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波斯波利斯王宮是怎樣被焚毀的
在伊朗法爾斯省首府東北60千米處,有一片滿布著飾有各種浮雕雕塑的頹垣斷壁、殘破宮門和成排石柱的地方,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不遠千里紛至沓來參觀、鑒賞,發懷古之幽情,這就是古代波斯帝國的舊都波斯波利斯的遺址。波斯波利斯建於公元前6~前5世紀,國王大流士在位時期。據記載城內建有規模宏大的王宮:大流士的接見廳和薛西斯的百柱殿。王宮的大門是由堅固的巨石砌疊而成,上面雕鑿著雄偉的帶翼聖牛雕像,象徵著專制君主的權力和強大。台基是岩石鑿成的平台,長約500米,寬為300米。牆壁裝飾以岩石浮雕:有國王大臣、成排的戰士和各被征服民族的納貢者,在雕鑿人物形象上顯示出其巨大的藝術技巧。殿堂是由許多高大的、獨特的石柱組成,柱子高達18米,上面架著木質的頂棚。前面是巨大的白雲石砌成的階梯,階梯的斜度不大,寬可容十匹馬並排通過。整個王宮的建築:岩石浮雕,釉陶磚瓦、各類壁畫及黃金、象牙鑲嵌物等,都表現了古代波斯藝術的高度發展。根據古波斯銘文記載,這些建築物是由許多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的匠師建築起來的。因此,其建築藝術風格除了波斯本地的成份外,還受到西亞、埃及和希臘方面的影響。
1930~1940年間,考古學家曾在伊朗設拉子東北的塔克特?詹特附近發掘了舊城的遺址。從王宮的遺址,仍可想見其當年建築的宏偉和壯觀。據說在發掘王宮遺址時,還發現上面有火焚的痕跡,焚毀的部分是正殿和寶藏庫。
波斯波利斯壯麗巍峨的王宮,到底是誰給焚毀的,又是怎樣被焚毀的呢?在歷史上仍是一個謎。根據史家的研究,一般認為波斯波利斯王宮是毀於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兵燹之下。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村,一舉擊敗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後,為了政治上徹底摧毀大流士的政權,繼續東進。迅速佔領了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亞歷山大在這里進行了驚人的掠奪,洗劫了波斯波利斯的王宮,掠得12萬塔蘭特的財寶,曾調集1000對騾馬和3000頭駱駝來運載這巨額的財寶。不僅如此,亞歷山大還下令焚毀波斯國王的王宮,熊熊的大火將這宏偉壯麗的建築、頓時化為礫土和灰燼。
至於波斯波利斯王宮是怎樣被焚毀呢?史家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古希臘史家阿里安在《亞歷山大遠征記》中記述說:亞歷山大把波斯王宮燒了是為「要報復」。他說:「波斯人在雅典曾大肆破壞,燒毀廟宇,對希臘人干下了數不清的殘暴罪行。現在要叫他賠償,以示懲罰。」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赫?喬?韋爾斯在《世界史綱》中根據古代史家的著述認為:亞歷山大「把萬王之王的偉大的宮殿焚毀了,聲稱是希臘人對薛西斯焚毀雅典的報復。」美國學者富勒在《亞歷山大新傳》中更認為:「在波斯波利斯,亞歷山大焚毀了克爾克斯(薛西斯)的故宮。其目的就是要向所有的希臘人宣布,這個報仇的戰爭是已經勝利了。」前蘇聯學者塞爾格葉夫、狄雅可夫及前蘇聯科學院主編的《世界通史》也有類似的意見,認為:「為了報復公元前480年薛西斯遠征時對希臘的蹂躪,燒毀波斯波利斯的富麗堂皇的波斯王宮」。這一觀點也為我國許多史家所接受。
然而,古希臘史家狄阿多拉斯、冠提斯和普魯塔克卻認為,是亞歷山大在酒醉後受到雅典名妓泰綺思的挑逗、激勵而放火燒的。普魯塔克在《希臘羅馬名人傳》中描寫道:「在泰綺思的鼓勵、縱容下,國王亞歷山大被說服親自參預其事。他頭戴花冕,手裡舉著火炬,從坐騎上開始,引導大家行事。他們以一種粗野的方式圍著宮殿狂舞,高聲亂叫並興高采烈地舉著火炬點燃王宮。他們焚毀王宮是表明在想念家鄉,而不打算在野蠻人中住下來。」日本學者大牟田章根據古希臘史家的記述在《亞歷山大》一書中分析說:「根據當時所發表的文獻記載,也許是亞歷山大經過慎重考慮之後,為了報復,才這么做的。但是,我們詳細研究之後,認為這個理由不能成立。當時的亞歷山大,正積極地希望和波斯人重新協調,他不可能用報復的理由,這么戲劇性地把當時最有名的百柱殿予以燒毀,更不可能表示東征已經結束。」他還說,「有個傳說,敘述亞歷山大在一次慶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他的身邊坐著一個雅典名妓泰綺思。她對亞歷山大開玩笑地說,願不願意放一把火,把波斯王宮燒掉?亞歷山大一時沖動,真的就放起火來了,一時之間整個宮殿都陷於一片火海之中,當將士們匆忙趕來看是誰放火的時候,只見爛醉的亞歷山大正不停地放火取樂,因此誰也不敢阻止,當他清醒之後,對自己的魯莽行為非常後悔。我們認為,這次縱火事件,很可能是亞歷山大『最後的沖動』所引發的,這似乎比較值得深信。」
再者,美國學者杜蘭?威爾在《世界文明史》中則認為:「亞歷山大失去理智,結果將這個壯麗的城市燒成灰燼。這也許是由於他們在前來途中看見800個希臘人因為各種理由而被毀傷:有的砍了腿,有的斬了手,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被挖去眼珠,才如此盛怒。」
此外,也還有人認為王宮是在亞歷山大舉行盛大酒宴時,偶然起火的。到底波斯波利斯王宮是怎樣被焚毀的,尚有待於繼續研究。
Ⅱ 各個國家的著名建築物(最好有圖片。)
我就講幾個國家的供您參考。
Ⅲ 為什麼中國叫China
1. 梵文(或者說泛印度文化圈)在很早就把蔥嶺以東的某大國叫 Cīna (音近普通話「基那」)。據說書證可以早到先秦時期。很多人認為這是「秦」的對音,或者也有如音韻學家鄭張尚芳「支那」真正的來源一文所說,是晉的對音。都認為此詞原本就是指中原王朝的。但是看玄奘記錄的唐代印度各地關於支那的傳說,如「漢日天種」、「漢持來」什麼的,沒事就送個公主王子往北印度,感覺並不一定是中原王朝。
2. 不管怎麼說,隨著印度文化圈的擴張,Cīna 一詞在後漢六朝之際,肯定已經固定指中原王朝了。所以印度文化圈或者曾為印度文化圈的南亞、東南亞各國,歷來都把中國叫 cina 或者其語音變體。並且隨著佛教在東亞盛行,反過來進入漢字文化圈中成為支那、脂那、至那、震旦(來自 Cina 派生詞 Cin(a)stan(a) ,又是支那又是斯坦的)等詞形。
3. 雖然印度佛教學者並不對中國有什麼特殊的感情(高看之便是象、寶、馬、人四世界主之一的「人主」,低看之就是 mleccha,也就是「邊地」),但是 Cina 的音譯詞,在漢字文化圈始終是富含褒義的,比如「文物昌盛之大國」之類意蘊,這種褒義在現存的「震旦」用法中還可以管窺;不過,因為是帶有異文化性,又是固定指地理-文化區域,自然不存在王朝國名帶有的帝國政權與文化地區裹絞不清的缺點,或者「中國」一詞帶有的儒家傳統「天下」觀、「華夷」觀的潛台詞。
4. 在早期,印度文化圈幾乎完全隔開了東北亞與世界其他地區,因此其他地區了解中國幾乎必然經過其中介。又因為伊朗語缺乏c(如上所說,讀拼音j)這種塞擦音,所以他們就把Cina讀成了Sina,並作為中介借給了希臘語、拉丁語等歐洲地區。這就是英語高階表達中,漢的、中國的一意常用Sino-這一詞根的來源。
5. 物換星移,當馬可·波羅順著已經突厥化的絲綢之路到達大汗之國的時候,他並沒有關於 Cina 或者Sina的任何知識。他只知道汗八里附近的國土叫 Cathay,大江以南的新征服國土叫 Manji。前者來自契丹,Qitay;後者來自北方漢語對南方人的蔑稱「蠻子」。
6. 又數百年後,耶穌會士從海路來到廣州灣,深度接觸了這個東南亞向導稱作 Cina 的國家。這些西儒游歷南京、北京以及帝國腹地,知道他們自稱大明國,或者中國,也就是 Middle Kingdom。Cina 這個詞又一次傳入西方,成為現在泰西各國使用的 China 等詞形。不過他們還面臨一個問題,應該在歐亞大陸東端出現的,那個馬可波羅記錄的大汗之國在哪裡?莫非那個富饒的大汗之國,只是大明北邊韃靼人的一部分?南來的利瑪竇等人不禁猜測。
為了尋找 Cathay,葡屬印度派遣另一支探險隊從中亞出發尋找,隨著突厥人的商團,他們在北京與利瑪竇會合了,並且,當時的突厥人還按其傳統稱北京為汗八里,叫中國人黑大衣。
7. 這樣,歐洲世界對東亞地區的地理知識終於基本理清。馬可波羅的Cathay就是現在耶穌會兄弟所在的 China,Sina 顯然是 China 一詞的希臘形式,在學術使用中也得到了復興。歐洲各國之稱呼中國為 China,就此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