至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前,在美國定居的伊朗人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由於這些人以學生為主,大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教高的文化素養,很快便滲透到了美國的各個領域,無論在是科學研究還是藝術文化等領域,都能看到伊朗人的身影。
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後,很多學業還未完成且不願意回到伊朗的學生則申請以難民的身份繼續留在美國。除了學生之外,大量伊朗富豪和知識分子也同樣移民到了美國,這也是伊朗裔美國人最初的來源。
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流亡美國,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成為了伊朗最高精神領袖。新的政權建立後立馬開始大量清洗舊政權的勢力。巴列維王朝的上層貴族、政府官員、王室宗親等擔心新的政權會對自己不利,於是在伊斯蘭革命結束之後選擇跟隨巴列維國王的腳步,舉家移民美國。
結束流亡的霍梅尼回到伊朗。
教士階層掌權後,伊朗成為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全國上下嚴格實施伊斯蘭教法。關閉了所有西式的酒吧、夜店,要求女人出門必須戴頭巾,必須穿長袍,女人重新成為了男人的「附屬品」。伊朗瞬間從一個世俗開放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全面宗教化的國家。很多人由於適應不了如此巨大的落差,便選擇移民到西方國家,繼續過他們的西式生活,尤其是家裡有女兒的家庭更是成了移民國外的主力軍,美國也成了他們的選擇之一。
伊斯蘭革命前後伊朗女性的對比。
除此之外,霍梅尼上台後大力推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嚴厲打壓持不同意見(尤其是反對政教合一)的人,迫害左派、穆斯林兄弟會等一切反對派組織。在霍梅尼的高壓政策下,產生了一大批政治難民,由於胳膊寧不過大腿,他們也只能選擇遠走他鄉,逃離霍梅尼政府的統治,在這些人當中也有大量的人移民到了美國。除了國內的政治因素,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也成了伊朗人大批移民美國的「助推器」,這些人大都以中產階級為主,為了躲避戰爭,也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選擇背井離鄉。
美國對這些人的到來也持歡迎的態度,為他們敞開了大門。一方面,美國和如今的伊朗政權關系很不好,這些人也是極力反對現今伊朗政權的人。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些「反對派"到了美國絕對可以為美國所用,美國可以通過這些人與留在伊朗國內的反對派里應外合,一起「攻擊」現在的伊朗政府。
他們舉起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國旗,反對現在的伊朗當局。圖源.Pexels
除此之外,這些移民到美國的人在伊朗的地位並不低,很多人曾經都是舊政權的官員,做生意的大老闆之類的有錢人,早就已經積累了巨額財富。這些人移民到美國後,毫無疑問也會將自己的一切資產轉移到美國,美國可以因此獲得一大筆收入。同樣,移民到美國的伊朗人大都是受過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移民到了美國,就等於為美國輸送了大批人才,可以為美國的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出於種種原因,美國政府對這一時期的伊朗移民幾乎沒有阻攔,甚至給予這些人優厚的補貼,這也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伊朗移民。
根據1980年美國的一項人口普查顯示,在這一階段至少有123萬伊朗人加入了美國國籍。在1980年至1990年間,在美國出生的伊朗人的人數更是增加了約74%。伊朗社會的重大變革和美國給予伊朗移民的優厚待遇成了許多伊朗人舉家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
霍梅尼去世後,他的繼任者哈梅內伊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導致伊朗的宗教化程度越來越高。並且由於和美國長時間交惡,導致伊朗遭受以美國為守的西方國家的嚴厲的制裁與封鎖,伊朗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生活水平更是大不如前。大量絕望的伊朗人選擇了離開伊朗,去別的國家尋找更好的出路。很多在美國擁有親屬的伊朗人就會想辦法通過在美國的親屬讓自己也移民美國。
根據2011年的美國社區調查顯示,在當時的美國已有至少470341名美國公民具有伊朗血統,並且這一數據只囊括了伊朗的主流民族--波斯人。除了波斯人,同樣有大量伊朗的少數民族移民美國,比如伊朗亞美尼亞人、伊朗猶太人、伊朗庫爾德人等。伊朗移民主要聚集在洛杉磯、聖地亞哥、舊金山等隸屬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城市,形成了很多伊朗人的社區。
D. 有留學生說在國外很難融入主流社會.主流社會是指什麼
這是一個真實的留學生故事。年前,他揣著1900美元,帶著兩個行李箱,轉了幾次飛機,來到美國雪城,在雪城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原以為紐約州有「大蘋果」紐約城,既然雪城也在紐約州,應該不會和上海有多大差別。來了卻發現,需要適應的地方極多。
例如,他在美國的信用記錄為零,申請信用卡屢次被拒。
交通更是大問題。雪城的公交車不是幾分鍾一班,而是要拿著一張時刻表,在雪地里等著。考駕照,他第三次才通過。
他從一個退休飛行員手裡買下了第一輛車,這幾乎用去了當時積蓄的一半(800美元),幾個星期後,車的變速器壞掉,維修的報價為1500元,比原價還貴,他只好放棄。再後來,家人來雪城與他團聚,而此地著名的「湖泊效應」暴風暴差不多也開始了。
從10月底到次年春末,整個城市常為幾英尺的積雪覆蓋,他們擠在一個閣樓改造的小房子里,無處可走,郁悶看得見。
除了生活上的各種挑戰之外,學習上也有些沒想到的問題。聽課的時候,過了頗一段時間,才適應了老師的說話方式。而他在國內的專業還是英語。
事實上,剛來的時候犯的極低級錯誤都有。他去最為容易點餐的地方——麥當勞。點完服務員問了一句話,似乎是要不要「趕上」他點的薯條(Do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fries)?
他正在納悶這算哪門子美式幽默,服務員卻搖了搖頭,遞給我幾包小小的番茄醬。一看包裝,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她說的是ketchup(番茄醬)——在他的中式英語思維里,還以為番茄醬叫tomato sauce。
這類留學經歷,這個留學生的伊朗老師也有過。剛到美國,他進了餐館,連怎麼點菜都不知道。去餐館時,他閉上眼睛,讓叉子倒在哪裡,他就點哪個菜。受早年經歷影響,這位教授極力主張學校「國際化」,改造其課程和服務,更好地服務於留學生,也讓本土學生得益。學校對此倡議不冷不熱。
心理:新留學生挑戰大 多被視為異類
和其他國家學生一樣,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學習各方面調整並不容易,但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才引起了更為密集的關注。最近一些年,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上升,各國向中國留學生打開了閘門。在美國,中國已經超過印度,成為留學生最大的來源國。但由於中國學生對於美國接受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面臨的挑戰也隨之高漲。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他,也親眼見證了一些中國留學生遇到的挫敗。
和老留學生不同,新一代留學生大多來自富裕家庭,起碼也是收入尚可的中產家庭。老留學生自費留學,讀研究生的居多,靠獎學金生活的比例不小。新的留學生,有不少從本科甚至私立高中開始讀,學校很少提供全額獎學金。這些學生的學費也成了各校可觀的收入來源之一。這些學生也不再全被看作可能成為美國財務負擔的可疑分子,在簽證中被一再刁難。他們搖身一變,成了優質客戶,也在一定程度上幫著拉動本地經濟——一些中國學生來美國後,有實力立即購買新車。
然而,解決了生存的基本所需之後,今天的學生面臨不同的調整和適應問題。讓這些新一代留學生沮喪的是,他們被視為「異類」,和所處學術環境和社會環境格格不入。老一代留學生人數少、較為孤立,所以努力融入的動力更加強大。而今天的留學生可以隨時找到一個龐大的老鄉團作為後援,所以反而較難跨出心理的「舒適地帶」,去更主動地融入校園文化,熟悉美國課堂。
扎堆現象:不愛交流 可以避開華人教授
留學生扎堆的現象並不鮮見,這個現象在其他國家留學生的群體里也不少見。例如位於密歇根州東蘭辛市的密歇根州立大學(MSU)中國留學生人數上的增加,給該校的課堂、校園,及當地社區都帶來很大的變化。
現在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反而成為了留學生融入的障礙。一些美國同學在接受訪問時說,他們印象中的中國學生都不太願意與人交流,這似乎成為了大家對中國留學生的一種刻板印象。劉建志說,留學生們只聚集在他們自己的文化中,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就會為他們融入帶來困難。他說,學生們需要意識到既然努力來到這里就需要適當拓展一下自己的舒適區,拓展自己的網路,多與本地學生交流才能融入美國的生活。
然而,中國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這個問題更為嚴重。畢竟文化上同根同源,接觸起來更為容易。扎堆使得學生忽略學校合理提供的資源,而自己找「同鄉」想辦法。這種做法貌似有效,卻屬欲速則不達之舉。
另外,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留學生在剛開始時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也遇到了不少挑戰。除了留學生族裔多樣化意外,逐漸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教授在學校任職,但是學生們卻並不會因為都來自中國,就選擇華人教授的課,反而會因為某些原因刻意避開。
MSU工程學院院長助理伊迪馬說,學校嘗試讓國際學生們多與本土學生交流,讓他們參加學生組織,一開始可能讓一些學生感到不舒服,但是這實際上是值得的。她說,她看到越來越多學生想要留在美國獲得更多更深刻的經驗,想要旅遊,交更多朋友。沃爾夫也指出, 因為在美國校園中有更多是團隊工作,需要團隊一起想出主意和解決辦法,根據他的觀察,那些做出努力與本地學生進行更多交流的國際留學生在學業上才會發展得更好。
課堂表現:過於安靜 學習方式被動化
MSU的國際學生辦公室去年聘請的國際學生顧問劉建志(Charles Liu)是一位會說普通話的顧問,他主要工作是來幫助學生們在MSU的學習。劉建志說,根據調查,本科新生在學習文化方面有更大差距,學生們不僅要學習美國的學習文化,還要學習MSU的學習文化,因此是多層次的。
MSU本科生學習副院長沃爾夫(Thomas Wolff)說,通常在美國大學課堂上會有很多小組項目,一般有4到5個人在一起做項目,同時在美國課堂每個星期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而不是像大部分國家的教育只有在學期末才有考試,所以學生們很不適應。他指出,這需要國內和國際學生的共同努力,而且越早進行越好,現在這仍然是一個問題,但大家在在努力解決。
劉建志也指出,美國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中國學生不一樣,中國學生們通過記憶學習,而且是根深蒂固的記憶。美國學生們希望獲得創業式的經驗,通過體驗和閱讀來學習,而且敢於冒險不怕犯錯。同時在美國學習是通過一個網路,學生們通過組成一個團隊來進行自我幫助。10歲從台灣移民到美國的劉建志說,當他在台灣他只知道要趕快做功課,做好之後可以出去玩,但是來到美國之後,家長幫助他和一群朋友一起學習。
除了學習方式之外,中國學生在課堂上非常害羞、安靜,很難適應美國課堂主動發問的環境。沃爾夫說,有的時候問留學生問題,但他們沒有準備,一些中國留學生上了課,但是因為他們非常安靜而且躲在角落,大家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他說,學生們必須要學習習慣這樣的課堂文化,因為既然選擇來到這里,就要接受包括交通、食物等一切與這個國家文化相關的東西,這是教育的一部分。這里人們做事方式非常不一樣,但學生必須適應。
美方一味擴招 導致學校學生互不適應
這種不適應問題,學校有責任,比如一味對中國「擴招」,而不去讓校園的資源和課程更為國際化。
到了美國後,很多留學生在新的環境里接受「放羊」式教育。適應被視作這些留學生的私事。大部分教授忘了班上還有國外學生,雖然美國眾多高等院校的留學生比例普遍出現增長。一些作業和要求帶著某些針對本土學生的假設,留學生聽了一頭霧水。
比如,有的教授以為學生都知道學科所用的美國心理學會(APA)或現代語言學會(MLA)的學術文獻規范。很多留學生因引用不當,被視為作弊。美國學生司空見慣的一些課堂教學和測試方法,其他國家的學生也可能知之甚少。
有美國教授想當然地認為中國學生傾向於「集體式思考」,因而能適應學校的團隊作業。而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過去作業多為單打獨斗,很少有協作式的作業。
解決方法:依靠校方不現實 適應環境是根本
不少大學鑒於留學生數目逐年提升的實際情況,開始做針對性的工作。
密歇根州立大學國際學生和學者辦公室主任布瑞格斯(Peter Briggs)說,為了適應中國留學生人數激增的現狀,校方將新生指導課程設定為必修課,這樣希望新來的中國留學生能更好地獲得相應的信息,同時校方還從2013年4月開始設置了一個教職員工發展項目,在這個項目中,教職員工對中國留新生人數激增所帶來的問題進行特別的討論,其中產生了很多很好的課堂教學的想法。
針對中國留學生增加帶來的一些挑戰,布瑞格斯說,其中包括課堂的問題,尤其是第一年進入學校的新生,校方正在嘗試為國際學生創造更多實驗性的教學機會,其中包括實習、服務性學習以及建立其它社區關系。他指出,校方願意做出更多努力來讓包括國際學生在內的學生團體更加融入社區,並為國際學生提供有關醫療系統、保險等通常情況容易讓國際學生感到困惑的信息。布瑞格斯說:「我們在與社區的成員一起努力發展全球蘭辛,創造一個更加國際性的友好社區。」
完全指望老師來適應學生,或是都指望留學生辦的「組織安排」來解決一切問題,也不大現實。從留學生離校前的訪談上看,不同國家的留學生,過去學習習慣也千差萬別,教授無從面面俱到地了解。中國學生可能適應標准化考試,而我們學校一個來自埃及的學生,遇到標准化測試,見一個題目下面有ABCD四個選項,且看上去都差不多,就覺得無從下手。
更為關鍵的適應辦法,是學生應該自己做足功課,去適應新環境。有一些中國留學生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四年下來,英語能說得沒有口音,學業上有所成,且結交了很多本地或其他國家的學生。這些學生通常都刻意接觸、深入本地的學術和生活環境。而且他們情商頗高,不因一點點困難就輕言放棄。這種優秀的留學生每一屆都有,所以不可籠統地放大留學生面臨的「融入」問題。
以上內容來自網站,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E. 有沒有很了解伊朗的我想問一下,伊朗女生願意嫁到中國去么
有個中石油的娶了一個伊朗美女,可以作為參考:他是回族,所以穆斯林之間婚姻阻力應該不大;彩禮付了10個金幣(完全取決於女方家),一個金幣相當於300美元(浮動);放棄了工作,放棄中國國籍,入了伊朗國籍。另外,能把女兒送到國外留學的,尤其是英美國家,肯定是有錢人,據我了解伊朗所謂的有錢人比國內的標准要高很多,自己把握吧^-^
F. 闃垮瘜奼楁潵鍗庣暀瀛︾敓鏉′歡
涓鍥介珮綰т腑瀛︽瘯涓氱殑瀛﹀巻銆傚湪闃垮瘜奼椾腑錛屾潵鍗庣暀瀛︾敓鐨勬潯浠舵槸涓鍥介珮綰т腑瀛︽瘯涓氱殑瀛﹀巻銆傞樋瀵屾睏錛岄栭兘鍠甯冨皵錛屼綅浜庝簹媧蹭腑瑗塊儴鐨勫唴闄嗭紝鍖楅偦鍦熷簱鏇兼柉鍧︺佷箤鍏瑰埆鍏嬫柉鍧︺佸斿悏鍏嬫柉鍧︼紝瑗挎帴浼婃湕錛屽崡閮ㄥ拰涓滈儴榪炲反鍩烘柉鍧︼紝涓滃寳閮ㄤ笌涓鍥芥帴澹ゃ
G. 甘肅怎麼有那麼多伊朗來的卜
因為在伊朗經商、務工、留學的中國人大多數人是甘肅省的。
H. 廈門大學有伊朗留學生嗎
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