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現在在伊朗問題上,騎虎難下的是美國
打又打不得,壓迫伊朗硬氣非得硬嗆。本來以為會很簡單的一件小事,沒想到俄羅斯插手了。伊朗還准備魚死網破拉墊背。美國現在不敢作為主動方開戰。而且現在局勢不明朗。伊朗這塊肥肉不止美國盯著。朗普對伊朗石油零出口的嚴厲制裁早已變成了一紙空文,也淪為全球政治外交的笑料。
如果美國不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美國軍艦不撤出波斯灣水域,伊朗就拒絕和美國進行談判,美國無計可施,美國現在處在打又不敢打,談又談不了的窘境,讓美國在伊朗問題上是勢成騎虎。
美國現在是不敢發動伊朗戰爭的,在伊朗戰爭中,除了小弟英國一如既往的追隨美國外,美國的盟友和俄羅斯是不支持美國武力打擊伊朗的,在伊朗戰爭中,美國是孤家寡人一個,早已習慣打群架的美國人,又如何面對即將來臨的一個人的戰斗
2. 面朝藍水的英國皇家海軍,為何連一艘油輪都保護不了
伊朗截獲英國游輪的事件發生之後,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伊朗所採取的報復行動。因為在7月4日的時候英國曾經行,伊朗的石油輪船扣押,在直布羅陀海峽。
伊朗這次扣押英國游輪的行為說明伊朗是強悍的,不會輕易向對方示弱。雖然英國和美國有著密切的關系。伊朗也是應該知道的,但是畢竟最初扣押伊朗游輪的時候鎖,表現出來的強硬立場,讓人接受不了,俄羅斯也曾經對英國之前的行為,表達了自己的立場。
並且俄羅斯的態度是憤怒的。俄羅斯認為伊朗肯定是背後受了美國的唆使,在挑起爭端。並起英國所採取的行動是不被人理解的,並且也不符合國際法的原則。但是這件事情,如果更多國家的介入,那麼英國也將無法左右局面。尤其是美國和俄國兩個超級大國會導致英國被孤立。
3. 伊朗石油國有化運動是怎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伊朗人民爭取石油國有化運動,是當時席捲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國有化為形式,以反對帝國主義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為內容,並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向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主變革的方向深入,具有深刻的民族民主革命內涵。運動延亘四年多,雖然由於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而失敗,但影響深遠,特別對推動中東人民的反帝斗爭,起了重大的作用,對伊朗歷史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石油國有化運動的興起 伊朗石油資源豐富。50年代初期蘊藏量約20億噸,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第4位。1950年產油3200萬噸,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第4位。
1948年9月伊朗在談判中提出了25點要求,主要是:提高石油稅;補償英國戰時低價購油的差價;伊方應有查賬、定價的權力,以及裁減外國雇員和提高伊朗職工福利等。內容雖廣泛,要求卻不高,根本沒有涉及國有化問題。但英國卻不作讓步。這就引起了伊朗輿論的憤慨。一些愛國議員在國會討論中抨擊英伊公司。1949年1月議員阿巴斯·埃斯堪德里甚至建議撤銷與英伊公司簽訂的協定。 1949年2月,伊朗在談判中提出英伊雙方均分石油利潤和伊方有權管理公司的一切業務兩點要求,但遭拒絕。英方繼而在5月5日提出自己的方案,即對1933年租讓協定的補充協定。
4. 伊朗出口各國石油的份額怎麼分配的
1. 伊朗的石油出口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根據其公布的數據,超過60%的石油出口量被這些國家購買。
2. 在亞洲市場中,中國是伊朗石油的主要買家,其進口量約占伊朗總出口量的近30%。
3. 緊隨其後的是日本,其進口量大約占伊朗總出口量的24%。
4. 伊朗向歐洲的出口量占其總出口量的約20%。
5. 其他出口則主要面向非洲國家。
6. 值得注意的是,歐佩克(OPEC)成員國的石油出口分配方案需要由歐佩克批准後才能實施。
5. 伊朗獲釋油輪200萬桶石油找到買家,哪個國家敢買伊朗石油
我覺得很多國家都敢買伊朗的石油,因為石油是現在最重要的資源,沒有人會和資源過不去,雖然現在伊朗和美國是鬧矛盾鬧僵了,但是這樣也並不代表美國能夠阻止其他國家和伊朗進行貿易往來,畢竟也很很多不怕美國的國家,比如俄羅斯。
敘利亞這個國家也是能購買伊朗石油的國家。因為英國扣押伊朗的輪船就是因為伊朗想把石油運送給敘利亞,因為現在還有一部分美軍駐扎在敘利亞想要牽制敘利亞和俄羅斯一部分的兵力。
6. 浼婃湕鐭蟲補鍑哄彛鍝浜涘浗瀹
1. 浼婃湕鐨勫師娌瑰嚭鍙d富瑕侀泦涓鍦ㄤ互涓嬪浗瀹訛細涓鍥芥槸鍏舵渶澶х殑涔板訛紝榪涘彛閲忎負54.3涓囨《/澶╋紝鍗犱紛鏈楀師娌瑰嚭鍙g殑22%銆傜揣闅忓叾鍚庣殑鏄嬈х洘銆佹棩鏈銆佸嵃搴︺侀煩鍥藉拰鍦熻沖叾銆
2. 鐭蟲補宸ヤ笟鑷涓涓涓栫邯浠ユ潵鍦ㄤ紛鏈楃殑鍙戝睍涓鎵婕斾簡閲嶈佽掕壊銆傜煶娌逛笉浠呬負浼婃湕甯︽潵浜嗚儲瀵屽拰鑽h錛屼篃瀵瑰叾鏀挎不銆佺粡嫻庡拰紺句細鍙戝睍浜х敓浜嗘繁榪滃獎鍝嶃
7. 相距遙遠的伊朗與英國為啥有仇
從地理位置上看,伊朗與英國相距甚遠,直線距離也要在5000公里以上。那麼,這兩個根本就不搭界的國家是怎麼結下的仇?而且給人的感覺它們之間的仇恨是乎不亞於美國。
此後伊朗和英國幾乎再無往來。但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室被推翻,並與美國斷交後,伊朗成為了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眾矢之的。所以,在很多國際問題上,英國對伊朗品頭品足、說三道四,大國情結溢於言表,對此,伊朗當然十分憤怒,新仇老恨湧上心頭,所以常常是以牙還牙,使兩國事端不斷。
8.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其實如果大家了解了「伊朗」這個國名的含義,恐怕會感覺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並不奇怪。因為伊朗在1935年之前其實一直叫波斯,波斯是伊朗地區古國的名字,所以它叫波斯非常正常。但在1935年,波斯開始要求世界所有國家將自己稱為「伊朗」,而「伊朗」這個詞的含義是「雅利安人的國家」。因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是歷史上真正的雅利安族群的後裔,而當時希特勒上台之後,通過19世紀歐洲一些學者牽強附會的一些說法,把德國人也包裝成了雅利安人,所以讓「雅利安」這個詞一下子成了世界熱門詞彙。但這詞一熱,波斯人這正經的雅利安後裔當然不可能把這個詞輕易讓給德國人,所以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國名改成「雅利安國」,以正視聽。
在二戰前期,伊朗和納粹德國的關系也確實非常曖昧。當然雙方關系曖昧不可能只是因為雙方都認同雅利安這個身份(雖然德國的「雅利安身份」純屬胡扯),但這個名詞確實讓雙方接近多了一個明面上的理由。而雙方接近真正的原因則是伊朗想改變自己長期處於英俄兩國爭斗漩渦的處境。因為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沙俄就在中亞以及西亞地區長期進行著被稱為「大博弈「的勢力范圍爭奪。因此,其實雙方都曾嘗試完全控制波斯,但又都因為對方的制約,沒能成功。但伊朗在兩強互博的夾縫里日子卻也一直不好過,所以伊朗很早就和德意志帝國建立了一定的聯系,希望通過德國平衡英俄兩國對伊朗的控制企圖。
但光跟納粹相互拋拋媚眼其實還不至於讓英俄兩國在自己跟納粹打的都很吃力的情況下,還單獨抽出一支手去打伊朗。而且伊朗在二戰開始之後也看出來這次是幾個巨人的生死互博,知道自己誰都惹不起,所以也並沒有想趟這趟渾水,而是很早就宣布自己在戰爭期間嚴守中立。但是伊朗在二戰中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德國對它垂涎三尺,英俄兩國則因為它睡不著覺。而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伊朗和石油的關系太密切了,而且其境內有煉油能力。
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過,二戰在本質上是一場石油戰爭。德意日三個手裡沒有石油資源的後起發達國家想通過戰爭獲取石油資源,從而擺脫受制於英法美俄的局面,這是他們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伊朗當時已經成為世界比較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一旦德國得到伊朗,那麼德國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整個二戰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德國要奪取蘇聯高加索油田有密切關系)。而希特勒當時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拉攏伊朗,在二戰爆發之後以援助伊朗為名向其派出了大量人員,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到1940年前後,伊朗國內已經有了至少3000名德國人,而且這些人大都工作於一些具有戰略性的政府工業機構和交通運輸部門,因此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而除此之外,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伊朗還成為了蘇聯接受外來物資的交通要道。而且伊朗背靠蘇聯高加索地區,一旦伊朗完全倒向德國,德軍就會有能力從蘇聯高加索守軍背後發動進攻,奪取其高加索油田,那樣的話蘇聯就必敗無疑了。而對於英國來說,伊朗也同樣重要,因為首先英國在伊朗境內設立了一個巨型煉油設施阿巴丹煉油廠,這個煉油廠每年能提煉800萬噸原油,對於整個同盟國陣營進行戰爭都具有戰略意義。另外當時英國還在全球各地維持著巨大的殖民帝國,而伊朗它當時重要的物資來源地印度和它與德國直接作戰的地中海區域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也沒法承受失去伊朗帶來的損失。
所以在二戰爆發之後,英蘇兩國其實都想強化對伊朗的控制,但伊朗國王禮薩汗的算敏孫盤卻是借戰爭引入德國勢力,通過中立平衡英蘇兩國的影響,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所以針對英蘇的控制,特別是針對英國的控制,伊朗境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禮薩汗則在很大程度上容忍甚至縱容了這些抗議活動,而英國政府則很快公開指責這些抗議活動是支持納粹和親德的活動。
另外英蘇兩國還希望直接控橋搜鏈制伊朗境內鐵路,確保物資進入蘇聯不會出問題,但這一企圖也被伊朗拒絕,因此英蘇和伊朗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在1941年初,英國曾因為獨立不久的前殖民地伊拉克政府投靠納粹德國而和它剛剛打過一仗,因此在伊拉克擁有大量駐軍。而蘇聯本身就是伊朗的鄰國,當時納粹也越打越近,所以蘇聯在高加索地區也擁有大量駐軍。
1941年7月19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不到一個月,英蘇就照會伊朗,要求其驅逐境內所有德國人,並在8月17日發出了最後通牒,但伊朗政府卻依然沒有聽命。結果在8月25日,英蘇兩國總共出動了20萬兵力,從南北兩線對伊朗發動了攻擊。當時伊朗軍隊雖然也擁有12萬軍隊,並且擁有400架戰機,但這些軍隊在當時堪稱世界最強的英蘇軍隊的夾擊之下很快崩潰,兩天之後伊朗政府就下令本國軍隊停止抵抗。9月17日,英蘇軍隊同步進入伊朗首都德黑蘭,完全控制了伊朗局勢。在整個戰爭中,蘇軍和英軍分別僅有40人和22人陣亡,伊朗軍隊則有800人被打死。
而在控制伊朗局勢之後,英蘇兩國立即廢黜了伊朗國王禮薩汗,立了他的兒子巴列維為新國王。禮薩則流亡南非,1944年死在了南非。而英蘇兩國對伊朗的控制則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蘇兩國簽署了同盟條約,英蘇承諾在伊朗駐扎軍隊不是要佔領伊朗,並保證不會瓜分伊朗,而且會在二戰結束六個月之後撤出伊朗。而在1943年,3萬美軍也進駐了伊朗領土。當然在佔領期間,英國和蘇聯也都沒那麼老實,英國在其佔領區支持各個部落的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蘇聯則扶植了一些伊朗境內的左翼勢力,並建立了政權,擴大自己的影響。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