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伊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頃跡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雀基並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鋒森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② 兩伊戰爭,伊朗為何拒絕伊拉克願意賠款七百億美元的停戰請求
這個有關賠款的停戰要求,是來自“阿盟”會議上所倡導的有關兩國和平的提議,但是這個提議被伊朗方面拒絕了。
當時的伊朗因為觸動了以“美”方為首的利益,這才導致了當時大好的局勢被打破,而我們也能夠從伊拉克最初的節節敗退,到後來的占據優勢看出,以“美”為首的列強組織是對伊拉克呈現著一種扶持的態度。當然這只是從微觀層面來看。如果我們從宏觀層面來看,這也表明了“美”對於中東局勢的關注和參與,它們想要將自己的手伸到遙遠的中東地區,從而在那裡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可控集團,他們在最初的時候看中了薩達姆,可是因為後來他的桀驁不馴,以及想要再進一步的野心,使得“美”將想要扶持伊拉克的計劃流產。也正是從這里使得“美”不再去相信中東的其他國家,從而加強和加緊了武裝干預這片地區的腳步。
③ 緹庡浗鍜屼紛鏈楀凡緇忓勫湪鎴樹簤鐘舵佷簡鍚
1. 緹庡浗涓庝紛鏈楃殑緔у紶鍏崇郴鍦2024騫2鏈1鏃ュ崌綰э紝緹庡啗鍦ㄥ氫釜鍦扮偣閬閬囪鍑伙紝瀵艱嚧5鍚嶅啗浜虹壓鐗層傝繖涓浜嬩歡浣誇袱鍥芥帴榪戞垬浜夎竟緙樸
2. 榪欏満鍐茬獊寮曞彂鍏ㄧ悆鍏蟲敞錛屼漢浠璐ㄧ枒涓ゅ浗鏄鍚﹀凡緇忚繘鍏ユ垬浜夌姸鎬侊紝寰″瞾閾呬互鍙婃斂搴滃湪鏈緇忔巿鏉冪殑鎯呭喌涓嬭兘鍚﹀悎娉曞弽鍑匯
3. 鎷滅櫥鏀垮簻琛ㄧず姝e湪璋ㄦ厧鎺у埗鍐茬獊瑙勬ā錛屼絾棰戠箒鐨勮鍑繪樉紺哄嚭灞鍔跨殑緔у紶銆傚浗闄呯ぞ浼氬懠鍚佸弻鏂歸噰鍙栧拰騫寵В鍐蟲帾鏂姐
4. 灝界$編鍥藉姞寮轟簡瀹夊叏闃叉姢錛屼絾姘戝叺緇勭粐鐨勮鍑諱粛闅句互閬忓埗銆備紛鏈楀惁璁よ矗浠伙紝浣嗗啿紿侀庨櫓鏃犵枒鎻愬崌銆
5. 澶栦氦璋堝垽鍋滄粸錛屽繪眰瀵硅瘽瑙e喅涓涓滈棶棰樼殑闅懼害澧炲姞銆傚仠鐏琚瑙嗕負鍏抽敭錛屼絾鍙屾柟絝嬪満鍧氬畾錛屽拰騫寵皥鍒よ繘灞曠紦闀囧ソ鎱銆
6.緹庡浗鏀垮簻鍦ㄥ啿紿佷腑鎵垮彈鍘嬪姏錛岀壒鍒鏄鍦ㄦ巿鏉冩墦鍑繪皯鍏電粍緇囩殑闂棰樹笂銆傛牴鎹銆婃垬浜夋潈鍔涙硶銆嬶紝鎬葷粺蹇呴』鍦60澶╁唴鍚戝浗浼氬繪眰鎵瑰噯錛屼絾瀹為檯鎿嶄綔涓榪欎竴鏈熼檺鍏鋒湁涓瀹氱伒媧繪с
7. 涓撳剁爺絀惰嚜鍗鏉冩潯嬈撅紝瀵繪壘鍚堟硶琛屽姩渚濇嵁銆備竴浜涜屽姩鍙鑳戒緷鎹鍙嶆搗鐩楁硶錛屼絾鎺堟潈鍙栧喅浜庡叿浣撴儏澧冨拰鍥介檯娉曠殑鑰冮噺銆
8. 鍦ㄦ垬浜夌殑闃村獎涓嬶紝鍜屽鉤鐨勫井鍏変緷鐒跺瓨鍦ㄣ傚浗闄呯ぞ浼氭湡寰呭弻闆棰ゆ柟鍦ㄦ斂娌誨拰鍐涗簨鍗氬紙涓鎵懼埌濡ュ崗錛岄噸鍚瀵硅瘽錛屽叡鍚屽繪眰鎸佷箙鍜屽鉤銆
9. 榪欎竴鐩鏍囬渶瑕佸媷姘斻佸喅蹇冨拰瀵規湭鏉ョ殑鏄庢櫤閫夋嫨銆傚湪褰撳墠緔у紶灞鍔誇笅錛屾瘡涓鍒婚兘鑷沖叧閲嶈併傚叏鐞冮兘鍦ㄥ叧娉ㄧ編鍥藉拰浼婃湕鏄鍚﹁兘鍦ㄥ嵄闄╃殑閬撹礬涓婃偓宕栧嫆椹銆
④ 什麼是兩伊戰爭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即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戰爭自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結束,歷時八年。領土爭端是導致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宗教派系對立、民族糾紛、領導者個人恩怨也是引起戰爭的起因。這是二戰之後持續時期較長、損失消耗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戰爭曾導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海灣地區的嚴重對立,使緊張的海灣局勢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兩伊是緊密鄰邦,其接壤邊界線長1280公里,雙方在領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矛盾由來已久,誰都不讓步,即便是已達成協議的問題都不誠心解決。
伊朗人口3400餘萬,主要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只有200萬左右。長期以來,阿拉伯人一直進行著要求民族平等和爭取自治的斗爭。霍梅尼執政前曾答應給予自治,但執政後卻未履行諾言。阿拉伯人起來反抗,伊拉克則對其提供武器和經費,霍梅尼對此極為痛恨。另外,兩國境內均有數百萬庫爾德人,雙方都支持雙方的庫爾德人反對對方政府。這樣,民族糾紛的積怨愈結愈深。
戰爭直接起因是,1978年伊朗發生動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執政。霍即宣揚輸出「伊斯蘭革命」,並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8月,伊朗單方面宣布不承認阿爾及爾協議。9月上旬,伊拉克用武力收復了長期被伊朗控制的扎因高斯等地,隨後也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由此導致了兩伊戰爭的爆發。
戰爭開始後,雙方投入的兵力為:伊拉克10個師,11萬餘人,1500輛坦克,300餘架飛機;伊朗7個師,7萬餘人,1000餘輛坦克,150餘架飛機。此外,雙方各有數萬名後備役部隊參戰。戰爭大體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80年9月22日至1982年7月12日)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拂曉,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及大不里士等15個城市和空軍基地。23日凌晨3時,地面部隊5個師(其中裝甲師3個、機步師2個),約5萬餘人,1000餘輛坦克,在猛烈的炮火准備後,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29日,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佔領了伊朗近400平方公里的領土,控制了阿拉伯河東岸地區。這一階段,歷時40天,伊拉克利用突然襲擊獲得先機之利,奪取伊朗縱深30-90公里不等的大片土地,贏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1980年11月,伊朗進行局部反攻,伊拉克轉入全線防禦。由於伊拉克無力進一步發動有效的進攻,步步陷入被動。伊朗穩定了戰局,逐步改變了被動態勢。
從1982年3月起,伊朗轉入反攻,伊拉克被迫退卻。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動正規軍3個師和一部分革命衛隊,共3萬餘人,發動了代號為「勝利行動」的反攻戰役。收復了扎迪赫阿巴斯等城鎮,約20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被迫後撤30至60公里。
伊朗在取得戰役勝利後,調整部署,經過約1個月的准備,於4月30日凌晨,發起了代號為「聖城行動」的進攻戰役,主力突破了伊拉克部隊防禦,前出至兩國邊界附近,南下威脅霍拉姆沙赫爾城。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單方面停火,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從此,兩國邊界基本恢復到戰前狀態。
第二個時期(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3月)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以正規部隊革命衛隊等共約10萬餘人,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寬達60公里的正面上,兵分三路對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地區發動了代號為「齋月行動」的進攻戰役。深入伊拉克境內8至20公里。14日晨,伊拉克以1個師和2個旅的兵力,在武裝直升機的支持下進行阻擊,並迅速轉入反攻,迫使伊朗部隊退至距邊界約5公里的伊拉克境內的一個弧形地帶踞守。此後,伊朗又發動三次進攻,都未能取得進展。
1982年10月1日起,伊朗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10月1日凌晨,伊朗部隊出動5萬餘人,向伊拉克邊境城市曼達利地區發動了代號為「穆斯林伊本—阿吉勒」戰役,控制了曼達利至納夫塔哈納之間的戰略公路,對巴格達形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先後發起7次反擊,把伊朗部隊阻止在邊境一帶。從1983年2月起,伊朗主要在中線和北線發動了「曙光1、2、3、4、5號」攻勢。伊拉克憑借在國內作戰的有利條件,對伊朗的攻勢組織了有效的反擊,基本守住了防線。由於戰斗激烈,雙方損失較重,至1984年3月底,伊朗攻勢基本停止。
第三個時期(1984年4月至1988年8月),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並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1984年4-5月,伊拉克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襲船戰」,最多時,一天有8艘伊朗船(多為油船)受襲。8月,伊拉克開始大規模空襲哈爾克島,並襲擊來往於該島的油輪,破壞伊朗的石油出口。1984年6月-1985年6月,伊拉克又發動了「襲城戰」,伊朗近400座城市受襲。隨後,雙方的「襲城戰」進一步升級。1988年2月27日,「襲城戰」達到了8年來的最高峰,伊拉克出動飛機轟炸了德黑蘭煉油廠。第二天,伊朗進行報復,轟炸了巴士拉及其他5個城市,29日,還向巴格達發射了3枚導彈。「襲城戰」使雙方的許多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炸死炸傷了一大批平民。
與此同時,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伊拉克從1984年開始,發動了一場襲擊油輪的攻勢。為迫使美國等國家進一步向伊朗施加壓力,伊拉克還用導彈打擊巴拿馬、希臘、科威特、英國、美國等國的油輪,企圖將美國捲入海灣沖突。
1987年7月22日,美國公開捲入兩伊沖突。11日,美國出動武裝直升機首次襲擊了正在公海佈雷的伊朗「阿傑爾」號登陸艇。10月8日,又出動武裝直升機攻擊伊朗的4艘炮艇,擊沉2艘,擊傷2艘。10月15日、16日,伊朗發射岸對艦導彈,擊中了懸掛賴比瑞亞國旗的美國「森加里」號油輪和懸掛美國國旗的科威特油輪。1988年7月3日,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用導彈擊落了一架飛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的伊朗航空公司的A300型大型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全體人員遇難。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做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伊朗既沒接受,也沒表示反對。1988年7月1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宣布接受598號決議,就在前幾天,它還宣稱要進行持久戰。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主持下,兩伊外長終於坐在一起,為最終結束戰爭進行談判,結果一致同意停止戰爭,但雙方在邊界劃分、戰爭責任、賠償、交換戰俘等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至此,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中東、波斯灣地區爆發的一場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雙方血戰8年,結果兩敗俱傷,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兩國共傷亡約100餘萬人,僅傷亡人數一項就大大超過1948年以來歷次阿以戰爭傷亡人數的總和。8年戰爭,兩伊在軍費開支上共耗資2000多億美元,其他經濟損失更是無法計算。兩伊戰爭如此高的消耗,是二戰後局部戰爭少有的。
1984年5月開始的「襲船戰」,不僅給雙方造成了重大損失,而且引起了整個海灣局勢的緊張,導致了外國在海灣軍事力量的大量增加。這是二戰以來,外國軍事力量在海灣地區的最大規模的集結。
兩伊戰爭,雙方使用了大量的現代化高技術武器裝備,美國、前蘇聯和法國等,將一些新式裝備賣給交戰雙方使用,這些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戰斗數據,為有關國家研製和裝備同種武器提供了重要經驗。
⑤ 兩伊戰爭伊朗是什麼時候取得戰場主動權的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鎮久攻不克,進攻勢頭銳減;伊朗乘機開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轉入全面反攻,先後組織阿巴丹、博斯坦、胡齊斯坦和「聖城」等戰役,逐步收復失地,取得戰場主動權。
⑥ 1980年兩伊戰爭帶來了什麼
1980年9月22日,長達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共造成53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千億美元。這場戰爭使用了包括化學武器在內的幾乎所有的現代化武器,而且運用了極原始極殘酷的人海戰術,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拼國力、拼人力的拉鋸消耗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罕見。
1980年9月10日,美國中央情報局:9月9日,伊拉克大批軍隊開始向伊朗邊境集結;伊拉克諜報人員自8月起在伊朗境內的活動更加頻繁。另據可靠情報: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海灣國家頻繁地往來,並達成了一項旨在針對伊朗的秘密協議。這個時刻關注著自己在海灣地區利益的超級大國已於這些跡象中嗅到了濃烈的火葯味。
早在8月,海灣國家首腦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將很快在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點燃,那份新近達成的《海灣國家反伊朗秘密協議》已將這一情況通告了他們,並且這場秘密的交易使他們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這個波斯人聚集的國家成了海灣各阿拉伯國家共同的願望。
戰爭的帷幕拉開了,兩國人民的鮮血將隨同濃烈而令人窒息的戰火燃燒起來,災難和著彌漫的大霧籠罩著兩伊。誰曾預想到,9月22日這噩夢般的一天使兩伊人民陷入持續八年的苦難中。
據統計,激戰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雙方死亡約60多萬人,傷95萬人,傷亡總數相當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2倍。
雙方共損失飛機400餘架,坦克3500輛,火炮2700門,艦艇31艘。雙方被襲擊的船隻近500艘。
由戰爭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經濟損失的5倍。
這一系列數字性的羅列也許還很難使人觸及到兩伊戰爭給兩伊人民乃至世界帶來的災難。
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持久和最殘忍的地區沖突。遭受轟炸地區的災民多達300多萬。僅伊朗首都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在這次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以外的幾乎各式現代化武器,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和化學武器。
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元氣大傷,產油設備遭到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不及戰爭前的1%。戰爭使得伊拉克債台高築,據西方觀察家估計外債約800—1000億美元之間,資金的缺乏使國家財政和國民生活均處於艱難狀態。一向缺少勞動力的伊拉克開始出現失業,通貨膨脹率達每年40%。
在伊朗,僅首都德黑蘭在八年戰爭中,全市遭受導彈133枚,死1700人,傷8500人。伊朗一軍方人士告訴前去采訪的記者:一個導彈,一個「化彈」(化學武器),成了戰爭後伊朗的致命傷。導彈動搖了民意,化彈渙散了軍心。1988年初夏,伊拉克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戰場上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到處施放「化彈」,毒煙彌漫,天空都變了顏色,無數士兵中毒後失明、聾啞,就連死狀也讓人慘不忍睹,火焰噴射器將人燃成了一團蜷曲的焦灰。
伊朗在八年戰爭中死亡達40萬人。失去親人的家庭比比皆是,大街小巷掛著許許多多在前線陣亡的官兵的照片。
由於戰爭耗資巨大,伊朗國家貨幣里亞爾越來越不值錢,它同美元的自由比值由原來的175∶11落到1500∶1。
石油生產是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主要經濟支柱,占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0%以上,石油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的95%,糧食則有一半靠進口。由於雙方不停的襲油戰、襲城戰,石油的出口減少了近70%,石油設施遭到極大程度的破壞,一切都有待重建,許多工廠處於停工和半停工狀態。由於戰事,可耕作的土地大量荒蕪,加之債台高築,各種生活用品奇缺。
戰爭期間,雙方不斷擴充軍備,八年的消耗戰使得兩國國民經濟幾乎崩潰,僅伊拉克戰前外匯儲備有300多億美元,戰後外債高達1000億美元。
再看看兩伊戰爭給世界經濟帶來的災難,據美國《時代》周刊提供的數字表明:日本從海灣地區進口石油占其國內石油消費量的64%,法國35%,美國21%,義大利32%,英國14%,德國15%。由此可見,西方經濟發展與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和油價波動緊密相關。
自戰爭開始後,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特別是雙方展開襲油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美國中質原油每桶上漲近3美元;在歐洲現貨市場,原油每桶上漲近5美元。漲幅最高時,一周每桶油價就上漲了3.5至9美元。
石油的漲價使許多國家的煉油廠開工不足,不得不解僱工人。特別是那些經濟上嚴重依賴石油的國家,會因此而放慢經濟的增長速度,並帶來大量的工人失業。美國一些報刊曾發表評論說,如果襲油戰再繼續下去,戰爭再拖下去,紐約夜晚的燈火將不會那麼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會變得暗淡無光。
另外,大量被炸油輪的油流入海灣造成嚴重污染,對海灣水域中豐富的「原料工廠」,即浮游植物的生產帶來打擊。浮游植物是細微的漂浮植物,它們構成了整個海洋生物鏈的基礎。由於大片浮油覆蓋水面,陽光不能穿透水層,浮游植物就無法生存下去,從而威脅著海洋生物鏈。這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並影響海灣沿岸國家居民的飲水。
兩伊戰爭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是廣泛而嚴重的。毫無疑問,這場地區性沖突給兩國自身和世界帶來的災難在有形的之後尚隱著許多無形的、無法估計的災難。
1988年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結束了,沒有勝者,一場演繹了八年的災難結束了。
二十世紀這短短的一百年間,世界各地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戰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世界范圍內每天都有槍炮聲,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一次接一次的災難,人類拿著自己發明的槍炮屠殺自己。一部分人野性的勃發,將無數無辜的人們推入戰火的凄楚之中,生命在戰爭中枯萎了。人類的天性是嚮往美好的,進入新世紀之際,人類應該回顧一下二十世紀這個災難重重的時代,丟棄戰爭、暴力這種已陳舊、腐朽而狹隘的人類垃圾,共同創建和平,步入一個充滿博愛、寬容的大同世界。
⑦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