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前的波斯國現在還有嗎
是現在的伊朗,但是國土面積要比現在的伊朗大得多 . 波斯,這是一個被人熟知的名稱。古波斯的統治范圍與今伊朗近於一致。實際上,波斯只是古代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強盛部落,當波斯部落統治了伊朗的其他部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後,遂被鄰國稱之為「波斯帝國」,其後「波斯」也常被作為整個伊朗的代稱,因而古代伊朗的文明也稱為波斯文明。不過,伊朗人更習慣自稱雅利安人。「伊朗」的字面意思,即「雅利安人的國家」,這一稱呼比「波斯」更能反映出伊朗多民族、多文化的歷史 斯巴達現在屬於希臘共和國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科尼亞。 溫泉關戰役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90年,波斯軍兩次遠征希臘,均遭失敗,但並未就此罷休。新即位的國王薛西斯一世繼承先王的遺志,積極擴軍備戰,准備更大規模的遠征。希臘人為抗擊波斯再次入侵,於公元前481年結成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有30多個城邦參加的軍事同盟,推舉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為盟主,組建希臘聯軍,准備迎敵。 公元前480年,薛西一世親率波斯軍約十餘萬人、戰船一千餘艘,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分水陸兩路沿色雷斯西進,迅速佔領北希臘,南下逼近溫泉關。希臘聯軍統帥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聞訊後,急忙率領先期到達的希臘聯軍約七千人,扼守地勢險要的溫泉關。這關卡實為依山傍水的一條狹窄通道,東西走向,西端被稱作「西門」,依託的山嶺並不陡峭,易於部隊攀援通過。進入西門後,通道變寬,沿通道前行約3.5千米,山勢突然升高,形成千米高的懸崖峭壁,懸崖下面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其間只有寬約1.5米的過道,人稱「中門」,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距中門約3千米處山勢漸緩,形成通道的另一出口「東門」,與中希臘平原相聯。溫泉關沿岸與隔海相望的狹長島嶼優卑亞之間,是一條狹窄的海峽;易於築起海上壁壘阻擋波斯艦隊。列奧尼達把6000名官兵配置於狹窄通道一線,令1000名官兵把守溫泉關山後的小道,以防波斯軍從後面偷襲。 起初,薛西斯一世以為憑著波斯軍人多勢眾就能把希臘守軍嚇跑。但一連4天希臘人始終嚴陣以待。薛西斯見威懾不行,便下令進攻。波斯軍雖人數眾多,但在狹窄的通道上施展不開。一連幾次進攻都被希臘守軍擊退。惱羞成怒的波斯王命令其精銳的「萬人不死軍」發起強攻也未奏效。希臘人越戰越勇,頑強據守2天,波斯軍屢攻不克,死傷甚眾。薛西斯一世一籌莫展,正在無計可施之際,當地一希臘人卻跑來指給他通往溫泉關背後的一條小路。薛西斯一世喜出望外,遂任命這位希臘人為向導,傍晚讓他帶領自己的精銳部隊從溫泉關背後包妙過去。守在這里的希臘部隊因為一連幾天無情況,以為波斯人根本不會知道這條小道,疏於戒備。待到波斯人的腳步聲把他們驚醒時,再組織抵抗為時已晚。 列奧尼達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命令聯軍主力撤退,自己率領300名斯巴達人留下來拚死抵抗。第三天清晨,斯巴達人在列奧尼達指揮下與瘋狂進攻的波斯軍在中西門之間展開殊死搏鬥。長矛斷了用劍砍,劍折斷了用石頭砸,用拳頭打,用牙咬。列奧尼達奮不顧身,勇猛殺敵,終於不幸陣亡。斯巴達人為了保護國王的屍體,擊退波斯軍四次沖擊。最後,斯巴達人在波斯軍的前後夾擊之下全部壯烈犧牲,以自己的生命掩護了希臘聯軍主力的撤退。波斯軍以損失2萬人的代價才攻破溫泉關。 希臘人為了紀念陣亡將士,在溫泉關立起了石碑,上刻著:過客啊,去告訴我們的斯巴達人,我們矢忠死守,在這里粉身碎骨。
❷ 古代波斯國現在是哪個地方什麼國家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歷史上在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 波斯和伊朗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的一個地區帕斯(Pars)。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 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波斯諸帝國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550年-前330年) 居魯士二世大帝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大流士進軍印度河流域,在西線對希臘的進攻則由於馬拉松戰役(前490年)的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遭受失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希臘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 安息帝國(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 薩珊王朝(226年-650年)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到了中國。 伊斯蘭教時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蒙古人的統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滅花剌子模,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為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波斯陷入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是中國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薩非王朝(1500年-1722年) 阿拔斯大帝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英國勢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