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恩德培機場的1976年恩德培機場人質事件
1976年6月27日,一架由以色列特拉維夫飛往巴黎的法航班機,在中轉站雅典起飛後被劫持到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恩德培機場。劫匪要求釋放被拘禁在以色列、肯亞、法國、西德和瑞士的53名恐怖分子嫌犯。以色列派出280名突擊隊員,乘坐4架C-130運輸機,飛行4800多公里,發動閃電突襲,圓滿完成營救人質任務。 1976年6月27日上午9時,法航A300B-4大型民航客機載著250名旅客和12名機組人員,從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起飛,途經希臘首都雅典去巴黎。在雅典有59名乘客下飛機,又新上了56名乘客。其中4名乘客(3男1女)在起飛前才來到安檢處,安檢人員沒對他們進行檢查,由此留下安全隱患。
12時10分,飛機被4名恐怖分子劫持,與地面失去聯系。
13時30分,以色列政府正召開例行內閣會議,以色列情報機關(簡稱摩薩德)關於航班失去聯系可能被劫持的報告送到了拉賓總理手上。內閣會議馬上商討對策,決定成立「應急指揮部」。
6月28日上午8時,以色列收到了被劫持航班已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恩德培機場降落的情報。
6月29日,劫機者通過烏干達國家廣播電台發表聲明,要求以色列釋放40名阿拉伯解放戰士,並通過外交途徑,說服有關國家釋放其他13名恐怖分子嫌犯。最後答復期限為7月1日14時。 拉賓再次召集應急指揮部成員開會,綜合分析情報,得出判斷:
這次劫機事件,烏干達總統阿明不僅事先知道,還允許另外6名恐怖分子由索馬里從陸路趕往恩德培機場與劫機者會合,使劫匪總數達到10人,他表示協助以色列並非真意,只是想利用劫機事件吸引全世界的注意,提高個人聲望;劫機者則是以人質為條件,交換被關押的恐怖分子;多數國家對這次劫機事件態度曖昧,以色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據此,應急指揮部決定「兩手准備」,同時制定兩套方案——和平談判(A計劃)和武力營救(B計劃)。
根據A計劃,以色列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和平談判解決危機。然而,扣押恐怖分子的國家,態度非常強硬,拒絕釋放恐怖分子。
6月30日下午,劫機者突然釋放了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在內的47名非猶太人乘客。被釋放的人質說,猶太乘客被單獨集中在恩德培機場舊候機大樓的大廳里。
7月1日7時15分,應急指揮部在總理官邸召開會議。會後,以色列宣布同意與劫機者談判,准備釋放扣押在以色列的恐怖分子,並表明無意實施軍事行動。
7月1日上午,摩薩德情報人員報告,阿明准備到模里西斯參加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會期3天;劫機分子也已同意把最後答復期限推遲到4日下午2時。14時15分,烏干達廣播電台宣布:劫機者決定全部釋放非猶太人的101名人質。
拉賓指示佩雷斯部長和格爾總參謀長務必於7月3日黎明前做好行動准備,同時要求阿隆外長宣布准備釋放恐怖分子,以迷惑劫匪。 從劫機事件一發生,以色列國防部就著手准備營救行動。7月2日下午3時,總參謀長格爾向拉賓總理和國防部長佩雷斯匯報了人質營救計劃,主要內容有:
1.行動總指揮是空軍司令佩雷德,地面行動指揮是傘兵司令肖姆隆準將,營救人質分隊指揮是傘兵團團長喬納聖·內塔尼亞胡中校。
2.使用6架飛機。其中,4架C-130運輸機,編為1-4號機,擔負營救任務;2架波音-707客機,1架是空中指揮機,營救行動實施時在維多利亞湖上空指揮,另一架是醫院飛機,擔負緊急救護傷員任務,部署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國際機場。
3.突擊部隊共280人,編成4個戰斗小組:第1小組是營救分隊,模仿烏干達阿明總統的車隊,直撲恩德培機場的舊候機大樓,抓捕恐怖分子和營救人質,並護送人質登機;第2小組是打援分隊,火力封鎖通往機場跑道的各個路口,阻擊機場衛兵和其他的烏干達軍隊;第3小組是破襲分隊,負責摧毀機場雷達、通信設備和烏干達空軍戰機,並負責斷後;第4小組是預備隊。
4.飛機加油問題。設想3個方案,分別在吉布地、恩德培機場和肯亞內羅畢機場。前兩個方案危險性大,因此傾向於第3個方案。
5.襲擊時間。情報顯示,恩德培機場從3日中午至4日2時30分沒有飛機起降,因此,計劃在3日深夜開始行動,4日2時前結束。
6.從演練情況看,從飛機降落到人質撤離,最多不超過1小時,因此,此次行動被命名為「雷電行動」。 當以色列內閣會議7月3日下午批准營救方案時,總指揮佩雷德少將乘坐的空中指揮機和醫院飛機,已經抵達內羅畢國際機場。搭載著280名突擊隊員的4架C-130運輸機也已飛過了西奈半島的南端(臨行前拉賓交代:如果內閣不批准,所有飛機立即返航)。
4架C-130運輸機都標著民航機標志,飛出西奈半島後,飛機關閉了無線電,前後保持目視距離,貼著紅海超低空飛行。
黃昏時分,編隊到達吉布地附近,向右飛入衣索比亞領空,繼續超低空飛行。20時左右,編隊到達肯亞上空。22時45分,編隊抵達恩德培機場後,以800米的間隔開始向恩德培機場降落。此前5分鍾,空中指揮機也已飛抵預定位置。
恩德培機場航空管制塔誤以為這些飛機運載著劫機者要求釋放的嫌犯,開啟了夜間著陸指示燈和探照燈,准許這些飛機降落。4架運輸機分為兩組:1、2號機在舊機場著陸,3、4號機在新機場著陸。1號機剛剛停穩,第1戰斗小組駕駛著冒充阿明車隊的賓士車和運兵車從飛機上開下來,只用3分鍾就抵達關押人質的舊候機大樓。其他飛機以2分鍾的時間間隔相繼著陸。
第1戰斗小組快速沖到舊候機大樓門口,幹掉烏干達機場守衛後,與守衛的恐怖分子展開激烈槍戰。站在門口的劫匪貝澤和女劫匪泰德曼很快被撂倒。這時,指揮塔似乎發現情況異常,關閉了機場的燈光。
突擊隊員沖進大廳,2名劫機者用自動步槍和手槍掃射,1名人質中彈身亡。突擊隊員用希伯來語喊道「卧倒!卧倒!」人質們趕緊趴在地上,2名恐怖分子顯眼地站在大廳中央,被迅速擊斃。1名人質因反應稍慢,被流彈打死,另1名人質負重傷。大廳內交戰只用了105秒。
突擊隊員登上了二樓,擊斃了藏在廁所里的2名劫匪,機場大樓北側的另1名劫匪也被打死,其餘3名劫匪乘著黑夜逃脫。突擊隊員一邊給被擊斃的恐怖分子拍照、提取指紋,一邊組織人質撤向運輸機。這時,烏干達守軍開始反擊,從塔台射出的火力非常猛烈。第1戰斗小組用反坦克導彈和機槍還擊。
23時54分,2號C-130運輸機載著在槍戰中受傷的突擊隊員和大部分人質(包括受傷人質)首先起飛,前往內羅畢國際機場。
其他戰斗小組的行動也非常順利。第3戰斗小組下飛機後,乘裝甲運兵車直奔烏干達空軍的停機坪和油庫,共炸毀7架米格-21戰機和4架米格-17戰機,炸毀油庫1座。第2戰斗小組攻佔機場指揮塔,打死衛兵及指揮官22人,砸毀通信設施。烏干達軍隊派遣1個連增援機場時,遭到了第3和第4戰斗小組的伏擊,死傷多人後撤退。
最後1架C-130運輸機於7月4日0時30分飛離。 第1架C-130上午2時06分到達內羅畢國際機場,傷員立刻被抬上作為醫院的波音飛機,重傷員則被送往肯亞國立醫院。在隨後的30分鍾里,其他飛機相繼安全著陸。拂曉前2小時,6架飛機加完油後相繼起飛回國。為規避可能的攔截,編隊繞道印度洋、亞丁灣、紅海,採用低空隱蔽飛行。
4日上午10時,編隊進入以色列領空,11時01分,在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安全著陸,行動圓滿結束。 以色列特種部隊途經多個敵對國領空,奔襲4800多公里,成功營救出102名人質(另有3人死亡、1人失蹤);突擊隊員陣亡1人、傷3人;所帶武器裝備包括飛機、汽車全部帶回;10名恐怖分子中7人被擊斃,3人逃逸;恩德培機場衛兵大約有45人被打死,11架米格戰機和機場指揮通信、導航等設施被炸毀。此次行動,指揮決策之果斷,營救計劃之周密,突擊行動之迅速,最後勝利之輝煌,皆堪稱經典。
『貳』 海灣戰爭簡單經過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等其他國家強烈反對,組成多國部隊加入戰爭,參與到反對伊拉克入侵的軍事行動,最終伊拉克戰敗.
傷亡情況: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
海灣戰爭
伊科反目
在人類戰爭史上,如果有一場戰爭是在億萬觀眾的電視屏幕前進行的;如果有一 場戰爭是在眾所周知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的,好像是看一場預定的足球賽;如果有一場 戰爭是事先知道勝負的,那這場戰爭就是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是伊拉克吞並弱小鄰國科威特引起的。科威特和伊拉克同是阿拉伯兄弟 國家,在中世紀,都屬阿拉伯帝國。後來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科威特被劃為巴士 拉省的一個縣。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所轄各地逐漸被西方列強瓜分,淪為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本世紀30年代。統治伊拉克的費薩爾國王曾建議與科威特結為聯邦,遭 到科威特的拒絕。1961年科威特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伊拉克認為科威特應是其巴士拉 省的一部分,不予承認。1963年上台執政的伊拉克復興黨承認了科威特的獨立,並與 之建立了外交關系,但部分邊界仍未劃定。1968年兩國曾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但沒 有結果。1973和1974年,兩國曾因領土糾紛發生兩次武裝沖突。之後,兩伊戰爭的硝 煙暫時掩蓋了伊、科矛盾。 在兩伊戰爭中,科威特還一直在暗地裡援助伊拉克,與沙特等國一齊向伊拉克提 供了400多億美元的援助。為什麼幾年之後他們會反目為仇呢?人們看一下兩伊戰爭結 束後伊拉克的處境和薩達姆其人,答案就不難找到。科威特雖是彈丸之地,面積僅1.7 萬多平方公里,人口 190萬,但卻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之一。而伊拉克在兩伊停火後 百廢待興,急需資金。伊拉克的百萬大軍啃不動伊朗這塊硬骨頭,薩達姆就暗暗下決 心要吞並南部富裕的小國科威特。科威特在海灣重要的戰略地位,特別是布比延島和 瓦爾布島兩個戰略性小島,是伊拉克早就覬覦的目標,它能為伊拉克提供不受伊朗威 脅的海灣出口基地。科威特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上千億美元的海外投資,早已使薩達 姆垂涎三尺。當然,薩達姆的目光不僅停留在科威特,他還想當曾在阿拉伯帝國史上 盛極一時的「薩拉哈丁」。 從1990年 7月下半月開始,薩達姆就故意製造事端,控告海灣諸國超額開採石油, 壓低石油價格,使伊拉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接著,薩達姆指名道姓指責科威特在 有爭議的魯邁拉地區開採石油,「盜竊」了伊拉克24億美元原油,薩達姆還要科威特 把布比延島和瓦爾布島割讓給伊拉克。接著,伊拉克10萬大軍南下,陳兵科威特邊境, 海灣局勢像兩伊開戰前一樣充滿了火葯味。 伊拉克來勢洶洶,阿拉伯聯盟國家趕快出來調解。在開羅的一次阿盟會議上,阿 拉伯國家紛紛開導科、伊兩國要互相尊重,和平解決兩國爭端。可伊拉克執意要科威 特賠款24億美元,還要科威特交出魯邁拉油田,伊拉克實在是欺人太甚,科威特也不 願退無止境。於是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和科威特埃米爾薩巴赫在會上相互對罵起來,其 他各國代表見此情景不知所措,慌忙前來勸阻。也許對罵還有過癮,阿齊茲突然站起 來,抄起水杯朝薩巴赫頭上砸去,薩巴赫急忙把頭一偏,才倖免頭破血流。此砸杯之 仇薩巴赫一直耿耿於懷,海灣戰爭結束後,薩巴赫還對天發誓,要找阿齊茲報此一杯 之仇。 阿拉伯國家緊張的調解工作仍在進行著,埃及總統穆巴拉克 7月底專程訪問了伊 拉克、科威特和沙特。他得到了薩達姆總統的口頭許諾:「伊拉克不會進攻科威特。」 沙特和科威特得此口信,都鬆了一口氣。8月1日,在沙特國王法赫德的撮合下,伊拉 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儲兼首相薩阿德先後來到沙特東部港口 城市吉達會晤,會談雖沒有消除分歧,但會談後發表的聲明表示兩國將於 8月上旬在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再次會晤,進一步磋商解決爭端的辦法。吉達會談至少留給世人一 個印象,伊拉克還不打算動武,但這只是薩達姆放的一顆煙幕彈。 1990年8月2日凌晨 2時,少得可憐的科威特軍隊的士兵正在夢鄉中漫遊,10萬伊 拉克軍隊兵分兩路大舉入侵科威特,科軍毫無准備,根本沒有招架之力。目擊者看到 伊拉克的先頭部隊穿著科威特軍服,坦克上塗著科軍的標記。科威特邊防軍以為是友 鄰部隊,並未加以阻擊。伊拉克先頭部隊在未遭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沿海濱公路長驅 直入,一舉攻下科威特城。當陽光初照的早晨,伊軍坦克部隊包圍薩巴赫王宮時,科 威特市民還以為是科軍增加了守衛王宮的部隊。直到隆隆炮聲、滾滾濃煙在王宮上空 升起時,他們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伊拉克軍隊入侵引起科威特一片驚慌。科威特王室人員跑了,有錢的商人跑了。 甚至連一些官兵也越過邊境跑到了沙特。然而有血氣的科威特軍民對入侵者進行了頑 強的抵抗,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主席、科威特王室要員法赫德親王就是其中一個出色 的代表。法赫德聽說薩達姆背信棄義入侵科威特後,頓時火冒三丈,驅車直奔王宮, 等他抵達王宮時,數百名王宮衛士大多已倒在血泊中。法赫德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保衛 王宮的行列,最後犧牲在伊拉克坦克的炮火中。有國無防的科威特不到 9個小時就被 伊拉克佔領。 薩達姆選擇 8月2日凌晨入侵看來是作了精心准備的。8月的海灣正值盛夏酷暑, 養尊處優的科威特軍官大多在國外消夏;海灣各國實行一周五日工作制,星期四、星 期五兩天休息,政府官員和部隊軍官都回家團圓。8月2日是星期四,是科軍戰備最松 懈的時候;薩達姆為迷惑科威特,採用了戰略欺騙的手法,他在反對美國和以色列的 口號聲中完成了入侵的准備,易卜拉欣赴吉達會談也是薩達姆的欺騙措施之一。
沙漠盾牌
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在國際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近半年的海灣危機。 中東素有「油海」之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豈能讓薩達姆控制西方的油龍頭。8 月 2日當天,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立即撤軍, 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和獨立,並宣布凍結伊、科在美的全部資產。兩天之後,美國參謀 長聯席會議和國防部一起,研究通過了一項代號為「沙漠盾牌」的行動計劃。這個計 劃的公開使命是:派出海陸空軍進駐海灣地區,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烏地阿拉伯和擴大戰 火,同時要求採取相應的措施,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8月8日晚,美軍首批空降 部隊抵達沙特,美國總統布希發表電視講話,將「沙漠盾牌」計劃公布於世。他宣布 應沙特的「請求」,把部隊開進沙特。布希總統宣布首先將在沙特部署 600架戰斗轟 炸機,15萬陸軍,在海灣水域至少派遣 3艘航空母艦的特遣艦隊。隨著形勢的發展還 將不斷增兵。 一時間,海灣成了全世界矚目的中心。關於海灣危機的報道充斥著世界各國的電 台、廣播和報刊。 美國帶頭出兵,其他西方盟國也不甘落後。英國首先表態支持布希對伊拉克採取 的強硬立場,宣布英國將派兵海灣。不久英國的「旋風」式、「美洲虎」式戰斗轟炸 機飛抵沙特,數艘軍艦開往海灣,英國「沙漠之鼠」旅也從歐洲開赴沙特。法國密特 朗總統宣布法國強烈譴責薩達姆的侵略行徑,法軍也蜂擁到海灣,「美洲虎」式戰斗 轟炸機部署到了沙特,「克菜蒙梭」號航空母艦由法國本土前往海灣,法國在吉布地 的幾艘軍艦也開赴海灣。義大利、德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丹 麥、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紛紛宣布向海灣地區派出軍艦或飛機。連日本 也宣布向海灣派出醫療隊。在這股派兵熱潮中,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也加入進來。阿拉 伯國家中向海灣派兵的有埃及、敘利亞和摩洛哥。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帶頭派兵使薩 達姆大吃一驚,伊拉克和埃及同是阿拉伯合作委員會成員國,薩達姆沒有預料到埃及 的槍口會對准他。埃及的立場使沙特國王法赫德大受鼓舞,布希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 也大加贊賞。為嘉獎埃及的表現,布希大筆一揮免除了埃及70億美元的軍事債務。海 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為感謝埃及也免除了埃及60億美元的債務,沙特還向埃及提供了 贈款和貸款共40億美元。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阿根廷等國也象徵性地派兵到沙特。 到1991年 1月15日「沙漠盾牌」行動結束時,美國及其盟國(共28個國家)在沙特 及海灣地區的總兵力近70萬人,其中美國43萬人。共有坦克3600輛,其中美國2000輛。 共有飛機3260架,其中美國2800架。共有戰艦247艘,其中美國120多艘,包括 6艘航 空母艦。
多國部隊兩司令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此話著實不假。自海灣危機爆發後,全世界都注視著海 灣,多國部隊兩司令——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和阿拉伯聯軍司令哈立德頓時成為全 球風雲人物,他倆的舉手投足也成了各國記者爭相報道的題材。兩人都文武雙全,才 華超群,可謂稱職的軍事統帥。 駐沙特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時年56歲,他出身於軍人家庭,1952年考入著名的 西點軍校,4 年之後以優秀成績畢業,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施瓦茨科普夫作為美 軍高級軍官,經歷了一個美國職業軍官所必須經歷的成長與磨練過程,即院校培訓、 部隊帶兵及機關輪流任職的三級培訓和鍛煉。在其38年的軍旅生涯中,他不僅出任過 美軍部隊和機關各級指揮官,而且還進入軍隊和地方的一些高級院校深造,並獲航天 工程學碩士學位。難怪海灣戰爭後,有人說這次戰爭是碩士指揮的戰爭,可見多國部 隊指揮官學歷之高,這也是現代化高技術戰爭對指揮員的必然要求。 施瓦茨科普夫1983年晉升為少將,1988年晉升上將,是美軍最年輕的四星上將之 一。他參加過越南戰爭和入侵格瑞那達的戰斗。他忠實而積極地參加美國對外戰爭的 記錄以及他所具備的能力使他在戰將如雲的美軍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施氏對美軍各 軍種的情況十分熟悉,這使得他在海灣危機中指揮美軍進行部署和與多國部隊的協調 時顯得很老練。 自1988年擔任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以來,施瓦茨科普夫曾有針對性地對地區性沖 突、大規模常規作戰、中低強度作戰、沙漠作戰和特種部隊作戰進行過廣泛的研究, 對中東地區的軍事形勢也有獨到的分析。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數月前,他曾預言:「 地區性的沖突將成為近期石油供應最有可能的威脅,而挑起這一沖突的將是伊拉克。」 海灣戰爭主要是沙漠作戰,對此,施瓦茨科普夫並不陌生。他曾指揮美軍第二十 四機械化步兵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訓練,並且經常帶部隊去埃及沙漠地 帶同埃及的軍隊進行大型聯合軍事訓練。 阿拉伯聯軍司令哈立德雖然名氣不如前者,但其資歷和才華並不遜色。多國部隊 是以沙特政府邀請的名義進駐沙特的。大軍雲集沙特後,沙特政府決定成立聯軍司令 部,任命防空軍司令哈立德親王為聯軍司令。從理論上講,所有多國部隊都得聽哈立 德調遣。 哈立德是沙特第二副首相兼國防部長、航空大臣蘇爾坦親王的長子,年輕有為, 被認為是沙特王室第三代中的佼佼者。哈立德身材魁梧,博學多才,曾接受過全面的 軍事訓練。他1968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此後又赴美國陸軍防空學校攻讀防空、 電子、防空設備維修等專業,之後又學習其他專業。1979年畢業於美陸軍指揮和參謀 學院。他在美國除攻讀軍事外,還取得了政治學博士學位。所以他在沙特軍隊中,甚 至在阿拉伯世界中是少有的受過美英諸兵種軍事訓練與高等教育的軍官。 哈立德親王是沙特防空部隊的奠基人之一,他通過艱辛的努力在全國范圍建立了 完整的防空體系。1985年,沙特防空部隊從空軍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軍種,他是當之 無愧的防空軍司令,並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又晉升為中將,時年僅42歲。哈立德 親王社會地位顯赫,軍事知識豐富,善於辭令,自信大度,一派大將風度。在海灣危 機的關鍵時刻,由他出任聯軍司令實屬理想人選。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集結沙特的幾十萬多國部隊實際上有兩個司令,一個 是沙特任命的聯軍司令哈立德,另一個則是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幾十萬大軍究竟 由誰來指揮? 一時成了記者們的熱門話題。哈立德認為,他是聯軍司令,所有在沙特 的部隊應由他指揮。施瓦茨科普夫則認為,與伊拉克百萬大軍作戰豈是兒戲,哈立德 豈能擔此大任。爭執不下的指揮權問題最後由布希和法赫德國王出面調解方得解決: 美、英、法軍隊由施瓦茨科普夫指揮;哈立德則負責指揮阿拉伯和伊斯蘭部隊。 哈立德身為聯軍司令,深知傲慢的美國人是不會聽他調遣的,但他為了國家的榮 譽,至少要和施瓦茨科普夫平起平坐,並且要建立一個與美軍司令部平行的司令部。 哈立德命令他的副官,同施瓦茨科普夫的每次約談都必須在他的辦公室進行,此事沒 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在哈立德的堅持下,施瓦茨科普夫果真每天都到哈立德的辦公室 商討共同作戰行動。 11月份的某一天,美軍未通知哈立德就想進行全副武裝的空中演習,哈立德當即 下令,禁止第二天進行任何武裝飛行,隨後打電話通知了施瓦茨科普夫,他只得取消 了演習。後來美國空軍解釋說他們只是想試驗一下全副武裝的飛機起飛與降落程序。 幾天以後,美軍請求同意他們檢飛,這次哈立德批准了他們的請求。盡管這使演習推 遲了5天,但最重要的是給美國人上了一課。 哈立德以前從來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但施瓦茨科普夫為了防止伊拉克的恐怖活 動,出則前呼後擁,周圍布滿荷槍實彈的士兵和便衣。當他在國防部外面活動時,甚 至使用一個護送車隊。哈立德見此也不示弱,立即成立一支同施瓦茨科普夫的警衛隊 不相上下的警衛隊,還派了幾個人到國外去接受訓練。當人們看到哈立德精心組織起 來的衛隊,禁不住驚呼:「真主啊,他從辦公室走到下面的作戰室時要10個人—— 5 個在前面,5個在後面,還都端著機槍。干什麼?」哈立德認為他不想干什麼,只是必 須讓盟軍軍官及新聞媒介看到沙特王國的尊嚴,看到他是與施瓦茨科普夫平起平坐的 司令官。多國部隊兩司令相互斗氣,用中國話說這叫各為其主,其實他倆性格相近, 在整個海灣危機和海灣戰爭中,合作還是成功和愉快的。
人質盾牌
面對大軍雲集海灣,薩達姆仍執迷不悟,決心要和多國部隊對抗下去。8 月28日, 薩達姆發布總統令,宣布科為伊的第十九個行省,薩達姆的用意十分明顯,他要在地 圖上永遠抹掉科威特這個國家。10月16日,伊拉克發行了新的科威特地圖,將科威特 的布比延島、瓦爾布島和魯邁拉油田劃歸伊拉克的巴士拉省,科的其餘部分則為伊的 第十九省。薩達姆還任命易卜拉欣出任「科威特省」省長。為了對付美國的威脅,薩 達姆以所謂「人質盾牌」還擊多國部隊的「沙漠盾牌」。薩達姆扣留了近萬名在伊拉 克和科威特的西方人,其中美國人有3500之多。薩達姆這一手使西方大為惱火,但又 束手無策。接著伊拉克要求各國關閉在科威特的使館,限期在 8月24日前遷至巴格達, 聲稱科威特已是伊拉克的一個省,各國沒有必要在那裡設立使館。8 月中旬,伊拉克 政府把在科威特的美、英僑民集中在科威特城。伊拉克議長威脅說,只要伊面臨戰爭 的威脅,他們就不會釋放這些僑民。不久,伊拉克宣布將這些僑民分別集中在伊拉克 重要的軍事設施里,如果美國膽敢襲擊伊拉克,那就把這些僑民當作殉葬品。後來薩 達姆一批一批地釋放人質,使西方一直在向薩達姆求饒。「人質盾牌」的鬧劇還真起 了作用。 薩達姆的「人質盾牌」還挑起了反伊同盟的不和,減輕了伊拉克面臨的軍事壓力 並改善了不利的外交處境。因為薩達姆釋放哪國人質、不釋放哪國人質無形中會在西 方國家間引起隔閡。10月23日伊拉克釋放了400名人質,其中把所有330名法國人質無 條件釋放,而只釋放年邁體弱的33名英國人和14名美國人。薩達姆此舉立刻在西方引 起不大不小的風波。伊拉克釋放人質的消息傳到巴黎,法國官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聲 明這是伊拉克單方面的決定,法國不曾就人質問題與伊拉克有過任何交易。法國外交 部和總統府的發言人都一再表示,釋放法國人質決不能改變法國在海灣問題上的立場。 法國總理羅卡爾在國民議會一再保證法國沒有同伊拉克進行過私下交易。外長迪馬同 美國務卿貝克通電話,要華盛頓放心,法國不會脫離對伊拉克實行制裁的國際聯合陣 線。薩達姆的離間計盡管沒有成功,但法國的一再表白,多少引起了美英等國猜疑。
最後攤牌
百萬大軍在海灣對壘,國際調解活動一個接著一個,但都以失敗而告終。1990年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作出決定:「如果伊拉克在1991年 1月15日午夜以前未撤出 科威特,成員國可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 !」這等於把尚方寶劍 交給了美國。安理會作出該決議的第二天,布希又正式邀請伊拉克與美國進行高級會 談,並且向伊拉克明確表示國際社會的決心。當天,薩達姆表示接受布希的建議,但 他有一個總的條件,就是堅決要求討論中東地區的所有問題,即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 的問題、巴勒斯坦問題等。雙方在伊外長阿齊茲訪問華盛頓、美國務卿貝克赴巴格達 的日程問題上也未能統一意見。薩達姆要求1991年 1月12日貝克赴巴格達,而布希認 為,這個時間太接近聯合國對伊拉克最後通牒的時限,故不能接受。 雙方僵持著,誰也拿不出令人滿意的建議。在這期間,阿爾及利亞總統沙德利、 聯合國安理會主席、歐洲共同體的主要官員、約旦國王海珊都展開了外交活動,試 圖說服薩達姆讓步。1991年1月2日,法國國民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密特朗總統 的親信米歇爾·沃澤勒以私人身份趕往巴格達。他在巴格達會晤了阿齊茲和薩達姆, 但結果並不理想。 1月3日,布希再次建議,阿齊茲與貝克在日內瓦會晤的時間,可考慮在1月7日至 9 日之間,並且稱「這是爭取海灣危機和平解決的最後嘗試」。進退兩難的薩達姆與 眾將商議後,第二天表示接受布希的建議,同意雙方代表1月9日在日內瓦會晤,協調 雙方共同關心的海灣和平。布希認為薩達姆的這一決定是伊拉克「積極的一步」,同 時也向薩達姆保證,如果他命令他的所有部隊撤出科威特,巴格達以及所有伊拉克軍 事目標都不會受到攻擊。當然,布希知道國際、國內對海灣問題都很敏感,為了進一 步尋求更多的同盟者,他急忙又派貝克於1月6日,匆忙趕到巴黎、倫敦,周旋於歐洲 大國之間,闡明美國對中東的政策。 在國內,布希同時也為自己的行動掃除障礙。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於 1月12日分別 通過決議,如果薩達姆在美國東部時間15日午夜,也就是格林威治時間1月16日5時之 前,不撤出被侵佔的科威特,允許布希對伊拉克使用武力。 離聯合國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的期限1991年 1月15日越來越近,全世界綳緊了 每一根神經注視著海灣的局勢。大多數觀察家認為,除非薩達姆撤軍,否則美國肯定 要動武。1 月12日,即美國會通過動武決定的同一天,美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 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攤牌性會談。在會談中,貝克把布希給薩達姆的信放在會議桌中間, 但阿齊茲始終不接。會談快結束時,貝克說:「部長先生,我已說了我到這里來要說 的一切,我看已沒有理由再繼續下去了。」阿齊茲說:「我同意。我已沒有什麼話要 說的了。」臨分手時,貝克指著躺在桌上的那封信說:「你肯定不會接受這封信 ?」 阿齊茲平靜地說:「是的,我肯定。」 1 月16日18時,美國首都華盛頓燈火輝煌,平靜如常,國內外記者紛紛擁進白宮 的新聞發布中心,因為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拉克最後撤軍科威特的期限已超過18小時, 布希總統曾多次聲明對伊拉克再也不能「容忍」和「等待」了。眼下,布希總統有什 么新的決策,能否宣布開戰又何時宣布開戰呢? 各國駐美記者無不關心這個舉世矚目 的問題。可是,白宮的一位新聞發言人卻向記者宣布:「美國政府今晚沒有新聞發布, 請各位記者先生們、女士們回去休息吧! 」聽發言人的口氣,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不 可能在今夜和明天開始。似乎天上的星星也可以安心去睡大覺。 其實,這已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日內瓦會談失敗,布希已決定由「沙漠盾 牌」轉化為「沙漠風暴」,時間定在巴格達時間17日凌晨 3點,這使薩達姆在期限過 後仍有一整天的時間來表明撤軍意圖,可是薩達姆沒有作出任何錶示。一場席捲海灣 的大風暴不可避免地來臨了。
「沙漠風暴」登台亮相
1 月17日拂曉前對巴格達的空襲來得那麼陰森、恐怖,根本聽不到一點戰機的聲 音,但在瞬間,漆黑的夜空被火焰照得通明,飛蝗般的各式轟炸機、戰斗機突然出現 在巴格達的夜空,炸彈像雨點般地從天而降,轟隆聲如排山倒海,此起彼伏,震耳欲 聾,樓房開始晃動,燈光突然熄滅,整個城區濃煙滾滾,火光沖天。防空警報刺耳的 尖叫聲、炸彈的轟鳴聲和一串串五彩繽紛的防空高射炮彈拉開了襲擊巴格達的戰幕。 顯然是因為在極高的高空飛行,多國部隊的戰機靜靜地到達了,直到炸彈落到巴格達 的上空,伊拉克人才知道他們受到了空襲。在伊拉克的首輪防空火力發射之後的兩個 小時,巴格達電台報道說,戰機「一浪接著一浪」地輪番飛到這座擁有大約 400萬人 口的城市上空。 空襲後的早晨,巴格達的街頭一片荒涼,店鋪緊閉,門窗關上並拉上了窗簾,但 房屋沒有遭到大的破壞。許多外國記者在巴格達市區豪華的阿拉什德大酒店裡觀察到 這次襲擊。位於巴格達市中心的這家酒店內的外國人和記者,在空襲開始後由酒店職 員護送到地下防空掩蔽所內。 天亮後記者們向市民進行了查詢,但沒有獲悉市民傷亡的報告,也沒有跡象顯示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像傳說的那樣在總統官邸被擊中。據伊拉克通訊社的報道,薩達姆 當時是在另一個隱蔽的地方,他逃過了這輪拂曉前的空襲。該通訊社援引伊拉克駐巴 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代辦的話說,薩達姆健康狀況良好。 美國有線電視網( CNN)記者阿爾內特說,看來該市的部分建築物未被直接擊中。 他看見 3枚地對空導彈的反擊,但沒有擊中目標。巴格達重要的機關大樓都受到了直 接的轟炸,如市中心的民防大樓、巴格達中央政府大樓、底格里斯河邊的國防部大樓、 執政黨社會復興黨總部和河對面的總統府。 在襲擊開始後的頭幾個鍾頭,部分記者報道說,在遠處發生了大火。CNN 記者霍 曼利說,一個煉油廠顯然被擊中,一股熱氣吹過酒店的上空。電訊大樓一帶有巨大的 爆炸聲。霍曼利形容這種景象就像「一些美麗的曳光彈,有紅色的爆炸火光,也有綠 色的爆炸火光」。另一名記者說:「我們感覺到我們正處於地獄的中心。」遭空襲後 的巴格達,伊拉克官員似乎已經失蹤,電纜、電話線及供水都已中斷,電台被嚴重干 擾,曾一度播放國歌的電台放到一半時信號即完全中斷。首都的大部分地區一片死寂。 一些外國記者為逃避空襲,登上了去約旦的汽車,汽車司機乘機敲竹杠,700 公里的 旅程竟收費3000美元,這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