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要求伊朗重新談判達成新的核協議,英法德為啥站在美國一邊
這是因為英國,法國,德國都是只考慮自己利益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可以給予他們更多的利益,所以他們跟隨美國的腳步。並且他們覺得在伊朗的問題上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選擇要毀約重新建立新的核協議。但是對於伊朗來說,這個事情根本不可能。所以就導致了現在伊朗和美國的對峙。
英法德態度的轉變,讓人看到了西方國家的醜陋: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不可能讓大家共同發展,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滿足或者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滿足時,他們就會退出協議甚至毀掉協議。另一方面,雖然英法德不斷對美國說「不」,但在關鍵時刻危急關頭重要問題上,他們依然唯美國馬首是瞻。所以,其他國家如果希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信守承諾、堅守正義、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完全是一廂情願。
② 號稱世界第三的伊拉克,為什麼在兩伊戰爭中沒有打贏伊朗
因為伊拉克的世界第三是他自封的,他實力根本沒有這么強。要是伊拉克的實力真是世界第三了,那麼美國會不會在伊拉克挑起戰爭都是兩碼事。
實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想一時分出勝負是很難的。畢竟雙方勢均力敵,得打不少架才能明確優勢,所以就陷入了拉鋸戰。而且美國又在從中作梗,分出勝負更是難事,只是可惜了無辜群眾們,飽經戰亂。
③ 伊朗核問題中各國的立場分別是什麼
最新動態:
4月28日是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朗一個月內停止鈾濃縮活動的大限之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在這一天呈交伊朗核調查報告。然而伊朗方面的態度卻越發強硬,先是總統表示拒絕退讓,接著最高領袖表態美國若動武,伊朗就會以雙倍的強度回擊。如此激烈的對峙之下,美國及聯合國其他各國該拿伊朗怎麼辦?
伊朗:美若進攻,雙倍回擊
26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對記者重申,發展核技術是伊朗的權利,伊朗決不會在自己的合法權利上讓步。
與此同時,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表強硬講話。伊朗國家電視台的畫面顯示,在一個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會議上,哈梅內伊表示:「美國應該明白,如果他們進攻伊朗,他們在全球的利益就將遭到報復。」哈梅內伊還說:「伊朗將對任何襲擊還以兩倍強度的回擊。」
美國:通過法案,加強制裁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眾議院26日以396票贊成的壓倒多數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對伊朗採取更嚴厲的制裁。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博納稱,該法案暗示,美國強烈希望伊朗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成員。
法案稱,美國將繼續對伊朗加壓,直到對方放棄生產化學、生物或核武器的想法,並表明任何向伊朗出口或提供有助於其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物品或技術的個人都將受到制裁;法案要求美國聯邦登記處刊登出在伊朗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的個人、公司或國家的名字,並規定在伊朗能源領域投資的國家不能得到美國的援助;法案還「授權」美國總統為針對伊朗的一系列活動(如人權組織、電台節目等)籌資。
==========有此一說==========
俄國家杜馬副主席:伊朗戰爭年內打響!
在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之際,一貫語出驚人的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日里諾夫斯基4月27日突然宣稱,伊朗戰爭將於2006年打響!
據俄新社報道,日里諾夫斯基預測,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將在今年以空襲開始,隨後地面軍事行動接踵而至。他還表示,深入伊朗山區的多國部隊將比駐伊聯軍遭到更大的損失。
以色列高級官員:伊導彈能打到歐洲
以色列《國土報》27日報道,以軍方高級官員稱,伊朗購入的遠程彈道導彈,能夠打擊到歐洲城市。
以色列情報部門負責人阿莫斯·亞德林26日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射程達到2500公里的BM—25導彈已經運抵伊朗。
==========熱點分析==========
伊朗報復美國有3招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對美國展開報復。
第一、襲擊美國駐伊拉克軍隊。第二、伊朗可以利用霍爾木茲海峽打擊美國的經濟利益。霍爾木茲海峽是進入海灣地區的門戶,世界2/5的石油運輸都要經過這里,是美國以及整個西方國家的「能源生命線」。第三、利用激進組織襲擊美國目標。
==========各界反應==========
聯合國:還沒想好
聯合國安理會還沒有進一步動作,正在等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伊朗核問題報告再作決定。
伊朗代表團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奧利·海諾寧舉行了約2個小時的會談,但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期間,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也突然出現,進行了適當參與。但是會談後,無論是伊朗還是國際原子能機構都諱莫如深,不願透露任何信息。
另據悉,美國已建議安理會於5月3日舉行會議,討論巴拉迪的報告。
俄德:外交解決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27日說,伊朗應該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決議。他們同時表示,只有通過外交途徑才能解決伊朗核問題。
亞塞拜然:不許借境
正在美國訪問的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4月26日說,他不會允許美國利用亞塞拜然針對鄰國伊朗發動任何軍事行動。英法:提交草案
英國駐聯合國大使埃米爾·瓊斯·帕里26日透露,英國與法國最早將在5月2日向聯合國提交一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草案,要求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
④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其實如果大家了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叫波斯,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台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系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系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斗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范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里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建立了一定的聯系,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布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系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
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系)。而希特勒當時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拉攏伊朗,在二戰爆發之後以援助伊朗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員,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到1940年前後,伊朗國內已經有了至少3000名德國人,而且這些人大都工作於一些具有戰略性的政府工業機構和交通運輸部門,因此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而除此之外,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伊朗還成為了蘇聯接受外來物資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蘇聯高加索地區,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國,德軍就會有能力從蘇聯高加索守軍背後發動進攻,奪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樣的話蘇聯就必敗無疑了。而對於英國來說,伊朗也同樣重要,因為首先英國在伊朗境內設立了一個巨型煉油設施阿巴丹煉油廠,這個煉油廠每年能提煉800萬噸原油,對於整個同盟國陣營進行戰爭都具有戰略意義。另外當時英國還在全球各地維持著巨大的殖民帝國,而伊朗它當時重要的物資來源地印度和它與德國直接作戰的地中海區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也沒法承受失去伊朗帶來的損失。
所以在二戰爆發之後,英蘇兩國其實都想強化對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國王禮薩汗的算敏孫盤卻是借戰爭引入德國勢力,通過中立平衡英蘇兩國的影響,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所以針對英蘇的控制,特別是針對英國的控制,伊朗境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禮薩汗則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縱容了這些抗議活動,而英國政府則很快公開指責這些抗議活動是支持納粹和親德的活動。
另外英蘇兩國還希望直接控橋搜鏈制伊朗境內鐵路,確保物資進入蘇聯不會出問題,但這一企圖也被伊朗拒絕,因此英蘇和伊朗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在1941年初,英國曾因為獨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納粹德國而和它剛剛打過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擁有大量駐軍。而蘇聯本身就是伊朗的鄰國,當時納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蘇聯在高加索地區也擁有大量駐軍。
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英蘇就照會伊朗,要求其驅逐境內所有德國人,並在8月17日發出了最後通牒,但伊朗政府卻依然沒有聽命。結果在8月25日,英蘇兩國總共出動了20萬兵力,從南北兩線對伊朗發動了攻擊。當時伊朗軍隊雖然也擁有12萬軍隊,並且擁有400架戰機,但這些軍隊在當時堪稱世界最強的英蘇軍隊的夾擊之下很快崩潰,兩天之後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國軍隊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蘇軍隊同步進入伊朗首都德黑蘭,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勢。在整個戰爭中,蘇軍和英軍分別僅有40人和22人陣亡,伊朗軍隊則有800人被打死。
而在控制伊朗局勢之後,英蘇兩國立即廢黜了伊朗國王禮薩汗,立了他的兒子巴列維為新國王。禮薩則流亡南非,1944年死在了南非。而英蘇兩國對伊朗的控制則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蘇兩國簽署了同盟條約,英蘇承諾在伊朗駐扎軍隊不是要佔領伊朗,並保證不會瓜分伊朗,而且會在二戰結束六個月之後撤出伊朗。而在1943年,3萬美軍也進駐了伊朗領土。當然在佔領期間,英國和蘇聯也都沒那麼老實,英國在其佔領區支持各個部落的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蘇聯則扶植了一些伊朗境內的左翼勢力,並建立了政權,擴大自己的影響。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⑤ 如果目前美國軍事打擊伊朗,英法德會作何反應
由於之前的沙特油田遇襲事件,導致了國際輿論走向的一個改變,之前支持伊朗的許多國家,態度也就沒有那麼鮮明了。如果此時美國軍事打擊伊朗,英國可能會參戰,但法國和德國應該會袖手旁觀。這也只是我的個人見解,至於具體會怎麼樣,還得看這些國家政治斗爭和領導人的利益選擇。
此次軍事行動最好是不要發生,畢竟對於兩國都沒有什麼好處。而美英法三國,經過多年與美國的軍事行動整合,其實骨子裡已經是支持美國的,雖然表面上可能會反對,但在情報技術方面很有可能會提供支持。
⑥ 伊朗和巴勒斯坦聯合起來和以色列全面戰爭誰會贏
一旦伊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開戰,美國肯定會插進來幫著以色列,因為美國早看伊朗不順眼,伊朗老是跟美國對著干,半年前伊朗內亂,美國高興的跟什麼似的。
一旦美國插進來,事情就不會那麼簡單了。美國的軍事實力就不用說了,如果美國操縱聯合國派遣一支多國聯合部隊,或者直接拉上英法等盟友參戰,那麻煩就大了。而且這樣的可能性很大。
還有一點很重要,以色列秘密擁有核武器,一旦開戰以色列可能會動用核武器。就算不用核武器,以色列的軍事實力也不是伊朗和巴勒斯坦能比的。
綜合起來,以色列的勝算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