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色列 伊朗為什麼打仗
雖然以色列空襲過幾次伊朗在敘利亞境內的軍事基地,伊朗也向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發射了20枚導彈回擊,但是這遠談不上兩國開戰。兩國在歷史上還是親密的盟友,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第一、美國的因素。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同以色列和伊朗都是盟友關系,以色列在當時還援助國伊朗發展導彈技術。伊斯蘭革命以後,美伊交惡,以色列跟伊朗關系也同樣交惡。第二、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擴張令以色列感到恐慌。近幾年,隨著對伊朗制裁的取消,伊朗石油產量從被制裁時期的100多萬桶/天,恢復到400萬桶/天,伊朗經濟實力大增。
目前,兩國在敘利亞境內的沖突並不能算是戰爭,伊朗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針對以色列的數次挑釁,只是發射20枚導彈回應,表明自己的態度,伊朗也是有底線的。而以色列呢,就要通過挑釁激怒伊朗,一旦伊朗發動大規模回擊,那麼就有可能引發戰爭,美以現在就等著伊朗鑽入圈套。
2.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
3. 導致伊朗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俄國——伊朗戰爭指俄國同伊朗爭奪外高加索和裏海沿岸統治權的戰爭。戰爭是由於伊朗封建主企圖侵略19世紀初歸屬俄國的喬治亞和外高加索其他地區而引起的。
外高加索諸小王國和汗國因內訌造成在政治上軟弱無力,伊朗和土耳其在英法兩國的唆使下,企圖乘機兼並整個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民在反對伊朗和土耳其封建軍事擴張的斗爭中,多次請求俄國給予援助,並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歸屬俄國。1801年,東喬治亞自願歸屬俄國,明格列里亞公國、伊美列丁王國和古里亞公國也先後得到俄國的保護。
俄國——伊朗戰爭軍事行動的起因是,俄國拒絕接受伊朗於1804年5月23日提出的要求俄軍撤離外高加索的最後通牒。
1804年6月,集結在埃里溫地區的伊軍主力在王儲阿拔斯?米爾扎統率下,為奪取梯弗里斯展開了軍事行動。俄軍出動迎擊。6月22日,圖奇科夫部隊在古姆拉附近擊潰伊軍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軍總司令齊齊阿諾夫將軍統率的俄軍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圍牆附近戰勝了阿拔斯?米爾扎軍隊。1805年,卡拉巴赫、希爾凡和舍基等汗國,以及舒拉格利蘇丹國自願歸屬俄國。同年,俄軍對巴庫和臘什特進行了一次海上遠征,但未能取得戰果。1806年夏,俄軍擊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萬伊軍,佔領了努哈、傑爾賓特、巴庫和其他一些居民點。
英法兩國支持伊朗。1807年5月簽訂了伊朗法國同盟條約,隨後又簽訂了旨在反對俄國的英國伊朗條約。俄伊戰爭曾有過幾次較長時間的停息,並由於在此期間俄國同土耳其戰爭、同瑞典戰爭和進行衛國戰爭,而使俄伊戰爭對俄國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崙進攻俄國後,於1812年8月初中斷與俄國政府的和平談判。阿拔斯?米爾扎的軍隊侵入塔雷什汗國,8月21日侵佔連科蘭要塞。1812年10月,為了打擊俄軍,阿拔斯?米爾扎的8萬軍隊集結在阿拉斯河的阿斯蘭社茲徒涉場附近。但是,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上校指揮的一支俄軍前出到伊軍後方,出其不意地擊潰了伊軍,並繼續擴大戰果,於1813年1月13日強佔了連科蘭。10月24日,伊朗被迫簽訂古利斯坦和約。根據和約,伊朗承認塔吉斯坦、北亞塞拜然和喬治亞歸屬俄國。在戰爭中,外高加索非正規軍事組織和外高加索居民積極援助了俄軍。
俄國伊朗戰爭伊朗政府並未放棄其對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圖。由於東方危機的產生,出現了對伊朗有利的國際形勢,沙赫企圖乘機採取報復行動。他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改編了部隊,英國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蘇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國對巴爾幹事件的注意力。英國企圖將俄國逐出近東,因而支持伊朗與俄國交戰,並把1814年11月25日簽訂的旨在反對俄國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蘭條約強加給伊朗。按照英國的計劃,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應由俄國轉歸伊朗,並置於英國的勢力范圍之下。俄國政府力圖避免戰爭,當准備割讓出部分領土時,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爾扎為首的沙赫宮廷中有狂熱思想的黷武集團的影響下,伊軍不經宣戰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國和塔雷什汗國,其中部分伊軍推進到巴庫和庫巴,並指望當地居民舉行起義反對俄國。但是,當地居民沒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軍總司令葉爾莫洛夫將軍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擊敵人。東亞美尼亞和北亞塞拜然的居民給俄軍以援助,他們組成了各為1.2萬人的騎兵民團和步兵民團,東喬治亞也派出了2000人的騎兵民團。1826年7月,伊軍包圍舒沙要塞,俄國衛戍部隊頑強堅守了48天,從而使俄軍馬達托夫將軍的部隊於9月15日在沙姆霍爾戰役中擊潰了伊軍。1827年10月13日,俄軍在已任俄軍總司令的帕斯科維奇將軍的統率下,迅猛地奪取了埃里溫要塞。1826~1827年間,俄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佔領了許多城市和要塞,如納希切萬、阿巴薩巴德、梅連德、大不里士、烏爾米亞和阿爾傑比利。沙赫政府開始求和。談判結果,雙方於2月22日在土庫曼查伊鎮簽訂土庫曼查伊和約,根據和約,埃里溫汗國和納希切萬汗國歸屬俄國。
俄國在俄伊戰爭中的勝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躪和屠殺,使英法兩國的侵略企圖化為泡影,也使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發展的機會。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戰爭中,俄軍在數量上較之伊軍並不佔優勢,但伊軍戰斗素質不強,軍事組織不完善,以及技術裝備落後,所以盡管有英法兩國的援助,仍然戰敗。俄軍的勝利也是由於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戰術方面,俄軍採用疏開戰斗隊形和縱隊與射手散開隊形協同行動的戰法具有很大意義。戰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還由於俄軍善於在山林地區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強的獨立步騎兵部隊。俄軍經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為依託。在俄伊戰爭中,俄國非正規騎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主要部署在步兵兩翼和用來追擊潰逃之敵。俄軍在山區、山林地區和半沙漠地區展開戰斗行動所積累的經驗,在19世紀30~40年代的俄軍條令中有所反映。
4. 英國伊朗戰爭是怎樣發生的
英國——伊朗戰爭是英國殖民者為了擴大基地以進一步在中東和中亞實行擴張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英國殖民者以伊朗企圖兼並原附屬於伊朗國王的相鄰的封建小邦赫拉特為借口發動了這場戰爭。赫拉特位於印度同伊朗、希瓦、布哈拉和簡櫻蘆浩罕貿易往來、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常被英國殖民者用作擴大其中東統治的基地。同時,它又是英國公開插手的伊朗和阿富汗之間激烈爭奪的一個目標。
1856年11月1日,英國對伊朗宣戰,派出了一支擁有45艘艦艇的分艦隊運載1萬人左右遠征軍侵入波斯灣,向伊朗海岸進犯。
12月4日,英軍攻佔了哈爾克島;7日,英軍在哈利利灣開始登陸;10日,在分艦隊炮火支援下,英軍從陸上攻佔了布希爾港。在1857年2月庫沙布戰斗中,英軍向設拉干發起的佯攻被伊朗軍隊所阻,但英軍指揮部計劃以主力經穆罕默爾向舒什特爾和德黑蘭前進。3月間,英軍佔領穆罕默爾;4月1日,佔領阿瓦士。當時,英國由於急需向中國調兵,印度又爆發了土著印兵的攔帶起義,再加上俄國和法國在外交上聲援伊朗,因此不得不在戰爭緊張關頭,於1857年3月4日倉促締結了和約。等到締約的消息從巴黎傳來,已經是4月初了。
1856~1857年英伊戰爭是英國為了征服小亞細亞、高加索、伊朗、阿富汗頌拆和中亞各汗國,於19世紀在亞洲推行的殖民主義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伊朗由於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遭到了失敗。
5. 兩伊戰爭是怎麼回事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解析: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戰爭。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 *** 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 *** 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 *** 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 *** 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 *** 教的什葉派。
1979年伊朗爆發 *** 革命,伊朗 *** 強調要向所有 *** 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 *** 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 *** 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 *** 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 *** 國家的密切關注。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6. 兩伊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持續了8年,從1980年9月22日開始,到1988年8月20日結束。伊朗和伊拉克相鄰,共享1200公里的邊界,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分界。長期的邊界爭議和宗教差異是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伊朗90%的居民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如此。
原因
兩國長期存在領土、民族和宗教派別爭議。1971年,雙方發生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調解下,兩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土地劃給伊拉克。盡管如此,伊朗並未履行承諾。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系惡化。伊拉克宣布廢除邊界協定,邊境沖突升級。
伊拉克擔心伊朗革命的影響,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人的獨立要求。同時,伊拉克試圖控制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河是兩國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國支持伊拉克,提供武器並鼓勵其進攻伊朗。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阿拉伯河的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擔心伊朗革命的影響,兩國的領導人也都有各自的野心。
戰爭爆發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伊朗支持的刺殺行動為借口,全面進攻伊朗,戰爭由此爆發。伊拉克獲得了蘇聯的外交和軍事支持,而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提供了經濟援助。美國也偏袒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1985年起,美國同時向兩國出售武器,引發了伊朗門事件。
戰爭非常殘酷,雙方都使用了人海戰術和化學武器。1982年6月,伊朗反攻,奪回了初期被佔領的土地。伊拉克提出休戰,但伊朗試圖推翻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建議,戰爭又持續了六年。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保護海灣航道暢通,導致了伊朗導彈攻擊美國艦艇和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客機的事件。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無條件停戰。同年7月23日,伊拉克接受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也接受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調解下,兩伊於1988年8月20日全面停戰。戰爭結束時,兩國邊界恢復到了戰前狀態。
影響
兩伊戰爭持續了7年11個月,是20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消耗巨大的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損失慘重的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戰爭前,伊拉克外匯儲備達40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外債高達800億美元,其中軍火債務超過400億美元,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超過300億美元。戰爭中,伊拉剋死亡人數達30萬,伊朗死亡人數超過70萬。兩國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發展計劃至少推遲了20至30年。
7. 兩伊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頃跡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雀基並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鋒森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