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海灣戰爭伊朗為什麼要打伊拉克

海灣戰爭伊朗為什麼要打伊拉克

發布時間:2024-10-21 22:23:59

Ⅰ 伊朗,伊拉克都是穆斯林國家,為什麼還打根源是什麼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

戰爭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Shatt al-Arab水道。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戰爭進程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戰後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Ⅱ 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Ⅲ 海灣戰爭中葉門 伊拉克 美國的關系

首先葉門的問題應該和沙特有關。海灣戰爭時期,葉門正好剛統一,說不上和美國的矛盾,當時阿拉伯世界和美國的矛盾無非還是以色列問題。葉門沒啥特殊的。
而伊拉克和沙特在海灣戰爭期間是已經有矛盾的,因為沙特本來是阿拉伯國家的老大,兩伊戰爭期間也是以大哥身份力挺伊拉克對抗伊朗的。但是伊拉克進攻同樣是阿拉伯國家的科威特,讓沙特很不滿,感覺伊拉克是要和沙特爭一爭老大。所以海灣戰爭爆發時,沙特是堅決反對伊拉克的。沙特和美國的關系,海灣戰爭也是一大促進點。沙特為了壓制伊拉克,購買大量美國軍火,並且支持美國組件聯合國軍進攻伊拉克。
而葉門雖然當時是新建國家,但是和沙特是有矛盾的,沙特和葉門邊界接壤,歷史上有邊界劃分問題,並且產生了一些邊界協議。而葉門在90年統一重新建國後,不承認這些和沙特有關的邊界協議。導致兩國矛盾。葉門應該是基於和沙特的矛盾來支持伊拉克的。

Ⅳ 為什麼伊拉克偏偏要把以色列拉進海灣戰爭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東強人薩達姆領導下,伊拉克成為稱霸一方的地區軍事強國。為了實現一統阿拉伯的偉大夢想,薩達姆先後發動兩伊戰爭和科威特戰爭。

其中由於科威特屬於阿拉伯陣營,也是美國中東石油利益的集中體現者,因此薩達姆的入侵行徑,招致西方社會和阿拉伯世界的一致反對。

1991年1月17日,為了迫使薩達姆撤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對伊拉克發動了海灣戰爭。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出於對薩達姆同室操戈的不滿,也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除了為美英聯軍提供駐軍及進攻幫助,還積極參與聯軍,直接圍毆伊拉克。

薩達姆被圍攻,本來就孤立無援,正該得到更多盟友幫助才對。可是,他卻在第一時間里,下令向以色列發射了29枚飛毛腿導彈,造成以色列數十棟房屋損毀,數百人受傷的慘劇。



三、薩達姆的如意算盤。

面對強大的多國聯軍,薩達姆知道,雖然自己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但對手實在是太過強大。

於是,不甘心失敗的薩達姆,將矛頭對准以色列,向其境內發射了飛毛腿導彈。

當時的以色列,雖然曾在中東戰爭中,和伊拉克大打出手。但是海灣戰爭中,它卻沒有加入美國領導的聯軍,甚至保持中立。

突然遭到導彈攻擊的以色列一臉懵逼,這個薩達姆是瘋了嗎,不回擊美英聯軍,卻攻擊坐山觀虎鬥的以色列?

薩達姆當然沒有瘋,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以色列不僅是美國插在中東的棋子,還是所有阿拉伯國家的敵人,同時,又是阿拉伯世仇伊朗的共同敵人。

只要把以色列拉進戰爭,原本加入美國聯軍的阿拉伯各國,就會調轉槍口,同仇敵愾撲向以色列,對美英聯軍開放的基地,也可能就此收回,多國聯軍不戰自亂。

另外,一直以伊斯蘭領袖自居的伊朗,也絕不會失去這個贏得人心的機會。事實上,薩達姆攻擊以色列當天,伊朗就下達了戰爭准備,一旦以色列向伊拉克展開報復,伊朗將立刻投入戰斗。

這樣一來,失去阿拉伯國家支持的美英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伊拉克的戰爭壓力將大大緩解。

四、忍氣吞聲的以色列。

遭到攻擊的以色列果然惱羞成怒,准備報復伊拉克。然而美國人早已看穿了薩達姆的小九九,他們火速前往以色列,極力勸說以色列保持冷靜,不要上當。

美國還發動西方共同給以色列經濟捐款,僅德國就給了6.6億美元。同時美國還免費為以色列部署了愛國者防空系統等先進武器,得了大量好處的以色列這才破涕為笑,按照美國的意思忍氣吞聲,沒有發動反擊。

瓦解多國聯軍失敗的薩達姆,只能無奈接受戰敗的結局。1991年2月26日,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海灣戰爭結束。

Ⅳ 伊朗和伊拉克為何開戰

因為伊拉克想當21世紀的中東老大,伊朗認為自己不必伊拉克弱,見不得伊拉克飛揚跋扈,美國正好又利用伊朗制衡一下伊拉克

Ⅵ 海灣戰爭倆伊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 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 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 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 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 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 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 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 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 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 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 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 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 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 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 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 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 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 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 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 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 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 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 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 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 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 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 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參戰國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進、空襲規模最大、戰況空前激烈和發展異常迅猛、雙方傷亡損失又極其懸殊的一場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戰雖然只持續了 43 天,但它卻提供了現代局部戰爭的許多新鮮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由於大量高技術武器系統的作戰使用而展示的「軍事技術革命」,更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家所關注,它引發人們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探討現代局部戰爭的理論、指導規律和作戰方法。海灣戰爭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一個窺視孔。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佔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Ⅶ 伊拉克明明是受美國控制,那伊朗究竟是如何在伊拉克做大做強的

伊拉克從海灣戰爭之後,就被美國徹底佔領。所以對於伊拉克來說,美國對其的控制還是非常嚴格的,每天都有大量的美軍日夜進行巡邏,對反美武裝和恐怖分子進行打擊。但是伊朗卻成為了一個特例,伊朗卻在伊拉克做大做強。

之所以伊朗能夠做成這樣,筆者認為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雙方有一個共同敵人,那就是美國。其次伊朗和伊拉克都是阿拉伯國家,都信仰伊斯蘭教。最後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位置非常近,伊朗想在伊拉克獲得一定的利益,自然就將觸手深入了伊拉克境內。

最後就是伊拉克和伊朗的地理位置非常接近。在伊拉克被美軍摧毀之後,伊朗也想從這個昔日的老對手手中分一杯羹,獲取部分利益。自然伊朗就在伊拉克做大了。

Ⅷ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伊拉克是怎樣組建的共和國衛隊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千米,長約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 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海珊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共和國衛隊成立於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後的1968年,其主要任務是保衛總統及高級領導人的安全。兩伊戰爭前,這支部隊僅有1個師的編制,下轄3個旅。1986年初發展為7個旅,兩年後改編成6個師28個旅。衛隊的主要裝備有500多輛T-72坦克、BMP裝甲戰車、法制自行榴彈炮和GHN-45牽引式榴彈炮,以及蘇制地對空導彈、高射炮和武裝直升機等。 衛隊的成員大多來自薩達姆總統的家鄉提克里特,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絕大多數是復興社會黨黨員,年齡都在30歲以下。衛隊司令是薩達姆的次子庫賽。 這支部隊在兩伊戰爭中經常赴前線執行緊急使命,並在保衛巴士拉等重大戰役中屢建戰功。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伊軍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狂轟濫炸,元氣大傷,衛隊也遭受重大損失。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遭受長期的制裁和武器禁運,軍隊裝備無法更新,但衛隊的裝備與其他部隊相比尚屬精良,目前仍是保衛薩達姆等高級領導人及巴格達安全的主要力量。 編輯本段部隊構成共和國衛隊是伊拉克軍隊中最精銳的王牌部隊,總兵力約14萬人。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編制裝甲師2個,即漢謨拉比裝甲師和麥地那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5個,即塔瓦卡爾那師、尼布查德尼扎爾師、阿德南師、巴格達師和總統警衛師;另編制1個補給師。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先由伊拉克三軍總參謀長尼扎爾·哈茲拉吉擔任。這支部隊駐防在以底格里斯河的總統府為中心的巴格達城內。後由薩達姆的兒子擔任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 在共和國特別衛隊內部,根據職能不同可分成安全部隊、機動防護部隊、特種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四大部分。根據在保衛薩達姆時離薩達姆的距離的遠近又可以分成一線、二線和三線防衛部隊。一線部隊由薩達姆最信任的人組成,他們的保衛任務由薩達姆阿拉伯突擊隊(伊拉克的准軍事部隊)的首領穆薩希姆·薩阿卜·阿·海珊少將負責。在通常情況下,建築物外圍的安全防護工作由共和國特別衛隊負責。特別安全局負責內部保衛工作。但也有少量極受信任的共和國特別衛隊人員被允許進入總統府邸內部或薩達姆出行時擔任貼身保鏢,這些人都是從共和國特別衛隊第1旅第1營中挑選出來的。 該衛隊的官兵大部分來自薩達姆總統的老家提克里特縣,全部都是遜尼派教徒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黨員,許多骨幹成員是薩達姆總統的親信或親戚。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官兵的待遇比正規軍高,他們享有特殊獎金和政府補貼的住房。 編輯本段部隊瓦解美國在二次開戰前,大量地賄賂、收買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所有重要將領,包括巴格達的衛戍司令。使得早已人心渙散的伊拉克號稱30萬人的軍隊,瞬間土崩瓦解。因此美軍可以說是兵不血刃的佔領了伊拉克。並且共和國衛隊的戰鬥力本來就有吹噓的成分,伊拉克經歷了8年的兩伊戰爭,又經歷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打擊,實力已經遠不如前,根本沒有所謂的30萬精銳部隊,美國實際上只用了一個營的先頭部隊就控制了巴格達。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可供參考。這種說法認為:在美國靠近首都巴格達以後,薩達姆宣布解散共和國衛隊,採用「化整為零」的打算,把部隊分散到平民間,這樣以來一可以保證部隊的戰鬥力,二可以與美國長期做斗爭方便東山在起。因此美國在進入巴格達以後並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活動,但是在布希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不斷遭到散落的共和國衛隊的攻擊。但是這種說法不被大多數人採納。

Ⅸ 海灣戰爭中國幫了沙特什麼忙

中國跟沙特其實關系一直不錯。但是,在海灣戰爭中,中國幫了沙特什麼忙沒了解過。我知道的是,伊朗政變之後,對伊拉克、沙特等非常仇視,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一直想削弱沙特在穆斯林世界的影響力,也展開了針沙特的敵對宣傳運動。伊朗的這些新領導人斷然拒絕了當時沙特法赫德國王的友好表示,企圖貶低沙特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削弱沙特作為聖地守衛者的作用。這個危險隨著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而變得愈加嚴重,而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帶有把其他海灣國家都拖入沖突的威脅。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兩伊戰爭時,世界幾乎一邊倒的支持伊拉克的原因,我們中國也是。伊朗在1982年和1983年,運用人海戰術,同伊拉克發動了一次次進攻,企圖攫取南部港口巴士拉,切斷巴士拉一巴格達的公路,直逼巴格達。在這些進攻中,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被白白地犧牲了。1984年2月,伊朗又一次發動了進攻,這一次奪取了幼發拉底河下游沼澤地的馬吉努恩沙洲。此次進攻之後,伊拉克提出停火,但是伊朗拒絕予以考慮。後來,伊朗人又發動了所謂的「油輪戰」,攻擊海灣中沙特和科威特的油輪。而且也不斷的挑釁沙特的領海領空,這個使得沙特非常惱火。沙特才下定決心,需要一種能夠提高他們武裝部隊和人民的士氣的武器;一袖一般不打算動用,除非萬不得已才用來實施決定性的沉重打擊以摧垮敵人士氣的戎懾性武器;一種一旦發射,就不能被干戔.不能被攔截的武器;一種使敵人在對我們進行攻擊之前必須掂量掂量的武器。而又不會提出限制性條件的國家。選擇落到中國身上,這個決定不久以後沙特派出專人前往我們北京,就是購買我們中國的東風導彈啊,當時還是中將的曹gang,chuan也參與這些軍火交易。直到1988年才被世人知曉,為此有5名美國中情局的人被解僱(沒有及早發現這個情報)。 我知道的也就這些,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海灣戰爭伊朗為什麼要打伊拉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阿勒泰如何回到中國 瀏覽:909
越南什麼水果有刺 瀏覽:242
怎麼挑中國移動的卡 瀏覽:320
伊朗根本不會拿美國怎麼樣 瀏覽:148
印度語活下去怎麼說 瀏覽:881
越南小柔在東北做什麼生意 瀏覽:300
中國歷史有多少是假的 瀏覽:81
越南芽庄市有多少紅綠燈 瀏覽:750
英國語言cas多久能下來 瀏覽:174
伊朗需要什麼飛機 瀏覽:55
伊朗英語單詞怎麼讀 瀏覽:654
有什麼渠道寄大閘蟹到印尼 瀏覽:31
英國留學可以帶多少現金出境 瀏覽:273
去印尼泗水看火山怎麼包車 瀏覽:455
中國與哪個國家達成了脫歐協議 瀏覽:870
印度人自信來自哪裡 瀏覽:368
越南紅山茶怎麼養 瀏覽:369
越南的手機號怎麼申請微信 瀏覽:193
印尼國民軍有多少人 瀏覽:840
印度女生怎麼看中國男孩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