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伊拉克為什麼打仗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發生戰爭的主要原因是兩國間存在著長期的邊界糾紛、宗教分歧以及爭奪地區影響力的競爭。
首先,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邊界問題一直是兩國緊張關系的核心。自20世紀初以來,雙方在邊界劃分上就存在爭議,尤其是關於阿拉伯河的控制權問題。這條河流對於兩國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因為它連接了兩國的石油出口港口。隨著石油資源的發現和開發,控制阿拉伯河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邊界糾紛逐漸升級,最終導致了軍事沖突。
其次,宗教分歧也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伊朗是一個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的國家,而伊拉克雖然也是穆斯林國家,但其人口中什葉派和遜尼派都有相當大的比例。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政府試圖將其伊斯蘭意識形態輸出到鄰國,這引起了伊拉克政府的強烈反感。宗教上的差異和對立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為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最後,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還涉及到地區影響力的競爭。兩國都位於中東地區,這是一個地緣政治復雜、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的區域。伊朗和伊拉克都試圖在該地區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爭奪地區霸權。伊朗希望通過支持什葉派穆斯林團體來增強其在中東的地位,而伊拉克則試圖維護其作為地區強國的地位。這種對地區影響力的爭奪加劇了雙方的緊張關系,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綜上所述,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邊界糾紛、宗教分歧以及地區影響力的競爭都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些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戰爭的進程。雖然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損失,但它也深刻地影響了中東地區的政治格局和國際關系。
Ⅱ 伊拉克為什麼打伊朗
1. 兩伊戰爭,亦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始於1980年9月22日,結束於1988年8月20日,是伊朗與伊拉克之間持續八年之久的邊境沖突。兩國接壤,共有約1200公里的邊界線,其中南部約100公里由阿拉伯河構成自然分界。長期的邊界爭議導致了頻繁的武裝沖突。
2. 宗教信仰的分歧也是引發兩伊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兩國均為伊斯蘭教國家,但伊朗約有90%的居民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而伊拉克盡管有60%的居民也是什葉派,這一宗教差異卻在兩國之間造成了深刻的裂痕。
Ⅲ 伊朗和伊拉克為何打仗
1.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沖突部分起因於兩國領導人的個人恩怨。伊朗領導人希望將伊斯蘭革命的理念輸出到伊拉克,這導致了宗教國家與世俗國家之間的巨大矛盾。
2. 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的想法引起了伊拉克的強烈反對,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進一步升級。
3. 伊拉克擔心伊朗的宗教革命會影響到自己的國內穩定,因此對伊朗採取了強硬立場。
4.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教派差異也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伊朗是一個以什葉派為主的國家,而伊拉克則主要是遜尼派。
5.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輸出政策,使得兩國之間的教派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導致了兩國之間的戰爭。
Ⅳ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