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軍官為什麼在巴格達

伊朗軍官為什麼在巴格達

發布時間:2024-11-21 13:01:47

A. 美軍為什麼會空襲巴格達機場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美軍空襲巴格達機場造成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近幾年來,盡管美國首先撕毀了伊核協議,對伊朗實施了各種政治和經濟的制裁,但是伊朗還是想通過政治談判來解決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矛盾。然而這是美國謀殺蘇萊曼尼,就讓伊朗與美國維持的一線希望徹底給幻滅了。

其實蘇萊曼尼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美國已經威脅到門口了,還這么大張旗鼓的出現,不得不說是太麻痹大意,以前美國只說不動手,是因為不願意將事情鬧得沒有退路,但是攻擊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被對方拿出來和西班牙事變相提並論,就可見對方的重視程度,伊朗竟然還按照以往的思路,當然會出大問題。因此盡管美國暫時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位伊朗標志性人物的死亡意味著美國很有可能再次出現戰爭的陰霾。

B. 伊朗少將遇襲身亡,其被襲擊命令為何要由總統下達

伊朗少將遇襲,其被襲擊的命令是由總統下達,這主要是因為襲擊一個國家的高級軍官,是一件大事,肯定是要由總統下達命令的,因為這其中牽扯到了很多的利害關系,一不小心還可能引發兩國的戰爭,所以如此重要的命令也只能通過總統來下達了,一般人是不能夠做這個決定的。

但我還是希望兩國不要發起戰爭,這件事也不要再繼續升級,因為一旦發生戰爭,那麼受苦的將會是老百姓,而且戰爭也會對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所以也希望這種和平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C. 美國炸死了伊朗的軍官,但是為什麼伊拉克也開始怒懟美國

1. 伊朗高級軍官蘇萊曼尼在巴格達機場被美國無人機襲擊身亡,該機場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市。因此,美國在伊拉克領土上對伊朗將領實施了暗殺行動,這一行為在伊拉克政府和民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2. 由於美國在伊拉克首都實施此類行動,無疑讓伊拉克政府感到擔憂。這種擔憂源於一個事實:如果美國可以對伊朗高級將領在伊拉克實施暗殺,那麼理論上伊朗或其他國家也可以對美國在伊拉克的目標採取類似行動。這對於目前已經在美伊緊張關系中處於微妙位置的伊拉克來說,無異於一場災難。
3. 伊拉克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要求美國撤軍的決定可以從這一角度來理解:美國撤軍將有助於避免美伊沖突進一步波及伊拉克,對伊拉克而言,這是避免捲入更大規模沖突的最佳方式。對美國來說,繼續留在伊拉克意味著必須時刻警惕類似的暗殺事件,這可能會影響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略利益。
4. 從伊拉克的角度看,只有美國撤軍,才能有效將伊拉克從美伊沖突中解脫出來。畢竟,伊拉克並不希望自己的國家成為美伊爭斗的戰場。因此,盡管表面上伊拉克對美國的行動表示憤怒,但實際上,伊拉克更希望美國能夠採取實際行動,避免將伊拉克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
總結:美國在伊拉克首都暗殺伊朗高級軍官的行為,不僅激化了美伊矛盾,也讓伊拉克政府感到壓力巨大。從伊拉克的角度出發,美國撤軍是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有助於保護伊拉克的主權和穩定,同時也減少了美伊沖突對伊拉克的直接影響。

D. 美國炸死了伊朗的軍官,但是為什麼伊拉克也開始怒懟美國

因為蘇萊曼尼是在巴格達機場被炸死的啊,而巴格達機場就位於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市。所以,簡單來講就是:老美這丫的是在伊拉克的首都當場殺人,殺的還是別的國家的一個高級將領。

這事情幹得可真是「漂亮」啊,成功把自己的盟友給坑了一把,哦,對了,伊拉克目前還是屬於美國的盟友(即使關系不怎麼樣),現在的伊拉克政府說實話其實就是美國給扶持起來的,只不過美國這次的事情幹得確實不怎麼地道,把自己的「盟友」也放到了火上烤。

因此,伊拉克對美國發飆不行啊,最起碼面子工程也要做一下,美國在自己的首都暗殺別的國家的軍方高層,如果再不做點什麼的話,伊拉克可能就又要亂了,畢竟開了這個先例的話,那麼伊拉克很有可能成為美伊互掐的地方,今天美國在伊拉克暗殺伊朗軍方的少將,萬一明天伊朗也這么做呢?在伊拉克把美方的高層給幹掉或許會非常精彩。

E. 全球最恐怖的監獄!

最可怕的5大軍事監獄
關塔納摩虐囚慘劇的曝光,將關塔納摩和美軍一起推上了道德的審判台。善良的人們也將這個地方視為人間煉獄。事實上,世界上還有不少監獄像關塔納摩一樣特殊,由於關押的都是軍隊犯人,因此那裡的情況很難對外公開。

1阿布格裡布監獄

本想關押美軍戰俘

巴格達以西40公里處的阿布格裡布監獄在薩達姆當政時期由伊拉克國防部控制。據美國官員稱,僅在1984年,阿布格裡布監獄便絞死了4000人,其中大多是害怕與伊朗軍隊作戰的逃兵。

阿布格裡布監獄佔地約280英畝(約1.1平方公里),單是四周的圍牆就有4公里長。圍牆外分布著24個警戒塔樓。監獄由5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被高牆包圍著,還有高高的塔樓負責警戒。薩達姆掌權後,這里主要關押反對他的政治犯、反叛軍官和庫爾德游擊隊戰俘。按照罪行輕重,犯人被分別關押在「開放監區」和「封閉監區」。「封閉監區」里的犯人不允許接受任何探視,斷絕與外界的一切接觸。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89年。監獄里的牢房都很小,長寬分別只有4米左右,就這樣16平方米的空間里卻關押著大約40名犯人。

2002年,薩達姆宣布為了防範可能發生的第二次美伊戰爭,決定翻修阿布格裡布監獄,以便美伊開戰後「有充足的地方關押美軍戰俘」。這項工程在次年春天便停下來,因為美軍只用20天就打垮了薩達姆政權,而伊拉克軍隊在戰爭期間所抓到的美國戰俘連一個排都沒有。隨後,美軍佔領當局便把該監獄變成巴格達中央囚禁中心。

2004年4月底,震驚世界的「美軍虐囚事件」就發生在這里。隨後全球媒體都揭露了這一丑惡行徑。該事件也成為美軍發生在伊拉克的最大丑聞。同年5月初,五角大樓承認美軍的審訊方式違反了《日內瓦公約》。不過美軍的行為是受到美國參議院默許的。此前美參議院專門下發過關於審訊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中規定審訊者可以剝掉犯人的衣服,強迫他們72小時不睡覺,可以擰他們的胳膊,可以往他們的頭上套口袋。這份文件就擺在時任駐伊美軍司令里卡多·桑切斯將軍的辦公桌上。

2興格—興格監獄

賺錢比坐牢還重要

在美軍歷史上,興格—興格監獄所承擔的職能並不只是關押犯人那麼簡單,它還承擔大量開礦和生產施工設備等經營性活動。1824年,為了對付軍隊中嚴重的嘩變及開小差現象,美國陸軍在紐約哈德遜河邊修建興格—興格監獄。據檔案記載,興格—興格監獄的位置正好是當時紐約銀礦的開采區。美軍高層顯然打好算盤,將來既可利用犯人開采礦石,賺取利潤,又能防止勞動力逃跑,實在是一舉兩得。

囚犯的無償勞動為美軍創造了巨額利潤,也遭到美國民間人權組織的抗議。他們抵制任何帶有「興格—興格」商標的產品。監獄巧作改動,於1903年注冊了新的「奧西寧」商標,結果取得了成功,商品照樣賣到全世界。

20世紀以後,興格—興格監獄條件得到改善,但囚犯們的內心恐懼反倒更嚴重了,因為監獄里多了一套極為恐怖的刑具—電椅。截至1963年底,興格—興格監獄用同一把電椅處死了613名男女囚犯。這些人中,最著名的當屬1953年處死的世界著名間諜羅森堡夫婦,他們被指控向蘇聯泄露了美國原子彈情報。據軍方稱,興格——興格監獄目前仍關押著約915名囚犯,其中有不少是近年來抓獲的「基地」恐怖分子。該監獄現有750名憲兵、150名保障人員和100名管理人員。

3利文奧特堡監獄

名氣不遜五角大樓

它是美國國防部的主要監獄,位於利文奧特城堡內。該城堡由美軍第3步兵團團長金利·利文奧特於1827年修建。在建成後的30年裡,這座城堡成為美軍抗擊印第安人的主要軍事基地。建成後,利文奧特城堡就成為美軍高級戰斗訓練中心之一,從這里走出了許多將軍,其中也包括後來的美軍參聯會主席科林·鮑威爾。

1871年,托馬斯·巴爾將軍致信美國軍事秘書長,要求建造一所專門的軍事監獄。1875年,美國政府出資在利文奧特城堡修建了第—座軍事監獄,專門用於關押陸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國民警衛隊的軍事犯人。監獄投入使用後,只有兩次關押過非軍事犯人。一次是1940年,當時這座監獄沒有完全處於五角大樓的控制之下。另一次在1998年10月,當時美軍在距離軍事監獄5公里處修建一座新工事,從事勞動的都是非軍事犯人,他們白天勞動,晚上被關在利文奧特堡監獄里,直到2002年工事建成。目前利文奧特堡監獄共關押著626名軍事犯人。

在美國,利文奧特堡監獄的名氣一點也不比五角大樓小。2001年,美國導演以這所監獄為背景拍攝了一部膾炙人口的影片《最後的城堡》,由羅伯特·雷德福擔任主演。由他飾演的艾文將軍是位昔日的英雄,他因遭長官陷害而入獄。在面對典獄長濫殺無辜的行為時,將軍率領所有犯人暴動,最終取得勝利。片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艾文將軍在鼓舞士氣時所說的:「雖然我們已不再是士兵,但我們要開始一場新的戰斗。」

4別爾馬爾什監獄

「冷血」的代名詞

位於倫敦郊區的別爾馬爾什監獄是英國國防部直屬的軍隊司法單位,自1921年建成以來就充當關押軍中不肖子弟和重要戰俘的場所。由於這里曾發生過許多違反人權的歷史事件,英國人普遍將這座監獄看成是「冷血殘忍」的代名詞。1921年,英國治下的愛爾蘭領地發生爭取自由的運動。為了鎮壓這場運動,英國政府特意修建這座監獄,用於對被俘的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實施軍法處置。

別爾馬爾什監獄所在位置原本是一片沼澤地,因此這里總在「鬧鼠災」,衛生條件難以改善。監獄的牢房大樓分別坐落在院子的四個角上,中間是一個廣場。每棟監獄樓都極其堅固,監獄的大門由兩扇電子操控的重型鐵組成。

作為英國五大軍事監獄之首,別爾馬爾什監獄一直負責關押特別重要的囚犯。英國著名的「雙面間諜」湯姆林森因向前蘇聯泄露北約戰略情報而被捕,被關在這座監獄的4號樓1單元19室。考慮到該監獄的安全系數很高,英國政府也樂於將許多刑事犯送到這里服刑,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英國頭號搶劫犯畢格斯。1963年,畢格斯夥同其他14名犯罪分子,攜帶武器搶劫了約420萬美元,結果被判入獄30年。在被送到普通監獄服刑後,第二年他就逃跑了,隱居在巴西。誰料想這個傢伙等到2001年,以為沒有人會算老賬,便大模大樣地回到英國,結果被英國警方抓個正著。為防意外,英國政府乾脆將其送進別爾馬爾什監獄,估計畢格斯再想脫身可就困難了。

5列福爾托夫監獄

位於莫斯科「心臟」

如果問世界上哪所監獄所處的地段最值錢,那無疑是俄羅斯的列福爾托夫軍事監獄。這座監獄地處莫斯科市中心,步行不到15分鍾就能到達克里姆林官。長期以來,列福爾托夫軍事監獄的起源一直是個謎。

監獄共有4幢關押犯人的樓房。俯瞰這些樓房,造型如同大寫的字母「K」。這里的牢房多數是10平方米左右的雙人間,三人間很少,單人房間就更少了。每天早晨8點,囚犯們可以乘電梯到上邊放風。上世紀30年代末,蘇聯正處於「肅反」的高潮期,監獄里關押了很多蒙冤的紅軍將領。這些「將軍犯人」最害怕聽到地下室傳出拖拉機的馬達聲,因為馬達聲一響,就意味著有人要被槍斃了。列福爾托夫監獄從建立起就以極其嚴格的管理而著稱。在其歷史上只發生過一次越獄事件:兩名當過海軍陸戰隊員的囚犯藏在污穢不堪的泔水缸里溜走了。這一度使俄政府對軍隊管理監獄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如今,列福爾托夫監獄的每個入口處都安裝了攝像頭,值班員在顯示器上就可以看到過道里的一切,對出入人員進行監控。這所監獄在歷史上根本不允許外人進入,只有在1993年10月監獄召開新聞發布會時,獄方才允許俄羅斯記者進去過一次。

F. 為什麼伊朗要向特朗普發出逮捕令國際刑警如何回應

1. 伊朗向特朗普發出逮捕令的原因是特朗普下令暗殺了伊朗高級軍官蘇萊曼尼。
2. 伊朗的報復行為是對駐有美軍的兩座伊拉克軍事基地發射導彈。
3. 伊朗對特朗普的逮捕令內容包括處罰、罰款和批評。
4. 美國方面在伊拉克境內製造襲擊事件,是導致美國和伊朗矛盾升級的起點。
5. 伊朗將軍蘇萊曼尼在巴格達機場遇襲身亡,這是伊朗對美國發起襲擊的直接原因。
6. 伊朗對美國軍事基地的襲擊導致美軍遭受重創,兩國矛盾進一步升級。
7. 伊朗人民的申訴可能沒有太大的效果,國際刑警組織尚未對此事進行回復。
8. 特朗普對伊朗軍方的挑釁行為包括承認下令空襲蘇萊曼尼,並誣陷他與武裝分子有聯系。
9. 人們希望和平能夠永存,避免無辜生命的損失。

G. 為什麼伊朗軍隊在兩伊戰爭後期表現遠遠不如第一年耀

阿富汗對兩伊戰爭的態度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地最典型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

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方面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2015年9月22日,伊朗舉辦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5周年伊朗舉行盛大閱兵式。
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逗伊斯蘭革命地,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復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邊境糾紛
兩伊戰爭
兩伊邊界長1200多千米,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鄂圖曼帝國和當時的波斯王國簽訂的協議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也就是鄂圖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因一次世界大戰而取消。至1937年,已脫離鄂圖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的協議,又將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認為阿爾及爾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並於開戰前的9月17日撕毀條約。此外,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也是兩國爭執的對象。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60年代之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但沙迦與其他國家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尚未獨立,不能在這些區域建立實際的控制。1971年11月英軍撤走後伊朗便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 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伊拉克認為伊朗應將這些島嶼歸還給阿聯酋。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為伊斯蘭國家,信奉伊斯蘭教。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其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的政權。由於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當地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的統治構成了一些麻煩。什葉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騷亂的事件。這也增添了薩達姆對他的個人仇恨。而歷史上,伊拉克為什葉派發源地,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不滿於伊拉克遜尼派大權在握的現狀,同樣令他們不滿意的還有伊拉克並非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並不像伊朗那樣重要。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間接加強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為阿拉伯人佔多數。兩族人民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沖突,積累了不小的宿怨。而兩個民族在對方國內則互為少數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齊斯坦省,是伊朗境內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歷史上,該省曾歸屬於鄂圖曼帝國的伊拉克行省。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統治,追求民族獨立。 而這一地區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糧食產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在作為少數民族的庫爾德人,兩國也都支持著對方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造成國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後,許多原先效忠王室的優秀軍官被清洗,軍隊整體素質大幅下降。軍隊內部整肅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 而伊斯蘭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對新興的伊朗政權沒有好感。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如果能夠佔領阿拉伯河下游地區,進而打擊尚不穩定的伊朗政權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 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與伊朗存在諸多歷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的時機,選擇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發動者薩達姆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拉克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戰爭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
戰爭場景
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逗勝利行動地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逗耶路撒冷聖城行動地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死傷的士兵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萬軍隊,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戰役。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逗以戰迫和地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逗襲船戰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戰爭進入第三時期。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逗曙光—8號地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逗襲船戰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逗襲船戰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四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逗襲城戰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逗齋月地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逗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地,它逗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地,逗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地。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停戰協商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戰後結果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逗馬拉松地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分損壞。[2]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壕溝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這與士兵在緊急徵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現代化設備的訓練、領導人指揮不當以及武器裝備配件不足,難以維修、保養有一定關系。不過另一方面,在戰爭中也出現了用直升飛機打直升飛機、用防空導彈打小艇的新戰術,在襲船中和襲城戰中雙方大量使用了先進的反艦導彈與地對地導彈,這場戰爭也揭示了戰爭動員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啟示影響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逗薩姆地和英制逗輕劍地、逗霍克地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逗持久戰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逗勝利地,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
(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逗馬拉松地式的消耗

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地最典型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

閱讀全文

與伊朗軍官為什麼在巴格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蘇丹怎麼樣 瀏覽:600
印尼燕窩有多少種 瀏覽:216
英國留學簽證到期怎麼續 瀏覽:509
為什麼英國女王衛隊都戴高帽 瀏覽:147
和平精英國際服該怎麼登進去 瀏覽:515
伊朗國花玫瑰代表什麼 瀏覽:112
中國進步了多少年 瀏覽:158
中國的大學有什麼用 瀏覽:125
疫情哪些國家針對中國 瀏覽:613
義大利面怎麼炒才不會散 瀏覽:287
印度為什麼會有霍亂 瀏覽:427
中國的水田是哪裡的 瀏覽:811
印度人喝什麼湯好 瀏覽:409
印尼水災是怎麼回事 瀏覽:987
印章大師怎麼製作印尼章 瀏覽:962
伊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瀏覽:142
越南為什麼裁軍百萬 瀏覽:170
以色列和伊朗哪個國家值得去旅遊 瀏覽:936
伊朗人怎麼說英語怎麼說 瀏覽:414
英國皮表帶怎麼選 瀏覽:237